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发展史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脉络 (精选范文)

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脉络 (精选范文)

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脉络中国的小说经历了一种从个人到大众,从庙堂到社会的锐变,小说不再成为人们消闲的工具,而是越来越成为反映社会现实,有益于民生的文学样式。

这与五四以来的白话新文学的发展不无关系,正是白话文学的提倡,才使得人们从华丽辞藻,追求韵律的古典文学写作中解放出来,关注文学本身,关注“为人生”的文学,因此,现当代小说的发展时间并不长,确在这很短的时间中,诞生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一方面源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向前发展,为广大作家提供了广泛的创作平台,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另外一方面新时期以来,对“人”自身的发觉,也为作家表现人生,挖掘人性,提供了很好的意识导向。

总之,以五四为开端,中国的现当代小说历时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从最初的思想启蒙,到后来的战火硝烟,再到意识形态的强加,最后到了新时期这种百花齐放。

中国现代小说积累了丰富了的作品与理论形态。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现代浪漫主义思潮是自由精神普遍深入到情感领域的产物.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萌芽于20世纪初,到五四达到高潮。

五四运动时期: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思潮发生分化.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并没有消失,而是在低谷中探索,它大致沿着两条途径发展:①是由五四浪漫主义蜕化出30年代的田园牧歌型的浪漫主义,;再到40年代浪漫主义,一度回归文坛中心,新时期则再次复兴,不久它就整体性地消失在80年代中期涌起的现代主义潮流中了;②是与政治结缘,由革命浪漫主义蜕变为文革时期的伪浪漫主义。

30年代后半期:在国内政治生活中提出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在文学方面则要求左翼文艺界以民族统一战线的立场调整文艺路线,其中包括重新评价“五四”文学,评估浪漫主义的地位和作用,以拓展文艺的社会基础。

这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家是郭沫若40年代:这个时期的浪漫主义思潮回归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它作为一种因素融入现实主义,对现实主义思潮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完整版)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完整版)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导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教学要求:1、历史分期与各时期的总体特点;2、各时期的主要文学现象和文学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法课时安排:课时教具使用:多媒体课室教学过程:★一、中国现代文学及其历史分期 P1(一)中国现代文学史借用钱理群的话说:现代文学“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指从1917年的文学革命到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所发生发展的历史。

(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最新的分法,是用“三个十年”把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第一个十年:五四时期,1917—1927年(20年代)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30年代)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40年代)二、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一)前五四文学时期1898年戊戌变法:梁启超、康有为梁启超:创办《清议报》,开始“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严复:翻译英国赫胥黎《天演论》,宣传达尔文的进化论;林纾:开拓“汉译小说”,翻译了近180种西方名著。

(二)新文化运动 P3序幕: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办《新青年》主要内容:“拥护德先生"、“拥护赛先生”、“打倒孔家店”,是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统一。

思想革命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三)文学革命的兴起及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1、文学革命的兴起及其原因1917年1月1日,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

同年2月1日,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正式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

在胡、陈旗帜下,钱玄同、刘半农等也纷纷撰文表示支持和赞同,并不断补充和丰富文学革命的内容,一场破旧立新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坛上逐步兴起。

文学革命兴起的原因是:适应当时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的要求而兴起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适应中国文学前进发展的要求而兴起的,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外国文学的启蒙和影响。

简述中国当代小说的发展

简述中国当代小说的发展

简述中国当代小说的发展摘要: 本文根据中国当代小说发展的历程,简述建国十七年(1949-1966)、文革十年(1966-1976)、新时期(1976-)三个阶段中国当代小说的发展状况、代表作家及作品。

关键词: 简述中国当代小说发展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的中国当代小说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历程。

当代小说可以划分为建国十七年(1949-1966)、文革十年(1966-1976)、新时期(1976-)三个阶段。

一、建国十七年小说(1949-1966)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相继结束,崭新的人民共和国在战争的废墟上重建,社会主义建设蒸蒸日上,翻身做了主人的人民欢欣鼓舞,干劲冲天……这样的现实环境决定了建国初期的小说主要着力于艺术地再现革命斗争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生活。

