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轩儿童小说的人文关怀
草房子教案

苦难的成长——曹文轩《草房子》赏析教学要求:1、通过分析《草房子》,理解曹文轩成长小说中的人文关怀。
2、理解《草房子》的意境构筑。
导入:作为第四代儿童文学作家的代表人物,曹文轩有着“忧郁悲悯的人文关怀……作品超越儿童生活题材,进入人的本质生活领域,闪耀着生命人格的灼人光焰”。
他在《草房子·〈追随永恒〉代跋》中有这样两段话:“我只能简单地说出一个结论:今天的孩子其基本欲望、基本情感和基本行为方式,甚至是基本的生存处境,都一如从前;这一切‘基本’是造物主对人的最底部的结构的预设,因而是永恒的;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变化,实际上,都只不过是具体情状和具体方式的改变而已。
”并进一步追问,“‘如何使今天的孩子感动?’曹文轩的回答是:“能感动他们的东西无非也还是那些东西———生死离别、游驻聚散、悲悯情怀、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淡漠中的脉脉温馨和殷殷情爱……感动他们的,应是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而这一切是永在的。
”这是作家创作思想的表白,也是《草房子》小说的主旨所在。
《草房子》的情节结构很为别致,它没有完整一贯的故事,而是以男孩桑桑的眼光,扫描了60年代初苏北水乡油麻地小学及其周遭社会散乱而多彩的社会与人生。
全书九章,采撷了桑桑、秃鹤、纸月、杜小康、细马、白雀、蒋一轮、秦大奶奶和桑乔等十几位相对独立人物的光彩片断,造塑了一个个与厄运相争、在困境中奋起的人物形象,它把人世间永恒的主题展现给小读者们,让他们以各自的心灵去领略、感悟和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去把握和诠释各自经受过的心路和情感历程。
曹文轩在他的成长小说中表达着对少年儿童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的关怀,以弘扬人文关怀的精神为少年儿童书写着。
一、扶助少年精神生命的成长。
看似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成长”其实是一个艰难而痛苦的过程,它意味着迷误、反叛、断裂、冲突、打磨,从生理到心理,由情感到精神到处是涌动的暗流或潜藏的礁石。
回忆我的语文老师

回忆我的语文老师曹文轩(1954-)曹文轩在小说创作中表达着对少年儿童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的关怀,体证着人性智慧的高贵永恒。
他的小说以其优美的诗化语言、优雅的写作姿态、忧郁悲悯的人文关怀,执着于古典主义的审美情趣。
我的语文老师,她是南京大学的高材生,是一个高高的、身体长得非常扁平的女人。
这个女性是我心目中最高贵、最美丽的人。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千百度寻找过,但是也没有找到过像这样的一位女性。
我记得她第一次走上讲台,把两只手轻轻地悬在讲台上,她没有带粉笔,没有带备课笔记,也没有带语文教材,是空手走上来的。
她望着我们,说了一句话,说:“同学们,什么叫‘语文’?”然后她用了两节课的时间,给我们阐释什么叫“语文”。
期间,天开始下雨,她把脑袋转向窗外,对我们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年四季的雨是不一样的。
春天是春天的雨,夏天是夏天的雨,秋天是秋天的雨,冬天是冬天的雨。
”然后她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天里的雨也是不一样的,上午的雨与早晨的雨不一样,下午的雨与上午的雨也不一样,晚上的雨与夜里的雨也不一样。
”她接着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雨落在草丛中和落在水塘里,那个样子和发出来的声音都不是一样的。
”我们所有的同学把脑袋转向了窗口,那个时候,外面有一大片荷花塘,千条万条银色的雨丝纷纷飘落在那口很大很大的荷花塘里。
大概一个星期之后,那一天是讲作文课。
她走上讲台之后,说了一句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班上写作文写得最不好的同学是曹文轩。
”在此之前,我的历届的语文老师都说写作文写得最好的同学是曹文轩。
这个反差太大了!对我来讲,这个打击是巨大的,我根本无法接受她的判断,所以我当着她的面就把作文本撕了,扔在了地上,一头冲出了教室,来到了离教室不远处的一条大河边。
坐在大河边上,望着那条大河,把地上的石子、瓦片一块一块狠狠地砸到水面上,一边砸,嘴里一边骂:“丑八怪!”晚上,我回到了学校,来到了她的宿舍门口。
我不是轻轻地把她的门敲开,而几乎是用脚把她的门踢开。
《曹文轩,1954年出生于江苏盐城》中学生课外现代文阅读强化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

《曹文轩,1954年出生于江苏盐城》中学生课外现代文阅读强化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2分)曹文轩,1954年出生于江苏盐城,中国儿童文学作家。
