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宪专题讲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策略
吴正宪儿童数学教育观在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吴正宪儿童数学教育观在教学中的渗透策略作者:尉家松来源:《天津教育·上》2021年第05期【摘要】2018年4月,张掖市在教育部西部教育支持计划项目中得到了我国著名数学教育家吴正宪老师及其团队的支持,在甘州区建立了吴正宪数学教师工作站张掖站,自此吴正宪儿童数学教育思想在甘州区生根发芽。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吴正宪儿童数学教育观在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关键词】数学;教育观;情感交流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1)13-0157-03The Infiltration Strategy of Wu Zhengxian's Children's Mathematics Education View in Teaching(Qingxi Primary School, Ganzhou District, Zhangye City, Gansu Province,China)WEI Jiasong【Abstract】In April 2018,Zhangye City received the support of my country’s famous mathematics educator Wu Zhengxian and his team in the Western Education Support Program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and established Wu Zhengxian’s mathematics teacher workstation Zhangye Station in Ganzhou District. Since then, Wu Zhengxian The idea of children's mathematics education took root in Ganzhou District. Combining my own teaching practice experience, the author talks about the infiltration strategy of Wu Zhengxian's view of children's mathematics education in teaching.【Keywords】Mathematics; Educational view; Emotional communication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一)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很多教师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数学知识一味地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使学生养成不主动思考的坏习惯,对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成绩产生一定的影响,阻碍了学生的进步和发展[1]。
吴正宪讲座

让学生喜欢数学——解读吴正宪的教育理念讲座稿讲座时间:2015年5月12日下午主讲人: 额尔登花老师们:大家好,我今天讲座的内容是《让学生喜欢数学——解读吴正宪的教育理念》。
提起吴正宪老师,大家应该非常熟悉了吧!是的,吴正宪老师是当今小学数学界的创新者,是全国所有数学教师的引领者,人们常常这样描述吴正宪老师:用心去拥抱事业;用爱去拥抱生活;用情去绘画风采。
我们知道,凡是上过吴老师课的孩子们和听过吴老师课的老师们都常常被她高尚的师德、优秀的人格以及独具魅力的教学艺术所深深地感染着。
因为吴正宪老师是在用心、用情、用爱与孩子们交流,她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尊重和信任。
老师们,想知道吴老师是如何让自己的学生喜欢上数学课的吗?那就让我们再一次的解读吴老师的教育理念和她创造的鲜活的课堂教学案例吧!但愿我的讲座能给老师们有所思考有所收获有所感悟!下面,我想从四个方面来和老师们交流交流,吴老师是怎样让学生喜欢数学的:(一)有趣的数学学生如果对数学发生兴趣,他就会酷爱数学的学习,就可以持久地集中注意力,保持清晰的感知,激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形成“爱学——会学——学会”这样一个良性循环。
萌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满怀信心地参加学习探索数学的活动中。
吴老师是这样做的:1.有趣的开始吴老师认为,第一印象太重要了,它往往会深深而长久地留在记忆里,不可磨灭、难以抗拒。
所以接新班吴老师都把“如何让学生喜欢我的数学课”作为首先思考的问题,独具匠心地上好新接班的第一课,使师生彼此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让孩子们从上第一节课开始就是感到数学是有趣的。
2.有趣的探索“数学是有趣的”这种感受不仅是在学习数学的开始,更重要的是在学习探索数学知识的整个过程中。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到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有趣,就要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东西,激发他们的惊奇感,让同学们感受到数学真的有趣。
《吴正宪教学策略》读书交流

• 11、读懂学生内心世界的策略, • 12、读懂学生认知过程的策略, • 13、建构互动学习的策略, • 14、促成认知冲突的策略, • 15、课堂教学理答的策略, • 16、问题解决的策略, • 17、巧妙利用比较思想的策略, • 18、巧妙利用转化思想策略, • 19、数与形结合的策略, • 20、数学建模的策略, • 21、渗透函数思想的策略。
江湖人称“吴正宪团队的团员们”在与学生交流对话 过程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影子,这个“影子”到底是什么?
