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斑病[1]

合集下载

植物褐斑病的危害症状及防治方法(图片)

植物褐斑病的危害症状及防治方法(图片)

植物褐斑病的危害症状及防治方法(图片)植物褐斑病的危害症状及防治方法(图片)褐斑病是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可以侵染所有草坪草,其中尤以冷季型草坪禾草受害最重,造成草坪植株死亡,使草坪形成大面积秃斑,极大地破坏草坪景观,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防治褐斑病用什么药吧!草坪褐斑病【症状】草坪上开始发病时,常出现大小不等的近圆形枯草斑。

条件适合时,病害发展很快,枯草斑直径可从几厘米扩展到一二米。

由于病斑中心的病株可以恢复,结果使枯草斑多呈蛙眼状,即中央绿色,边缘为枯黄色环带。

【防治】在高温高湿天气来临之前或其间要少施或不施氮肥,保持一定量的磷、钾肥,避免串灌和漫灌,特别要避免傍晚灌水。

在草坪出现枯斑时,应在早晨尽早去掉吐水(或露水),有助于减轻病情。

夏季剪草不要过低(一般在5~6厘米),过密草坪要适当打孔、梳草,枯草和修剪后的残草要及时清除,应种植抗(耐)病品种,要进行及时有效的化学防治。

一品红褐斑病【症状】为害叶片,初为黄褐色小斑点,有时1片叶上有数十个病斑点。

小斑点逐渐扩大为直径1~2厘米病斑,内部淡褐色而周边略呈角型浓淡有差别的同心轮纹病斑。

病重时病斑直径可达2~3厘米。

病健交接暗灰色部分发生灰白色绵毛状霉。

【防治】彻底清除病残体,减少初侵染源。

搞好温室内温湿度管理,注意放风排湿,改善通风透气性能。

郁金香褐斑病【症状】受侵染的叶芽发育不良,呈畸型卷曲状,嫩芽受害后长起来的叶即变卷曲。

如环境潮湿,病组织上会产生大量灰霉状分生孢子,殃及邻近健株而使叶片感病,因此鳞茎的生长受到极大影响。

花受害后,开始出现白色或浅黄褐色病斑,随即迅速扩大而枯落,或变为褐色而干枯。

花梗上也会出现环带状,上面有时发生分生孢子层。

【防治】栽种前去除病鳞茎,并实行轮栽。

一旦发现有呈该病症状的芽或花苞,立即除去,以控制病害发展。

栽种前将鳞茎放2%福尔马林液中浸泡30分种,晾干栽种,以减少残留病菌。

生长期可喷洒50%扑海因1000倍液或50%速克灵2000倍液或50%多霉灵1000倍液。

哈密瓜褐斑病

哈密瓜褐斑病

哈密瓜褐斑病褐斑病为哈密瓜普通病害,分布较广,多零星发病,病情较轻,对生产无影响。

严重时病株率可达80%以上,使部分叶片染病坏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量和品质。

症状此病多在哈密瓜生长中后期发生,只侵染叶片。

初期在叶片上产生褐色小点,以后发展成近圆形至不定形褐色坏死斑,大小差异较大,病斑边缘明显,常具有黄绿至浅黄色晕圈。

一般见不到病斑上的霉层,仅在连阴雨或高湿的条件下产生暗灰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CercosporacitrullinaCke.称瓜类尾孢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病菌分生孢子梗束生,褐色,直或弯曲,无膝状节,不分枝,具隔膜0-4个,顶端平切,孢痕明显,大小为27.5-90μm×4.3-5μm。

分生孢子无色,针形或鞭形,直或弯曲,具隔膜4-21个,大小为22.5-175μm×2.8-5μm。

发病特点病菌以分生孢子丛或菌丝体在土中越冬,病菌还可以厚垣孢子和菌核越冬。

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飞溅传播,进行初侵染,发病后形成新的分生孢子进行重复侵染。