著有长篇小说《草房子》《根鸟》《青铜葵花》《火印》以及“大王书”系列、“我的儿子皮卡”系列等。
2016年4月,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
这也是中国作家首次获此殊荣。
曹文轩的人生奇迹,发生在他的20岁。
他的父亲是个小学教员,既无权也无势,而且贫寒,这样的家庭背景,若没有特殊的才能,好运通常到不了他那里的。
曹文轩总是在想,自己何时才能离开“牲口一般”的乡间劳作。
由于业余创作,曹文轩在盐城颇得名气,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省里下到当地的一个高校招生名额,居然被他得到了。
1974年某天,曹文轩接到北大老师王德义的电话,她要他进城来见个面,后来知道那是个面试。
王老师见到曹文轩,对他说:“你去北大吧。
”当时北大招生是具有优先权的,王老师最先把曹文轩的档案拿到手里,这决定了20岁的曹文轩的未来的命运。
作为第四代儿童文学作家的代表人物,曹文轩有着“忧郁悲悯的人文关怀··作品超越儿童生活题材,进入人的本质生活领域,闪耀着生命人格的灼人光焰”。
他在《草房子·〈追随永恒〉代跋》中一再地追问“‘如何使今天的孩子感动?’·能感动他们的东西无非也还是那些东西——生死离别、游驻离散、悲悯情怀、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脉脉温馨和殷殷情爱··感动他们的,应是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而这一切是永在的。
”曹文轩在成长小说的创作中表达着对少年儿童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的关怀,写出了内在的人性、人情、尊严与理想。
他为主人公的成长设置了很多被围困的“异境”,却又生发出新的象征意味。
曹文轩写出了人生的困苦与悲怆之情,但绝不沉湎于悲切的情绪氛围里,他让读者看到即便在生命的低谷或是“绝境”当中,生命依然有它不屈与坚韧的一面,人性依然有它灿烂光辉的美质。
《草房子》:农村生活与人文关怀的教育

《草房子》:农村生活与人文关怀的教育概述《草房子》是由中国作家曹文轩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农村生活为背景,通过描写主人公孩提它和他周围的人们的经历,展现了对农村生活及其价值观念的深入观察和思考。
本文将介绍该作品中农村生活和人文关怀教育两个重要主题,并探讨它们在小说中的表达。
农村生活《草房子》以农村为背景,通过详细描写农民家庭、田园风光、季节变迁等元素,展示了一个真实而独特的乡村世界。
作者巧妙地描述了农民们艰苦却朴实、善良却坚韧的生活状态,反映出了乡村社会独特的社会结构与价值观。
在小说中,读者可以感受到诸多农村特有的情感和经验。
例如,作者描写了人们对土地和自然环境的依赖、对劳动和收成成果的珍视,以及对传统文化和乡土风情的热爱。
同时,作者也没有回避农村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如物质匮乏、生活艰辛等问题。
人文关怀的教育小说中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人文关怀的教育。
通过塑造孩提它这个主角,作者传达了对人性尊严和价值观培养的思考和探索。
在《草房子》中,孩提它身处一个传统农村社会,但他通过稚嫩而坚定的信念与他人交往,并渐渐摆脱了一些传统观念的束缚。
孩提它不只是一个笼罩在贫困家庭中的孩子,他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向上心态。
通过与村民、老师、书店老板等多位角色的互动,在真实而复杂的农村环境中成长并接受启发性教育。
这里所谓的人文关怀教育指的是包括知识学习、品德修养以及自我认知等方面在内的全面教育。
小说中描绘了其中孩提它通过阅读、学习和感受他人的悲欢离合等过程,逐渐形成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事物的能力。
作者通过揭示农村儿童在艰苦环境中接受全面教育的意义,传达了对农村教育与人文关怀的重视。
结论《草房子》这部作品以农村生活为背景,运用细腻的描写手法展现了农民家庭、田园风光、季节变迁等乡土元素,并通过主角孩提它的成长经历,探索了农村生活与人文关怀教育的联系。
小说中通过反映乡村生活以及呈现人性尊严和价值观培养等问题,引发了对于乡村教育与文化保护的深入思考。
曹文轩的童年经验对其创作的影响

曹文轩的童年经验对其创作的影响曹文轩,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曾获得国际安徒生奖,被誉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大师。
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人性描写和贴近生活的情感而著称,深受读者喜爱。
曹文轩的童年经验对其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他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敏锐的洞察力。
曹文轩出生在一个文学世家,父母都是文学爱好者。
