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权分离下投资效率的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股权结构与盈利能力关系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500字》

《股权结构与盈利能力关系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500字》

股权结构与盈利能力关系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股权结构与盈利能力关系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一)国外文献综述 (1)1.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的关系。

(1)2.股权结构和盈利能力的关系 (1)(二)国内文献综述 (2)(三)文献述评 (3)参考文献 (4)(一)国外文献综述1.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的关系。

Titman(2009)根据400多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分析企业在不同负债阶段下的盈利能力,得出如果公司负债过高,将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1]。

S. Ouchene等(2013)主要分析了美国银行优化资本结构的途径是提高二级资本,并提高了盈利能力2]。

Lepetit L等(2014)在研究影响银行盈利能力的因素时,深入分析了股东控制和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

研究发现,当股东控制相对集中时,银行的利润最大。

风险也较高,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3]。

Daskalakis N等(2017)重点研究了外部环境、内部流动性和中小企业长期债务负债率的变化。

短期负债随外部环境的变化变化更为明显,而本案例中短期负债变化不大[4]。

Vecchiato M等(2018)以美国金融业为研究对象。

基于美国金融业的相关金融数据,将研究对象限定在金融业。

了解行业不同变化下的资本结构将影响其盈利能力,最终发现在美国金融行业资产收益率越低,公司经营业绩越好的研究结论[5]。

2.股权结构和盈利能力的关系Welch(2003)为了研究股权结构与盈利能力的关系,选取澳大利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同时选取了股权结构作为内生变量,实证结果表明,公司股权结构与盈利能力相关,且内部人持股与盈利能力有着非线性相关的关系[6]。

Andersson等(2004)选取了瑞典87家上市公司,以1999-2003年的数据为样本,以资产收益率和产权净利率为盈利能力指标,对公司的股权结构与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当内部股东表决权为5%、10%和20%时,表决权对盈利能力的影响也各不相同[7]。

撰写文献综述的方法与技巧--南京财经大学

撰写文献综述的方法与技巧--南京财经大学

撰写文献综述的方法与技巧李连军撰写文献综述是教学环节之一。

一般安排在大三的下学期,目的是为大四撰写本科毕业论文做好前期准备。

但是,实际执行的情况不容乐观,常见的问题是大部分学生从网上搜寻一篇应付了事,老师往往也没有对学生严格要求,要求退回去重新撰写,往往打个低分。

因此,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来说,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后果就是撰写本科毕业论文的时候,学生不知如何选题、也不知如何搜集相关文献,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很被动。

针对这一现象,加强对于撰写文献综述的撰写指导就凸现其重要性。

一、什么是文献综述?顾名思义,文献综述就是对围绕某一主题的相关文献进行先“综合”再“评述”。

文献综述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因为它为科学研究提供一个观点综述,有利于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以往主要的观点,并在这些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有“新”的东西,围绕某一选题提出并回答“为什么”,就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

何谓“主题”呢?主题就是针对某一社会经济现象给出的理论解释。

比如对于“会计改革”、“盈余管理”、“两权分离”这些经济现象提出的理论。

先有现象,再有理论,理论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有解释力的理论才是科学的理论。

文献综述就是对这些理论观点进行总结评述。

比如,我们观察到,全世界都存在“会计”这门职业,总有人从事会计工作。

那么会计是什么?有什么用处?会计工作中存在什么问题?新技术对会计工作提出了什么挑战?等等,都需要理论进行解释。

对于“会计是什么”,也就是会计的本质问题,国内有三种观点:“信息系统论”、“管理活动论”和“控制系统论”。

为什么会存在这三种观点?每种观点的逻辑在哪儿?他们是如何论证这些观点的?围绕这些问题就可以写一篇文献综述,题为“对会计本质的几点认识”。

再比如,盈余管理,什么是盈余管理?盈余管理是不是就是利润操纵?盈余管理有那些手法?每一种手法的经济后果是什么?会计准则如何应对盈余管理问题?等等,也可以写一篇文献综述。

再比如,对于“内部控制”问题,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非常关心。

代理成本视角下的企业最优资本结构研究

代理成本视角下的企业最优资本结构研究

代理成本视角下的企业最优资本结构研究【摘要】本文将代理成本与公司融资结构作为研究的主题,首先对代理成本与资本结构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从理论上分析了代理成本和资本结构的关系,得出了当股权的边际代理成本等于债权的边际代理成本时企业的资本结构最优。

