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学徐经世治疗脾胃肝胆病
国医大师徐经世肝脾同治巧解情志病

国医大师徐经世肝脾同治巧解情志病情志病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由情志不畅引起的各种疾病。
古人认为,情志对人体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过度的情绪波动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疾病。
徐经世是一位国医大师,他通过研究发现,肝脾同治可以巧解情志病,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他的理论。
徐经世认为,情志病主要是由于肝脾功能失调所致。
肝主情志,脾主运化。
正常情况下,肝脾相互协调,身体健康。
当情志波动过大或时间过长时,就会使肝脾功能失调,导致疾病产生。
徐经世提出了肝脾同治的方法来缓解情志病。
他认为,肝脾同治可以通过调整肝脾功能,改善情志病症状,恢复身体的健康。
徐经世认为情志病的主要症状是气滞血瘀、脾虚湿邪。
肝主藏血,情志不畅会导致气滞血瘀。
他主张通过舒肝疏络,活血化瘀来舒缓情志病。
他提出了诸如黄芩汤、水银疏肝汤等方剂,通过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来舒缓肝脾功能。
徐经世指出情志病中的脾虚湿邪,主要表现为脾气虚弱、湿热内生。
他认为,调补脾胃、燥湿化湿非常重要。
他提倡通过调理脾胃、宣化燥湿的方剂,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方剂来增强脾胃功能,改善情志病。
徐经世还强调了情志病与饮食习惯的关系。
他提出了合理饮食的重要性,认为饮食不当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进而引发情志病。
他建议饮食要清淡、健康,尽量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易消化的食物,以保持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行。
徐经世通过研究发现,肝脾同治可以巧解情志病。
他认为情志病主要是由于肝脾功能失调所致,通过舒肝疏络、活血化瘀,调补脾胃、燥湿化湿等方法来缓解情志病的症状,恢复身体的健康。
他还强调了合理饮食的重要性,建议保持清淡、健康的饮食习惯。
这些理论和方法对我们了解情志病的发生机制,以及预防和治疗情志病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徐经世治疗脾胃病用药经验介绍

徐经世治疗脾胃病用药经验介绍1.审证求因,法崇东垣天士治疗脾胃病的方药,历代先贤创立而用之有效的颇多,然临证时如何结合具体病症选方用药,徐老认为尚需明察病机,审证求因,辨证施治。
先生特别推崇东垣天士二家,认为东垣偏于补脾阳而略于补胃阴,偏于升脾而略于降胃,后叶天士则补其不足,提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之理,其别开生面,独树一帜,创立甘平、甘凉濡养胃阴之法,使调理脾胃更臻完善。
临证中徐老结合自己多年来的临床体会,综合两家之长,创造性地提出“理脾宗东垣,和胃效天士”的治疗大法和“补不得峻补、温燥要适度、益脾重理气、养胃用甘平”的治疗原则[1],在用药方面常选择平和多效方药,并采用双向调节的方法,使脾胃升降平衡,则五脏六腑随之而安。
今略举一例以说明之。
如慢性结肠炎的治疗,从症状分析既似脾虚泄泻,又合里急后重的痢疾特征,其证实属脾虚湿滞,腑气失利的虚实夹杂证。
故治不宜偏,既要健脾和胃,收敛止泻,又要化湿导滞,清理肠垢。
若偏于收敛则邪留于内,若导滞过极又伤于脾胃,为此徐老自拟“葛枳二仁汤”,方用煨葛根18g,枳壳15g,杭白芍20g,马齿苋15g,川朴花10g,炒升麻5g,沉香曲10g,石斛15g,杏桃仁(各)10g,谷芽25g。
所取药物皆平和多效之品,兼顾升提醒脾、启发脾机,燥湿运脾、和胃培土,宽肠导滞、推陈出新,清热解毒、健脾消饥,理脾和胃、利湿止泻,全方升降有序,寒温得当,润燥适度,攻补兼施,方用切题,用之良可。
2.明辨药性,揆度润燥寒热脾胃的生理特性不同,具体而言,脾恶湿而喜燥,脾为阴脏故脾病多寒,胃则恶燥而喜润,胃为阳腑故胃病多热。
