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案例

合集下载

青少年犯罪案例

青少年犯罪案例

青少年犯罪案例案例一:被惯坏的少年陈某,17岁,因故意杀人罪被判有期徒刑。

陈某因怀疑同学张某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还向老师告“黑状”,便趁张某值日时,拿刀朝张某乱戳,致使张某死亡。

案发后,陈某很后悔,说自己犯罪的原因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从小被父亲母亲宠爱过度。

由于从小被娇宠惯了,陈某一直惟我独尊,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在社会上,都吃不得半点亏、受不得半点气,动不动就跟同学吵架打架。

父母还经常教他:谁欺负你了你就和他拼,拼不嬴有我们呢!于是,陈某慢慢在学校里成了出名的打架大王,还与校内外的一些人结成团伙,只要觉得谁不顺眼,就借端生事找他的麻烦,然后狠狠地收拾他一顿。

陈某说:如果从小父母不是这样娇惯溺爱我,我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下场。

案例二:不以恶小而为之,养成良好的习惯与品德张某,16 岁,因盗窃罪被判有期徒刑。

张某在上小学的时候,父亲经常从工厂里偷偷往家里拿些东西,还常常把张某叫到工厂,把一些东西悄悄装在他的书包里让他带回家。

慢慢地,受父亲的影响,张某养成了一个坏习惯,经常把别人的东西“拣”回家。

父母总是夸奖他有本事,“顾家”。

上初中以后,张某迷上了网吧,为了有钱进网吧,张某把“拣”到的东西拿去卖,后来又伙同网友去盗窃,把盗窃来的钱拿去上网、大吃大喝、进高档舞厅。

渐渐地,胆子越来越大,仅两年时间,就和同伙作案共二十多次,盗窃过的东西有钱包、手机、自行车和摩托车,价值二万七千多元,最终被追究刑事责任。

案例三:抢劫5元钱沦为抢劫犯“才5块钱就要判刑呀!”当记者向几个中学生谈及下面这个案例时,几乎每个学生都表现出了惊讶,他们都不理解:区区5元钱怎么会触及刑法呢?2004年1月20日凌晨零时许,在银川市某中学上高三的王某某等四人在某网吧碰面,其中马某提出“弄点钱”上网,其余三人表示同意。

四人来到兴庆区丽景街交警二大队附近,将路过此处的郭某从自行车上拉下,对其一顿拳打脚踢,抢得现金5元后逃离现场。

案发后四人相继落网。

青少年犯罪典型案例及分析

青少年犯罪典型案例及分析

青少年犯罪典型案例及分析青少年犯罪典型案例及分析随着当今社会传播媒体的空前发展,青少年以敏感的心灵感受着时代的变化,见多识广,早熟、早知、思维活跃.而在另一方面,青少年犯罪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无论从犯罪动机、犯罪形式、犯罪的手段等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案例一:“蛊惑仔”引诱学生犯罪一名年仅16岁的女中学生露露听说有个低年级的同学骂她,就叫来几个朋友,把那个女孩暴打一顿;另一名18岁的女生燕子参与5起抢劫,抢钱近5000元.问起她们这么做的原因,她们竟然回答说:“当班长、学习尖子远不如当大姐大威风!”据燕子和露露说,为什么要选择用打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呢?因为她们看到电视、录像里都是这样,挺牛的,相比于单调乏味的课本上的说教和家长的唠叨,她们当然更喜欢情节生动的电影故事,看得多了,就觉得,认“干哥哥、干姐姐”比友谊重要,电影里的“老大”都用拳头自己解决问题,找老师、报警都是小角色.在电影中,那些大哥、小弟动不动就挥刀冲上街头,都是让人佩服的英雄……正是由于这些电影电视的“蛊惑”,一些家庭幸福、在校表现良好的学生开始“出轨”.不良的社会环境目前已经成为未成年人形成犯罪心理的重要外部原因,有关部门必须加大扫黄打非的力度,消除环境给青少年带来的不良刺激,这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案例二:未成年人犯罪也要负责任2000年12月17日晚,户县15岁少年王某为图好玩竟想制造火灾.他先将一堆麦草点燃,但因火势较小没有引起他人注意,又窜到同村张某家老屋处,用火点燃一把干麦塞入门洞引起大火后,王某便躲在暗处观看村民救火.火越烧越大,烧毁了房屋,烧死了一头耕牛和一些用具,损失达7000余元.法院鉴于王某未成年,遂依法作出减轻处罚判决.判处王某有期徒刑8个月,其父母赔偿受害人的全部经济损失7000余元.如何确定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的年龄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实施了法律规定的犯罪行为.实施犯罪时的年龄,一律按照公历的年、月、日计算.过了周岁生日,从第二天起,为已满××周岁.未成年人犯罪是否负刑事责任我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原则与成年人刑事案件相同,赔偿责任一般应当由未成年被告人的监护人承担.未成年被告人有个人财产的,应当由本人承担赔偿责任,不足部分由监护人予以赔偿,但单位担任监护人的除外.案例三:花季年华为何心狠手辣?专家提醒警惕青少年暴力如果调阅一下各地的报刊,就会发现几乎每天都有不少青少年犯罪案件的报道,其中还有一些性质相当严重的恶性案件.这些报道和其他千奇百怪的事情同时挤在大小报刊的社会新闻版上,成为新闻生产和消费的一部分,你可以去注意,也可以忽视,似乎不再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在这种“司空见惯化”的中间,不知掩藏了多少青春的残酷和悔恨.。

