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态学第三章 种群[精]
合集下载
第3章:种群讲义生态1

境条件下种群的死亡率。
类
型
存活率(survival rate):某一时间
间 隔 后 种 群 存 活 的 个 体 数 (nx+1) 占 初 始 (原来)种群个体数(nx)的比例。
lx = nx+1/nx = (nx-dx)/nx =1-(dx/nx) =1-qx
lx :存活率; dx :死亡个体数;qx:死亡率。
例。
群
性比的表示方法:
的
性
(1)简单性比,雄:雌;
比
(2)总性比,雌/总数*100%,或雄/总 数*100%
3. 年龄结构(age structure):
(1) 定义: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个年
龄级个体数的分布情况,也称年龄分布 或 年 龄 组 成 (age distribution or composition) 。
根据种群密度的适宜程度,分为:
最适密度(optimal density):种群
密
增长处于最佳状况时的种群密度。
度
饱和密度(saturate density):特定环 的
境所能允许的种群最大密度。
类
型
最低密度:濒临灭绝前的种群密度。
2. 种群的性比(sex ratio):
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 种
年 龄
结
(2) 年龄的划分:
构
以绝对年龄划分:年、月、日、时等。
以生殖状况划分:繁殖前、繁殖期、繁殖后年龄, 如鸟类等。
人类这三期相近,昆虫前期很长,繁殖期短,后期 无。
(3)年龄结构的表示法:
年龄比例(age ratio):种群 年
中各年龄级的个体数占种群个体总 龄
数的比例。
结
东北师范大学《生态学》课件 第三章:种群生态学(上)

(6)对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评价
1)野外种群适合逻辑斯谛增长的并不多见,某些种群只在短 期内表现出该规律,它们通常是生活史比较单纯的种类。
2)自然种群经常处于变动之中,稳定于K值不变的情况缺 乏充分的证据。
3)J型、S型种群增长只能代表两种典型情况,实际增长的 变型可能很多。
4)没有时滞的假定对于多数自然种群而言很难符合。 5)逻辑斯谛增长模型(包括指数增长模型)提供了种群增
(2)逻辑斯谛增长的数学模型
(5)
···············
(3)逻辑斯谛方程的生物学意义
1)如果N 0,(1-N/K) 1,几乎全
部K空间未被利用,潜在的最大增长能
充分实现;
(4) J 型、S 型种群增长曲 线
种 群 数 dN/dt=rN 量
N
环境阻力 dN/dt=rN (1-N/K)
时间 t
3)每年生殖次数。
植物的性成熟速度、结实率、每次产种量、每年 生殖次数等差异也很大。
例:二度梅,箭竹
关于“二度梅”:
我国梅界权威、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 大学教授陈俊愉评价说:“杨春海研究开发的 ‘二度梅’性状稳定,可以肯定是个一年开两季 花的梅花新种,近期将登录为国际名品,这是对 梅界的重大贡献。”
种群年龄结构有3种基本类型: 1)增长型 2)稳定型 3)衰退型
关于高等植物个体年龄的判定方法
• 如何确定植物个体的年龄是植物种群年龄结构研究的 关键或“瓶颈”。
• 查年轮或轮生枝的“轮数”(某些针叶树); • 钻取木芯记数年轮; • 建立年龄与胸径、树高的回归模型; • 杨允菲提出了鉴别根茎禾草无性系种群年龄结构的准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第一节 种群的基本特征
生态学-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1)

(1)总数量调查法:在某一面积的同种个体数目。
(2)样方法:在若干样方中计算全部个体,以其平均值推 广来估计种群整体。样方需要有代表性并随机取样。
(3)标记重捕法:对移动位置的动物,在调查样地上,捕 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志,经一定期限进行重捕。根据重捕 取样中标志比例与样地总数中标志比例相等的假定,来估 计样地中被调查的动物总数。
生命表的作用和格式
• 生命表的作用:
(1)综合评定种群各年龄组的死亡率和寿命
(2)预测某一年龄组的个体能活多少年
(3)不同年龄组的个体比例情况
• 生命表的格式:
– nx=在x期开始时的存活数
– lx=在x期开始时的存活率:lx=nx/n0 – dx=从x到x+1的死亡数 (dx = nx – nx+1) ;
80 28 14 4.5 4.5 4.5 4.5 0 2 -
1.000 0.437 0.239 0.141 0.109 0.077 0.046 0.014 0.014 0