【关键字】代理成本,最佳资本结构1、文献综述詹森和麦克林最先将代理成本的理念带入了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认为代理成本决定企业的资本结构。

他们首先考察了股权代理成本和债权代理成本。

在两权分离的情形下,管理者利用其权限谋求自身利益,他们可以把本应该支付给股东的资产转为在职消费或非经营性资产,这种无效性造成的损失由股东承担。

为避免和减少这种无效性,债务就是一个可供选择的方式,当一个企业增加债务融资时管理者所持股份比例将上升。

同时债务可以减少管理者可用于追求自身利益的“自由”现金降低代理成本。

然而债务融资又会带来债权代理成本,在企业处于破产边缘时,股东会倾向于投资风险更大的项目。

因此詹森等人认为企业最优的资本结构是由股权融资的代理成本和债务融资的代理成本均衡得到的。

哈瑞斯的研究表明,即使投资者宁愿公司破产,经营者也总是试图让公司继续经营下去,而且经营者总是希望将所有可用的资金都进行投资。

而债务既可以减少“自由现金”,又给予债权人要求现金流不足的公司破产的权力。

这样就可以抑制经营者的过度投资,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最优的资本结构是在负债的收益和负债的成本之间进行权衡。

2、企业融资中的代理冲突分析2.1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冲突分析两权分离情况下,作为外部股东资产经营和管理的代理人,由于不完全拥有企业的股权,经营者就有可能从事满足自己效用的各种道德风险行为,从而产生了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1)经营管理者的低努力水平和各种非生产性消费行为。

在经营过程中,管理者努力经营的成果由股东和经营管理者双方分享,成本由经营管理者单独承担的不对称势必导致企业经营管理者经营努力水平的降低。

家族企业控制权安排问题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家族企业控制权安排问题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l 学i 动 综述 - 术j 态 u j l
家族企 业控 制权 安排 问题研 究 : 一个 文献综述
王春 秀
( 云南 民族 大学 管理学院 , 云南 昆明 60 0 ) 5 50
【 要 】 突破家族企业 的成长 与发展 困境 , } 商 需要 引进 外部 职业经理人 , 建立 两权分 离的现代企业制度 。权 力的
控制权与企业 所有权或产权 紧密相 联 , 为剩余控制权 的本 质 认 就是产权 。 企业 中的控制权 可以分 为特定 控制 权与剩余 控制 权 剩 致企业 管理危机 出现 , 形成企业成 长的障碍 。当家族 内的人力 两种 。他们把 特定控制权定义 为在合同 中明确界定 的权力 , 余 控制权 定义 为那种 事先没有 在合 同 中明确 界定如 何使用 的 和财力 资源无法满足企业成长 的需 要时 , 家族企业 的增 长就趋 即对 资产在合 同规定 的用途 之外 , 如何 被使 用的决 策 该 于滞缓甚 至陷入 困境 。要 突破 成长困境 , 就需要大力开 发企业 权力 , 人力 资源和对 企业进行 融资。 中人 力资 源的开发 可以从企业 权。国内学者也从类似 的角度分别定义 了特定控制权 和剩余控 其 但是 在职能上 更为具 体 : 特定控 制权是 可 以通 过契约授 内部 培养选拔 管理人才 , 可 以从 外部经 理人市 场引进 , 内 制权 , 也 但 包 t 销售 、 雇用 的权 力 ; 而剩余 部 培养选拔 机制具有 一定局 限性 ,因此家 族企业 的成长 与发 予经理 的经营权 , 括 E常 的生产 、 如聘 用和解 雇经理 、 定企业 决 展, 必然依 靠引进外 部职业 管理人 才 , 进而建 立两权 分离 的现 控 制权包 括战略性 的重大 决策 , 合并等重大 的战略性行 为。 代 企 业 制 度 。 权 力 的 分 离 将 带 来 如 何 界 定 权 力 、 力 如 何 影 响 的重大投 资 、 权 以往有学 者将 剩余控制权完全 等同于控制权 , 并不 区分 特 企业 经营 、 如何 实现权力最 优安排 等 问题 , 因此对权 力安排 相 关 问题 的探讨 是研 究家族企 业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

