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信息采集与处理》课设报告
第3章数据处理与应用3.2数据采集与整理 高中教学同步《信息技术-数据与计算》(教案)

调研并撰写报告,主题为“物联网技术在数据采集中的应用”。请举例说明物联网技术如何改变了特定行业(如农业、制造业或医疗)的数据采集方式。
探索当前的数据安全威胁,并提出针对个人和企业的数据保护措施。
板书设计
3.2数据采集与整理
3.2.1数据采集
定义:根据需求采用适当的方法和工具获取所需数据。
目的:为数据分析及获取有价值信息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
数据采集方法的选择与实施: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在不同情况下如何选择最合适的数据采集方法和工具。需要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不同方法的适用场景和优缺点。
数据整理的技术实现:数据整理涉及具体的技术操作,如使用Python进行数据处理,这对学生来说可能较为复杂。教师需要详细解释代码逻辑并提供充足的练习机会。
数据文件:使用CSV格式的数据文件来演示数据整理的过程,让学生实际操作并观察数据处理的结果,增强学习的互动性和实用性。
多媒体内容:可能包括视频或音频材料,用于介绍数据安全的重要性、数据保护的方法等内容,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深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活动一:
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增强实操环节:针对学生在编程实操中的困难,应设计更多分层次的练习,从简到难逐步提升学生的编程能力。
强化数据安全教育:考虑开设专题讲座,邀请业界专家讲解最新的数据安全动态和防护技术,增强学生的数据安全实战能力。
总体来说,本章的教学达到了预期目标,但在实操能力和数据安全教育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希望在未来的教学中能够不断优化改进,使学生能够在快速发展的数据时代中更好地适应和创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加深理解。
基于专业认知提升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水信息技术”本科生教学改革思考--以太原理工大学“水信息技术”

摘要:针对太原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核心主干课程之一“水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提高动手能力为出发点,从树立学习意识、优化教材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践环节以及完善考核体系等几个方面介绍了该课程未来教学改革的方法与策略,以期加深学生对“水信息技术”的认知程度,从而促进课程总体教学品质与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水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 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8)11-0016-03收稿日期:2018-05-13作者简介:王雪妮(1986—),女,陕西西安人,太原理工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水资源利用研究。
基金项目:太原理工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基于专业认知提升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水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探索”(201864)科学发展到今天,学科和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在不断扩展和深化,许多具有很强生命力的新兴边缘学科在不断涌现,知识已经突破传统的学科界限[1]。
在任何一个学科都已不能孤立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下,必须突破和重新组合一些学科领域,水利学科也不例外。
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与传统水科学相结合,诞生了一门崭新的学科———水信息学[2]。
水信息学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直到1989年才出现H ydr oi nf or m at i cs 的名称。
