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第二十一中学】2018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卷(附答案与解析)
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2018届高三9月月考地理试卷Word版含答案

西宁市第二十一中学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9月份高三地理月考测试卷命卷人:李晓琴、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 分)中国邮政发行“中国民居” 图,回答1-2题特种邮票 ,这些民居建筑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10① ② rTT^1. 民居建筑与所在地域文化区对应正确的是 ( A. ①——江南水乡文化区,②——青藏高原文化区,③一一 B. ①——华北平原文化区,②——华南妈祖文化区,③一一 C •①一一四川盆地文化区,②一一黄土高原文化区,③一一 D •①一一黄土高原文化区,②一一云贵高原文化区,③一一2. 民居建筑所在地域文化区的特征 ,描述正确的是 ( A. ①一一秦腔,②一一泼水节,③一一马头琴B. ①一一评剧,②一一粤剧,③一一川剧 C •①一一面食,②一一糌粑,③一一阿以旺 D •①一一细腻柔美,②一一豪放粗犷,③一一泼辣幽默 下图是我国南北方水资源、人口及耕地比重对比图,读图完成 造成我国南北方水资源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河网密度 雨季长短 据图可知,我国 3. A. C. 4. A. B. C. D.•距海远近.太阳辐射)粮食主产区主要分布在南方 北方地区应积极发展节水农业 南方不存在水资源短缺现象 北方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南方东北黑土文化区新疆荒漠一绿洲文化区 华北平原文化区 内蒙古草原文化区 )3〜4题。
北疆阿尔泰山和准噶尔盆地以西山地的河流 ,常在4-5月发生洪水灾害 白天流量很大,夜晚消退。
结合材料,回答下面5-6题。
5•此类洪水的直接补给水源为 ()A.大气降水B.季节性积雪融水 6. 一日一峰”反映的当地环境特征是() A.气温日变化大 B.降水日变化大 ,其特征为一日一峰”,C.冰川融水D.湖泊决堤 C.冰雪融化快 D.自然灾害多。
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答案不全)(2021年整理)

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答案不全)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答案不全))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答案不全)的全部内容。
西宁市第二十一中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3月份高一历史月考测试卷考试范围:必修二专题一;考试时间:60分钟;命题人:高中历史备课组第1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 分)一、单项选择题(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1。
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下列图示的工具或技术都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实践中不断创制和应用的,其中出现时间最晚的是()A。
耧车 B. 筒车 C。
犁耕法 D。
翻车2.《吕氏春秋·任地》中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畎(沟)。
五耕无耨,必审以尽。
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
大草不生,又无螟蜮。
今兹美禾,来兹美麦。
"下列对上述材料解释不正确的是( )A。
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先进的耕作方法B. 说明古代农业很早就懂得了精耕细作C。
这是古代曲辕犁普遍使用的鲜明写照D。
这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的智慧结晶3。
民间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右侧邮票所体现的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A. 男耕女织B. 铁犁牛耕C。
集体劳作 D。
刀耕火种4. 清朝康熙年间,烧制出大量造型丰富和具有装饰图案的瓷器。
这一时期的瓷器上不仅有以文字作为纹饰装饰内容,而且在瓷器的纹饰中绘有欧洲的家庭、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
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西宁市第二十一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12月月考试题一、单选题(共24题,每题2分)1.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历经几度变迁。
秦汉主要有郡、县两级,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设置为路、州、县三级。
元朝时期,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下设路、府、州、县。
以上现象反映的本质是A. 地方行政机构数量增长B. 县是最稳定的行政机构C. 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加强D. 地方管理制度趋向成熟【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变迁,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越来越规范,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加强,C项正确。
不能通过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推断地方行政机构数量增长,排除A。
B项是对题干的片面解读,与设问“实质”不符,排除。
不能通过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推断地方管理制度趋向成熟,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2. 符合下列材料的主题是A. 分化相权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B. 权力由皇帝身边远的人向皇帝身边的人转移C. 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D. 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中呈现奏事时的姿态由坐到站再到跪,体现出君权与相权之间的地位走势。
君权强化而相权逐渐减弱。
由此可以判断D项正确;题干并未指出分化相权,所以A项错误;B项从题干中无法获知,所以错误;君权与相权在中央内部,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因此C项错误。
点睛:中国古代封建政治的两大矛盾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此题正是君权与相权之间矛盾的演化过程。
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到明初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
掌握了这个这个规律,解决此题就没有问题。
3. 周代王位继承制度一改“兄终弟及”为“父死子继”,然,王的儿子有嫡、庶之分,嫡子有长、幼之别,于是又规定“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等。
该制度的核心标准是A. 年龄长幼B. 贤良优次C. 出生贵贱D. 血缘亲疏【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中的“立子以贵不以长”,可排除A项;依据材料中的“立嫡以长不以贤”,可排除B项;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周代王位继承中的嫡长子继承制,其依据的标准就是“血缘亲疏”,所以排除C项,选择D项。