股权分散与集中对企业控制权的影响

股权分散与集中对企业控制权的影响

股权分散与集中对企业控制权的影响一、研究背景与意义企业治理结构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框架之一,其有效性直接关系到企业的长期发展与稳定。

在众多影响企业治理结构的因素中,股权结构无疑是最为关键的一环。

股权结构决定了企业内部的权力分布、决策机制以及利益分配方式,进而深刻影响着企业的战略方向、经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股权集中度作为衡量股权结构的重要指标,其高低变化直接反映了企业权力的集中与分散程度。

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剧,股权集中度的变化趋势及其对企业控制权的影响日益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一方面,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可能导致“一股独大”现象,使得大股东能够轻易控制公司决策,损害中小股东利益;另一方面,过度分散的股权结构又可能导致内部人控制问题,降低公司治理效率。

因此,探讨股权集中度与企业控制权之间的关系,对于优化企业治理结构、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2.1 理论基础2.1.1 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是研究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所有者(委托人)与经营者(代理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利益不一致的问题,这可能导致代理人利用信息优势做出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

在股权集中的情况下,大股东作为主要委托人,能够更有效地监督和激励代理人,从而减少代理成本;而在股权分散的情况下,由于监督成本高昂且难以达成一致行动,小股东往往难以有效监督代理人,导致代理问题加剧。

2.1.2 公司治理理论公司治理理论关注企业内部权力制衡与外部监管机制的设计和实施。

该理论认为,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平衡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确保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在股权集中的情况下,大股东通常拥有更强的话语权和控制权,但也更容易形成“内部人控制”局面;而在股权分散的情况下,虽然有利于形成多元化的监督机制,但也可能因股东间意见分歧而导致决策效率低下。

《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700字》

《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700字》

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一)国内文献综述 (1)(二)国外文献综述 (2)一、公司治理理论概述 (3)(一)公司治理的概念 (3)(二)公司治理理论的分类 (3)(三)基于新古典资源配置观的公司治理理论概述 (4)(四)20世纪末新兴的公司治理理论概述 (5)参考文献: (6)(一)国内文献综述1、公司治理的内涵。

李粮(2020)认为首先应当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这两个概念明确区分开来。

对于公司治理而言,他认为公司治理关注的是一个企业的经营策略该如何制定,且如何确保该经营策略的合理性。

内部控制则关注的是企业如何在经营活动中贯彻该策略[1]。

任丽英(2019)对各个学者对公司治理所作的定义进行研究,她认为公司治理就是指公司的所有者为解决其与管理者之间的“代理问题”而从各个方面对公司全局的运作与经营所做的一种体系化、常态化的安排。

它既包括企业组织结构的框架设计,也包括外部治理的安排[2]。

赵烜一(2017)将公司治理简要概括为一种为公司进行的各项活动提供运行方案并对其运行过程进行监督的管理系统。

它的重要内容包括:所有者的权利、管理者的职责以及公司各项活动的公开性[3]。

安彬彬(2010)认为公司治理的本质是一种多个要素的分配方法,而公司治理的存在意义便是依托于这种分配的原则和方法,根据具体情况配置权、责、利[4]。

2、古典管家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

周金泉和何文晋(2014)指出在古典管家理论的框架下面,毫无疑问,企业是不存在代理问题的,因为公司本身已经处在一个完全信息的市场中,自然,这种假设里公司治理也没有任何意义,不再成为公司所需要的控制经营的工具[5]。

张雅(2021)认为委托代理理论的意图在于降低代理人与企业所有者因双方可能的利益不一致以及彼此间信息的不同步而带来的“代理成本”。

基于此,他认为应当从改善内部监督机制以及建立“心灵契约”等方法解决这个问题[6]。

党组织参与国企公司治理综述与过度投资

党组织参与国企公司治理综述与过度投资

党组织参与国企公司治理综述与过度投资作者:丁玟文来源:《现代企业》2022年第04期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是我国国企改革的特色,弥补了现有监督管理机制的不足。

过度投资是一种降低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投资方式,在企业中较为常见,往往是由于委托代理问题而引发管理者的自利行为,为了构筑自己的商业帝国或者是为了获取相应的利益和企业所有权,是一种机会主义行为,特别是在股权高度集中和现金流充裕的情况下更为严重,不利于企业价值的提升。