1991年,荷兰I H E 学院A bbot t教授出版了一书,该书的出现标志着这一学科的正式形成[3]。
众所周知,水文是水利专业的基础,而水信息技术又是水文学的基础。
在水文学科分类中,“水信息技术”早期以“水文测验学”命名,后在21世纪初,因信息采集内容已扩展到水质、水环境监测等更为广泛的领域,故在教育部“十五”教材规划中,将其定名为“水信息技术”[4]。
水信息是国家经济、社会、资源、环境领域下不可缺少的基础信息。
《工程水文学》模拟试题之水文信息采集与处理一

第一篇工程水文学试题库第三章水文信息采集与处理学习本章的内容和意义:本章主要学习水文信息的采集与处理技术,包括水文测站的设立和水文站网的布设;水位、流量、泥沙、水质等各种水文信息要素的观测;水文的调查方法;以及水文数据的处理方法和技术。
本章研究的水文信息采集与处理是工程水文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和方法之一,是以后学习水文统计、流域产汇流计算、水文预报等内容的基础。
本章的习题内容主要涉及:水文测站的设立、水文站网的布设、水位的测验方法、日平均水位的计算、流速的测验方法、断面面积的测量和计算、断面流量和流速的计算、流量资料的整理、泥沙的测验方法、悬移质含沙量和输沙率的计算、水质监测的方法、水文调查的方法、水文资料的收集等。
一、概念题(一)填空题1.水文测站是指。
2.根据水文测站的性质, 测站可分为、两大类。
3.水文测站的建站包括和两项工作。
4.是对水文站水位流量关系起控制作用的断面或河段的水力因素的总称。
5.决定河道流量大小的水力因素有:、、和。
6.根据不同用途,水文站一般应布设、和、、及、各种断面。
7.目前,按信息采集工作方式的不同,采集水文信息的基本途径可分为、、 _ 和。
8.观测降水量最常用的仪器通常有和。
9.自记雨量计是观测降雨过程的自记仪器。
常用的自记雨量计有三种类型:、和。
10.用雨量器观测降水量的方法一般是采用观测,一般采用进行观测,即及各观测一次,日雨量是将至的降水量作为本日的降水量。
11.水面蒸发量观测一次,日蒸发量是以作为分界,将至的蒸发水深,作为本日的水面蒸发量。
12.水位是指。
13.我国现在统一规定的水准基面为青岛黄海基面。
14.根据所采用的观测设备和记录方式,水位观测方法可分为4种类型:、、、。
15.水位观测的常用设备有水尺和自记水位计两类。
16.水位的观测包括基本水尺和比降水尺的水位。
17.我国计算日平均水位的日分界是从_ _时至时。
18. 计算日平均流量的日分界是从_ _时至时。
实习报告(水文)2篇

实习报告(水文) (2)实习报告(水文) (2)精选2篇(一)标题:水文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介绍在XX大学水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水文学的理论和实践,提高水文观测和分析技能,我们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水文实习。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地考察、数据采集、分析与处理,掌握水文观测方法和应用技巧。
二、实习地点和时间实习地点位于XX市的XX水库和其周边的河流等水域,并于XXXX年XX月XX日至XXXX年XX月XX日进行。
三、实习内容与成果1. 实地考察我们首先进行了实地考察,了解了水库的基本情况,包括水库的位置、容量、气候条件等。
同时,还观察了水库周边的降雨情况、水文水资源利用状况等。
2. 水文观测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并实践了多种水文观测方法,包括水位的测定、雨量的测量和流量的计算等。
通过使用水位计、雨量计和流量计等仪器设备进行实际操作,我们掌握了实际操作的技巧和方法。
3. 数据采集与处理我们在实习过程中采集了大量的水文观测数据,包括水位、降雨量、流量等。
通过对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我们学会了使用水文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绘图,进一步了解了水文参数的变化规律和趋势。
4. 实习总结通过这个月的实习,我们深入了解了水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掌握了一定的水文观测和数据处理技能。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了水文学在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意识到我们作为水文学专业学生的责任和使命。
四、实习心得与收获本次实习让我对水文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实际操作,我不仅掌握了水文观测方法和技巧,还进一步了解了水文数据处理的流程和方法。
同时,通过参与实际的水文观测和数据分析,我对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通过与同学们的合作和老师的指导,我逐渐提高了水文观测和数据处理的能力,培养了实际操作的技巧。
