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水工厂化养鱼技术规范

合集下载

石斑鱼循环水工厂化养殖技术规程

石斑鱼循环水工厂化养殖技术规程

石斑鱼循环水工厂化养殖技术规程
1. 养殖池设计,循环水工厂化养殖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养殖池
的尺寸、形状和水深等因素。

合理的养殖池设计可以提高养殖密度,提高养殖效率。

2. 水质监测,循环水养殖系统需要对水质进行监测,包括水温、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等指标。

保持适宜的水质对石斑
鱼的生长至关重要。

3. 进水处理,循环水系统需要对进水进行处理,包括去除悬浮
固体、有机物和杀菌消毒等工序,以保证进入养殖池的水质符合石
斑鱼的生长需求。

4. 循环系统,循环水工厂化养殖系统包括生物滤池、机械过滤器、蛋白质分离器等设备,用于循环利用水资源,净化水质,提高
水质稳定性。

5. 饲料管理,合理的饲料管理能够提高石斑鱼的生长速度和养
殖效率,减少饲料浪费和水质污染。

6. 疾病防控,循环水工厂化养殖系统需要加强疾病防控,包括
定期检查鱼群健康状况,加强水质消毒和定期清洁消毒设备等措施。

7. 养殖环境管理,包括光照管理、水温控制、水流速度控制等,以模拟自然环境,提高石斑鱼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效率。

总的来说,循环水工厂化养殖技术规程涉及到养殖池设计、水
质监测、进水处理、循环系统、饲料管理、疾病防控和养殖环境管
理等多个方面,通过科学合理的规程,可以提高石斑鱼的养殖效率,降低养殖成本,保证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全封闭循环海水工厂化养殖技术操作规程

全封闭循环海水工厂化养殖技术操作规程

全封闭循环海水工厂化养殖技术操作规程前言本规程吸取了全国各地全封闭循环海水工厂化养殖生产方式的先进经验,减少了复杂的工艺流程,其特点为水质净化能力高,病害发生率低,成活率高,工程建设经济实用,生产运行节能降耗,养殖鱼类生长快,达到了稳定高效的目的。

本规程规定了循环海水工厂化养殖的术语、定义、选址、装备、工艺流程、养殖管理、病害防治和收获等。

适用范围:规程适用于全封闭循环海水工厂化养殖生产方式。

第一章引用文件及术语定义理论正确与否,决定了该生产方式的生命力,只有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循环海水工厂化养殖才能健康发展。

1. 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

GB11607 渔业水质标准GB/T18407.4 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产品产地环境要求NY5052 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7 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NY5071 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5072 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NY5153 无公害食品大菱鲆养殖技术规范NY5275 无公害食品牙鲆养殖技术规范SC/T2006 牙鲆配合饲料SC/T2021 牙鲆养殖技术规范SC/T2031 大菱鲆配合饲料DB33/T711-2008 循环水工厂化养殖技术规范2. 术语和定义参照DB33/T711-2008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程。

2.1工厂化养殖指利用机械、生物、化学、自动控制、工程控制和企业管理等现代技术装备起来的车间,进行水生动植物集约化养殖的生产方式。

2.2循环水养殖指对使用过的养殖水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进行无公害化处理后,其水质符合无公害健康养殖的水质标准,对净化后的水反复再利用进行养殖生产。

第二章循环水养殖理念养鱼先养水,从工艺设计上确保日常管理做到循环系统是生态清洁的生产方式,水质为先,水质为上,使水质成为健康养殖的保障。

1.养鱼先养水水不仅是鱼类的生存环境,还是鱼类的保护屏障,又是病害的传播媒介,从这个意义上讲,水质好鱼类生长快,病害少,成活率高;反之,水质不好,则病原体数量多,病害多,成活率低。

冷水性鱼类循环水养殖技术标准

冷水性鱼类循环水养殖技术标准

冷水性鱼类循环水养殖技术原则冷水性鱼类封闭循环式工厂化水产养殖模式中旳养殖管理重要包括养殖水源、规格品种旳选择、养殖密度、饲料、投喂旳定量措施、水质管理和鱼病防止等,和其他形式模式旳养殖技术所包括旳内容大概相似,本项目根据国内外封闭循环式养殖管理技术旳有关资料,结合项目执行过程中碰到旳问题和处理旳措施,针对冷水性鱼类循环式养殖旳特殊技术规定,制定了养殖过程管理技术规范。