青少年犯罪的案例

青少年犯罪的案例

青少年犯罪的案例1、公共场所肆意挑衅、争强斗狠案件多发,应强化逆反心理疏导。

案例一:小孔、小建与小鲁、小刘等人在北京某中学上学期间,因琐事发生纠纷。

小孔向大东和小张提议购买刀具报复小鲁等人,三人购买刀具六把。

买完刀后小孔分别给小鲁和小刘打电话约架。

后小孔和大东伙同小张和小孙持刀与小建纠集的三十余人持棍、棒等共同来到某立交桥下,在桥两侧分头等待小鲁等人前来殴斗。

当小鲁、小刘纠集多人持棍、棒等物到达时,双方互相持械殴斗。

其间多人受伤,轻重程度不等。

法官说法:本案中的参与斗殴者大都已经成年,小孔和大东是未成年人。

小孔、大东在公共场所纠集多人持械斗殴,二人的行为均已构成聚众斗殴罪,且小孔系首要分子,大东系积极参加者,依法均应予惩处。

小孔与大东最终以聚众斗殴罪被分别判处刑事处罚。

普法提示:目前中学生犯罪大多为“激情犯罪”,以聚众类犯罪居多,他们模仿“黑社会”、“古惑仔”等非法形式,往往不考虑后果,三五成群、拉帮结伙,对于正常的交往矛盾习惯采用成人化的暴力手段解决。

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逆反心理所致。

这些学生大多家庭并不富裕,而且学习成绩较差,在之前的学习经历中可能长期受到学校、家长的批评与指责,使他们养成蛮横任性、逞强显能、遇事冲动等不良性格;加之这些学生对自己也往往持否定态度,意志消沉,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具有违法犯罪的易感性。

建议学校重视和加强对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增设相关课程,定期分析研究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苗头及时采取措施。

2、个别案件恶性较大,犯罪手段成人化,应增强法制教育和学生管理。

案例二:小毛和小夏两人均为北京某职业高中学生,一天,两人在小毛家喝了酒后在离小毛家不远的荒僻处遇到了大明。

小毛说大明跟他一直以来都有矛盾,提议一起打大明一顿。

小毛和小夏二人持铁管殴打大明的头部等部位,持续追打致使大明死亡。

当天晚上,小毛返回事发地点,确认大明死亡后,将大明掩埋。

法官说法:小毛和小夏两人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致人死亡,其行为均已构成故意杀人罪,犯罪性质恶劣、情节、后果特别严重,依法均应予惩处。

国外小孩犯罪法律案例(3篇)

国外小孩犯罪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与此同时,国外在处理青少年犯罪方面也有许多成功的案例。

本文以国外小孩犯罪法律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其法律制度、刑罚执行和预防措施,以期为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提供借鉴。

二、案例介绍1. 案例一:美国“小偷”被判劳教美国一名12岁男孩因偷窃而被判劳教。

在美国,未成年人犯罪后,法院会根据犯罪情节和未成年人自身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对于此案,法院认为男孩虽然年幼,但偷窃行为已构成犯罪,因此判决其劳教。

