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推动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思索
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第一篇: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四、发展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的建议性对策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发展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必须深入研究宏观政策和微观政策,把上级的政策、自己制定的政策与本地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以实现超常规、跳跃式快速发展。
(一)明确重点,发展支柱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以市场运作方式来实现文化之价值的产业,关键在于把文化推向市场,让市场对相应的文化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此,在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规划设计中,必须尊重市场经济规律,遵循管理企业的科学法则;必须真实仔细地盘点黄河三角洲的文化库存,积极有效地整合现代科学文化的有用资源,确定黄河三角洲文化资本升值的大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定位,切实把“发展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这篇文章做好、做足、做活、做大、做美。
1、抓好黄河三角洲文化支柱产业建设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产业成为文明先进的“朝阳产业”。
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的发展,要以更加宽广的世界眼光和更加积极的开放姿态,面对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国际化,围绕文化消费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样性,系统规划和建设好智力、高新技术、媒体、艺术、休闲等支柱产业。
(1)智力产业。
这是文化产业系统的动力性产业,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及人自身并获得各种知识思想理论成果的精神生产,是形成知识经济的基础,包括一切科研机构的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思维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研究活动,以及各种提供智囊、决策、软科学、信息咨询、学术观点的服务机构。
(2)高新技术产业。
这是文化产业系统的中介性产业,是以生产技术产品或提供知识服务创造财富的特殊产业,它包括一切自然科学的应用、科技实验、技术开发、技术发明、技术传播等,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第一生产力。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一、文化产业基本概况(一)文化产业现状分析1.文化沿革及独具特色生态优势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包括山东省的东营市、滨州市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市的部分地区,共涉及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1/6,总人口约985万。
区内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
独特的黄河文化风情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共同孕育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气势磅礴的九曲黄河、黄河口湿地公园、海岛金山寺、杨家埠、孙子文化园、陈庄西周古城遗址等,是黄河自然风光与山东古齐文化特色结合区。
本区形成了以黄河优秀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生态文化、海洋文化、历史遗存文化、军垦文化、红色经典文化、民间民俗文化、以改革开放为主线的现代文化的“八大文化”。
这些文化资源和文化元素,以浑然天成的漫卷书画形式擦亮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精神底色,集中表现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历史演进和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文化形态和文明成果,使本区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和文化资源禀赋。
2.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和成绩“十一五”期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文化产业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产业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民营文化产业持续发展,文化市场逐步规范繁荣。
杨家埠、孙子文化园、黄河口国家湿地公园等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文化产业市场主体。
打造了包括现代吕剧《梨花雨》、动漫片《贾思勰与齐民要术》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项目品牌。
潍坊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寿光市大众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潍坊金丝达实业有限公司、滨州北方文化有限公司、山东惠民孙子兵法城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东营中齐文化用品有限责任公司、邹平范公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等成为全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本区现已初步形成以生态观光、影视娱乐业,文化旅游业、艺术教育业等为代表,面向市场的文化产业体系。
3.文化体制改革效果明显“十一五”期间,区内各级政府为推进文化产业均衡可持续发展,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围绕黄河三角洲建设、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地方性规划和政策,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全部转企改制。
开放视野下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亩 未利用 土地 ,1 0 0万亩 浅海 ,丰 富的石 油和盐业 资源 , 5 以及 规 模 可观 的化 工 、纺 织 、 造 纸 、机 械 、食 品产 业 ,
田已崛起为原油产量达千万 吨的大 油田,从而成为黄河三角
洲开发 的强大推动力 。1 8 年 ,为支持胜利 油 田建设和实现 93
一
可持 续发展程 度 ,文化产业 作为从 现代服 务业 中分 化 出来 的新 兴产 业 ,对 国民经 济发展 的 贡献度 愈来 愈大 。“ 化 文
、
黄 河 三 角 洲 的 区位 特 色
作 为 中国最大 的滨 海湿 地 ,黄河三 角洲保 留着 大河三 立 省 ” 文 化 强 省 ”普遍 被 作 为各 省经 济 社会 发 展的 主 、“ 角洲 的原 生 态特 色 。 区 内物 种丰 富 ,野 生动物 繁 多 , 有 要 方 向和 竞 争领 域 。 大 片天然 芦 苇、怪 柳灌木 林 、杂 草和 人工刺 槐林 等植 物 。 山东文化产业发展一是总量少 、规模小、速度慢 。2 0 06 19 9 2年 ,黄河三角洲 1 . 5 3万公 顷的滩 涂湿地 ,被 国务 院 年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 6 4 4 0 . 亿元 ,占全省 G P的 比重 D 列 为国家级 自然保护 区 。1 9 9 4年 年 1 0月,联合 国开发计 仅为 2 7 % .4 ,对经济发展贡献率偏低 ,仅为 2 5% .3 。二是发展 划署 ( N U DP)与荷 兰政府 、 中国政府 联合 签署 “ 持黄 不均衡。东部文化产 业增加值 占全省一半。三是集约化程度 支 河三角 洲可持 续发展 ”项 目文件 。决定对黄 河三角洲 实施 不 高。市场主体实力不强 ,现代大 型文化企业偏少 ,缺少 自 可持 续发展 的长期规划 方案 :黄河三 角洲 自然资源 丰富但 主知识产权与核心 技术 。四是文化要 素市 场不发达 。资金 、 生态 环境脆弱 ,该 区域 的发 展必须坚 定地贯 彻开 发与保护 产权、人才 、信息、管理等文化要素市场发展滞后 。五是产 并重 的原则 ,在 推动经 济高度 发展 的同时实现 自然 资源和 业机 构不合理。传统文化产业所 占比重较大 ,新兴文化产业