1养殖水源养殖水源要符合除淡水渔业水质国标外,应当考虑下述几种方面:(1)尽量使补充水源温度低于20℃,以减少养殖过程温度控制旳成本。

(2)某些鲑鳟鱼类可以使用盐碱水作为养殖水源,不过,水源盐度应当不大于25‰。

(3)由于冷水性鲑鳟鱼类对氯敏感,应尽量防止使用含氯水源,包括自来水厂处理过旳水源。

(4)水源应当是含氮、磷等营养物少。

由于养殖过程中,鱼类旳营养重要通过饲料补充,其代谢物质要在循环过程中处理,营养物旳积累给水体旳处理增长了负荷。

(5)水源补充渠道畅通,补充过程中不应当有任何污染。

(6)养殖水体循环次数合理,对于高耗氧旳鲑鳟鱼类和鲟鱼类一般不低于0.5-1次/小时。

2养殖品种和规格封闭循环式水产养殖是一种高投入旳养殖模式,投资风险较大。

在选择养殖品种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全面考虑下述几种方面旳问题:(1)养殖生产旳高效益。

要选择名贵、市场价格高旳品种,使养殖高成本得到高旳效益,获得较高旳投资回报。

(2)养殖名贵鱼类中技术规定较高、一般条件不能养殖旳品种,以获得较高旳附加值。

(3)运用水质可控旳条件,养殖名贵品种旳亲鱼,调整繁殖季节,进行空挡季节旳苗种生产。

(4)进行苗种阶段养殖,培育市场需要旳名贵品种旳苗种规格,缩短苗种培育周期。

(5)运用其他养殖方式产出旳淡季,进行名贵商品鱼旳反季节养殖。

3、养殖密度先进旳养殖系统,应当根据所设计各个部分旳设备和设施进行配套调整,要使养殖密度到达其最大旳生产能力,以充足运用设施和设备。

养殖密度和生产规模是最重要旳设计参数,因此要根据实际状况充足调研,查阅同类养殖品种旳资料,确定合理旳养殖密度。

鳗鲡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规范2020版

鳗鲡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规范2020版

鳗鲡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规范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环境条件 (2)5 放养前的准备 (2)6 白仔鳗培育 (3)7 黑仔鳗培育 (4)8 商品鳗养殖 (5)9 日常管理 (6)10 产品质量 (7)参考文献 (8)鳗鲡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鳗鲡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环境条件、放养前的准备、白仔鳗培育、黑仔鳗培育、商品鳗养殖、日常管理和产品质量。

本标准适用于欧洲鳗鲡(Anguilla anguilla)、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美洲鳗鲡(Anguilla rostrata)、花鳗鲡(Anguilla marmorata)和双色鳗鲡(Anguilla bicolor)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

其他鳗鲡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也可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SC/T 0004 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范SC/T 1004 鳗鲡配合饲料SC/T 3119 活鳗鲡SC/T 9101 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DB35/T 577 鳗鲡鱼苗、鱼种质量DB35/T 579 鳗鲡养殖技术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玻璃鳗glass eel鳗鲡柳叶体发育成身体细长、透明的仔稚鱼。

注:俗称白仔鳗苗。

3.2白仔鳗培育glass eel culture玻璃鳗培育至规格300 尾/kg~500 尾/kg的黑仔鳗的培育过程。

3.3黑仔鳗培育fingerling eel culture规格自300 尾/kg~500 尾/kg的黑仔鳗培育至规格30 尾/kg~50 尾/kg的幼鳗的培育过程。

3.4商品鳗养殖yellow eel culture规格自30 尾/kg~50 尾/kg的幼鳗养殖至商品鳗规格的养殖过程。

全封闭循环海水工厂化养殖技术操作规程

全封闭循环海水工厂化养殖技术操作规程

全封闭循环海水工厂化养殖技术操作规程一、概述全封闭循环海水工厂化养殖技术是一种有效解决海水养殖中环境污染和水质变化问题的技术。

该技术采用全封闭的养殖系统,通过循环过滤和处理海水,减少废水排放和饲料浪费,同时提高养殖效益和产品品质。

以下是全封闭循环海水工厂化养殖技术的操作规程。

二、设备准备1.养殖池:选择适合养殖的尺寸和材质的养殖池,确保养殖池的密封性和耐腐蚀性。

2.过滤系统:安装合适的过滤系统,包括物理过滤和生物过滤,用于去除悬浮物和有害物质。

3.水质监测设备:安装水质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养殖池的温度、溶氧量、PH值等水质指标。

