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文轩儿童小说中的动物描写功能
曹文轩八哥读后感

曹文轩八哥读后感《八哥》是曹文轩的一部儿童文学作品,这部小说以其简洁的文字、真实的情感、深刻的内涵而受到读者的喜爱。
小说以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八哥的故事,以八哥的成长为主线,描绘了农村人的生活、情感和生存状态。
通过这个小故事,曹文轩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而温暖的世界。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八哥,它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从小就和主人一起生活。
作者通过八哥的视角,展现了农村人的生活状态。
在这个小小的生物身上,作者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和人性,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同身受地体验到八哥的成长和变化。
八哥的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它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努力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这种乐观、坚韧的品质,给了读者很大的启示和感动。
在小说中,作者还通过八哥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八哥在人类的环境中成长,与人类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回归自然。
这种对自然的依恋和对自然的尊重,给了读者很大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自然的破坏和对动物的虐待现象屡见不鲜,而八哥的故事正是在呼吁人们要尊重自然、保护动物。
通过这个小小的故事,作者向读者传递了珍爱生命、尊重自然的深刻思考。
在小说的结尾,八哥选择了回归自然,这也是作者对人生的一种思考和表达。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为了物质的追求而忽略了内心的追求,而八哥的归去正是在告诉人们,生活并不只是物质的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才是最重要的。
这种对生活的深刻思考,给了读者很大的启示和感悟。
总的来说,曹文轩的《八哥》是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它以其真实的情感、深刻的内涵和温暖的情怀,给读者带来了很多的感动和启示。
通过这个小小的故事,作者向读者传递了珍爱生命、尊重自然的深刻思考,让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生活的温暖,也能够得到内心的触动和启发。
这部小说不仅适合儿童阅读,也适合成年人阅读,它能够给人们带来很多的感动和思考。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优秀的作品,感受到其中的温暖和力量。
曹文轩小说中自然意象的解读

曹文轩小说中自然意象的解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曹文轩是中国当代知名作家,他的小说作品中自然意象丰富多彩,深受读者喜爱。
自然是曹文轩笔下经常出现的一个主题,他通过自然意象来表达对生活、情感和人生的思考,为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感悟和启迪。
本文将从曹文轩小说中的自然意象入手,探索其背后的意义和内涵。
曹文轩小说中的自然意象常常与人物的情感和命运联系在一起,起到了象征和隐喻的作用。
在《草房子》中,曹文轩以田园和自然为主要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呈现了主人公童年时代的美好与纯真,与此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磨难和挣扎。
这样的自然意象,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艺术美感,同时也为人物情感和命运的展开提供了深刻的内在表达。
曹文轩小说中的自然意象常常与人的心灵世界联系在一起,起到了抚慰和启迪的作用。
在《雨人》中,曹文轩以雨水为线索,表现了主人公心灵的孤独与渴望,透过雨水的洗礼,主人公最终找到了自我和人生的价值。
在《红莲花》中,曹文轩用红莲花的开放来象征主人公内心的真挚和善良,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些自然意象,不仅为人物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情感寄托,同时也为读者带来了心灵的慰藉和启示。