革命斗争历史题材包括了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斗争,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四十年代的解放战争,以及伸延到五十年代的抗美援朝。

长篇方面,反映解放战争的小说,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描写西北战场沙家店等战役;吴强的《红日》,描写茉芜、孟良崮战役;曲波的《林海雪原》描写东北的一支抗敌小分队的传奇性抗匪斗争;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描写解放前夕重庆渣滓洞、白公馆我党艰苦卓绝的地下斗争。

反映抗日战争的小说,有孙犁描绘滹沱河畔抗日图景《风云初记》,反映敌后斗争的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冯志的《敌后武工队》、冯德英的《苦菜花》,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等。

反映二、三十年代革命斗争的小说,主要有记述30年代厦门大劫狱事件的高云览的《小城春秋》,探索展现一代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杨沫的《青春之歌》,反映20年代香港罢工、广州起义等历史现实的欧阳山的《三家巷》,被誉为中国农民革命运动史诗的梁斌的《红旗谱》。

反映抗美援朝斗争的小说,比较重要的有陆柱国的长篇《上甘岭》,杨朔的长篇《三千里江山》,路翎的描写志愿军情感世界后来受到批判的短篇《洼地上的“战役”》。

反映革命斗争题材的短篇小说方面,王愿坚的《七根火柴》、《党费》等,通过速写及典型细节描写等形式,以小见大,鲜活地刻画出悲壮高大的英雄形象,峻青的《黎明的河边》,茹志鹃细腻地叙述一位通讯员和一个农村小媳妇感人故事的《百合花》,刘真的《长长的流水》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我国的小说发展历程

我国的小说发展历程

我国的小说发展历程
中国的小说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古代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

《封神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作品,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物形象,这些作品对后来的小说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社会的变迁,小说题材逐渐从神话传说转向现实生活,题材更加广泛。

元代出现了《红楼梦》,这是一部刻画封建社会的巅峰之作,描绘了丰富复杂的人物形象和社会关系,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

清代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重要阶段,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小说家和作品。

《儒林外史》以及《聊斋志异》等作品,展现了清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和人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到了现代,中国的小说创作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

五四运动时期,许多作家追求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提出了"白话
文小说"的概念。

鲁迅的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成为中国白话文小说的代表作品,对后来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小说创作进一步丰富多元。

不同时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小说家,他们创作的作品代表了各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社会问题。

例如,巴金的《家》、杨绛的《洗澡》、余华的《活着》等,都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杰作,深受读者喜爱。

当前,中国小说继续在不同的题材、风格和语言上进行探索和
创新。

网络文学的兴起使得小说创作形式更加多样化,吸引了更多的读者。

不过,小说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例如商业化导致内容浅薄等。

总的来说,中国的小说发展历程丰富多样,从古代传说到现代现实主义,不断探索和呈现人性、社会和自然等方面的问题,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现当代小说史概述

中国现当代小说史概述

中国现当代小说史概述编者按:2012年3月,邵宁宁老师在西北师大现当代文学专业,开设了中国现代小说史论这门课程,课程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轨迹做了综述式的介绍,对于各个时期的文学思潮,代表的作家作品,做了一定的脉络式讨论,其中也穿插着涉及了当代小说的内容。

课程分三个课时进行,现在就课堂内容做一简要梳理,以期为大家提供一种对中国现当代小说发展的全新思考。

第一讲现代小说概论中国小说源远流长,从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开始,再到后来的志人志怪小说,唐传奇,话本,拟话本,文言章回小说的出现,小说作为一种世人的文学题材,在中国已经有了千年的发展历史。

孔子说:“虽小道,却亦有可观者”,就表明了小说在古代并不是一种能登大雅之堂的作品,但是也有“可观”的地方,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代各阶层人们的生活状态,风俗习惯,乃至历史事件也会在小说这种题材中得到反映与体现。