4.供氧装置:根据养殖池的大小和需要,选择适当的供氧装置,确保养殖池内的溶氧量充足。

5.温控设备:根据养殖种类和需要,选择适当的温控设备,确保养殖池内的温度稳定。

三、养殖操作1.病害预防:定期检查养殖池内的病害情况,及时进行预防和治疗,确保养殖群体的健康。

2.饲料管理:根据养殖种类的需要,合理计算和供给饲料,避免过量喂养和饲料浪费。

3.水质监测:每天监测养殖池的水质指标,记录并分析数据,确保养殖池内的水质符合养殖种类的要求。

4.水质调节:根据水质监测结果,调节养殖池的水质,例如调整PH 值、添加溶氧剂等。

5.废水处理:定期清理养殖池的废水,并通过过滤系统对废水进行处理,减少水体污染。

6.环境控制:根据养殖种类的需要,合理控制养殖池的温度、光照、水流等环境参数,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

7.疫病处理:如出现疫情,立即隔离患病个体,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和消毒,以防止疫情蔓延。

8.定期维护:定期检查和维护养殖设备,确保设备正常运行,维持养殖生产的稳定性。

四、安全操作1.操作员安全:养殖操作员需具备相关的学习和培训,了解并遵守操作规程,穿戴防护用具,遵守安全操作规范。

2.废水处理安全:废水处理设备需经过严格检查和试运行,避免废水外泄和对环境造成污染。

3.防爆措施:如有必要,在养殖设备中使用防爆设备,避免因电器设备引起的火灾和爆炸。

鱼类循环水养殖技术标准

鱼类循环水养殖技术标准

鱼类循环水养殖技术标准鱼类循环水养殖技术是一种高效、环保的养殖方式,通过不断循环和净化水体,为鱼类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从而提高养殖效益。

以下是对该技术标准的详细描述。

一、养殖设施鱼类循环水养殖需要一定的设施支持,包括养殖池、过滤装置、增氧设备、排污系统等。

养殖池可根据养殖需求进行设计,一般采用圆形或长方形结构,便于管理。

过滤装置是循环水养殖的核心设备,能够去除水中的杂质、细菌和有害物质,保证水质的清洁。

增氧设备用于提高水中的溶氧量,保证鱼类的正常呼吸。

排污系统则负责定期排出养殖池中的污物和残饵。

二、养殖密度合理控制养殖密度是循环水养殖的关键。

密度过高会导致水质恶化,增加病害风险;密度过低则会影响养殖效益。

因此,要根据养殖品种、水质条件、增氧能力等因素来确定适宜的养殖密度。

一般情况下,循环水养殖的密度应比传统养殖方式低,以保持水质的稳定。

三、饲料管理饲料是鱼类生长的物质基础,也是循环水养殖的重要管理内容。

要选择高品质的饲料,确保营养均衡、易于消化。

同时,要合理控制投喂量,避免残饵对水质的影响。

投喂时,应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根据鱼类的生长阶段和摄食习惯进行合理分配。

四、水质管理循环水养殖对水质的要求较高,需要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包括pH值、溶氧量、氨氮含量等。

根据检测结果,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

例如,可通过添加酸碱调节剂来稳定pH值,通过增加增氧设备来提高溶氧量。

同时,要定期进行水体消毒,预防病害的发生。

五、病害防治病害防治是循环水养殖的重要环节。

要建立严格的检疫和防疫制度,防止病害的传入和传播。

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检查鱼类的生长状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同时,要合理使用药物,避免药物残留对水质的危害。

六、日常管理日常管理是循环水养殖持续稳定的关键。

要建立完善的养殖档案,记录养殖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如投喂量、水质指标、用药情况等。

