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微生物学检验在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应用
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控制中的作用

2020年4月第7期影像学及诊断检验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控制中的作用雷毅怡佛山市南海区妇幼保健院,广东 佛山 528200【摘要】目的:探讨微生物检验对于院内感染控制的积极作用。
方法:122例感染患者依据是否进行微生物检验分两组,对比两组感染发生率、感染的轻重程度以及控制效果。
结果:对照组感染率明显较观察组高(P<0.05);观察组患者轻、中、重度感染情况明显没有对照组严重(P<0.05);观察组有效控制率明显较对照组理想(P<0.05)。
结论:微生物检验院内感染控制,有助于院方准确找出传染源,尽快切断传播途径。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感染控制;致病菌[中图分类号]R4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0)07-0173-02感染性疾病是由于致病菌入侵导致机体损伤的一种疾病。
积极预防和报告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是目前院内感染控制的重点[1]。
微生物检验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检验疾病的方法,其在感染类疾病的检验与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2]。
该种检测手段能够准确检验出致使病患感染的病原菌,有助于临床进行对症抗感染治疗。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122例感染患者依据是否进行微生物检验分组,其中对照组60例予以常规治疗与护理,未给予任何检验手段,本组中男、女性例数分别为32、28例,年龄范围在19~76岁,(46.2±2.7)岁为年龄平均数,其中呼吸、泌尿、消化系统感染与神经外科感染者分别为14、16、17、13例。
观察组62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微生物检验手段,本组中男、女性例数分别为33、29例,年龄范围在20~75岁,(46.1±2.8)岁为年龄平均数,其中呼吸、泌尿、消化系统感染与神经外科感染者分别为15、18、16、13例。
两组均同意本次研究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本次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和同意[3]。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在医院感染检测中的应用_0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在医院感染检测中的应用医疗中感染问题一直是困扰医学界的一个难题,院內的交叉感染是引发多种感染性疾病、减慢康复速率、增加患者死亡率的主要根源。
由于医院中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放化疗的大力开展以及内科介入疗法的广泛应用,使得院内感染人数日益增多。
临床上微生物的检验主要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方面,切断这三个方面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能有效降低院内感染的概率。
现针对临床微生物检验对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价值进行讨论。
标签:临床微生物;检验;感染检测引言:医院感染的发生有三个重要环节,其中包括传播途径、传染原的存在与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与微生物学检查有着直接的联系。
医院感染的发生有以下这两种类型,分别为外源性感染(指的是由于患者本身以外微生物所引起的感染)与内源性感染(指的是由于患者本身携带微生物所引起的感染)。
必须要正确诊断各种不同类型的感染,并对微生物学进行检查。
因此在医院感染的诊断、监测、流行病学调查、抗菌药物的使用等等方面临床微生物学检验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做好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是确保微生物检验结果准确最重要也是最难控制的环节。
鉴于此,首先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者应结合本医院的实际情况以文件形式制定一系列标本采集标准操作规程,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实质性的参考;其次,由于很多护士的质量控制意识较为淡薄且人员流动性相对较大等等,微生物检验工作者需要深入到临床科室并采用多种形式对其进行宣传,使所有医护人员都能明确了解标本质量对于检验结果的意义,同时,微生物室必须要定期监测标本质量,并且将结果通报给相关科室与感染控制部门,充分发挥它的督促作用;最后,微生物检验工作者必须要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对于接收的标本严格执行核对制度,并将处理时间控制在规定时间之内,坚决退回一些不合格的标本并说明退回原因,防止由于标本质量而导致误诊。
