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山水田园诗的研究
心灵乐园浪漫之恋魏晋南北朝诗赏析

心灵乐园浪漫之恋魏晋南北朝诗赏析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魏晋南北朝时期被誉为文学的“金季”。
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以诗歌最为著名,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们的内心感受。
本文将以“心灵乐园浪漫之恋魏晋南北朝诗赏析”为题,探讨这个时期诗歌中独特的浪漫情怀与人文关怀。
一、《陶渊明集》中的山水田园诗魏晋时期,社会发展动荡,人们对于回归自然、追求心灵宁静的需求日益增长。
陶渊明是这个时期最为出色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给人以宁静、深远的感觉,描绘出了大自然的美丽和人们对纯净自然的向往。
例如他在《归园田居》中写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达了对友谊的重视和对山水田园生活的想念。
这些诗歌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呼唤。
二、《文选》中的爱情诗除了山水田园诗以外,文学才子们对于爱情的描绘也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的重要题材。
其中,《文选》是这个时期保存最完整的文集之一,其中收录了许多关于爱情的诗歌。
例如,王羲之的《琴歌》中写道:“长夜悲秋吟,还是断肠心。
试觅行云隐,君在人何处。
”这些诗歌表达了才子佳人们深沉而浪漫的情感,使读者感受到了魏晋时期诗人们敏感细腻的情怀。
三、北朝时期的士人诗集北朝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延续,文化繁荣,士人们纷纷以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刘宋时期的谢灵运和杨炯,他们分别以《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和《乌衣巷》成为后世广为传诵的名篇。
这些诗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意象,表达了对现实的思考和对悲凉命运的感慨,触动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柔软。
四、魏晋南北朝诗歌的意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不仅仅是文学的精品,更是对当时社会风貌和人们内心感受的真实记录。
这些诗歌体现了人们内心的浪漫情怀和对纯粹自然的向往,传达了人文关怀和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同时,这些诗歌也反映了时代的精神状态和社会的变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承载着山水田园的美、爱情的柔情以及士人的思想感慨,展现了一个充满浪漫情怀和人文关怀的时代。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山水田园诗的研究

魏晋南北朝山水田园诗的研究/h1一、原因魏晋时期的山水宦游之所以得到空前的发展,蔚为壮观,大致有两个发面的原因:一是社会政治的黑暗,一是社会审美心理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
频繁的朝代更替造成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使得很多文人学士朝不保夕,动辄得咎,甚至惨遭杀害,死于非命,于是许多文人不敢问津政治,或者厌恶仕途,对时事采取回避的态度。
他们或隐居田园,或游赏山水,于是隐逸之风大盛,此时人们不再把大自然看的那么神秘,尊严和崇高,大自然那种统治,象征物的约束作用也逐渐削弱以致消失,而成为人们游览憩息的对象和环境。
正如谢灵运在《游名山志序》中所说:“夫衣食,人生之所资:山水性分之所适。
”左思在《招隐》诗中第一次提出了山水自然的审美意义:“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人们对山水的这种喜好以及由此产生的对自然的认识和体验又同时与当时盛行的玄学有关。
玄学的核心是道学之术和老庄之学,老庄人生境界进入文学,乃是山水进入文学的前奏。
山水意识是建立在老庄人生情趣之上的。
魏晋时期由于统治者忙于征伐战争,镇压人民的反抗和争夺统治权,两汉以来儒学那种重功利、主政教,主讽谏、崇实录,尚雅正的正统思想开始动摇。
随着儒家正统观念的淡化,经学束缚的逐渐解除,思想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僵化的思想世界让位于一个感情丰富细腻的世界。
崇尚虚无,消极避世的老庄思想和着佛教随之兴盛起来。
“儒在钟鼎,道在山林”儒家思想较多地渗透到政治关系和伦理规范方面,道家思想则较多地积淀在艺术形式和审美观念上。
当时文人学士普遍认为“山静而谷深者,自然之道也”(阮籍《达庄论》)。
“阳降阴生,一替一兴,流而为川,滞而为陵”(挚虞《思游赋》)。
山川景物都是自然之形,“方寸湛然,固以玄对山水”(孙绰(庚亮碑)),正如庄子所言“得鱼忘筌”“得意忘言”。
这样,他们就可以在游览山水中领略玄趣,追求与道冥合的精神境界。
这也是嵇康所主张的“返乎自然”。
不仅如此,钟情山水还成为士林衡量为人作文的价值标准,形成了一种崇尚潇洒明秀、高雅脱俗之美的审美情趣,这种审美情趣在以后的士文化传统里占有者重要的地位。
魏晋南北朝隐士田园文化研究