而现有研究指出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有利于缓解代理成本,制约经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王元芳和马连福,2014),提高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崔九九,2021),并提高企业的绩效。

那么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是否能够降低代理成本,有效缓解国有企业过度投资行为,进一步提高企业投资效率呢?一、文献综述1.过度投资。

当前对于过度投资的解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传统的管理者自利行为,二是管理者过度自信,即理性和非理性决策。

当企业有充足的资金时,加之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管理者不会选择分红,而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企业所有权、掌握更多的资源与利益而采取自利行为,开展过度投资活动,为其谋取私利,而公司自由现金流将加剧这一行为(Jensen,1986)。

也有部分管理者是为了进行科学投资,获得利益最大化,但是其特殊的人格特征造成了行为偏差,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往往会高估投资项目成功和获利的概率,进而导致进行过度投资,扭曲企业的投资行为(Malmendier and Tate,2005;章细贞和张欣,2014)。

如何降低企业过度投资,现有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黄乾富和沈红波(2009)发现企业的债务比例越高,企业的过度投资越少,短期债务相对于长期债务对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的抑制作用更强。

俞红海等(2010)发现提高现金流权水平和改善外部治理环境能够起到抑制企业过度投资的作用;负债融资可以抑制企业过度投资,而市场竞争强度对二者的关系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黎来芳等,2013)。

双重股权结构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来自美国中概股企业的证据

双重股权结构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来自美国中概股企业的证据

双重股权结构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来自美国中概股企业的证据邱磊(贵州财经大学,贵州贵阳550025)[摘要]以2005-2020年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对比分析单一股权结构与双重股权结构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两权分离程度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与单一股权结构企业相比,双重股权结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且随着两权分离程度的增加,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的抑制作用更严重。

[关键词]双重股权结构;两权分离;企业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43(2022)08-0079-02[作者简介]邱磊(1996-),女,四川泸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资本市场。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基于效应评价的民族地区县级政府隐性债务的风险与治理研究(20XMZ061)。

一、引言双重股权结构是指一家企业发行两种及两种以上类型的股票,即把表决权与现金流权分离,使得普通股拥有收益权的同时可享有不同的表决权,采用该制度的企业,可以保证创始人持有较低股份而拥有较高投票权,以此来维持对企业的控制权。

双重股权制度历史已久,1898年,美国Interna-tional Silver Company 作为第一家实行双重股权结构制度的企业被各大学术界和业界探讨。

20世纪80年代,为避免企业被外部股东敌意收购,众多公司选择以双重股权结构上市[1]。

2005年,中概股企业中百度是第一家以双重股权制度在美国上市的,2019年4月上交所修订《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允许科创板实行双重股权制度。

然而,双重股权结构违背同股同权而存在极大争议,鉴于此,以在美国上市中概股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双重股权结构与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关系,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相关建议。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早期,DeAngelo 等[2]指出,双重股权结构可以理解为是上市与非上市公司在所有权问题上的中间产物,该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投资人对管理层的监督能力,引起堑壕效应[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2期中旬刊(总第471期)时代金融Times FinanceNO.02,2012(CumulativetyNO.471)Fazzari、Hubbard和Petersen(1988)为代表的融资约束理论认为,有融资约束的企业会更多地根据自身的现金流情况选择投资项目,有时不得不放弃一些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出现投资不足。

然而,以Jensen(1986)为代表的自由现金流假说则指出,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使得管理层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会将企业的现金流用于自己的“帝国建造”,投资于一些有损于股东但却使他们自身受益的项目,拥有自由现金流越多的公司越容易发生过度投资。

进而,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有关投资效率问题的探讨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一、国外相关研究(一)两权分离易导致非效率投资Shleifer and Vishny(1986)指出对控股股东而言,改善公司治理的收益会与其他股东共享,而控制权私人收益则为其单独享有,这部分控制权私人收益是控股股东进行非效率投资行为的所得。

Randall and Morck(1988)构建了金字塔股权模型验证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从而获得控制权私有收益的问题。