2.重视原始标本直接涂片的诊断价值原始标本涂片检查不但能对微生物检验过程起到导向作用,而且还能快速的为诊断提供具有价值的信息。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在院内感染监测中的重要性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在院内感染监测中的重要性目的为了深入探讨在院内感染监测中微生物检验实验室的重要性。
方法在院内各病房中都配备1名专业感染控制人员,每月定期进行一次检查,同时在微生物检验实验室中展开细菌监测工作,找到消毒不合格原因,以便为院内感染监控提供可靠数据。
按照实际情况对医护人员、空气质量、各项物品、医疗器械等细菌量进行监测,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感染。
结果微生物检验室的工作人员将院内感染病原微生物的鉴定、培养、药敏实验等检测结果定期向有关部门报告,当院内感染爆发时,承担相应检测工作。
结论微生物检验实验室在院内感染检测中占据十分重要地位,和临床治疗之间具有密切关联,因此,应提高微生物检验的重视度,有助于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标签:院内感染;微生物检验;监测;控制;重要性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医疗技术得到显著提高,院内感染监测成为医学发展的重要内容。
在院内领导的高度关心和重视下,院内感染监控工作从组织落实到制定严格管理制度,采取的措施具有多样化,在临床中展开必要的监测,从而使院内感染监测工作逐渐走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医院是病患最集中的场所,各种各样的病患每天都聚集到医院等待治疗,因此,院内环境极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我院为此成立感染监测科和微生物检测实验室,以便适应全国各级医院对院内感染防控与监测工作的需求。
文章对在院内感染监测中微生物实验室设立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探讨,报道如下。
1按照有关规定配合院内感染监测科做好感染预防与监控工作微生物实验室在临床检验中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对引发院内感染的病原菌类型进行确定。
按照《消毒管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其它预防院内感染的实施策略,建立抗菌藥物合理使用条例,细菌检测制度等。
对各科室感染条例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被监测科中的医护人员定期进行讨论、交流,按照监测具体数据向各监测科提出科学意见。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委派专业人员配合院内感染检测工作,同时定期参加国家级院内感染培训,和院内感染科一起监督相关条款,并将所有规定落到实处。
临床微生物检验在医院感染检测中的作用

临床微生物检验在医院感染检测中的作用如今,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医疗技术也在不断地提高,抗生素的滥用、多次侵袭性操作、易感人群、环境污染等因素,导致医院感染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相关的医学人员对临床微生物检验进行了研究,对这项检验技术的研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医院感染等问题,还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那么临床微生物检验在医院感染检测中有多大作用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临床检验中微生物检验的重要性在我国医学体系不断完善的情况下,临床检验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感染问题一直是临床治疗过程中的难题,如果相关的医学人员对院内的交叉感染没有进行及时有效控制,就会导致多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为了降低院内感染,从医院感染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人群等方面及时发现进行控制。
因此微生物检验在医院感染的诊断、监测及抗菌药的合理应用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部分工作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不强,微生物学检查时,一定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运用微生物检验,不仅可以对感染类型等进行检测,还能大大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医院感染的发生主要两种类型。