因此在临证中必须考虑到脾胃的不同生理特性,明辨药性,使润燥搭配合理,寒热协调适度,方能起到应有之效。
徐老用药,常以辨证为准,揆度润燥之性,如脾胃阴虚津伤,常用柔润药如石斛、竹茹、北沙参、潞党参、麦门冬、杭白芍、扁豆花等;若脾胃痰湿中阻,则常用刚燥药如枳壳、陈皮、苍术、半夏、川朴花、绿梅花、藿苏梗等。
徐经世教授治疗脾胃病验案举隅

胃或 由肝 所 及 , 脾 失 健 运 , 邪 来 门诊求 于中医治疗 , 其脉 来 虚 或 湿 诊
窦炎 伴 H P感 染 。视 其 面 容 黯 黑 阻滞 等 所 致 。治 宜 理 气 和 络 , 和 而 微 弦 , 淡红 苔 薄 , 其 脉 证 考 舌 按 有泽 , 红苔黄 , 舌 脉现 细弦 , 综合 脉 胃调 中 , 但要 理气 而 不 破 气 , 湿 之 乃 系 脾 胃虚 寒 、 燥 肝气 横 逆 之 象 , 症乃 属 木 贼 土 虚 , 胃失 和降 、 久 而 不伤 阴 , 血 而不 动气 , 经而 拟 予 健 脾 温 中 、 逆 和 胃法 为 治 : 痛 活 调 降 络伤之证 。治 以扶 土抑木 、 降逆和 不 伤络 , 出 “ 衡 升 降 ” “ 向 炒 潞党 参 1 提 平 、双 2克 , 白术 l , 焦 5克 云
Tr d t n lCh n s e cneJ u n l 51 a ii a i e e M dii o r a o
传承方法研究 ” 课题资助( oO o 1 19 N :74 32 )
・作者单位 1 安徽省 中医院( 3o 1 ;. . 2 o 3 ) 2 安徽省涡阳县人 民医院( 36 0 236)
中医药通报
20 0 8年 1 2月
l 胃脘 痛
适 , 活如常 。 生 按
童 某 , , 2岁 。初 诊 : 0 7 女 7 2 0
邵 新甫 所 谓 : 阳 明乃 十 年 8月 1 日。年 逾 七 旬 , 体 虚 “ 3 形
戴 某 , , 4岁 。初 诊 : O 7 二经 脉 之长 , 作 痛 之 因甚 多 , 男 3 2 0 其 盖 弱 , 食 少 进 , 绪 不 遂 , 郁 多 饮 情 抑 年 2月 1 日。体 力 劳 动 , 避 寒 胃者 囊 也 , 冲 繁 要 道 , 患 最 虑 , 不 乃 为 遇寒则 胃脘不适 , 大便 偏干 , 小 暑, 饮食 冷热不均 , 日久脾 胃受 损 , 多 , … ” 生 析 之 机 因 , 初 在 溲 时 黄 , 1年 以来 , 后 往 往 泛 … 先 病 近 食 气机失调 , 胃脘痛 胀 , 嗳气 吞酸 , 食 气 , 进而 则 出现 气 滞 血 瘀 , 虽 在 出 , 病 曾作 检查 胃无 病 理 性 变化 , 今
国医大师徐经世肝脾同治巧解情志病

徐经世先生是第二 届 国 医 大 师,第 二、三、 四、五、六批全国 老 中 医 药 专 家 学 术 经 验 继 承 工 作指导老师, 全 国 优 秀 人 才 指 导 老 师, 执 医 六 十 余载。徐老善于诊治各种疑难病症,提出 “杂病 论治,重在中州” “从脾论治,调肝为主” 观点, 强调从中调治内科疾病。在临床中先生多从肝脾 着手调 治 情 志 病, 强 调 疏 肝 气、 调 脾 胃, 疗 效 显 著。笔者有幸 跟 随 徐 经 世 教 授 侍 诊 于 后, 收 获 良 多。现将徐经世教授诊疗情志病经验浅析如下。
Hale Waihona Puke ·84·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0年 2月第 29卷第 4期 ChineseJournalofEthnomedicineandEthnopharmacy,2020,Vol29,No4
3 肝脾同治,力齐效验
31 调治情志,以气为先 生理状态下肝脏疏泄 正常,则 全 身 气 机 调 达, 精 神 情 志 调 畅。 若 精 神 受刺激或情 志 不 遂, 会 使 肝 脏 疏 泄 失 常, 气 机 失 调,引起 肝 郁。 在 病 理 方 面, 肝 气 郁 结 主 因 肝 脏 疏泄功能障碍,表现为一系列异常的情志活动[4]。 可知肝脏在人的情志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此外, 《证治汇补》 曰: “郁病虽多,皆用气不周流”; 《古今医统大全》 中也提到: “诸病久则气滞,血 凝成郁 …… 郁 滞 一 开,则 气 血 通 畅, 而 诸 病 各 自 以其方而易愈也”,皆可说明情志病大多由肝气郁 滞所 引 起[5]。 由 此, 徐 经 世 教 授 总 结 得 出: 临 床 中肝脏疏泄 功 能 正 常, 则 人 体 气 机 调 畅, 气 血 和 调,情志 活 动 正 常。 