到了近代,小说的社会价值被深刻挖掘,无论是作为改良派的梁启超,还是作为左翼文学家的鲁迅,看到了小说作为一种文体之于当时的社会价值。

梁启超在很早就发表了《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就第一次深刻揭露了小说反映民情民意的作用,同时也指出小说能成为社会改良武器的作用。

鲁迅更是弃医从文,创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深刻批判了国民性,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先锋人物。

因此,可以看到,中国的小说经历了一种从个人到大众,从庙堂到社会的锐变,小说不再成为人们消闲的工具,而是越来越成为反映社会现实,有益于民生的文学样式。

这与五四以来的白话新文学的发展不无关系,正是白话文学的提倡,才使得人们从华丽辞藻,追求韵律的古典文学写作中解放出来,关注文学本身,关注“为人生”的文学,因此,现当代小说的发展时间并不长,确在这很短的时间中,诞生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一方面源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向前发展,为广大作家提供了广泛的创作平台,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另外一方面新时期以来,对“人”自身的发觉,也为作家表现人生,挖掘人性,提供了很好的意识导向。

中国1917年至今的小说发展史

中国1917年至今的小说发展史

中国1917年至今的小说发展史中国文学在经历了清末民初的现代化发生期以后,由五四文学革命起进入1917---1949年得30年迅速发展期。

在这一时期内的鸳鸯蝴蝶派文学继续存在,但不占据主导地位,而且随着文学的现代化进程逐渐的被扬弃、整合。

这一时期,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明显的阶段:一、1917——1927年以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二、1928——1937年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三、1937——1949年以全民族的抗战文学开端以及继承发展的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40年代文学。

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

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

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

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受各种文艺思潮与艺术方法影响的作家们,显示出不同的创作倾向,相近者聚集成文学社团,创办体现自己追求的文艺刊物。

学衡派:得名于1922年1月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主要成员有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他们既是欧美留学生,又是大学教授。

他们以《学衡》为阵地,打着"学贯中西"旗号,提倡尊孔读经、复古倒退,攻击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和开始在中国传播的马列主义。

1933年,《学衡》停刊。

鸳鸯蝴蝶派:始于20C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

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

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

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

他们的文学主张,是把文学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

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

简述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发展历程

简述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发展历程

简述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发展历程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那个时期,中国正经历着一系列巨变,包括革命、战争和社会变革,这些因素都对小说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20世纪初,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面临巨大的挑战,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们开始呼吁对传统文化进行革新。

这些革新的思潮也渗透到小说创作当中,作家们开始追求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艺术形式。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包括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这些作品不仅通过鲜明的笔触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还探索了个人的困境和人性的弱点。

随着中国政治形势的变化,20世纪30年代见证了小说创作的又一次重要发展。

抗日战争爆发,中国进入了动荡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小说家们开始关注抗战的英勇斗争和人民的智慧,他们描绘了抗战英雄的形象,弘扬了民族精神。

背负社会使命感的作家们,如曾经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丁玲、杨炯、萧乾等,主要写大家庭(大冶家庭、重庆家庭等),表现无产阶级革命意识,也有一些作家将文学题材转移到解放前较边缘的小城镇和农村,他们以地方色彩为主,着重刻画人物个性,他们擅长诗性叙述和尽可能简明的表达。

这些作品如《家》、《三八口号》、《四世同堂》等,激发了人们对于自由民主和平等的向往,成为了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社会主义政权的确立给中国的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创作的主体发生了转变,小说家开始描绘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工农兵形象,呈现出一股热望美好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浓厚气息。

在这一时期,一批优秀的小说家如老舍、他们积极塑造社会主义角色,用真实的笔触描绘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变迁。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为小说家们带来了更多的创作空间。

在这一时期,中国小说开始接触到西方的文化和思想,尝试了更多的创作形式和样式,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