Morck等发现,在金字塔结构的底层公司由于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程度大,代理问题十分严重,最终控制人通过投资于不盈利但有利于自己的投资项目来侵占中小股东利益,从而导致投资决策的扭曲。

Bebchuk, Kraakman and Triantis(1993)指出控股股东通过分离现金流权和控制权,只拥有上市公司的少量现金流量权,但却牢牢地控制了公司的投票权。

因此,即使他们通过关联交易、转移利润等方式侵占小股东财富,其他股东也无法通过“以手投票”的方法制止控股股东的道德风险,大小股东的代理冲突可能表现在投资项目的非效率选择、控制权转让的非效率选择和投资规模的非效率选择等方面。

(二)两权分离易导致过度投资Claessens,Djankov和Lang(2000)认为两权分离情况下,控股股东也会产生负面的“壕沟效应”,在股权集中的新兴市场更严重。

且两权分离程度越大,最终控制人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代理冲突与代理问题越突出,过度投资问题越严重。

K.C.John Wei和Yi Zhang(2008)以8个东亚国家的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当大股东的现金流权较高时,能够缓解公司的过度投资,而当大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程度较高时,大小股东之间严重的冲突恶化了公司的过度投资。

Albuquerue等(2008)研究了最终控制人通过增加投资而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说明最终控制人为了获得私有利益,在投资者保护越不完善的情况下,越有动机进行过度投资。

(三)两权分离易导致投资不足John和Nachman(1985)较早地将控股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引入到对公司投资不足的研究之中。

他们假设,企业控股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利益不一致,而经理是控股股东利益的代表。

那么,当项目融资采用发行新股的方式时,企业就会表现出投资不足。

这是因为,当企业不对项目投资时,控股股东可以将属于全体股东的留存收益用于为自己谋福利,而一旦留存收益用于投资,投资后的企业剩余则由包括中小股东在内的所有股东分享。

所以对于控股股东来说,当留存收益用于为自己谋取福利时的收入高于留存收益用于项目投资后分享的企业剩余时,即便投资项目净现值大于零,控股股东也可能放弃,从而导致投资不足。

二、国内相关研究(一)两权分离易导致非效率投资刘朝晖(2002)讨论了控股股东非效率投资决策的动因和模式,并指出,由于控股股东对私有收益的追求将导致上市公司进行非效率投资,并最终走向崩溃。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控股股东的控制权收益对投资的影响,为我国后来学者研究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代理问题与企业投资决策行为的关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准备。

聂光春、刘星(2007)基于企业投资理论研究了大股东控制下股权代理冲突对上市公司的投资决策影响。

研究发现大股东的控制权私人受益和共享收益共同影响公司投资决策。

随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其攫取控制权私人收益的能力越来越强,同时其承担非效率投资损失的比例越来越大。

上市公司的投资规模随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

俞麟和胡向丽(2010)两权分离导致非效率投资现象,在民营上市公司主要表现为投资不足,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主要表现为投资过度。

卢惟(2010)研究发现只有在民营控制的上市公司,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度对投资效率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分离度越高,非效率投资的行为越严重。

在国有上市公司中,地方上市公司的两权分离度仅对投资过度存在影响显著,对投资不足的影响不显著。

而在中央上市公司中,两权分离度对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的影响均不显著,对投资不足行为还存在抑制作用。

(二)两权分离易导致过度投资郝颖(2007)构建了大股东代理问题下的公司收益模型,指出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会使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不一致,企业可能存在过度投资现象。

程仲明、夏新平和余明桂(2008)以地方国有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地方国有上市公司存在着因政府干预而导致的过度投资现象,且金字塔层级与过度投资负相关。

宋献中,田立军(2010)以2006~2009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代理冲突对企业投资的影响。

研究发现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差值与企业投资显著正相关,而且会弱化负债的治理作用。

孙晓琳(2010)基于2005~200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研究样本,实证研究了终极控股股东对公司投资的影响。

研究表明两权分离使得终极控股股东有能力和动机侵占上市公司利益,加剧过度投资。

进一步研究发现,终极控股股东利益侵占效应的发生不仅需要能力和动机,还需要公司具有充足现金流这一“机会”,较少的现金流能够有效地约束终极控股股东的利益攫取,抑制过度投资。