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学熏陶,家中藏书甚多,他从小就接触到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这让他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为他日后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素材。
他的童年经历使得他从小就对文学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这对他日后成为一名出色的作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在曹文轩的成长过程中,他所处的环境也对其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出生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小镇,那个时候,中国还处在封闭落后的状态,信息交流有限,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气也与现在大相径庭。
这一特殊的生活环境让曹文轩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独特的情感和体验,这些经历成为了他日后创作的灵感源泉。
童年时期的经历往往会对一个人的性格和情感产生深刻的影响,曹文轩也不例外。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对家庭、友情、爱情等情感的深刻描绘,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理解。
这些都源自于他在童年时期所经历的各种情感事件,这些事件使得他对人性的理解更加深刻,对生活的感悟也更加深刻,这也成为了他作品中深刻情感和丰富内涵的重要来源。
曹文轩的小说风格以其细腻、真挚和温暖而著称。
这些风格也与他童年时期的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描绘,对情感的细腻刻画,以及对生活中温情美好的追求。
这些都与他在童年时期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和生活熏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也是他作品中富有人文关怀和温暖气息的重要原因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曹文轩的童年经历也影响了他选择儿童文学创作的方向。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对儿童世界的深刻理解和关怀,他的作品往往可以打动儿童读者的心灵,引起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草房子》读后感

《草房子》读后感在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繁花众目中,曹文轩的作品《草房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人文关怀,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耀眼的光芒。
这部作品以其深厚的人文内涵、丰富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感悟和启示。
《草房子》是曹文轩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小福子和他的草房子的故事。
小福子是一个天真无邪、善良纯真的孩子,他的世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然而,生活的残酷和无情,让他的草房子在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
小福子的遭遇,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活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奈。
在这部作品中,曹文轩以小福子的经历,揭示了生活的真谛和人生的价值。
生活,就像小福子的草房子,虽然脆弱,但却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希望。
人生,就像小福子的遭遇,虽然充满了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种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的独到见解,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曹文轩的人文关怀和生命哲思。
曹文轩的作品,总是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