曹文轩小说中的自然意象还常常与人与自然的关系联系在一起,起到了反思和呼唤的作用。
在《草房子》中,曹文轩通过对农村田园生活的描绘,呈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表达了对原生态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追求。
在《红莲花》中,曹文轩则通过对城市中的自然景观的描写,表现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美好渴望和对环境保护的呼唤。
这样的自然意象,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同时也引发了对当代社会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
曹文轩小说中的自然意象丰富多彩,不仅为作品增添了艺术魅力,同时也为人物情感和命运的展开提供了深刻内涵,为人的心灵世界提供了抚慰和启迪,同时也引发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和呼唤。
通过对曹文轩小说中自然意象的解读,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曹文轩作品的艺术魅力,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和力量,为当下的生活和社会带来更多的启示和思索。
中学二年级语文教案:学习《草房子》中的意象描写手法 (2)

中学二年级语文教案:学习《草房子》中的意象描写手法一、引言《草房子》是中国作家曹文轩的一部儿童小说。
作为中学二年级的语文教案,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草房子》中的意象描写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本文将从故事梗概、意象描写手法的介绍、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四个方面来讲述如何教授《草房子》中的意象描写手法。
二、故事梗概《草房子》是一部描述了中国农村生活的温情故事。
故事主要讲述了小男孩白光的成长经历。
他的家庭虽然贫穷,但他们相互关心、互帮互助,过着简单而幸福的生活。
小男孩白光生活在一个草房子里,他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用意象描写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感知和情感。
三、意象描写手法的介绍意象是文学创作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
通过生动的形象描写,可以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使读者的感官和想象产生连锁反应,获得深入的艺术体验。
在《草房子》中,曹文轩巧妙地运用了意象描写手法,让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故事中的情感和氛围。
1. 视觉意象视觉意象是通过形象的描绘,使读者产生清晰的视觉感受。
例如,曹文轩在小说中生动地描绘了草房子的外观特点:“在那茅草房的那个斜坡上,她和姑姑养了一棵核桃树,今天,屋前屋后、屋旁屋内都是满地的树叶、核桃,像大地上铺的绿色地毯。
”这样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故事中,感受到了核桃树叶的绿意和房子的朴素与自然之美。
2. 聽覺意象聽覺意象是通过声音的描绘,使读者产生音乐般的感受。
在《草房子》中,白光倾听风吹过稻田时的声音:“那是一种斜照的、零散的声音,微弱却清晰。
”这样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那种微弱却婉约的声响,进一步融入到故事中。
3. 嗅覺意象嗅覺意象是通过气味的描绘,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嗅觉感受。
在《草房子》中,曹文轩生动地描绘了风吹过稻田时的香味:“那是一种微醺而轻淡的香气,像稻子的粉末在风中飞舞。
”这样的描写通过香味的形象化,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稻子散发出的独特香气。
关于曹文轩儿童小说叙事的探讨

关于曹文轩儿童小说叙事的探讨曹文轩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他的儿童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而闻名。
在曹文轩的作品中,他善于运用多种叙事手法,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并且深入挖掘了儿童的内心世界。
本文将探讨曹文轩儿童小说中叙事的特点和魅力。
曹文轩在他的儿童小说中善于运用第一人称叙事。