黄河三角洲水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传播——评《黄河三角洲水文化研究》

书名:黄河三角洲水文化研究作者:李振峰王勤山出版社:黄山书社ISBN:9787546179179出版时间:2018-12定价:60.00元的阐述。
这些历史变迁不仅反映了人类与水之关系的演变,也展示了黄河三角洲地区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黄河的入海口,拥有丰富深厚的水文化底蕴。
具体来说,黄河其一,物质形态的水文化。
黄河三角洲物质形态的水文化丰富多彩,极具特色。
以黄河三角洲的水利工程为例,其不仅承载着调节黄河水量、防洪减灾的重要功能,也对农业灌溉、生态保护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为发展农业,黄河三角洲地区建设了一系列灌溉渠道、泵站和水库等设施,形成完善全面的灌溉系统,其二,精神形态的水文化。
水利发展史中产生了与水和谐共生的理念,人们敬水爱水,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合理利用水资源。
形成了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历史上,面对黄河水患威胁,人们没有退缩,积极应对,不断完善水利工程,修建堤坝、疏浚河道,战胜水利用水。
形成了开放包容、创新发展黄河三角洲的水文化不仅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与文化,还在当代社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历史传承价值。
黄河三角洲水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传承价值。
该地区的水文化源远流长,包含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了解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首先,黄河水文化见证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进程。
从古代的治水神话到现代的水利工程建设,黄河水文化始终与中华民族的发展紧密相连。
其次,黄河三角洲水文化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一地区的水文化不仅体现在水利工程、水利技术等方面,还体现在与水相关的文化领域,构成了黄河三角洲水文化的独特魅力,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此外,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对每一个中国人都具有特殊意义,黄河三第二,生态保护价值。
黄河三角洲地区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
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该地区的生态保护具有重要价值。
黄河三角洲水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治水实践中,提出“顺应自然”等理念对社会生态保护具有启示意义,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黄河三角洲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实践与思考

黄河三角洲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实践与思考发布时间:2023-02-15T06:59:52.844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第2022年第9月第17期作者:巴述明[导读]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振兴战略的齐鲁样板是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抓手巴述明中共利津县委党校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振兴战略的齐鲁样板是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抓手。
其中,利津县是黄河三角洲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战场,在黄河三角洲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利津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取得的成效(一)农业产业化水平稳步提升。
一是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利津县积极补齐农业设施短板,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全县共建设高标准农田60多万亩,为保障粮食安全打牢坚实基础。
二是增强园区带动作用。
统筹整合资金、项目、政策、资源要素,向重点园区片区集中集聚,推动发展平台提档升级。
三是推进数字农业建设。
积极对接华为、腾讯、先正达、艾米等集团公司,引进了凯盛浩丰、艾米、安信种苗等数字科技力量,全力打造利津数字农业平台,为全县种养经营主体提供全过程全覆盖生产智能化指导。
(二)乡村治理格局日趋完善。
坚持党建统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中坚作用。
一是选优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
截止2021年4月,全县499个村、12个社区全面完成“两委”换届。
35岁以下人员进班子实现100%,班子年龄、学历结构均实现“一降一升”,各项指标均达到上级要求。
二是努力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利津县鼓励和引导村党组织立足产业实际,组建合作社联合社,把暂不具备单独成立合作社的村融入进来,推动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提质扩面”,有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村达到行政村总数的48.5%。
三是党建引领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强化村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主体地位。
利用每月“主题当日+”活动,由网格员向村党组织汇报本月工作开展情况,党员进行现场量化打分,倒逼网格员落实主体责任。
学习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10月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济南市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总书记要求我们,要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确保“十四五”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
下面,我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历次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谈一下个人学习体会。
一、总书记的历次重要讲话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搭建了“四梁八柱”从理论的具体阐释来看,总书记提出了一个重要原则。
这就是“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重要原则。
可以说,黄河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和能源基地,已成为我国十分重要的经济带,对于流域省区的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寄予厚望,倾注大量心血。