在《草房子》中,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小福子的世界,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情味的世界。
他以深沉的语言,表达了小福子的情感,让读者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的喜怒哀乐。
他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生活的真谛和人生的价值,让读者得到了极大的感悟和启示。
这种独特的艺术手法,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曹文轩的艺术魅力。
阅读《草房子》,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曹文轩的人文关怀和生命哲思。
他以小福子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虽然充满了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他以小福子的遭遇,告诉我们,生活虽然无常,但只要我们有爱,就一定能够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价值。
这种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生命哲思,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曹文轩的艺术魅力和人文精神。
总的来说,阅读《草房子》,我得到了极大的感悟和启示。
这部作品以其深厚的人文内涵、丰富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感悟和启示。
曹文轩的童年经验对其创作的影响

曹文轩的童年经验对其创作的影响曹文轩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曾获得国际安徒生文学奖等多个重要奖项。
他的作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深受读者喜爱。
曹文轩的创作风格清新自然,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这与他童年时代的经历密不可分。
曹文轩的童年经验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他独特的文学风格。
曹文轩出生在一个传统的中国家庭,父母对他的教育非常重视,给予了他很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熏陶。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曾经有过很多非常有意义的事件,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文轩的童年经验塑造了他对家庭和亲情的理解和表现。
在他的作品中,家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他常常以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为中心,表现了家人之间的爱、亲情和包容。
他的作品《草房子》就是以一个小男孩的视角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曹文轩对家庭的深刻理解源自他童年时代对家庭的亲身体验,这种对家庭的理解和表现成为了他作品中的一大特色。
曹文轩在农村长大的经历也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他成长的岁月里,他亲身感受到了中国传统的农村生活,这对他塑造了对自然的敏感和热爱。
在他的作品中,自然常常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他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他的作品《草房子》就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热爱和向往源自他童年时代对自然的亲身体验。
曹文轩在童年时代积累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
曹文轩的作品中,常常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如孝道、天人合一、仁爱之心等等。
这些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贯穿于他的作品之中,使他的作品充满了中国传统的韵味和人文关怀。
他的作品《草房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对一个农村家庭的故事讲述,表现了中国传统的温暖和人文情怀,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曹文轩童年时代的经验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对家庭的理解和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承袭和传承,都深深地烙印在他的作品之中,成为了他作品的独特魅力。
