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物絮团技术的碳源添加对池塘养殖水质的影响_罗亮

合集下载

生物絮团-创新性微生态应用技术

生物絮团-创新性微生态应用技术

生物絮团——创新性微生态应用技术成都通威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张许光2006年世界水产养殖大会上提出一个创新性的生态养殖技术——生物絮团技术(Biofloc technology, BFT),在短短几年内此技术在国外得到高度重视,并在罗非鱼和对虾养殖中得到推广应用,给养殖者带来了很好的收益。

近几年来,人口增长对水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大,而土地、水资源和环保问题,迫使国内开始重视高产高效的生态养殖模式,生物絮团技术有了用武之地。

其中生物絮团技术应用于对虾和罗非鱼养殖中,都取得了较好的养殖效益和学术成果。

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养殖企业开始着手研究生物絮团技术,并希望将其推广应用于其它水产动物的养殖中。

通威股份公司一直致力于高效健康的生态养殖模式研究,以给广大的水产养殖户提供更好更有效的科技成果和致富手段,给消费者生产出安全和更好风味的水产品。

作为一家以生物技术和工业化生产技术为主要方向的公司,成都通威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正在加快研究进程,即将向社会全面推出生物絮团养殖技术和配套产品。

1 生物絮团技术简介自20世纪70年代,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有效解决了发展中国家蛋白质缺乏问题。

但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密度的逐年提高,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也日益突出。

普通水产养殖模式下鱼虾只利用20-30%的人工饲料,大约有50-70%饲料中的氮素通过残饵、粪便及动物尸体的腐败、分解溶入到水体中,产生大量有害物质,如氨态氮和亚硝酸盐等,引起水质恶变,导致水产动物发病甚至死亡。

用排水换水来解决水质恶化的方法极大增加了养殖用水成本,造成营养浪费及污染,并存在引入病原的潜在危险,严重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基于零交换水系统的生物絮团技术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建立一种低换水、低污染、高抗病和高饲料利用率的新型生态养殖模式。

生物絮团技术的精髓在于通过添加碳源和益生菌于养殖水体中,提高水体C/N比,促使异养微生物在消耗有机碳源的同时吸收水体中氨氮和亚硝氮等有害氮素进行自身的生长繁殖,进而通过絮凝作用形成生物絮团,为养殖动物提供菌体蛋白,被养殖动物所摄食,增强养殖动物对疾病的抵抗力,并实现营养物质的循环利用,提升饲料蛋白利用率。

生物絮团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研究综述

生物絮团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研究综述

从2 0世 纪 7 0年 代 开 始 , 人 类 对 水 产 品 的 需
B F T对 养 殖对 象 的生 物 防治 作 用 , 总结 B F r生 物 防治 的优点 及可行 性 , 并对 B F T未 来 的研究 及 发 展 方 向进行 展望 。
求 以每年 8 . 9 %一 9 . 1 % 的速 度增 长 , 不 断扩 张 的 养殖 规模 加剧 了水 资 源 和 土地 资 源 的紧 张 , 由此 也 给 自然 环 境 带 来 了 一 定 的 压 力 [ 1 - 3 ] 。 长 期 以
大 面积 推 广 。 以色 列 养 殖 专 家 A v n i m e l e c h倡 导 的生物 絮 团技 术 ( B i o l f o c T e c h n o l o g y , s r r ) 是 当
前 比较 先进 的水 产 养 殖技 术 之 一 _ 8 J , 具有 净 化 水 质、 减 少换 水 量 、 提 高 饲 料 利 用 率 的 作 用 , 在 以色 列 、 美国 、 泰国、 印度 及 巴西 等 国家 的对 虾及 罗非 鱼养殖 上 取得较 大 成 功 。此外 , 有 研 究进
B F r 是 借鉴城 市 污水处 理 中 的活性 污泥 技术
( A c t i v a t e d s u s p e n s i o n t e c h n i q u e , A S T) , 通 过 人 为
不经处理 , 直接排放 , 对水资源及环境造成一定的 影响 。在 此基 础 上 发 展 起 来 的循 环 水 养 殖 系

生物 絮 团是 由细菌 群落 、 浮 游动植 物 、 有机 碎 屑等 经 生物 絮凝 形 成 的 团 聚物 , 絮 团 的大 小 可 从

池塘养殖尾水生态处理技术规程

池塘养殖尾水生态处理技术规程

池塘养殖尾水生态处理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确立了池塘养殖尾水生态处理的技术流程,并规定了调控方法、净化效果检测、尾水排放与利用要求等和追溯方法的操作指示。