这次实习不仅丰富了我的水文学知识,还增加了我在水文学实践中的经验。
五、实习反思与改进通过本次实习,我意识到自己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操作不够熟练、数据分析能力有待提高等。
水资源实习报告

水资源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21年7月1日-2021年8月31日。
实习地点,某水利局水资源管理中心。
实习内容:
在水资源管理中心的实习期间,我主要参与了水资源调查和监测工作。
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收集,我对当地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我还参与了水资源管理中心的一些项目,包括水资源保护和治理项目,以及水资源利用规划项目。
在实习期间,我还参加了一些关于水资源管理的培训课程,学习了水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我对水资源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提升了自己的专业能力。
实习收获:
通过这段实习经历,我不仅对水资源管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还学到了很多实际操作的技能。
我对水资源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
的认识,也明白了水资源管理对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同时,我还学会了如何利用各种工具和技术来进行水资源监测和分析,这
些知识和技能对我未来的职业发展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实习总结:
这段实习经历让我受益匪浅,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能力,还让
我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将会把这段实习经历
视为自己职业生涯中的宝贵财富,继续努力学习和提升自己,为水
资源管理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感谢水资源管理中心的领导和同事
们对我的指导和帮助,让我在这段实习中收获良多。
水文实习实习报告

水文实习实习报告实习时间,2022年7月1日至2022年7月30日。
实习地点,某水利公司。
一、实习目的。
本次水文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际工作,加深对水文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水文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以及熟悉水文监测和调查的实际操作流程。
二、实习内容。
1. 学习水文监测仪器的使用和维护,包括流速计、水位计、降雨量计等设备的操作方法和日常维护保养。
2. 参与水文数据的采集和记录工作,包括河流流量、水位、降雨量等数据的实地测量和记录。
3. 学习水文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包括利用Excel和专业水文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绘制水文图表。
4. 参与水文调查项目的实地勘察工作,包括河流断面测量、水文特征观测等。
三、实习收获。
1.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了水文监测仪器的使用和维护技能,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2. 了解了水文数据的采集和记录流程,对水文监测工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3. 熟悉了水文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方法,掌握了利用Excel和专业水文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绘图的技能。
4. 参与了多个水文调查项目的实地勘察工作,对水文调查工作的实际操作流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四、实习感想。
通过这一个月的水文实习,我对水文学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实际操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在实习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但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同事们的帮助,我都顺利解决了。
