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北郊书法家张民善
北朝晚期佛教摩崖刻经书法艺术研究_钟明善_王劲

作者简介: 钟明善( 1939 -
), 男, 汉, 陕西咸阳人,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授, 西安交通大学文化艺术系主任, 博士生导师, 先
后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 顾问, 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西 “全国艺术教育先进个人” , “有特殊贡献的专家” , 安书学院院长, 陕西省高校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陕西石刻文献编辑委员会编委, 教育部 国务院 享 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研究方向: 美术学, 书法篆刻创作与理论研究。
149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 来源期刊 艺术百家 2014 年 第 2 期 总第 137 期 HUNDRED SCHOOLS IN ARTS
文章编号: 1003 - 9104 ( 2014 ) 02 - 0149 - 04
北朝晚期佛教摩崖刻经书法艺术研究
钟明善, 王劲
( 西安交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49 )
三、 北朝佛教摩崖刻经出现的原因
摩崖刻经的出现有着多重的历史原因 。 早在公 《金刚经》 泰山经石峪 实景及拓片局部 元前 2 世纪印度的佛教护法名王阿育王就曾将佛教 文献刊刻于摩崖和石柱之上, 以宣示他的“正法 ” 精 神, 这就是著名的阿育王摩崖法敕和石柱法敕, 这也 是佛教摩崖刻经的雏形。 在中国也有将儒家经典刊 刻于石碑的传统。 东汉晚期蔡邕主持了订定五经文 , 字用汉隶标准体刊刻于洛阳太学的《熹平石经 》 这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刻经盛举 。 魏正始年 《尚书 》 《春秋》 《左 以古文、 小篆、 隶书刊刻 和部分 间, 《三体石经》 传》 的 是中国第二次大规模的刻经活动 。 铁山摩崖刻经全貌、 全拓、 局部 北朝佛教刻经的出现一方面继承了印度和中国 的刻经传统, 另一个重要诱因是佛教的“末法思想 ” 。 释迦牟尼在世时曾预言, 以及后来的“护法运动 ” 他灭度之后的五百年为正法时代, 一千年后为像法时 , “末法 代, 之后的一万年是末法时代。 在北朝时期 《涅槃经 》 思想” 通过 的译介广泛流行。 河西走廊地 刻经于石塔之上的原因就像《白双且塔发愿文 》 区, : “生值末法, 所记载的那样 波流苦深, 惟慨永叹, 即 于山岩步负斯石, 起灵塔一尊一窟, 形容端严, 愿此福 典作三宝, 现在师僧证菩提果, 七 报使国主兄弟纯熟, 世父母兄弟宗亲舍身受身, 值遇弥勒, 心门意解, 获其 ” 果愿。 将佛经铭刻于难以损毁的石材之上, 既是传 播佛陀教义, 也是祈求福德, 更能保护佛教典籍。 如果说刻经于石塔是在末法时代到来前的未雨 “太武灭佛 ” 那么, 北魏时拓跋焘的 确确实实地 绸缪, 使佛陀的末法预言应验 。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 445 ) , “大空王佛” 、 《思益梵天所问经》 尖山 题刻 刻经 太武帝拓跋焘听从了道士寇谦之和司徒崔浩的怂恿, , “诸有佛图形象及胡经, 焚毁佛教塔寺 尽皆击破焚
张姓名人

张姓在历代有代表性的名人有:张飞,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勇猛大将。
东汉末年跟随刘备起兵。
曹操夺取荆州,刘备败于长坂(今湖北当阳),张飞率骑出战,曹军不敢前进,当时与关羽同被称为“万人敌”。
张居正,明朝最杰出的改革家。
明神宗时他出任宰相,针对当时军政败坏,财政破产的局面进行改革,大力整顿吏治,整顿赋税,又任用名将戚继光练兵,加强边防,取得成效。
张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今草书法大师。
好书法,尤善章草书。
其后,省略了章草的繁难之处,在运笔上使用了流利的出锋,显示出奋逸的力量,打破了章草的常规,创造了“今草”。
张骞,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使西域的旅行家。
其西汉时(公元前139年和前116年),曾两次出使西域,从此打通了亚洲的交通线,开辟了中国和欧亚各国人民进行经济、文化交往的通道“丝绸之路”。
张謇,最早创建博物馆的人。
清光绪年间的状元。
从事民族工商业,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民族资本家之一。
1905年,在江苏省南通市创建了南通博物苑,开了中国人自办博物馆之先河。
张伯行,“天下第一清官”。
清康熙进士,历任福建巡抚、江苏巡抚,官至礼部尚书。
康熙皇帝称其操守为“天下第一清官”。
张仲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中医理论家。
东汉末年的医学家。
年轻时钻研和掌握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后来在长沙任地方官,因看到连年瘟疫夺去无数人的生命,心里十分痛苦,便辞官行医。
在医疗中,既重视学习古人的知识和经验,并且勇于创新。
有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
由于他对中医的贡献,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之洞,最早推广普通话的高层官员。
清末洋务派的后起之秀,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钢厂、铁路。
1903年,为清廷学部重臣,主持制定了《学务纲要》,铭文规定学堂皆习官音,积极推广官话(普通话)以统一全国语言,实为一种替中华文明铺石垫路的明智之举。
张元济,张姓最著名的中国近现代出版家。
生于1867年,卒于l959年,享年92岁。
清光绪进士。
曾任刑部主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
中国书画·禅意书法家——张仲民