这一时期冯骥才的《炽天使》、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等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叙事方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重要代表之一。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脉络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脉络
注,知识分子的主体地位上升。 市场经济对文学的潜在影响开始凸显。
(商品文学、官方文学、纯文学)
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王朔《动物凶猛》
《十八岁出门远行》 苏童《米》,《妻妾成群》 格非 短篇小说《欲望的旗
陈忠实《白鹿原》 毕飞宇《青衣》
帜》
史铁生《命若琴弦》
阿城 《棋王》
王小波 《青铜时代》
莫言 《生死疲劳》
汪曾祺 短篇
李洱《花腔》
北岛,舒婷,顾城,西川,海子,张枣, 于坚,韩东,翟永明。
散文: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
现代化与民族化的双向选择
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有一个如何在现代与传 统、外国与本土的维度上实现现代化与民 族化的双向选择问题, 也就是有一个将现代 意识、现代思维方式与民族精神、民族形 式结合起来以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学的 现代品格问题。所以文学的现代化决不是 西化,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也决不是传统— 抗 拒、现代—发展的二元对立模式, 文学的现 代化是现代化、民族化的双向选择及传统 与现代交错发展的复杂过程。
3、内在机制的不同。西方现代文学虽然内 部众多流派间存在着多重矛盾,但出发点、 立足点和归宿都是人或人的生存处境,它 以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历史进程的反思为 出发点,立足于分析和发掘人的精神异化 问题,归结于对合理的人类生存方式的追 问与寻求。而中国现代文学的出发点虽然 是人,但其立足点是为了集体的人生复活、 国家再造、民族独立,而不是个体,其归 宿自然是民族独立与社会现代化,在价值 形式与现实生存之间存在着相当冲突。
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 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文革小说的故Biblioteka 模式一个高大而完美的主要的英雄人物,也会有围绕 主要英雄的若干非主要的英雄或正面人物,以表 明正面力量并非势单力薄。其对立面通常是阶级 敌对力量(“黑五类”,地富反坏右,即地主、 富农、反动资本家、暗藏特务、党内走资本主义 道路当权派等)。在二者之间设置很多问题人物, 主要是路线斗争觉悟不高,受敌对势力所蒙蔽, 或有道德品质上的疑点和问题。双方人物便围绕 设定的中心事件,如某一生产建设任务,或意识 形态的、政治权力较量的事件来展开冲突,同样 的结局是主要英雄人物在群众的支持下,教育、 争取问题人物,最后孤立、战胜敌对势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发展史》试题姓名成绩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 20分)1、“小说”一词最早见于,以“小说”与“大达”对举,指那些琐屑的言谈、无关政治的小道理。

2、从先秦两汉至宋元时期,小说理论批评主要围绕的问题展开,但也涉及有关小说的特征分类等。

3、是明末清初的小说理论家,他有著名的“六才子书”之说。

4、脂砚斋的小说理论主要体现在脂批上。

5、到了晚清,小说的地位和作用得到重新认识,改变了长期对小说的鄙视态度,最先重视小说作用和地位的是。

6、晚清时期,政治功利观是小说理论最突出的一种观念,以康有为、为代表;非功利的小说理论观以、徐念慈、黄人为代表。

7、现代小说理论、现代小说意识的真正觉醒是在五四文学革命的倡导时期,胡适、陈独秀分别提出和,确定了白话小说的文学正宗地位。

8、问题小说成就最大的是,浪漫抒情小说的中间人物是,他的《沉沦》一问世,就以感伤的浪漫主义享誉文坛。

9、“鸳鸯蝴蝶派”文学大多为中篇,并采用章回体,代表作家有徐枕亚、周瘦鹃、等。

10、30年代的上海文坛,有一小群志同道合的文学青年,以《无轨列车》、等杂志为中心,形成了一个以现代派方法作小说的流派,即“_________”。

其主要作家有刘呐鸥、施蛰存等人。

11、“京派”作家除了沈从文外,还有______、萧乾、等,他们追求一种恬淡的艺术风格,擅长写原始古朴的人性美。

12、忠实派的历史小说观认为历史小说要忠实于史实,还古人古事一个本来面目,这种理论以为代表;“古今交融”的历史小说观是开创的;以史事讽喻今世的历史小说观以为代表。

