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区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及与其它城市比较
大连2008气候公报资料统计说明

大连气候公报资料统计说明1. 降水量等级根据降水距平百分率(ΔR%)按下面标准划分:%100%⨯-=∆p P Y Y Y R ∑-=n i i P Y n Y 1130%≤ΔR% 异常偏多20%≤ΔR%<30% 显著偏多10% <ΔR%<20% 偏多-10%≤ΔR%≤10% 正常-20%<ΔR%<-10% 偏少-30%<ΔR%≤-20% 显著偏少ΔR%≤-30% 异常偏少2.平均气温、日照时数的异常程度,用异常度C 表示: y pY Y C δ-= ∑-=n i i P Y n Y 11 ()∑=--=n i p i y Y Y n 1211 δ其等级标准为:C ≥2.0 异常偏高(多) 2.0>C ≥1.5 显著偏高(多)1.5>C >1.0 偏高(多) 1.0≥C ≥-1.0 正常-1.0>C >-1.5 偏低(少) -1.5≥C >-2.0 显著偏低(少) C ≤-2.0 异常偏低(少)3.本公报按WMO(世界气象组织)规定,以1971~2000年30年平均值为常年平均值。
为使公众和社会各界及时了解大连地区的气候及其变化,现将2008年度(2008年1月至12月)气候及其影响评价状况公告如下:一、基本气候概况2008年,大连市的天气气候特点是:降水量偏少,气温偏高,日照偏少,相对湿度正常,大风日数特少,大雾偏多,雷暴偏少,无霜期偏长。
全市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5℃,其中冬、春、秋季气温均偏高,夏季偏低;全市年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少76.0毫米,其中冬、秋季偏少,春、夏季接近常年;全市年平均日照时数较常年偏少90小时,其中冬、秋季偏多,春、夏季偏少;全市年平均相对湿度接近常年,7月最高,1月最低;全市年大风日数较常年偏少28天,主要出现在冬、春季;全市年大雾日数较常年偏多13天,7月最多,尤其10月异常偏多;全市年雷暴日数较常年偏少4天,6月最多;全市年无霜期日数较常年偏多20天,初霜日推后,终霜日提前。
辽宁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

辽宁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大连、营口、铁岭和朝阳4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沈阳、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阜新、辽阳、盘锦、葫芦岛10城市达到三级标准。
按空气污染指数评价,全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好转。
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二级标准天数单位:天1.可吸入颗粒物城市环境空气首要污染物为颗粒物。
大连、朝阳、葫芦岛、营口、铁岭5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符合国家二级标准,其它9城市超标0.1倍~0.3倍。
全省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排序全省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月变化2.二氧化硫鞍山、阜新、辽阳、葫芦岛4城市二氧化硫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其它10城市符合标准。
全省城市二氧化硫浓度年均值比较全省城市二氧化硫浓度月变化3.二氧化氮14个城市二氧化氮浓度均符合国家一级标准。
交通区二氧化氮浓度是其它功能区的1.3倍,冬季是其它季节的1.5倍。
4.一氧化碳14个城市一氧化碳浓度均符合国家二级标准,采暖期是非采暖期的1.5倍。
5.降尘抚顺、本溪、鞍山、阜新市降尘量较大,均在20吨/平方千米·月以上。
受季节影响,4月份降尘量为24.6吨/平方千米·月,是8月份的2.5倍。
与2004年相比,除锦州、阜新降尘量略有上升外,其它城市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6.降水酸度全省城市降水pH值为4.54至7.63,酸性降水频率为7.2%。
丹东、大连、铁岭、阜新、锦州、抚顺、葫芦岛、沈阳等8个城市出现酸性降水。
其中,丹东、大连、铁岭、抚顺4个城市降水酸度年均值小于5.6。
丹东市酸性降水频率为64.9%,pH最低值为3.53。
全省城市降水pH年均值排序部分城市酸性降水频率比较。
大连调研报告