本文件适用于淡水池塘养殖尾水生态处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GB/T11892水质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GB/T11893水质总磷的测定钼酸铵分光光度法GB/T11894水质总氮的测定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SC/T9101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池塘养殖尾水pond aquaculture wastewater池塘一个养殖周期结束后,向养殖池塘外排出的氮、磷等浓度较高的未经处理的养殖水。

3.2生物絮团技术biofloc technology通过人为向养殖水体添加有机碳源物质,调节水体中的碳氮比(C/N),提高水体中异养细菌数量,增强微生物的同化吸收作用,将水体中含氮化合物转化为菌体蛋白,通过微生物的絮凝作用将水体中的有机物、无机物、细菌、真菌、原生动物、藻类等融合在一起,形成可被养殖对象摄食的有活性的生物絮凝体,起到净化水质、减少换水量、提高饲料利用率、提高养殖对象成活率及增加产量等作用的一项技术。

3.3原位调控in situ regulation通过一系列净化措施,使得养殖尾水在排放前氮、磷、化学耗氧量等污染物浓度降低,并达到SC/T 9101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的技术。

3.4异位调控ectopic regulation将受污染的水体从发生污染的位置转移出来,进行净化处理的技术。

3.5生态沟渠(ecological ditch )是由水、土和生物组成,具有独特结构并发挥相应生态功能的沟渠生态系统。

微生物制剂和碳源对水产养殖环境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微生物制剂和碳源对水产养殖环境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微生物制剂和碳源对水产养殖环境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我国当前在水产养殖过程中为了调控微生物采用了两种较为有效的方式,即微生物制剂和碳源。

为了合理改善水产养殖环境,相关部门将微生物制剂添加到水中,但是还是存在着多方的分歧,由于微生物制剂的使用不仅使外源微生物增多,还出现了有机碳,这是否影响到水产养殖环境的功能还是未知之数,因此,相关研究人员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获取合理的答案。

标签:微生物制剂;碳源;水产养殖环境;影响和作用微生物制剂主要的作用是净化养殖水体,使其能够循环使用,在合理利用下,微生物制剂能够提高对饲料的吸收,其和药物作用原理不同,只要正确使用,便可以有效改善水体中藻类的平衡,并且喂养出来的鱼是绿色健康可食用的,保障水体中生态平衡。

而碳源主要是指水体中的二氧化碳,由于水中的氨氧含量过高,如果不加以重视,鱼可能会死亡,因此,用二氧化碳来降低氨氧的含量,保证养殖鱼能够健康生存下去。

一微生物制剂对水产养殖的影响目前使用的微生物制剂种类逐渐增多,但作用机制普通性强,具有针对性的微生物制剂基本没有,作为饲料添加剂及水质调节剂可彰显其较强的作用。

(一)调节水质工作人员将微生物制剂直接撒到水产养殖的水中,其能够借助自身优势迅速繁殖生长,最终形成一种有益的菌种群[1]。

这种益菌在水体中可以降低病原菌的生长,有效维持水体中各种生物菌群之间的生态平衡,同时减少水体养殖动物的疾病发生,然后通过自身产生多种抗菌物质和免疫因子,使活体产生免疫系统,增强养殖动物的抗病能力和成活率。

当微生物制剂中有益菌群顺利进入水体之后,养殖动物的排泄物、残体、化学药物以及残饵等都会被分解掉,并且水体中所含的氨氧和亚硝酸盐成分也会有所降低,只要将水体中的有机物分解出来,那么得到的有机物就能够成为浮游等植物的营养饲料,再接着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养殖动物提供需要的氧气,在改善水质的基础上,使水体更加健康有活力,让养殖动物生活在一个富硕的环境中。