青海省西宁市2018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历史9月月考卷一、选择题1、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A. 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 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 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 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2、礼源于原始初民对自然万物的崇拜和生活禁忌!夏商时期发展较完备,“礼,履也,所以事神而致福也”;周公“因于殷礼,所损差”,创立周礼,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框架。
这反映出A. 礼是民俗的概括和反映B. 王位纷争得到制度性解决C. 宗教性文化向伦理性文化转变D. 社会体系和组织原则的确立3、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
东汉末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 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B. 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的尊崇C. 儒学忠君思想进一步强化D. 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4、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的生活,对头上的紧箍儿耿耿于怀,成佛后首先想到把它打个粉碎。
”它反映明代出现A. 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B. 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向上的思想C. 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D. 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5、某高校教师撰写了一篇《论明清小说对宋明理学的超越》的论文。
下列材料可用作该论文论据的是①《红楼梦》:“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②《西游记》:“皇帝轮流做,……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
”③《三国演义》:“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④《聊斋志异》:“(女)儿已委身乔郎矣,更无归理。
如有变动,但仍一死!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6、王国维在《宋元戏剧史序》中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青海省西宁市2018-2019学年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模拟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精品

青海省西宁市2018-2019学年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模拟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精品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还!2018-2019年高考备考2018年青海省西宁市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历史试卷(本试卷分I、II两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50分钟)第I卷选择题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
”其中“立子立嫡之制”是指A.宗法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礼乐制2.“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反映了秦朝在地方实行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内阁制3.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是指A.中国共产党成立B.新文化运动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4. 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描述的历史事件是A.南昌起义 B.红军长征 C.秋收起义 D.渡江战役5.《十二铜表法》第9表规定,不得为了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万民法》规定,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享有国家全面保护的公权和私权。
这些规定体现了A.疑罪从轻B.以礼入法 C.公平正义 D.礼法并重6.有学者说:“当新社会的曙光初露霞曦时,英国抓住机遇,领先走进一种新文明,以致后来国家都要跟在它后面,这个小岛带动了世界。
”英国领先走进的新政治文明是A.民主共和制 B.君主专制C.君主立宪制 D.人民代表大会制7. 美国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描述了一个繁荣的法国小镇惨遭二战蹂躏,后来因获得美国经济援助,生产生活又恢复正常,与此相关的史实是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尼克松主义 D.星球大战计划8.中国传统的农耕技术中使用的耕地工具是。
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2018届高三9月月考政治试卷含答案

2017-2018学年度西宁二十一中学校9月月考高三政治试卷一、单选题(48分)1.如今在服装市场上,面料健康环保、生产过程无污染、废弃后可回收利用的绿色服装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热销商品。
绿色商品之所以热销,是因为其A. 使用价值能适应消费者需求B。
交换空间范围越来越广C。
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D. 凝结了更多的人类劳动2.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行计划,2015年6月特发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金银纪念币一套。
该套纪念币①其本质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②具有收藏价值,也可以直接用于购买商品③可以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④其购买力由国家规定,因为它由国家发行A。
①②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3.2016年12月1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兑人民币6。
8958元,2016年11月10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兑人民币6。
7885元。
这意味着①人民币贬值②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费用增加③美元贬值④可以购买到更多廉价的美国商品A. ①②B。
①③C。
②④ D. ③④4.从2016年6月份以来,羊肉的价格不断上涨,究其原因是由于养殖成本提高和陈亮减少,图像中横轴为供求量Q,纵轴为价格P,D为需求线,S为供给线,E为均衡价格,E1为变化后的均衡价格。
下面能够正确反映这种变化的图像是5.居民消费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彩响,其中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是A. 居民过去的收入和现在的收入B. 居民的消费类型和结构C。
居民收入差距的大小 D. 居民现在的收入和未来收入预期6.有位准备购买轿车的消费者说:“新车一上牌就成了‘二手车’,就开始贬值,越用越贬值。
对我来说,汽车只是一种‘为我服务的工具’,什么品牌无所谓,关键是质量要好,价格要实在.”从消费心理角度看,这是一种A. 攀比心理B。
求实心理C。
求异心理 D. 从众心理7.随着人们越来越热衷于网购,我国快递业迅猛发展,每秒钟要产生将近1000件快件,平均每人一年中要收到23个快件。