温暖、高湿有利于发病。

发病温度20-30℃,相对湿度90%以上,温度25-27℃和湿度饱和时,病害发生较重。

生长中后期高温高湿,或阴雨天较多,或长时间闷棚,昼夜温差很大等均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

①重病地块实行与非瓜类、豆类作物2-3年以上轮作,控制发病。

②加强栽培管理,注意通风透气,科学施肥,适时灌溉,培育壮苗,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采收后彻底清除病残体,减少田间菌源。

(2)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进行药剂防治。

可选用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000倍液,或6%乐必耕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80%大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

保护地选用6.5%甲霉灵粉尘剂15kg/hm2喷粉防治。

常用药剂敌菌灵、农利灵、福星、乐必耕、甲基托布津、大生、甲霉灵。

褐斑病的防治方法

褐斑病的防治方法

褐斑病的防治方法褐斑病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病害,主要发生在果树、蔬菜、花卉等植物上,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

为了有效地防治褐斑病,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加强管理1. 坚持清洁原则:及时清除落叶、枯枝和其他垃圾,保持环境整洁。

2. 加强通风:保证植物周围空气流通,减少湿度。

3. 控制温度:避免高温高湿环境的产生,尽量保持适宜的温度。

4. 选择抗病品种: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进行种植。

二、喷洒药剂1. 杀菌剂:可选用50%多菌灵或25%百菌清等杀菌剂进行喷洒。

喷洒时间为发病初期或预防期间。

2. 生物制剂:可选用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制剂进行喷洒。

喷洒时间为发病初期或预防期间。

3. 营养剂:可选用含有锌、钼、硒等微量元素的营养剂进行喷洒,增强植物的免疫力。

三、采取物理防治措施1. 喷水:在早晨或晚上,用喷头将水喷洒在植物叶面上,可有效清除病菌和灰霉菌孢子。

2. 切除病部:及时发现和切除受感染的枝条和叶片,避免病害扩散。

3. 防风险:在台风或大风天气时,及时采取措施加固植株,避免因为风吹雨打造成伤害而引起褐斑病的发生。

四、注意饮食卫生1. 选择健康的食材:尽量选择新鲜健康的水果和蔬菜,减少摄入含有农药残留的食品。

2. 彻底清洗蔬菜水果:在食用之前彻底清洗蔬菜和水果表面的污垢和农药残留。

3. 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个人卫生干净,避免病菌传播。

总之,预防和控制褐斑病的发生需要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管理、喷洒药剂、采取物理防治措施和注意饮食卫生都是有效的方法。

同时,也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开发更加环保、安全的防治方法,为保障植物健康和人类健康作出贡献。

杜鹃花的褐斑病

杜鹃花的褐斑病
通风条件改善
保持室内通风良好,有助于降低湿度、减少病害的发生。在闷热、潮湿的环境下,应加强通风换气。
05
褐斑病防治成功案例分享
成功案例一: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症状识别
在杜鹃花发病初期,能够准确识别褐斑病的症状 ,如叶片出现褐色斑点,并伴有黄色晕圈。
及时治疗
一旦发现症状,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包括摘 除病叶、喷洒药剂等,防止病害扩散。
不要忽视物理疗法
物理疗法虽然效果较慢,但是对于一些轻微的病斑还是有一定的效果的。
04
褐斑病的日常管理与养护建议
土壤管理及施肥策略
土壤选择
施肥种类
选择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避免使 用黏重、易积水的土壤。
以有机肥为主,适当补充氮、磷、钾 等微量元素,以满足杜鹃花生长所需 的营养。
施肥策略
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避免过量 施肥导致土壤盐分过高,影响杜鹃花 的生长。
的发生。
成功案例三:综合治理效果显著
多种防治方法结合
采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农业防治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全面治 理褐斑病。
交叉使用药剂
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药剂,以免病菌产生抗药性。可以交叉使用不 同种类的药剂进行防治。
综合治理效果显著
通过综合治理措施,能够有效地控制褐斑病的蔓延,减少损失,并 保障杜鹃花的健康生长。
杜鹃花的褐斑病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21
目录
• 褐斑病概述 • 褐斑病的诊断与识别 • 褐斑病的防治策略 • 褐斑病的日常管理与养护建议 • 褐斑病防治成功案例分享 • 总结与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与
挑战
01
褐斑病概述
定义与症状
定义
褐斑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杜鹃花病害。