2019年9月18日,总书记在河南郑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提出了“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重要原则,这一重要原则为黄河流域九省区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布局,合理利用水资源,坚定走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提供了根本遵循。
从实践的具体要求来看,总书记沿着黄河流域走了一条线。
也就是说,近年来总书记对黄河流域九个省区都走了一个遍,在考察调研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黄河流域九省区时,总书记结合不同省区的不同特点对黄河流域治理、生态保护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不同要求,分别从抵御自然灾害,整治生态环境问题,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构建国土空间保护利用新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等角度提出战略部署和指示要求。
比如,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期间指出,甘肃要首先担负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兰州要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调研时提出,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2012年第8期山东社会科学No.8总第204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204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魏学文(滨州学院黄河三角洲经济研究中心,山东滨州256603)[摘要]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转方式、调结构,努力走出一条文化与经济高度融合、自然生态与文化和谐共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高效生态的文化产业新路。
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要在政府谋划、资源整合、集约发展、市场运作、科技支撑、融合发展、人才保障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构建高效生态型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高效生态[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08-0137-032009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定位。
这既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也为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
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转方式、调结构,努力走出一条文化与经济高度融合、自然生态与文化和谐共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高效生态的文化产业新路。
(一)政府推动,谋划文化产业发展总布局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充当着引领者、设计者、推动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如何扮演好政府的角色关系高效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和未来。
1.理念引领。
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首先要明确高效生态的发展理念。
地方政府应在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指导下,按照科学发展、生态发展、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引领文化产业向高效生态方向发展。
充分利用媒体的宣传功能,提高企业与公众对发展高效生态文化产业的认识,向全社会传播发展文化产业的决心和态度,激发个人和企业发展文化产业的热情,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2.规划设计。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总体布局。
关于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的思考

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优势独特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地理区位条件优越,土地资源优势突出,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系统独具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具有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良好条件。
1.地理区位条件优越。
黄河三角洲位于京津冀都市圈与山东半岛的结合部,与天津滨海新区和辽东半岛隔海相望,东连胶东半岛,南靠济南城市圈,是环渤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向西可连接广阔的中西部腹地,向南可通达长江三角洲北翼,向东出海与东北亚各国邻近,具有深化国际国内区域合作、加快开放开发的有利条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2.土地资源优势突出。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东部沿海土地后备资源最多的地区,拥有未利用地近800万亩,其中国家鼓励开发的盐碱地270万亩、荒草地148万亩、滩涂212万亩;另有浅海面积近1500万亩,同时,黄河仍在填海造陆,黄河冲积年均造地1.5万亩。
当东部沿海许多地方在为土地资源的紧缺而犯愁时,黄河三角洲优势独具,在发展高效生态产业、大规模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方面,有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突出优势。
3.自然资源较为丰富。
目前我国已发现的100多种矿产,该地区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40多种,这里还是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所在地,目前仅在东营的石油地质储量高达50亿吨,天然气储量是2300亿立方米,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
海洋资源丰富,海岸线近900公里,占全省的28%,是我省重要的海洋渔业基地之一。
地下卤水静态储量约135亿立方米,是全国最大的海盐、盐化工基地。
旅游、风能、地热等资源丰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潜力巨大。
4.生态系统独具特色。
黄河三角洲气温适中,土地肥沃,适宜关于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的思考李硕雅各种动植物生长,生态特色明显,是我国温带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堪称“鸟类的天堂”。
天然苇场是黄河三角洲独有的湿地资源。
黄河三角洲拥有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各种生物1917种,其中野生动物1524种,植物393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推动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的思索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产迅猛发展,而民族文化发展相对滞后。
那么加强文化发展的建设尤为迫切。
本文通过对如何推动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阐述了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的相辅相成,以及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管理办法,论证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物产资源;经济;产业调整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社会中经济跨时代性发展中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等沿海区域为发展以延伸到周边区域,各个区域中心城市以点带面竞相兴起,并逐步形成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为基础点,探索出适宜发展途径的过程。