正如序言中所说: 一次又一次的“同课异构”、“双师同堂”等 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中,团员们总在寻求那个神秘的“影子”。大 家在鲜活的课例中,不断挖掘课堂教学背后的理念,寻找课堂教 学策略。 • 联想自身的教学经历,我想只有扎根教学实践,反思课堂得 失,才能促成教学理论,教学规律的提炼和领悟。不断挖掘一招 一式背后蕴含的深刻道理,努力完成从学习教学技术到领悟教学 规律的升华,真正提高自身的执教能力。 • • 正像中央民族大学孙晓天教授所说的: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 站的团员,每个人都各具特色、与众不同,但团队共同的地方就 是开始对学生的关注,这也许就是那个影子的一层含义吧。
这本书是谁写的?
“吴老团队”基于什么背景写的这本书?
2011年4月,“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昌平园” 组织的研讨活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的研修,本 书的撰写做出重大贡献。在为团员禹芳和吴老师做了一节 “同课异构”,会后进行研讨和交流,总结出了“促成认知冲 突的策略”、“运用有效评价的策略”、“利用错误资源的策 略”等。 同年7月,吴老团队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在 “九华山庄”共同研讨,整理书稿,收集案例。 不难发现,这本小学数学界的“巨作”,不是吴老一人 的,是一个团队集体的智慧结晶,不是凭空闲谈,是基于 实践,基于课堂,反思、总结、提炼出来的。“纸上得来 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理论与实践并重,才能 走向更高更远的地方。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小学生有效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小学生有效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dd7cda86a98271fe900ef960.png)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小学生有效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参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有效参与不仅是教学的需要,更是实施素质教育、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只有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他们的主体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参与的全面性和有效性,让学生主动学习,真正达到创新、增效的目的。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呢?我在教学中总结了几点与大家共同探究。
一、提高学生有效参与,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应该以“重视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为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主导,实施从尝试教学中创新,是实现学生全面、有效参与的根本途径。
1、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非常注重学生自学,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形成解决的强烈欲望,教师再引导学生自主解决,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教师不教自己也能学会知识的乐趣。
这一点,我在教学“小数乘小数乘法”时深有体会:先让学生自学,在自学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小数乘整数乘法”和“移动小数点”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我稍作点拨,也就解决了这课时的重点、难点。
学生自己学会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两种方法异同,又对知识掌握形成系统性,更让学生有了信心和兴趣去思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寻求知识的良好习惯。
2、组织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在参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竞争意识计算题的简便算法是数学教学的难点。
比如0.96×88,2.5×8.2+2.5×1.8,12.5×32×0.25,7.93×99+7.93,8.9×11-8.9......,多数同学计算速度慢,有的甚至不会运用简便算法。
吴正宪教研活动设计方案(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吴正宪,我国著名数学教育家,长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吴正宪的教育思想,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特举办本次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标1. 深入学习吴正宪的教育思想,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2. 通过案例分析、教学研讨等形式,提高教师教学实践能力。
3. 促进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三、活动主题传承吴正宪教育思想,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四、活动时间2022年10月15日-10月17日五、活动地点XX市XX区XX小学六、活动对象全市小学数学教师七、活动内容1. 开幕式(1)主持人介绍活动背景、目的和意义;(2)邀请专家致辞,对吴正宪教育思想进行解读;(3)宣布活动日程安排。
2. 专题讲座(1)吴正宪教育思想解读;(2)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与方法;(3)教学案例分享。