玉米褐斑病的防治

玉米褐斑病的防治

玉米褐斑病的防治
褐斑病发病特征
玉米褐斑病是近年来为害玉米较重的一种叶部病害,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茎秆,以叶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

初为白色至黄色小斑,渐渐变成褐色或红褐色,圆形或椭圆形,隆起成疱状,有时相互愈合成不规则大斑,病斑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粉红色。

后期病斑表面破裂,散出褐色粉末。

病叶局部散裂,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

茎上病斑多发生于节的附近,遇风易倒折。

防治方法
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及时用20%粉锈宁乳油3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敌力脱乳油1500倍液喷洒,每隔7~10天喷一次,喷2~3次;若在药液中加入适量叶面宝、磷酸二氢钾、尿素等叶面肥,则效果更好。

喷药时,要重点喷洒中下部叶片和叶鞘。

另外,玉米生长期要注意合理施肥、浇水,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性;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并及时深翻,减少越冬菌源。

- 1 -。

玉米褐斑病的发生及防治

玉米褐斑病的发生及防治

玉米褐斑病的发生及防治
玉米褐斑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它会引起玉米株叶上出现褐色斑点,
从而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玉米褐斑病由褐斑病毒所引起,可通过
直接外部感染和植株转移、投射器、雨水及气流等多种方式传播,抗
性非常低,在全国各地普遍发生,对玉米生产有着巨大的影响。

为了有效防治玉米褐斑病,我们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增加营养:应尽快做好提前施肥、补充养分的工作,以促进植株的
生长。

2、起早贪夜:及早发现病情,及早采取措施控制病害,特别是在病情
发生后,在清晨和傍晚前后多洒灌水,可以有效地降低病害发生程度。

3、改良农田:及时深耕,加强农田管理,增强水土保持能力,使土壤
改良,增加凝结度,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和传播。

4、选择及育种:选择抗褐斑病的抗病性品种,如“金颗”、“棕纹”、“豹纹”等抗病型玉米,提高抗病能力。

5、及时防治:发现病情的第一时间,采取有效的除草和杀虫措施,并
采用生物防治措施,如增加玉米有害虫的天敌,控制病原菌的传播。

玉米褐斑病是一种治理起来很困难的病害,我们可以采取上述措施,
有效防治玉米褐斑病,保障玉米的正常生长,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怎样防治褐斑病

怎样防治褐斑病

怎样防治褐斑病
怎样防治褐斑病
褐斑
病为真菌性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上。

病斑初期为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的紫褐色病斑.后期呈黑色至暗黑色,病部与健康部位分界明显。

后期病斑中心转浅灰色,并生有黑色小点,严重时多数病斑相连,病株从下部叶片开始,顺次向上枯死,仅留上部2—3张叶片,其余病叶发黑干枯脱落,影响开花。

土壤湿度大、排水不良、光照不足、植株不健壮,则发病较重。

防治褐斑病的方法:①发病初期,喷洒50{bf}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bf}代森锌500倍液,或75{bf}百菌清5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3―4次;②及时清除病枝、病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病菌来源;③加强栽培管理、整形修剪,使植株通风透光;
④盆栽土应每年更换新土。

