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一个发育成熟的土壤剖面一般具有__________ 枯枝落叶
层、腐殖质层、________层、淀积层和母质层。 淋滤
(4)B范围内的气候 类型是_________, 对应的地带性植被、 土壤类型分别是__ __________。
(5)D范围内的植被 类型是_________, 开发该区域的关键性制约因素是_____________。 答案:(4)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 带大陆性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 草原) 灰化土(黑土、黑钙土、棕壤) (5)温带荒漠(荒漠);缺水
抬升河床 抬升河床
地下水位升高 地下水位升高 土壤盐渍化 土壤盐渍化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之三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之三 某一要素的改变,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 某一要素的改变,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 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以土壤为例
一、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
气候
水文
土壤
生物( 植被)
地貌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气候干旱 气候
河流少 水文 多为内流河
土壤发育差 土壤 肥力低
少数耐 生物( 植被) 旱植物
风力地貌 地貌
(2)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土壤水分含量变化, 主要依据土壤的
A
A. 温度
B. 孔隙
C. 肥力
D. 空气
(3)不够合理的治理土壤退化的措施是
A
A. 东北平原开荒、焚烧秸杆,加速有机质分解
名词解释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上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所形成的地球表面的自然特征。
它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等自然要素。
地形地貌:地形指地球表面的高低起伏和形状,而地貌则是指由地形、地质结构和地表过程相互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特征,如山脉、平原、河流、湖泊等。
气候: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平均的天气条件,包括温度、降水、湿度、风向和风速等因素。
气候是由大气层的物理和化学过程、太阳辐射和地球自转等因素共同影响形成的。
水文:水文是研究地球上水的分布、运动和变化的科学,包括降水、河流、湖泊、地下水、海洋等水体的形成、循环和利用。
土壤:土壤是地表上由岩石和有机物质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形成的可供植物生长的表层物质。
土壤质地、结构、养分含量和排水性等特征对植物生长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植被:植被是地球表面上的植物群落,包括森林、草原、沙漠、湿地等不同类型的植物组成。
植被对地表水循环、土壤保持、气候调节和生物多样性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动物:动物是地球上的生物群体,包括陆地、水域和空气中的各种动物物种。
动物对生态平衡、食物链、传粉和种群控制等生态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和相互关系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
人类需要了解和适应自然地理环境,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
高三总复习地理课件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命题点全训 题点(一) 分析自然环境的演化过程
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2.表示塑造图2地貌的箭头是
A.⑧ B.⑦
C.⑥
D.⑤
() ()
解析:第1题,箭头①:气候→水文,表示气候对水文的影响,淮河和松花江流 域气候条件不同,河流水文特征不同;箭头②:地貌→土壤,表示地貌对土壤 的影响,而“喀斯特地貌”形成体现了水文对地貌的影响;箭头③:水文→土 壤,表示水文对土壤的影响,而“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形成体现了水文对地貌 的影响;箭头④:气候→土壤,表示气候对土壤的影响,而“东北黑土退化” 主要是流水侵蚀对土壤的影响。第2题,图示为沙丘,是沉积地貌,是气候对地 貌的影响的结果。
2.自然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变化,即 “牵一发而动全身”
首先明确发生变化的要素(所牵的“一发”),然后逐一分析该要素变化引起 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发生怎样的变化。以滥伐森林引起 的生态环境破坏为例:
3.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首先明确这一区域发生的变化体现在哪些要素上,然后分析这一区域与其他 区域存在哪些要素上的联系,最后分析出其他区域发生的具体变化。以黄土高原 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为例:
[思考探究] 1.黄土高原的自然植被类型及气候类型是什么? 提示:自然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 2.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是怎样形成的? 提示:主要是人们破坏了黄土高原的地表植被,经流水长期的侵蚀而成的。 3.由问题2可知,材料显示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是什么? 提示: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变化, 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上生物和非生物元素的综合体,其组成要素涵盖了许多方面。
以下是关于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的详细介绍: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要素之一。
它包括气温、降雨、风暴、日照时间等因素,对生物生长和生态平衡有着深远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差异很大,如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极地气候等。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山地、高原、盆地、河流等各种地形特征,以及地貌的形成原因和演变过程。
地形地貌对生物分布和资源利用有着重要影响,如山地的森林生态系统和平原的草原生态系统在生物种类和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
水文条件水文条件是指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循环和特性等。
水是生命的基础,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水文条件包括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源的分布和特点,以及水循环和水质等。
不同地区的水文条件差异很大,如沙漠地区的地下水含量丰富,而海洋地区的海水资源则是重要的水资源之一。
土壤条件土壤条件是自然地理环境中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