3. 教学观摩(1)展示优秀教学案例,邀请授课教师进行说课;(2)分组研讨,教师们就教学案例进行点评和交流;(3)邀请专家对教学案例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教学研讨(1)围绕“传承吴正宪教育思想,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主题,分组进行研讨;(2)各组汇报研讨成果,其他组进行点评和交流;(3)邀请专家对研讨成果进行点评和指导。
5. 闭幕式(1)总结本次活动,肯定成果,提出希望;(2)颁发优秀学员证书;(3)合影留念。
八、活动组织1. 成立活动筹备组,负责活动的筹备、组织和实施;2. 邀请吴正宪教育专家、小学数学教学专家担任活动主讲和指导;3. 安排教学观摩和研讨活动,确保活动质量;4. 落实各项经费,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九、预期成果1. 教师对吴正宪教育思想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2. 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形成具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3. 促进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4. 提高我市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十、活动宣传1. 通过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活动通知;2. 邀请媒体进行报道,扩大活动影响力;3. 制作活动海报、宣传册等宣传资料,发放给相关教师。
(完整word版)吴正宪专题讲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策略)

吴正宪专题讲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互动策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策略一、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的内涵和意义1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互动交流每节课里都有互动,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人和媒体之间,还包括教学内容、环境等随着教学的进程,通过对信息的交换、沟通和分享而产生的相互影响的一种方式和过程。
真正的互动,一定是相互之间产生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比如说,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只是简单的回答,没有真正的动心,没有真正的思考,这只是表层的我问你答。
要想真正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要对问题进行重新认识,使学生产生自己新的思考。
教师的问题设计很重要,好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产生新的想法,形成真正的互动。
也就是说,人和人之间互动后产生的观点,不是1+1等于2,而是1+1大于2。
要想进行真正的互动,学生要先会倾听,这样学生才能产生独立思考,再用自己的观点、思想去说服对方。
对方可能会坚持自己的观点,也可能会反驳,就这样相互之间产生影响。
两个人互相受启发,如果最后还是其中一个人的观点是对的,可是那个人的观点也经过了检验,经过了另一个人的说法,这个时候两个人互动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2.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的主要意义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的主要意义在于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
既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还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和学生在同一个教学目标下,同时发生作用。
这种教学行为具有平等民主性、互促互补性、全员参与性,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是教师为了配合学生的学习,而不断去引发教学活动的过程,而学生又不断地来反馈以调控教学活动,来满足自身学习需求的学习过程。
真正发挥了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突出老师和学生的教学相长,互相的促进。
它其实也是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在我们教学实施中,要改变教师绝对权威的主导地位,就是课堂上我说你听,我留作业,你做,我发出号令,你操作。
就像领导训话的时候,是不容易互动的。
只有当老师和学生真正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让学生产生安全感,才能跟老师有真正的互动。
读吴正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师生互动共同创建有效课堂》感想

读吴正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师生互动共同创建有效课堂》感想第一篇:读吴正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师生互动共同创建有效课堂》感想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师生互动共同创建有效课堂》感想吴正宪老师是我比较仰慕的一位老师,以前看过她的现场公开课、她的教育视频,也总是不断的从周围的教师特别是数学教师那里听到有关吴正宪老师的话题,总之一句话,几乎所有人的话语里都融合两个词“仰慕、钦佩”。
最近一段时间我读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师生互动共同创建有效课堂》一书,使我的眼前为之一亮。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很简单,在文中所涉及的内容紧紧围绕教学现场,使得在应对教学现象中得以有更为有效的方式与手段。