大连调研报告1. 引言1.1 调研背景及目的大连,作为我国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经济基础,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本报告的调研旨在全面了解大连市的发展现状,特别是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旅游业、环境保护和人才政策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以期为大连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1.2 调研方法与范围本次调研采用文献分析、实地考察、访谈等多种方法,全面收集并分析大连市的相关数据。
调研范围覆盖大连市的地理位置、人口民族、经济发展、社会事业、主导产业、旅游业、环境保护和人才政策等多个方面。
1.3 调研时间与地点本次调研于2023进行,地点设在大连市,包括主城区及部分重点发展区域。
2. 大连市概况2.1 地理位置大连市位于中国东北沿海,辽东半岛最南端,东临黄海,西濒渤海,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北与营口市接壤。
作为东北亚重要的港口城市,大连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连接东北亚地区的重要海上交通枢纽。
2.2 人口与民族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大连市常住人口约700万,其中汉族占绝大多数,另有满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居住。
大连是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各民族之间交流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2.3 经济发展状况大连市是辽宁省乃至东北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拥有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
近年来,大连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了以装备制造业、石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
2019年,大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00多亿元,经济总量持续位居辽宁省首位。
2.4 社会事业及基础设施大连市在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教育资源丰富,拥有多所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医疗设施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健全;文化底蕴深厚,举办了一系列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
此外,大连市的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为市民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 大连市产业发展分析3.1 主导产业及其发展状况大连市作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沿海经济带的核心城市,其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尤其是重工业和装备制造业。
大连市空气质量预报

大连市空气质量预报
(11月15日0:00起连续24小时、连续48小时)
一、大连市空气质量趋势预报
预计11月15日,空气质量优~良,空气质量指数40~70,首要污染物为细颗粒物(PM2.5)。
11月16日空气质量轻度污染~中度污染,空气质量指数145~175,首要污染物为细颗粒物(PM2.5)。
二、各区域空气质量预报
11月15日空气质量预报
11月16日空气质量预报
注:中心城区包括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高新园区。
空气质量指数为0~50,空气质量级别为一级,空气质量状况属于优。
此时,空气质量令人满意,基本无空气污染,各类人群可正常活动。
空气质量指数为51~100,空气质量级别为二级,空气质量状况属于良。
此时空气质量可接受,但某些污染物可能对极少数异常敏感人群健康有较弱影响,建议极少数异常敏感人群应减少户外活动。
空气质量指数为101~150,空气质量级别为三级,空气质量状况属于轻度污染。
此时,易感人群症状有轻度加剧,健康人群出现刺激症状。
建议儿童、老年人及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应减少长时间、高强度的户外锻炼。
空气质量指数为151~200,空气质量级别为四级,空气质量状况属于中度污染。
此时,进一步加剧易感人群症状,可能对健康人群心脏、呼吸系统有影响,建议疾病患者避免长时间、高强度的户外锻练,一般人群适量减少户外运动。
大连市环境保护局
大连市气象局2016年11月14日15时发布。
2006~2010年大连市区空气质量变化原因分析

关 键 词 : 气 质 量 ; 吸 入 颗 粒 物 ; 氧 化 硫 ; 氧化 氮 ; 染趋 势 ; 连 市 空 可 二 二 污 大
中 图分 类号 : 1 X5 文 献标 识 码 : A
2 0 ~2 1 0 6 0 0年 , 连市 区共 布设 空 气连 大 续 自动监 测 点位 1 O个n ( 见 表 1 . 0 6 详 ) 2 0 ~
放 量呈 潜在 的下 降趋势 , 主要 是 由于各大 电厂脱硫设 施 的安装 、 使用 , 降低 了二 氧化硫 的排放量 , 从而使
空 气 中二氧化 硫浓 度下 降. 但 采暖期 的二 氧化硫 污染 依然 严重 , 氧化硫 的 2 二 4 h变 化 随着 采 暖周 期 的变 化 而变 化 , 以居 民区 星海三 站为例 , 暖期二 氧化 硫污 染远 远高 于非采 暖期 , 暖期 二 氧化 硫 污染 日变化 规律 显 著 , 采 采 随着 在 早晨 6 ~8时 、 上 1  ̄2 晚 8 0时采 暖高峰 的 到来 , 氧 化硫 污 染 明显 增 大 , 二 7时 和 8时 的小 时 均值 均超 出 了二级标 准 的 日平 均标准 ; 而非采 暖期一 天 中二氧 化硫 浓度没 有 明显变化 , 明采暖期 的燃煤 污染对 空 表 气 质量 的影 响显著 , 见 图 2 ]详 .
( 万
5 4
4 5
3 6
2 7
1 8 9
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0 06
2 0 07
20 8 0
2 0 09
2 1 往 00
图 1 甘 井 子 区二 氧 化 硫排 放 量 与 浓度 比较
收 稿 日期 :0 10 —5 2 1-70 作 者简 介 : 丹 (9 2 , , 宁大 连 人 , 连 市 环境 监 测 中 心 工 程 师 , 士 . 李 1 6一) 女 辽 大 硕
大连地区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大连地区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大连地区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港口城市,地处渤海湾南岸,属于山东半岛经济区和辽东半岛发达城市群。
该地区整体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但由于地形地貌的影响,其气候也呈现出一定的多样性。
本文旨在研究大连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一、气温变化特征:在大连地区,温度主要受北极冷空气和太平洋暖空气的影响,季节性的变化非常明显。
如图1所示,大连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为10℃左右,相对较低。
春季气温逐渐回升,夏季气温最高达28-30℃,秋季气温逐渐降低,冬季则由于受到冷空气的影响,气温较低,甚至会出现零下10℃以上的极端天气。
图1:大连地区气温年变化曲线此外,大连地区的气温还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显著的暖化趋势: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大连地区的气温呈现明显的升高趋势,其中夏季气温变化最为显著,每十年增加0.32℃左右,说明大连地区正在经历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2. 冷空气影响较大:虽然大连地区属于季风气候,但由于地处东北地区,受到冷空气的影响较大。
在冬季,冷空气南下,大连地区气温骤降,极端低温天气更是有可能发生,对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
3. 城市热岛效应:大连是一个大城市,人口密集区域会形成城市热岛,即城市内部气温高于城市周边区域。
在夏季,城市热岛效应会导致大连市区气温比周边地区高出1-2℃。
大连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1至5月为旱季,6至9月为雨季。
如图2所示,大连地区的降水量年变化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
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着一定的变化特征:1. 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大连地区的降水季节性十分明显,夏季降水量较多,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春秋季次之,冬季降水量较少。
2. 区域性差异:由于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大连地区降水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高海拔山区,降水量相对较大,而在低平地区则相对较少。
3. 不规则的年际变化:大连地区的降水量在年际变化上存在不规则性,有些年份的降水量会明显偏多或偏少,如2003年和2013年的夏季降水量分别达到历史同期的1.5倍和2倍以上,而1997年和2001年的夏季降水量则较少,只有正常值的3成左右。
中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与对策报告