2. 案例二:英国“校园暴力”事件英国一所中学发生校园暴力事件,一名15岁学生持刀伤人。

在英国,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法院会根据犯罪情节和未成年人自身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对于此案,法院判决该学生接受心理治疗,并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管。

3. 案例三:加拿大“少年杀手”被判无期徒刑加拿大一名16岁少年因杀人被判无期徒刑。

在加拿大,未成年人犯罪后,法院会根据犯罪情节和未成年人自身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对于此案,法院认为少年的犯罪行为极其恶劣,故判决其无期徒刑。

三、案例分析1. 法律制度(1)美国:美国实行“少年司法制度”,针对未成年人犯罪采取专门的法律程序。

在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法院会考虑犯罪情节、未成年人自身情况等因素,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2)英国:英国实行“儿童司法制度”,针对未成年人犯罪采取专门的法律程序。

在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法院会考虑犯罪情节、未成年人自身情况等因素,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3)加拿大:加拿大实行“少年司法制度”,针对未成年人犯罪采取专门的法律程序。

在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法院会考虑犯罪情节、未成年人自身情况等因素,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2. 刑罚执行(1)美国:美国在执行未成年人犯罪刑罚时,注重教育与改造。

对于判刑的未成年人,会将其送入少年教养所进行教育和改造。

(2)英国:英国在执行未成年人犯罪刑罚时,注重心理治疗和教育。

关于青少年热点法律案件(3篇)

关于青少年热点法律案件(3篇)

第1篇近年来,随着我国青少年群体的不断壮大,青少年法律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

从校园霸凌到网络暴力,从偷盗抢劫到毒品犯罪,青少年热点法律案件层出不穷,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针对几个典型的青少年热点法律案件进行分析,探讨法律在保护青少年权益、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的作用。

一、校园霸凌案件校园霸凌是指在学校或学校周边,一方或多方通过言语、肢体等手段对另一方实施欺凌、侮辱、恐吓等行为,造成对方身心伤害的现象。

近年来,校园霸凌案件频发,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案例一:2018年,山东某中学发生一起校园霸凌事件,一名男生被多名同学围殴,导致其头部受到重创,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此案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人们对校园霸凌问题的深思。

分析:校园霸凌案件的发生,一方面是由于青少年自身心理、生理发育不成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存在缺失,导致青少年无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学校、家庭、社会应当共同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预防和制止校园霸凌行为。

二、网络暴力案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暴力逐渐成为青少年犯罪的新趋势。

网络暴力是指通过网络平台,对他人进行侮辱、诽谤、恐吓等行为,造成对方心理或精神伤害的现象。

案例二:2019年,一名15岁少女因被同学在网络平台上散布侮辱性言论,导致其心理承受不住,跳楼自杀。

此案引发了人们对网络暴力问题的关注。

分析:网络暴力案件的发生,一方面是由于部分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对网络道德的敬畏;另一方面,网络平台监管不力,导致网络暴力行为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我国《网络安全法》明确规定,网络运营者应当加强网络内容建设,防止网络暴力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三、偷盗抢劫案件青少年偷盗抢劫案件也是近年来较为突出的法律问题。

这些案件不仅给受害者带来财产损失,还可能对青少年自身造成不良影响。

案例三:2017年,广东某市发生一起青少年团伙抢劫案件,涉案青少年年龄在13至17岁之间。

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

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

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青少年违法犯罪是社会治安问题中的一大隐患,近年来,随着社会变革和家庭教育方式的改变,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呈现出逐渐年轻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以下将通过几个案例来展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些典型表现,以期引起社会的重视和关注。

案例一,未成年人盗窃案。

小明,17岁,家境贫寒,父母离异,长期由奶奶独自抚养。

由于家庭经济拮据,小明在学校成绩不理想,缺乏自信和自尊心。

在一次偶然机会下,小明结识了一伙青少年犯罪团伙,他们经常在放学后聚集在一起,进行盗窃活动。

小明受到团伙成员的影响,也参与到了盗窃行为中。

在一次盗窃行动中,小明被抓获归案,最终受到法律的制裁。

案例二,未成年人吸毒案。

小红,15岁,家境优渥,但父母长期在外忙于工作,缺乏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

小红在学校成绩优秀,但因为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关怀,她逐渐迷失了自己。

在一次校外活动中,小红结识了一些吸毒的同龄人,她受到他们的诱导和影响,开始接触毒品。

渐渐地,小红沉迷于毒品之中,甚至因此产生了违法犯罪行为,给自己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案例三,未成年人暴力伤人案。