以前总是观吴老师的课,只是觉得她讲的真的很好,是非常好的数学课,让人由衷的钦佩,赞叹,却是无从学起,没有细节的感触。
现在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要想真正的上好课,真的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学习,太多的知识需要沉淀。
在一节好课开讲之前,是有很多很多的工作需要做的,并不是教师简单的进行备课、做好教学设计,比如说你需要对学情进行调研,知道学生到底是什么已经会了,什么还不会,什么知识学生能够接受,什么知识学生接受不了,而且学情调研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各有长短。
在书中,吴老师告诉我们,进行学情调研的真正目的是真正的关注学生,了解学生,把学生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研究。
有实效的数学课,一定会有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就像是课堂上的方向标,指引着教学的方向。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又有多少教师会认真的去设计教学目标,大多数的老师的教学目标是从网上或者是从参考书上的来的,很少人会去细心揣摩,只是让它去填补教案上的一方空白。
其中即是有人去自己制定了教学目标,也是缺乏全面性、针对性和长远观点。
所以说,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那就是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我们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
当我们做好了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并不能说我们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功课,我们还要去设计探究性的学习。
吴正宪专题讲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策略)

吴正宪专题讲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互动策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策略一、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的内涵和意义1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互动交流每节课里都有互动,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人和媒体之间,还包括教学内容、环境等随着教学的进程,通过对信息的交换、沟通和分享而产生的相互影响的一种方式和过程。
真正的互动,一定是相互之间产生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比如说,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只是简单的回答,没有真正的动心,没有真正的思考,这只是表层的我问你答。
要想真正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要对问题进行重新认识,使学生产生自己新的思考。
教师的问题设计很重要,好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产生新的想法,形成真正的互动。
也就是说,人和人之间互动后产生的观点,不是1+1等于2,而是1+1大于2。
要想进行真正的互动,学生要先会倾听,这样学生才能产生独立思考,再用自己的观点、思想去说服对方。
对方可能会坚持自己的观点,也可能会反驳,就这样相互之间产生影响。
两个人互相受启发,如果最后还是其中一个人的观点是对的,可是那个人的观点也经过了检验,经过了另一个人的说法,这个时候两个人互动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2.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的主要意义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的主要意义在于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
既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还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和学生在同一个教学目标下,同时发生作用。
这种教学行为具有平等民主性、互促互补性、全员参与性,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是教师为了配合学生的学习,而不断去引发教学活动的过程,而学生又不断地来反馈以调控教学活动,来满足自身学习需求的学习过程。
真正发挥了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突出老师和学生的教学相长,互相的促进。
它其实也是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在我们教学实施中,要改变教师绝对权威的主导地位,就是课堂上我说你听,我留作业,你做,我发出号令,你操作。
就像领导训话的时候,是不容易互动的。
只有当老师和学生真正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让学生产生安全感,才能跟老师有真正的互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正宪专题讲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策略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吴正宪专题讲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互动策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策略一、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的内涵和意义1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互动交流每节课里都有互动,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人和媒体之间,还包括教学内容、环境等随着教学的进程,通过对信息的交换、沟通和分享而产生的相互影响的一种方式和过程。
