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年的中国历史编纂学

合集下载

史学理论研究:历史编纂学与史学的致用传统——早期史官的制度形态与中国历史编纂致用传统的生成

史学理论研究:历史编纂学与史学的致用传统——早期史官的制度形态与中国历史编纂致用传统的生成
得后 来历史编纂 学具有鲜 明的致用取向。 关键词 :史官;制度 形态 ; 史编纂学 ; 历 致用传统
中图分类号: 0 K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8— 3 5 2 0 )4—00 0 10 2 9 ( 09 0 0 1— 4 收稿 日期 :09— 2— 8 20 0 2 基金项 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 科学重点项 目( 7J 7 0 9 ) 0 J 7 0 2 “中国历 史编纂 学的历 史、 D 理论和 方法研 究” 阶
文 明的史 学发 展 中得 到印证 的。其 中最 明显 的
例子 , 过于 中华 文 明早 期 史 官 制 度 及 其 文 化 莫
形态 , 对于中国古典历史编纂学 中致用传统形 成 所构 成 的积极 影 响 。 般来说 , 人们在 比较 中西史学 中, 在对待 史 学之用 的不 同态度时 , 多 的是 从 中西古典 时 更 期不 同的史学 观念 方 面 进 行 分析 。认 为 以古希 腊为 代 表 的 西 方 古 典 文 明, “ 质 主义 ” 受 实 (us nii 知 识论 的影 响 , 有 普遍 性 的实 sbt tlm) a as 具 质是 不变 的 , 因此 以变 化 为其 特 质 的历 史 , 既不 如诗 歌 , 不 如哲 学 , 更 具有 给 人们 提 供 普遍 性 判
达 默尔 的观 点虽 然 明显 带 有西方 人 的 文化 傲 慢 与偏 见 , 但是 他 所 谓 思 想 开端 的 选 择 决定 后 来 思想 发 展 道 路 的 观 点 , 是 不 无 道 理 的 , 一 还 这 点 , 可 以 在 世 界 中 最 具 史 学 传 统 的两 大 文 是 明—— 以古希 腊史 学 为代表 的西 方 文 明和 中华
史学理论研究 : 历 史 编 纂 学 与史 学 的 致 用 传 统

《史通》: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史学理论著作

《史通》: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史学理论著作

《史通》: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史学理论著作钟岳文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道:“中国于各种学问,唯史学最为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唯中国为最发达。

”中国史籍范围之广、种类之多、内容之富、材料之详、史料价值之高,是举世罕见的。

像《论语》《老子》《左传》《史记》《资治通鉴》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重要典籍。

细究起来,我国有着近三千年的史书编纂史,而且绵延不断。

然而,关于史学理论的反思和系统总结,却直到唐代才真正出现,这就是刘知幾(jī)的《史通》。

《史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史学理论著作,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史,它首次对初唐以前的史学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总结和批评,是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史学家刘知幾刘知幾(661—721),字子玄,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生于唐高宗时期,卒于唐玄宗时期,一生经历了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五个皇帝,主要活动是在武则天时代。

刘知幾生活的年代正好介于“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之间,政治制度的日趋完善,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的繁荣,给刘知幾的写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刘知幾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之家,家学渊源深厚。

从祖父刘胤之是知名学者和很有素养的史学家,他与唐初著名史家李百药是至交好友,李百药就是“二十四史”之一《北齐书》的作者。

刘胤之在唐高祖武德年间任信都令,有良好的政声。

唐高宗时期,调任著作郎,与当时著名史学家、国子祭酒令狐德棻等共同修撰国史和《贞观实录》。

刘知幾的父亲刘藏器是一位正直贤能、才华出众的官员兼学者,擅长文章辞赋,文学、经学的造诣都很深厚,《全唐文》中收录了他的《恤刑》《刑法得失》和《往代为刑是非》等三篇对策,对政治得失颇有见解。

刘知幾的长兄知柔、次兄知章也对他影响极大。

尤其是长兄知柔,性格内向,勤俭朴实,喜清静,善辞章,担任过州长史、刺史、户部侍郎、国子司业、东都留守等职,死后追赠太子少保,谥号日文,他成为刘知幾治学、做人的榜样。