13、抗战初期,小说批评领域围绕的《华威先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大讨论,历时两年半之久。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小说集《隔膜》的作者是。

A.王统照B.冰心C.庐隐D.叶绍钧2、鲁迅的曾被视为问题小说的先驱。

A、《呐喊》B、《狂人日记》C、《药》D、《祝福》3、王鲁彦是的代表作家。

A、创造社 B.浪漫主义 C. 乡土小说 D.京派小说4、《缀网劳蛛》的作者是。

A.冰心B.郁达夫C.许地山D.郑伯奇5、《论短篇小说》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全新的观点论述短篇小说的文章,作者是。

A.胡适B.鲁迅C.陈独秀D.梁启超6、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是。

A、《彷徨》B、《呐喊》C、《野草》D、《尝试集》7、普罗小说即革命小说派的开创者和理论倡导者是。

A、鲁迅B、蒋光慈C、茅盾D、郭沫若8、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以科学世界观为指导的社会分析小说。

A. 《丽莎的哀怨》B.《短裤党》C.《子夜》D.《骆驼祥子》9、老舍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

A.《四世同堂》B.《老张的哲学》C.《月牙儿》D.《二马》10、他是一位富有激情的情感表现者,“把心交给读者”是他一生创作经验的总结。

他是。

A. 巴金B.冰心C. 沈从文D.张爱玲11、坚持文学的独立性、本体性,执拗地追求艺术美、人性美的作家是。

A、巴金B、沈从文C、林徽因D、鲁迅12、他的小说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乡土民俗色彩,因而被誉为实践毛泽东《讲话》所阐明的文艺路线的最初实绩。

这位作家是。

A、丁玲B、周立波C、孙犁D、赵树理13、她是四十年代崛起于上海的作家,她的作品以冷峻的笔调和不带强烈感情色彩的创作机制显示出特有的深沉与老练。

她是。

A.林徽因B.冰心C.张爱玲D.丁玲14、三十年代,左翼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的。

A、时代性、社会性、政治性B、革命性、功利性C、艺术性、个人性D、现实性、平民化15、三十年代,周扬和胡风之间展开了一场关于的论争。

A、典型化、大众化B、大众化、艺术化C、典型化与个性化D、艺术化、个性化16、现代小说理论体系与古代小说理论、乃至晚清时的新小说理论的最大区别,即是。

A、结构方式B、体裁C、三元素理论D、主题17、为《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编选并作导言的是A、茅盾B、鲁迅C、郑伯奇D、老舍18、前期“为艺术”的浪漫抒情小说观是以自我表现为核心建立起来的。

A、文学研究会B、创造社C、沉钟社D、七月派19、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阐释者与宣传者是A、周扬B、胡风C、赵树理D、王实味20、“幽默和讽刺,有广博的知识,也有深邃的哲学思想,更表现着高超的境界;而且含蓄经得起咀嚼,具有长远不断的趣味。

”这是对小说的称赞,它的作者是。

A、《围城》,钱钟书B、《人鬼兽》,钱钟书C、《骆驼祥子》,老舍D、《阿Q正传》,鲁迅四、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1、文学研究会2、小说教化观3、王国维的悲剧美学观念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1、胡适对小说理论的贡献体现在哪些方面?2、现代小说的审美特征有哪四个方面?3、老舍幽默理论的特点是什么?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作为伟大的文学家的鲁迅,其文学创作的成就主要在小说上。

试对其小说理论特色进行阐述。

2、结合茅盾的作品,分析社会剖析派理论的特点。

参考答案:一、填空(每空1分,共 20分)1、《庄子外物》2、小说价值3、金圣叹4、《石头记》5、康有为6、梁启超、王国维7、八事、三大主义8、冰心、郁达夫9、张恨水 10、《现代》、新感觉派 11、张天翼、巴金、沙汀、林徽因(任意2人) 12、吴晗、鲁迅、郭沫若 13、茅盾14、张天翼二、选择:(每题1分,共20分)1-5,DBCCA 6-10,BBCBA 11-15,CDCAC 16-20,CABAA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1分),由沈雁冰、周作人、郑振铎等人发起,是新文学运动中最早的专门性文学社团(2分)。