土壤包括不同质地、结构、肥力等特点的土壤类型,如沙质土壤、黏土土壤、腐殖质土壤等。
土壤条件对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也对生态平衡和环境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生物资源生物资源是自然地理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各种生物种类和分布情况。
生物资源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有着重要作用。
资源条件资源条件是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因素,包括各种自然资源的分布、储量和开发利用情况。
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它们的开发和利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作用。
然而,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会导致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等问题,因此需要采取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进行管理。
总之,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是复杂多样的,它们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上独特的自然环境。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 第五章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冻土是指温度低于0 ℃并含有冰的土壤和岩石。冻土可分为多年冻土和 季节性冻土。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暖季融化、寒季冻结的活动 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又称永冻层);季节性冻土则只有活动层,在暖季全部 消融。下图为祁连山木里河某段河谷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是其他自然地理要素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的主要场所 气候 大气过程支配着海陆间的水循环和地表的热量平衡 水文 各种水文过程是自然界内部相互联系的纽带 土壤 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的纽带,是联系其他要素的关键环节
动物的存在使自然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能量利用更加充分,物质循 生物 环的速度更快;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使自然界中的无机物质合成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探究一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情境探究] 2020年8月21日凌晨,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富泉镇受连续强降雨影响,发生山 体滑坡。原本覆盖绿色植被的山体表面露出一块斜长约880米、宽约280米 的泥黄色破坏面,阻塞河道。此次山体滑坡造成一省道交通中断和人员伤亡。 结合材料探究: (1)此次山体滑坡影响了哪些地理要素?(综合思维) (2)植被要素的变化与山体滑坡有何关系?(综合思维) 提示 (1)地貌形态的改变(山体滑坡)导致了水文状况的改变(形成堰塞湖),地 表植被的破坏,进而影响了人类活动(淹没村庄,摧毁交通)。 (2)山区植被覆盖率的减少可能会引发山体滑坡。
(2)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 他区域。首先明确该区域发生的变化体现在哪些要素上,然后分析该区域 与其他区域存在哪些要素上的联系,最后分析出其他区域发生的具体变化。 以黄土高原的植被破坏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为例,分析如下。
2.合理利用资源 (1)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做到资源利用减量化。 (2)开展综合利用,做到废弃物排放减量化。 (3)寻找替代产品,尤其是稀缺资源的替代产品。 (4)对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做好预案,积极防范问题的发生。 (5)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完整两课时)

地理环境_各__要__素__与环境_总__体__特__征__的协调
一致。
)
从有文字记载开始, 黄土高原就属于森林 草原区,在西周春秋 时期,森林覆盖率达 53%,当时河流众 多比较清澈,枯水季 节流量也较大。但随 着人口的增加,放牧、 农垦活动等加大,到 宋代以后“郁郁葱葱, 绿荫冉冉”的景观就 消失了。到了明清 以后,已经达到无地 不耕的地步,且大量 陡坡被开垦,水土流 失大大加强。森林只 零星的分布在偏僻的 山区。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利于植物生长
地貌 水文
岩石圈 水圈
东、西、北地势高,西南部地势低,漓江纵贯全境 地表水、地下水富集,流水侵蚀作用强
植被 生物圈 生物的生长旺盛,使土壤、流水中有机酸含量高
桂林美的让世界静止
厄尔尼诺现象
• 反常年份,东南信风减弱,赤道表层海水
由西向东倒流,秘鲁附近海区上升流减 弱,表层水温升高,营养物质减少,鱼类
大量死亡。
赤道东太平 洋沿岸湿润
多雨
赤道东太平 洋表层水温
升高
东南信风减 弱
赤道太平洋表层 暖海水向东倒流
海水上升流减 弱或停止
赤道西太平 洋沿岸干旱
少雨
赤道西太平 洋表层水温
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 (一)大气圈与水圈之间的热能交换
1.海洋对大气的作用 大气圈
水汽蒸发-输送 热能改变大气运动
水圈(海洋是太阳能 的巨大储热库)
盛行风
大气圈 2.大气对海洋的作用
动能传输给海洋
形成洋流
海洋(水圈)
(二)大气圈与水圈之间势能 的传输与交换 1.气压升高,海面就会降低
海 面 降 低
洪
河道泄洪能力降低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又称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 展的自然基础。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大气 水 土壤
自然地理环境
生物 岩石
地形
2、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各组成要素通过大 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 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 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 互联系的整体。
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水的化学 成分
土壤与 生物
土壤→生物 生物→土壤
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合茶树的生长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表现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
(2)平衡功能
①什么是生产功能?
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②植物生长过程是通过作用才能生产有机物? 光合作用
大气循环
水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生物循环
案例 读P85案例1(以生物为例)
思考:生物循环对大气、水、岩石、土壤、 产 生怎样的影响?