他常常让故事的主角或故事的叙述者以自己的视角来叙述故事。
这种叙事方式使读者更容易与主人公产生共鸣,更加身临其境地体验故事情节。
在《草房子》这篇小说中,曹文轩通过小男孩的视角,让读者感受到了他对家庭的眷恋和对祖国的热爱。
这种第一人称叙事方式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真实可信,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故事中所传达的价值观念。
曹文轩的叙事方式经常以回忆的形式展开。
他使故事的叙述者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经历,通过对过去的回忆来讲述故事。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能够带给读者一种怀旧的情感,还能够体现出主人公的成长和变化。
在《我们仨》这篇小说中,曹文轩通过回忆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童年时代的家庭生活,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和对家庭的深情。
这种回忆的叙事方式使得故事更加感人和有温度,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人生经历。
曹文轩还善于运用对话叙事的方式。
他通过对话来展示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冲突,同时也能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对话的叙事方式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人物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
在《皮球会长大》这篇小说中,曹文轩通过孩子们之间的对话,展示了他们对皮球的过程中的友情和成长。
这种对话叙事方式使得故事更加活泼有趣,读者也更容易与故事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
曹文轩的叙事还注重细节描写。
他常常用细腻的笔触来描绘人物形象和环境场景,通过细节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这种细节描写的叙事方式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多彩,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故事中的情感和氛围。
在《小兔子找萝卜》这篇小说中,曹文轩通过对小兔子的形象和动作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小兔子的无助和坚持,使得读者更加能够理解和感受到小兔子的内心世界。
曹文轩小说中自然意象的解读

曹文轩小说中自然意象的解读曹文轩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他的作品以儿童成长为主题,融入了丰富的自然意象。
自然在曹文轩的小说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在故事情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更是植根于人物心灵深处,对人物的心灵成长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曹文轩小说中的自然意象进行深入解读,探讨自然在他的作品中的价值和意义。
曹文轩小说中的自然意象常常被赋予了象征性的意义。
自然景色包括大自然的山水、花草、昆虫等元素,常常承载着作者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心理描写。
在曹文轩的作品中,自然常常象征着美好、纯洁、安宁和力量。
在《草房子》里,作者描写了广袤的田野、鸟语花香、明朗的天空,表现了自然的美好景色,寓意着童年的无忧无虑、天真烂漫。
而在《白玫瑰》中,作者通过描绘北方冰天雪地的景象,表现了自然的强大力量,引发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成长。
这些自然景色不仅是对于自然的真实描绘,更是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象征性意义的传达,使得故事更加深刻、动人。
自然在曹文轩的小说中扮演着心灵的寄托和抚慰的角色。
在曹文轩的作品中,自然往往是人物内心受到伤害和创伤之后的心灵避风港。
例如在《红拂夜奔》中,当红拂遭遇挫折和困难时,她总是选择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心灵的安慰和力量。
自然的静谧安宁、变化无常以及万物生长的强大力量,成为红拂心灵的寄托和抚慰。
在《风筝》中,亦是一样,作者通过描绘风筝飞翔的场景来凸显人物内心的纠结和挣扎,进而找到心灵的出口和救赎。