以《小说月报》为机关刊物,主张“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学的功利主义。

(2分)。

2、小说教化观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下,古代文学批评家大都遵循着“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将文学与社会的政治结合起来以阐述其思想观念,强调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

南宋曾慥将小说的功能归为“资治体,助名教,供谈笑,广见闻”四个方面,其中较看重小说的政治教化功能。

这种小说的政治教化观一直延续着、发展着。

3、王国维的悲剧美学观念王国维对《红楼梦》的评论,形成了一种悲剧美学观念。

他充分肯定了《红楼梦》的悲剧美学价值,认为它是“彻头彻尾的悲剧”,他把悲剧之美归为“壮美”,认为悲剧能净化人的灵魂。

四、简答:(每题5分,共15分)1、胡适对小说理论的贡献体现在哪些方面?胡适对中国新文学的贡献是全方位的,主要体现在文学理论上。

他的文学革命理论,不仅包括“诗学革命”理论,“戏剧革命”理论,而且包括“小说革命”理论。

他的小说革命理论观念主要表现在:肯定了小说的文学正宗地位;标举写实主义,文学面向人生;反对团圆主义,提倡新的悲剧观念;科学地界定了小说文体,规则了短篇小说做法。

2、现代小说的审美特征有哪四个方面?现代小说带有时代性和科学性的审美特征,有四个方面:(1)典型性格,强调塑造人物为新小说创作的重心。

(2)人物内心刻画的深度和广度。

就是要求小说创作由多写人物的外在世界转移到多写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加人物内心刻画、分析、抒写的广度、深度和强度。

(3)叙事写情方式的变化。

强调细节描写的重要性,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透视人物活生生的心理和灵魂。

(4)关于叙事角度的问题。

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最流行。

3、老舍幽默理论的特点是什么?老舍幽默理论有四大特点特点:(1)将幽默看成是一种心态,幽默家的心是热的,他以和颜悦色,心宽气朗的态度对待对象。

(2)突出幽默的笑的美感特点,将幽默的笑与讽刺的笑区别开来。

(3)将幽默与讽刺、机智、滑稽、奇趣等进行比较阐释,突出其审美特征。

(4)幽默的危险是“摆弄文字”,流入“油腔滑调”。

所以,他的幽默理论及其幽默危文学的创作,在幽默遭到批评的时代,显得十分可贵,有利于促进小说创作风格的多样发展。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要点:鲁迅的小说理论开创性特色主要表现在:(1)小说观念的创新----“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小说观。

他是抱着“启蒙主义”来写小说的,以此改造国民精神。

他的小说以对历史的反思,对中国传统病根的揭批,“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见长。

开创了“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主题。

(2)小说本体艺术的典型化理论。

“真实性”、真实观是鲁迅小说典型化理论的最基本的观念,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加工、“改造”,升华为艺术的真实;典型化理论还包括人物的典型化的重要内容;关于典型环境理论及其创作。

(3)多样开放的创作方法。

鲁迅小说具有多样开放的创作方法,他以现实主义为主导,吸纳了浪漫主义、象征主义以及表现主义等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使他的小说真正具备了“现代化”特点。

(4)小说艺术形式的创新。

2、要点:1933年1月,茅盾的《子夜》出版,开辟了用科学世界观分析社会现实的创作道路,于是就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小说流派---“社会剖析派”。

茅盾是社会分析派小说的开创者,同时又是社会分析派小说理论的倡导者。

作为社会分析派理论,首先强调的是要以科学的世界观为指导来分析社会现实,要求小说家要具有社会科学家的气质。

其次,社会剖析小说理论又特别重视对社会性质的科学分析,力图科学的分析中国社会。

再次,社会分析小说理论,还特别强调对社会生活作总体的全貌式的再现。

(注意要结合作品进行阐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