0.563 0.452 0.412 0.225 0.290 0.409 0.692 0.000 1.0 -
102 48 27 17.75 13.25 8.75 4.25 2.0 1.0 0.0
224 122 74 47 29.25 16 7.25 3 1 0
1.58 1.97 2.18 2.35 1.89 1.45 1.12 1.50 0.50 -
藤壶的动态生命表 :对 1959 年固着的种群进行逐年观察,到 1968 年全部死 亡。 资料根据 Conell(1970)( 引自 Krebs,1978)
命表。依据取得 nx 和 dx方法的不同,生命表可以分为动
态生命表 和 静态生命表 。
(2)样方法:在若干样方中计算全部个体,以其平均值推 广来估计种群整体。样方需要有代表性并随机取样。
(3)标记重捕法:对移动位置的动物,在调查样地上,捕 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志,经一定期限进行重捕。根据重捕 取样中标志比例与样地总数中标志比例相等的假定,来估 计样地中被调查的动物总数。
生命表的作用和格式
• 生命表的作用:
(1)综合评定种群各年龄组的死亡率和寿命
(2)预测某一年龄组的个体能活多少年
(3)不同年龄组的个体比例情况
• 生命表的格式:
– nx=在x期开始时的存活数
– lx=在x期开始时的存活率:lx=nx/n0 – dx=从x到x+1的死亡数 (dx = nx – nx+1) ;
80 28 14 4.5 4.5 4.5 4.5 0 2 -
1.000 0.437 0.239 0.141 0.109 0.077 0.046 0.014 0.014 0
0.563 0.452 0.412 0.225 0.290 0.409 0.692 0.000 1.0 -
102 48 27 17.75 13.25 8.75 4.25 2.0 1.0 0.0
224 122 74 47 29.25 16 7.25 3 1 0
1.58 1.97 2.18 2.35 1.89 1.45 1.12 1.50 0.50 -
藤壶的动态生命表 :对 1959 年固着的种群进行逐年观察,到 1968 年全部死 亡。 资料根据 Conell(1970)( 引自 Krebs,1978)
命表。依据取得 nx 和 dx方法的不同,生命表可以分为动
态生命表 和 静态生命表 。
生态学第03章_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Chapter 3
13
绝对密度和相对密度
• 绝对密度:单位面积或空间的实有个体数。 绝对密度:单位面积或空间的实有个体数。 • 相对密度:能获得表示种群数量高低的相 相对密度:能获得表示种群数量高低的相
对指标。
Chapter 3
14
调查方法
• 样方法:在若干样方中计数全部个体,然后以其平均数来 样方法:
Chapter 3
10
种群生物学与种群生态学
• 种群生物学(population biology): 研究种群的结构、形 种群生物学(population biology)
成、发展和运动变化过程规律的科学。最主要组成部分是 种群遗传学和种群生态学。
• 种群遗传学( population genetics ): 研究种群的遗传
Chapter 3
6
二、种群的概念
• 种群(population): 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 种群(population): 在一定空间中,
合。为了强调不同的面,有的生态学家还在种群 定义中加进其他一些内容,如能相互进行杂交、 具有一定结构、一定遗传特性等内容。
• 种群是自然界物种存在、物种进化、物种关系的 种群是自然界物种存在 物种进化、 自然界物种存在、
表。 用途:主要用于估计种群的增长。
Chapter 3 27
生命表建立
• 种群统计的核心是建立反映种群全生活史的各年龄组出生率、
死亡率,甚至包括迁移率在内的信息综合表。 • 一般的生命表格式或构成,表头依序是: x:年龄级 nx: 在x期开始时的存活数 lx : 在x期开始时的存活率 dx : 从x到x+1期的死亡数 x+1期的死亡数 qx : 从x到x+1期的死亡率 x+1期的死亡率 ex : x期开始时的平均期望寿命或平均余年 x期开始时的平均期望寿命或平均余年 Lx : 从x到x+1期的平均存活数 x+1期的平均存活数 Tx : x期及其以上各年龄级的个体存活总年数 x期及其以上各年龄级的个体存活总年数
生态学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3

2020/3/6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第一节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第二节 种群的遗传与进化 第三节 种内、种间关系
2020/3/6
种间和种内的相互作用
