精选端午粽练习题及答案

精选端午粽练习题及答案

一.把音节补充完整。

du z z m ji

端粽总米间

u i īùàn

肉带知据念

二.比一比,再组词。

午( ) 米( )

牛( ) 木( )

真( ) 分( )

具( ) 纷( )

三.想一想,填一填。

1.粽子是用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糯米,中间有一颗

枣。

2.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

四.重点段落品析。

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和鲜肉粽。

1.我会填。十分好吃十分十分

2.请你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花样?

五.课外拓展。

想一想,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哪些习俗?

参考答案

一.ān ōng ǒng ǐān rò dà zh j ni

二.中午小牛大米木头真好文具分数纷纷

三.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屈原

四.好看美丽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和鲜肉粽。

五.有些地方在端午节有作“咸茶”的习俗吃粽子,悬挂菖蒲. 艾草,喝雄黄酒,制蛤蟆墨,拴五彩缕.戴香荷包.五毒兜肚,龙舟竞渡等。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教案 端午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端、粽、节"等生字,会写"午、节、叶"等生字。认识部首"、"。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会读长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风俗习惯,并知道这些节日的历史来源。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及历史人物屈原。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猜谜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与一种食物有关,大家来猜一猜是什么吧! 课件出示谜面:一个白胖子,裹着绿毯子,腰里扎根细绳子。(打一食物)(同学举手猜谜)

2.同学们真聪明,没错,这种食物就是--粽子。出示课件:粽子图片。 3.同学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都吃过什么样的粽子?你们觉得好吃吗? 4.有位小朋友也和你们一样觉得粽子好吃,下面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吧。1.猜谜语。一个白胖子,裹着绿毯子,腰里扎根细绳子。 谜底:()二、结合语境,识记生字 1.学生在课文中圈出生字,读读,想想,有什么好的记字方法。 2.同桌或小组交流:有哪些记住生字的好办法? 3.展示识字情况。 (1)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 (2)用多种方法识记。 4.把生字放回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将课文读通读顺。2.读一读,连一连。粽zǒng 总duān 端zòng 间ròu 肉niàn 念jiān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标出自然段。 2.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再读课文,自由读或同桌互读互帮。教师指导长句子的朗读停顿。 4.指名在全班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议。 5.齐读课文。3.这篇课文一共有个自然段。四、指导书写,练习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优秀教案

10 端午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端、粽、节”等生字,会写“午、节、叶”等生字。认识部首“、”。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会读长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风俗习惯,并知道这些节日的历史来源。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及历史人物屈原。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与一种食物有关,大家来猜一猜是什么吧! 课件出示谜面:一个白胖子,裹着绿毯子,腰里扎根细绳子。(打一食物)(同学举手猜谜) 2.同学们真聪明,没错,这种食物就是——粽子。出示课件:粽子图片。 3.同学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都吃过什么样的粽子?你们觉得好吃吗? 4.有位小朋友也和你们一样觉得粽子好吃,下面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吧。 二、结合语境,识记生字 1.学生在课文中圈出生字,读读,想想,有什么好的记字方法。 2.同桌或小组交流:有哪些记住生字的好办法? 3.展示识字情况。 (1)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 (2)用多种方法识记。 4.把生字放回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将课文读通读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标出自然段。

2.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再读课文,自由读或同桌互读互帮。教师指导长句子的朗读停顿。 4.指名在全班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议。 5.齐读课文。 6.这篇课文一共有个自然段。 四、指导书写,练习 1.出示要写的生字,让学生认读。 2.观察分析: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比比谁是火眼金睛,看得最认真,最仔细。 3.示范写“米、真、豆”等字。重点指导:“竖”画的写法(午、节、叶、米),“真”字的写法。 (1)“竖”画的写法:“午、节、叶”为悬针竖;“米”为垂露竖。 (2)“真”字中间有三横。 4.指导学生练习在田字格中描红、临写。 5.让学生练习口头组词、扩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了解传统节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课文内容。(板书课题)有没有人知道粽子是什么时候吃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你们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呢?(学生自由举手发言)同学们知道得非常多,那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都会做什么啊?(学生回答)没错,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课件出示有关端午习俗的图片)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1自然段。 2.第1自然段讲了什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3.你们家有没有人会包粽子?课文中包粽子的人是谁?(外婆) 三、学习第2、3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2自然段,数出该自然段有几句话。 (1)外婆是怎样包粽子的?让学生找出描写包粽子的句子。(板书:箬竹叶糯米枣) (2)外婆包的粽子的味道如何?(板书:清香,又黏又甜)

端午节文化知识问答试题及答案

端午节文化知识问答试题及答案 端午节知识问答 1.屈原生活在哪个朝代? 答:春秋。 2. 屈原是春秋时期哪国人? 答:楚国。 3. 屈原的姓是什么? 答:芈。 4. 屈原的名、字分别是什么 答:名平,字原;或名正则,字灵均。 5. 屈原的属相是?