其中一种是外源性感染,就是由于宿主体外的病原菌所引起的感染,另一种是内源性感染,也就是患者自身体内或体表的病原菌引起的感染所。
不管是哪种感染都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或生命安全造成影响,所以要正确诊断不同类型的感染。
但是,以前的临床检测模式由于受到技术局限性的影响,并不能对医院感染进行全面的诊断和监测。
而现在微生物检验的应用,在提高检测结果的同时,还能为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依据。
因此,在我国医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要加强微生物检验在临床检验中的运用。
二、临床微生物检验在医院感染检测中的作用1、对各种临床标本作出了正确的诊断由于医院感染会涉及到临床各科室,所以它对医院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介入性诊断治疗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放疗和化疗手段的开展以及抗菌药物的使用,这样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医院感染问题的发生。
临床分析中的微生物学检测技术

临床分析中的微生物学检测技术临床分析中的微生物学检测技术是指通过检测和分析微生物的存在、种类和数量来帮助医生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一种技术手段。
在临床实践中,微生物学检测技术在病原微生物的鉴定、耐药性分析和感染控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微生物学检测技术在病原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在临床分析中,对病原微生物的准确鉴定是临床医生制定合理治疗方案的基础。
微生物学检测技术能够通过培养、观察和鉴定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快速确定感染病原体的种类和数量。
例如,常见的细菌培养和鉴定技术可以通过分析微生物在不同培养基上的形态、生长特征和代谢产物等来确定感染源和病原微生物的种类,为医生提供准确的病原学依据。
二、微生物学检测技术在耐药性分析中的应用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的耐药性已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
微生物学检测技术能够通过检测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和耐药性,为医生提供选择合适抗菌药物的依据。
例如,药敏试验可以通过培养和比较微生物在不同抗生素条件下的生长情况,确定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进而指导医生选择适当的抗生素治疗感染疾病。
三、微生物学检测技术在感染控制中的应用医院感染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医疗问题,微生物学检测技术在感染控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空气、水源、医疗器械和患者等进行微生物学检测,可以迅速发现和控制潜在的传染源,减少感染的传播和发生。
例如,通过对医疗器械表面进行微生物学检测,可以及时发现和清除潜在的病原菌,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
总结起来,临床分析中的微生物学检测技术在病原微生物鉴定、耐药性分析和感染控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微生物学检测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快速和可靠的检测结果,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水平。
因此,加强对微生物学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能够为患者的健康提供更有效的保障。
微生物学检验在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应用(袁)

手细菌菌落数(cfu/cm2) = (平皿菌落数×10)÷(30 ×2) = 平皿菌落数÷6
0≤计算的数值<1 时, 报告为:手细菌菌落数 <1 cfu/cm2 1 ≤计算的数值≤10时, 报告为:手细菌菌落数: 实际计算值 cfu/cm2
计算的数值 >10时, 报告为: 手细菌菌落数>10cfu/cm2
耐药率均统计出来并用EXECEL作图。 ◆多重耐药菌MRSA、ESBLs、MDR-AB、MDR-PA、VRE等的菌株占同种细菌
比例和各种多重耐药菌株的耐药趋势图。 2、定期总结和反馈病原菌及其耐药监测资料,追踪病原菌变迁及耐药趋势变化。
