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合集下载

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护理体会

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护理体会
8 . 0±2 , 1 年。
络气血 、 祛邪扶正 、 缓解疼痛 的作用 。心 腧穴 位于背部 , 心经之气 输注于
背部 的腧穴 , 是 足太阳膀胱经上 的主要穴位 , 也是手少 阴心经经脉 之气
1 . 2 纳 入 标 准
பைடு நூலகம்
输注之所 。 可反映和治疗各类心脏疾病 , 主治胸痹心痛 、 心悸 、 失眠 、 健 忘 等与心相关 的各类病症 。 巨阙穴位于上腹部 , 是任脉上的主要穴道 之一 , 主治胸痛 , 心痛 , 心烦 , 惊悸 , 胸满气短 , 咳逆上气等疾病 。内关是 手厥 阴 心包 经穴 , 为本 经络穴 , 又是八 脉交会穴 , 通于阴维脉 , 主治本经经病 和 胃、 心、 心包疾患 以及与情志失和 、 气机 阻滞 有关 的脏腑器官等病 变。护 理人员在操作过程 中药选穴准确 , 提高治疗 效果。
1 . 1 一 般 资 料
选取我院 2 0 1 3年 6月 ~ 2 0 1 4年 9月 间收治的确诊冠心病心绞痛患
至 阳穴为督脉经 阳气隆盛之处 , 该穴有振奋 宣发 全身 阳气 , 疏通经 血、 利
湿热 、 宽胸膈 、 安 和五脏 、 补泻兼施 的功效 , 此 学敷贴可起 到疏通局部 经
者4 5 例为研究 对象 , 其 中对照组有男性 患者 2 3 例, 女 性患者 2 2例 , 患 者年龄 3 5 ~ 8 0岁 ,平均年龄 5 5 . 4±3 . 2岁。患者病程 1月 ~2 O年 ,平均
恶 性 高 血 压 、心 肺 功 能 不 全 以及 其他 严 重 疾 病 和 近期 有 介 入 治
疗 史 的 患 者。 1 . 3 治 疗 方 法
贴敷 时应将 中药粉末 与食醋充分 混匀 , 药物 固定 牢稳 , 以免移位 或 脱落1 3 1 。 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年龄 、 体质等情况适 度调整 贴敷时间。成年

中药穴位贴敷与中西医结合护理在冠心病心绞痛中的应用效果

中药穴位贴敷与中西医结合护理在冠心病心绞痛中的应用效果

中药穴位贴敷与中西医结合护理在冠心病心绞痛中的应用效果(1.唐山中心医院河北唐山063000;2.唐山市丰润区中医医院河北唐山064000)摘要:探讨益气通络逐瘀中药穴位贴敷与中西医结合护理联合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型)的临床效果,探索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方法,达到保证临床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改变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患者出现胸痛、胸闷、气短等各种不适,称为心绞痛。

心绞痛发生率高、致残及致死率严重,是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因此,探寻有效治疗方案维护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心绞痛的发病机制是冠脉内存在的不稳定粥样斑块继发的病理改变使心肌的血流量下降,导致斑块内出血、斑块纤维帽裂隙等,从而加重了缺血。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以药物抗凝、扩冠、调脂等为主,但长期服药会带来一定的不良反应,且远期疗效不理想,存在出血危险等。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血管重建应用越来越广泛,但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存在手术副作用、费用昂贵等缺陷。

临床证实,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具有显著效果,可以明显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心电图、血脂、血粘度等临床指标。

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学“胸痹”“心痛”范畴,以心阳不振为本,寒凝经络、瘀阻心脉为标,可兼见气血虚衰或肝气不舒等证。

冠心病发生的根源在于心气虚弱,血液推动无力,最终导致气虚血瘀、脉络阻滞,治疗以补益心气,通络逐瘀为治疗原则,益气通络逐瘀是其基本治法。

以此为依据,本研究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采用益气通络逐瘀中药穴位贴敷进行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护理.益气通络逐瘀中药穴位贴敷,选取羌活12g、元胡21g、川穹12g、细辛12g、桂枝12g、丹参12g、三七12g,将其研成细末,取姜汁、水按照1:3比例将其调至糊状,对患者进行贴敷(穴位:心俞、肺俞、脾俞、膈俞、膻中穴)。