魏晋南北朝隐士田园文化研究时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隐士数量剧增,陶渊明、谢灵运、竹林七贤等名隐士辈出。
他们自食其力,躬耕垄亩,生活在山林田园之中,他们日常结伴游山玩水、吟诗作赋、饮酒高歌,他们热爱自然,开创了并且发展了田园文化,本文对田园文化发展的原因与田园文化的题材作品内容进行了剖析,并综合总结了田园文化的历史和时代意义。
标签:魏晋南北朝;隐士;田园文化研究一、从隐士隐居的生活及隐居的原因看作品题材1.隐士的特点与隐居的原因——田园文化的形成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隐士大多才学不凡、饱读诗书,如果他们有个人意愿,也可选择重归仕途,也不必选择远离世俗,隐居山林而与俗世人隔绝的生活。
关于隐士隐居的原因主要从他们的性格与追求说起。
(1)崇高的政治理想。
隐士都是志向高远、远迈不群者,“人无志,非人也”。
(嵇康《家诫》)然而官场的污秽注定被他们不齿,由于他们性格清高而正直,仕途一直不顺。
因为他们不愿意同流合污,面对崇高的政治理想,他们忧国忧民,却无法实现政治抱负,所以选择了归隐山林,远离俗世的烦恼。
(2)对田园自然的追求。
另一个要原因是他们对自然的向往和追求。
加之当时庄园制度的盛行,也为山水美的发现提供了条件,魏晋南北朝士人追求心神的超然,追求万物的自然与和谐统一,所以山水自然之美成为了他们的审美对象,而优越的地理条件也是山水审美形成的原因之一。
最后,隱士们选择了归隐,选择了躬耕垄亩、自食其力的田园生活。
2.田园生活的内容与作品题材田园生活最大的特点是宁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隐士一般选择归隐于田园或者深山,与熙熙攘攘的人群断开了联系,他们生活上自给自足,饮食、服饰方面一贯是就地取材,从诗歌中不乏能读到隐士日常生活的细节,包括生活环境、食材、服饰特点等。
隐士们有很多闲暇,能够安排自己的时间,而这些隐士一般有着高雅的品位与追求,拥有非凡才学,精通琴棋书画,他们在闲暇时间一般会选择吟诗作对,抚琴作曲,或结伴游玩,把酒言欢。
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发展史

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发展史
:
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早期以水类诗歌为主,随后形成以山水为主的形式,具有浓厚的农耕文化和自然叠调的内容。
战国至汉代,也形成了“江、陆、湖、山"的诗歌四大流派,其中山水诗在诗歌开拓者的整体沿着曲折的激流中居重要地位,因而被称为“诗经四大流派之首”。
东汉到魏晋时期,山水田园诗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开创了独具特色的“林泉诗派”。
以陶渊明、屈原为主的诗人,将浓重的农耕文化、生态美学以及自然叠调的内涵、境外异族的描绘等融入山水田园诗,达到了精致的艺术品位。
北魏到南北朝期,山水田园诗的创作更加注重立意的丰富性,强调唯美的艺术手法,形成了美丽绚丽的山水田园诗,也形成了诗歌写作的艺术风格“园林式”。
随后唐宋时期,以柳宗元、欧阳修等诗人为主,把故事情节、文学技巧以及幽雅妩媚的细微差别与山水田园诗相结合,增添了它们的艺术意境。
从隋朝到宋元明,画家以及诗人都本着“致敬大自然,诗文结合”的原则,历经发展、完善,使得山水田园诗得以在国内外深入流传,受到
广泛的赞赏。
最后,从清朝至今,山水田园诗的发展可以说已是现象级的,让诗歌走出书院,融入大众视野,逐渐普及到民间社会,为艺术复兴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魏晋文学的发展以及山水诗的了解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总体特征是乱世文学。
具体表现在七个方面:1、文学的感情基调表现为悲观和放达这一时期的文人,有许多都被莫名其妙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旋涡。
他们中有的受到排挤、压制,有的受到迫害甚至杀头,有的生活在战乱之中,这些遭遇使他们感觉到自己对社会、对自我都无能为力,表现在这些人身上,有的是悲观绝望,而有的则是用放浪形骸的行为来发泄无望的情怀。
这样,就使这一时期的文学形成了悲观与放达的感情基调。
2、文学的主题是生死、游仙和隐逸这一主题是与文人们悲观和放达的感情基调是一致的。
生死的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如何面对生与死等,如曹操的《短歌行》。
游仙的主题,主要是想像神仙的世界,表现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以及对长生的愿望,如曹植的《游仙诗》等。
隐逸的主题,主要是向往和歌咏隐逸的生活,以及招隐与反招隐。
如陶渊明的就有大量的描写隐逸生活和表现隐逸思想的作品。
他把这一主题的创作推到的登峰造极的地步。
3、文学中渗透着儒学、玄学与佛学思想这一时期,国家处于长期分裂状态,战争连绵不断,人民的流离失所,一方面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广大人民生活十分艰苦。
另一方面,也使得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玄学、儒学、佛学并行,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和渗透到文学创作中来。
如在东晋诗坛上占据了百年之久的玄言诗,就是玄学对文学影响结果。
4、文学中反映了寒门之士的抑郁不平魏文帝用人的政策,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这就自然地使得许多才高的寒士心中产生了不平之气,这些不平,反映到文学创作中,也就成为了这一时期文学的一个特征。