祖辈父辈的教诲,兄长的感召,以及整个家庭氛围的感染,使刘知幾自幼便喜欢诗赋,有很好的文笔。

中国历史学科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历史学科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历史学科教育发展历程古代中国的历史教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当时《史记》等史书开始问世,史官负责编纂历史资料,并在各国设立师表学校进行历史教育。

而汉代则推行经义之学,历史学更多地被视为一种政治工具,为官员提供“史书证文”以便于治理国家。

这时期历史学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常常与文学、政治学等学科混为一谈。

隋唐时期,成立了国史馆,专门负责编纂国史,培养历史学人才。

唐代大历史家韩愈提倡“近师益友,多识乐道”,对历史学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但历史学的发展仍然受到政治制约,以编纂国史为主要任务。

宋代历史教育取得一定进步,设立了太学、门下等历史学院,开设了历史学科,教授历史文献、史地、历史事件等内容,培养了不少优秀的历史学家。

主要有司马光、刘知几、范祖禹等。

这一时期,历史学独立成为一个学科。

元明清时期,历史学教育进一步发展,开设了专门的历史学院。

在明清时期,历史学成为了国家考试科目之一,确立了历史学在中国传统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近代中国的历史学科教育经历了许多曲折。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剧烈的变革,传统的历史学教育也受到了冲击。

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开始西化,历史学教育也受到西方的影响。

在鸦片战争后,英法等列强把许多西方的书籍引进中国,其中包括历史学教育方面的书籍,中国开始接受西方的历史学知识。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推行了近代教育,包括历史学科教育。

建立了西式大学,开设了历史学专业。

这一时期,中国的历史学教育受到了世界历史学科发展的启示,开始注重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历史学家,如陈寅恪、胡适等。

开放后,中国历史学科教育脱离政治化影响,开始重视学术研究和学术自由。

历史学家对历史的认识逐渐趋于客观和科学,历史学科教育也逐渐走向多元化,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研究能力。

历史学科教育的课程设置也逐渐丰富多样,增加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和方法。

今天,中国历史学科教育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努力推动历史学的进步和发展。

近代历史编纂学:编纂原则与演进路径

近代历史编纂学:编纂原则与演进路径

Studies on the Compilation of Modern History:Principles and Evolutionary Path 作者: 舒习龙
作者机构: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安徽文献中心,安徽淮北235000
出版物刊名: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132-138页
主题词: 近代;历史编纂学;编纂原则;演进路径
摘要:近代是急剧变革的历史时代,受社会转型的影响,近代历史编纂学所包含的编纂原则和演进路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时代内涵,揭示其中所蕴涵的规律和价值,探讨它在中国历史编纂长河中的地位,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可为建构中国历史编纂学体系提供重要的素材。

三十年来民国档案研究述评

三十年来民国档案研究述评

三十年来民国档案研究述评民国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其档案文献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近年来,随着档案学研究的深入,民国档案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对近三十年来民国档案研究进行述评,旨在梳理研究发展历程、总结研究成果与不足,并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自20世纪80年代起,民国档案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热点。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可以发现三十年来民国档案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民国档案的整理与利用:这类研究主要探讨了民国档案的分类、编排、保管和利用等问题,提出了许多具有实践意义的建议。

然而,仍有部分文献停留在表面,缺乏对档案管理细节的深入探讨。

民国档案的历史价值:这类研究从历史角度出发,分析了民国档案在不同领域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用与影响。

然而,部分研究缺乏对档案内涵的深入挖掘,导致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不够全面。

民国档案的法律地位与保护:这类研究了民国档案的产权、法律保护和数字化传承等问题。

然而,部分研究对档案保护的政策和法规研究不够深入,仍需进一步完善。

民国档案是指1912年至1949年期间形成的各类档案材料,其内涵丰富,包括政府公文、私人信件、新闻报道等。

这些档案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为研究民国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然而,目前仍有许多研究人员对民国档案的基本概念、特点等缺乏了解,影响了研究的准确性。