这些场景的描写,不仅令读者产生对于人物命运的同情和理解,更是使故事的情感更加深沉和丰富。
自然在曹文轩的小说中还扮演着情感的桥梁和交流的纽带。
在曹文轩的作品中,自然景色经常成为人物交流和情感沟通的媒介。
在《狼王梦》中,小说通过描绘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表现了人物之间情感的交流和沟通。
小说中描写了孩子与野生动物相处的场景,通过这些自然景色的描绘,作者巧妙地表现了人物之间情感的交流和认知。
在《梧桐别恋》中,作者也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现了人物之间情感的纠葛和牵绊,让故事情节更加动人。
曹文轩小说中自然意象的解读

·艺术研究摘 要:曹文轩的作品中大量对自然意象的描写,展现了他的创作个性和美学风格,体现了其独特的乡土人性美和浓郁的乡土风景美。
同时,作者在自然意象的塑造过程中,体现了他对生态和谐的向往,蕴含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
本文主要以“水”意象、植物意象和动物意象为例,结合具体的小说文本,解读曹文轩小说中的自然意象。
关键词:曹文轩;水意象;植物意象;动物意象草木有灵,山水有魂。
在曹文轩的笔下,日月星辰、风霜雨雪、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自然万物,都展现着生命的灵性与智慧。
曹文轩对自然万物的灵性感悟和细心体察,使他笔下的这片世界更加生机勃勃。
作者在文章中主要选取了“水”意象、植物意象和动物意象来营造意境,体现了独特的乡土人性美和浓郁的乡土风景美。
1 “水”意象“水”意象在曹文轩的小说中独树一帜,也是其乡村生活图景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水是一种极有内涵的东西,它孕育了生命,可以渗透万物、净化心灵,还拥有随遇而安的高尚品质。
曹文轩的小说离不开水的意象,他的小说创作离不开水带来的灵感,他的为人处世和美学态度也离不开由水产生的感悟。
正如他所言:“水也是我小说的一个永恒的题材与主题。
对水,我一辈子心存感激。
”[1]曹文轩笔下的水意象,在不同的文学环境下具有不同的价值,主要归纳为以下三方面:伴随人物出场、烘托人物心情、丰富人物形象。
在曹文轩的小说中,水意象有伴随人物出场的作用。
在《细米》中,“大河——河尽头的船——看船的细米——船上的女知青梅纹”,作者仅用一条大河交代了故事的背景,还引出了小说中的两个主要人物。
此外,在《青铜葵花》中,作者也是用同样的方式,通过对水意象的描写,伴随人物的出场。
“河这边的城市女孩葵花——大河——河那边的大麦地男孩青铜”,作者用大河的意象伴随葵花的出场,并用这条大河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在曹文轩的小说中,水意象有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作者擅长描写不同的水意象,营造不同的氛围和意境,以表现人物的心情。
曹文轩小说中自然意象的解读

曹文轩小说中自然意象的解读曹文轩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他的作品以其优美的文字、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自然意象而闻名。
自然意象在他的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解读,曹文轩给读者们传达了许多深刻的思考和情感。
在曹文轩的小说中,自然意象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更是一种象征和隐喻,通过自然意象的解读,读者能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情感变化和成长历程。
曹文轩常常通过自然意象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在《草房子》中,他用娓娓动人的文字描绘了主人公小兔子的成长历程,通过对四季变化和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小兔子内心的喜怒哀乐、成长的烦恼和追求自由的愿望。
在小说的结尾,小兔子在自然中寻找到了真正的家,这象征着他内心的归属和成长的蜕变。
通过自然意象的运用,曹文轩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物的情感变化和成长历程,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小兔子的内心世界。
曹文轩还常常通过自然意象来表达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世界的思考。
在他的作品中,自然常常被赋予了神秘的意义,并被视为一种神秘的存在。
在《草房子》中,小兔子在自然中觅食、观察四季变化、感受风雨,这些自然景象不仅仅是生活的一部分,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世界的思考。