若 肝 气 郁 结 或 亢 逆, 肝 脏 疏 泄失职或太 过, 则 会 产 生 异 常 的 精 神 症 状; 而 情 志异常也会影响肝脏的疏泄,致使肝气或郁结或 亢逆[6]。徐经 世 教 授 临 证 时 多 从 肝 脏 生 理 及 病 理 方面探求病 因, 从 调 理 肝 气 着 手, 遂 临 床 用 药 多 宗仲 景 四 逆 散、逍 遥 散、越 鞠 丸、半 夏 厚 朴 汤 等 [7]。 32 从 脾 调 理, 化 解 情 志 徐 经 世 教 授 指 出: 《金匮要略》 有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 脾” 之言,表明肝、脾两脏在临床诊治疾病时 密切相关。脾胃不仅是气血生化之源,还是气 机升降的枢纽。因此人的精神状态与脾胃的运 化及气机的升降是相关联的。若脾的健运失调, 或升降无序,则水谷精微化生不足,脏腑失于 气血濡养,可出现情志异常。故徐经世教授每 于情志病诊治中疏肝同时不忘治脾,治脾时又 把 “理 脾 阴 ” 放 于 首 要 [8]。 徐 经 世 教 授 指 出: “当下国 人 生 活 水 平 提 高, 肥 甘 厚 味 已 成 日 常, 但若不 加 节 制,常 可 伤 津、化 湿、 生 热; 另 有 工作不得志者,心情郁闷不畅,日久五志过极 可化火,火热内生又可伤人体阴津,故指出现 阶 段 多 数 人 的 体 质 以 阴 虚 为 主 ”[9]。 因 此 在 临 床 中先生非常注重张介宾 “阳非有余,阴常不足” 及朱 丹 溪 “阳 常 有 余, 阴 常 不 足 ” 的 理 论 , [10] 告诫笔者在治疗中焦病变时一定要: “理脾宗东 垣,和胃效 天 士 ” 和 “益 脾 重 理 气、 养 胃 用 甘 平、补不 得 峻 补、 温 燥 要 适 度 ”[11]。 选 方 用 药 时多以性味平和、效齐力中药物为主,并多采 用双向调节的方式,使脾胃有序的升降,则五
?国医大师徐经世「从中调治」学术思想内涵

国医大师徐经世「从中调治」学术思想内涵国医大师徐经世出身中医世家,自幼学医,熟读经典,尤其推崇李东垣、朱丹溪、叶天士等人的学术思想,反复研读专著,用心领悟,体会尤深,先生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内科杂病「从中调治」是其主要学术思想之一。
笔者有幸跟随先生学习,耳濡目染,略有所悟,现就先生「从中调治」学术思想内涵作初步阐释。
「中」从部位上讲是指「中州」包括肝、胆、脾、胃四个脏腑徐经世先生提出的「中」内涵丰富,从部位上讲是指「中州」,此有别于一般中焦脾胃的概念,而是指位居中焦的肝胆脾胃四个脏腑。
脾胃同处中焦,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两者以膜相连,经络互相联络,脏腑表里配合。
脾胃两者纳运相得、升降相因、燥湿相济,胃主受纳水谷,是津液、宗气、糟粕所出之处,其精微之气全靠脾的运化,两者密切合作,才能完成消化饮食、输布精微,发挥供养全身之用。
「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临证指南医案》)。
故脾胃健旺,升降相因,才能维持胃主受纳、脾主运化的正常生理状态。
脾为阴脏,以阳气用事,脾阳健则能运化,故性喜温燥而恶阴湿。
胃为阳腑,赖阴液滋润,胃阴足则能受纳腐熟,故性柔润而恶燥。
故曰:「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故也」(《临证指南医案》)。
燥湿相济,脾胃功能正常,饮食水谷才能消化吸收。
胃津充足,才能受纳腐熟水谷,为脾之运化吸收水谷精微提供条件。
胃润与脾燥的特性相互为用,相互协调。
脾胃属于中焦早已是学界共识,毋庸多言,然肝胆属于中焦还是下焦历来有所争议,「肝属下焦」之说自明清温病学说兴起,三焦辨证理论体系创立以来逐渐盛行,其本义是指肝的病变在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常与肾的病变出现于热病的晚期,是三焦辨证理论体系的一部分,并不指肝的解剖部位在下焦。
徐经世先生认为,临床中不管是从解剖部位、临床诊断,还是从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上讲,肝胆都当属中焦。
国医大师徐经世应用“和”法临床体会

国医大师徐经世应用“和”法临床体会[摘要]“和”法是国医大师徐经世先生针对胆胃不和、癌后正伤所采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和”法既不重祛邪,也不重扶正,而是以调和为主旨。