曹文轩儿童文学创作论

曹文轩儿童文学创作论曹文轩是中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自1991年开始发表作品以来,他的作品一直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关注。
他的作品充满了诗意和情感,深受年轻读者的喜爱。
现在,他的名字已经成为了中国儿童文学的代表之一。
本文将论述曹文轩儿童文学创作的重要性,并列举以下9个提纲标题:1. 曹文轩的成长经历2. 曹文轩的文学主题3. 曹文轩的文学风格4. 曹文轩的文学成就5. 曹文轩的儿童教育观念6. 曹文轩的文学理念7. 曹文轩的作品分析与评价8. 曹文轩的国际影响力9. 曹文轩对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影响曹文轩的成长经历对于他的文学创作至关重要。
曹文轩早年在农村生活,这种贫困的生活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作品。
他的作品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农村情怀。
他的文学主题涉及到社会问题,人性问题和亲情等方面。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思想性,同时也具有可读性。
曹文轩的文学风格鲜明,清新婉约,充满了诗意。
他的作品深受年轻读者的喜欢和推崇。
曹文轩的文学成就是不可忽略的。
他获得了很多国内外文学大奖,如尤瑟尼斯文学奖,安徽省文学艺术奖等。
他是第一个获得国际儿童文学奖的中国作家。
同时,他的书籍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的欢迎。
曹文轩的儿童教育观念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儿童应该学习快乐和想象力。
他的作品具有启发性和教育性,其中许多故事涉及到道德和人生观方面的问题。
曹文轩的作品在国内外都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他的作品常常被用作中小学教材,对于年轻读者的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
他的作品也被广泛的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好评。
曹文轩对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
他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学模式,倡导快乐阅读和文学创造。
他的作品为中国儿童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综上所述,曹文轩儿童文学创作是非常重要的。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同时也具有教育和启示意义。
他的作品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对于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当前社会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致使当代小学生缺失悲悯情怀。
曹文轩的作品《草房子》被教育部纳入推荐小学生必读课外书目,其特点之一便是凸显了悲悯情怀。
作品通过对苦难形象、生活中苦难、苦难消解的方式这三重维度分析,叙写了人与人之间的爱以及在面对苦难时无所畏惧的姿态,传达出一种感人的悲悯之美。
通过对“悲悯”的文本解读,发现曹文轩以《草房子》为代表的小说具有较高的儿童教育价值。
具体来说,教育的个人价值表现在孕育学生包容的情怀、唤醒学生同情的情感;教育的社会价值表现在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
把握好“悲悯情怀”的文本解读与教育价值,能够帮我们进一步加强当代小学生的情感教育。
关键词:悲悯情怀曹文轩儿童小说小学生教育价值目录1. 绪论 (1)2. 小学生“悲悯情怀”缺失情况分析 (1)2.1小学生“悲悯情怀”缺失现状描述 (1)2.2小学生“悲悯情怀”缺失的原因 (2)2.2.1社会大背景的影响 (2)2.2.2文学修养的缺失 (2)3. 曹文轩儿童小说中渗透的“悲悯情怀”——以《草房子》为例 (3)3.1苦难形象塑造 (3)3.1.1杜小康 (3)3.1.2秦大奶奶和桑桑 (3)3.2苦难生活呈现 (4)3.3苦难消解方式 (4)4. “悲悯情怀”的教育价值 (5)4.1个人价值 (5)4.1.1孕育学生包容的情怀 (5)4.1.2唤醒学生同情的情感 (5)4.2社会价值 (6)4.2.1增进群体感情 (6)4.2.2形成良好环境 (6)5. 结语 (6)参考文献 (8)曹文轩儿童小说中悲悯情怀的教育价值1.绪论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快速发展,使得现在的学生对过去的苦难和先辈们的经历认识模糊,不少学生悲悯情怀缺失。