通过自然意象的描绘,曹文轩告诉读者,自然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应当尊重自然、珍惜自然,思考自然给我们带来的一切。
他的文字以细腻的笔触和平实的语言展现了对自然的崇敬与思索,使读者对生命和世界有了新的认识。
曹文轩的作品中的自然意象还常常被赋予了象征和隐喻的含义。
在他的作品中,自然常常被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例如春天象征着希望和新生,秋天象征着成熟和收获,冬天象征着沉静与休眠。
这些自然意象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写,更是对人生、命运和情感的隐喻。
通过对自然意象的象征性运用,曹文轩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情感变化和生命历程,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曹文轩小说中自然意象的解读

曹文轩小说中自然意象的解读曹文轩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他的作品中充满了丰富的自然意象,这些意象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同时也传达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以曹文轩小说中的自然意象为切入点,探讨其含义和文化背景。
首先,曹文轩的自然意象中最为突出的是山。
山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象征物,代表着高尚的情操、巍峨的精神和无穷的力量。
在曹文轩的小说中,山拥有独特的象征意义,不仅代表着鲜明的个性和坚定的信仰,也象征着人类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
如在《草房子》中,大山是草房子里最具庄严感的存在,它不仅保护着草房子,更是支撑着青年红军向前挺进的精神支柱。
在《白鹿原》中,白鹿山是整个故事发展的主要背景,山代表着陇右风采和中国山野文化的代表性,同时也是白鹿族人对家园和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在曹文轩小说的整个艺术体系中,山的象征意义一直贯穿其作品的始终。
其次,曹文轩小说中的自然意象还包括水。
水是世界范围内文化中最具有意味的象征之一,它代表了生命、感性、清晰、循环和变化。
在曹文轩的小说中,水的象征意义丰富多彩。
如在《人生》中,水是孙少平心中安宁的象征,他和泉水之间有着深厚的情感纽带。
在《草房子》中,河水不仅是红军转移的途中,更是任军队奋斗舞蹈、沐浴书香的场所,代表着革命的勇气和力量。
在《荷花淀》中,淀水是一种美好的自然景色,代表着深蓝色的情感、宁静和美丽。
在曹文轩小说中,水的象征意义的多样性,反映了中国文化不同层次的感性认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最后,曹文轩小说中的自然意象还包括石头。
石头是中国文化中一种重要的象征物,代表着坚固和永恒的存在。
在曹文轩的小说中,石头除了具有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之外,也有其独特的寓意。
如在《桥梁》中,知了的鸣叫和石头的沉默表达了生机与沧桑的相互作用,同时也反映了知了和石头之间微妙而复杂的情感关系。
在《红拂夜奔》中,红拂站在石头上唱歌,象征她的坚韧和自信心。
在曹文轩小说中,石头的意象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更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性和真实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曹文轩小说中的动物描写功能[摘要] 曹文轩小说一直受到读者和评论家们的关注,作家在其小说中,一直积极运用动物描写这一独特艺术手段,探讨动物描写在曹文轩小说中发挥的功能对了解曹文轩小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曹文轩;动物描写;功能以人物为中心一直是小说家们所遵循的创作原则,但这并不代表小说中其他事物描写的无意义性。
人不但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也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自然景物对人或大或小都产生着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也是作家们在作品中不自觉进行动物描写的原因。
小说中的动物描写不仅可以丰富小说内容,也具有独特的艺术功能,因为它们的存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增添了色彩。