种内的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有竞争、自相残杀 和利他等
物种间相互作用的形式主要有竞争、捕食、寄 生和互利共生
➢ 正相互作用:偏利共生、原始合作、互利共生 ➢ 负相互作用:竞争、捕食、寄生、和偏害
N1取胜,N2被排挤掉
K1/α12 K2
K2/α21
·
K1 N1
2020/3/6
N1灭亡, N2取胜
K1 < K2 /α21,K2> K1/α12 N2
N1超过环境容纳量而 停止增长,N2继续增长
N2取胜,N1被排挤掉
K2 K1/α12
K1
· K2/α21 N1
2020/3/6
不稳定共存
2020/3/6
性选择理论
Darwin的理论 ➢ 性选择(sexual selection)一词首先被达尔文在1871年所
使用,主要是指通过选择使某一性个体在寻求配偶时获得比 同性其他个体更有竞争力的特征。达尔文设想性选择是通过 两种方式发生的:①性内选择;②性间选择。 Fisher的理论 ➢ 建立在主动选择基础上的性选择可以导致性二型特征的进化。 Trivers的理论 ➢ 在雄性不承担任何抚育后代责任的物种中,如果雌性个体具 有足够的辨别力,使它所选择的配偶所具有基因质量优于自 身,那么,进行有性生殖仍然是有利的。
两物种种群的平衡线
N2 K1/α12
dN1/dt<0
N2
dN2/dt<0
K2
dN1/dt=0
dN2/dt=0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第一节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第二节 种群的遗传与进化 第三节 种内、种间关系
2020/3/6
种间和种内的相互作用
种内的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有竞争、自相残杀 和利他等
物种间相互作用的形式主要有竞争、捕食、寄 生和互利共生
➢ 正相互作用:偏利共生、原始合作、互利共生 ➢ 负相互作用:竞争、捕食、寄生、和偏害
N1取胜,N2被排挤掉
K1/α12 K2
K2/α21
·
K1 N1
2020/3/6
N1灭亡, N2取胜
K1 < K2 /α21,K2> K1/α12 N2
N1超过环境容纳量而 停止增长,N2继续增长
N2取胜,N1被排挤掉
K2 K1/α12
K1
· K2/α21 N1
2020/3/6
不稳定共存
2020/3/6
性选择理论
Darwin的理论 ➢ 性选择(sexual selection)一词首先被达尔文在1871年所
使用,主要是指通过选择使某一性个体在寻求配偶时获得比 同性其他个体更有竞争力的特征。达尔文设想性选择是通过 两种方式发生的:①性内选择;②性间选择。 Fisher的理论 ➢ 建立在主动选择基础上的性选择可以导致性二型特征的进化。 Trivers的理论 ➢ 在雄性不承担任何抚育后代责任的物种中,如果雌性个体具 有足够的辨别力,使它所选择的配偶所具有基因质量优于自 身,那么,进行有性生殖仍然是有利的。
两物种种群的平衡线
N2 K1/α12
dN1/dt<0
N2
dN2/dt<0
K2
dN1/dt=0
dN2/dt=0
《生态学》第3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12
图3-1 年龄锥体的3种基本类型(Kormondy,1976)
(a) 增长型种群 :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较少。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b) 稳定型种群:老、中、幼比例大体相同。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平衡 (c) 下降型种群:幼体比例减少而老体比例增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13
(a) 增长型种群: 锥体呈典型金字塔形,基部 宽,顶部狭,表示种群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 较少。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 群。 (b) 稳定型种群: 锥体形状介于(a)、(c)两类之 间,老、中、幼比例大体相同。出生率与死亡率 大致相平衡,种群稳定。 (c)下降型种群: 锥体基部比较狭,而顶部比较 宽。种群中幼体比例减少而老体比例增大,种群 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是不断衰退的种群。
第三章
种群及其 基本特征
1
1 第一节 生物种与种群的概念
2
第二节 种群的动态
3
第三节 种群的空间格局
4
第四节 种群调节
2
第一节 生物种与种群的概念
1
生物种的 概念
2
种群的 概念
3
一、生物种的概念