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仅仅其身体在成长,而且小学生的情感也在成长,所有的成长都需要汲取营养,其精神的成长尤其需要有益的滋养,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悲悯情怀的滋养。
只有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感受更多的悲悯情怀的滋养,他们才会在成长中得到人性的充实,伟大的感情便伴随而生。
曹文轩的作品《草房子》被教育部纳入推荐小学生必读课外书目,他的作品中最为凸显的就是悲悯情怀,所以本课题选择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及他的小说作品为研究对象,以《草房子》为例解析曹文轩在小说创作中突出的悲悯情怀,通过对悲悯情怀的解读,探究其教育价值,希求为小学生的人格建立提供正确的精神引导,加强当代小学生的情感教育。
2.小学生“悲悯情怀”缺失情况分析2.1小学生“悲悯情怀”缺失现状描述由于当前社会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人们往往更趋向于功利和物质,人情冷暖却不被看重。
现在的小学生是温室里的花朵,衣食无忧,只懂得表达出自己的喜怒哀乐,而不在乎他人的感受,变得自私和冷漠。
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新课改的指导下要在教育与教学中渗透悲悯情怀的人文精神,让学生知道生活中不止是幸福与美好,也有忧患与苦难,这样促使学生的心理、人格的发展更加完善与健康。
目前学校和教师将学生的成绩看的非常重要,往往忽视对学生思想和人格的培养。
现今的教育提倡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主要目标,当前的小学生在思想品德素养上出现匮乏,缺少的是健全的人格、包容他人的情怀以及尊重他人的能力。
2.2小学生“悲悯情怀”缺失的原因2.2.1社会大背景的影响悲悯情怀是很多文学作家们在创作文学作品时所展现出来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面对现代小学生来说,社会日益复杂,在被利益至上理性化充斥的社会里已经影响到太多的人。
就小学生来说,大多数都为独生子女,他们根本不知道过去苦难和贫穷的日子,只感受到了如今生活的快乐与美好,从而导致许多小学生都生活在以自己为中心的世界里,变得嫉妒、自私、没有同情心,这对于小学生的人格发展以及精神养成有很大的危害。
如果学生们缺少了这样一种感同身受的情怀,那么就可以说是丧失了对历史的感知能力。
2.2.2文学修养的缺失文学素养的缺失是学生不能理解特殊时代的人物、大环境及其背景所导致的。
在课堂上,学生会对文章出现不恰当的另类解释,这反映了在他们的成长阶段已经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判断。
教育制度的相对不合理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的功利化倾向,而文学素养的养成则是一项缓慢而细致的工作。
文学素养的养成并不紧迫,不能是经典作品只看概述,名言只做摘抄记忆,学生哪里会知道什么是理解,哪会懂得什么是恍然大悟。
学生如果不能对作者和文本进行理解,细细品味,那么,绝对不可能擦出思想的火花,也绝对不可能与情感的洪流碰撞,就绝对不可能提高文学素养。
所以文学素养的养成没有速成的法子,只能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大量的阅读书籍慢慢的形成。
3.曹文轩儿童小说中渗透的“悲悯情怀”——以《草房子》为例3.1苦难形象塑造3.1.1杜小康《草房子》中杜小康家是油麻地的首富,过着油麻地人望尘莫及的日子。
他脸色红润,有一年四季的衣服,他所拥有的这些都是油麻地孩子渴望拥有的。
渐渐的杜小康自大起来,因为他觉得油麻地的其他人和他不一样,他成绩名列前茅,家底殷实,这也使同学们对他产生了一种谦卑感。
然而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的父亲用家里的全部积蓄买了一条大船准备去做生意,结果在运输的过程中都沉到水底。
随之而来的是“大红门”的没落,家里的积蓄都没了,还有一大堆的债务要还,家里凡是值钱的东西都被债主抢走了,杜小康不再去上学,开始了和父亲的孤独之旅。
他被父亲带到一个荒凉的芦苇地里放鸭子,在这里没有一个人,就他们父子俩,他和父亲每天的谈话就是短短几句。
一些不必要的对话就不说了,这给他们的世界带来了更多的孤独。
破船又遇顶头风,父子俩养的鸭群把别人养殖的鱼苗都吃光了,然后当地人扣留了他们的船只和鸭子,迫于无奈杜小康和他生病的父亲回到了油麻地。
3.1.2秦大奶奶和桑桑《草房子》中秦大奶奶和桑桑,他们所经历的苦难是一种人对死亡的无奈。
秦大奶奶没有孩子,她和她的丈夫秦大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得到了一块儿属于他们自己的土地,并如愿以偿地盖了一间草房子。
然而,秦大不久便离世了,由于要在这片土地上建学校,政府就把这块地拆除了。