如分离的主要病原菌种类、数量、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情况;并向主管部 门和临床科室报告,使临床医生在患者感染发生前或病原菌培养阴性的情况下, 有的放矢地采用预防措施或有效治疗。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耐药菌株的产 生和医院感染的发生。
3、建立多重耐药菌的监测报告和预警机制 (1)实验室在检测出多重耐药菌时在报告单上注明多重耐药标识符号以提示临床 医生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 (2)定期追踪各种多重耐药菌检出数量变化及耐药趋势情况。
医院感染病原学的监测举例
医院感染病原学的监测举例
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送检率分析举例
2013年限制级抗菌药物使用患者细菌培养送检情况
采样时间 :在接触患者、进行诊疗活动前采样。 方法:1、被检者五指并拢,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检验洗脱液浸湿的棉
拭子在双手指曲面从指跟到指端往返均匀涂擦5次,边擦边转动拭子,每只 手涂擦面积约30cm2,涂擦过程中同时转动棉拭子;
2、将棉拭子接触操作者的部分剪去,投入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 脱液试管内,充分混匀后, 用无菌吸管吸取1mL待检样品接种于灭菌平皿, 再加入已溶化的45℃~48℃的营养琼脂15ml~18 ml,边倾注边摇匀,待
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控制中的应用

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摘要】目的通过对微生物进行检验在感染控制中的研究和探讨,发现其应用价值。
方法选用自2009年1月——2012年12月到本院就诊的364例尿路感染患者中段尿培养共分离364株大肠埃希氏菌,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182株。
结果观察组患者感染严重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
微生物检验能够在以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结论在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便是微生物检验,微生物检验在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同时,还能够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因此应该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以及应用微生物检验,只有这样才能将医院感染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医院感染控制;监测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73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719-01所谓医院感染就是必须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的感染,首先患病者必须是从医院获得的感染,其次必须有临床症状,医院感染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
由于现代医学的逐步发展,一些新型技术应用于医学中,如介入性治疗、化学药物治疗以及放射治疗技术等等,这些新型技术能够引发耐药菌株出现并且日益增多,因此医院感染已经成为当今医界学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医院感染的监测以及控制已经逐渐成为时下医学界重点研究的问题。
1 资料与方法1.1 菌种来源菌种来自2009年1月——2011年12月到本院就诊的364例尿路感染患者经中段尿培养临床分离364株大肠埃希氏菌,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82株。
1.2 方法对观察组菌株采用微生物检验方案。
1.3 质量控制以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提供的标准菌株大肠埃希氏菌atcc25922、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标准菌株鉴定率均在99%以上,药敏试验符合nccls标准范围内。
1.4 医院感染的诊导致医院感染现象日益严重的原因有:介入性治疗、化学药物治疗、放射治疗技术以及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滥用等。
微生物检验在医院感染监控中的作用

—
—
学
ce eadTcnlg e e i nc  ̄ e h o o R vi w y
微 生物检 验 在 医院 感染 监控 中的作 用
刘 玉 军
( 陕西省神木县人 民医 院检验科 陕西 榆林 7 6 0 ) 2 0 0