答:虎(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6. 屈原投哪个江而死? 答:汨罗江。 7. 屈原的主要作品有(说出3个) 答:《离骚》《九歌》《九章》《天问》。 8. 屈原创作的新诗体是: 答:楚辞。 9.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是 答:《楚辞》。 10. 《九歌》中十一篇祭祀十位神,其中天神是:答:东皇太一、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东君。 11. 《九歌》中十一篇祭祀十位神,其中地祇是:答: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 12. 屈原投汨罗江前的绝笔之作是?

答:《怀沙》。 13. 楚辞《渔夫》一文中,屈原陈述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是? 答: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14. “独领风骚数百年”中的“风骚”分别指: 答:《国风》《离骚》。 15. 唐代文秀《端午》一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的后两句是: 答: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节知识问答【16-30】 16.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维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出自哪首诗? 答:《端午日》(殷尧藩)。 17. 宋代大诗人路由曾在《重五》一诗中写道“粽包分两髻”,下一句是什么? 答:艾束著危冠。

18. 什么被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答:史记。 19. 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是? 答:春节、清明、端午、中秋。 20. 端午节是农历的哪天? 答:五月初五。 21. 端午节的别称?(说出3个) 答:端午节的别称:夏节、五月节、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

《端午粽》教学方案 教材分析 《端午粽》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介绍了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特有习俗——吃粽子。课文以儿童的视角,以外婆的端午粽为主线,介绍了端午习俗、粽子的特点以及吃粽子的起源。字里行间,流露出“我”对传统民俗的喜爱以及浓浓的亲情。 教学目标 1.准确识读“端”、“粽”、“节”等13个生字,正确规范书写“午”、“节”、“叶”等7个生字; 2.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诵读与自主合作探究,理解“我”对端午粽的喜爱以及对外婆的怀念、感恩之情。 4.了解端午民俗,激发对中华传统民俗节日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准确识读13个生字,正确规范书写7个汉字。 【教学难点】 理解“我”对端午粽的喜爱以及对外婆的怀念、感恩之情,感受民俗与亲情。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生谈话:(出示赛龙舟、插艾蒿、咸鸭蛋、粽子的图片)小朋友们,看了这些图片你联想到中国的哪个传统节日?(端午节)是的,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其中吃粽子是一项重要民俗,吃过粽子的小朋友请举手!谁来说一说粽子的味道?(指名说)导入新课:是呀,美味的粽子承载着浓浓的乡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翻开课本,跟着课文中的小伙伴一起去品尝鲜美的端午粽吧!(出示课件,板书课题) 二、初读思考 1.教师范读课文,指名读,齐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与情感。

2.过渡,出示问题: (1)给生字注音。 (2)品读第1自然段,思考为什么每到端午节外婆都会煮粽子?“盼”是什么意思?表明了外婆怎样的心情? (3)品读第2自然段,探究粽子的外形、材质、气味、味道。 (4)品读第3自然段,探究外婆包的粽子有什么特点?从分粽子给邻居吃看出外婆有何美好品质? (5)品读第4自然段,探究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起源,说说对屈原和端午节的了解。 三、自主(或小组)探究 1.给生字注音。 (1)出示生字: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 (2)学生结合课文注音,自主标注(指名说)。 (3)出示拼音,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品读第1自然段,思考探究。 (1)出示第1自然段,指名范读,全班齐读。 (2)出示问题1:为什么每到端午节外婆都会煮粽子? (指名说,明确: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习俗。) (3)出示问题2:“盼”是什么意思?表明了外婆怎样的心情? (指名说,明确:盼望、希望;希望我们回家团圆,共度传统佳节。) (4)齐读课文,读出外婆的希望。 3.品读第2自然段,思考探究。 (1)出示第2自然段,指名范读,全班齐读。 (2)出示问题1:粽子是怎样做成的?(指名说) (3)出示问题2:煮熟的粽子是什么气味?吃到嘴里味道如何? (指名说,明确:清香;又黏又甜。) (4)齐读课文,读出“我”对粽子的喜爱。 4.品读第3自然段,思考探究。 (1)出示第3自然段,指名范读,全班齐读。 (2)出示问题1:外婆包的粽子有什么特点?

精选端午节趣味文化知识问答题(附答案)

1屈原是我国春秋时期哪国人? A.秦国 B.楚国 C.魏国 D.赵国2端午节有为小孩佩香囊的习惯,大人在香囊内放朱砂、雄黄、香药等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A.吉祥 B.治病防身 C.一种装饰 D.驱邪避瘟 3古人端午节涂饮雄黄酒的意义是? A.解毒 B.驱邪避瘟 C.纪念白蛇 D.吉祥幸福

4最早的粽子并不是端午节的特产,那粽子是什么时期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的? A.南北朝时期 C.晋代 B.春秋时期 D.商周时期 5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之一,相传起源于古代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其实,“龙舟竞渡”早在( )时期就有了 A.南北朝时期 B.战国时期 C.商周时期 D.春秋时期