这块地是秦大奶奶用毕生的心血买的,她不愿意离开这里。
校长桑乔想尽办法赶走了秦大奶奶,秦大奶奶虽然被带走了,但她在艾地里继续她的斗争,从中流露出老人的辛酸与苦涩。
最后秦大奶奶为了捞学校里种的一个南瓜掉到水中淹死了,这一次展现了一个垂暮老人在最后一瞬人格的闪闪发光和人性的光辉。
桑桑是小说的主人公,他调皮捣蛋,偷偷把家里的锅砸了买鸽子,然后把柜子拆散做鸽子笼,但他为了帮杜小康筹得在校门口摆摊的启动资金卖掉了自己心爱的鸽子。
总之,桑桑是一个温暖善良,又有些调皮的孩子,有一个无忧无虑、多姿多彩的童年。
六年级的时候,桑桑突然患了怪病,桑桑再也不是当初那个顽皮的男孩儿了,被父亲送到多家医院治疗,没有任何效果。
在治病的日子里,桑桑吃了太多的苦,苦药也记不清喝了多少碗,最后病好了。
他在与亲人、老师、同学对他的感情中得到了心灵感悟,让桑桑毕生难忘,突如其来的死亡让桑桑在生与死中获得了自我超越。
3.2苦难生活呈现随着时代的发展,生存环境的改变,但人与自然之间的斗争是亘古至今的,死亡也是人类战胜不了的难题。
《草房子》中讲述的是发生在江南水乡的故事,其中叙述了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放鸭,他们与暴风雨执著地战斗,并怀揣着一个美好的梦想,不料等来的却是毁灭性的灾难。
天空、芦荡、大水、狂风、暴雨……这一切的遭遇既困扰、折磨着杜小康,也激励和启示着杜小康,他因此也变得成熟,这也就体现了成长的孤苦。
而这还不是最难的,最难的还有那人类面对死亡的无奈。
最先是秦大奶奶为了救南瓜而亡让我们的内心为之一震,而后是当桑桑被误以为患上了绝症,这种生者的艰难处境在书中被推向了极致。
《草房子》中所构建的是一种多维度的悲悯情怀,让读者感受到人类的善良和崇高的情感,这情感不仅感动着读者,也感动着今天的孩子们。
亘古不变的一直都是那些所让人为之感动的故事,无论是朋友之间的友情,还是在学校中的师生情,他们都或多或少经历了爱与恨,品味了艰难与困苦,面对困难始终不低头,这样的一个个故事所让人为之感动。
3.3苦难消解方式现代社会生活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许多单亲儿童、留守儿童,在生活上给儿童带来了新的苦难。
这些儿童与正常家庭的孩子相比,缺少了一份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多了一份孤独,孤独是人类所独有的生命体验,曹文轩顺应时代潮流,在《草房子》中塑造典型的孤独形象——杜小康,这一人物在和父亲从大芦荡经历了孤独之旅后,他忘却了孤独,放下了高傲的身影,为了养家糊口,在校门口摆杂货摊做起了小生意。
历经千辛万苦后,残酷的现实让他成长的很快,让他比油麻地的孩子们更加懂事,当别人还在无忧无虑地玩耍时,杜小康却挑起了全家的重担,通过实际行动来消解苦难。
曹文轩在《草房子》中,以书写死亡的方式,通过周围人的关爱,来排解桑桑面对死亡这一苦难。
桑桑面对死亡时,作者通过用周围人的关爱来排解这一苦难。
对于桑桑来说,他已经预先经历了死亡,所以他比油麻地的其他孩子更早明白死亡的必然性,但桑桑并没有表现出对死亡的恐惧,是周围人的爱使桑桑更坚强的活下去。
在《草房子》中作者对死亡进行了描写,其中桑桑在患病期间的经历,让读者产生了对生命的敬重。
同时他又以悲悯的笔触驱散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让人们明白死亡其实并不可怕,它只是人生中的一部分,无论是秦大奶奶的死,还是桑桑的死而复生,他们都有助于提高人们对生命的警觉性,从而使生命活得更精彩。
4.“悲悯情怀”的教育价值4.1个人价值4.1.1孕育学生包容的情怀包容指的是“仁”,也就是爱人,是指要用心去爱每一个人,这是孔子所倡导的。
在《草房子》中秦大奶奶秦大奶奶和桑桑的故事让我明白了爱和包容可以改变一个人,只要你有爱,世界会变得更好。
如今的小学生由于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获得了太多的宠爱,凡事只能想到自己,自然就缺少了包容,缺少了去爱人的能力。
长此以往,人与人之间没有了宽容和接纳,变得斤斤计较,社会就变得冷漠无情,所以孕育学生的包容情怀是培养悲悯情怀的重要内容。
4.1.2唤醒学生同情的情感同情心是一个心理健康之人所不可缺少的情感。
在《草房子》中桑桑面临死亡的威胁时,作品的情感内涵也随之得到了升华。
通过小说中人物体现的悲悯,让我们看到了刻骨铭心的真情流露。
在我们生活中,当人们惨遭不幸时,我们会感到伤痛,为之担忧。
同情来源于爱心,即能把自己置身于作品人物的境遇中,与之同哀乐、共甘苦。
在悲悯情怀中,同情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教师可以把学生同情心的唤醒运用到教育实践活动中。
作为一个人,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同情,那么你就是铁石心肠,人与冷血动物不同的是,人有同情心和悲悯,同情是一种生活态度,同情也是一种精神品格。
4.2社会价值4.2.1增进群体感情通过文学作品中体现的悲悯情怀以及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渗透,学生可以充分理解悲悯的含义,并且将悲悯情怀融入到自己的内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