真正的互动,一定是相互之间产生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比如说,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只是简单的回答,没有真正的动心,没有真正的思考,这只是表层的我问你答。
要想真正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要对问题进行重新认识,使学生产生自己新的思考。
教师的问题设计很重要,好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产生新的想法,形成真正的互动。
也就是说,人和人之间互动后产生的观点,不是1+1等于2,而是1+1大于2。
要想进行真正的互动,学生要先会倾听,这样学生才能产生独立思考,再用自己的观点、思想去说服对方。
对方可能会坚持自己的观点,也可能会反驳,就这样相互之间产生影响。
两个人互相受启发,如果最后还是其中一个人的观点是对的,可是那个人的观点也经过了检验,经过了另一个人的说法,这个时候两个人互动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2.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的主要意义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的主要意义在于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
既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还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和学生在同一个教学目标下,同时发生作用。
这种教学行为具有平等民主性、互促互补性、全员参与性,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是教师为了配合学生的学习,而不断去引发教学活动的过程,而学生又不断地来反馈以调控教学活动,来满足自身学习需求的学习过程。
真正发挥了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突出老师和学生的教学相长,互相的促进。
它其实也是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在我们教学实施中,要改变教师绝对权威的主导地位,就是课堂上我说你听,我留作业,你做,我发出号令,你操作。
就像领导训话的时候,是不容易互动的。
只有当老师和学生真正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让学生产生安全感,才能跟老师有真正的互动。
在吴正宪老师(后面简称“吴老师”)的很多课里头,这个方面都是特别突出的,后面会跟老师再交流。
在这样的氛围当中,教师和学生能够在知识,情感,思想,精神等方面相互交融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
它的本质就是相互的尊重,特别是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尊重。
如果真的老师和学生互动起来,其实就已经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
我们把它付诸于教学行为的时候,它就能促进单向交流向双向交流的转变。
如说单向交流,基本上是老师来说,你来做,表层的好像是一种交流,但是没有实现。
要把孩子们的意见反馈回来,作为教师也要思考,应当是双方之间的这种交锋,就是说你有观点,我有观点,包括师生之间,包括生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
一定得有交锋,如果没有可能就是我传递下去了,你来做,而没有真正实现互动的交流。
使静态交流向动态交流转变,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接受转变。
使学生由接受到创新。
实际上就是把过去学生由单一的知识教育,向综合的素质教育转变,可能不仅仅是知识的交流,还有方法的,教学策略的,包括人格的,情感的等等,这样才能真正的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
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里有所收获,这样他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来,这样一点一点地教学相长。
二、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的主要形式1.师生互动包括师生之间相互的问答,相互的反馈,激励,合作,以及师生角色和地位的互换,也就是互相质疑。
有的时候得在课堂里边装点“傻”,吴老师常说:“装傻也是一种教育智慧。
”在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吴老师常明知故问:“我怎么没想明白呢?”“真的是这样吗?”这样,教师先产生疑问,把教师的思考传递给学生,学生也在想,产生交锋。
只有对起话来,学生才能受到触动。
老师讲,学生可以反驳、可以坚持。
但是,真正的互相质疑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选好话题。
2.生生互动生生互动主要是通过经常用的小组讨论,学生互相评价。
其实在评价的过程当中,就是一种智慧共享的过程,也是教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学会自我反思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师生互动的一种很好的形式。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评价别人。
评价时多数是以正向评价为主,学生从中学会欣赏他人、接纳他人。
我们的数学课,绝不仅仅是只是一个知识传递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分享,学会倾听,学会接纳,学会反思,学会修正自己,通过这样一种合作的学习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以及良好的生活态度,使得他们更好的进步和成长。