植物褐斑病症状类型

植物褐斑病症状类型

植物褐斑病症状类型植物褐斑病症状类型是:先在叶面出现紫褐色至深褐色的小疱疹,后随病程进展,可演变成3种不同类型的病斑。

针芒状病斑:病斑呈放射状扩展,由病原菌分枝的黑色菌索构成针芒,微隆起,病斑较小,无固定形状。

同心环纹形病斑:病斑圆形,暗褐色,直径1~2.5cm,病斑上由无数黑色小粒点,即分生孢子盘,连成同心环纹,病斑背面暗褐色,有时老病斑的中央灰白色。

混合大型斑:病斑多近圆形或数斑连在一起呈不规则形,直径0.5~3厘米,兼有上述2种病斑的症状。

这3种类型病斑,后期都变黄,但叶斑周围仍保持绿色,病叶早期脱落。

当果实被侵染后,果面上先出现淡褐色的小粒点,逐渐扩大成黑褐色病斑,表面散生黑色有光泽的小粒点,病部果肉褐色,疏松干腐,一般不深入果内。

果树正常的落叶要到十一月的下旬,还有四个多月的时间,如果我们树上叶子早早的落完以后,不单单是对今年树上受到影响,特别对明年的树势和明年树上的花芽就受到很大影响。

今年如果病虫害防治不到位,对明年果园病虫害的基数加大了,明年果园防治起来也非常的困难,建议大家抓紧对果园喷药防治。

这几天正是秋梢生长期,容易侵染秋梢的有一个白粉病,还有一个卷叶虫,卷叶虫这几天也开始活动危害,所以在预防褐斑病菌的时候,再加上杀虫剂及预防白粉病的杀菌剂,多管齐下,使病害、虫害、得到有效的预防。

在病虫害的防治上,要以防为主,以治为辅。

一、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提高树体抗病力。

二、合理修剪,保持通风透光,以减轻病害发生。

三、秋末冬初或早春发芽前清除树上和落地的病叶集中烧毁或深埋。

四、合理喷药,落叶严重的果园:1600斤水用上万秀(43%戊唑醇)3瓶加上络安4号(70%甲基托布津)或络安5号(70%进口乙·锰锌)2袋加上千绿(10%苯醚水乳剂)2瓶或星标(40%氟硅唑乳油)2瓶加上风向标(5%甲维盐水分散)2袋加上高钾水溶肥4斤。