民国档案的整理与利用是档案管理的重要环节。

三十年来,学术界在档案分类、编排、保管和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例如,研究者提出了“全宗原则”和“年度分类法”等整理方法,为民国档案的管理提供了指导。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民国档案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也成为了研究的重要方向。

然而,民国档案的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

一方面,部分研究过于理论化,对实践操作的指导意义不强;另一方面,部分地区仍存在档案管理混乱、利用不充分等问题,影响了民国档案的研究价值。

民国档案与历史研究、法律研究、经济研究等领域的日益密切。

梁启超构建中国历史编纂学的理论与实践

梁启超构建中国历史编纂学的理论与实践
资料 , 经一 番组织 之后 , 确成 为一著述 之体裁 。但
构 建 中国历 史 编 纂 学 的理 论 和实 践 作 一 初 步 探
讨, 以求证 于方 家 。


历 史 编 纂 理 论 之 认知 与 评 论
“ 界 革 命 ”的 巨子 梁 启 超 所 撰 写 的 《 史 史 新
学》 《 、 中国历史研究法》 及补编等对历史编纂学 的基本理论作了初步的阐述 , 其历史 编纂 的理论
对推动 中国近代历史编纂学的演进和发展起 到 了重要 的作 用。 关键词 :梁启超 ; 中国历 史编纂 ; 理论 ; 体例
中图 分 类 号 :K 9 5 0 2= 2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6 5 2 1 )2— 06一 5 17 0 9 (00 0 0 7 o
梁 习 龙
( 山师范学院 政法系 , 韩 广东 潮州 5 14 ) 2 0 1

要: 梁启超在 建构具有近代特 色的 中国历 史编纂 学体 系中发挥 了重要 的作 用, 他关于历 史编纂理论
的认知和 思考 、 统史书体裁的评价和改造等 方面展示 了卓越 的史识和敏锐 的洞察力 , 的一 些论述和 思考 传 他
收稿 日期 :0 0~0 0 21 2~ l
物 。 中 国传 统 的时 间观 念 主要 有 帝 王 纪 年法 ” 和 与帝 王纪年 相 匹配 的干支 纪 年 法 , 这 些 中国 但
作者简介 : 舒习龙 (9 8 ) 男 , 16 一 , 安徽巢湖人 , 韩山师范学院政法系副教授, 主要从事 中国近现史 、 史学理论 和史学史研究 。 7 6
瞿 林 东 先 生 说 : 五 四 以 来 , 别 是 建 国 以 “ 特

近代历史编纂学:编纂原则与演进路径

近代历史编纂学:编纂原则与演进路径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近代历史编纂学:编纂原则与演进路径
作者:舒习龙, SHU Xi-long
作者单位: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安徽文献中心,安徽,淮北,235000
刊名: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ENZHEN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009,26(5)
1.邹振环四裔编年表与晚清中西时间观念的交融 2008(05)
2.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1987
3.胡兆鸾西学通考·西书 1898
4.魏源.元史新编·凡例 1905
5.魏源海国图志 1852
6.周谷城中国通史 2004
7.黄云眉明史编纂考略 1931(01)
8.章太炎全集(三) 1984
9.章太炎訄书 1998
10.陈黻宸独史 1995
11.刘节什么是史学史 1961(10)
12.李孝迁新旧之争:晚清中国历史教科书[期刊论文]-东南学术 2007(04)
13.刘师培中国历史教科书:凡例 1907
14.曾鲲化中国历史 1903
15.谢卫楼万国通鉴:序言 1877
16.钱玄同论中国当用世界公历纪年 1919(06)
17.梁启超读西学书法 光绪二十
18.梁启超新史学·历史之纪年 1999
19.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步编 1999
20.白寿彝谈史学遗产 1994
本文链接:/Periodical_szdxxb-rwsh200905027.aspx。

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史学史资料

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史学史资料

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史学史资料二、孔子据《鲁史》修《春秋》:《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它是根据鲁国史官所撰《鲁春秋》编纂而成。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

可见孔子是以鲁《春秋》为蓝本,博采各国史记,修成流传至今的《春秋》的。

《春秋》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

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

比如召陵之盟、城濮之战等。

记事的原则是“据鲁”、“亲周”,即以记鲁国历史的内容来体现尊奉和维护周王室统治的精神。

孔子修《春秋》,是利用旧文献来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

孟子说:“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

(《孟子滕文公下》)三、孔子作《春秋》对史学的贡献:(1)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孔子《春秋》的创作,标志了私人著述的出现。

