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任务型教学法文献综述
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文献综述

Teachinginnovation 教学创新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249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文献综述文/犹芊蓉摘要:自新课程标颁布以来,任务型教学法在中国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与重视。
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所参阅的文献中对任务型语言教学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这一课题的主流观点进行了梳理、综述,诸多学者对本课题的应用与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和证实,但多集中在理论研究和个别实践研究。
相对而言,对于本课题的深入分析、对比分析和系统总结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英语阅读教学;初中1 引言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TBLT)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以任务为中心的语言教学法,任务型的教学法强调“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
任务型教学法的运用可以将语言教学理论转化为具体且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和学习主体性。
2 关于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成果总结2.1 国内研究概况任务型教学法自上世纪90年代被引入我国以来,相关文章最初主要是对国外相关理论的引进与借鉴,继而对我国国情、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研究。
多数文章从任务概念、实施原则、操作模式等理论方面对任务型教学法进行研究分析,也有理论联系实际比如对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研究等。
2002年谢惠、曹华春发表了《阅读课中任务型教学法的运用》,把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阅读学习中的研究引入了发展的轨道。
自此,从2002年到2020年期间,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阶段一(2002-2012年)为理论研究与初期研究阶段,此阶段涉及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的研究文章甚少。
阶段二(2013-2021)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阶段。
2.2 侧重理论探索的研究成果谢惠和曹华春(2002)最早在我国提出了阅读课中任务型教学法的运用,以SEFC B Unit9为例,围绕“任务式”教学步骤设计了五个课堂教学任务。
国内任务型教学法研究综述王文欣

国内任务型教学法研究综述王文欣发布时间:2023-05-27T14:53:59.916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3年6期作者:王文欣[导读] 文章概述了任务型教学法的产生背景,简要介绍了国外任务型教学法的研究概况与成果,并将近10年国内外语核心期刊的有关任务型教学法的文章著作进行总结,以期对国内任务型教学法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475001摘要:文章概述了任务型教学法的产生背景,简要介绍了国外任务型教学法的研究概况与成果,并将近10年国内外语核心期刊的有关任务型教学法的文章著作进行总结,以期对国内任务型教学法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外语教学;任务型教学法;文献综述0引言任务型教学(Task- 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做中学”的语言教学方法,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的课堂教学方式,是近20年来交际教学思想的一种发展形态。
该模式是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启示下提出的外语学习途径。
它以任务为核心单位计划、组织语言教学,它既注重语言的显性或陈述性知识的输入,又重语言的隐性或程序性知识的输出和交际,是一种语言学习的理想状态。
1任务型教学法产生的背景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Approach)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英语教学法的新发展成果,是交际法的新发展,它是基于前苏联心理语言学家Vygotsky(1962)的语言与学习理论提出来的。
他在观察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一个重要的启示,即在语言学习中,学习者同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互动能够对语言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他还特别强调在这一过程中语言学习的社会性和人们之间的互动性。
而有效地体现语言学习的社会性和互动性的方式是“任务”教学。
[1]20世纪70年代,Prabhu在印度主持了一项语言教学改革项目。
在这个项目中,他从交际教学法的实践中提出了“任务型教学”的理念和方式。
交际任务文献综述

一、理论基础1.1 交际任务型教学法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关于交际任务型教学法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存在不同的诠释。
陈海明(2006)把这种教学法定义为:为习得语言交际能力而设计一系列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积极使用真实的语言进行沟通。
这种交际任务型外语教学法的目的是让学生习得各种交际能力,实现这一目的之手段在于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任务,使他们能够真实自然地参与沟通,交流信息。
任务是创设课堂互动的一种机制,目的在于促使学生交流信息,在真实自然语境中习得交际能力。
1.2 交际任务型教学法的产生背景交际任务型教学与测试是在众多理论和现实的基础上逐步成熟的一套理论,它从20世纪70年代发展至今,已经成为“最具活力的的外语教学法”1。
1.2.1 交际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交际任务型教学法是建立在20世纪50年代系统功能语法理论、20世纪70年代的交际能力理论和20世纪80年代的任务型教学等理论基础上的综合性理论。
首先,系统功能语法(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上世纪50年代,语言学界逐渐从传统的结构主义向现代语言学转变,其中一支新兴的语言学流派就是英国学者韩礼德创立的功能语法,人们对语言的认识经历了从结构主义到功能主义的演变。
结构主义语言学只是静态关注语音、语形和句法现象,忽略了语言的意义和功能。
功能主义语言学跳出前者的视野,动态关注语言在使用过程中的意义和功能,从社会、文化、语境等层面研究语言现象。
韩礼德认为语言的功能性就是交际的目的性。
其次,交际能力理论(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heory)。
交际能力理论是美国社会语言学家、人类学家海姆斯在《论交际能力》一文中提出。
学术界的一般观点为,交际能力理论是针对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言学中的“语言能力”理论提出的。