中国书画·禅意书法家——张仲民张仲民,字容川,别署醉墨轩主人。
自幼酷爱书法,砚田苦耕,墨池不辍,后师从寂灭法师,法号妙章,书韵颇具禅意,被誉为“禅意书法”。
尤以行草见长,笔法自然流畅,清新秀美,笔力潇洒劲健,刚柔相济,汲取百家,自成风格。
作品数十次荣获国家级、省级书法大赛奖励。
作品入编《全国书法精品集》,被授予“中华爱国艺术家”和“德艺双馨书画艺术家”,作品被海内外多家机构收藏。
现为:中国古莘书画院常务副院长、江苏书谱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华夏平安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画创作院院士、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三秦文化网特约书法家、文化中国签约书法家。
(记者陈新义)先生衣着朴素,于人不善论谈;看其人其貌,平凡端庄,刻板木讷,是其风貌。
然视其书法作品,则令人大吃心惊,伴凝伴鲜;悬若天地,判似云泥,蔚然有大象也。
其书艺尤擅行草,其笔其锋,其象其风;巍然者,如泰山傲立,气象万千;绵绵柔弱者,是云里江河,碗蜒奔流;飞舞者,似长龙飞腾,惊蛇盘旋;纤巧处,象丝象线,可隐可现;缥缈者,合风合雨,宛如苍龙游海,仿佛蝉衣拂眼;笔运带钢,阳钢筋骨,刚中显柔,柔丝飘飘;柔刚之美,形态多变,微妙无穷。
静,是磐石不动;化,当然如雾如烟;千姿百态,奇险叠见;千里沙漠,如雪中瘦松劲节者,得益启功;东西宽阔,开拓青龙白虎者,有隶之形;云龙变化,万马奔驰,随心所欲,呼风唤雨,大气磅礴,得意驰骋,心志致于疯狂甜畅者,羲之笔法。
观先生作品,知张良运筹帷幄,胸怀万壑之功;悟孔明布八卦阵图于无穷也;其神其妙,动天地而鬼神莫测。
书法如行军布阵,书法寓于着生命。
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一个生命的个体。
法曰: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潤色。
先生之手,运气血于笔,笔下生字,那根根奇变的线条,似点点弹奏的音符,展现出书家独特的气质风韵,将书法艺术用浪漫磅礴的飞腾曲线,构勒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
根植传统,传播经典,独匠妙运,自树一风。
我国著名文艺评论家刘勰曰:‘‘登山之情,则满于山;观海之情,则溢于海;我才知多少,可于风云并驱矣``。
怀念书法大师陈少默

陈 少默 先 生 是 我 国现 代 著 名
书法 家,尤其是鸡毫隶书书法创作 成 就最为突 出。他有着深厚 的国学 修养 ,工诗词、善吟诵 ,长于金石 文字 之学;他富收藏 ,精鉴赏 ,是 陕 西当 代 书坛 修 养 全 面 、功 深 力 劲 、富有才学却又淡泊名利的书法 家和 文物鉴赏家 。陈少默先生历任 西安工业火学教授 、陕西省文史馆 馆 员、西安市政协委员 、陕西省 书 法 家协会剐主席、终南印社顾 问等
信 安慰外 ,还给我 寄来现 金加 以相 助 。我 知道 ,他 的这些 作为之意义 已远远逾越 了时空和 金钱 ,正是陈 胡两 家世 交 的延 续 。先 生如 此 待 我 ,我却从未 与先生谋过面 。我时 时捧读先 生大 函,想着 陈老的谦和 仁 慈,想着 陈老的风 仪神采 ,有时 竟疑这 是一个 梦吧。后来我 考虑到 先生年事 已高 ,不应 常叫他 为我操
自那 之 后 ,我 便 和 陈老 书 信 不 断,互 吐衷肠 ,其 乐融融。记得 陈老在得 知我 的情况 欠佳 时,除写
舆
毒十
陈少默书文
人
书信 中,让人看到少默先生为人真 诚 、待人谦和的高节人品 。陈少默 先生在信中与我兄弟相称 ,是 因为 他 的父亲与我的先祖有过君子般 的
交往 。
职。
2 0 0 4 年4 月7 日, 中共 汉 阴县 委 、 汉 阴 县 人 民政 府 在 古 都 西 安 举 行 “ 陕西 ・ 汉阴三沈文化暨经济
社会 发展恳谈会 ”,我有幸参与 了 此项 工作。工作间隙 ,我怀着非常 崇敬的心情 专程登 门看望 陈少默先 生,可惜陈老因病未能接见我 。事 后 不久 ,我收到 了少默先生寄给我 的亲笔信 : “ 玉厚老兄 ,因病 ,大 驾失迎 ,后稽后望 ,勿罪 。弟 自去 年 八 月脑 病 后 ,对 内生 活 不 能 自 理 ,对外不能应酬 ,入夏后更谢绝 来 客。尊嘱候病少减之后再办 ,务 期原谅 。谨颂 ,夏祺 ! 弟陈泽秦 拜
老教授手写录取通知书