6下列哪项不是端午节的习俗? A.吃粽子 B.登高采菊 C.赛龙舟 D.饮雄黄酒 7粽子最早叫什么? A.米角 B.角黍 C.米包 D.米黍8端午节是哪一天? A.农历六月初五 B.阳历五月初五 C.阳历六月初五 D.农历五月初五

9端午节在我国有不同的称呼,以下哪个不是端午节的称呼? A.五月节 B.六月节 C.菖蒲节 D.沐兰节 10宋代描述端午节有“角黍包金,菖蒲泛玉”的诗句,请问“角黍”指的是什么? A.玉米 B.粽子 C.豆角 D.树叶 11端午节要防的五毒除蝎子、蛇、蜈蚣、壁虎以外,还有什么? A.蜥蜴 B.蟾蜍 C.青蛙 D.毛毛虫

12传统的端午节五彩线,青、红、黑、黄、白五色,是依据历史上什么学说? A.黄帝内经学 B.天地日月学 C.阴阳五行学 D.人体经络学 13屈原投江是哪条江? A.金沙江 B.珠江 C.长江 D.汨罗江 14在我国一些地区,端午节要在门上插什么东西来祛毒? A. 薰衣草 B.苇叶 C.菖蒲 D.荷叶

新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优秀公开课教案

10《端午粽》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立”“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立”“米”。 教学难点: 1.读好长句子。 2.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猜谜导入 1.猜谜: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谜语,想猜吗?听好了:三角四楼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粽子) 2.揭题: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粽子有关的文章:《端午粽》。(板书课题:10、端午粽) 这个题目里藏了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两个生字,分别是“端”和“粽”。有小朋友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记住这两个字的吗?你用了什么识字方法?(熟字换偏旁认识“端”,把“瑞”字的王字旁换成了立字旁就成了“端”。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认识“粽”字,“米”加

上“宗”就成了“粽”。一般米字旁的字都和粮食有关,比如“粮”、“粽”、“糟糠”“籽”等。) 3.读了这个题目,你的小脑瓜里都产生了哪些问号?过渡:那我们就带着这些小问号一起走进课文。 二、探秘方法,科学识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的时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自然段标出来。 2.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文中的词语宝宝忍不住要和你们见面了,你们认识他们么?(指名读一遍) (1)象形字识字。“米”字和“豆”字这两个字是从古代的实物演变而来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们的演变过程。首先来看“米”字,它的甲骨文就像是六粒米从中间被上下分开,逐渐的中间两粒米相连,慢慢又演变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米”字。再来看“豆”字,甲骨文的“豆”字就像是把一颗豆子细分了,种皮、胚根等都有,后来又慢慢简化为现在我们所熟悉的“豆”字,这两个字你记住了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心字底识字。还有两个字是心字底的字,分别是“总”和“念”。这两个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倒八字头加上口和心字底就成了“总”。今加上心字底就成了“念”,心中有所忆,口中有所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3)加一加识字。还有些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比如“节”、“间”、“分”、“知”、“据”、“带”。首先来看“节”字,草

端午问答题精选含答案

1、屈原是我国春秋时期哪国人? A国B国C楚国D国 2、端午节有为小孩佩香囊的习惯,大人在香囊放朱砂、雄黄、香药等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A吉祥 B、一种装饰C治病防身 D 驱邪避瘟 3、南方的粽子一般是什么口味? A甜味 B咸味 C都不是 4、古人端午节涂饮雄黄酒的意义是? A解毒 B纪念白蛇 C驱邪避瘟 D吉祥幸福 5、最早的粽子并不是端午节的特产,那粽子是什么时期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的? A南北朝时期 B春秋时期 C晋代 D周商时期 6、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之一,相传起源于古代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时期就有了 A南北朝时期 B、商周时期C、战国时期 D、春秋时期 7、下列哪项不是端午节的习俗? A 吃粽子 B 赛龙舟 C 登高采菊 D 饮雄黄酒 8、粽子最早叫什么 A米角 B米包C角黍 D米黍

9、端午节是哪一天 A 农历六月初五 B 阳历六月初五 C 阳历五月初五 D农历五月初五 10、端午节在我国有不同的称呼,以下哪个不是端午节的称呼? A 五月节 B 菖蒲节 C 六月节 D 沐兰节 11、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请问这个“端”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A 端正 B 开端 C 末端 D 端着、托着 12、宋代描述端午节有“角黍包金,菖蒲泛玉”的诗句,请问“角黍”指的是什么? A 玉米 B 豆角 C 粽子 D 树叶 13、端午节要防的五毒除蝎子、蛇、蜈蚣、壁虎以外,还有什么? A 蜥蜴 B 青蛙 C 蟾蜍 D 毛毛虫 14、请问端午节系的五彩线,除了青、红、黑、白之外,还有哪个颜色? A 紫色 B 蓝色 C粉色 D黄色 15、传统的端午节五彩线,青、红、黑、黄、白五色,是依据历史上什么学说? A 黄帝经学 B 阴阳五行学 C 天地日月学 D 人体经络学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粽教案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粽教案 导读: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立”“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立”“米”。 教学难点: 1、读好长句子。 2、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猜谜导入 1、猜谜: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谜语,想猜吗?听好了:三角四楼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粽子) 2、揭题: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粽子有关的文章:《端午粽》。(板书课题:10、端午粽) 这个题目里藏了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两个生字,分别是“端”和“粽”。有小朋友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记住这两个字的吗?你用了什么识字方法?(熟字换偏旁认识“端”,把“瑞”字的王字旁换成了立字旁就成了“端”。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认识“粽”字,“米”加