中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与对策报告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其中,空气污染问题表现最为突出,城市居民往往需要面对雾霾天气的影响。
本报告将针对中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数据显示,中国城市空气污染问题在过去的几十年间逐渐加重,而近十年来尤为显著。
根据环保部发布的“2019年1~9月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情况”,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达到优良空气质量的日数平均为82天,而劣于二级空气质量的日数平均为67天。
此外,南方城市的PM2.5浓度也较北方城市高出不少,例如广东、浙江、福建等省份的城市PM2.5浓度相对较高。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工业、交通、城市建设等人类活动的加剧所导致的大量污染物排放。
其中,主要污染物包括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
这些污染物不仅破坏着城市居民的健康,还损害了生态环境,加重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威胁。
二、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对策1、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当前,中国的经济已经进入了质量变革和效率提升的新阶段。
通过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可以大幅度减少对传统产业的依赖,从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2、严格管控工业排放。
加强工业园区环保管理和工业企业环保技术改造,限制工业企业排放污染物的数量,对违法排放的企业进行处罚和惩戒,推动企业向清洁生产模式转变。
3、发展公共交通。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系统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此,中国城市可以通过发展公共交通,鼓励广大市民尽量减少驾车行驶,从而减少排放的尾气污染物。
此外,还可以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公共自行车等新型交通工具的建设和普及。
4、居民环保意识和宣传。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问题不仅仅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每个人都应该尽自己的努力。
政府可以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居民关注空气污染问题,并促使市民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少开车、增加户外运动等。
大连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质量关联性分析