根据记录数据,定期进行总结分析,不断优化养殖方案。

此外,要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 系统工艺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 系统工艺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工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是一种创新的养殖方式,通过循环利用水资源和控制养殖环境,实现高效、节约、环保的养殖生产。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渔业资源的不断枯竭,传统的养殖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作为一种新兴的养殖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工艺主要包括水质监测、养殖环境控制、饲料管理、疫病防控等方面。

首先,水质监测是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基础,只有保持水质清洁和稳定,才能保证养殖生物的健康生长。

其次,养殖环境控制是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关键,通过控制水温、光照、氧气含量等参数,调节养殖环境,提高养殖效率。

在饲料管理方面,科学合理地配置饲料,可以提高养殖生物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效益。

另外,疫病防控是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重要环节,及时发现和防治养殖生物的疾病,可以减少养殖损失,保障养殖生产的顺利进行。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工艺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可以有效减少水资源的浪费,通过循环利用水资源,降低水资源消耗。

其次,可以提高养殖效率,通过控制养殖环境和管理技术,提高养殖生物的生长速度和养殖产量。

此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还可以减少养殖污染,通过处理养殖废水,减少水体的污染,保护水环境。

最重要的是,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可以实现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管理,提高养殖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目前,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工艺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在海水养殖方面,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可以实现对虾、鱼类等海产品的大规模养殖,提高养殖产量和品质。

在淡水养殖方面,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可以实现对鲤鱼、鲈鱼等淡水鱼类的高效养殖,推动水产业的发展。

另外,在水产种苗培育和水产养殖技术方面,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然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工艺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养殖环境控制比较复杂,需要负责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其次,设备投入比较大,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

此外,水质管理和疫病防控也是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工艺的难点之一。

DB33_T 711-2008(2013复审)循环水工厂化养鱼技术规范

DB33_T 711-2008(2013复审)循环水工厂化养鱼技术规范

ICS 65.150B 51备案号:23840-2009循环水工厂化养鱼技术规范Guidelines for fish culture technology in industrial recirculation system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DB33DB33/T 711-2008(2013)前言本标准由浙江省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君卓、胡则辉、柴学军、吴祖杰。

ⅠDB33/T 711-2008(2013)循环水工厂化养鱼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循环水工厂化养殖术语和定义、选址、设施设备及工艺流程、养殖管理、病害防治和收获。

本标准适用于海水鲆鲽类工厂化养殖,其它海水鱼类亦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GB/T 18407.4 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NY 5052 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NY 5070 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NY 5071 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 5072 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NY/T 5153 无公害食品大菱鲆养殖技术规范NY/T 5275 无公害食品牙鲆养殖技术规范SC/T 2006 牙鲆配合饲料SC/T 2021 牙鲆养殖技术规范SC/T 2031 大菱鲆配合饲料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工厂化养殖industrial culture指利用机械、生物、化学和自动控制等现代技术装备起来的车间进行水生动植物集约化养殖的生产方式。

3.2循环水recycling water指对使用过的养殖水,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进行无害化处理后,符合无公害健康养殖水质要求,再用于养殖的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CS 65.150B 51循环水工厂化养鱼技术规范Guidelines for fish culture technology in industrial recirculation system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DB33前言本标准由浙江省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君卓、胡则辉、柴学军、吴祖杰。

Ⅰ循环水工厂化养鱼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循环水工厂化养殖术语和定义、选址、设施设备及工艺流程、养殖管理、病害防治和收获。

本标准适用于海水鲆鲽类工厂化养殖,其它海水鱼类亦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GB/T 18407.4 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NY 5052 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NY 5070 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NY 5071 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 5072 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NY/T 5153 无公害食品大菱鲆养殖技术规范NY/T 5275 无公害食品牙鲆养殖技术规范SC/T 2006 牙鲆配合饲料SC/T 2021 牙鲆养殖技术规范SC/T 2031 大菱鲆配合饲料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工厂化养殖industrial culture指利用机械、生物、化学和自动控制等现代技术装备起来的车间进行水生动植物集约化养殖的生产方式。

3.2循环水recycling water指对使用过的养殖水,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进行无害化处理后,符合无公害健康养殖水质要求,再用于养殖的水。