上“宗”就成了“粽”。一般米字旁的字都和粮食有关,比如“粮”、“粽”、“糟糠”“籽”等。) 3、读了这个题目,你的小脑瓜里都产生了哪些问号?过渡:那我们就带着这些小问号一起走进课文。 二、探秘方法,科学识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的时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自然段标出来。 2、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文中的词语宝宝忍不住要和你们见面了,你们认识他们么?(指名读一遍) (1)象形字识字。“米”字和“豆”字这两个字是从古代的实物演变而来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们的演变过程。首先来看“米”字,它的甲骨文就像是六粒米从中间被上下分开,逐渐的中间两粒米相连,慢慢又演变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米”字。再来看“豆”字,甲骨文的“豆”字就像是把一颗豆子细分了,种皮、胚根等都有,后来又慢慢简化为现在我们所熟悉的“豆”字,这两个字你记住了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心字底识字。还有两个字是心字底的字,分别是“总”和“念”。这两个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倒八字头加上口和心字底就成了“总”。今加上心字底就成了“念”,心中有所忆,口中有所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3)加一加识字。还有些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比如“节”、“间”、“分”、“知”、“据”、“带”。首先来看“节”字,草

部编版教材《端午粽》教学设计

部编版教材《端午粽》教学设计

端午粽教学设计 (第1课时) 【内容研读】 《端午粽》选自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一篇描写传统节日的课文,课文以儿童的口吻描述家庭过端午节吃端午粽的事,向学生介绍了端午粽的由来、样式、色香味等。课文贴近学生生活,能很好唤起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了解这个中华传统习俗。课文长句子较多,学生正确朗读有一定困难,且读好长句子是重点教学目标之一。 【学情分析】 读好长句子虽然有一定困难,但是通过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还是有一定基础的,他们懂得借助标点符号读好长句子,但单纯借助标点符号并不能达到读好长句子的目的,还需分解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做好长句子的朗读指导。 【教学目标】 1.图文结合,认识“粽、端、节”生字,学习新偏旁“米字旁”和“立字旁”; 2.通过识字游戏,正确认读“米、豆”等7个生字。 3.结合生活实际,初步了解这个中华传统节日,通过文字品尝端午粽的色、香、味,并会按一定顺序介绍粽子。 4.会说“()的()”短语,“又()又()”短语 5.通过字理溯源,正确书写“豆”和“米”,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和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教学重难点】 1.读好长句子,按一定顺序介绍粽子; 2.通过文字品尝端午粽的色、香、味。 【教学过程】 一、学习活动一:看图、聊端午 1.出示图片,这是什么? 认识生字“粽”,看着图片,瞧着生字,发现形声字的特点 认识新偏旁“米字旁” 猜读米字旁形声字:籽、粑、粒、粞、粮 2.什么时候吃粽子,聊端午节 认识生字“节”

第二组 粽糯红红鲜 参加游戏的学生要说:我爱吃:(看谁吃的多,说的多) 3.“我会辨”识字 第一组:总、念 第二组:间、问 第三组:分、会 ?有什么发现? ?辨字组词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来说,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就是在学中玩,玩中学。本环节的集中识字设计了“吃粽子”游戏,比赛谁吃的粽子多,认识的生字多,孩子们自主地参与到识字环节,在说“我爱吃——”的同时认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的认识表示食物的字。“我会辨”识字则是选取形近字,增强孩子自主识字的能力,激发识字积极性。 学习活动三:尝粽子,品色、香、味。 1.说一说外婆包的端午粽是什么样的? 出示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学生一边读,教师一边用多媒体可见播放粽子图片 认识箬竹叶,识字“叶” ?读好词组 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有什么发现?(颜色的词语、叠字)板书:色 我还会说:_______的__________ ?选择题,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端午粽的? A从外往里 B从里往外 请生来从外到里说一说; 根据粽子介绍顺序,指导读好长句子。 课中拍手操 遇到长句不要慌。