三、课堂教学互动的主要类型1.外互动和内互动外互动,主要指的是师生与外界信息传递的过程,那么要想使课堂教学能够取得实效,决不能只限于师生的这种单向交流或双向交流的活动,我们特别要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特别是教师、学生与外界,比如说刚才讲的媒体、环境、内容等之间的一些互动。
通过它的互动扩大学生信息来源,提高信息质量,也帮学生开阔眼界。
整个课堂的“含金量”,学习的有效性,实效性增强。
很多学校提倡课前参与,也就是在还没上的数学课,孩子先对这个内容收集了一些信息。
比如,讲圆。
孩子把这个事已经弄的很明白了,而且还知道,通过计算机π已经算到了什么什么程度。
各种各样的信息拿到课堂上,这一堂课的信息就非常大,有时简简单单的一个触动是不花时间的。
又比如,讲统计。
特别是统计意识的培养,像数据的收集,其实很多都是在课前完成了,那么在他们一个具体的情境当中收集信息、数据,然后到课堂上来进行交流,对这些信息、数据进行处理,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实际上他们的信息来源已经不仅仅拘于课堂上的例题,而是大量的生活空间。
再比如,讲钟表。
认识钟表之前,学生先做了一个特别简单的钟表,或者从家把一个小钟表拿来,这时他已经看到了很多的信息,对于课堂上的互动也是很有帮助的。
内互动,主要指的是学生个体内部信息交流的活动。
像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情感,就是这一系列的心理活动。
它是外部环境在人内部积极能动的一种反映。
比如每一个学生来到学校,不是一张白纸,他有自己先前的经验,像知识结构,生活经验,年龄,性别,家庭环境等等,都是各不相同的,所以他们对外来信息有着不同的内化建构的过程和不同的情感体验。
那么同样的信息,经过不同学生的互动交流之后,再次用语言和行为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给他赋予了新的含义。
如:“盲人摸象”的故事。
我们过去一说“盲人摸象”都认为是贬义,就是说,你这个人片面。
吴老师曾上过一节“数的整除”复习课,这节课一直以来被很多老师认为这是概念最集中,最枯燥,最抽象的一个单元。
有人管它叫“文言文”。
而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孩子们各抒己见,那么多的数的整除的概念,经过吴老师的点拨:“不求全,你们自己试试看。
”结果学生仨一群俩一伙的把那些零零散散的概念,整理成了一幅比较完整的知识网络图。
这个互动的过程,开始的时候,一个学生只说了质数,合数,另一个学生可能说了奇数、偶数,每一个人看到的可能是一部分,但是这就处于盲人摸象的程度,我摸到大象腿的时候,很粗,像个柱子。
请问老师们,片面吧片面,大象怎么想柱子呢,可是您再想想,对这个个体来讲,他只摸到了大象的腿真实不真实是真实的。
我们说这是片面且真实的,但是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只是处于摸象的这样一种状态,那永远是片面的,所以呢要组织说象。
在吴老师的那节课上,孩子们一个一个小组进行汇报的时候,三言两语,同学互相补充,说着说着,完整的知识网络图就出现了。
经过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大象基本上就出来了。
说象的过程是什么过程呢实际上就是孩子们互相启发,共同分享的过程,就是一个真正的互动的过程,就是一个智慧再分享的过程,也是一个孩子们再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的反思的过程。
成象给学生什么呢本来是零零散散的,最后是我们大家自己你一言我一语,我们这些下里巴人们,草根式的人物自己完成的,它有一种经过了学习以后的成就感,那么这种自信心、自尊心都在这个过程当中得到了建立。
它对一个孩子未来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当然,最后我们还可以引导孩子们进行抽象,那么抽象,就是在概念的比较过程当中,去发现他们的内涵、外延有哪些不同,使每个孩子能够对数学的概念有新的,更加深刻的、理性的思考。
从摸象到说象到成象到抽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很好的内互动的过程。
2.认知互动和情感互动早在80年代的中期吴老师就写过一篇文章,后来在90年代初期的时候发表,这篇文章里边特别谈到,课堂教学一定是两条主线在互动,一条是知识的主线,另一条是情感的主线。
教学过程,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认知活动,它在认知活动过程当中,必然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反映。
认知互动和情感互动,在课堂教育当中是绝对不能截然分开的。
比如,吴老师的“平均数”那节课,就是让学生去猜,平均数可能是多少。
最大的数大概是1300,最小的数700,共5个数,让学生猜一猜平均数可能是多少。
很多同学猜1000,900,1100,980,1050,突然间有一个学生冒出来2000,当时吴老师没动声色,2000,接着猜。
但是这时候,吴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这是你们猜的,准不准呢?”孩子们马上说:“我们自己试试吧!”试的结果平均数正好是1000。
一般情况下呢,老师们就可能会说那个学生:“怎么会是2000呢最大的数才是几你先坐下吧。
”吴老师没有这样做,吴老师说:“哎,2000那位你在哪儿呢你问问同学们,人家怎么都是1000,1100,900呢”他也挺有意思,问道:“你们怎么猜得那么准?”其他学生反问他:“你看看最大的才是几?1300。
”老师就要这样挑动学生,促使他们之间产生互动。
老师们看学生问话多好:“最大的才是1300,那平均数可能是2000吗?”他说:“哎呀,我错了!”挠挠头“我错了!”吴老师问:“为什么错了?”那位学生说:“平均数不是多的给少的,少的长高了,匀乎匀乎的那个数吗对呀,那怎么可能比最高的还高呢”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它的区间,通过孩子的对话已经很好的完成了。
但是这个时候吴老师还特别关注了情感的交流,吴老师没让这个孩子尴尬的回去,也没有让他很难为情的坐下,而是对他说了一句话:“名明你们的思考有根有据,不过今天吴老师呢,更要表扬我身边刚才说错的同学。
”吴老师看看他继续说:“正是由于你的问题的出现,才给我们带来了一次很有价值的讨论,你看看,通过你们的问题的交流,互动,你们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了思考,我们才知道,原来平均数必须得比最高的少一些,比最小多一些。
这是刚才你说的,人家都在这里边去转呀转呀,你跑外边溜达去了,你看你的这个思考,你的这个问题,不是带来了我们很好的思考吗?这就是你今天对我们数学学习的贡献,大家把掌声送给那个同学!”这就是典型的情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