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西宁市第二十一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十二月月考历史试卷考试时间:60分钟1. 《说文解字》对“龙”字的释义为: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 龙是一种文化图腾B. 龙的变化象征皇权的消长C. 龙兼具灵性和力量D. 龙与农耕文明密切关联【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的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可知龙是一种文化图腾,A正确;“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说明龙兼具灵性和力量,C正确;“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可以看出龙象征天,主宰风雨,与中国的农耕文明有关联,D正确。
材料与皇权无关,所以本题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龙的理解2. 与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C.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D.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为国为民的社会责任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与材料最为接近,故C正确。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映了人与人的和谐,与材料无关,故A排除。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也未涉及为国为民,故B排除。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反映义利关系,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顾炎武思想3. 明末松江府“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
……(赋税)十倍宋也。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
所繇(通徭,泛指徭赋)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
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历史)

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24.考古出土的商代青铜器铸有“王族”“三族”“五族”“大父”“伯父”的族徽;甲骨文中记载有“大宗”“大示”“小宗”“小示”的文字和古代文献中所提的“帝一嫡”“介一庶”的词汇。
这些字词反映了商朝A.出身决定了政治地位 B.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有机结合C.僭越礼制的现象频发 D.已确立了基于血缘的嫡庶制25.唐开元以后,原本由尚书都省会议裁决的政务,逐渐转移至政事堂裁决。
甚至出现了姚崇以中书令的身份谍报汴州刺史倪若水进行灭蝗之事。
这反映出A.中枢运行机制发生变化 B.玄宗重视三省间的分权制衡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控 D.相权对皇权形成明显的制约26.明中叶以后,刺绣品相当流行,北绣系统以实用性为主,南绣系统以画绣为主。
画绣继承了宋代刺绣的传统手法并加以创新发展,四色淡雅协调,晕色自然,以绘补绣,绘绣结合,具有绘画的水墨韵味。
这种南北差异表明A.文人艺术影响领域广 B.北方重本南方重末C.南北经济结构差异大D.文化重心南移完成27.据记载“伯里克利(或说厄菲阿尔特Ephialtes)颁布了出庭陪审者履行义务的津贴。
在进入法院大厦之前,授给每一个陪审员一根出庭杖和一枚证章,凭证可以领受规定的津贴两个欧布尔(Obol,以后又增加到三个欧布尔即半个德拉克玛)” 这一作法A.反映雅典公民参与民主是为了获取津贴 B.调动了雅典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C.保证了每位雅典居民都能参与政权建设 D.是伯利克利笼络民心的一种手段28.在古罗马的法律中引用了这样一个案件:在一个公共广场上,一名理发师为一名奴隶刮胡子。
另外两个人在附近玩球,其中一个人不小心用球砸到了理发师,导致他割了奴隶的喉咙。
依据罗马法,在公共场所刮胡子是愚蠢的,因此奴隶本人对该事件负责。
这表明罗马法A.本质是维护私有制和贵族利益 B.保障平民权益,实现社会公平C.有利于调解矛盾,规范行为 D.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29.英国学者托马斯·孟强调“在价值上,每年卖给外国人的货物,必须比我们消费他们的要多”,要“把自己的金钱当做诱鸟放出去,一边把别人的金币引回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省西宁市第二十一中学2018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2.礼源于原始初民对自然万物的崇拜和生活禁忌!夏商时期发展较完备,“礼,履也,所以事神而致福也”;周公“因于殷礼,所损差”,创立周礼,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框架。
这反映出()A.礼是民俗的概括和反映B.王位纷争得到制度性解决C.宗教性文化向伦理性文化转变D.社会体系和组织原则的确立3.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
东汉末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B.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的尊崇C.儒学忠君思想进一步强化D.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4.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
地不管的生活,对头上的紧箍儿耿耿于怀,成佛后首先想到把它打个粉碎。
”它反映明代出现()A.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向上的思想C.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5.某高校教师撰写了一篇《论明清小说对宋明理学的超越》的论文。
下列材料可用作该论文论据的是()①《红楼梦》:“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②《西游记》:“皇帝轮流做,……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
”③《三国演义》:“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④《聊斋志异》:“(女)儿已委身乔郎矣,更无归理。
如有变动,但仍一死!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6.王国维在《宋元戏剧史序》中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此话的主要含义是()A.赞美宋元文学的辉煌成就B.强调文学具有很强的时代性C.指出各个朝代的文学成就D.哀叹古代文学时间的短暂7.理学是以儒家礼法。
伦理思想为内核,吸纳佛。
道思辨哲学。
宇宙生成。
万物化生等理论及精神修养方法,而最终形成的一种既有精巧的思辨形态,又有极为现实的纲常伦理内容的哲学体系。
这表明理学()A.以弘扬纲常伦理和倡导个性解放为本B.源于汉代儒学的天命思想C.融合佛道思想凸显其逻辑性和道徳性D.成为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8.顾炎武在《与施愚山书》中说:“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
’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据此判断顾炎武主张()A.不可尽信圣人之言B.坚守理学教诲C.儒学最终形成于宋代D.发扬孔孟之道9.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理论前提是“君王受命于天”。
其思想主张()A.是当时社会民本思想的体现B.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C.为加强君主专制提供理论依据D.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10.“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11.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汉赋在武帝时代走向创作全盛时期B.唐田园派诗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C.南宋辛弃疾的词慷慨激昂沉郁悲凉D.明清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世情小说12.李明海在《偶然与理想:新文化运动的早夭》中认为:以自由主义为灵魂的新文化运动,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其社会思潮的主流地位就“早夭”给了“政党革命”。