端午问答题精选含答案

1、屈原是我国春秋时期哪国人? A秦国B魏国C楚国D赵国 2、端午节有为小孩佩香囊的习惯,大人在香囊内放朱砂、雄黄、香药等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A吉祥 B、一种装饰C治病防身 D 驱邪避瘟 3、南方的粽子一般是什么口味? A甜味 B咸味 C都不是 4、古人端午节涂饮雄黄酒的意义是? A解毒 B纪念白蛇 C驱邪避瘟 D吉祥幸福 5、最早的粽子并不是端午节的特产,那粽子是什么时期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的? A南北朝时期 B春秋时期 C晋代 D周商时期 6、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之一,相传起源于古代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时期就有了 A南北朝时期 B、商周时期C、战国时期 D、春秋时期 7、下列哪项不是端午节的习俗? A 吃粽子 B 赛龙舟 C 登高采菊 D 饮雄黄酒 8、粽子最早叫什么 A米角 B米包C角黍 D米黍

9、端午节是哪一天 A 农历六月初五 B 阳历六月初五 C 阳历五月初五 D农历五月初五 10、端午节在我国有不同的称呼,以下哪个不是端午节的称呼? A 五月节 B 菖蒲节 C 六月节 D 沐兰节 11、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请问这个“端”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A 端正 B 开端 C 末端 D 端着、托着 12、宋代描述端午节有“角黍包金,菖蒲泛玉”的诗句,请问“角黍”指的是什么? A 玉米 B 豆角 C 粽子 D 树叶 13、端午节要防的五毒除蝎子、蛇、蜈蚣、壁虎以外,还有什么? A 蜥蜴 B 青蛙 C 蟾蜍 D 毛毛虫 14、请问端午节系的五彩线,除了青、红、黑、白之外,还有哪个颜色? A 紫色 B 蓝色 C粉色 D黄色 15、传统的端午节五彩线,青、红、黑、黄、白五色,是依据历史上什么学说? A 黄帝内经学 B 阴阳五行学 C 天地日月学 D 人体经络学

人教版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

10 端午粽 【教学要求】 1.认识“端、粽、节、总”等13个生字,会写“午、节、叶、米、真、分、豆” 7个字。认识“立、米”两个偏旁。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昧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2种偏旁部首。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感受民风民俗和民族传统文化,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认识2个新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感受民风民俗和民族传统文化。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吗? 2﹒生自由说端午节的习俗。(课件出示2粽子图) 3﹒揭示课题并板书:10 端午粽(板书:10 端午粽)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设计意图“米、豆、肉、带” 4个字,可以让学生自主认一认,联系实物图片读一读这 4个生字相关的词,如“大米、黄豆、牛肉、海带”等。】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先来看一看书中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的故 事。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三 不”:不错字,不添字,不漏字。 2.要想读好课文,就必须先认识这些生字朋友。 (课件出示3) du ān w ǔ jié zòn ɡ yè m ǐ zh ēn f ēn dòu 端 午 节 粽 子 竹叶 大米 真 是 十分 红豆 z ǒn ɡ ji ān ròu dài zh ī jù niàn 总 会 中 间 鲜 肉 带回去 知 道 据说 纪 念 你认识它们吗? 自己试着读一下。 指正:“粽、总”的平舌音,“端、间、分、念”的前鼻 音,“肉”的翘舌音需要重点指导,注意声母“r”的发音。 (1)谁能来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一读?其他同学跟读2 遍。 (2)这些字去掉拼音你还认识吗? (课件出示4) 端午节 粽子 竹叶 大米 真是 十分 红豆 总会 中间 鲜肉 带回去 知道 据说 纪念 我们来开火车读一读。 (3)识记生字: 本课生字以合体字为主,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 识记字形、理解字义。 ①结合偏旁识记。指导学生认识2个新偏旁“立、 米”,识记“端、粽”。 ②熟字、部件方法识记。“端、粽、节、总、据、 念”6个形声字,可以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识字方法,几 个合体字均可用部件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念”字的声旁 是“今”,不要错看下面“心”字的一点,当成“令”。 ③联系生活识记。“米、豆、肉、带”4个象形字 可 以用联系实物的方式引导学生识记,让学生了解这4个 象

(完整版)部编版教材《端午粽》教学设计

端午粽教学设计 (第1课时) 【内容研读】 《端午粽》选自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一篇描写传统节日的课文,课文以儿童的口吻描述家庭过端午节吃端午粽的事,向学生介绍了端午粽的由来、样式、色香味等。课文贴近学生生活,能很好唤起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了解这个中华传统习俗。课文长句子较多,学生正确朗读有一定困难,且读好长句子是重点教学目标之一。 【学情分析】 读好长句子虽然有一定困难,但是通过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还是有一定基础的,他们懂得借助标点符号读好长句子,但单纯借助标点符号并不能达到读好长句子的目的,还需分解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做好长句子的朗读指导。 【教学目标】 1.图文结合,认识“粽、端、节”生字,学习新偏旁“米字旁”和“立字旁”; 2.通过识字游戏,正确认读“米、豆”等7个生字。 3.结合生活实际,初步了解这个中华传统节日,通过文字品尝端午粽的色、香、味,并会按一定顺序介绍粽子。 4.会说“()的()”短语,“又()又()”短语 5.通过字理溯源,正确书写“豆”和“米”,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和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教学重难点】 1.读好长句子,按一定顺序介绍粽子; 2.通过文字品尝端午粽的色、香、味。 【教学过程】 一、学习活动一:看图、聊端午 1.出示图片,这是什么? 认识生字“粽”,看着图片,瞧着生字,发现形声字的特点 认识新偏旁“米字旁” 猜读米字旁形声字:籽、粑、粒、粞、粮 2.什么时候吃粽子,聊端午节 认识生字“节”