从此,史书从官书中解放出来,私人著述的风气随之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对战国时期的学术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春秋》采用编年体,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因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它已有了明确的时间顺序,把事件有系统地按年代先后加以编排,上下连贯,从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发展过程。

对后世编年体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属辞,原指遣词造句,此指孔子修《春秋》时,采用一定的书法来表达自己的爱憎。

他根据自己的政治观点,以用词的不同来表达不同的事态和意义。

如同样写战争,就有伐、侵、战、围、入、灭、救、取、败等不同的字眼:声罪致讨曰伐,潜师掠境曰侵,两兵相接曰战,环其城邑曰围,造其国都曰入,毁其宗庙社稷曰灭??。

同样杀人,又有杀、诛、弑等区别:杀无罪者曰杀,杀有罪者曰诛,下杀上曰弑。

孔子借此以表达自己对人物事件的褒贬。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孔子对鬼神是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社会科学Social.scier目Shandong2004年第6期(总第106期)№.6.2004(serialN0.106)【编者按】邓嗣禹先生的《近50年的中国历史编纂学》一文是50余年前的日作。

在半个世纪的时间内。

此文与周子同先生的Cr,-十年来中国之新吏学》(1941年)及齐恩和先生的《近百年来中国史学的发展》(1949年)一起被归列为研治20世纪史学史、学术史的基本参考文献,素为海内外学人所重。

但此文在大陆并不广为人知。

在文章中,作者全面而细致地总览和分析了20世纪前半期中国历史煽纂学的图景;他重视史料派,但并未忽略史现派,还比较分析了两派的长短,提出了建立融吏实与思想于一体的理想史学形态的设想。

时间早已证明了作者的远见卓识。

有鉴于是,本刊特将译文登载于此,以飧学界。

近50年的中国历史编纂学[美]邓嗣禹李扬眉周国栋译[摘要]中国历史蝙纂学在经历了14至19世纪的襄颓之后,到了20世纪,似乎叉重新呈现出上升的态势。

历史蝙纂学的思想倾向趋于开放,历史观念得以更新,材料、内容和领域也大有扩展,社会史和经济史等诸多分支学科都取得了进步。

而结合思想史实、超越中西藩篱,则可谓为历史研究发展的方向所在。

[关键词]20L#-W.前半期;历史鳊纂学;疑古派;考古派;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围分类号]K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04]06—0005—10中国历史编纂学有一个辉煌的过去。

不论就质量还是数量而言,只有现代欧洲历史编纂学堪相媲美。

而在其他古老的国度,如印度,就远为逊色了。

其他民族或许可以为他们的哲学、科学和艺术成就自豪,但就历史编纂学而言,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具有中国这样悠久而值得称道的传统。

o引言中国历史编纂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段,从远古时代到公元2世纪,是所谓纪传和编年体裁的确立形成期;第二段,公元2世纪到公元13世纪,尤其在南宋王朝(1127一1279),中国历史编纂学进人全盛阶段;第三段,从1280到1900年,是其衰颓期;但最后一段,1900至今,似乎又呈上升趋势。

近2000年来,中国历史编纂学一直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公元元年以前,它已由简单的《春秋》叙述体发展到由司马迁(公元前145--86或87)在公元前1世纪创立的复杂的《史记》o体结构。

在这部130卷包罗万象的巨制中,作者以人为要素把著作分为五部分:(1)本纪,记载与帝王有关的主要史实;(2)世家;(3)列传;(4)年表;(5)书,即有关礼仪、音乐、天文和经济制度等的专述。

《史记》叙述了从远古时代到公元前1世纪初约2600年的历史,其结构可容纳各种类型的史料。

这本著作一直被公认为数一数二的史书,堪称正史典范。

它的体裁一般被称作纪传体,此书甚至完全可同希罗多德的著作相提并论。

班固(32--92)g¥司马迁之后撰写了一部更为详尽的著作——《汉书》(公元前206一公元8年),并开启了收稿日期:2004—02—06作者简介:邓嗣禹(1905--1988),历史学博士,193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36年赴美,1942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后任教于芝加哥太学、北京大学、哈佛大学、印第安邵大学等多所高校,井曾担任g-正清的助手。