[ 摘 要] 医院感染监控工作 己成为医 院质量 管理工作中 的重要组 成部分 , 在医 院感染监控工作 中临床 微生物实验室则担 负着主要 的任 务。本 文就 临床微 生物实 验室 在医 院感染 监控 总的作 用作 一阐述 。 [ 关键词] 微生物检验 医 院感染 监测 控制 中图分类 号:R 7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l 0 — 1 X( 0 8 l b 一 1 3 0 0 9 9 4 2 0 )l ( ) 0 6 — l
医院感染监测 工作离 不开微 生物检验 室的密切配 合 , 否则 一切工 作就 缺乏科学 性, 处于盲 目状态 。而检验室 的工作水 平也直接 影 响到 医院感 染 监测 工作 的 质量 。 微 生物 实验室 的工 作可 指导 临床 正确 的诊 断和 治疗 。对 于感 染 性疾病 的诊 断, 除根据 临床、流行病 学或其他方法 , 病原学的诊断是主 要 的。它关系 到诊 断的正 确性和 用药 的合理 性。 帮 助 临 床 标 本 正 确 的 病 原 学 诊 断 对各种 临床标本做 出正确 的病原学 诊断,需要微 生物 实验 室不仅 能正确地分离微 生物 , 还要对所分离 的微 生物进行准确 的鉴定, 目前构 成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微生物谱发生 了很大变化 , 大部分是革兰 阴性需氧 菌引起 ,还应注 意厌氧 菌、病 毒 、真菌等 ,随着病 原体种 类的 不断扩 大, 微生物学鉴定更 困难 , 要求 实验室工作人 员应掌握足够 的微 生物学 知识, 不断提高理论和技 术水平 。在细菌 的命名上, 采用 国际通 用的系 统命名法 淘汰过 去的习惯 命名 。在进行病 原学诊 断时,需要着重 注意 以 下几 个 方 面 。 1 标本采集 . 标 本采集 运送和处理要 高质 量, 尽量在病人 未使用抗生素前采集 , 可 提高阳性检 出率 。标本采集 后立 即送 检并注 意保温 , 膜炎奈 瑟 氏 脑 菌对寒 冷、干 燥极敏 感且 产生 自溶 素,离体 后迅速 自溶 。肺 炎球菌 、 嗜血杆 菌属及厌氧菌亦 易死 亡, 不易培养 。标本 处理要得 当, 如未用抗 生素病人 的深 部脓肿物培养不 出细菌, 涂片有菌 的标本培养 阴性 , 均说 明实验室 处理不 当, 查找原 因,提 高阳性检 出率 。 应 2.标 本 评估 收到标本。 立即 以无菌手续作涂 片染色 , 如痰标 本,白细胞很少, 而 鳞状上皮细胞很多, 明此标本不 是痰 , 表 而是咽部、 口腔的标本, 为不合 格, 应重新取痰送 检。若 以不合格标 本的培养和药敏报 告指导用药 , 将 可 能导致病人正 常菌群失 调而疾病得 不到控 制 ;如果标本 涂片 中有 2 种细菌而需氧培养只有 1 应 考虑增加厌氧培养或提供 c 种, O 。环境分 离嗜血杆菌在一些痰标本 中常见大量假菌丝或念珠菌, 其致病性和严重性 要加以分析, 与临床配合, 根椐病人临床情况, 确定该菌是定植还是感染。 3 .细菌 鉴 定 ’ 必须利用 细菌纯培 养作鉴定 , 用有价值 的项 目和快速 简便的试 选 验.如 鞭毛 染色 、 氧化 酶 、凝 固酶 等 。做好 室 内质 控工 作 ,鉴定 培 养基 是否合 格 。对 分离 培养 基 , 目的菌是 否生 长 。使 用选择 性 培 看 养基时确保能阻止其 他菌生长 。染色液 质量可依据葡 萄球 菌和大肠 埃 希菌着色情 况作 出评 价, 生化反应 试剂质 量用 已知阳性及 阴性菌珠 鉴 定, 诊断血 清应采用 阳性及 阴性菌珠 检测其 效价及特 异性 。参加 空间 质 评活 动。提 高 检测水 平 。 二 、 帮 助 对 细 菌 耐 药 性 的 监 测 细菌 对抗 生素 的耐 药性表 现在 产 生遗传 变异 、 释放特 异性 酸 或 通过质粒或噬菌体转移外源性耐药基 因等 , 使抗生素 失活不 能发挥抑菌 或 杀菌 作用 。由于抗 生素对细菌 的作用 机制 因药 而异 , 发生耐药 的 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学检验在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应用江西省肿瘤医院院感科袁水斌现代临床微生物学是一门由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和预防医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
微生物学检验是医院感染监控的重要手段,在医院感染的诊断、监测、病原学调查、清洁消毒灭菌效果评价,以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现代医院感染管理的核心内容则是医院感染的预防、监测和控制。
微生物检验在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应用一、临床病原微生物检测和指导临床合理正确使用抗菌药物。
二、医院感染的监测和病原菌耐药趋势分析三、环境卫生学检测四、参与可疑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病学调查五、参与医院感染管理的教育和培训一、临床病原微生物检测和指导临床合理正确使用抗菌药物。
1、对微生物标本做出快速、准确的检测,及时报告临床医生;2、进行有关抗菌药物耐药性方面的各种试验,受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咨询;3、密切结合临床,与临床医师讨论、研究及处理有关感染性疾病的问题;4、参与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和相关规范的制定。
病原学检测和诊断的基本要求(1)◆确保临床标本合格:恰当的标本采集是感染性疾病诊断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步骤。