添加碳源对松浦镜鲤养殖池塘鱼体生长及水质影响

添加碳源对松浦镜鲤养殖池塘鱼体生长及水质影响
Ab s t r a c t : A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b i o - f l o c f o r ma t i o n t h e o r y ,t h e i f e l d e x p e r i me n t wa s c o n d u c t e d t o
Qi y o u , L U O L i a n g , YI N J i a s h e n g , WAN G C h a n g ’ a n ( H e . 1 o n g j i a n g R i v e r F i s h e r i e s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o f Ch i n e s e A c a d e my o f F i s h e r y S c i e n c e s , H a r b i n 1 5 0 0 7 0 , C h i n a )
第4 4 卷 第9 期
2 0 1 3 年9 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 4 ( 9 ) : 1 0 5  ̄ 1 1 2
S e p t e mb e r 2 01 3
J o u r n a l o f No r t h e a s t Ag r i c u l t u r a l Un i v e r s i t y
浦镜鲤 主养 池塘鱼体 生长及池塘水质理化 因子影响 。结果表明 ,① 两个养 殖密度池塘 中,添加糖蜜和 复合碳 源均
能显著促进 水体 生物絮 团形成 ( P < 0 . 0 5 ) ;②在 两个养殖密度 池塘 中,添加 两种碳 源均能明显促进 池塘 中鳙和鲤 生 长 ,而对鲢和草 鱼促 生长效果 并不 明显 ;③低 密度池塘 中,糖蜜组和 复合碳 源组池塘 总饲料 系数分别较对 照组低 8 . 9 4 %和7 . 3 2 %,而高密度 池塘 中,两个碳 源组 总饲料 系数分别较对照组低 1 0 . 4 3 %和6 . 9 6 %;④与对照组相 比,添

海水养殖生态工程与技术考核试卷

海水养殖生态工程与技术考核试卷
D.减少养殖废物排放
16.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海水养殖池塘底泥的性状?()
A.养殖动物的排泄物
B.饲料残渣
C.水体流动
D.底栖生物活动
17.海水养殖生态工程中,哪些技术可以用于提高饲料利用率?()
A.微生物制剂
B.高效饲料
C.自动投喂系统
D.饲料添加剂
18.以下哪些措施可以减轻海水养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A.水质条件
B.养殖密度
C.饲料营养
D.疾病防治
11.海水养殖生态工程中,哪些技术可以用于提高养殖效益?()
A.生物絮团技术
B.池塘循环水养殖技术
C.自动投喂系统
D.网箱养殖技术
12.以下哪些做法有助于保护海水养殖区的海洋环境?()
A.合理规划养殖布局
B.控制养殖规模
C.减少化学药品使用
D.定期清除养殖废物
9.关于海水养殖池塘的生态工程,以下哪项措施是错误的?()
A.种植大型挺水植物
B.投放底栖生物
C.增加养殖密度
D.定期清除池塘底泥
10.下列哪种情况可能导致海水养殖池塘富营养化?()
A.投喂过量
B.水体流动过快
C.养殖密度过低
D.水质清澈
11.关于海水养殖中的微生物制剂,以下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微生物制剂可以完全替代抗生素
3.多营养层次养殖模式设计原则是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通过合理配置不同层次的生物种类,提高养殖系统的稳定性和资源利用效率。其作用在于提高养殖产量,减少病害发生,促进生态平衡。
4.海水养殖池塘富营养化的原因是过量投喂、养殖密度过高、水体流动性差等。生态修复措施包括控制养殖密度、种植水生植物、定期清除底泥、应用微生物制剂等,以恢复池塘生态平衡。

“生物絮团”或不适于室外养殖

“生物絮团”或不适于室外养殖

技术前沿Fisheries Advance Magazine 2014.0479“生物絮团”或不适于室外养殖文/图 大头鱼有消息称越南采用新的养殖模式和“生物絮团”技术预防EMS 获得成功,成活率能达到85%,在现在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法对付EMS 之时,这个消息确实给业内带来了新的希望,“生物絮团”技术也因此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内。

几年前,“生物絮团”技术在南美,泰国等地区的罗非鱼养殖中,也获得一些成功的案例,近年来国内的学者也在探索“生物絮团”技术,但为什么一直没能在养殖户中广泛地推展开来,是不是它真的离我们很远,只是一种理想的概念而已?在说“生物絮团”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先介绍一个名字:“生物絮凝剂”。

简单来说,“生物絮凝剂”就是一类由微生物产生的,能使液体中一些不易降解的颗粒产生絮凝而沉降下来的高分子物质。

主要含有糖蛋白,黏多糖,纤维素,核酸等。

通常用来处理废水,使之澄清,作用原理和铝制剂的净水原理差不多。

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学者就发现了能产生絮凝作用的细菌。

现在已知的具有较强絮凝能力的微生物大概有19种,包括8种霉菌、1种酵母菌、5种细菌、5种放线菌,报道最多的是红平红球菌S-1生产的生物絮凝剂NOC-1、拟青霉菌I-1产生的生物絮凝剂PF101等。