瑞典植物学家林奈(Carolus von Linnaeus)在其出版的《植物种志》中,继承 了J.Ray的观点,认为种是“形态相似的个体 的集合”,并指出同种个体可自由交配,能 产生可育的后代,而不同种之间的杂交则不 育,并创立了种的双命名法。
T=(Σxlxmx)/(Σlxmx)
24
三、种群的增长模型
与密度无 关的种群 增长模型
与密度有 关的种群 增长模型
25
(一)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1. 种群离散增长模型 最简单的单种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通常
图3-1 年龄锥体的3种基本类型(Kormondy,1976)
(a) 增长型种群 :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较少。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b) 稳定型种群:老、中、幼比例大体相同。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平衡 (c) 下降型种群:幼体比例减少而老体比例增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13
(a) 增长型种群: 锥体呈典型金字塔形,基部 宽,顶部狭,表示种群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 较少。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 群。 (b) 稳定型种群: 锥体形状介于(a)、(c)两类之 间,老、中、幼比例大体相同。出生率与死亡率 大致相平衡,种群稳定。 (c)下降型种群: 锥体基部比较狭,而顶部比较 宽。种群中幼体比例减少而老体比例增大,种群 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是不断衰退的种群。
第三章
种群及其 基本特征
1
1 第一节 生物种与种群的概念
2
第二节 种群的动态
3
第三节 种群的空间格局
4
第四节 种群调节
2
第一节 生物种与种群的概念
1
生物种的 概念
2
种群的 概念
3
一、生物种的概念
瑞典植物学家林奈(Carolus von Linnaeus)在其出版的《植物种志》中,继承 了J.Ray的观点,认为种是“形态相似的个体 的集合”,并指出同种个体可自由交配,能 产生可育的后代,而不同种之间的杂交则不 育,并创立了种的双命名法。
T=(Σxlxmx)/(Σlxmx)
24
三、种群的增长模型
与密度无 关的种群 增长模型
与密度有 关的种群 增长模型
25
(一)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1. 种群离散增长模型 最简单的单种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通常
第三篇种群生态学

(3)死亡率
• 死亡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的死亡个体数 与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 最低死亡率也称为生理死亡率,是种群在 最适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的死亡率,种群 中的个体都是由于老年而死亡--生理寿命。
• 实际死亡率也称为生态死亡率,是指种群 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的死亡率,即 种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平均寿命。
dN / dt = rN(1-N / K) 其中 N:种群密度
t:时间 r:瞬时增长率 K:环境容纳量。
3.模型说明
• 模型是在指数式增长模型上,增加一个描 述种群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修正项 (1-N/K)。
• 其生物学含义是“剩余空间”,即种群可 利用但尚未利用的空间。可理解为种群中 的每一个个体均利用1/K的空间,若种群中 有N个个体,就利用了N/K的空间,而可供 种群继续增长的剩余空间则只有(1- N/K)。
• 钟形锥体 表示种群中幼年个体与中老年个体数 量大致相等。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等, 种群数量稳定,为稳定型种群。
• 壶形锥体 表示种群中幼体所占的比例较小,而 老年个体的比例较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种群数量趋于下降,为下降型种群。--导致什么 问题?