老教授手写录取通知书作者:来源:《环球慈善》2017年第08期狼毫毛笔轻蘸墨汁,娟秀小楷映落纸上,用时两分钟,一份录取通知书得以完成。
7月15日,10余位退休老教授再聚陕西师范大学,与校友、在职教师一起挥毫,为该校今年的大一新生书写录取通知书。
这份传统,他们已坚持11年。
这些被网友称为“最走心”的通知书如何出炉?近日,记者采访了活动的发起者和执笔人。
现场:两分钟写一份,一天完成千余份盛着墨汁的白瓷碟一字排开,录取名单与空白通知书摆在一侧,12位银发老教授端坐桌前,仔细核对学生的信息,再逐字誊写在空白的录取通知书上。
7月的西安,已连续发布多次高温红色预警。
而每年盛夏的这一聚,却持续了11年。
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一起执笔的还有校友、著名书法家钟明善,加上在职教师和往届学生,共计20余人。
他们要在10天内,为4500余名大一新生用毛笔书写录取通知书。
记者看到,一份录取通知书上需要撰写姓名、录取专业、报到时间三部分。
尽管加起来只有十几个字,但写起来需要两分钟,这还不算润笔蘸墨时间。
从7月15日上午9点半到下午5点,他们写完1000多份提前批次的录取通知书,包括免费师范生和艺术类考生。
写好的通知书会经过两遍仔细核对检查,再与入学资料一起装进信封,邮寄给满怀期待的准大一新生们。
老教授们也得空休息几日,等其他批次录取名单公布后,再伏案泼墨。
据悉,该校每年为学生寄出手写版和打印版两份通知书,打印版用于开学报到,手写版则不会被收回,成为学生们永久的纪念。
源起:“为人师表,一手好字是最基本要求”印刷方便快捷,手写费时费力,何苦每年酷暑请老教授们一笔一画手写录取通知书?“见字如面,这是我们为新生送上的第一份礼物,是学校的关怀,也是文化的传承。
”7月17日,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党怀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该校历来重视汉字书写,历史上曾涌现出一大批著名书法家,如今已形成较完整的汉字书写能力测试及培养体系,以帮助学生提高书写技能。
钟明善先生谈宋徽宗瘦金体

钟明善先生谈宋徽宗瘦金体钟明善,1939年生于陕西咸阳。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任第四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西安书学院院长,陕西省于右任书法学会名誉会长,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名誉馆长。
著有《中国书法史》《钟明善书学论集》《谈艺录》《书法基础与欣赏》《于右任书法艺术研究》《意象艺术散论》《书法鉴赏》《三秦书法胜迹》等。
日文七卷本《中国书法史》由日本美术新闻社出版发行。
韩文版《中国书法史》正在韩国《书友》杂志连载。
主编《中国传统文化精义》、《于右任书法全集》(36卷本)《名碑帖学习与欣赏》(10卷本)、“中国历代名碑帖鉴赏与临习”丛书(5卷本)、陕西省《中小学书法教材》、《书乡中国》杂志等。
2000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个人”;2001年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家特殊津贴;2002年10月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2003年被授予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 2006年被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专题报道;2009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3年所讲课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与书法艺术》入选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
(完整)宋徽宗赵佶(1082—1135),他政治上昏聩,生活上荒唐,艺术上聪颖。
金兵大举进犯时,他和他的儿子宋钦宗赵桓以及后妃、皇子、公主、宗室大臣、文物、金银财宝都让金人掳去,北宋王朝至此而亡。
局部1在艺术上他是个天分极高的书画家,也是艺术活动的倡导者。
他广泛搜集流散民间的文物,特别是金石书画。
他还网罗书画家,扩充翰林图画院,命文臣编辑《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
局部2大观年时,他把御府所藏前代书家墨迹让大臣重新摹刻于太清楼,这就是著名的《大观帖》,摹刻甚工。
宋徽宗的书法,创“瘦金体”,独树一帜,追其本源,应上溯至唐。
唐高宗末年至武周中,瘦劲书成了时尚风气。
局部3游寿《书苑镂锦》说:'近者把玩唐人石刻,高宗末年,伊洛墓刻,甚好尚常丑奴之瘦劲,至武周中此瘦劲书成一风气。
王改民 形神兼备 依势而行——王改民先生的翰墨情怀