冠心膏内服配合冠心贴贴敷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冠心膏内服配合冠心贴贴敷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稳 定型劳累性心 绞痛 为临床 常见 的慢性 疑难 杂症 , 现代 医学 对此 病 只能 短期 稳定 症状 , 远期疗 效 差 。笔 者 采用 春夏养阳 , 秋冬 养 阴理论 自制冠 心膏 内服 配合 冠 心 贴贴敷治疗 冠心病稳定型 劳累性 心绞痛 4 5例 , 与西 医 并 治疗 3 2例对照观察 , 果如下 。 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 断标 准 . 12 一般 资料 . 参照文献 [ ] 1 冠心病稳 定型 劳累性心 绞 全部 7 7例均 为天 津市大港 区中医 医院 痛诊 断标 准确诊 。
10g 石 决 明 30 g 合 并 糖 尿 病 加 葛 根 6 、 地 黄 5 、 0 ; 0g 生
10g玄参 6 、 0 、 0g苍术 3 ; 胃脘气滞不舒加 陈皮 10g Og 兼 0 、 焦神曲 10g 炒谷芽 8 、 0 、 0 g麦芽 8 。 0g
者, 随机分为 2组 。治疗组 4 5例 , 2 男 2例 , 2 女 3例 ; 龄 年 4 7 0~ 8岁 , 平均 6 . 3 2岁 ; 程 3个月 ~3 病 0年 , 均 1 . 平 66
匀 再 放 置 火 上 煎 煮 , 发 浓 缩 加 入 蜂 蜜 、 糖 和 阿胶 或 龟 蒸 红
版胶不时搅拌混合均 匀继 续文火煎 煮 1h 逐 渐形成 稠膏 , 状 , 中糖尿病 患者不加蜂蜜 和红糖 , 接加 阿胶或 龟版 其 直
胶浓 缩 1h 待冷 却后加入三七 粉和① 中研磨 的冬虫 夏草 ,
10g 枸杞 子 10 g 巴戟 天 6 , 仲 8 , 0 , 0 , 0g杜 0 g 三七 粉 ( 冲
服 )0g 大枣 7 3 , O枚 , 龟版胶 9 , 甲 8 , 0g 鳖 0g 远志 8 。 0g 】3 2 12 加减 .... 合并 高血 压病 、 高脂血症 、 高黏血症加 天麻 6 、 0g 钩藤 2 0 g益母草 10g夏枯草 10g车前草 5 、 5 、 5 、

耳穴埋豆结合穴位贴敷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耳穴埋豆结合穴位贴敷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耳穴埋豆结合穴位贴敷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观察耳穴埋豆结合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

方法:将100例冠心病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实验组予耳穴埋豆配合穴位贴敷治疗,每日每穴位按压五次,每次半分钟,穴位贴敷每日一次,每次2-4小时,观察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心电图改变的情况。

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及心电图恢复总有效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耳穴埋豆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效果明显,能有效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缩短发作持续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耳穴埋豆;穴位贴敷冠心病心绞痛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病,在我国发病率及病死率虽低于国际水平,但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冠心病发病率男性增加42。

2%,女性增加12.5%,为了更好的配合临床药物治疗,并探讨更安全、有效的促进患者康复的方法,自2012年2月-2015年12月我科采用耳穴埋豆配合穴位贴敷治疗10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自2012年2月-2015年12月我科住院的心绞痛患者100例典型胸痛伴有心电图ST-T改变,符合冠心病心绞痛诊断标准[1].按入院时间先后顺序,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50例,其中男36例,女14例,年龄50—80岁平均(62.3±8.3)年,心绞痛史1-19年,平均(5.43±4.6)年,按加拿大心血管病心绞痛程度分级.,I级8例,II级15例。

III级18例,IV级9例,劳力性心绞痛30例,自发性心绞痛11例,混合性心绞痛9例,对照组50例,其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48-82岁,平均(58.6±76.8)岁:心绞痛病史0.9-23.5年,平均(6.3±4.78)年;心绞痛程度I级5例,II级18例,III级19例,IV级8例,劳力性心绞痛28例,自发性心绞痛13例,混合性心绞痛9例。