临床应用“和”法治疗胆胃不和诸症及癌后正伤患者,可以使人体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五脏和谐。
[关键词]和法;胆胃病;癌后正伤;徐经世;临床体会十余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有幸跟诊国医大师徐经世先生左右,甚是珍惜、难忘。
十余年后,我院在各级部门大力扶持下,经徐老先生及安徽省中医院领导班子再三斟酌,首肯在我院设立“国医大师徐经世亳州市华佗中医院(现为亳州市中医院)工作站”的申请。
工作站正式成立于2017年6月28日,本人任工作站负责人。
目前工作站有3名传承人。
其中,笔者曾早在2000年至2003年跟师于徐老先生;另两名成员曾获亳州市名中医称号,其中一人于2017年选拔为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人员。
此次正式拜师,更有幸跟随徐老左右,系统学习了徐老“脾胃虚寒,肝胆郁热”[1]、“杂病多郁,从中论治”、“三十二字调肝法”[2]等诸多学术理论。
现将笔者跟师体会总结汇报如下。
一、德艺双馨甘为伯乐徐老从医60余年,始终秉以旺盛的精力、饱满的热情在临床一线为广大百姓服务。
耄耋之年,业志不减。
除每周固定半天门诊外,还参与国内外很多关于中医传承与创新的学术会议,为中医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徐老老骥伏枥,为人师表,甘为中医传承发力,寄望后学“为医须立德,治事必修身。
学习无止境,临床求真知”。
毫无保留拿出毕生绝学传予诸多学子,惟愿师生共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每每侍诊,都会被徐师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
十余年后能够有机会再次跟随徐老学习,实属三生有幸哉!二、临症明辨以效为度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种高端的医疗设备不断涌现,整体诊疗水平也日益提升。
然而人类是不是更健康了呢?在新形势下,中医应该如何生存、发展和创新?这是徐老经常考虑的问题。
中医历经数千年发展,不但没有消亡,反而作为一门应用科学,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
国医大师徐经世肝脾同治巧解情志病

国医大师徐经世肝脾同治巧解情志病徐经世是现代著名的中医大师,他以其对肝脾同治理论的研究而闻名。
徐经世认为,肝脾是人体内最为重要的两个脏腑,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人体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情志病则是人体内因情感变化而产生的疾病,对肝脾的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
徐经世提出了肝脾同治的巧解,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情志病。
肝脾同治可以说是徐经世的一个核心观点,他认为,肝脾是人体内最容易受到情容变化影响的两个脏腑。
肝脾同治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调理肝脾,消除情志变化对肝脾的不利影响,从而达到治疗情志病的目的。
徐经世认为肝脾同治的关键是调节情志,以保持肝脾的健康。
肝主情志,脾主思虑。
情志波动过大会影响肝脾的正常功能,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
人们应该通过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减轻情志对肝脾的不利影响。
徐经世强调了饮食调理在肝脾同治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饮食健康与肝脾的调理密切相关。
饮食不当会导致脾胃功能紊乱,而脾胃是肝脾的重要基础,其功能失调会进一步影响肝脾的健康。