出示今年5月日历,谁能找到端午节这一天 聊聊端午节 认识生字“端”,学习新偏旁“立字旁” 师介绍:“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 再看日历。五月还有哪些节日? 3.板书课题,《端午粽》 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聊一聊自己对端午节的了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孩子们有话聊,课堂氛围活跃。通过认识日历,进一步了解端午节,更巩固了对“节”生字的复现认识。 学习活动二:识字活动乐趣多 1.初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遇到有注音的生字多读几次。 2.同伴合作,把信封里的生字认一认,读一读。 3.“吃粽子”识字游戏 粽米枣豆肉 第一组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新版】

统编版语文一下《端午粽》教学设计 教科书分析: 1.课文以儿童的口吻,以家庭过端午节吃端午粽的事由,向学生介绍了端午粽的由来、样式、色香味等,实际是一篇说明文。课文贴近生活,能很好唤起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学习,了解这个中华传统习俗。 2.课文长句子较多,学生正确朗读有一定困难,且读好长句子是重点教学目标之一,应安排教学环节,给予足够的时间落实。 学情分析: 读好长句子虽然有一定困难,但是通过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还是有一定基础的,因此,要通过学生实践尝试,然后发现问题进行指导,不但要培养学生不读破句的能力,还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语感。切不可采用范读简单的模仿来达到目标。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注意读好长句子,能正确朗读课文。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端午节家庭吃粽子的快乐,知道这个中华传统习俗的目的。 3.认识偏旁立字旁、米字旁,能正确认读“端”等13个生字新词。 4.能正确读写“午”等7个生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和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5.如果知道关于端午节或粽子的故事,愿意与同学分享。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2.能正确认读“端”等13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午”等7个生字。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端午节家庭吃粽子的快乐,知道这个中华传统习俗的目的。 教学准备: 教师:“端”等13个会认读字字卡,“午”等7个会写字的田字格字卡;课文图画。 学生:每人一套“端”等13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的);向家人了解端午节及其习俗。 教学时数:

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

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 说明: 一、让文本与生活对对碰 《端午粽》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活动之一。上课伊始,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二、切身体验,学会表达 教学中,在学习课文对端午粽的做法、味道的描述之后,感受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后,引导通过尝端午粽,介绍端午粽,让学生对端午粽的外形、味道、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进一步的认知。 三、读中悟,悟中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四、让课堂缭绕乡土馨香 在教学文本时,紧紧围绕本课题研究的主旨合理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引导小朋友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每年是怎么过端午节,再借助丰富多彩的图片或亲身体验走进文本,最后引入有关端午节的儿歌及方言。 教材分析: 《端午粽》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

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写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吃粽子习俗的由来。课文语言比较形象,贴近学生的生活。 学情分析: 课文语言比较形象,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在感悟文本时尽量放手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自主理解。教学目标: 1.注意读好长句子,能正确朗读课文。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端午节家庭吃粽子的快乐,知道这个中华传统习俗的。 4.能正确读写真、分两个生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和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 能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 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端午节家庭吃粽子的快乐,知道这个中华传统习俗的。 课前准备: 教学、实物等 教学过程:

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

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借助汉语拼音,注意读好长句子,能正确朗读课文。 2. 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端午节家庭吃粽子的快乐,知道这个中华传统习俗的目的。 3. 认识偏旁立字旁、米字旁,能正确认读“端”等13个生字新词。 4. 能正确读写“午”等7个生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和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5. 如果知道关于端午节或粽子的故事,愿意与同学分享。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能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2. 能正确认读“端”等13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午”等7个生字。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端午节家庭吃粽子的快乐,知道这个中华传统习俗的目的。 教学准备 教师: “端”等13个会认读字字卡,“午”等7个会写字的田字格字卡;课文图画。 学生: 每人一套“端”等13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的);向家人了解端午节及其习俗。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激趣导入,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导语: 同学们,在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之前,我们一起复习以前学过的一些字词。 (一)复习会写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词和有关的音节拼读 1. PPT出示有关字词: liān——jiānɡ nián——niánɡ ɡuān——ɡuānɡ 两头尖??江南 ?今年? 大娘? 上官 ?月光 树叶??真正 出示任务: 正确拼读和认读红色的字以及它组成的词语。 2. 反馈指导: 指名拼读或认读,齐拼读或认读。 3. 小结: 同学们,三拼音拼读是难点,我们要多练习。“叶和“真”字是以前学习的会认读的字,今天,我们学习完课文,它们就要求会正确书写了。 (二)复习激趣导入,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导语: 同学们,课文《静夜思》,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呢?(预设:诗歌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思念家人的感情。) 课文《夜色》,又告诉我们什么内容呢?(预设:课文告诉我们“我”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不怕夜色,胆子大了。) 是啊,我们都是在家人的帮助下慢慢成长的。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又会让我们了解关于家庭、家人什么呢?请看老师板书课文题目。 1. 老师板书题目:⑩端午粽。(“端”“粽”注音) 2. 示任务:自己借助拼音读准题目。 3. 反馈指导:指名拼读“端”“粽”后读题目;订正后全班齐读课题。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说课稿【最新】