曹文轩小说中,人与自然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自然描写丰富多彩,尤其是动物描写,有农家饲养的牛羊狗、鸡鸭鹅,也有天上飞的鸟鹰鸽,水中的鱼虾,春日的燕子,夏日的纺织娘,秋夜的萤火虫,深冬的暮鸦,这些动物在小说中或略作点染,或精细描写,使其小说呈现出一系列徇丽多彩的动物形象。
同时,曹文轩根据不同的情况将有关动物融入小说中,这些动物描写发挥着各自的功能。
一所谓环境,指那种形成人物性格,并促使他们行动的客观条件。
小说中,环境描写对人物事件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它能够增强故事情节的真实性和人物的真实感。
早在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认为“人物的性格要根据他们的处境来决定”[1],自然主义提出“要使真实的人物在真实的环境中活动”[2]。
曹文轩小说以苏北水乡为背景,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发展常常和景物描写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这其中,最鲜明突出的便是动物描写,曹文轩利用动物描写使小说画面真实清晰,独特又具色彩。
《根鸟》中,少年根鸟因一个女孩求救的梦,走上追梦之途,他坚持过、放弃过,经历重重困难,终于走到了梦里的大峡谷。
到达大峡谷的根鸟怀着怎样的情绪,作品中并没有给出直接的明示,而是把笔墨停滞在对根鸟梦中出现的“白鹰”的描写:“根鸟看到白鹰的身上洒满了阳光,纯洁的羽毛闪闪发亮。
它们转动着脑袋,因此,被阳光照着的眼睛便如同夜晚草丛中的玻璃,一下一下地闪烁着亮光。
那亮光是钻石的亮光。
”[3]根鸟追梦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事件,它更深层次的是人对处于逆境中的他人产生援助的愿望表现。
小说的结尾,根鸟看着如钻石发亮的白鹰,在上方盘旋飞翔,根鸟感受到了白鹰们的纯洁和高尚,灵魂得到净化的根鸟“将整个身子伏在地上,将脸埋在百合花丛中,嚎啕大哭”。
这样的动物描写将人物、人物的心理活动引向更加广阔的生活环境。
小说中,环境的渲染有助于故事情节真实性的提高,人物的真实感自然也需要环境的衬托。
曹文轩是一个时空观念强烈的作家,其作品中人物命运、性格及气质与环境都十分匹配,同时,通过动物描写的艺术手段使人物生活环境显得更加清晰具体,散发出真实的生活气息。
《草房子》里描述了一场哀怨又美丽的情感纠葛。
美丽的白雀和充满才气的蒋一轮相爱却遭到白雀父亲的反对,只能在夜晚相见。
桑桑摇着载有紧张等待白雀的蒋一轮的木船,“木船静静地停在岸边。
没有月亮,没有风。
风吹得两岸的芦苇乱晃,吹得水面泛起波浪,一下一下拍打着两岸。
树上有鸟,偶然叫一声,知道是风的惊扰,又安静下来。
村子里,偶然传来一阵呼鸡唤狗的声音。
到处都是一个意思:天已晚了,夜间的寂寞马上就要来了。
”[4]一片寂静的背景下,大自然中的鸟叫,人们呼鸡唤狗声使夜的静显得更加空旷,蒋一轮激动紧张的心情也显得更加真切。
作家通过对动物点染,给予读者实实在在的感受。
人物在这样的环境下,心理活动的真实感自然地就显现出来。
二小说中的动物描写除了能客观上显示人物的生活环境,表现人物的真实感,还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和情趣。
我们可以将这类动物描写分为两种,一是“移情于物”,描写的动物属于实际出现在人物眼前的一种;另一则是“缘情写物”,指的是人物依据对动物的喜爱厌恶与否做出的动物描写。
“移情于物”是作家比较倾向使用的手法,以达到烘托人物心境的目的。
《守夜》中,奶奶去世,孙儿大鸭小鸭守夜,两人因为奶奶的离去而伤心哭泣,但后来想到奶奶不用再劳苦,是去一个好地方享福了,两人的心情由难过变得欢快。
而此时,“天上,嵌满亮晶晶的星星,月亮很亮,像只擦洗过的大银盘。
远处林子里,鸟儿已开始扇动翅膀,张着嘴巴,准备着迎接黎明”。
[5]文字不多,却把大鸭小鸭欢快的心境衬托了出来,也体现了两个孩子单纯善良的性格。
同时,作家也没有忽视“缘情写物”这一表现手法。
小说中,这类动物不再是具体的表象,而是人们在某种心理或感情的作用下以表象的形式出现,表达人物对动物的喜爱或厌恶等情感,能够更好的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青铜葵花》中,冬雪飘落大麦地的时候,青铜家的牛倒下了,面对即将死去的牛,青铜一家心中萦绕的都是对这头牛的回忆,这是一头好牛,一头通人性的好牛,比人还要温顺厚道,它与主人家朝夕相处,感情深厚,他们感激牛也很不舍牛。
这段对牛的回忆让读者为之感动,曹文轩将人物的思想情感掺入动物描写之中,使人物的情思表现得更加鲜明生动。
曹文轩小说中的动物描写除却烘托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情思,也经常进入人们的生活,构成人们的具体生活内容,曹文轩善于捕捉这些动物与人们之间的关系,并给予精细的描绘,对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青铜葵花》中,葵花一步不离跟着青铜,“他们仰脸去看南飞的大雁,去撑只小船到芦苇荡捡野鸭、野鸡、鸳鸯们留下的漂亮羽毛,去枯黄的草丛中捕捉鸣叫得十分好听的虫子······”[6]这样一幅儿童嬉戏图的背后是家里面临着只供起一人上学的困境,青铜和葵花都想放弃上学的机会,让对方上学,各怀想法心境下的青铜和葵花却装作毫无心思的一起玩耍,沉浸在动物带给他们的乐趣中,这样一番动物描写将孩童的天真和善良品质自然又真实的表现了出来。