人们应该保持饮食规律,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并避免过食辛辣、油腻等食物,以减轻对肝脾的负担。
徐经世还提出了运动调理在肝脾同治中的作用。
他认为,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肝脾的运行,增强其功能。
运动能够调节情志,缓解压力,减少情志病的发生。
人们应该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等,以保持肝脾的健康。
在徐经世的治疗实践中,他还强调了中药调理在肝脾同治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中药可以调节情志,改善肝脾的功能,缓解情志病的症状。
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徐经世会针对肝脾的不同病理变化进行辨证施治,以达到肝脾同治的效果。
徐经世的肝脾同治理论在中医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和应用。
他通过调理情志、饮食、运动和中药等多种手段,帮助人们预防和治疗情志病,保持肝脾的健康。
在今天这个高压、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关注自己的情志健康,依据肝脾同治的原则,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以维持身心健康。
国医大师徐经世肝脾同治巧解情志病

国医大师徐经世肝脾同治巧解情志病徐经世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国医大师,他以肝脾同治巧解情志病而闻名。
他的医学理论受到了后世医家的广泛认可,被誉为“医界至宝”。
徐经世所谓的情志病,指的是由于情绪波动引起的一系列身体不适和疾病。
他认为,情志是人体内部的一种能量,能够影响到脏腑经络的运行。
如果情志不和畅,就会导致脏腑经络的阻塞,从而诱发各种病症。
徐经世在治疗情志病方面,强调肝和脾的相互关系。
他认为,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脾的功能异常会影响到情志的正常运行。
肝气郁结,就容易引起情绪抑郁、暴躁等问题;脾虚则容易引起思虑过度、忧虑等症状。
徐经世主张通过调理肝脾来治疗情志病。
他提出了一系列的调理方法,下面将介绍其中的一些。
他主张调养情志,要保持心情舒畅。
他说:“肝气郁结,宜疏肝气以抑喜怒;脾病宜顺忿气以舒思虑。
”这就是说,肝气郁结时要通过调节情绪来缓解,而脾病则要通过消除气愤来舒缓。
他还强调了情绪稳定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提到情绪波动过大会导致“心烦意乱,呼吸不顺,烦热难耐”,甚至引发疾病。
徐经世还提出了一些饮食调理的方法。
他认为,心情郁闷时可食用调和气血的食物,如淡菜、赤小豆等;脾气虚弱时可食用益气补中的食物,如山药、百合等。
他还强调了饮食的规律性,提到饮食要有定时定量,并注意避免嗜食寒凉、脂肪过多的食物。
徐经世也主张通过适度运动来调理肝脾。
他说:“肝好则软而润,脾好则坚而有力。
”这说明肝脾功能正常时,身体会感到柔软、润泽,可以通过适度的运动来增强肝脾功能。
他提倡长时间地散步、慢跑、做一些舒缓肌肉的运动等。
徐经世还提出了一些药物治疗的方法。
他说:“调和气血药,既可疏肝气,亦可补脾气。
”他推荐使用一些具有调和气血、疏泄肝气、补益脾气功效的中药,如益气养血汤、逍遥散等。
徐经世提出了一套独特的治疗情志病的方法,强调了肝脾的关键角色。
通过调理情志、饮食调理、适度运动和药物治疗等方面,可以达到肝脾同治的效果,从而改善情志病的症状,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读
中医初学者,往往临证处方无从下手。
国医大师徐经世临床辨证处方经验,其以脏腑辨证为纲,处方用药用量皆有法度,实为初入临床者辨证处方之门径。
脾病
1、脾气虚
(1)脾不健运
党参10~15g,白术12~15g,茯苓15~30g,山药20g,炒苡仁15~30g,炒扁豆15~30g,砂仁6~10g,半夏10~15g,陈皮10g,木香5~10g,内金10~15g,建曲10~15g,山楂10~15g,麦芽15~30g。
(2)脾虚下陷
黄芪15~30g,人参10~15g,白术15g,陈皮10g,升麻5~10g,柴胡10g,葛根15~25g,荷叶10g。