交际能力理论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海姆斯认为,交际能力即现实情境中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认为该能力共包括以下四项参数:(1)懂得什么样的话合乎语法;(2)位得什么样的话能被别人接受;(3)懂得什么样的话适合什么样的场合;(4)懂得某一种语言形式真正使用的可能性有多大。
任务教学法的参考文献

任务教学法的参考文献。
卡克斯勒,F.(1958):“课程设计的任务方法:有关儿童的课程设计”,研究,第62卷,第1号,第7─32页。
Kellison, S.(2001):“任务型教学法”,提供课程支持:学习和教学策略,第4章,第79─95页,差异教育出版社。
彭斯,E.(2008):“任务型教学法: 理解和应用教学和学习任务”,牛津大学出版社。
拉尔夫·尼尔森(2003):任务型课程设计,第五版,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
泰勒修女,J.(2000):“任务教学的历史”,任务教学:工作式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第1章,第1─20页,麦克米伦出版公司。
乔治阿里斯托夫,N.(2001):“任务型教学法实施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教育论文,第21卷,第2期,第164─185页。
中小学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学科教学(英语)文学 S160903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的文献综述摘要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Approach)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 是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一种语言教学模式。
任务型教学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做中学”,学生通过运用英语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来达到掌握语言知识技能的目的。
任务型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的3P教学模式(Presentation, Practice, Production), 改变了过去英语教学中过分重视语法知识的讲解与传授的状态, 给予了学生更加丰富有趣的活动体验,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言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通过完成各式各样新颖有趣的实践活动, 学生们可以更加高效的获得语言知识, 并且增强了学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英语口语担负着交际的重任,是语言学习者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技能,而英语口语教学长期一直以来是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 如何有效教授口语已经成为英语教育需要探索的主要问题之一。
在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 任务型教学具有重大的意义。
对于任务型教学法, 已经有许多专家和学者做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他们对于任务型教学法的定义、原则与课堂实施模式等基础研究已进行了比较完备详细的论述。
本文就将他们的研究文献汇编于此。
然而, 在教学实际操作上, 尤其是在英语口语教学实践, 任务型教学法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空间。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英语口语教学;文献综述AbstractTask-based Approach (TBA) is a language learning method prevailing all over the world. This method emerged in the 1980s. Task-based Approach stresses that students serve as the main body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t emphasizes the leading principle of “learning by doing”. By accomplishing various kinds oftasks designed by teachers, students could achieve the goal of mastering various language skills. Task-based Approach shatters the traditional 3P teaching model (Presentation, Practice, Production), changes the situation of overemphasizing the imparting of grammar and vocabulary knowledge. It provides amazing experiences of acquiring English language knowledge, which makes students feel that language learning is a natural acquisition process without any painful experience. During the process of fulfilling a large variety of tasks, English learners could derive language knowledge more efficiently and enhance the ability of learning and problem-solving, which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all-a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Oral English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language skills for language learners. However, for a long time, English speaking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has been neglected for a few reasons. Teaching oralEnglish more effectively has become a major area left to explore.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a trend of implementing Task-based Approach in language teaching class.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is method, more and more scholars and researchers realized that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English speaking, Task-based Approa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As to Task-based Approach, a great many experts and scholars have carried out plenty of studies. They have made detailed discussion about the concept, principles and models of Task-based Approach. However, the authentic application of this method, especially in the oral teaching section, was not fully covered and deeply analyzed.Key words: Task-based Approach; oral English teaching;literature review1.1国外有关任务型教学法的相关研究1.1.1 国外相关研究任务型语言教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