《海牛》中,少年独自一人去远方买海牛并将海牛引回家,这是一头雄壮的公牛。
引回家的路途中,海牛撒野暴躁,在暴风雨中不肯前进,几次甩下骑在它背上的少年,失败的少年感到绝望愤怒,却又想到年迈瞎眼的祖母重燃勇气。
和海牛的一次次斗争,终于驯服海牛,成功地将海牛引回家。
这篇小说中,作家详细地写出了海牛与少年之间从紧张到对立再到缓和,最终被驯服的关系发展,少年也从一个瘦弱的男孩成长成为一位勇敢坚强的男孩,他身上的坚韧和他具备的强大勇气在与海牛的较量中淋漓尽致地流露出来,也是作家成功通过动物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成功范例。
三曹文轩小说内容丰富,相应地表现形式完美多样,动物描写的艺术手法也是灵活多变,异彩纷呈,其中对动物变异性描写手法更具特色。
对于出现在曹文轩小说中种类繁多的动物,从文学形象的类型来看,可以分为自然形态动物和变异形态动物两种。
所谓自然形态动物,是指按动物固有的自然属性所描写出来的动物。
这类动物,要么由叙述者客观叙述,要么由人物眼见,是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所能见到的动物。
这类自然形态动物,在众多作品中最为常见,如鲁迅作品中子君所养的油鸡,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中陪伴翠翠的黄狗。
而变异形态动物,则是指扬弃动物部分或全部自然属性,将动物当做人、神来描绘,如《西游记》中的妖魔鬼怪,《聊斋志异》中的各种精灵鬼妖。
文学作品中变异形态动物出现的原因最主要的一点便是与作家的创作目的和运用的创作方法有关,作家有意为之。
通常,在表现手法上最常见便是借助拟人化描写,使动物以变异形态显现。
曹文轩小说以苏北水乡为背景,属于写实性小说,出现在作品中必然有自然形态的动物,曹文轩创造性地加以突破,除了采用客观描述的方法勾勒了一批自然形态动物外,还描绘出了一些变异形态动物。
如《再见,小星星》中善解人意的狗,《山羊不吃天堂草》中坚守本性不吃天堂草的山羊,《第十一根红布条》中随主人而去的牛,都被描绘得与自然形态的动物有所不同,充满灵性,动物与人的关系亲密无间。
在现实生活中,牛是被驯服听人使唤、供人耕田的牛,但《青铜葵花》中,青铜家的牛却是一头善解人意,对主人家忠心耿耿的牛。
牛是哑巴青铜的陪伴,除了奶奶,青铜最亲近的就是牛。
青铜牵着它去青草长得最丰美的地方,牛就顺从地跟着它。
青铜向往学校生活难过时,“牛就会停止吃草,软乎乎的舌头,轻柔地舔着青铜的手”;青铜想收留葵花被爸爸强制带离老槐树时,青铜牵着牛,“那牛不肯走,常用前蹄抵着路面,将身子向后倾着”;当青铜家决定收留葵花领着葵花回家时,“牛蹄叩击青砖的声音,清脆悦耳”。
一头本只有自然属性的牛却被作家赋予了人的感情,它能体会主人的心情,和主人的喜怒哀乐息息相通。
不仅如此,“它对青铜一家人,毫无怨言”,并充满感激,感激他们的照顾和不嫌弃。
在它离去前,它没有看到奶奶,“它想:等明年春天来了,大麦地满地野花时,她老人家一定会好起来的。
”这样精彩的拟人化描写在《青铜葵花》中这头牛身上得以体现。
在现实性题材中,尽管作家给予牛人的属性,却并未让这头牛显得不自然、别扭,反而更加真实自然,亲切真挚。
作家自始至终都将牛置于现实性的环境中描写,它不是神话中有超能力的牛,它始终是一头用于耕作的牛,作家对它进行现实性的形象描述后,却也不失对它做拟人性描述,这头牛懂人心思,知道感恩,十分巧妙地传达出动物与人亲密和谐的关系。
曹文轩在其小说中运用动物描写,不仅是文学自觉发展的结果,也是作家孜孜追求艺术创作的结果。
动物描写最早可追溯至上古神话,《诗经》、《楚辞》、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唐宋的“传奇”,再到明清的《西游记》和《聊斋志异》都有丰富出色的动物描写,它必将在当代文学中有所发展和继承。
曹文轩一直认为“人虽然与动物早在很多年前就已分道扬镳,但人类至今未能割断与动物的亲缘关系”[7],这样的文学观念影响着曹文轩的创作,促使他在创作过程中积极使用动物描写,将动物描写的功能发挥到最大限度。
[参考文献][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20.[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20.[3]曹文轩.根鸟[M].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196.[4]曹文轩.草房子[M].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80-81.[5]曹文轩.狗牙雨[M].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174.[6]曹文轩.青铜葵花[M].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65-66.[7]曹文轩.三个放羊孩子的故事:曹文轩儿童小说艺术世界[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