这次实习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实际工作和理论知识的结合的重要性,也增强了我对水文学专业的热爱和信心。
五、实习总结。
通过这次水文实习,我不仅学到了很多水文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也锻炼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将来能够更好地投入水文学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
感谢公司和导师对我的指导和帮助,让我收获颇丰的一次实习经历。
水文实习实习报告

水文实习实习报告实习时间,2021年7月1日至2021年7月30日。
实习地点,某水文研究所。
实习内容:在本次实习中,我主要参与了水文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
具体而言,我的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水文数据收集,我负责到河流、湖泊等水体采集水文数据,包括水位、流量、水质等指标。
通过现场观测和测量,我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水文仪器,并且了解了不同水文指标对水体的影响。
2. 数据整理,我将采集到的水文数据进行整理和归档,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我学会了使用Excel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提高了数据整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3. 数据分析,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如何利用水文数据进行水资源评估和预测。
通过对历史水文数据的分析,我了解了水文变化的规律和趋势,为未来的水资源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实习收获:通过这一个月的水文实习,我收获了很多。
首先,我对水文学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了解了水文数据的重要性以及对水资源管理的意义。
其次,我学会了如何进行水文数据的采集、整理和分析,提高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最重要的是,我在实习中结识了许多水文领域的专业人士,他们的经验和知识对我有很大的帮助。
展望未来: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水文学科知识,提高自己的水文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我希望能够在水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领域找到一份与水文相关的工作,为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同时,我也会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为未来的水文研究和实践做好准备。
结语:通过这次水文实习,我对水文学科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提高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我将珍惜这次实习的收获,不断努力,为将来的水文研究和实践做好准备。
感谢导师和同事们在实习期间对我的指导和帮助,让我收获颇丰。
1.《水信息采集与处理(水文测验学)》习题指示书

24 0 40.11
∑
计算:
校核:
复核:
6
表1-2 赣江峡江水文站(19 年 月)逐日水位计算表
时间 日
时分
水位 (m)
22 0 00 40.11
2 00 39.99
4 00 39.86
6 00 39.73
8 00 39.62
10 00 39.48
12 00 39.37
14 00 39.25
16 00 39.16
11 4
5
04
34
26
86
01
14 35.34
60
24
17
09 5
6
34.86
31
39 38.02
36.49
05
06
51
22
15
05 6
7
63
31
64 37.66
49 34.98
06
45
19
14
04 7
8
49
30
71
35
37.58
89
16
39
18
11
04 8
9
41
28 35.03
36
39.16
82
25
35
16
09
04 9
10
34
27
20
17
40.15
77
10
40
14
07
03 10
11
28
24
01
03
39.22
72 34.96
52
09