由此可知()A.中国知识分子没有真正参透自由主义B.十月革命的胜利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C.新文化运动暴露了诸多弊端D.民主革命浪潮风起云涌13.梁启超反复强调孟子思想的经世意蕴,认为“民为贵”“仁政”“不忍之政”等与“泰西诸国今日之政,殆庶近之”。
梁启超的主要用意是()A.强调经世致用在变法中的作用B.传承儒家文化反对西方的文化C.借孟子主张宣传近代民权思想D.利用传统思想解释变法合理性14.陈独秀说:“盖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
纵一时舍旧谋新,而根本思想,未尝变更,不旋踵而仍复旧观者,此自然必然之亊也。
”由此可知,陈独秀()A.以民主科学作为反对尊孔复古的武器B.主张政治革命。
文学革命与伦理革命并重C.视儒学道德为新文化运动的首要目标D.冲破传统道德礼教的朿缚,倡导女性解放15.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
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
”这一认识()A.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B.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16.黄宗羲认为:”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
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黄宗羲的这种思想可以用来说明()A.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兴起B.先秦以人为本思想的复兴C.理学与心学的深化发展D.新儒学对君主专制的抨击17.陈独秀认为,以往的历次革命都是“单独政治革命”,均末触及“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艺诸端”,对中国社会“不生若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必须来一次打倒偶像。
破除迷信的思想革命,才能真正巩固共和新制度。
材料反映陈独秀()A.彻底否定辛亥革命的作用B.号召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C.割裂思想革命与政治革命关系D.主张思想启蒙与政治革命相结合18.1922年,民主人士张君励曾说:“吾国今后新文化之方针,当由我决定,由我民族精神上自行提出要求。
若谓西洋人如何,我便如何,此乃傀儡登场,此为沐猴而冠,既无所谓文,更无所谓化。
”这表明张君励()A.强调应当重新审视中西文化B.否认了继续引进西方文化的重要性C.赞成一味肯定中国固有文化D.对东西方文化认识存在绝对化倾向19.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
德育。
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
这反映了()A.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C.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D.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20.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
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21.1903年,《大公报》刊文称:“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
乃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装辫发,依然入场乡试。
然伊等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
”这表明()A.科举制度仍有较强的生命力B.新式教育与科举已融为一体C.发式成为区别新旧学的标志D.旧制度制约社会观念的变革22.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
”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B.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C.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D.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23.下图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校报考与录取人数变化示意图。
此图不能反映出()A.高等教育越来越受到民众重视B.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发展为大众教育C.“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高等教育发展迅速D.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24.“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
大总统由国民公举。
议会……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孙中山的这段言论突出体现了三民主义中的()A.民权主义B.民族主义C.民主主义D.民生主义二、非选择题25、(25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
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材料二天理流行,触处皆是。
署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材料三为下天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请回答:(1)材料一对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4分)(2)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二说明其“新”在何处?(4分)(3)材料三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5分)(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
(12分)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与所谓“器物→制度→文化”的三阶段说不同,近代中国人实际上经历的探索过程是“西化→反西化→现代化”。
进一步看,近代以来中国的发展更像是“两条线”:在一条线上人们努力地追求制度的变革;而在另一条线上人们在不断地折腾“文化”,不断地在“西化”与“反西化”之间反复。
——摘自秦晖《“西化”“反西化”还是“现代化——太平天国、义和团与辛亥革命的比较》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三阶段”或者“两条线”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27、(15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896年,梁启超曾说,“今夫五洲万国之名,太阳、地球之位,西人五尺童子,皆能知之”,而中国即使“近今之通人”也知之甚少,其中原因是“书之备与不备也”。
他说:“今以西人声光、化电、农矿、工商诸学,与吾中国考据、词章、帖括、家言相较,其所知之简与繁,相去几何矣。
”而“西国一切条教号令,备哉灿烂,实为致治之本,富强之由。
今之译出者,何寥寥也?彼中艺术,日出日新,愈变愈上,新者一出,旧者尽废。
今之各书译成,率在二十年前,彼人视之,已为陈言矣”。
因此,他认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者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
”——据《饮冰室合集》(1)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对引进西学的认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启超引进西学主张的意义。
答案一、选择题1~5.DCCCC 6~10.BCCDC 11~15.DBDCA 16~20.DDABA21~24.DDDA二、材料解析题25.(1)认为儒学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