5、大量出现文学家族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文学家族,如“三曹”父子、“三张”(张载、张协、张亢)兄弟、“二陆(陆机、陆云)兄弟等。
6、创作形式异彩纷呈(1)、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是诗歌,文人的五言诗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南北朝的民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2)、这期的散文虽然逐渐被骈文所代替,但也有一些优秀的散文传世。
总魏晋南北朝到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发展脉络

自然山水审美意识提升理论准备 山水田园诗形成与发展
玄言诗
过渡
山水田园诗
16
代表人物
谢灵运
开创山水诗 继承与发展
谢朓 鲍照
17
一、全过程、全方位描写
• 《从斤竹涧越岭溪行》 猿鸣诚知曙,谷幽光未显。 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 逶迤傍隈隩,迢递陟陉岘。 过涧既厉急,登栈亦陵缅。 川渚屡径复,乘流玩回转。 苹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浅。 企石挹飞泉,攀林摘叶卷。 想见山阿人,薜萝若在眼。 握兰勤徒结,折麻心莫展。 情用赏为美,事昧竟谁辨。 观此遗物虑,一悟得所遣。
18
二、对局部景物精心刻画
•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 “林壑敛瞑色,云霞收夕霏”
——《初去郡》 ——《登池上楼》 ——《入彭蠡湖口》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19
三、对山水神韵的细心品味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 5)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 王维《过香积寺》
•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27
山水田园诗诗歌特点
• 描写秀丽的风光,表达自己对自然的喜爱之情,或表达隐居情怀,如孟郊的《游终南 山》
• 歌颂祖国山河的壮丽,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如杜甫的《望岳》。 • 描写羁旅愁思或怀才不遇的不幸遭遇,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 常用手法: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态,选择归隐山林
<归园田居>其三 • “种豆南山下”...但却“衣沾不足惜”
• 劳作的艰辛/诗人的快乐/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黑暗 社会污浊的批判
魏晋山水田园诗

陶渊明作品
《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 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 之境”。
陶渊明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 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 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山山水水总关情
——魏晋时期的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的发展历程
教 学 目 标
重点
魏晋山水田园诗的产生 原因 重点 魏晋时期山水田园诗的 代表人物及作品 (名词解释)
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名词解释)
山水田园诗的发展历程
• 萌芽阶段:汉末建安时期,曹操《观沧海》,为汉以前诗坛上唯
一一首完整的山水乐章。魏晋之前,自然风光还是未被人识的一块 天然璞玉。
山水田园诗派:
名 词 解 释 与“边塞诗派”相呼应,在陶渊明以来的 内 容 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发展
而来。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 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 实。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代表 诗人有陶渊明、大小谢、王维、孟浩然等,而 盛唐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 诗派”。
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 多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 的向往。情景交融,即“一切景语皆情 语”。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 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谢谢观赏!