小刚,16岁,性格孤僻,长期受到同龄人的欺凌和排斥。

在一次校园冲突中,小刚因受到同学的侮辱和挑衅,失去了理智,持刀对对方进行了暴力伤害。

这一举动不仅给受害人造成了严重的身体伤害,也给小刚自己的未来蒙上了阴影。

这些案例反映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些普遍特点,家庭教育不善、心理问题、社会环境影响等。

面对这些问题,社会应该重视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加强家庭教育和校园教育,提高对青少年的关爱和关注。

同时,也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制度和社会救助体系,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健康成长,远离违法犯罪的泥沼。

青少年犯罪案例

青少年犯罪案例

青少年犯罪案例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青少年犯罪案件也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针对几个典型的青少年犯罪案例展开讨论,希望能够引起社会的重视,并为预防和治理青少年犯罪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

案例一,校园暴力事件。

在一所中学,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校园暴力事件。

一名学生因为与同学发生矛盾,竟然持刀对同学进行了袭击,导致严重伤害。

经调查得知,这名学生在家庭教育不善、缺乏社会适应能力的情况下,长期受到同学的欺凌和排斥,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案例二,网络诈骗行为。

某市警方破获了一起网络诈骗案件,涉案人员多为未成年人。

这些青少年通过网络平台,以虚假身份进行诈骗活动,涉及金额巨大。

调查发现,这些青少年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对网络诈骗行为缺乏足够的认识,最终误入歧途。

案例三,盗窃行为。

一些青少年因为家庭贫困或者受到不良影响,选择了盗窃行为来获取生活所需。

他们在超市、商场等公共场所实施盗窃,给社会治安带来一定的影响。

这些青少年缺乏正确的法治观念和职业道德,导致了盗窃行为的频发。

针对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既有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有社会环境的影响。

因此,预防和治理青少年犯罪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组织和政府部门等。

首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家长应该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法律意识。

其次,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的心理辅导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最后,社会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成长空间和发展机会。

总之,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和特点,为预防和治理青少年犯罪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政策。

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

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

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青少年违法犯罪是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

以下将通过几个案例来探讨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和原因。

案例一,盗窃案。

小明,17岁,家境贫寒,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缺乏家庭关爱。

小明因经济困难,常常感到自卑和无助。

在同学的怂恿下,他开始盗窃邻居家的财物。

最终被警方抓获,面临法律制裁。

案例二,校园欺凌案。

小红,15岁,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

她在学校遭受同学的欺凌和歧视,心理受到极大伤害。

在一次校园冲突中,她失控地对欺凌她的同学进行了暴力报复,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案例三,网络诈骗案。

小李,16岁,沉迷于网络游戏和虚拟世界,对现实生活失去了兴趣。

他接触到了一些不法分子,被利诱参与网络诈骗活动。

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他成为了一起网络诈骗案件的参与者,最终被警方侦破。

这些案例反映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多种表现形式和原因。

首先,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

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缺乏家庭关爱和教育容易让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其次,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学校欺凌、网络诈骗等社会问题的存在,容易让青少年受到负面影响,产生不良行为。

再者,青少年自身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导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于自我认知、情绪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困惑和困扰,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就容易产生极端行为。

针对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综合的措施,包括加强家庭教育,提高社会关注度,加强学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社会支持体系。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季变“花祭”发人深思
----青少年犯罪案例
报复亲生母举刀向无辜
小东(化名)是记者在富拉尔基看守所采访的第一个对象。