4 场址、设施设备及工艺流程4.1 选址宜选择环境安静、水资源充足、周围无污染源、交通供电便利、公共配套设施齐全的地点,并符合GB/T 18407.4的规定。

取水水源和水质符合GB 11607的规定,养殖用海水符合NY 5052要求。

使用海水深井要特别注意海水中的二价铁离子和泥沙含量。

14.2 养殖车间多为一层结构,长方形,单跨或多跨,每跨间距9m~15m。

车间墙体高度可在2m~2.5m之间,车间四周为水泥砖混墙体,外墙厚24cm,屋顶采用三角尖顶或拱形结构,目前拱形结构较为普遍,屋顶为钢架,木架或钢木混合架,顶面为石棉瓦、玻璃钢瓦或塑料薄膜覆盖,车间采光可通过屋顶设透明带或墙体开窗。

养殖车间应结构牢固,屋顶能够防风与防压。

4.3 养殖池养殖池有混凝土、砖混和玻璃钢结构,形状按水流转动流畅、排污清洁彻底和地面利用率高的原则设计,以圆形和方形去角为宜。

养殖池面积30m2~50m2,深度60cm~100cm,养鱼池池底呈圆锥状,坡度3%~10%,池中央设置排水口,排水口安装多孔排水管。

若养殖游泳性鱼类,养殖面积和深度可适当增大。

养殖池进水管沿池壁切向进水,将池底残饵、粪便冲起,及时排污。

污水通过处理后再进入养殖池。

4.4 蓄水池蓄水池应能完全排干,水容量为总养成水体的三分之一以上,以方形为宜,面积为养殖池的40%。

4.5 废水池根据养殖池面积和养殖期间换水量确定废水池大小,面积为养殖池的10%~20%。

采用曝气、颗粒过滤等技术使养殖废水达到国家无公害排放标准。

4.6 水处理设施4.6.1 颗粒过滤采用不锈钢制作的微滤机,将残饵、粪便等固体和高浓度的杂物实时分离出去,减轻下一流程的生物处理负荷。

微滤机:过滤面积一般为5m2~20m2,过滤精度6目~250目,处理水量250 m3/h~500 m3/h,配备动力为1.1 kw~4kw。

4.6.2 筛网过滤在循环水泵前安装固定式筛网过滤器,筛网一般为尼龙、锦纶、不锈钢等材料制成,网目以150目为宜,筛网须定时冲洗或刷洗,以保持水流畅通。

4.6.3 蛋白分离利用在气泡表面能够吸附混杂在水中的各种颗粒状的污垢以及溶于水中的蛋白质,进行分离或浓缩的过程。

蛋白分离器将微滤机无法分离的悬浮物及胶质蛋白等细小杂质分离出去。

蛋白质分离器:入水直径一般为32mm~160mm,出水直径为63mm~250mm,流量为5 m3/h~130m3/h。

4.6.4 生物处理生物滤池的容水量一般为养殖池的2~3倍,多为浸没式,由多级串连而成。

生物填料采用阶梯式生物料1:200,数量为200m3,比表面积大于养殖系统的生物承载量的25%左右。

生物滤池应在使用前30天~40天加水进行内循环运转,接种活菌制剂或培养野生菌种,使滤料上形成明胶状生物膜。

在生物处理的同时可曝气,驱除水中的二氧化碳和氮气等有害气体。

4.6.5 消毒灭菌紫外线杀菌采用渠道式装置,其杀菌效果受水体透明度和水深的双重影响,当循环水的可见度很低时,灭菌效率也较低。

紫外线杀菌时最有效波长为240μm,一般选240μm~280μm的灯管即可。

同时安装臭氧发生器,产量范围为2.5g/h~65g/h,并辅助添置臭氧流量计,保证臭氧的投入浓度0.08mg/L~0.20 mg/L,治疗浓度1.0 mg/L~1.5 mg/L。

4.6.6 沉淀砂滤采用多介质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进行沉淀过滤。

常用规格:Φ200mm~3200mm,过滤水量:0.1t/h~100t/h;可选材质:玻璃钢、碳钢和不锈钢;控制方式:手动或自动。

4.7 配套设施24.7.1 温控设备板式换热器最高使用压力2.5MPa,使用温度为-19℃~250℃,最大处理量液体/气体为30/300~1200/12000,传热系数K为3000W/m2.℃~6000W/m2.℃);冷水机制冷量为7.91×103kcal/h~168.5103kcal/h,相应的水箱容积为50L~700L,水泵功率为0.35kw~7.5kw,冷却水流量1.9m3/h~40.5m3/h。