内 容
《关雎》、《湘君》、《湘夫 人》、《观沧海》(最早的一首 以写景为主的中国诗歌作品)等, 这些都为南朝山水田园诗的描写 艺术和表现手段积累了一定的艺 术经验。
山水田园诗鉴赏

山水田园诗的发展(三 )
诗派。 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 初唐王绩在雕琢浮艳的六朝余风之外独树一帜, 初唐王绩在雕琢浮艳的六朝余风之外独树一帜, 在雕琢浮艳的六朝余风之外独树一帜 朴素、清新的田园诗成为唐山水田园诗派的 朴素、清新的田园诗成为唐山水田园诗派的 先驱。 先驱。 主要诗人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主要诗人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到了盛唐时代, 到了盛唐时代,我国山水田园诗进入了繁荣 时期。其诗歌诗境隽永优美 风格恬静淡雅, 诗境隽永优美, 时期。其诗歌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 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登山则情满于山,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Leabharlann ------山水田园诗鉴赏
山水田园诗的发展(一 )
历史渊源
先秦时代, 诗经》 先秦时代,《诗经》、《楚辞》出现大量描写山水景物 楚辞》 的诗句,但没有把山水风光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加以描写, 的诗句,但没有把山水风光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加以描写, 而是作为劳动生活的背景或比兴的媒介。 而是作为劳动生活的背景或比兴的媒介。 建安时期,出现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曹操的《 建安时期,出现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曹操的《观 曹操的 沧海》 描绘了山、 沧海》,描绘了山、海、秋色壮美景象。但这时期山水田园 秋色壮美景象。 并没有成为诗歌专门描写的题材之一, 并没有成为诗歌专门描写的题材之一,而是局限于个别的片 段与篇章。 段与篇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山水诗和田园诗的兴起和发展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山水诗和田园诗的兴起和发展时期。
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归(退)隐 闲适淡 泊 悠然自得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清新洗练 解题思路:什么景 —— 意境—— 情感 答案构成:描摹图景,意境特点,手法或表达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山水田园诗的研究
/h1
一、原因
魏晋时期的山水宦游之所以得到空前的发展,蔚为壮观,大致有两个发面的原因:一是社会政治的黑暗,一是社会审美心理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
频繁的朝代更替造成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使得很多文人学士朝不保夕,动辄得咎,甚至惨遭杀害,死于非命,于是许多文人不敢问津政治,或者厌恶仕途,对时事采取回避的态度。
他们或隐居田园,或游赏山水,于是隐逸之风大盛,此时人们不再把大自然看的那么神秘,尊严和崇高,大自然那种统治,象征物的约束作用也逐渐削弱以致消失,而成为人们游览憩息的对象和环境。
正如谢灵运在《游名山志序》中所说:“夫衣食,人生之所资:山水性分之所适。
”左思在《招隐》诗中第一次提出了山水自然的审美意义:“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
人们对山水的这种喜好以及由此产生的对自然的认识和体验又同时与当时盛行的玄学有关。
玄学的核心是道学之术和老庄之学,老庄人生境界进入文学,乃是山水进入文学的前奏。
山水意识是建立在老庄人生情趣之上的。
魏晋时期由于统治者忙于征伐战争,镇压人民的反抗和争夺统治权,两汉以来儒学那种重功利、主政教,主讽谏、崇实录,尚雅正的正统思想开始动摇。
随着儒家正统观念的淡化,经学束缚的逐渐解除,思想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僵化的思想世界让位于一个感情丰富细腻的世界。
崇尚虚无,消极避世的老庄思想和着佛教随之兴盛起来。
“儒在钟鼎,道在山林”儒家思想较多地渗透到政治关系和伦理规范方面,道家思想则较多地积
淀在艺术形式和审美观念上。
当时文人学士普遍认为“山静而谷深者,自然之道也”(阮籍《达庄论》)。
“阳降阴生,一替一兴,流而为川,滞而为陵”(挚虞《思游赋》)。
山川景物都是自然之形,“方寸湛然,固以玄对山水”(孙绰(庚亮碑)),正如庄子所言“得鱼忘筌”“得意忘言”。
这样,他们就可以在游览山水中领略玄趣,追求与道冥合的精神境界。
这也是嵇康所主张的“返乎自然”。
不仅如此,钟情山水还成为士林衡量为人作文的价值标准,形成了一种崇尚潇洒明秀、高雅脱俗之美的审美情趣,这种审美情趣在以后的士文化传统里占有者重要的地位。
总之,山水宦游已成为此时期的一种风气,一种时尚。
这一风气在文学中得到了相应的反映,山水田园诗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和兴盛的过程。
二、山水田园诗发展概况
1、从曹操到两晋
曹操的《观沧海》是中国山水田园文学史上第一首较为成熟的山水诗。
在这首诗里,作者已完全以一个观赏者的身份来观赏“澹澹”的大海、“竦峙”的山岛以及丛生的树木、丰茂的百草,并由此幻想出日月星汉被大海所包容的壮丽景象。
作者通过全诗抒发了一种慷慨悲壮的豪情。