“今天犯罪的虽然是我,可是根子却在他们那里。

他们如果不离婚,对我负点儿责任,我能进监狱吗?他们都有自己的家,谁都不管我,自己享乐去了,都不要我,我才会到今天这个地步!”面对记者,小东情绪非常激动。

1988年出生的小东在去年发生的那场伤害案前刚满18周岁。

7岁那年,父母离婚了,小东跟着母亲回到了外婆家,父母再婚,谁也没有把小东接去。

14岁,小东缀学了。

这个从小在孤独中长大的孩子,心里对父母产生了极大的怨恨,为了报复母亲,他把怨气撒到了毫无关系的人身上。

2006年11月12日晚11时许,一中年男子在送妻子上夜班返回的路上,突然被一名不知从哪里冲上来的青年男子砍伤。

同月26日晚10时,一名出租车司机在富区铁北商店附近等活儿时,也莫名其妙被一20岁左右的青年从车里拽出来就是一顿拳打脚踢。

铁北派出所接案后经过侦查,很快将犯罪嫌疑人小东抓获。

当民警得知小东砍人、打人的原因后,不禁一阵唏嘘。

原来小东由于父母离婚后常年住在外婆家,母亲总觉得在感情上亏欠了孩子很多,对小东就特别溺爱,经常给他一些零花钱,只要小东提出来的要求,母亲都尽量满足,这样小东
便养成了好吃懒做的坏习惯。

缀学后的小东整天和社会上的一些小哥们儿泡网吧、打台球、上舞厅、下饭店、比名牌,每个月的花销都在1500元左右。

在烧烤店打工的母亲每月500元钱的收入根本满足不了儿子的需要,在铁路退休的外公也每月给小东几百元,如果要钱不给,他就把外公养的各种花卉连盆带花一起砸碎。

11月12日那天晚上,小东因为白天向母亲要500元钱未果,晚上,喝完酒唱完歌的小东就直奔母亲打工的烧烤店,把刀往桌上一插对母亲说:“你不是口口声声说疼我吗?疼我还不给我钱,让我在哥们面前丢脸。

我告诉你,你不给我钱,我就给你作出点儿事儿来,让你心疼,让你受一辈子罪,让你一辈子都难过。

”说完就冲出烧烤店,疯一样的在夜里跑着。

就在这时他看到前面有一骑自行车的男子,便紧跑追上,举刀就砍。

11月26日,小东也是和母亲要钱去网吧,母亲说了他几句,他一怒之下从饭店跑出来,看到门前停着一辆出租车,不容分说把司机从车里拽出来就是一顿暴打。

在看守所里当记者问小东为什么要砍人、打人时,小东说:“我就是让她(母亲)知道,你不给我钱,我就给你弄出点事儿来,我要是出了事儿,她就内疚一辈子,就是要折磨她。

”“那你为什么不砍父母,去砍那些无辜的人呢?” “我父母再怎么不好,可他们生我了,我不能打他们,那我多不是人呢?我只能拿别人煞气。

”小东说。

盗窃小团伙年龄十三四
记者采访的另一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嫌疑人年龄更是让人心痛,6名孩子都是十三四岁的年纪,而且无一例外都是单亲家庭。

据富区兴隆派出所介绍,今年9月、10月间,富区龙江市场发生多起偷盗事件,后经蹲守把6名犯罪嫌疑人抓获。

这6个孩子几个月来盗窃商业网点10多家,还在富区红岸宾馆偷盗三台缝纫机头。

当他们到一家废品收购站销赃时,发现废品站没人,就又撬门进入室内,偷走手提电脑一台、现金400多元。

“这么小的孩子半夜三更不回家家长不找吗?孩子不上学聚到一起行窃家长一点都不知道?”面对记者的疑惑,民警讲述了其中原因。

这6名孩子由于都是单亲家庭,自卑感很强,平时不愿意和正常孩子交往,便与都是单亲家庭的同学来往密切,他们经常聚到一起,逃学、抽烟、上网吧。

这6个孩子三个月没回家了,就吃住在网吧里。

6个孩子被抓获后,都通知了家长。

而家长的态度则让民警很是意外,有的孩子家长明确表示:孩子我管不了,我自己吃饭都困难呢,还有心思管他,你们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吧!有的说:“我和他爸离婚了,他爸一分钱也不出,靠我一个人养活他,我没有那个能力,不上学正好,我还拿不起学费,你们就把他关起来吧,也省得我操心了!”还有两个孩子是在爷爷奶奶家住,老人说他们只能给他吃饱了,其他的也管不了,父母都各顾
各的,孩子能活着就不错了。

最无理的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来到派出所,对民警们大声嚷嚷:“你们凭什么抓我的孩子,他才14岁,是未成年人。

