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防治PPT课件
合集下载
血吸虫病的防治小知识PPT课件

后果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如不及时治疗,病情可逐渐恶化, 甚至导致死亡。
02
血吸虫病的预防方法
注意个人卫生
01
02
03
勤洗手
在接触疫水前、后,以及 处理食物和进食前,都应 彻底洗手。
穿戴防护服
在接触疫水时,应穿戴防 护服,如长袖衣服、长裤、 胶鞋等,以减少皮肤暴露。
避免共用个人物品
注意事项
手术前应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风险,手术后需继续进 行药物治疗和支持性治疗。
04
血吸虫病的预防与控制策 略
加强健康教育
宣传血吸虫病的危害
通过各种渠道,如宣传册、海报、媒 体等,向公众普及血吸虫病的基本知 识、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提高公众 对血吸虫病的认识和警惕性。
培训医务人员
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 血吸虫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控制能 力,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如毛巾、牙刷等,以防止 血吸虫病的传播。
避免接触疫水
避免在有钉螺分布的 水域游泳、戏水、捕 鱼等活动。
在接触疫水后,应立 即淋浴,并更换清洁 衣物。
在必须接触疫水时, 应穿戴防护服,并尽 量减少接触时间。
改善环境卫生
清除钉螺
通过药物或物理方法清除 钉螺,以降低感染风险。
治理污水
改善排水系统,减少污水 排放,降低疫水污染。
国际合作案例三
某地区国家间的合作协议,共同制定防治策略、监测疫情和分享防 治成果,加强了区域内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THANKS
感谢观看
垃圾处理
合理处理垃圾,避免垃圾 堆积,减少钉螺滋生环境。
定期检查与治疗
定期接受血吸虫病检查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如不及时治疗,病情可逐渐恶化, 甚至导致死亡。
02
血吸虫病的预防方法
注意个人卫生
01
02
03
勤洗手
在接触疫水前、后,以及 处理食物和进食前,都应 彻底洗手。
穿戴防护服
在接触疫水时,应穿戴防 护服,如长袖衣服、长裤、 胶鞋等,以减少皮肤暴露。
避免共用个人物品
注意事项
手术前应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风险,手术后需继续进 行药物治疗和支持性治疗。
04
血吸虫病的预防与控制策 略
加强健康教育
宣传血吸虫病的危害
通过各种渠道,如宣传册、海报、媒 体等,向公众普及血吸虫病的基本知 识、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提高公众 对血吸虫病的认识和警惕性。
培训医务人员
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 血吸虫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控制能 力,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如毛巾、牙刷等,以防止 血吸虫病的传播。
避免接触疫水
避免在有钉螺分布的 水域游泳、戏水、捕 鱼等活动。
在接触疫水后,应立 即淋浴,并更换清洁 衣物。
在必须接触疫水时, 应穿戴防护服,并尽 量减少接触时间。
改善环境卫生
清除钉螺
通过药物或物理方法清除 钉螺,以降低感染风险。
治理污水
改善排水系统,减少污水 排放,降低疫水污染。
国际合作案例三
某地区国家间的合作协议,共同制定防治策略、监测疫情和分享防 治成果,加强了区域内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THANKS
感谢观看
垃圾处理
合理处理垃圾,避免垃圾 堆积,减少钉螺滋生环境。
定期检查与治疗
定期接受血吸虫病检查
血吸虫ppt课件

物,如吡喹酮止并发
症的发生。
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 进行,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 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药物 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及时调
整药物剂量和种类。
支持治疗
支持治疗是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为患者提供必要的营养、休息和护理,以提高患 者的身体状况和免疫力。