-----作用:预测未来种群动态
• 植物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分为同龄级和异 龄级。
种群的数量特征主要是指种群密 度以及影响种群密度的4个基本参数, 即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其次种群的年龄结构、性比对种群数 量具有重要影响。
(1) 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即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种群的 个体数目,通常以符号N来表示。
(2) 出生率
• 指单位时间内种群的出生个体数与种群个体 总数的比值。
• 2.数学模型
Nt+1 =λNt 或
第三章 种群

(一)种群增长 自然种群数量变动中,“J”型和“s”型增长均可以见到,但 曲线不像数学模型所预测的光滑、典型,常常还表现为两 类增长型之间的中间过渡型。 (二)季节消长 对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首先要区别年内(季节消长)和年 间变动。 种群的季节消长(seasonal change in number):一般具有生 殖季节的种类,种群的最高数量通常落在一年中最后一次繁殖 之末。
3)美国现代生物学家E.Mayr(1963)从种群遗传角 度把种定义为“能实际的或潜在的彼此杂交的个体 的集合”。但有人指出,以可杂交性对种进行分类 在理论上是十分重要的,但应用于野外操作 的可能性较差,因为在野外识别其可杂交性有很大 困难。此外,生物间的杂交能力很少达100%。如 两个种群杂交能力达55%,哪两个种群算不算一个 种?可见,这种划分也有一定局限性。
四、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
一种生物进入新的栖息地,经过种群增长和建立种群后,一般会有以下 几种可能: 种群平衡(population equilibrium)较长时间的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 不规则波动(irregular fluctuation) 周期性波动(regular fluctuation) 种群衰落(population decline) 种群灭亡(population exitinction) 种群爆发(population outbreak)种群数量在短时期内迅速增长。 种群崩溃(population crash)种群大发生后,往往出现大批死亡,种群 数量剧烈下降。 生态入侵(population invasion)某种生物在进入新的分布区后,迅速扩张 蔓延的过程。
(二)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大多数种群的增长率不是不变的,因此必须考虑密度改变对 增长率的影响问题。最简单的模型就是假定密度与增长率关系 是线性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 种群(特别是优势种)年龄结构,直接关系着其本身 及其所在群落的发展趋势,是种群及其所在群落的动 态趋势的主要指标。测定种群的年龄结构,便可分析 它的自然动态,推知它及其所在群落的历史,预测它 们的未来。
种群的基本特征
(3)性比(sex ration)——性比是种群中雄性个
体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 受精卵的♂/♀大致是50:50,这叫第一性比。 由于种种原因,♂/♀比继续变化,到个体成熟
3. 人类种群的增长与调节
Ø 增长型种群(increasing population)——年龄结构成典型金字塔 型,表示种群有大量幼体,老龄个体小,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Ø 稳定型种群(stable population)——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平衡, 种群稳定。
Ø 下降(衰退)种群(declining population)——倒金字塔型。种 群中幼体减少,老体比例增大,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Verhulst 1838年创立的。逻辑斯蒂增长模型是指种群在有 限环境下,受环境制约且与密度相关的增长方式(图9- 6)。Nt=k/1+(1- Nt/k)e-rt (3)Leslie—Lefkorich矩阵模型:
nt+1=Mtnt Mt是m、p、i的距阵,nt 和nt+1 分别是在t和t+1时种 群各阶段个体数的列向量,从中计算λ值。当λ=1,表示 种群稳定;当λ>1,表示种群正在增长;λ<1,种群趋向 衰退。
植物生态学讲授提纲
第三章 种群
第三章 种群
种群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种群的增长与调节 种群生活史
一、种群的定义 (population)p139
种群是占据特定空间(地理位置)的同种有机 体的集合群。
种群是占据某一地区的某个种的个体总和 (Friederich,1930)
某一特定时间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一群同种有 机体(Merrile,1981)
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研究同种生 物个体群数量动态、特性分化及其发生发展的科学。 (种群生物学population biology)
种群的定义
种群生态学历史发展概况及主要代表作: ⑴ J.L.Harper, 1977,Population Biology of
种群的基本特征
(1)分布格局(distribution pattern)——种群内个体空间 分布方式或配置特点。(图P146)
均匀分布(uniform distribution) 随机分布 (random distribution) 集群分布 (contagious distribution)
table)——以图解来表示生物一个世代的历程 P158-159。 常规生命表 (conventional life table)
动态生命表(dynamic life table)——真实记录生物 个体存活情况。
静态生命表(static life table) —记录某一特定时间 获得的各龄级个体数情 况而编制成的。
作用(意义):
综合记录了生物体生命过程的重要数据; 系统表示出种群完整生命过程; 研究种群数量动态必不可少的方法。
三.种群的增长与调节
1.种群增长的模型
(1)马尔萨斯(Malthus)方程:又称指数增长模型 (P162图9-5)。
Nt=N0ert 指数增长;ln Nt =ln N0trt 对数增长 (2)逻辑斯蒂增长(Logistic growth)模型:是比利时学者
Plant.Academic press,London and New York. ⑵ J.W.Silvertown,1982.Introduction to plant population ecology.Longman London and New York. ⑶王伯荪等,1995,植物种群学.广州:广东高 等教育出版社.