黄河三角洲位于山东省北部古黄河入海处,有一片153000公顷的滩涂湿地;汹涌的河水奔腾呼啸地从中穿过,汇入大海,这就是1987年建立的,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的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期,年平均降水量为551.6毫米。
黄河尾闾摆动新成的陆地带地势宽阔低洼,面积逐年扩大,生态类型独特,海河相会处形成大面积浅海滩涂和湿地,成为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和越冬、繁殖地。
区内水生生物资源丰富,据初步调查有800多种,
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文昌鱼、江豚、松江鲈鱼等。
有野生植物上百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濒危植物野大豆分布广泛,各种鸟类约187种,列为中日候鸟保护协议受保护的达108种。
当前,全国和全省正在兴起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新一轮产业转换和增长的经济周期性,全力抢占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高点。
同时,经济发展出现了国民经济进一步软化和服务化增大的新趋向,旧的“以工业立省”“以工业立市”的目标替代为“以文化立省”“以文化立市”的新目标,这对黄河三角洲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既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黄河三角洲的产业主要是以石油资源为基础,其可持续性和产业接续及转换,也面临着经济和产业进一步调整和接续的问题,抓住这个机遇和迎接这个挑战,避免陷入“资源城市的接续危机”的困境,文化产业是应当思考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选择。
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为了削弱经济发展中出现国民经济软化和服务化增大的趋势。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中,着重强调了“发展文化产业要改变理念”的重要性,而不是将文化产业当做经济发展手段,从而忽略文化产业的精髓。
发展文化产业理念,一方面要与传统产业提升要求相结合,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当地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合理建设再分配,创造与消费相互促进,不能单纯的依靠当前资源的利用修改,使文化产业呈现原地循环态势。
黄河三角洲的文化产业资源具有独特的人文社会性,有悠久历
史的沉淀,有乡村风俗的环绕,有戏剧文化的传承,有工业文化的转变,有生态平衡的变迁,有革命转变的必然。
这些或多或少的构成了黄河三角洲不可复制和不可替代的地域特色和历史特色。
形成了非物资的不可移动的资源,且具有垄断性。
这些都是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与动力。
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的发展要以本地的生态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树立良好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的观念,大量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加强自身人才的培养,鼓励国有和民营资本进入,实施市场主体培育战略,构建文化产业政策支持体系,据此,黄河三角洲发展文化产业促进产业调整办法如下:
(一)以主体产业区为主要载体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布局四大主体产业区。
布局临港产业区、生态旅游区、生态渔业畜牧区、高端产业区四大主体产业区。
大力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尽快提高承载服务能力,突出发展电力能源、现代物流业,化工等重大项目建设,使之成为生态化工基地和能源供给基地。
(二)推进农业生产现代化,使我国第一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
用现代理念、现代科技、现代物质装备和现代经营形式提升农业产量,积极发展节水旱作农业、设施农业以及休闲观光、生物质产业等新兴农业。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
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培育黄河口优势农产品品牌。
(三)统筹区域发展和全力突破基础设施建设。
依托四大主体产
业区建设,发挥各自优势,着力培育特色产业,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生态建设平衡化。
实施“突破利津”战略,以产权为纽带,加大力度对区域性建设的投入,构建合理交通体系,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现代公共文化设施。
(四)推动黄河三角洲文化大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黄河三角洲各个区域、各个产业有机结合,推进文化创新,打造黄河三角洲文化品牌。
深入挖掘整理和有效整合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着力打造富有鲜明特色的黄河三角洲文化。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努力提高黄河三角洲文化的传播能力。
黄河是一条善淤、善决、善徙的河流,每年携带约16亿吨的泥沙奔流而下,约有12亿吨的泥沙沉积在三角洲及河口沿岸地区。
“昨日沧海,今日桑田”在此得以实现。
这一优势给保护注入了新的生机。
它不论作为珍稀鸟类的停歇地和越冬栖息地,还是作为独特的河口生态系统,都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生态意义。
创新型国家建设是一个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有一批创新型城市作为依托和支撑,有一批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城市进行强有力的推动。
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是推进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是拓展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空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提升我国整体文化产业发展实力,对于完善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布局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这也是国家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义务。
我们必须立足当前、着眼
长远,精心谋划,科学摆布,深化文化开发建设战略研究,明确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
坚持高起点、高水平,抓紧编制和完善开发建设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形成科学完善的规划体系。
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并作出具体部署,确保开发建设有序高效推进。
参考文献:
[1]石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对策[j].山东社会科学,2001(04).
[2]李沈阳.近十年来黄河三角洲区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9(04).
[3]徐静.论黄河三角洲开发的瓶颈因素与对策[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7(06).
[4]张高生.李俊.李岩.黄河三角洲生态现状及保护对策[j].农村生态环境,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