PART 03
血吸虫病的预防与控制
控制传染源
及时发现和治疗血吸 虫病患者,以降低传 染源的传播风险。
对患者进行治疗后, 应采取措施防止再次 感染。
对患者进行治疗后, 应定期进行复查,确 保治愈。
切断传播途径
避免接触可能含有血吸虫尾蚴的 水体,如池塘、河流、湖泊等。
在接触水体时,应穿戴防护服、 手套、鞋袜等个人防护用品。
血吸虫对人类和动物的危害
对人类的危害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感染后,患者会出现发热、腹 痛、腹泻、脓血便等症状。长期感染可能导致肠道病变、肝硬化、门脉高压等 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对动物的危害
血吸虫病对家畜和野生动物也有很大的危害。感染后,动物会出现消瘦、贫血 、生长发育受阻等症状,严重时甚至死亡。血吸虫病对畜牧业和野生动物保护 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023-2026
END
THANKS
感谢观看
KEEP VIEW
REPORTING
症状总结
慢性血吸虫病病程较长,可表现为长 期间断性腹泻、脓血便、贫血、消瘦 等症状。
诊断方法
慢性血吸虫病的诊断需要进行多次粪 便检查,寻找虫卵。同时,抗体检测 和肠镜检查也有助于明确诊断。
晚期血吸虫病的症状与诊断
症状总结
晚期血吸虫病病情严重,可出现腹水、巨脾、门脉高压等严重并发症。
症的发生。
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 进行,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 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药物 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及时调
整药物剂量和种类。
支持治疗
支持治疗是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为患者提供必要的营养、休息和护理,以提高患 者的身体状况和免疫力。
PART 03
血吸虫病的预防与控制
控制传染源
及时发现和治疗血吸 虫病患者,以降低传 染源的传播风险。
对患者进行治疗后, 应采取措施防止再次 感染。
对患者进行治疗后, 应定期进行复查,确 保治愈。
切断传播途径
避免接触可能含有血吸虫尾蚴的 水体,如池塘、河流、湖泊等。
在接触水体时,应穿戴防护服、 手套、鞋袜等个人防护用品。
血吸虫对人类和动物的危害
对人类的危害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感染后,患者会出现发热、腹 痛、腹泻、脓血便等症状。长期感染可能导致肠道病变、肝硬化、门脉高压等 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对动物的危害
血吸虫病对家畜和野生动物也有很大的危害。感染后,动物会出现消瘦、贫血 、生长发育受阻等症状,严重时甚至死亡。血吸虫病对畜牧业和野生动物保护 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023-2026
END
THANKS
感谢观看
KEEP VIEW
REPORTING
症状总结
慢性血吸虫病病程较长,可表现为长 期间断性腹泻、脓血便、贫血、消瘦 等症状。
诊断方法
慢性血吸虫病的诊断需要进行多次粪 便检查,寻找虫卵。同时,抗体检测 和肠镜检查也有助于明确诊断。
晚期血吸虫病的症状与诊断
症状总结
晚期血吸虫病病情严重,可出现腹水、巨脾、门脉高压等严重并发症。
血吸虫病防治知识ppt

环境改善
加强对血吸虫病流行区域的环境整 治和改造,如修建桥梁、硬化河岸 等,减少人员接触疫水的机会。
疫情监测和早发现早治疗
加强疫情监测
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发现血吸 虫病患者并及早采取措施。
早发现早治疗
发现疑似血吸虫病症状时,应 及时就医,确诊后积极配合治
疗。
跟踪治疗
对于已经感染血吸虫病的患者 ,应跟踪治疗并定期复查,防
加强部门协作和社会参与
建立联动机制
加强卫生、农业、教育等 部门之间的协作,形成防 控合力。
社会宣传与倡导
利用各种渠道,加强血吸 虫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自 我防护意识。
鼓励社会参与
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血 吸虫病防治工作,拓宽防 控工作的覆盖面。
强化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提升诊断能力
分布
血吸虫病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 区,其中以亚洲最为严重。