1、改变了大气成分 2、改变了陆地水的成分,改善陆地水分状况
3、改造岩石圈,促使土壤的形成 4、改变地球面貌,形成地理环境
示意
大气 水 岩石 土壤
无机物
化学能 有机物
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举例
地球大气中的CO2保持稳定,大气本身没有减缓或 增加CO2的能力,但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CO2 和海水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这就减少了大气 中的CO2。此外,陆地植物大量吸收CO2,使大气中CO2 减缓。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才有这个平 衡功能。
可可西里---藏羚羊
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球表层中无机、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环境整体。
它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岩石圈:是地球表面最上层的地质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它由各种岩石组成,如花岗岩、石灰岩、大理岩等。
2.水圈:是指地球上所有水体的总和,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等。
水圈与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都有密切的联系,是地理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大气圈:是指包裹在地球表面的气体层,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大气圈是地球表面与宇宙空间进行能量交换的重要通道,也是影响地球气候和天气的重要因素。
4.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的集合体,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为活跃的部分,它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等其他圈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5.土壤圈:是指覆盖在岩石圈表面的土壤层,是自然地理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物质组成的,具有肥力和自净能力。
以上这些要素在自然地理环境中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降水
水汽输送
下渗 地下径流
蒸发
变质 作用
沉积岩
变质岩
重熔 再生
岩浆
外力 作用
岩浆岩
冷却 凝固
案例分析:
珠三角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
气候
水
地貌
东
亚热带季风
南
气候(夏季
河网稠
肥沃的
沿 海
高温多雨, 冬季低温干
密,水 量丰富
冲积平 原
燥)
植被 土壤
亚热
带常
红
绿阔
壤
叶林
西北内陆地区自然地理物质与能量交换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 相互渗透
含义
本质 整体性
物质运动 能量转换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气候变化
地貌变化
自然要素变化 会导致环境的 改变
人类活动引起 环境的变化
3、这一要素的变化会对黄河下 游地区带来什么影响?
过度砍 伐、开 垦、放 牧等
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
植被 破坏
水土 流失
土壤贫瘠
沟壑纵横
生态恶化
水土流失
水文变化
水
地貌变化
土
流
土壤侵蚀
失
植被退化
气候变化
泥沙淤积,泛滥平原 侵蚀沟谷,沟壑纵横 表土流失,肥力下降 植被下降,逐渐消失 蒸发加剧,趋于干旱
水循环 生物循环 地壳物质循环
藏羚羊的例子
环 食物、水源丰沛
寒潮少 境 避风处、含盐土
壤充足
藏 存活率上升
羚
羊
数量增加
环 食物、水源、
避风处、含盐土
境
壤不足
藏 存活率下降
羚
羊
数量锐减
三、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各个
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 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 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1、本景观图反映的是我国 哪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2、该地区主要的地貌特征 是怎样的?
形成该特征的原因是什 么?
材料一:据考证,在秦汉以前,黄土高原确是森林茂密、山青水秀、 环境优美的地方。 但由于历史上几次农牧业经营方式的改易,
思考
1、自然地理环境由哪些 要素组成? 2、这一事例说明地理环 境各要素之间是什么关系?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由 大气 、 水 、 岩石 、 生物 、 土壤 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通 过 水循环 、生物循环 和 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过程,进行着 物质迁移 和 能量交换 , 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 整体 。
深 温带大陆 居 性气候 内 (降水稀 陆 少)
河流稀 少,多 为内流 河
流水地 貌少见, 风力地 貌发育
温带 荒漠
荒 漠 土
尝试画出自然地理要素之间 的影响链图
生物
气候
地貌
水文
土壤
整体=部分之和??? ╳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 的能力
营造宫殿、樵采、毁林开荒,以及这里经常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 族厮杀的战场等原因,林草植被被大量破坏。
材料二:山丹丹花是陕北黄土高原特有的生长普遍的野生花,但 在过去的一段时期,黄土高原由于过度放牧,水土流失,连年干 旱,使林草几近灭绝。
黄河中游,含沙量大
1、两则材料显示黄土高原地区的 哪一自然要素发生变化?引起变 化的原因是什么? 2、这一要素的变化会对黄土高原 地区带来什么影响?
海珠区教育发展中心张灿祥
➢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的途径
➢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性和相 互制约性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 演化中的作用
➢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某一地区自然环境中的植被遭到大规模破 坏之后,地表的蓄水能力下降,地面径流增加, 对土壤冲刷加剧,造成水土流失,大气湿度减 小,气候日渐干旱,整个自然地理景观发生了 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