任务型教学法研究综述

任务型教学法研究综述作者:王秀玲来源:《现代盐化工》2020年第04期摘要:基于近20年来国内对任务型教学法研究整体情况的分析与调查,以CNKI数据库文献资料为基础,归纳总结任务型教学法的研究现状,分析任务型教学法在我国英语教育中取得的教学成果,从二语习得、核心素养角度分析任务型教学法现存的不足,为正确认识任务型教学法提供有力的学术证据,促使任务型教学法在我国的发展不断走向理智与成熟。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文献综述;研究现状;研究不足任务型教学法源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是基于建构主义流派的教学方法,布朗(BROWN H D,1994)对任务型教学法有以下表述:“任务型学习将任务置于教学法的中心,视学习过程为一系列直接与课程目标相联系并服务于课程目标的任务,其目的超越了为语言而练习语言。
”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育饱受社会诟病,被称为投入時间最长、投入资金最大而又收效最小的教育[1]。
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全面推行任务型教学法的决定开始,任务型教学法在我国近20年的英语教学中担任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应用于听、说、读、写的各个方面。
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我国根据英语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提出了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在这样的环境下,十分有必要总结任务型教学法的研究成果及发展方向,促使我国英语教育走向成熟。
1 研究现状“CNKI总体学术趋势”图显示,任务型教学法的学术总体关注度分为3个阶段:2001—2010年呈直线上升趋势,为高速发展阶段;2010—2016年高而平稳,为稳定发展阶段;2006年以后,关注度呈直线向下趋势,关注度不断降低,整体发展趋势类似“梯形”状态。
1.1 检索条件此次检索范围限定在2001—2020年现有的相关文献。
首先,分别以“关键词”“主题”“题名”或“篇名”进行预检索,对比检索结果,选取其中所获得的最大值为检索目标,确定为“主题检索”。
对获得的共2 645篇学术论文进行“核心期刊”与“其他”分类,分别检索到“123篇(核心)与2 522篇(其他)”。
初中英语任务型教育综述-模板

初中英语任务型教育综述一、任务型教学的课堂模式(一)前任务(pre-task),即任务实施前的准备阶段。
教师介绍与学习任务有关的话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或复习与所要进行的学习任务相关的单词、短语、句式等语言点,引入任务。
(二)任务环(taskcycle),即任务实施阶段。
1.任务(task)。
学生执行任务。
2.计划(planning)。
各组学生准备以口头、笔头等形式向全班汇报他们是如何完成学习任务的,取得的成果是什么。
3.报告(reporting)。
学生以口头、笔头、录音、录像或多媒体等形式向全班汇报自己所完成的学习任务的成果。
(三)后任务(post-task),即语言聚焦阶段。
1.分析(analysis)。
学生分析其他各组执行任务的情况,并完成一些与任务相关的练习或活动,教师针对他们在汇报过程中及练习中出现的一些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包括语义、词汇和语用等方面。
2.操练(practice)。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各种练习或活动操练语言难点,掌握词汇、短语、句型,另外学习一些实用的语言,并做好记录。
以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9A第2单元课文Coloursandmoods为例,简述任务型课堂教学的具体步骤。
(1)任务实施前的准备阶段。
师生对话:①What’syourfavouritecolour?Why?②Doyouthinkthatcolourscanaffectourmoods?(2)任务实施阶段。
①提出学习任务:Whatdothedif-ferentcoloursrepresentandhowdotheyaffectus?学生阅读课文并做笔记,教师巡视监控,当学生需要帮助时给予提示。
②小组讨论,商定本小组向全班汇报的最后结果。
③每组指派一名学生汇报结果,教师监控学生的汇报,确保每位学生都在参与活动。
(3)语言聚焦阶段。
①分析各组的结果,得出全班的结论,并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每空一词。
中学语文文献综述

中学语文文献综述一、引言中学语文作为学生必修的一门学科,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课程。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学语文教育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本文旨在通过综述相关文献,探讨中学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教学方法和教材改革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二、中学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中学语文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2.综合素质教育的融入中学语文课程应积极融入综合素质教育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人文关怀、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
3.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
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成果1.任务型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通过给学生提出问题、组织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2.思维导图法思维导图法是一种通过图形化的方式呈现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整理和归纳知识的方法。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法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3.情感教育法情感教育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让学生感受文本情感,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四、中学语文教材改革的研究成果1.文化内涵的丰富和拓展中学语文教材改革注重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引导学生了解和体验不同的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阅读素养的培养中学语文教材改革倡导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通过选择优秀的文学作品和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写作能力的培养中学语文教材改革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创设写作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