血吸虫病的病原和传播途径
病原
血吸虫病的病原主要有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埃及血吸虫等。其中,日 本血吸虫是中国最常见的血吸虫病病原。
传播途径
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皮肤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或 者是由于饮用含有尾蚴的生水而感染。
分析当前血吸虫病防治面临的挑战
流动人口增加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流动人口不断增加,这给血吸 虫病防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
环境变化影响
环境变化和气候变化等因素也可 能对血吸虫病疫情产生影响,使 防治工作更加复杂。
技术更新换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血吸虫病的 诊断技术和防治手段也在不断更新 换代,需要不断跟进和学习。
心理支持
加强对血吸虫病流行区域的环境整 治和改造,如修建桥梁、硬化河岸 等,减少人员接触疫水的机会。
疫情监测和早发现早治疗
加强疫情监测
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发现血吸 虫病患者并及早采取措施。
早发现早治疗
发现疑似血吸虫病症状时,应 及时就医,确诊后积极配合治
疗。
跟踪治疗
对于已经感染血吸虫病的患者 ,应跟踪治疗并定期复查,防
加强部门协作和社会参与
建立联动机制
加强卫生、农业、教育等 部门之间的协作,形成防 控合力。
社会宣传与倡导
利用各种渠道,加强血吸 虫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自 我防护意识。
鼓励社会参与
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血 吸虫病防治工作,拓宽防 控工作的覆盖面。
强化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提升诊断能力
分布
血吸虫病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 区,其中以亚洲最为严重。
血吸虫病的病原和传播途径
病原
血吸虫病的病原主要有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埃及血吸虫等。其中,日 本血吸虫是中国最常见的血吸虫病病原。
传播途径
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皮肤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或 者是由于饮用含有尾蚴的生水而感染。
分析当前血吸虫病防治面临的挑战
流动人口增加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流动人口不断增加,这给血吸 虫病防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
环境变化影响
环境变化和气候变化等因素也可 能对血吸虫病疫情产生影响,使 防治工作更加复杂。
技术更新换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血吸虫病的 诊断技术和防治手段也在不断更新 换代,需要不断跟进和学习。
心理支持
小学血吸虫病预防PPT

小学血吸虫病预防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 录
• 什么是血吸虫病? • 血吸虫病的预防方法 • 血吸虫病的症状与治疗 • 学校在血吸虫病预防中的作用 • 案例分享
01
什么是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的定义
血吸虫病是一种由血吸虫寄生 于人体内所引起的寄生虫病。
血吸虫病主要分为肠血吸虫病 和尿路血吸虫病两类。
在必须接触疫水的情 况下,应穿戴防护服 、鞋、手套等个人防 护用品。
定期进行体检
定期进行血吸虫病检查,了解自 己是否感染血吸虫病。
对于已经感染血吸虫病的患者, 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并定
期复查。
对于疑似感染血吸虫病的患者, 也应及早就医,以便早期治疗和
控制病情。
03
血吸虫病的症状与治疗
血吸虫病的症状
建立体检档案
对学生的体检结果进行记 录,建立健康档案,以便 及时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 。
及时反馈体检结果
将体检结果及时反馈给学 生和家长,指导家长关注 孩子的健康状况,如有异 常及时就医。
建立健康档案
记录学生基本信息
记录学生的基本信息,如 姓名、年龄、性别等。