文/孟云飞中国书家王改民王改民,1947年生,陕西咸阳人。
曾任中国书协第四届艺术发展委员会委员、西安书法创作室主任、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陕西省于右任书法学会会长、中共陕西省委秘书长等职。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咸阳师范学院于右任书法院名誉院长等。
200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王改民书展,出版有《王改民书法作品集》等。
我与王改民先生结缘于2008年8月,当时去陕西参加一位朋友的书法展览,这也是我第一次踏入西安这个书法圣地。
作为一名书法工作者,我真切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的肥沃与厚重。
陕西乃周礼之邦,三秦大地,汉唐坐标,撇开其他辉煌不讲,单就书法而言,这片厚土及其勤劳、智慧的人们做出了巨大贡献,掀起了一座又一座书法文化的高峰。
这里留下青铜时代钟鼎铭文的恢宏气势,留下了《石鼓文》秦时期的石刻文字记录,留下了方笔为主的秦隶之方便实用,留下了以《石门十三品》为代表的摩崖之苍莽与雄浑,也留下了大唐楷书的群星璀璨和法度森严。
跨越千年,20世纪的书坛巨擘于右任再掀波澜,其魏碑和标准草书重新刷新世人的视听。
此次活动期间,我在一家画廊中看到了王改民的作品。
对他的书法我可谓一见倾心,印象极其深刻。
我几次漫步古都西安的书画繁盛之所,希望能与王改民能有一次心灵的邂逅,也许若干年后能留下一段书坛佳话,但当时无缘与他相识。
直到2011年,才在朋友的引荐下,有缘结识王改民先生。
因为早闻其名,所以一见如故。
他威仪庄严,博学文雅。
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与王改民先生结缘已有八年之久。
这几年,他的书艺更上层楼。
窃以为,他不但是陕西当代书法的重量级人物,就是放眼全国也依然是实力名家。
何出此言?“言有君,事有宗”,现纪言数行,以飧诸君。
王改民先生从咸阳古城走出,不断进取,在古都西安供职多年。
繁忙的案牍之余,依然是翰墨情缘不减,临池不辍,写出了自己的一腔热情以及北方书风的博大雄浑、厚重苍莽。
一、学书历程寻绎王改民先生的书法之路可以说是从自发走向自觉,然后走向自如。
武忠勤其人其书其文

即兴挥毫诗藏头,瞬间泼墨书丹青——武忠勤先生其人其书其文西安市政府副秘书长武忠勤先生国际美术家联合会副主席、中国诗词协会陕西分会会长、西安市政府副秘书长武忠勤先生的《武忠勤书法作品选》,去年9月由三秦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书收录了武忠勤先生近年来200余幅书法作品。
这些书作与诗作相映成趣,显得很协调,也很有书卷气,所以,当时我便觉得这位武忠勤先生定是文人气很重的人(此前我们并不相识),且怀中情愫不俗。
待日后有缘相见相识,则证实了我的判断不谬。
当然,我所指的是其神髓中的资质,而非附之于外的职业、职位之类。
这也再次说明,所谓“诗(文)如其人”、“书(画)如其人”,一般而言还是合乎常情的。
当然这里首先明言,关于从文事艺,我是一向格外看重创作者的修养与气质的,对于诗人和中国书画艺术家来说,尤其不可等闲视之,因为说到底,中国的诗、书、画既是中国文化的内容,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征。
笔者认为文学与艺术,都源于“人”的情感与精神,能与书画、诗文结缘,自然需要品行的超脱、境界的升华。
或许,一切都在书画中,一切又都在诗文中。
事实告诉人们:书法之为艺术,之有美,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借汉字的书写创造生动的形象;二是进行这种形象创造显示出来的书家的精神修养和技能功力。
但是,由于时代对书法需要的不同,书法发展状况的不同和人们对书法认识感受上的差异,使得书者的追求,时代对书法美的讲求,也会出现许多差异。
甚至出现偏离这两个基本点的认识和讲求,从而从积极或消极方面对书法的艺术追求产生影响。
比如盛唐时期,科举制度的需要,干禄字势就成了时书的审美标准,人们从审美上关心的也都是实现这种书写的法度与功力。
书写合于这种模式,见法度,有功力,就是好书。
然而,到北宋时,在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人心目中,书法却只是“有以寓其意,有以乐其心”的形式。
被认为美的书,已不是程式有据、法度森严的作品,而是具有“郁郁芊芊的学问文章之气”,时代要求书家的不只是技能,而是书法流露的精神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