护心贴外敷心俞内关穴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

护心贴外敷心俞内关穴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
1 14 2 .5±1.8 m n 改善 为 5 .9± .2 ri) 与 单硝 酸异 山梨 酯 治 疗 的 对 照 组 相 比 , 无 明 显 差 异 ( 0 0 ) 结 论 : 6 2 ( i) 84 58 ( n , a 均 P> .5 。 护
心贴刺激心俞、 内关 穴 位 治 疗冠 心 病 心 绞 痛 疗 效 与 单硝 酸 异 山 梨酯 相 当。
C r n r n iaP co i L e , H N P n —i X N i, t 1 S eze o o ayA gn etr I n C E e gy , I G J e a.( h nh n s G e G a gh u S eze , 1 0 3 n u n zo , hnhn 5 8 3 ,C ia)
关 键 词 : 状 动脉 疾病 ; 绞 痛 ; 心 贴 ; 治 法 冠 心 护 外 中图 分 类 号 :R 4 . 文 献 标 识码 : 文章 编 号 :00— 16 2 0 )0— 0 7— 2 5 14 B 10 7 5 ( 0 8 1 0 2 0
Cln c lOb e v to f Pr t ci g a tPa c pl i n hu a d Neg a up i s o i i a s r a i n o o e tn He r th Ap y ng Xi s n i u n Ac o nt n
H si ln o t pai
A src : bet e T bev ec r i f c o rt t gH at ac p l n i h n e u n bta t O jc v : oosret ua v e et f o cn er P t a p igXn ua dN i a i h te f P ei h y s g

心滴丸穴位贴敷临床观察

心滴丸穴位贴敷临床观察
3 讨 论
关于贴 敷疗法 药物选 择的原则 。清 代外治法专家吴 师 机 曾说 “ 治之 理 , 即 内治之 理 ; 外 治 之 药 , 即 内 治 外
之 药 ,所 异 者 法 耳 。医 理 药 理 无 二 ,乃 属 殊途 同 归 ” ,说 明外 治法 与 内 治法 用 药 原 则是 一 致 的 。 中 医认 为 :冠 心 病心绞痛为本虚标实之证 ,引起 的原 因有寒凝 、痰湿 、 瘀血 、气滞 等【。《 1 医宗金鉴》论述其 发病病 机 日:“ ] 胸
2 结 果
2 组对 比 ,经 统 计 学 处 理 ,治 疗 组 与 对 照 组 总 有 效 率有 显著性差异 ,说 明治疗组对心 电图有较好 的改善 。
表 2 2 2 h心 电图改 变 出现 率 的 比较 组 4 () 7 /
2组 T波 、S T段 、心率 ( HR)改变出现率 ,经卡 方检 验,P . ,有显著性差异。 <O0 5
心 脉 不通 则痛 。
减 少<5%, 0 静息心 电图 S T段 回升 <0 5 . mmv或倒置 T 0 波变 浅<5 %。 O
22 心绞痛疗效分析 心绞痛疗效 ,包括 疼痛程度 ,发 . 作持 续时间 ,发作次数 ,诱发 因素和硝 酸甘油用量及减 停 药时间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 8 %,对照组 总有效 0 率 3 .%。 组 比较有 极显著差异说 明治疗组有 明显缓解 33 2
11 一 般 资料 本 组 诊 断 符合 中华 医 学 会 1 8 年 . 90
《 血性 心脏 病 的命 院病历 资料 完整 的 门诊及 住 院患 者 。随机 单盲 分为 治疗 组 3 0例 ,其 中男性 1 例 ,女性 1 1 9例 ,男女之 比 为 12 :,平均 年龄 :( 5 0 6 ±1 )岁 ;对 照 组 3 0例 ,男 性 1 0例 , 性 2 女 0例 , 女之 比为 12 平均 年龄 : 6 男 :, (3 ±1 )岁 。2 组上 述 资料 差异 无显 著 性 ( 0 P>00 ) .5 , 具 有可 比性 。 1 治疗 方法 治疗组 : . 2 采用 自制心滴丸 , 每贴用 3粒 , 每粒约重 2 mg 5 ,贴于心前区,膻 中,鸠尾 ,心俞等任选 二穴 ,心滴 丸 由细辛 ,白芷 ,荜菝 ,川芎 ,半夏 ,冰片 等药物按 比例 组成 。对照组 :采用空 白贴 ,4个 穴位任 选 二穴 。每穴位放 入 2粒滴丸,每 日换药 1 ,1 次 0次为 1 个疗程 。 2组治疗期 间原则上均无需停 口服药 , 若疼痛 发作较重 ,可临时给硝 酸甘油片 ,05 , 下含 化或静 . 舌 mg 脉滴注硝 酸甘油 ( ~2 / i) 5 0 gm n 。