最好连喷两遍,间隔7天再喷一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混合型褐斑病
果实快速生长后期叶片已经大部分脱落
沐浴店镇王家庄果园
沐浴店镇房家疃村果园
沐浴店镇房家疃村果园
苹果褐斑病导致大量落叶
苹果褐斑病导致大量落叶
苹果褐斑病导致大量落叶
褐斑病发生规律:
• 越冬: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落 叶上越冬。只有晚秋发病的病叶才越冬, 早期的病落叶已腐烂,不能越冬
可有效抑制病斑的发病【即 7-8月份雨后1周内喷
布内吸性杀菌剂,可有效控制褐斑病的发生】
28
8、药剂补喷:如果出现连续阴雨过程 (降雨累计 超过12小时),雨后补喷一次内吸性杀菌剂。
9、苹果套袋后的防治:分别在6月底、7月底和8 月中旬喷施一遍波尔多液,中间穿插喷施2-3 内吸性杀菌剂。 常用的波尔多液的配比为1:23:200(硫酸铜:生石灰:水)
7
苹果褐斑病图片
后期症 状 :叶 正面点 状物散 生排列 叶片出 现透干 斑
பைடு நூலகம்
苹果褐斑病后期病斑
9
苹果褐斑病病斑
中期
后期
苹果褐斑病造成大落叶(三种类型)
2004---2008年褐斑病在某些果园发生和危害严重
针芒型
同心轮斑型
苹果褐斑病图片
同心轮纹 形病斑
苹果褐斑病图片 针芒型病斑
针芒型:病斑小,无定形,可满布全叶,斑上 生有微隆起的黑色针芒状物,上生有小黑点。后 期病叶变黄,但病斑周围及其背面仍保持绿色。
特点三:吸收快、渗透性和附着力强,适合雨季 使用,喷药后2小时下雨,不影响药效。
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
梁帝允高级工程师
爱苗是先正达公司生产的由丙环 唑与苯醚甲环唑的复配剂。该药剂 对子囊菌、担子菌和半知菌所致病 害有良好防治效果。
27
6、可选的药剂:2008年通过先接种后喷药的方法 测试了12种化学药剂对苹果褐斑病的防治效果 其中30%爱苗乳油4000倍对苹果褐斑病有显著 的治疗效果。也可用10%世高 43%戊唑醇 80%山德 生进行防治
7、有效施药时间:药剂在病菌侵染后第3天施用, 平均防治效果可达96.3%,侵染后第5天施用防 治效果77.8%。试验结果:病菌侵染1周内用药,
快速起效
丙环唑施用后2小时 内,被植株茎叶迅 速内吸,向上传导 ,治疗效果好,速 度快
爱苗治疗效果图
喷药后48小时
爱苗的特性
防病调控 双重作用
苯醚甲环唑
丙环唑
通过干扰病原菌细胞的 C14 - 脱甲基化作用,抑制
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损坏了膜的生理作用,最终
导致真菌的死亡。对植物病原菌的孢子形成有强烈
• 产孢:4-5月份,病叶连续湿润24小时 以上,病菌即可开始侵染
• 传播:病菌主要靠雨水传播,传播距离 近。
23
• 病斑分布:
初侵染病斑主要发生在两个部位: 1.树下部的叶片 2.根茎的丛生枝【根糵苗】的叶片上,然后扩展至内膛。 3.清园与发病程度:褐斑病的发生轻重与本园内残存褐斑
病叶的数量呈正相关关系
24
• 防治该病关键是在麦收前后认真 喷施一遍世高、爱苗等内吸性的 治疗剂,其后喷施波尔多液。波 尔多液正常年份保证施用两次, 多雨年份施用3次波尔多液。
• 褐斑病防治措施:
防治策略:以药剂防治为主,以清除病叶
枯枝、落叶为辅 1. 清园:冬春季节清除病枝落叶,深埋。【当年的
发病程度与果园内残存的病叶数量呈正相关】 2. 剪除枝条:5月份,剪除茎基部丛生枝和离地面
苹果褐斑病
目前为害叶片最重要的病害, 近几年发生严重,常导致大量落 叶,并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危害:主要危害内膛叶片,也可 危害果实,常导致苹果早期落叶 特点:传播、侵染离不开雨水; 病菌繁殖力强、传播距离近 1
苹果褐斑病
苹果褐斑病后期症状
苹果褐斑病图片
初始症状 : 褐色小点, 有晕圈
发病中期症状
50cm内的枝条,切断地面与树上联系 3. 清除病叶:6月份,褐斑病的初始发病期,剪除
发病叶片及其附近的枝条,捡取落地的病叶,深 埋,降低果园内菌原数量
26
4、花前防治:4月中旬,花露红-花序分离 期,结合其它病虫的防治,喷施一遍高浓 度的杀菌剂,铲除越冬菌源,可选用30% 爱苗3000倍
5、花后到套袋前:连续喷施2-3遍杀菌剂, 每7-10天一次,保护叶果不受病菌侵染。 雨前喷施保护剂,雨后喷施内吸剂。这一 时期果树易产生药害,应选用广谱、高效、 质量好的药剂
的抑制作用, 并能抑制分生孢子成熟及萌发,从
而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
爱苗的特点
特点一:同时控制苹果中后期多种病害
对苹果褐斑病、赤星病、白粉病、早期落叶病等叶 部病害有特效;兼治腐烂病、轮纹烂果病
特点二:促进苹果生长,保持苹果叶片青绿,延 缓叶片衰老过程;提高花芽分化质量,增产显 著、促进上色提高了苹果的品质。
10、 摘果后防治:摘果后,喷施一次稍高浓度的 内吸性杀菌剂如 :10%世高4000倍,混2%的
尿素,目的是保护叶片,提高树势,减少第二
年的初侵染菌源
29
爱苗 ARMURE 300EC
30%棕色乳油
登记号:LS 200045
室温储藏稳定期至少3年
爱苗的特性
双重作用 快速持久
长期保护
苯醚甲环唑传导较慢 ,有较长的持效活性 ,有效保护期长达3-5 周,比常规药节省2-3 次用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