2.种群大小的调节(population regulation)
种群大小的调节是指种群大小的控制或者是指种群大小 所表现的作用限度。
调节种群大小的因素
u 非密度因素——外界(物理)因素,如降水、温度、土壤状 况等。
u 密度因素(密度依赖)——内部的生物因素。
自疏(self thinning)与-3/2次幂定律:
u 自疏——指同种植物因种群密度而引起种群个体死亡而密度 减少的过程。
u –3/2定律——植物种群自疏过程中,其个体平均重量与种 群密度成-3/2直线斜率的变化。
W=Kd-3/2 logw=logc-3/2logd W~平均单株重量 K~为常数 d~种群密度 (植物个体重量与密度说:密度降低,重量增大)
u 种群分布格局最简易的判断方法,通过公式 S2=Σ(x-m)2/n-1计算
其中:n—调查时样方数 m—每个样方中个体平均数 x—样方中的个体总数 S2 —方差(分散度) 根据S2 的值可判断: 当S2=0即S2<m时,为均匀分布 当S2= m时为随机分布 当S2>m 时为集群分布
种群的基本特征
(2)年龄结构(age structure)——种群内不同年龄的个体数 量分布情况。根据年龄结构划分三种种群类型:增长型、 稳定型、衰退型。(见图)
时为正的♂/♀比例叫第二性比。 最后还有充分成熟的个体性比,叫第三性比。 性比对种群配偶关系及繁殖潜力有很大的影响。
种群的基本特征
(4)生命表(life table)——是指列举同生群在特 定年龄中个体的死亡和存活比率的一张清单。
同生群(cohort)——同时出生的个体种群。 类型:图解生命表(diagrammatic life
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又是 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种群是一种特殊组 合,具有独特性质、结构、机能,有自动调节 大小的能力。般定义种群为“同物种个体的集合”,指某一特 定时间内某一特定区域中由同一物种构成的生物群 体,它们具有共享同一基因库或存在潜在随机交配 能力的独特性质。
种群的基本特征
(3)性比(sex ration)——性比是种群中雄性个
体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 受精卵的♂/♀大致是50:50,这叫第一性比。 由于种种原因,♂/♀比继续变化,到个体成熟
3. 人类种群的增长与调节
Ø 增长型种群(increasing population)——年龄结构成典型金字塔 型,表示种群有大量幼体,老龄个体小,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Ø 稳定型种群(stable population)——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平衡, 种群稳定。
Ø 下降(衰退)种群(declining population)——倒金字塔型。种 群中幼体减少,老体比例增大,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Verhulst 1838年创立的。逻辑斯蒂增长模型是指种群在有 限环境下,受环境制约且与密度相关的增长方式(图9- 6)。Nt=k/1+(1- Nt/k)e-rt (3)Leslie—Lefkorich矩阵模型:
nt+1=Mtnt Mt是m、p、i的距阵,nt 和nt+1 分别是在t和t+1时种 群各阶段个体数的列向量,从中计算λ值。当λ=1,表示 种群稳定;当λ>1,表示种群正在增长;λ<1,种群趋向 衰退。
植物生态学讲授提纲
第三章 种群
第三章 种群
种群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种群的增长与调节 种群生活史
一、种群的定义 (population)p139
种群是占据特定空间(地理位置)的同种有机 体的集合群。
种群是占据某一地区的某个种的个体总和 (Friederich,1930)
某一特定时间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一群同种有 机体(Merrile,1981)