穴位敷贴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护理观察

穴位敷贴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护理观察

穴位敷贴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护理观察摘要】目的:观察探究穴位敷贴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护理。

方法:将我院2017年11月--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6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设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配合穴位敷贴+耳穴贴压治疗,且两组都给予护理干预,观察临床疗效。

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方案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穴位贴敷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配合护理干预,疗效确切。

【关键词】穴位贴敷;耳穴贴压;冠心病;心绞痛;临床护理冠心病,属于心血管内科常见病症,发病率高,病程长,且容易反复,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饮食结构随之改变,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冠心病心绞痛发生率呈升高趋势,引起了人们的重视[1]。

为了探讨穴位敷贴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中的作用及护理,笔者选择60例患者并且分成两组进行研究,现在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17年11月--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6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设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

对照组,共30例患者,男性占19例,女性占11例,年龄范围50-81岁,平均年龄(67.92±4.38)岁,病程范围1-14年,平均病程(6.81±1.23)年。

研究组,共30例患者,男性占17例,女性占13例,年龄范围52-78岁,平均年龄(66.27±5.01)岁,病程范围1-12年,平均病程(7.01±1.19)年。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发现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如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胶囊。

研究组配合穴位敷贴+耳穴贴压治疗。

(1)穴位贴敷,取穴包括至阳穴、足三里、丰隆、内关和膻中,药物包括檀香、三七、冰片和降香,研磨成细粉,按照2:2:1:4的比例混合调匀,添加饴糖调制成黏稠膏状,75%酒精常规消毒穴位,涂抹药膏,用直径1cm、高0.5cm的药饼,将药饼贴在对应穴位,并用胶布固定,隔天换药1次。

穴位贴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的临床疗效观察 刘洋

穴位贴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的临床疗效观察     刘洋

穴位贴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的临床疗效观察刘洋摘要:目的评估中药穴位贴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

方法60例UA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14天后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在心绞痛症状、中医症状改善情况、硝酸甘油停减率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中药穴位贴敷能UA气虚血瘀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中药;穴位贴敷。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指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临床状态,病变复杂,容易恶化为心肌梗死或猝死等危重疾病。

中医在治疗此疾病有独特的经验方法,在内服药物的基础上,采取外治的方法治疗本病。

穴位贴敷属于中医的特色外治疗法,将中草药制成药膏等状态,结合中医经络腧穴理论,贴敷在特定穴位,用来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本文章在介绍以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穴位贴敷治疗方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具体观察如下:1 临床资料1.1 2017年1月—2018年1月共收集我院心血管一科住院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

其中治疗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58.4-73.14)岁;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57.27-72.63)岁;两组患者在病情、年龄、性别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

中医辨证标准参照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药新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胸痹心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心悸气短,神疲乏力,面色紫暗,舌淡紫,脉弱而涩。

1.3 纳入标准①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7-07-06T14:31:02.997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5月下第10期作者:李妍王姝航[导读] 观察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

(牡丹江市中医医院心血管科;黑龙江牡丹江157000)【摘要】目的:观察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0例临床确诊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的方式,将其平均分成两组,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患者。

对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内科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再接受穴位贴敷治疗,以两周为1个疗程,观察干预组和对照组接受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结果: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和硝酸甘油用量都明显减少,中医证候改善,但干预组患者的临床各项数据结果皆优于对照组,且干预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穴位贴敷治疗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明显的疗效,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穴位贴敷;冠心病;心绞痛;效果分析冠心病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的影响着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