其中NOC-1是目前公认为最好的生物絮凝剂,也是被研究最为深入的絮凝剂。

研究表明,它对猪尿和粪便有很好的处理效果,在日本已被用于畜产品废水的处理。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色列人将这项技术引进到水产养殖中,并给它一个名字——“生物絮团”。

其实生物絮凝技术我们一直都在使用,特别是污水处理领域。

比如说有一个“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技术。

大概的流程是这样的,在含活性污泥的污水中,加入一些能产生“生物絮凝剂”的微生物,并不断地充氧使之大量繁殖。

微生物产生的“生物絮凝剂”使污水的颗粒沉降,达到净水的目的。

回收的活性污泥可以继续接种于污水中继续使用。

另一个方法是直接将生物絮凝剂加到废水中使之沉淀,不过生物絮凝剂的保质期很短,原因是它以液态中性偏碱状态存在,极易被微生物降解而失效,过酸或过碱保存会严重降低其絮凝性能。

枯草芽孢杆菌培育生物絮团对池塘水体浮游生物的影响

枯草芽孢杆菌培育生物絮团对池塘水体浮游生物的影响

第38卷第5期2017年 9月水生态学杂志JournalofHydroecologyVol.38,No.5Sep. 2017DOI:10.15928/j.1674-3075.2017.05.009 收稿日期:2016-07-12基金项目:江苏省级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专项(编号2015187);湖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2016337)。

作者简介:聂伟,1989年生,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水生生物资源学。

E mail:niewei112@163.com通信作者:刘立鹤,男,博士,副教授。

E mail:liulihe06@126.com枯草芽孢杆菌培育生物絮团对池塘水体浮游生物的影响聂 伟1,刘立鹤1,刘 稳1,付 坦1,周 哲2,吴鹏飞2(1.武汉轻工大学动物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武汉 430023;2.标优美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南京 210019)摘要:为探究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培育生物絮团对浮游生物的影响,以枯草芽孢杆菌作为试验菌种,以养殖池塘水为试验用水,在有机玻璃水族箱(100cm×60cm×50cm)中进行为期40d的生物絮团培育试验。

试验以添加葡萄糖为处理组I,同时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和葡萄糖为处理II组,仅添加枯草芽孢杆菌为处理III组,对照组不添加任何物质。