09
00 11
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信息采集与处理》课程设计报告学院:水利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李帆目录1. 测站概况 (1)2. 测站特性分析 (1)2.1水位-流量关系分析 (1)2.2测验河段断面冲淤变化规律分析 (2)2.3流速分布规律分析 (3)2.4含沙量分布规律分析 (3)3. 处理方法说明 (3)3.1连时序法 (3)3.1.1 连时序法的分段与计算 (4)3.1.2各段连时序中方法论证 (4)3.1.3 难点论证和对实测数据的质疑 (4)3.1.4与刊印处理成果比较 (5)3.1.5存在问题 (5)3.2水力因素型方法 (5)3.2.1方法选择的依据 (5)3.2.2精度分析 (7)3.2.3突出点分析及处理的依据 (8)3.2.4误差来源 (9)3.2.5连时序法与水力因素法比较及说明 (9)3.2.6存在问题 (10)3.3悬移质泥沙处理说明 (10)3.3.1处理站的悬沙测站特性 (10)3.3.2单、断沙关系法的定线精度统计 (10)3.3.3突出点分析及处理的依据 (11)4.心得体会 (11)5.参考文献 (13)6.附录 (13)1 测站概况衡山水位站于1952年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农林厅水利局设立,基本水尺设于衡山县城北湘江左岸,白马头下游附近,1956年5月1日将水位站改为水文站时,基本水尺迁至湘江右岸粤汉码头下游100m处。
1957年1月1日将基本水尺迁回至湘江左岸,原水位站水尺下游约80m处。
测验河段长700m,河段顺直长达1500m。
基本水尺断面兼流速仪测流断面,无分流串沟,水位达54.00m以上时,测验河段上下游均漫滩,但系死水。
上游10km,洣水由右岸汇入,下游4km,江心有一洲,名曰观湘洲,洲顶高程约为52.00m。
【1】图1衡山站测验河段平面图2 测站特性分析水文测站特性分析一般包括:水位-流量关系分析、测验河段断面冲淤变化规律分析、流速分布规律分析、含沙量分布规律分析等。
【2】2.1水位-流量关系分析从1984年衡山水文站5月25日-6月10日的Z-Q关系图可看出,Z-Q关系散乱,但一一对应,所选的洪水过程中,涨水点在落水点右边,依时序可练成逆时针走向的绳套曲线,【3】由此可知其受洪水涨落的影响。
从图2(1984年湘江衡山站逐日平均流量图)中可看出,5月25日至5月30日有一次小的洪水过程,31日又紧接着来了一场大的洪水过程,前一次的洪水上涨后退水过程还没有完全完成,另一次洪水又接踵而至,因而形成复式绳套。
当出现连续洪水时,由于河槽调蓄作用使河谷壅水,产生顶托作用,导致后一次洪水的稳定比降减小,流量偏小,Z-Q 关系线偏左。
即由于复式洪水的后一次洪水受到洪水涨落与河槽调蓄的双重影响,洪水过程也受变动回水的影响。
当两次洪峰的时间间隔很近,这种影响就更显著,甚至成为主要的影响因素。
由测站概况可知,衡山站地处湘江,上下游均为漫滩,但系死水,下游有江心洲,全年高温多雨,江面很难结冰,但低水时是否受水草影响引起变动回水无法判断。
故综上所述,衡山站主要受洪水涨落影响,部分可以当成变动回水处理。
400080001200016000流量(m 3/s )日期(年/月/日)流量(m 3/s)图2 1984年湘江衡山站逐日平均流量图2.2测验河段断面冲淤变化规律分析由Z-A 关系图可知,水位面积关系基本呈单一线,没有反曲点,可以看出测验断面不受冲淤因素影响,测验河段稳定。
由附图1(1984年湘江衡山站水位过程线图)可知,1984年最高水位为51.93m ,出现在6月2号,低于54.00m ,所以该测验河段没有发生明显的漫滩情况,同时最高水位也低于52.00m ,表明下游处的江心洲也没有被淹没,与Z-A 关系图形成很好的呼应。
2.3流速分布规律分析由Z-V 关系图可知,Z-V 关系散乱,但一一对应,所选的洪水过程中,涨水点在落水点右边,依时序可连成与Z-Q 关系图相似的逆时针走向的绳套曲线。
2.4含沙量分布规律分析衡山站的泥沙情况表现为全年单断沙呈较明显的单一线关系,如图3(年单断沙关系图)所示。
4、5月份测验河段含沙量较大,6月份开始含沙量就有明显的减小。
泥沙的运动状况与水流流速之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总体而言,处理站的洪峰滞后于沙峰,因为一般一次洪水中最大流速比最大流量先出现,而沙峰主要取决于最大流速,所以处理站的洪峰滞后于沙峰。
1234单沙(k g /m 3)断沙(kg/m 3) 单沙(kg/m 3)图3 年单断沙关系图3 处理方法说明3.1 连时序法3.1.1 连时序法的分段与计算本组选择处理的数据是1984年湘江衡山站的水文数据。
根据测站概况和水位过程线、水位-面积曲线、水位-流速曲线综合分析,本站主要受洪水涨落影响,偶尔也会受变动回水影响。
根据这一特性和相应的水位过程线,全年可分成五段进行连时序,其时段分别为:4月3日-4月17日、4月17日-4月26日、4月26日-5月13日、5月13日-5月25日、5月25日-6月10日。
我处理的是5月25日-6月10日的水文数据,计算见附表1连时序法计算。
3.1.2各段连时序中方法论证所选时段内的实测Z~t点据分布相对均匀,且能反映出水位的变化趋势,连线时只需按时间依次连成平滑的曲线即可,无需另作分析。