穴位贴敷治疗的方法,是我国传统的中医疗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主要治疗原理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内病外除,通过穴位作用于经络、气血、内脏,对体内存在的疾病进行祛除、调整,从而提高机体功能[1]。

本文通过对两组患者的研究,分析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现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在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总计50例,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依照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联合专题组制订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诊断标准》[2],均确诊冠心病。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医分型为气虚血瘀型。

主症表现为胸痛、胸闷,或痛引肩背及臂内侧;次症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舌淡紫,或舌下静脉曲张,脉弱而涩。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的方式,平均分成两组,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50-70岁,平均年龄(60±5.5)岁;病程1-15年,平均病程(8.5±4.5)年;排除了对多种药物过敏的过敏体质患者、患有其他内科疾病者。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用内科常规治疗,单硝酸异山梨酯片,每日2次,每次20mg,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日1次,每次0.1g,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每日1次,每次11.87mg。

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接受穴位敷贴治疗。

中药穴贴(药物组成:丹参、川芎、檀香、乳香、没药、冰片6味中药,研为极细末,用姜汁调成膏状)贴于心俞、膻中、内关(双侧)、足三里穴(双侧),每穴1贴,每日1 次,每次6h,2周为1个疗程。

治疗期间心绞痛发作时可含服硝酸甘油;合并其他疾病者在不影响观察指标的情况下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

1.3 效果判定标准
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绞痛疗效、中医证候疗效。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评定[3]。

显效:心绞痛的症状基本消失或原有心绞痛程度分级降低两级,停用硝酸甘油;或心绞痛临床表现、中医证候疗效指数n≥70%。

有效:原Ⅰ级心绞痛发作频率、疼痛程度、持续时间较治疗前有明显缓解或硝酸甘油用量较治疗前减少≥50%;或心绞痛临床表现、中医证候疗效指数30%≤n<70%。

无效:心绞痛的临床症状较治疗无明显变化或硝酸甘油用量较治疗前减少<50%;或心绞痛临床表现、中医证候疗效指数n<30%。

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临床数据均行SPSS19.0软件处理,其中对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心绞痛疗效对比,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行t检验,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对比用率(%)的形式表示,行卡方检验,当数据对比呈现为P<0.05的差异性,判定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疗效的比较,详情请见表1。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穴位贴敷治疗方法是根据经络学说,选择正确的穴位对患者进行中药贴敷治疗,贴敷的药物与内服的药物有些许区别。

本次研究中,穴位贴敷选用丹参、川芎、檀香、乳香、没药、冰片等药物,其中,丹参味苦,性微寒,归心、心包、肝经,可养血安神,活血祛瘀,凉血消痈,临床中广泛用于治疗血瘀证,堪称活血化瘀之要药。

川芎辛温,既能活血又能行气,其辛香走窜可透邪外达并引诸药入络,同用活血药可增强活血的作用,被称为血中之气药。

檀香味辛、性温,具有理气调中、散寒止痛之功效。

乳香、没药香窜入心,活血止痛,对胸痹心痛具有良好的疗效。

冰片辛香走窜,具有芳香开窍止痛的作用,是很好的透皮吸收促进剂,可帅领诸药味更好的渗入皮肤肌理,以增强皮肤的吸收能力。

全方共奏活血行气止痛之效。

选取心俞、膻中、内关、足三里作为贴敷穴位,膻中为八脉交会穴之气会,可利上焦、宽胸膈、降气通络;内关穴为心包经的络穴,可宁心安神、理气止痛;心俞穴为心包之募穴,可行气宽胸止痛,治疗心痛、惊悸、失眠、健忘等症;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主治脾胃之病,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可起到扶助正气的作用。

诸穴共用,故而治疗胸痹心痛。

本次研究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结果表明干预组心绞痛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均高于对照组,说明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具有较明显的疗效。

本研究表明穴位贴敷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心绞痛的临床症状,改善中医证候,所用药物量小,操作简单,价格低廉,即可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又减少药物副作用,应用安全、方便,具有临床推广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雁明,杨帆.穴位贴敷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冠心病心绞痛65例观察[J].河北中医,2015,37(3):411-412,446.
[2]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1,9(1):75-76.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68-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