《端午粽》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篇课文通过描述端午节去外婆家吃粽子的故事以及对粽子这种食物具体的描写,使同学们了解传统节日——端午节和粽子这种食物,在过节吃粽子的氛围中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萌发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学习本篇课文,让同学们能够继承优秀传统节日、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说目标 1.学会13个会认字,学习7个会写字,认识2个新偏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读好长句子,熟读成诵,当堂达标。 3.在学生感受端午节过节吃粽子的氛围中,使学生了解并学习传统文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练习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是通过朗读感悟使学生培养学习传统文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三、说教法 在本文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教师把粽子带到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品尝,通过直观的互动方式来展开教学,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四、说过程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教师把亲手做的粽子带到课堂,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并且请同学们描述自己吃到的粽子是什么样的?什么味道的?(学生描述)教师揭题,《端午粽》 2.教师解释课题《端午粽》是两个词,端午和粽子。解释二者的关系: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

《端午日》习题及参考答案

个人收集整理-ZQ 端午日 习题精选 基础知识题 .注音. 蘸酒()茶峒()伶俐()戍军() ò í ìù .解释. ①调理: ②呐喊助威: .①调理:调整. ②呐喊助威:大声喊叫,帮助增加声势. 语段阅读题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端午日,当地妇女……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地响鞭炮. .选文出自一文,作者,代表作有,,散文集. .选文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请用简洁地语言概括.. .体会文中画线地三个“莫不”一词地作用.. .下列句中画线地动词能否换成括号里地词?为什么? 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撑)去.带头地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摇摆)指挥船只地进退.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端午节》,沈从文,《边城》、《长河》,《湘行散记》. .出城看划船、河上赛龙船、胜利者领赏等三个场面. .莫不,程度副词,从程度上渲染观看龙舟竞赛地人之多,涉及面之广,具体写出了“全茶峒人”欢度端午节地盛况.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不能.“撑”地速度没有“划”地速度快,且“撑”这个动作发出者应是站在船上,而龙舟竞赛地桨手是坐在船上,因此用“撑”这个动词不恰当.“摇摆”地幅度大,且没有节奏感,“挥动”有节奏感,用这个动词写带头人地动作符合他地身份特征.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题 .ò í ìù .①调理:调整. ②呐喊助威:大声喊叫,帮助增加声势. 阅读语段题 .《端午节》,沈从文,《边城》、《长河》,《湘行散记》. .出城看划船、河上赛龙船、胜利者领赏等三个场面. .莫不,程度副词,从程度上渲染观看龙舟竞赛地人之多,涉及面之广,具体写出了“全茶峒人”欢度端午节地盛况.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不能.“撑”地速度没有“划”地速度快,且“撑”这个动作发出者应是站在船上,而龙舟竞赛地桨手是坐在船上,因此用“撑”这个动词不恰当.“摇摆”地幅度大,且没有节奏感,“挥动”有节奏感,用这个动词写带头人地动作符合他地身份特征.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端午日 沈从文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船与船地竞赛,人与鸭子地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第一段主要描写了哪三个场面?在原文上用“”划分层次.

(部编)人教语文2011课标版一年级下册端午粽

10 《端午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读好文中的长句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写“米、分”2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粽子的样子、味道等,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表示颜色的叠词短语,提高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3、通过图文结合,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并让学生初步感受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教学重点: 1、读好文中的长句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写“米、分”2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粽子的样子、味道等,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教学难点: 1、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表示颜色的叠词短语,提高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播放图片请学生欣赏。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些图片会想到什么?(端午节)。是的,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这天,全国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粽子也成为端午节必不可少的美味。孩子们,喜欢吃粽子吗?既然香香的粽子这么好吃,那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课文,去“尝尝”外婆包的端午粽! 2、在去外婆家之前,请同学们用接力法读好这些词语和句子。出示生字词卡片,用接力法按行认读。(无错就过,有错用放大镜纠正。) 二、读通课文,感知全文。 师:孩子们你们把词语读的这么好,老师相信你们把课文也会读得非常棒,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课本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出示自读学习要求。(读自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三、聚焦重点,突破难点 1、学习第1自然段。 师:请XXX同学来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 (2)请全班女同学齐读第一自然段。 (3)读了这段你能体会到什么?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指名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师适当讲解。从“总会”中可以看出粽子是