(3)脾不统血
人参10~15g,黄芪15~30g,白术10~15g,伏神15~20g,当归10g,龙眼肉10~15g,
仙鹤草20g,枣5~10枚。
还可加苎麻根15~25g以止血,用于脱肛、赤白带下。
2、脾阳虚
附片6~10g,干姜5g,吴茱萸5~10g,砂仁10g,益智仁10~15g,煨肉豆蔻5~10g。
3、寒湿困脾
藿佩梗各10g,苍术15g,姜厚朴10g,姜半夏12g,茯苓20g,草蔻仁6~10g,炒苡仁15~30g。
4、湿邪化热
茵陈15~30g,黄柏10~15g,猪苓15~30g,赤苓10~15g,泽泻10~15g,通草5~10g,
生苡仁15~30g,车前草10 ~15g,滑石15~30g,大黄3~5g。
胃病:
1、胃寒
肉桂5~10g,豆蔻10g,吴茱萸5~10g,良姜6~10g,生姜3~5g,甘松10g。
2、胃热
生石膏15~30g,知母10~15g,黄连3~5g,黄芩10g,芦根15~20g,公英15~30g。
3、食滞
六曲10~15g,山楂10~15g,麦芽15~30g,谷芽15~30g,内金10~15g,莱菔子15~
30g,槟榔10g。
4、胃阴虚
石斛15~20g,花粉10~15g,北沙参15~20g,麦冬10~15g,白芍15~30g,玉竹15g。
肝病:
1、肝阴虚
萸肉10~15g,枸杞10~15g,女贞子10~15g,旱莲草10~20g,白芍10~30g,熟地15~
25g,沙苑子15g,龟板15~30g,鳖甲15~30g。
2、肝血虚
当归10~15g,白芍20~30g,首乌15~30g,阿胶15~30g,鸡血藤15~20g,枸杞10~
15g,木瓜10~15g,怀牛膝10g。
3、肝气郁结
柴胡10g,香附15~20g,郁金10~15g,川楝子10~15g,延胡索10~15g,木香5~10g,
青皮10g,陈皮10g,香橼皮10~15g,枳壳10~15g,八月札15g,绿萼梅15~20g,玫瑰
15g,苏梗10g,佛手15g,薄荷5~10g。
4、肝阳上亢
(1)滋阴
萸肉15g,枸杞15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沙苑子15g,鳖甲15~30g。
(2)平肝
钩藤15~20g,白芍15~30g,白蒺藜10~20g,菊花10~15g。
(3)潜阳
珍珠母40g,石决明30g,生龙牡各15~30g,磁石30g,赭石12~20g,玳瑁5~10g。
5、肝火上炎
决明子15g,龙胆草5~10g,生山栀10~15g,丹皮10g,夏枯草15g,青黛3g,大黄5~
10g,菊花10~15g,桑叶10~15g。
6、肝胆湿热
龙胆草5g,match黄芩10g,茵陈15~30g,泽泻10~15g,金钱草15~30g,车前草10~
15g,白通草5g,龙葵5~10g。
7、肝风内动
(1)平肝息风
天麻15g,钩藤20g,菊花15g,白芍20~30g,羚羊角3g,全蝎5~10g,僵蚕10g,蝉蜕
5~10g,白蒺藜10~15g,地龙10g,蜈蚣3~5条。
(2)清肝泻火
龙胆草5~10g,栀子10g,青黛3g,丹皮10g,大黄5~10g,夏枯草15g,决明子15g,白
花蛇舌草15~30g
(3)补肝养血
当归10~15g,首乌10~30g,白芍15~30g,熟地15~30g,阿胶15~30g,鸡血藤15~
20g,枸杞10~15g,黑芝麻15~30go
8、寒滞肝脉
蜈蚣3条,肉桂5~10g,小茴香5~10g,乌药10g,仙灵脾15~20g,肉苁蓉15g,川椒5g,橘核15~20g,荔枝核15~20g。
9、肝脉瘀结
土鳖虫10g,山甲5~10g,田七6g,丹参15g,六月雪15~20g,川芎10g,三棱10g,莪术10g。
胆病
肝胆相为表里,在发病上常肝胆同病,但常以肝病为主,治疗上也都从肝入手。
但临床见有胆囊炎、胆结石的腑实之证,其用药举例如下。
1、清郁热
柴胡10g,黄芩12g,茵陈15~30g,郁金15g,绿萼梅20g,葛根15~25g,车前草15g,青蒿15g。
2、湿热阻滞
竹茹10g,枳壳12~15g,陈皮10g,建曲10~15g,佩兰10g,黄芩10g,公英15~20g,滑石15~30g,车前草15g,通草5g,生大黄3~6g,川连3g。
3、溶化结石
枳壳15g,郁金15g,延胡索15g,白芍20g,陈香橼15g,内金10g,山楂15g,山甲6g,玄明粉10g,滑石15g,车前草15g,生大黄3g,谷芽15g,麦芽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