主要著作有《中国对西:6-aL反应》(与费正清合著,剑桥、麻萨诸塞、哈佛大学出版社,1954年),《中国考试制度西传考》(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53年),《太平起义和西方政权》(牛津大学出版社,1971年)等。

本文原刊载于美国《远东季刊》(FarEastQua.,'ter/y)v01.Ⅶ,'No.2,1949年2月。

o断代史撰述之先河。

这部著作在中国历史编纂学史上的地位很类似于修昔底德的史书在西方的地位。

为使班固的著作易于阅读,一位中国皇帝谕示苟悦(148--209)按年代顺序重新编排史料,苟悦从而创造了一种优良的编年史形式。

这种体裁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时到达了极致(为政府提供借鉴)。

《资治通鉴》涵盖了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的历史,是中国最优秀的编年体史书。

为使这部卷帙浩繁的史书便于使用,袁枢(1130---1205)')睁其内容归隶为239目,从而创立了一种处理史料的典范体裁,即纪事本末体。

除了以上三种体裁:记述王朝史的纪传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之外,还有像“十通”这样的百科全书式著作,它们记载政治社会制度、地方志、年谱等。

简言之,此时出现了种类繁芜、数量巨大的史书。

但过去的绝大多数史书都是写给统治阶级而不是广大人民看的。

自8世纪开始,绝大多数断代史书由朝廷资助下的史馆编纂,这也是随后几个世纪中国历史编纂学衰颓的原因之一,因为没有人对史书的协调一致负全部责任,而且个人的才能和创造性也受到压抑。

o19世纪中国历史编纂学大势整个19世纪的中国历史编纂学呈现出下滑的趋势,没有高质量的煌煌巨著问世。

学者1¨终生忙碌于对正史的抄录、支离烦琐的研究和补注的工作。

造成这种停滞的原因之一在于满清皇帝的文字狱政策,他们不给人们以思考和表达的自由。

o结果学者们被迫埋首于儒家经典辞句的训诂或版本校勘。

他们在这方面承袭了黄宗羲(1610---1695)的学风,黄是力主史学“见诸行事”,对王阳明哲学学派后学身上表现出的游谈元根、求知但凭直觉之流弊加以矫枉的先驱。

黄的流风所及,使许多史学家受到了此种训练,一种谨慎求实的研究之道由此蔚然成风,史书编纂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首先,有如《东华录》等的当朝历史文献汇编,这是一部从更为详尽的官修《清实录》及其他著述中辑出的清朝编年体史书。

其次,是对正史进行史料充实、补正、评注或校订的著作。

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姚振宗(1842--1906)对《隋书》中经籍志部分的考证;王先谦的《汉书》评注;吴卓信对《汉书》地理志部分的补注及翟云升的《校正古今人表》。

姚是中国文献学权威;吴的著述水平很高;翟的著作可以作为中国古代重要人物词典。

许多散佚的书籍通过对古代百科全书的辑录得以重现。

第三,家谱、年谱和地方志在19世纪有大规模的编纂。

中国史学史上最杰出的少数几位史学家之一的章学诚,对创建地方志的构架和提高其编纂水平贡献极大。

主要的地方志如阮元(1764一1849)所编的《浙江志》;林则徐(1785--1850)所编的《湖广志》;郭崧涛(1818—1891)所编的《湖南志》;以及王树栅(1851--1936)所编的《新疆志》都是很好的例证。

古代地理、历史地理和西北地理研究也取得了相当进步,这些基本上都是历史研究的新领域。

第四,蒙古史和外国史研究进步甚速,许多有关蒙古史的波斯文、阿拉伯文和西方语言的资料都译成了中文,中国史学家开始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外国及邻邦的史学、地理学和风习民俗上来。