一年级语文下册最新课:端午粽

10 端午粽

新课 教学 ( ) 分钟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先来看一看书中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的故事。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三不”:不错字,不添字,不漏字。 2.要想读好课文,就必须先认识这些生字朋友。 (课件出示3) du ān w ǔ ji é z òn ɡ y è m ǐ zh ēn f ēn d òu 端 午 节 粽 子 竹叶 大米 真 是 十分 红豆 z ǒn ɡ ji ān r òu d ài zh ī j ù ni àn 总会 中 间 鲜 肉 带回去 知 道 据说 纪 念 你认识它们吗? 自己试着读一下。 指正:“粽、总”的平舌音,“端、间、分、念”的前鼻音,“肉”的翘舌音需要重点指导,注意声母“r ”的发音。 (1)谁能来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一读?其他同学跟读2遍。 (2)这些字去掉拼音你还认识吗? (课件出示4) 端午节 粽子 竹叶 大米 真是 十分 红豆 总会 中间 鲜肉 带回去 知道 据说 纪念 我们来开火车读一读。 (3)识记生字: 本课生字以合体字为主,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识记字形、理解字义。 ①结合偏旁识记。指导学生认识2个新偏旁“立、米”,识记“端、粽”。 ②熟字、部件方法识记。“端、粽、节、总、据、 念”6个形声字,可以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识字方法,几个合体字均可用部件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念”字的声旁 是“今”,不要错看下面“心”字的一点,当成“令”。 【设计意图:鼓励多元识字,鼓励自主识字,是部编版教材的要求。提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设计意图:“米、 豆、肉、带” 4个字, 可以让学生自主认一 认,联系实物图片读一 读这 4个生字相关的词,如“大米、黄豆、牛肉、海带”等。训练

端午节的题目

端午节的题目 【篇一:端午节知识竞赛试题题库】 备注:红色加粗为答案。 一、单项选选择题: 1、屈原是我国春秋时期哪国人?() a 、秦国 b、楚国c、魏国 d、赵国 2、古人流行端午日涂饮雄黄酒的主要意义是()。 a、幸福吉祥 b、祛瘟解毒 c、避邪驱瘟 d、纪念白蛇 3、端午节有为小孩佩香囊的习惯,大人在香囊内放朱砂、雄黄、香 药等代表的意义是()。 a、避邪驱瘟 b、一种装饰 c、治病防身 d、吉祥如意 4、你知道最早的粽子是产于哪个时期吗?() a、晋代 b、春秋时期 c、南北朝时期 d、商周时期 5、最早的粽子并不是端午节的特产,而是在什么时期被正式定为端 午节食品?() a、晋代 b、春秋时期 c、南北朝时期 d、商周时期 6、粽子多是做成角形的,一般有正三角形、尖三角形等形状。为什 么粽子的形状大多以角为主?() a、象征牛祭祖 b、象征剑勇猛 c、象征果实丰收 d、象征塔健康 7、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 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其实,“龙舟竞渡”早在()就有了。 a、春秋时期 b、商周时期 c、战国时期 d、南北朝时期 8、()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 原杯”龙舟赛。 a、1979 b、1980 c、1982 d、1985 9、在中国端午节吃粽子最广泛的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其次,吃粽 子还表示()。 a、幸福吉祥 b、治病防身 c、避邪驱瘟 d、阴阳相合 10、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人们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被称为()。 a、粽子 b、米果 c、角黍 d、香黍

11、俗有“南龙舟、北踏青”之说,因为北方少江河,所以端午节人们大都选择踏青。踏青古时又叫()。 a、踏春 b、遍游 c、郊游 d、远郊 12、端午节人们大都会采摘一些艾蒿并插在门上。地区不同,意义不同。东北人插艾蒿是为了()。 a、防病 b、避邪 c、幸福 d、健康 13、踏青的习俗不仅仅是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也是某()节日的习俗。 a、中秋 b、清明 c、春节 d、重阳 a、陆游 b、梅尧臣 c、刘禹锡 d、李之仪 15、“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维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 祈蒲酒话升平。”出自谁写的哪首诗?() a、边贡的《午日观竞渡》 b、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 c、殷尧藩的《端午日》 d、张耒的《和端午》 16、宋朝大诗人陆游曾在《重五》一诗中写道:“粽包分两髻”,下一句是什么?() a、榴花忽已繁 b、艾束著危冠 c、一笑向杯盘 d、重五山村好 17、下列哪项不是端午节的习俗? () a 吃粽子 b 赛龙舟 c 登高采菊 d 饮雄黄酒 18、下面有四句诗,你知道哪一句与清明节有关() a、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b、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c、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d、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9、在江淮地区,端午节家家都悬钟馗像,这是为什么?() a 纪念屈原 b 驱邪捉鬼 c 驱除疾病 d 求财祈福 20、下列选项不属于我国传统节日的是:() a、元旦 b、端午 c、重阳 d、元宵 21、以下各个选项中,全是传统节日的是:() a、元旦、春节、中秋、国庆、七夕 b、元旦、春节、中秋、七夕、重阳 c、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 d、春节、清明、建军、中秋、重阳 22、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希冀家人团圆的两个节日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