而且这种感情是由景而生,缘景而发,同先秦《诗经》《楚辞》中的一些以景写情、景由情生的诗作大不相同。
这首以“登山沧海”为主题的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山水诗的诞生。
随之,曹丕、曹植、刘伶、潘岳等人也写有一些山水诗,从而巩固了山水诗的地位。
两晋的山水诗在汉末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其表现是题材范围有所扩大,诗人们通
过观山临水所寄予诗中的内容更为丰富多彩。
西晋曾出现过山水诗创作的热潮,涌现出不少可读的作品。
其中潘岳的《河阳县作》之二、《在怀县作》之一,潘尼的《三月二日洛水作》、《迎大驾》、《游西岳》,陆机的《赴洛阳道中作》二首,张载的《登成都白菟楼》等都是着名的作品。
至东晋,山水田园诗虽杂糅有玄学的内容,但玄理中蕴含的一人生哲理,通过观览山水显现出来,也尚有可取之处。
如孙绰的《兰亭集诗》之二和王玄之的《兰亭诗》皆为反映兰亭雅集的,写兰亭之景优美清新,所抒雅集之情洒脱欢畅,其中虽有“微言剖纤毫”、“酣畅豁滞忧”而被认为诗谈玄的成分,但诗人并未言明言谈玄说的具体内容,而是见景生情,渲染热闹的气氛,探讨深奥神秘的哲理,景中含情,情中寓理,情景理相得益彰,应
/h1
该看作相当成熟的山水诗。
在东晋,脱尽玄风影响,以观览者身份书写山水田园生活的作品也不少见。
庾阐的《江都遇风》、《三月三日临曲水》、《观石鼓》,湛方生的《帆入南湖》、《还都帆》,李颙的《涉湖》,殷仲文的《南州桓公九井作》,谢鲲的《游西池》,苏彦的《西陵观涛诗》,帛道猷的《陵峰采药触兴为诗》等都是颇具特色的山水诗作。
其中《涉湖》是较早描写观赏太湖风光的作品,形象生动,表现了太湖宏阔壮丽的景象:《游西池》写游览西池(在江苏丹阳)山水景物,清新浅近,风流媚趣,其艺术成就不可忽略。
但是像李颙、谢鲲这一类的山水诗在整个东晋诗歌创作中并不丰富,而且多数作品的艺术尚待提高。
所以这一时期的山水诗虽较曹魏有了发展,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高潮,胜过风行的玄言诗。
2、陶渊明的田园诗
陶渊明的出现则突破了玄言诗的藩篱,并为诗歌增添了许多充满生机的因素。
他成功地
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
陶渊明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了躬耕之甘苦,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人。
他的田园诗有的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
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或读书,或与朋友谈心,或与家人团聚,或盥濯于檐下,或采菊东篱,以及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日渐茁壮的桑麻,无不化为美妙的诗歌。
如《时运》:“山涤馀霭,宇瞹微宵。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写山村的早晨,晨雾渐渐消失,南风使新苗长上了翅膀。
又如《移居》其一:“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写邻居和自己一起谈史论文的情形,那种真挚的交往令人羡慕。
陶渊明的田园诗有的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这是其田园生活最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可贵的部分。
如《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生动逼真地写出了一个归隐田园从事躬耕者的切实感受。
不仅如此,他有些田园诗还描写了农村的凋敝。
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归园田居》其四,通过这些诗可以隐约的看到,在战乱和灾害中农村的面貌。
3、谢灵运的山水诗
到南北朝,特别是南朝,由于谢灵运、谢脁等一批作家专门写作,山水诗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谢灵运的《登池上楼》、《登石门最高顶》、《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石门岩上宿》、《如彭蠡湖口》等已成为我国第一批山水诗中着名的诗篇。
从山水文学发展的角度看,谢灵运的突出贡献在于首先在山水题材上表现了文学创作又从玄学回到了抒情上。
后来这种山水情怀诗中国士人对山水的美产生了如醉如痴的向往,不再是以玄对山水,而是以情对山水了。
朱自清
先生在《经典美谈》中称他是“第一个在诗里全力刻画山水的人”,是“发现自然的诗人”。
谢灵运不但扩大了山水诗的写作范围,而且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文心雕龙·明诗》评价他“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他的诗形成了富丽精工的独特风格,使得山水诗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品种而开创了中国山水文学的新天地。
另外他的山水诗又带有从东晋玄言诗到单纯的山水诗过度的性质。
东晋许多被成为玄言诗的作品中含有大量山水景物的描写,其实不能归入玄言诗内,但毕竟玄风很浓,而到谢灵运,他的不少山水诗以景较难看到玄风的影响:有的虽留有玄言的尾巴,但已经把它融入诗的意境中了,已经成为观览山水而产生的一种情感或领悟了。
例如《从斤竹涧越岭溪行》,始记诗人清晨出游诗过山涧,越岭、溪行的经过,再写山谷幽深、云雾缭绕、浮萍深潭、菰冒清流的景象,并由景而勾起对远方友人的思念,最后议其遗弃世俗、尽情赏景以排遣忧思的过程。
情由景生,议从情来,景诗情感和议论的前提,景、情、理三者紧密结合,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