第五.19世纪的学者们开始对金石器铭文进行精心的研究,其中吴大徵(1835--1902)和孙诒让(1848—1908)或许最为出色并且贡献最大,他们在探追确凿书面文献过程中对铭文的悉心释解促进了语源学及20世纪初甲骨文解读工作的发展。

最后一点,今文经学派。

对中国古代经书、史书进行的批判研究,开创了一个怀疑诸多在过去被认为是不容置疑的著名典籍和重大事件真实性的时代。

前辈学者或敢于怀疑一些哲学、史学和私人著作,但还几乎无人有足够的勇气对儒家经典的权威性提出质疑。

阎若璩(1636---1704)首先试图证明《尚书》并非孔子所作。

19世纪末,康有为(1858--1927),一位今文经学派的追随者,激烈而系统地指控刘向、刘歆父子为迎合王莽的政治意图而伪造经书。

康还把孔子描绘成一个宣扬自己改制思想的改革者形象。

o他大胆批判的精神深深鼓舞了后人。

虽然19世纪没有一部鸿篇巨制,但的确出现了一些辅助研究和局部研究。

甲骨文和金文、蒙古和西北地区的历史地理研究等新域业已开辟出来,并最终出现了对所有文献的批判研究之势。

19世纪初的中!il/Y/史编纂学相当多产但并不令人激动,一方面在史书著述方面它是个衰微期,另一方面说,它又是一个2.0世纪新进展的铺垫阶段。

o20世纪的转捩中国的20世纪是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变革的时代,虽然在许多方面中国文明的进化停滞甚或后退,但历史研究仍有相当程度的进步。

历史哲学在过去的50年中几经变化。

有些传统学人受到古文经学派的影响。

像张尔田的《史微》、陈汉章的《史学通论》这些著作,虽然资料宏富,显示了其所学之广博,但并没有多少新思想。

那些信奉今文经学派的学者则更具批判精神,因而更富开创性。

崔适、夏曾佑(卒于1924年)与梁启超(1873--1928)大力鼓吹今文经学,他们三人在中国发起了一场如同詹姆斯-H-鲁滨逊在美国发起的新史学运动。

崔适的代表作为《史记探原》,书中对司马迁的史学权威地位提出质疑,指出《史记》中的许多段落是由刘散和他人人为添加或伪造的。

他的革命性思维至今仍对研究《史记》很有指导意义。

夏曾佑为中学生编写r一部中国通史教材。

他只完成了开头三卷,于1904年出版,记载了从远古时代到公元617年间的历史。

由于这本未竟之作享誉很高,1933年它被更名为《中国古代史》.并成为大学的教科书。

在序言里,夏试图引用西方学说阐释历史进程,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等等。

本书尤为注重宗教与哲学的发展及其互动关系和中外交流。

其他文化要素也得到r相应的考虑。

本书还对中国文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作了一番总结性的归纳。

时至今日,他对中国宗教信仰、哲学、民族和社会进化的见地依旧正确。

夏的巨大成就在于他从传统的史书编纂方式向现代教科书形式的转变。

在这方面他受到了日本某些有关中国历史的教科书的影响。

梁是康有为的弟子。

梁是个极受欢迎的作家,他笔锋常带情感,行文流畅,极具说服力。

他不仅通晓中国典籍,而且熟请L1文及部分英文书籍。

他广泛游历中国、日本、美国和欧洲,富有政治和学术经验。

1902年,梁发表了《新史学》,…m1”在论文中他指出中国旧式史家的四大缺陷:(1)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2)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3)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4)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

接着他建议中国新史学应当密切注意进化论——人类与社会作为整体的进化。

1922年,梁肩超将他清华大学的演讲稿整理成本,以《中国历史研究法》为名出版。

这本书的补编在梁去世后由他的弟子们自他1926年和1927年所作讲演的讲稿中整理出来。

从这两本书可以看出,梁主张摈弃中国的lLI史学而学习西方史学,就特定题目作专题研究,写一部中国文化通史。

他有许多崭新的思想和宏大的计划,遗憾的是,他于西方史学知之有限,见解肤浅,所以他的设想并不总是正确可行。

对西方历史和史学方法的理解比粱启超要深刻得多的一个人是胡适博士。

他自称是个“业余历史学家”,然而他在他的研究中运用r科学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