试验过程中每5d对各组水体取样,对形成的絮团物质进行显微观察,同时对各组水体中浮游生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处理I组和处理II组在第15天左右形成成熟生物絮团,生物絮团形成前期(试验开始至第15天),生物絮团组(处理I组和处理II组)水体中浮游植物丰度显著高于处理III组和对照组,而絮团形成后期(第15~40天),生物絮团组水体中蓝藻门的微囊藻属(Microcystis)、鞘丝藻属(Lyngbya)和绿藻门的扁藻属(Platymonas)、盘藻属(Gonium)和团藻属(Volvax)的丰度显著低于处理III组和对照组,表明生物絮团的形成前期对浮游植物有明显促作用,生物絮团形成后期对蓝藻门中的微囊藻属、鞘丝藻属和绿藻门的扁藻属、盘藻属和团藻属有明显抑制效果;生物絮团形成后期,生物絮团组水体中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浮游动物丰度显著高于处理对照III组和对照组,表明生物絮团对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有明显促进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 33 1. 5 1. 84
0. 1
160 1. 4
4# 对1 松浦镜鲤 ( 夏花) 不添加
0. 47 1. 5 0. 81
0. 1
150 1. 5
沈阳综合试验站
辽宁省灯塔市西马峰 镇省渔场
建鲤、草鱼、花白鲢等
B1
试1 松浦镜鲤 ( 夏花)
B2
试1 松浦镜鲤 ( 夏花)
220
不添加
0. 33 2. 5 1. 33
图 2 沈阳综合试验站亚硝酸盐氮、 COD 含量变化情况
Fig. 2 Changes of nitrite nitrogen and COD in Shenyang experimental station
22
《渔业现代化》2013 年第 40 卷第 3 期
图 3 天津综合试验站氨氮含量变化情况
Fig. 3 Changes of ammonia nitrogen in Tianjin experimental station
收稿日期: 2013-04-06 修回日期: 2013-05-17 基金项目: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 CARS-46-16)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 2012A0803) ; 中央级公益性
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HSY201203) 作者简介: 罗亮( 1986—) ,男,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 池塘生态与微生物调控。E-mail: llno. 1@ 163. com 通信作者: 徐奇友( 1969—) ,男,研究员,研究方向: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E-mail: xuqiyou@ sina. com
《渔业现代化》2013 年第 40 卷第 3 期
21
氮浓度一直高于试验组 2,并在 8 月 27 日出现一 体处于升高趋势,并在后期氨氮相对浓度较高; 添 个显著的上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添加碳源可以 加碳源可以降低水体中亚硝酸盐浓度,但需要一定 明显降低水体中的氨氮浓度,而对照组氨氮浓度整 时间,而对照组亚硝酸盐浓度呈现缓慢升高趋势。
采样时,上午 9: 00 用柱状采水器在池塘四角 及中央各定量采集水样 2 L,混合待用。取混合 水样 1L,冷藏带回实验室用于检测相关水质指 标。氨氮用 YSI Professional Plus 多参数水质测量 仪现场实时测定,亚硝酸盐氮采用重氮-偶氮比色 法测定,COD 采用酸性高锰酸钾滴定法。 1. 5 数据统计与分析
图 1 长春综合试验站氨氮、亚硝酸盐氮含量变化情况
Fig. 1 Changes of ammonia nitrogen and nitrite nitrogen in Changchun experimental station
2. 2 沈阳站试验效果 试验组添加碳源之后,随着时间的变化,试验
组亚硝氮有下降趋势,而对照组亚硝酸盐氮逐渐 升高,到 8 月 20 日,对照组亚硝氮浓度高于试验 组( 图 2-a) ; 随着 碳 源 的 添 加,开 始 时 两 个 组 的 COD 都有下降趋势,但是从 8 月 17 日开始,对照 组 COD 开始升高,而试验组 COD 一直处于下降 趋势( 图 2-b) 。COD 是评价水体受污染程度大小 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图 2 分析可以发现,添加碳 源可以降低水体中的亚硝酸盐氮和 COD,减轻水 体污染度。 2. 3 天津站试验效果
生物絮团技术是在零交换水的条件下,通过 人为添加有机碳物质,调节水体的碳氮比( C / N) , 提高水环境中异养细菌的数量; 利用微生物同化 无机氮,将水体中氨氮等养殖代谢产物转化成细 菌自身成分,并且通过细菌絮凝成颗粒物质,被养 殖生 物 所 摄 食,起 到 调 控 水 质、促 进 营 养 物 质 循 环、降低 饲 料 系 数、提 高 养 殖 生 物 成 活 率 的 作
所添加的碳源为糖蜜,添加量根据实际养殖 水体氨氮含量计算。计算公式为[9]:
ΔCH = 20 × H × S × CNH3-N 式中: ΔCH—水体中添加糖蜜量,kg; H—池塘水 体深度,m; S—池塘水体面积,m2 ; CNH3-N—水体中 实时测定的 NH3 -N 浓度,mg / L。
添加方式: 塑料容器称取碳源,用池塘水溶解 稀释后全池均匀泼洒; 添加频率: 若碳源添加量较
从图 3 可以发现,试验组 1 的氨氮随时间变 化逐渐下降,而对照组 1 的氨氮有一个缓慢的升 高,并在 10 月 7 日达到最大值( 图 3-a) ; 试验组 2 中,氨氮也有下降的趋势,但后期基本稳定; 而对 照组 2 氨氮有一个升高然后下降随后又升高的变 化过程( 图 3-b) 。总体来看,添加碳源可以较明 显降低水体中氨氮浓度。
20