五、结论通过对中学语文教育发展趋势、教学方法和教材改革的文献综述,可以看出中学语文教育正朝着以学生为中心、综合素质教育融入、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方向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务型教学法文献综述一、前言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逐渐深入,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在我国,传统的以教师授课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法,教学的内容主要围绕语言点展开,从内容上来说虽然丰富,但是教学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在这样的教学法下,学生的学习较为被动,很少会去主动的思考和解决在学习中的问题.在新的学习背景下,怎样的教学方式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技巧、培养学生的交际、交往能力?这就需要我们革新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而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交际、交流,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学法研究者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教学理论—-任务型教学法。
多年来,任务型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任务型教学法教学。
任务型教学法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是辅助作用,将学生主体和教师辅助相结合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调动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让学习者主动的学习、学会语言,提高学生的交际、交往能力.关键字:任务型教学法教师学生二、国外研究成果综述任务型教学法起源于 20 世纪 80 年代,由博雷泊自印度邦加罗尔地区首先提出,同时博雷泊不仅提出了任务型教学法还在实施中总结出一整套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强调在“做中学”的语言教学方法,将语言的理论和应用理念转化成了在课堂实践中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的辅助来实现教学目标。
同时,将学生学习的内容设计成一个一个阶段性的交际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语言知识,学会语言。
从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有关任务型教学法研究的相关著作相继出现,1998 年 Skehan 出版了《英语学习认知法》一书,该书阐述了任务型教学法是当前教学中的主流思想. 1979 年到1984 年,珀拉胡提出了任务型教学法的最初形态,他曾在交际教学实验中提出在“做中学”,教学内容设计成教学任务,在课堂中要求学生借助任务的形式来完成教学目标,珀拉胡亦被认为是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奠基人。
1987年普拉布在《第二语言教学法》一书中明确提出了“任务”一词,并对其进行了明确的定义.他指出,任务的设定能够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调控,任务是学生根据一些给定的信息,通过自我思考的出来结论的一种活动。
他将“任务"这种活动分成了四种类型,分别是形式中心活动、规则中心活动、目标中心活动和意义中心活动。
普拉布认为任务在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任务型教学法也是可操作性较强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是同时任务型教学法也存在着不足,例如,任务型教学法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对任务进行需求性的分析,同时任务的等级划分也没有标准的依据,具有任意性和随意性,而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任何形式中心的活动都是不受待见甚至受到严重排斥的.普拉布提出的这些关于任务教学法中存在的不足也成为了之后国内外学者在研究时首要考虑的问题。
1987 年,在普拉布研究的基础上,坎德林和布林对任务型教学法做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他们提出任务型教学法中的任务选择和衡量任务难度的一系列标准;1966年,威利斯在《任务型课堂教学结构》一书中明确指出任务型教学法中的任务实施以及需遵循的原则,即:任务的实施和选择需要具有意义和实用的语言,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促进学生正确的使用语言,同时要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注重语言本身的特点,要分时机和场合的突出不同的语言,这为教师在语言教学的课堂上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
同时她还将任务型教学法中的任务严格的划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是任务前、任务轮以及语言焦点;1998 年,斯基汉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语言学习认知法,这在语言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完善任务型教学法方面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斯基汉系统全面的阐述了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依据。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是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与母语的习得过程有着明显的差异;第二是语言运用取决于规则系统和词汇化系统。
1998 年,斯坎翰总结了 1984 年到 1997 年国内外学者对任务型教学法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从任务、目标、参与者和任务熟悉程度方面来进行总结的。
从国外近 10 年对任务型教学法的研究情况来看,除了上述的研究成果之外还有大量的研究文献.进入 21 世纪,对任务型教学法的研究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研究阶段。