在Z~Q关系定线时,时间段内的实测点不够多,且5月25日-5月30日的洪水过程小,数据点聚集在一起,因此要结合水位过程线的走势。
当时段内水位过程线上最低点、峰值点有实测流量值,可直接定线;最低点、峰值点无实测流量值,则需要根据水位过程线和水位面积、水位流速关系曲线来推算流量值,确定水位流量关系点位置和关系线的走向,从而定线。
所画的绳套曲线应遵循逆时针走向的原则,尽可能多的穿过或接近实测流量点,使水位-流量线与实际最为接近。
根据水文要素中的逐时水位在连时序法定出的绳套曲线上推求逐时流量,计算逐日平均流量,将其结果与刊印的逐日平均流量进行对照,计算相对误差。
3.1.3 难点论证和对实测数据的质疑实测流量成果表中,56号测点水位51.08米,57号测点水位51.86米,但57号测点的流量却与56号测点的流量值相同。
我一开始依时序连绳套曲线时,56、57、58三个点号处形成了顺时针绳套,询问老师后,了解到连线时并不一定要全部通过实测点,因为实测Z-Q关系点是有误差的,甚至可能会有错误,所以该处应该仍连接成逆时针绳套曲线,即在经过57号测点前绕一圈再连接57、58号测点。
因此对于57号测点流量不变,水位变化较大的情况,我认为有两种可能,一是特殊水情影响;二是测量误差大或数据错误。
6月1日原刊印实测流量成果表水位为48.78米,而根据水位过程表,6月1日2时的水位为48.08米,6月1日4时水位为48.57米,6月1日6时的水位为49.06米,可推断6月1日3时-5时45分原刊印水位可能存在错误应改为48.66米或者测量时有特殊水情。
3.1.4与刊印处理成果比较所选时段连时序法计算的日平均流量误差绝大多数满足±5%以内的要求,仅5月28日与29日误差分别达到-5.60%和-7.49%。
总的来说,推流效果良好。
3.1.5存在问题1、连时序法适用于受某一因素或综合因素影响而连续变化时的情况,要求测流次数较多,并能控制Z-Q关系的转折点。
【3】但我们小组的每个洪水过程测流点不多,由于连时序法连接Z -Q关系点要求高,故有时无法准确连接,因而定线时存在误差。
2、连线时,主要依据是实测Z-Q关系点,因此要求测次能控制流量变化的转折处。
如上述的57号测点至58号测点间的转折处未测到,故连线时要分析定线。
特别是实测Z-Q关系点与分析的影响因素有较大出入时,更要深入分析,参照水位面积曲线和水位流速曲线定线。
【3】3、分析定线时,水位过程线是必不可少的。
实测点在峰、谷前后的位置,有时会对水位流量关系线有较大影响。
【3】3.2水力因素型方法3.2.1方法选择的依据本次课设所采用的方法为校正因数法。
1、适用范围适用于单式洪水绳套,测次较少。
将受洪水涨落影响的实测流量通过校正因素的校正后,便可转化成同水位下稳定流的流量。
当一次洪水绳套测次不多,连绳套曲线有困难时,可用此法。
对于复式绳套分解成单式绳套后亦可用此法。
本次课程设计所选择的洪水过程的连时序绳套的嵌套绳套较小,所以可用校正因素法定线推流。
2、原理及过程由圣维南方程进行一系列变形可以推出dtdz11c m ⨯+=c US Q Q (1) 式中:Q m 为实测流量,m 3/s; Q c 为稳定流对应的流量,m 3/s;dtdz11c ⨯+US 称为校正因子。
已知Z 、Q m 、dt dz ,求Q c 、c US 1。
一个方程两个未知数,无法求出。
先通过0=dtdz的点(峰顶、谷底是已知的,而其余dt dz 有正有负,其间必有0=dtdz的点),初定一条Z-Q c 线。
在初定的Z-Q c 关系曲线上,根据各测点的水位Z i ,查出其相应的Q ci 。
计算得各测点的ic US ⎪⎪⎭⎫⎝⎛1。
ici mi ic dt dz Q Q US ⎪⎭⎫ ⎝⎛-⎪⎪⎭⎫ ⎝⎛=⎪⎪⎭⎫ ⎝⎛112(2)点绘Z-ic US ⎪⎪⎭⎫ ⎝⎛1的关系电据,并通过点群中心定线Z-c US 1。
检验Z-c US 1:(1)根据各测点水位Z i ,在Z-c US 1查出其相应的cUS 1。
(2)计算i ic mici dt dz US Q Q ⎪⎭⎫⎝⎛⎪⎪⎭⎫ ⎝⎛+=11(称为校正点)。
(3)根据各测点的水位Z i 、校正点Q ci ,点绘在初定Z-Q c 关系图中,并判断:1)若这些点据集中在初定Z-Q c 关系曲线两侧,符合单一线要求,则通过;2)若这些点据散乱,不符合单一线要求,则修正;3)若这些点据仍然涨水点在落水点右边,依时序仍可连成逆时针走向的绳套曲线,只是绳套幅度变小,则将Z-cUS 1修大,直至符合单一线要求;4)若这些点据落水点在涨水点右边,依时序可连成顺时针走向的绳套曲线,则将Z-cUS 1修小,直至符合单一线要求;5)若这些点据无论怎样调整,都无法达到符合定单一线的要求,则重新定Z-Q c 关系曲线。
已知Z 、dtdz、Z-Q c 、Z-c US 1。
由Z 分别从Z-c US 1关系曲线和Z-Q c 关系曲线上查得cUS 1、Q c 。
代入式 dtdzU S K Q c m 1+= dtdzUS S K c c 11+=dtdzUS Q c c 11+= (3)求得Q m 。
【3】3.2.2精度分析1、定线精度分析符号、适线检验表1)定线检验9=K ,当05.0=α时,96.121=-αμ;80.05.05.05.0=--=nn K μ (4)通过符号检验,定线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