记录体检结果
对学生的体检结果进行详 细记录,包括粪便检查结 果等。
制作宣传资料
学校可以制作血吸虫病预防宣传资料,如海报、 宣传册等,张贴在校园内,供学生随时查阅。
3
开展主题班会
班主任可以组织血吸虫病预防主题班会,让学生 们深入了解血吸虫病的危害和预防方法。
定期开展体检
01
02
03
定期进行粪便检查
学校应定期组织学生进行 粪便检查,以便及时发现 感染血吸虫的学生,采取 相应措施。
肠血吸虫病主要流行于非洲、 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而尿 路血吸虫病则主要流行于非洲 和南美洲地区。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 录
• 什么是血吸虫病? • 血吸虫病的预防方法 • 血吸虫病的症状与治疗 • 学校在血吸虫病预防中的作用 • 案例分享
01
什么是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的定义
血吸虫病是一种由血吸虫寄生 于人体内所引起的寄生虫病。
血吸虫病主要分为肠血吸虫病 和尿路血吸虫病两类。
在必须接触疫水的情 况下,应穿戴防护服 、鞋、手套等个人防 护用品。
定期进行体检
定期进行血吸虫病检查,了解自 己是否感染血吸虫病。
对于已经感染血吸虫病的患者, 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并定
期复查。
对于疑似感染血吸虫病的患者, 也应及早就医,以便早期治疗和
控制病情。
03
血吸虫病的症状与治疗
血吸虫病的症状
建立体检档案
对学生的体检结果进行记 录,建立健康档案,以便 及时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 。
及时反馈体检结果
将体检结果及时反馈给学 生和家长,指导家长关注 孩子的健康状况,如有异 常及时就医。
建立健康档案
记录学生基本信息
记录学生的基本信息,如 姓名、年龄、性别等。
记录体检结果
对学生的体检结果进行详 细记录,包括粪便检查结 果等。
制作宣传资料
学校可以制作血吸虫病预防宣传资料,如海报、 宣传册等,张贴在校园内,供学生随时查阅。
3
开展主题班会
班主任可以组织血吸虫病预防主题班会,让学生 们深入了解血吸虫病的危害和预防方法。
定期开展体检
01
02
03
定期进行粪便检查
学校应定期组织学生进行 粪便检查,以便及时发现 感染血吸虫的学生,采取 相应措施。
肠血吸虫病主要流行于非洲、 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而尿 路血吸虫病则主要流行于非洲 和南美洲地区。
预防血吸虫ppt课件

防治工作的展望
研发新型药物和疗法
通过科研手段,开发更有效、更安全的 血吸虫病防治药物和疗法。
国际合作与资源共享
加强国际合作,共享防治血吸虫病的 资源和经验,共同推进防治工作。
提高社会认知
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宣传教育,提高公 众对血吸虫病的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创新防治技术
探索和应用新的防治技术,如基因编 辑、纳米技术等,以期在防治血吸虫 病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切断传播途径
01
02
03
加强粪便管理
建立完善的粪便管理制度, 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 防止粪便污染水源。
改善水环境
加强水质监测,改善水源 地的环境,提高水质标准, 降低水体中的血吸虫尾蚴 数量。
提倡安全用水
引导人们养成安全用水的 习惯,避免直接饮用生水 或使用生水洗脸、洗澡等 行为。
保护易感人群
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建立监测系统
定期对钉螺分布情况进行监测 和调查,及时发现和控制钉螺 的扩散。
开展环境整治
对社区环境进行整治和改造, 清除钉螺滋生的环境,减少钉 螺的数量。
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
建立健全疫情监测和报告制度 ,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的扩散
。
04
血吸虫病防治的挑战与展望
防治工作的挑战
流行范围广
健康教育
开展广泛的血吸虫病防治 知识宣传教育,提高人们 对血吸虫病的认识和预防 意识。
个人防护
教育人们注意个人卫生, 避免接触疫水,特别是在 流行季节和流行地区要特 别注意防范。
疫苗接种
研发和推广血吸虫病疫苗, 为易感人群提供免疫保护。
03
血吸虫病的预防措施
个人防护措施
避免接触疫水
《血吸虫病防治》PPT课件

三、病原学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四种:
间日疟原虫(P.vivax)、恶性疟原虫(P.falciparum)、 三日疟原虫(P.malariae)和卵形疟原虫(P.ovale)。
我国以前二种为常见,三日疟原虫多见于受血 病人,卵形疟仅发现几例。各种脊椎动物(主 要是禽类、鼠和猴猿类)的疟原虫有100多种, 仅灵长类的疟原虫偶可感染人。
1、红细胞外期(exoerythrocytic stage)当受染的雌性 按蚊吮吸人血时,疟原虫子孢子随蚊唾液进入人体血循环, 约半小时全部侵入肝细胞,速发型子孢子即进行裂体增殖, 迟发型子孢子则进入休眠状态。在肝细胞内裂体增殖的疟 原虫,经过5~40天发育成熟,胀破肝细胞逸出成千上万 的裂殖子(merozoite)进入血流。进入血流的裂殖子部 分被吞噬细胞吞噬杀灭,部分侵入红细胞并在其内发育增 殖,称为红细胞内期。迟发型子孢子经过休眠后,在肝细 胞内增殖,释放裂殖子入血,即造成疟疾的复发。恶性疟 疾无复发,是由于恶性疟原虫子孢子无休眠期。
八、治疗
(三)疑似病例假定性治疗 成人量氯喹0.6g顿服,在氯喹抗性地区用哌喹
0.6g顿服。确诊后按前述方法治疗。 (四)重症病例治疗 ①用青蒿琥酯钠或咯萘啶或蒿甲醚或二盐酸奎宁
注射作抗疟治疗。 ②输液,补充维生素,并作支持和辅助治疗。 ③对症治疗和并发症处理。
九、蚊媒控制与预防
传播媒介防制是控制疟疾的重要手段之一。防蚊 叮咬是最佳的预防方法:在夏季,市民应在房间 安装纱窗和纱门,悬挂蚊帐,避免蚊子叮咬;日 落之后,若到户外去活动,应尽量穿长袖衫,脸、 手、脚等裸露部位应适当涂擦驱蚊油或驱蚊剂。
五、疟疾的临床症状
一、典型疟疾 间日疟
常有头痛、乏力、肢体疼痛、怕冷、厌食、恶心等。初 次发作时,可有数日不规则的发热,随后呈典型的间歇发 作。发作周期为48小时。典型发作可分为三期:寒颤期、 高热期、大汗期。发作2-3次后,脾脏可出现轻度肿大, 质软,有轻度压痛。反复频繁发作后,脾脏肿大明显, 质硬,压痛较重。
小学生血防健康教育知识讲座PPT演示课件

呼吁大家关注并参与到血防工作中来
家庭参与
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孩子的血防教育,共同做好家庭防护措 施。
学校参与
呼吁学校加强血防知识宣传,定期开展相关活动,提高学 生们的血防意识。
社会参与
倡导社会各界关注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共同营造良好的血 防氛围。
共同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安全、健康、快乐成长环境
完善防控措施
力。
家庭配合学校做好相关工作
1 2
家长参与血防教育
家长应积极参与学校的血防教育活动,了解血吸 虫病的危害和预防措施,与学校共同做好孩子的 血防教育工作。
家庭环境改善
家长应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的卫生状况,及时清 理垃圾、积水等,消除血吸虫病的传播条件。
3
孩子良好习惯培养
家长应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不随地 吐痰、不乱扔垃圾等,降低感染血吸虫病的风险。
保证睡眠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身体恢复和免疫力 的提高。
发现疑似症状及时就医检查
了解血吸虫病症状
了解血吸虫病的症状,如发热、咳嗽、胸痛、腹泻等,以便及时 发现并就医。
就医检查
如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配合治疗
一旦确诊为血吸虫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服药、 定期复查,以确保早日康复。
加强学校、家庭等场所 的血防措施建设,为孩 子们提供安全的成长环 境。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多种形式加强血防 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孩 子们的血防意识和自我 防护能力。
关注孩子健康
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状 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疑 似血吸虫感染的情况, 保障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预防血吸虫病健康教育宣传课件

及时就医检查
出现疑似症状
如出现发热、腹泻、腹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 查。
高危人群定期检查
对于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工作或生活的高危人群, 应定期进行血吸虫病检查。
及时治疗
一旦确诊为血吸虫病,应立即进行治疗,以防止 病情恶化。
04
健康教育宣传内容