要求临床医生正确采集能代表感染部位的临床标本,广泛采用保护性拭子、合格的容器及运送培养基,避免标本中微生物受毒性物质作用而死亡。
◆全面了解机体的正常菌群:了解人体的正常菌群是细菌检验的必要前提,要了解正常菌群的概念、分布和种类,条件致病菌与内源性感染、菌群失调症与二重感染的概念,既不要将所有标本分离出来的细菌都当成致病菌,也不能将正常寄居菌所导致的内源性感染轻易放过。
◆细菌的分离鉴定要三定一结合:即定性、定量和定位分析,并结合病情。
要求根据临床和标本的具体情况确定检验程序,选择培养基及合适的鉴定试验。
要判定分离细菌是致病菌、条件致病菌、还是非致病菌(定性),同时要有一个细菌数量的大致估计,必要时进行半定量和定量培养。
在人体有菌部位分离的细菌,其意义大小要参考微生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作出判断;如在无菌部位(如血液、脑脊液)分离出细菌,无论是何种微生物和数量多少,均具有重要意义(定位分析)。
病原学检测和诊断的基本要求(2)◆提供快速、准确的病原学诊断:在临床提病人诊断信息、标本适当及尽可能的流行病学资料基础上,进行微生物检验和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要求及时、全面地分析检验结果,给临床提供准确的病原学诊断,以便对病人作出恰当的处理。
尽管目前微生物的分离鉴定仍作为病原学检测的金标准,的但这种“以活菌生长”为基础的传统的细菌学鉴定方法速度较慢,不能适应临床需要,要求以标本的直接检查为基础,如形态、染色、抗原检测及核酸检测(核酸杂交、PCR 和16S rRNA 分析),检测致病基因(致病岛、毒力岛)和耐药基因。
尽可能在快速诊断方面下工夫。
◆及时报告临床科室:要使实验室数据有效地转化为临床有用的信息,病原微生物诊断报告应实行三段报告制度,即在涂片或培养阳性结果出现时、敏感试验结果出来时以及最终结果出来后都要及时报告。
病原学检测和诊断的基本要求(3)◆加强质量控制,增加检验项目:临床微生物室必须加强质量控制,保证各种标本的检验质量,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并满足临床需要的各种检验项目。
临床微生物室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增加检验项目,临床要求关注的一些项目有:1)呼吸道标本的细菌学筛选和半定量培养方法;2)呼吸道非典型病原体的检测,包括衣原体、支原体和军团菌;3)非结核分枝杆菌的培养与药敏;4)免疫抑制或器官移植患者特殊病原体的检测,如巨细胞病毒,卡氏肺孢子菌等;5)抗生素相关腹泻的病原体(主要是艰难梭菌)的检测;6)侵袭性真菌的快速检测和药敏试验等。
密切联系临床,参与临床会诊和感染病例讨论会◆获取临床信息,做出及时、准确的微生物报告临床感染性疾病往往涉及多种病原体,没有任何单个的试验能够检出所有潜在病原体。
因此,临床信息是选择试验方法的重要参考依据。
临床医生在开化验单时应写明有关病人的推测性诊断,以便实验人员能据此选择合理的检验程序和试验方法,并能指导临床正确采集恰当的标本;当实验室开始有实验结果时,必须及时通知临床医生,以便让他们重新评价诊疗方案。
◆疑难微生物报告的解释与咨询近年来,不少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医院感染的病原谱和药敏谱发生很大变化。
以往罕见的微生物频频出现在检验报告单上,药敏试验的方法、受试品种、结果解释也有不少改变。
临床医师常常难以正确理解和利用临床微生物检验资料。
面对这一现状,临床微生物科应积极与临床沟通,帮助解决临床医师在判读微生物检验和药敏结果报告单时的困难。
指出正常菌群、污染菌和感染菌的鉴别与判断;少见菌或罕见菌的意义;培养阴性时的可能原因;药敏试验结果的判断标准和局限性;特殊耐药细菌的耐药特点等,必要时在报告上增加注解。
二、医院感染病原学的监测和病原菌耐药趋势分析1、按月或季或年统计的指标◆各类临床标本细菌或真菌培养的阳性率及各病区病原菌分布情况。
◆各科细菌培养送检人数和名单,用于计算抗菌药物使用患者细菌培养总送检率,限制级抗菌药物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患者细菌培养送检率◆常见(前五位或前十位)临床病原细菌和真菌的耐药趋势。
敏感率、中介率和耐药率均统计出来并用EXECEL 作图。
◆多重耐药菌MRSA 、ESBLs 、MDR-AB 、MDR-PA、VRE等的菌株占同种细菌比例和各种多重耐药菌株的耐药趋势图。
2、定期总结和反馈病原菌及其耐药监测资料,追踪病原菌变迁及耐药趋势变化。
如分离的主要病原菌种类、数量、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情况;并向主管部门和临床科室报告,使临床医生在患者感染发生前或病原菌培养阴性的情况下,有的放矢地采用预防措施或有效治疗。
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和医院感染的发生。
3、建立多重耐药菌的监测报告和预警机制(1)实验室在检测出多重耐药菌时在报告单上注明多重耐药标识符号以提示临床医生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
(2)定期追踪各种多重耐药菌检出数量变化及耐药趋势情况。