《渔业现代化》2013 年第 40 卷第 3 期
1. 2 试验设计 选取以大宗淡水鱼为主养品种的池塘,以养
殖中后期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氮等含量较高的 池塘为试验组,根据水体中实时氨氮浓度及池塘 面积、水深等,按照公式添加碳源,对照组不添加。 在添加碳源前后分别取池塘水样测定氨氮、亚硝 酸盐氮、COD 等指标。 1. 3 碳源添加
2. 1 长春站试验效果
下降,随后有一个缓慢的上升,整体处于下降状态,
试验组 1 初始氨氮浓度较高,通过添加碳源, 对照组 2 氨氮变化趋势同对照组 1 ( 图 1-b) ; 由图
氨氮浓度呈明显下降趋势,而对照组 1 没有添加碳 1-c、图 1-d 可见,两个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亚硝酸盐
源,虽然初始氨氮浓度相对较低,但随着养殖时间 氮浓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对照组 2 中的亚硝酸盐
池塘水体中的氨氮浓度下降效果显著,而后者养 殖池塘水体中的亚硝酸盐氮下降效果明显,这可 能和水体中此时的异养细菌种类组成不同有关。 具体的细菌群落结构分析工作目前还在进行中。
COD 是水体中有机物含量的综合反映。本 研究中,由于受到试验条件的限制,只对沈阳综合 试验站所采集水样指标进行了 COD 测定,结果发 现添加碳源对于降低水体中 COD 浓度具有一定 作用,在今后的研究中将考虑把 COD 作为一个重 要指标进行监测。 3. 2 生物絮团技术在大宗淡水鱼养殖中的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试验材料 试验基本情况如主养品种、碳源添加量、养殖
池塘、氨氮含量、鱼体规 格 和 饵 料 系 数 等 见 表 1 ( 表中的试 1、试 2、对 1、对 2 为试验组 1、试验组 2、对照组 1、对照组 2 的简写) 。试验地点在国家 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长春、沈阳和天津综 合试验站所属示范基地。
应用 Excel 2010 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 析,数据取各检测点的平均值。
表 1 试验基本情况 Tab. 1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test
地点
长春综合试验站 吉林省九台市水产良种场
主养品种
松浦镜鲤、建鲤、草鱼等
编号
1#
组别
试1
养殖品种 建鲤
பைடு நூலகம்
碳源添加量 / kg
池塘面积 / hm2
中图分类号: S964.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580( 2013) 03-019-06
池塘养殖是我国传统的水产养殖方式,也是 我国饲养食用鱼的主要形式[1]。近年来,随着高 密度、集约化池塘养殖模式的发展,我国的水产养 殖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据统计,2011 年我 国淡水养殖面积为 572. 86 万 hm2 ,其中池塘养殖 面积达到 244. 99 万 hm2 ,占比 42. 77% ,池塘养殖 产量占淡水渔业总产量的 70%[2]。但是,现阶段 的池塘养殖模式为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大量的 饲料、肥料以及药物投入和养殖鱼类代谢物沉积, 导 致 池 塘 内 源 性 污 染 严 重,养 殖 生 态 环 境 恶 化。 开展池塘节水减排型养殖技术模式研究是我国池 塘渔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多( > 100 kg) ,分多次泼洒,间隔不超过 3 d; 若碳 源添加量较少,可一次泼完; 水体中 C / N: 按照上 述公式计算量添加碳源后,可以使水体中的 C / N 比保持在 20∶1,此时有利于异养细菌的繁殖,最大 化利用池塘中过高的无机氮等,起到降低氨氮等 的作用。 1. 4 指标测定
《渔业现代化》2013 年第 40 卷第 3 期
19
基于生物絮团技术的碳源添加对池塘养殖水质的影响
罗 亮1 ,徐奇友1 ,赵志刚1 ,祖岫杰2 ,闫有利3 ,缴建华4
( 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黑龙江 哈尔滨 150070; 2 吉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吉林 长春 130033; 3 辽宁省淡水水产科学研究院,辽宁 辽阳 111000; 4 天津市水产研究所,天津 300221)
用[3]。以该项技 术 为 基 础 的 水 产 养 殖 模 式 在 国 外的对虾、罗非鱼养殖中应用较多[4-6],我国近年 来也在最适碳源选择、生物絮团组成分析及其在 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等方面开展相关研究[7-8]。
本研究开 展 的 节 水 减 排 型 养 殖 技 术 模 式 试 验,将生物絮团技术应用到池塘养殖中,通过前期 试验基础,选择合适碳源添加到实际池塘养殖水 体中,查明碳源添加对池塘养殖水体的影响,为以 生物絮团技术为基础的节水减排型养殖模式的构 建积累基础数据。
摘要: 为研究基于生物絮团技术的碳源添加对池塘养殖水质的影响,分别在长春、沈阳、天津选取养殖水体中
氨氮、亚硝酸盐氮浓度较高的池塘,实时测定水体中氨氮浓度,并按照公式计算出所需碳源( 糖蜜) 添加量,
用养殖池塘水溶解均匀后全池泼洒。结果发现,添加碳源后,在长春养殖站,试验组氨氮有明显下降趋势,而
对照组逐渐升高; 在沈阳养殖站,实验组亚硝酸盐氮有下降趋势,但对照组缓慢升高,实验组的 COD 一直处
于下降趋势,对照组 COD 先降低后升高; 在天津养殖站,试验组氨氮有明显下降趋势,而对照组却一直升高。
研究结果表明,向水体中添加碳源可以明显降低池塘水体中过高的氨氮,并对降低亚硝酸盐氮和 COD 有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