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和症状
传播途径 通过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体(如湖水、河水、塘水等)而感染。
预防并发症
血吸虫病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肠道炎症等。 预防血吸虫病可以降低这些并发症的 风险。
预防疾病传播
控制传染源
及时发现和治疗血吸虫病患者, 控制传染源的传播,是预防疾病
传播的关键措施。
切断传播途径
避免接触可能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 体,如不饮用生水、不赤足在有螺 洲滩上行走等,可以有效切断传播 途径。
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
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接触 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体,如江河、湖 泊、水田、池塘等。
尾蚴从水体中逸出后附着在人体皮肤 上,进入人体后发育为成虫,寄生于 人体内。
血吸虫病的危害
血吸虫病对人类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对肠道和肝脏的损害,可能导致腹泻、腹痛、肝 脏肿大和肝功能异常等症状。
长期感染血吸虫病还可能引发肝硬化、肝癌等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
预防血吸虫病健康教育宣传 课件
contents
目录
• 血吸虫病概述 • 预防血吸虫病的重要性 • 预防血吸虫病的措施 • 健康教育宣传内容 • 宣传方式与途径
01
血吸虫病概述
血吸虫病的定义
01
血吸虫病是一种由血吸虫寄生于 人体内所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 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 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一)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增殖
2、红细胞内期(erythrocytic stage)裂殖子侵入红细胞 内,初期似戒指状,红色的核点,兰色环状的胞浆,称为 环状体即小滋养体。环状体发育长大,胞浆可伸出不规则 的伪足,以摄噬血红蛋白,此为阿米巴滋养体或大滋养体。 未被利用的血红蛋白分解成正铁血红素颗粒蓄积在原浆内 呈棕褐色,称为疟色素(malaria pigment)。大滋养体 继续发育,其核与原浆进行分裂,形成裂殖体 (schizont)。原虫种的不同裂殖体中裂殖子的数目也不 一样,成熟后裂殖子数一般间日疟为12~24个,恶性疟 为18~36个,三日疟和卵形疟为6~12个。成熟的裂殖体 破裂,裂殖子逸出,一部分再侵入正常红细胞,一部分被 吞噬细胞吞噬。释出的疟色素也被吞噬。
血吸虫病防治
1
凡寄生在脊椎动物血管内的吸虫称为血 吸虫。一般吸虫为雌、雄同体。
寄生在变温脊椎动物的血吸虫也是雌、 雄同体。
寄生在恒温脊椎动物,如哺乳类、鸟类 的血吸虫是雌、雄异体,分类上突出其 特征,称之为裂体吸虫。在人们习惯上 所谓血吸虫即指这一类的裂体吸虫。 。
2
据有关报道,可以感染人体的血吸虫有19 种之多,但对人体有害的主要有5种即日本 血吸虫、埃及血吸虫、曼氏血吸虫、间插 血吸虫和湄公血吸虫
9
(一)传播过程
血吸虫的病原体离开感染的机体,经过传播 途径再进入易感者体内造成感染的过程称 为传播过程。日本血吸虫的传染源(终宿 主)除人外,还有众多的家畜和野生动物, 如牛、马、驴、羊、猪、兔、沟鼠等42种 动物。但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宿主仅钉螺1种, 毛蚴只有在钉螺体内才能发育成尾蚴。
10
(一)治疗对象
3
(一)生活史
日本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的肠系膜静脉血管 中,雌、雄虫交配产卵,卵随血流沉积于肝脏、 肠壁血管内和周围组织。分布在肠壁组织的虫 卵部分破溃进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这时 卵内已发育有毛蚴,毛蚴在水中孵出并游动, 遇到中间宿主钉螺能主动侵入,继续生长发育, 经两代胞蚴的无性生殖,形成大量的尾蚴。尾 蚴为感染终宿主的阶段。尾蚴自螺体逸出,进 入水中,当人、畜生产或生活接触疫水,尾蚴 可主动侵入皮肤成为童虫。童虫随血液循环到 肝和肠系膜静脉而定居并发育为成虫。雌、雄 虫交配产卵进行又一代的有性生殖。
14
三、病原学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四种:
间日疟原虫(P.vivax)、恶性疟原虫(P.falciparum)、 三日疟原虫(P.malariae)和卵形疟原虫(P.ovale)。
我国以前二种为常见,三日疟原虫多见于受血 病人,卵形疟仅发现几例。各种脊椎动物(主 要是禽类、鼠和猴猿类)的疟原虫有100多种, 仅灵长类的疟原虫偶可感染人。
1、红细胞外期(exoerythrocytic stage)当受染的雌性 按蚊吮吸人血时,疟原虫子孢子随蚊唾液进入人体血循环, 约半小时全部侵入肝细胞,速发型子孢子即进行裂体增殖, 迟发型子孢子则进入休眠状态。在肝细胞内裂体增殖的疟 原虫,经过5~40天发育成熟,胀破肝细胞逸出成千上万 的裂殖子(merozoite)进入血流。进入血流的裂殖子部 分被吞噬细胞吞噬杀灭,部分侵入红细胞并在其内发育增 殖,称为红细胞内期。迟发型子孢子经过休眠后,在肝细 胞内增殖,释放裂殖子入血,即造成疟疾的复发。恶性疟 疾无复发,是由于恶性疟原虫子孢子无休眠期。
5
雌虫:体型前细后粗,虫体前半为乳白色, 后半由于肠管充满着消化和半消化宿主的 血液,呈黑褐色。虫体平均大小为(10~ 18 mm)×(0.24~0.30 mm)。生殖系统 包括卵巢,输卵管、卵黄腺、卵模、梅氏 腺、子宫及生殖孔。雌虫的消化系统与排 泄-渗压调节系统与上述雄虫相似。
6
虫卵—随粪便排出的日本血吸虫成熟卵为 淡黄色,卵壳薄,无盖,略作椭圆形。大 小 平 均 为 8 9 um×67um, 有 短 小 的 侧 刺 , 但往往被周围的污物掩盖而不易查见。卵 壳内有胚膜和活动毛蚴。
4
(二)形态
成虫——血吸虫生活自然状态为雌、雄合抱。 血吸虫为了雌、雄适应血管内生活,它的外观 为圆筒状。
雄虫:乳白色,背腹扁平,体前端有口吸盘和 腹吸盘。在腹吸盘后的虫体,其两侧向腹面卷 曲,形成抱雌沟,让雌虫居于其中。大小:平 均(10~18 mm)×(0.44 ~0.51mm)。体 内结构包括肌肉、消化、生殖、排泄-渗压调节 及神经5个系统,这些器官埋存网状实质组织 中。生殖系统由睾丸、输出管、输精管、贮精 囊、生殖孔等构成。
1、粪检阳性者 2、血清学阳性者
11
(二)治疗药物
吡喹酮是目前唯一用于治疗日本血吸虫的 药物,常用治疗急性吸虫病的成人剂量和 治程为120mg/kg,6天疗法,且不良反应轻和 疗效高,在血吸虫病防治中起着重要作用。
12
疟疾防治知识
13
一、什么是疟疾
疟疾(malaria)又名打摆子,是由疟原虫 经按蚊叮咬传播的传染病。临床上以周期 性定时发作的寒战、高热、出汗退热,以 及贫血和脾大为特点。因原虫株、感染程 度、免疫状况和机体反应性等差异,临床 症状和发作规律表现不一。
15
三、病原学
疟原虫的发育过程分两个阶段,即在人体 内进行无性增殖(裂体增殖)和在蚊体内进行 有性增殖与孢子增殖。四种疟原虫的生活 史基本相同。
16
(一)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增殖
疟原虫在人体内发育增殖分为两个时期, 即寄生于肝细胞内的红细胞外期和寄生于 红细胞内的红细胞内期。
17Leabharlann (一)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增殖
7
毛蚴——毛蚴体形为长椭圆形,左右对称。 平均大小为99~35um。除前端突出的顶突 (或钻器)外,体表具有纤毛,由21或22 块纤毛板分4横列构成。
8
尾蚴——尾蚴由体部与尾部构成,尾部又 分尾干与尾叉。体部大小为(100~150um) ×(40~66um)。尾干为(140~160um) ×(20~30um)。尾叉伸长时可达50~ 70um。
经过细胞内3~5次裂体增殖后,部分进入红细胞的裂 殖子在红细胞内不再进行无性分裂,而逐渐发育成为雌或 雄配子体。配子体在人体内可生存2~3个月,此期间如被
(一)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增殖
2、红细胞内期(erythrocytic stage)裂殖子侵入红细胞 内,初期似戒指状,红色的核点,兰色环状的胞浆,称为 环状体即小滋养体。环状体发育长大,胞浆可伸出不规则 的伪足,以摄噬血红蛋白,此为阿米巴滋养体或大滋养体。 未被利用的血红蛋白分解成正铁血红素颗粒蓄积在原浆内 呈棕褐色,称为疟色素(malaria pigment)。大滋养体 继续发育,其核与原浆进行分裂,形成裂殖体 (schizont)。原虫种的不同裂殖体中裂殖子的数目也不 一样,成熟后裂殖子数一般间日疟为12~24个,恶性疟 为18~36个,三日疟和卵形疟为6~12个。成熟的裂殖体 破裂,裂殖子逸出,一部分再侵入正常红细胞,一部分被 吞噬细胞吞噬。释出的疟色素也被吞噬。
血吸虫病防治
1
凡寄生在脊椎动物血管内的吸虫称为血 吸虫。一般吸虫为雌、雄同体。
寄生在变温脊椎动物的血吸虫也是雌、 雄同体。
寄生在恒温脊椎动物,如哺乳类、鸟类 的血吸虫是雌、雄异体,分类上突出其 特征,称之为裂体吸虫。在人们习惯上 所谓血吸虫即指这一类的裂体吸虫。 。
2
据有关报道,可以感染人体的血吸虫有19 种之多,但对人体有害的主要有5种即日本 血吸虫、埃及血吸虫、曼氏血吸虫、间插 血吸虫和湄公血吸虫
9
(一)传播过程