杨兴全,曾义(2011)以2003年至2008年期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对终极股东控制权现金流权分离、公司投资行为与公司价值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终极控制股东的两权分离导致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进而降低了公司价值,而且这种负面作用在高自由现金流公司中更严重。

蔡敏,徐辉(2011)在股权集中的情况下,交叉持股和金字塔持股的结构导致两权分离,从而引发了控制人侵害中小股东利益和公司利益的动机和必要性,引致了公司的过度投资决策。

现金流权的增加和两权分离度的降低可以缓解公司过度投资行为,两权分离下投资效率的文献综述石敏杨锡春(云南财经大学,云南昆明650221)【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代理理论突破传统理论的研究界限,开始关注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使得控股股东倾向于攫取控制权私人收益,进而会对公司投资决策产生影响。

【关键词】两权分离投资不足投资过度(下转第30页)22Times FinanceTimesFinance2012年第2期中旬刊(总第471期)时代金融Times Finance NO.02,2012(CumulativetyNO.471)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在国有控制的上市公司和非国有控制的上市公司中存在差异。

三、文献述评近些年来,有关两权分离对公司价值等影响的研究较多,而关于两权分离对投资效率影响的研究不是很多。

基于现有的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对该问题的探讨没有一致结论,本文认为原因如下,其一,对于实证文章,可能由于选取样本和分析方法等不同,进而得出不同结论;其二,由于研究时间不一致,而在不同时期各企业表现也不相同。

参考文献[1]SHLEIFER A,VISHNY R rge Shareholders and Cor-porateControl[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94(3).[2]FAZZAR I STEVEN M,R GLENN LLUHHAR D,BR UCE CPETER SEN.Financing Constraints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 [J].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s Activity,1988,19(1).[3]程仲鸣,夏新平,余明桂.政府干预、金字塔结构与地方国有上市公[J]·2008(9).[4]蔡敏,徐辉.控股股东两权分离、过度投资与公司价值.[J]值.[J].2011(1).作者简介:石敏(1986-),女,重庆酉阳人,毕业于云南财经大学,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上接第22页)早,有一定市场分析能力和交易经验,凭借自身雄厚的资金实力、良好的信用记录和市场信息优势,在货币市场上能以较好的价格为其他市场成员撮合交易,从中赚取差价或收取一定的中介费用。

二、货币市场运作赢利模式发展趋势从对云贵川省区货币市场运作赢利模式分析看,信用拆出、持有债券、现券交易以及债券回购交易是辖内货币市场成员通行的市场运作方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是主要的市场运作和赢利模式。

随着我国资产证券化程度越来越高,债券发行市场不断壮大,债券品种增多,货币市场业务也在随之发生变化。

在货币市场上,债券的高度流动性、收益稳定性和对利率的高度敏感性,使之逐渐成为金融机构调剂流动性和腾挪资产负债、实现缺口管理的有效手段,也为金融机构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赢利空间。

在今后的货币市场运行过程中,以债券为载体的市场交易将扮演重要角色。

另外,随着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运用,借助于更为迅捷的信息渠道和科学的投资分析手段,包括基金投资、理财产品、风险管理等金融衍生品种的组合模式将逐渐成为市场新宠。

三、货币市场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中小机构对货币市场业务未能引起足够重视目前,对于大多数中小金融机构来讲,货币市场业务只作为融资手段,未能引起决策经营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在岗位设置、人员配备、设施保障、业务培训等各方面与本身市场业务需要极不相称,导致货币市场业务骨干力量不足,经验缺乏,正常的货币市场业务无法有效开展,从而也降低了货币市场业务的赢利能力。

(二)金融机构变相拆借的背后暴露出货币市场的监管漏洞在人民银行严格把关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准入、控制成员拆借资金限额的同时,同业存放行为也在金融机构之间大行其道。

同业存放在提高资产流动性和使用效益、分散资金风险等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有利于金融机构用活资金,灵活调剂头寸,满足其流动性需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由于监管层面对同业存放,调剂资金的缺乏明确的监管规定,市场成员以及非市场成员往往通过同业存放和调剂资金方式变项拆借资金,既能逃避市场监管,同时可以变相放大资金拆拆借规模,延长拆借期限。

另外,同业存放资金的真实用途方面也存在监管漏洞。

有同业存放和调剂资金用于购买债券、投资基金或发放贷款等违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