采用比例式数字控温器和电动调节阀来控制冷、热媒的流量。

4.7.2 制氧装置高效溶氧器,常见流量300m3/h~600m3/h,常用功率为2.2kw~4.4kw,采用罐装液氧进行循环充氧,将DO含量控制在8 mg/L~12 mg/L,可有效保持养殖鱼类的快速生长。

4.7.3 供水设备根据用水量确定水泵的功率、数量及输水管道的管径。

常用循环泵的流量为50m3/h~100m3/h,常见功率为3.0kw~5.5kw。

安装材料包括PVC管道、阀门和紧固件等。

4.7.4 水质监控系统可自动监测水温、pH值、电导率与溶氧等水质指标。

4.7.5 其他设备加液计量泵常见流量为2.0L/h~4.0 L/h;pH加液器流量常见为20m3/h~80m3/h;无压海水锅炉,常见50m3/h~130m3/h(提高水温10℃);海水锅炉水泵常见150 m3/h~300 m3/h;罗茨鼓风机常见2.2kw~8.8kw。

4.8 工艺流程常用循环水工厂化养鱼系统水处理工艺流程如下:5 养殖管理5.1 苗种放养选择健康、规格整齐的苗种进行放养,如养殖鲆鲽类,按照NY/T 5153、NY/T 5275和SC/T 2021执行。

放养前的苗种需经消毒,苗种入池水温和运输水温温差应在2℃以内,盐度差应在5以内。

5.2 水质管理经循环系统处理后的水质指标达到GB11607要求, 进入养殖系统的水质指标如下:DO≥10mg/L;pH8.0~8.2;非离子氨≤0.02mg/L;COD Cr≤15mg/L;SS≤10mg/L;KH值控制在11~15之间;池中水保持无异色、无异味、悬浮物少、透明度高;大肠菌群≤5000个/L;粪大肠菌群≤1000个/L。

养殖系统控温范围视各养殖鱼类不同,如鲆鲽类,在16℃~21℃时,可保证最适生长。

5.3 光照控制光照强度500lx~3000lx,光线应均匀、柔和。

35.4 饲料投喂配合饲料的安全卫生指标应符合NY 5072、SC/T 2006和SC/T 2031的规定。

投饲量根据气候、水温及鱼的摄食情况确定,以不出现残饵为原则。

配合饲料日投饲量由幼鱼体重的5%~8%逐渐减少至成体体重的1%~2%。

投饲次数由养殖初期每日3次~5次减少至后期每日2次。

发现摄食不良时,应查明原因,减少投饲次数及投饲量。

5.5 日常管理水质自动监测装置监测pH值、水温、DO和电导率,监测周期为一小时,即每小时监测一遍,全部程序由一台OMRON程序控制器来完成,可根据需要配置电脑和打印机。

除自动监测指标外,还定期测定盐度、COD、非离子氨、硝酸盐、亚硝酸盐、磷酸盐等水质参数,将各项指标控制鲆鲽类适宜生长的范围内。

经常检查生物膜的微生物组成,统计主要微生物的世代变化周期,确定补充菌种的添加种类和数量。

养殖水深控制在35cm~80cm,日换水量控制在总水量的10%~15%(即2m3~3m3)之间。

当水温高于25℃并无法降温时,换水量要达到10次/天以上,并采取加大纯氧供给量的措施,使氧气饱和度达到100%~150%。

每天投饵完毕,要拔掉排污管,迅速降低水位,并使池水快速旋转,以此彻底改良水质,并带走池底当天的污物和残饵。

6 病害防治6.1 制定病害防治计划,以预防为主,宜放养免疫鱼苗。

6.2 维持良好水质,特别注意DO、水温、pH值等控制在适宜范围内。

6.3 在车间门口处建消毒池,人员进出车间时随时消毒。

对使用的工具应及时严格消毒,操作宜轻快,避免对养殖对象的机械损伤。

6.4 发现病害应及时隔离,对病体进行解剖分析、显微镜观察,分析原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7 收获出池前两天,停止投饲。

达到商品规格,做好相应准备。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