2001 年,皮特·罗宾逊对任务型教学法中任务认知的复杂性以及其复杂性对语言学习产生的影响做了深入的论述,同时还分析了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任务难度的理解等方面的问题;2002 年,巴克曼在任务型教学法中任务型语言表现评估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2003 年,Glenn Fulcher and RosinaMarquez Retier 总结了口语中任务的难度,在口语考试中对学生产生的重要影响,并就这一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2004 年,辛西雅站在学习者话语的角度对第二语言系和任务学习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以中国学生的语言学习为例,分析语言产生、交际策略以及交际任务三者之间的关系;2004 年,大卫·努南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一书中明确了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定义,对《交际课堂的任务设计》进行补充,详尽的讲解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框架、任务构成、任务、任务教学评价、教师等多方面的内容;2005 年,埃利斯在《第二语言的计划与任务绩效》论文集中,表示任务型教学法中任务计划的本质,并论述了其对课堂、测试环境或者实验室中任务表现的影响;2007 年,《调查任务的形式语言学习》论文集中,有多篇论文讨论的的重点是教学中的任务,其中多数论文是通过数据来进行的实证性的研究,十分具有科学性和说服性,论文中将任务运用的研究做了深入的分析,分析了不同语言学习环境下口语互动、词汇学习和创新、语用学等多方面的内容。
三、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相关研究成果综述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关于任务型教学法研究的文章较少。
较早的有马箭飞:2000 年发表的《以“交际任务”为基础的汉语短期教学新模式》,文中提出交际任务的三大特点:具有明显的目的性、明显的功能性、明显的情景性和话题性,更适合以培养语言交际技能为目标、教学周期较短、追求高效率并具有明显实用性、灵活性和趣味性的短期强化模式的教学.文中还根据调查和分析,为各级交际任务确定了相应的分类和具体项目。
2002 年他又在《任务式大纲与汉语交际任务》这篇文章中进一步论述了交际任务的特点、分类和分级,同时提出建立以汉语交际任务为教学组织单位的教学模式的设想.目前,国家汉办“十五”科研规划项目“交际任务教学法与汉语口语教学及其教材编写"也在开展中,吴中伟在任务教学法研究之二《语言教学中形式与意义的平衡》中主要结合“任务教学法”对“形式焦点”观做了一些介绍和评论。
此外,赵刚(2005)在《超越句型操练》一文中把任务教学模式引入对外汉语初级口语课堂,针对某一课做了一个课堂实例展示。
李燕(2006)在《任务型教学法与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一文中,以某一课为例,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块的引入、练习、输出三阶段,设计了一堂任务型初级汉语口语课。
他们都认为任务型教学法有很强的适用性,尤其对于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的口语教学。
王瑞烽(2007)在《小组活动的任务形式好设计方式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重点介绍了小组活动在二语教学中的优势,讨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小组活动的任务设计途径和方法。
硕士论文方面,王燕(2005)在《任务型教学法在初级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初探》中基于对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研究,提出对外汉语教学的任务型教学法的原则和教学过程,把任务型教学法运用于对外汉语的初级阶段的教学;王尚臻(2006)在《初级阶段对外汉语阅读教学模式初探》中,将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与任务型语言教学相结合,通过实验报告,认为这种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有进步性的,在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学生之间真实有意义的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方面都有积极作用;顾婷(2006)在硕士论文《任务型语言教学在对外汉语级口语教学中的应用》中,将任务型教学法的任务前—任务中—任务后的教学模式运用于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中,并以某一课为例展示了具体的教学过程,最后通过前后的调查问卷的对比,得出结论: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应用于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是有其优越性的。
四、总结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国外学术界对任务型教学法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模式已经较为清晰,但是也并不是十分的完善,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也是任务型教学法在实施中常见的;国内对于任务型教学法研究的时间并不长,但却已经吸引了大批第二语言教学的专家。
同时我们更可以看到任务型教学法研究的不平衡性:第一,研究的前沿在国外,国内英语教学界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但是对外汉语界目前还仅停留在介绍了解阶段;第二,成果多停留在理论阶段,具体的实践教学报告很少.另外研究者对于任务型教学法所持有的观点都不尽相同,很多方面并没有达成一定的共识,大部分研究成果还是停留在理沦方面,把它们用于教学的实际效果如何,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
参考文献[1]顾婷.任务型语言教学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中的应用[D]。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6. [2]李燕。
任务型教学法与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4(3).[3]马箭飞.任务式大纲与汉语交际任务[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4)。
[4]马箭飞。
汉语教学的模式化研究初论[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1)。
[5]马笑岩,瞧秀梅。
国内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综述[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 年,第 10 期:第6—7 页[6]王虹亮.外语任务型教学法研究综述[J].科学之友(b 版),2009 年,第 2 期: 第 136-138 页[7]王瑞烽。
小组活动的任务形式设计方式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8]王尚臻.初级阶段对外汉语阅读教学模式初探[D]。
北京语言大学,2006。
[9]王燕.任务型教学法在初级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初探[D].北京语言大学 ,2005。
[10]王燕. 任务型教学法在初级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云用初探[D].北京语言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6 年,第5 页[11]杨杰瑛。
林晓任务型教学法中教师角色探析[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 年,第 5 期:第 129-131页[12]赵刚。
超越句型操练[J]。
语文学刊,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