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研究同种生 物个体群数量动态、特性分化及其发生发展的科学。 (种群生物学population biology)
种群的定义
种群生态学历史发展概况及主要代表作: ⑴ J.L.Harper, 1977,Population Biology of
种群的基本特征
(1)分布格局(distribution pattern)——种群内个体空间 分布方式或配置特点。(图P146)
均匀分布(uniform distribution) 随机分布 (random distribution) 集群分布 (contagious distribution)
table)——以图解来表示生物一个世代的历程 P158-159。 常规生命表 (conventional life table)
动态生命表(dynamic life table)——真实记录生物 个体存活情况。
静态生命表(static life table) —记录某一特定时间 获得的各龄级个体数情 况而编制成的。
作用(意义):
综合记录了生物体生命过程的重要数据; 系统表示出种群完整生命过程; 研究种群数量动态必不可少的方法。
三.种群的增长与调节
1.种群增长的模型
(1)马尔萨斯(Malthus)方程:又称指数增长模型 (P162图9-5)。
Nt=N0ert 指数增长;ln Nt =ln N0trt 对数增长 (2)逻辑斯蒂增长(Logistic growth)模型:是比利时学者
Plant.Academic press,London and New York. ⑵ J.W.Silvertown,1982.Introduction to plant population ecology.Longman London and New York. ⑶王伯荪等,1995,植物种群学.广州:广东高 等教育出版社.
2.种群大小的调节(population regulation)
种群大小的调节是指种群大小的控制或者是指种群大小 所表现的作用限度。
调节种群大小的因素
u 非密度因素——外界(物理)因素,如降水、温度、土壤状 况等。
u 密度因素(密度依赖)——内部的生物因素。
自疏(self thinning)与-3/2次幂定律:
u 自疏——指同种植物因种群密度而引起种群个体死亡而密度 减少的过程。
u –3/2定律——植物种群自疏过程中,其个体平均重量与种 群密度成-3/2直线斜率的变化。
W=Kd-3/2 logw=logc-3/2logd W~平均单株重量 K~为常数 d~种群密度 (植物个体重量与密度说:密度降低,重量增大)
u 种群分布格局最简易的判断方法,通过公式 S2=Σ(x-m)2/n-1计算
其中:n—调查时样方数 m—每个样方中个体平均数 x—样方中的个体总数 S2 —方差(分散度) 根据S2 的值可判断: 当S2=0即S2<m时,为均匀分布 当S2= m时为随机分布 当S2>m 时为集群分布
种群的基本特征
(2)年龄结构(age structure)——种群内不同年龄的个体数 量分布情况。根据年龄结构划分三种种群类型:增长型、 稳定型、衰退型。(见图)
时为正的♂/♀比例叫第二性比。 最后还有充分成熟的个体性比,叫第三性比。 性比对种群配偶关系及繁殖潜力有很大的影响。
种群的基本特征
(4)生命表(life table)——是指列举同生群在特 定年龄中个体的死亡和存活比率的一张清单。
同生群(cohort)——同时出生的个体种群。 类型:图解生命表(diagrammatic life
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又是 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种群是一种特殊组 合,具有独特性质、结构、机能,有自动调节 大小的能力。般定义种群为“同物种个体的集合”,指某一特 定时间内某一特定区域中由同一物种构成的生物群 体,它们具有共享同一基因库或存在潜在随机交配 能力的独特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