血吸虫的病原体离开感染的机体,经过传播 途径再进入易感者体内造成感染的过程称 为传播过程。日本血吸虫的传染源(终宿 主)除人外,还有众多的家畜和野生动物, 如牛、马、驴、羊、猪、兔、沟鼠等42种 动物。但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宿主仅钉螺1种, 毛蚴只有在钉螺体内才能发育成尾蚴。
10
(一)治疗对象
3
(一)生活史
日本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的肠系膜静脉血管 中,雌、雄虫交配产卵,卵随血流沉积于肝脏、 肠壁血管内和周围组织。分布在肠壁组织的虫 卵部分破溃进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这时 卵内已发育有毛蚴,毛蚴在水中孵出并游动, 遇到中间宿主钉螺能主动侵入,继续生长发育, 经两代胞蚴的无性生殖,形成大量的尾蚴。尾 蚴为感染终宿主的阶段。尾蚴自螺体逸出,进 入水中,当人、畜生产或生活接触疫水,尾蚴 可主动侵入皮肤成为童虫。童虫随血液循环到 肝和肠系膜静脉而定居并发育为成虫。雌、雄 虫交配产卵进行又一代的有性生殖。
14
三、病原学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四种:
间日疟原虫(P.vivax)、恶性疟原虫(P.falciparum)、 三日疟原虫(P.malariae)和卵形疟原虫(P.ovale)。
我国以前二种为常见,三日疟原虫多见于受血 病人,卵形疟仅发现几例。各种脊椎动物(主 要是禽类、鼠和猴猿类)的疟原虫有100多种, 仅灵长类的疟原虫偶可感染人。
1、红细胞外期(exoerythrocytic stage)当受染的雌性 按蚊吮吸人血时,疟原虫子孢子随蚊唾液进入人体血循环, 约半小时全部侵入肝细胞,速发型子孢子即进行裂体增殖, 迟发型子孢子则进入休眠状态。在肝细胞内裂体增殖的疟 原虫,经过5~40天发育成熟,胀破肝细胞逸出成千上万 的裂殖子(merozoite)进入血流。进入血流的裂殖子部 分被吞噬细胞吞噬杀灭,部分侵入红细胞并在其内发育增 殖,称为红细胞内期。迟发型子孢子经过休眠后,在肝细 胞内增殖,释放裂殖子入血,即造成疟疾的复发。恶性疟 疾无复发,是由于恶性疟原虫子孢子无休眠期。
5
雌虫:体型前细后粗,虫体前半为乳白色, 后半由于肠管充满着消化和半消化宿主的 血液,呈黑褐色。虫体平均大小为(10~ 18 mm)×(0.24~0.30 mm)。生殖系统 包括卵巢,输卵管、卵黄腺、卵模、梅氏 腺、子宫及生殖孔。雌虫的消化系统与排 泄-渗压调节系统与上述雄虫相似。
6
虫卵—随粪便排出的日本血吸虫成熟卵为 淡黄色,卵壳薄,无盖,略作椭圆形。大 小 平 均 为 8 9 um×67um, 有 短 小 的 侧 刺 , 但往往被周围的污物掩盖而不易查见。卵 壳内有胚膜和活动毛蚴。
4
(二)形态
成虫——血吸虫生活自然状态为雌、雄合抱。 血吸虫为了雌、雄适应血管内生活,它的外观 为圆筒状。
雄虫:乳白色,背腹扁平,体前端有口吸盘和 腹吸盘。在腹吸盘后的虫体,其两侧向腹面卷 曲,形成抱雌沟,让雌虫居于其中。大小:平 均(10~18 mm)×(0.44 ~0.51mm)。体 内结构包括肌肉、消化、生殖、排泄-渗压调节 及神经5个系统,这些器官埋存网状实质组织 中。生殖系统由睾丸、输出管、输精管、贮精 囊、生殖孔等构成。
1、粪检阳性者 2、血清学阳性者
11
(二)治疗药物
吡喹酮是目前唯一用于治疗日本血吸虫的 药物,常用治疗急性吸虫病的成人剂量和 治程为120mg/kg,6天疗法,且不良反应轻和 疗效高,在血吸虫病防治中起着重要作用。
12
疟疾防治知识
13
一、什么是疟疾
疟疾(malaria)又名打摆子,是由疟原虫 经按蚊叮咬传播的传染病。临床上以周期 性定时发作的寒战、高热、出汗退热,以 及贫血和脾大为特点。因原虫株、感染程 度、免疫状况和机体反应性等差异,临床 症状和发作规律表现不一。
15
三、病原学
疟原虫的发育过程分两个阶段,即在人体 内进行无性增殖(裂体增殖)和在蚊体内进行 有性增殖与孢子增殖。四种疟原虫的生活 史基本相同。
16
(一)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增殖
疟原虫在人体内发育增殖分为两个时期, 即寄生于肝细胞内的红细胞外期和寄生于 红细胞内的红细胞内期。
17Leabharlann (一)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增殖
7
毛蚴——毛蚴体形为长椭圆形,左右对称。 平均大小为99~35um。除前端突出的顶突 (或钻器)外,体表具有纤毛,由21或22 块纤毛板分4横列构成。
8
尾蚴——尾蚴由体部与尾部构成,尾部又 分尾干与尾叉。体部大小为(100~150um) ×(40~66um)。尾干为(140~160um) ×(20~30um)。尾叉伸长时可达50~ 70um。
经过细胞内3~5次裂体增殖后,部分进入红细胞的裂 殖子在红细胞内不再进行无性分裂,而逐渐发育成为雌或 雄配子体。配子体在人体内可生存2~3个月,此期间如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