医院感染病原学的监测举例医院感染病原学的监测举例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送检率分析举例2013年全年接受限制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3589人,病原微生物培养送检2374人,送检率为66.15%100200300400500600内一内二内三内四内五内六腹一腹二肝科骨科乳腺胸外头一头二妇瘤放一放二放三放四2013年限制级抗菌药物使用患者细菌培养送检情况用药人数送检人数培养送检率%2011年至2013年各季度抗菌药物使用者细菌培养送检率持续改进三、医院环境卫生学检测临床微生物科是医院感染控制委员会的重要成员,微生物检验在医院感染的监测中起重要作用。
若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发现有医院感染问题,要及时与医院感染控制部门、病房医师和护士长联系,并注意发展动态。
医院感染中的一些特殊耐药菌如GRE、MRSA、产ESBL肠杆菌科细菌等常通过交叉感染传播,曲霉菌、军团菌等常在空调、供水系统、雾化装置存在并导致感染,对可能携带这些致病菌的来源常规监测并提醒临床注意,通常可有效预防传播扩散并节省大量抗感染正确、科学地实施清洁消毒与隔离技术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非常重要,正确的指导、督查清洁消毒隔离工作也是临床微生物科的工作之一。
当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或特殊耐药细菌感染时,临床微生物专业人员应参与制订消毒隔离措施,对相关的人员管理、废弃物的处理等环节提出微生物专业意见。
三、医院环境卫生学检测1、医务人员手的微生物学监测2、物体表面的微生物学监测3、重点场所的空气微生物学监测4、使用中的各种消毒剂的监测5、血液净化系统的微生学检测6、内窥镜消毒灭菌效果的微生物检测7、压力蒸汽灭菌器和低温等离子灭菌效果监测8、医疗用品的微生学监测内容:三、医院环境卫生学检测-----医务人员手的微生物学监测采样时间:在接触患者、进行诊疗活动前采样。
方法:1、被检者五指并拢,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检验洗脱液浸湿的棉拭子在双手指曲面从指跟到指端往返均匀涂擦5次,边擦边转动拭子,每只手涂擦面积约30cm 2,涂擦过程中同时转动棉拭子;2、将棉拭子接触操作者的部分剪去,投入10mL 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充分混匀后, 用无菌吸管吸取1mL 待检样品接种于灭菌平皿,再加入已溶化的45℃~48℃的营养琼脂15ml ~18 ml ,边倾注边摇匀,待琼脂凝固,臵35℃±l ℃混箱培养48h ,计数菌落数。
手细菌菌落数(cfu/cm 2)= (平皿菌落数×10)÷(30 ×2)= 平皿菌落数÷60≤计算的数值<1时,报告为:手细菌菌落数<1cfu/cm 21≤计算的数值≤10时,报告为:手细菌菌落数:实际计算值cfu/cm 2计算的数值>10时,报告为: 手细菌菌落数>10cfu/cm 2注:填写报告单结果时应注明“合格”或”不合格“,或附上相应项目的标准要求参考值卫生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的菌落总数应≤10cfu/cm 2外科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的菌落总数应≤ 5cfu/cm 2三、医院环境卫生学检测-----物体表面的微生物学监测采样时间: 在消毒处理后或怀疑与医院感染暴发有关时进行采样。
采样方法: 用5cm ×5cm 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0.03mol/L 磷酸盐缓冲液(PBS )或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各涂抹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4个规格板面积,被采表面<100cm 2的,取全部表面;被采表面≥100cm 2的,取100cm 2。
剪去或用酒精灯烧去手接触部分,将棉拭子放入装有10ml 无菌检验用生理盐水洗脱液的试管中,充分混匀后取1. ml 接种营养琼平皿,将冷至40℃~45℃的熔化营养琼脂培养基每皿倾注15mL ~18mL ,35℃±1℃恒温箱培养48h ,计数菌落数。
怀疑与医院感染暴发有关时,进行目标微生物的检测,加种羊血哥仑比亚琼脂平皿和麦康凯平皿等。
门把手等小型物体则采用棉拭子直接涂抹物体表面采样。
采样物体表面有消毒剂残留时,采样液应含相应中和剂。
物体表面菌落总数(cfu/cm 2)=(平皿菌落数×10)÷100 =平皿菌落数÷10或= (平皿菌落数×10)÷实际采样面积0≤计算的数值<1时,报告为:物表细菌菌落数<1cfu/cm 21≤计算的数值≤10时,报告为:物表细菌菌落数:实际计算值cfu/cm 2计算的数值>10时,报告为: 物表细菌菌落数>10cfu/cm 2如是灭菌物品,无细菌生长时,则报告:无菌生长小型物体表面的结果计算,用cfu/件表示:(平皿菌落数×稀释倍数)/件1、物体表面细菌监测采样液配制:(1)0.03mol/L 的pH7.2~7.4磷酸盐缓冲液(PBS)配制:磷酸氢二钠(不含结晶水) 2.84g 磷酸二氢钾(不含结晶水) 1.36g加入1000mL 蒸馏水中, 溶解后分装试管10mL/支,126℃高压灭菌20min 备用(2)生理盐水:氯化钠8.5g 溶于1000ml 蒸馏水中,溶解后分装试管10mL/支,126℃高压蒸汽灭菌20min 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