大连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质量关联性分析大连市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辽宁省的经济中心之一。
近年来,大连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与此环境质量也备受关注。
对大连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深入分析,对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连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近年来,大连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首先是大连市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大连市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其次是大连市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大连市的产业结构得到了全面升级,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互融合,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大连市的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风貌和居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二、大连市环境质量现状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的是大连市的环境质量问题。
首先是大连市的空气质量问题。
由于城市工业化进程加快和机动车数量的增加,大连市的空气质量时常不理想,尤其是在冬季取暖季节,雾霾天气频发。
其次是大连市的水质污染问题。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大连市的水质受到了严重的污染,部分地区的地下水和河流水已经无法正常使用。
再次是大连市的垃圾处理难题。
大量的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无处可去,垃圾处理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城市的环境卫生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大连市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关联性分析在大连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质量问题是不可忽视的。
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大量的工业生产、机动车排放和城市建设活动会加剧大连市的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和垃圾固废处理问题。
环境质量问题也会制约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
恶劣的环境质量会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员工的身体健康,从而影响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大连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具有双向关联的特点。
一方面,要实现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加强环境管理和保护,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连市 区空气 质 量 变化 趋 势及 与 其 它城 市 比较
李丹 , 于庆凯
( 大连市环境监测 中心 , 辽宁 大连 16 2 ) 103
摘
要: 分析 了大连 市区空气质量现状及 变化趋势 , 并与其 它副省级城 市及 国外城 市比较 , 分析 了大连市 区污
染 日产生的主要原 因; 出了今后工作 的主要 目标 : 强扬 尘和烟 尘污染控制 , 提 加 节能、 a e lme t n a a y i e a t ai n h n e te d o la t’ i q l n k s a c i _ s mc : h sp p r i e n sa n ssi t cu l y a d c a g n fDai n Ci s ar ua t a d ma e on mp l n h t r y i y
大 连市 区 自 2 0 0 1年 起共 设 置环 境 空 气质 量 自
( P >l ) A I o 以上 天 数 为 l 3天 , 占全 年 的 3 6 . % 。
动监测点 位 1 0个 , 详见 图 1 。采 样 仪 器 、 样 频 率 采 和方法均按 照 国家 《 境空 气质 量 自动 监 测技 术 规 环 范( JT9 20 ) 执行 , 境空 气质 量评 价标 准 H/ 13— 05 》 环 采用 国家 《 境 空 气 质 量 标 准 ( B 0 5—1 9 ) 。 环 G 39 9 6 》 空气污染 指数 ( P) 算 依 据 国家 环 境保 护 部 《 A I计 城 市空气 质量 日报 技术规 定》 …执行 。
及推进 清洁能源的使用。 关键词 : 空气质量 ; 变化趋势 ; 空气污染指数; 污染 日; 污染原 因; 污染对策
中图 分 类 号 : 8 1 X 3 文献 标 识 码 : A
T eC a g rn f ainCtSA rQ a t h h n eT edo l i ’ i uly D a y i
市 区空气污染 指 数 的 最大 值 为 37 出 现在 5月 3 6, 0 日( 外来 沙尘 天气 ) 最 小值 为 2 , , 0 出现 在 7月 2 日 ( 小雨 ) 详见 图 2 , 。
12 空气污染 指数 变化趋 势 .
20 年 一 0 8年空气质量 H报结果统计见表 1 01 20 : 20 年 一 07年大 连市的污染天气 ( P >lO 呈 上 01 20 A I O) 升趋势 , 20 但 0 8年大连市 区的污染天气 明显减少 , 是 大连市开展空 气 质量 日报 8年来优 的天数最 多 的一
Da in Ci t t a y,a d b n sfr r ema n g a f u u e wo k s e gh n t ec n r li u t n o t o u o i lme t e u f - n r g wa d t i o lo t r r : t n t e o t n d s d s o l t n, mp e n s l i o h f r h o a p i d u
1 空气 质量 现 状 及 变 化趋 势
1 1 空气质量 现状 . 20 0 8年市 区空气 中二 氧 化硫 、 氧化 氮 和可 吸 二
年, 也是优 良率最高、 污染天数 ( P > 0 ) A I 10 最少的一
年。
入颗粒 物年均值 全部符 合 国家 环境空 气质量 二级 标 准, 全年 空 气 质 量 优 ( P ≤5 ) 良 (0<A I AI 0 和 5 P≤
a d Is C mp rs n wi h r Cii s n t o a io t Ot e te h
L a . uQ nk i i n Y ig a D
( a a et f ni n na Moi r g a a 0 3 hn ) D l nC ne o v ometl nt i ,D l n16 2 ,C ia i r E r on i 1
r ai r et sc se e ysv g mi inrd c o dS n ndp s eu eo l nr . i t npo c uha nr ai ,e s o eut na Oo ,a uht s f e eeg z o js g n s i n h ca n y
Ke r s a rq ai y wo d : i u lt y;c a g e d;a rp H t n i d x;p l t n d y;p H t n r a o o H f n c u t r a u e h n et n r i o u o n e o l i a i u o o u o e s n;p u o o n e me r i i s
p r o t t e ie—p vn ect sa ditra o a i e. t loa ay e e p may rao sla ig t olt n d y ai nwi o rvc s h h o ri c ie e t n ct s s lzst r r es n e dn o p l i a si i n n n i l i I a n h i uo n
第 3 第 3期 5卷
21 0 0年 3月
环境 科 学 与 管 理
ENVI RONMENTAL SCI ENCE AND ANAGEM ENT M
Vo 5 N 3 i3 M .2 O Ol
文章编 号 :6 4— 1 9 2 1 )3- 1 2- 5 17 6 3 (0 0 0 0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