要是孩子吓着了,我找你们算账。

不就是偷点吃的喝的吗?有什么了不起,孩子饿了,能不吃饭?!”尤其令民警们气愤的是当派出所通知一个孩子的家长来接孩子时,家长不但不来,还在民警把孩子送到家门口时连门都不开。

抢钱不过瘾弄个女的玩
小建(化名),19岁,父母离异后母亲领他去了南方打工。

可小建没做多久就因水土不服回到了富区,自己住在家里,母亲按月给他寄生活费。

小亮(化名)也是随父母到满洲里做生意,最近不知道因为什么回到家里。

小雨(化名)他们三人原本就是初中时的同学,后来都因为学习跟不上,先后辍学。

小雨和小亮知道小建一个人住家里,就都到小建家里住,一起吃喝,去网吧。

他们在一起住久了,就开始琢磨怎么弄点钱花。

在小亮的提议下,他们开始策划盗窃,先后到住宅和小商店盗窃多起。

三人还交代,今年年初,他们还精心策划了一起抢劫、强奸案。

一天,三人酒后一起商量再到哪里弄点儿钱花,顺便弄个女的回来玩玩。

当天夜里,他们在和平大街开始寻找“猎物”。

就在他们四处张望时,一个喝得醉醺醺的20岁左右的女孩出现在他们的视线里。

三人把她搀扶到出租车上,之后背到小建家里,对女孩进行了长达三小时的
强奸、轮奸。

寻找改变孩子的阿拉丁神灯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比例不断上升,已经到了让全社会忧心忡忡的程度。

我们有《未成年人保护法》,我们有有利于未成年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德育大纲,我们有健全的如关工委一类的社会管理教育体系,可问题是少年犯罪现象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增加的趋势,问题的症结到底是什么呢?
富区公安局的领导对富区近期发生的多起未成人犯罪案件很是痛心。

他们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一些未成年人父母离异重组家庭后,便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理,对自己、对生活缺乏自信,对别人的批评特别敏感,性格孤僻、冷漠。

而有的家长视独生子女为掌上明珠,重视物质方面的满足,忽视了思想品德的教育,娇生惯养,助长了子女的自私和奢侈;在这种病态心理的支配下,很容易做出一些荒唐的事情。

在采访中红岸派出所民警告诉记者,现在留守青少年犯罪的比例也有上升趋势。

其中原因有的是因为家庭条件较好,父母惯于用给钱给物来弥补缺失的心灵抚慰,孩子用父母给的零花钱泡网吧,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害;有的是留守未成年人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加上缺少正确的引导以及攀比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这样就容易受不法分
子诱惑走上邪路。

小建就是在小亮和小雨的诱导下,参与了抢劫、强奸犯罪活动的。

而小亮和小雨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在谁家住、每天做些什么不管不问,等到孩子犯罪了,才大吃一惊。

富区兴隆派出所所长孙世海对记者说起了曾经的一个案例,一个刚上初中的学生因多次偷盗数次被抓,当警察规劝时他却说:“我是未成年人,抓住了也就是个教育,最多由家长交点儿罚款。

”这个14岁孩子的话很值得回味。

说到屡教不改,孙所长说:“家长和老师最头痛的就是现在的未成年人不怕事,其中就有我是未成年人我怕谁的思想因素。

这种思想的形成,是不是抓住了我们法律的软肋了呢?在现有的教育管理措施中,的确宽爱有余,严惩不足。


记者还走访了一些中小学校校长和老师,他们认为,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人,生理已经成熟但心理尚未健全,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差,法制观念淡薄,攀比心、好奇心、好胜心强,在不健康的社会现象的冲击和腐蚀下,极易诱发犯罪心理冲动,作出轻率之举。

尤其是单亲家庭和那些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孩子,教育更是要特别关注。

一个学生家长也说出了他的认识:“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和手段尚不完备,存在着一些弊端。

如一些学校忽视理想、信念、勤俭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得一些‘差等生’逐渐走上了旷课、逃学、失学、被学校开除的道路,为犯罪埋下
伏笔;再如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学生挨打或被同学团伙欺侮,未引起学校重视,致使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等。

学校缺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没有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情绪变化,无法及时对学生的不良苗头进行抑制。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