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絮团技术解析
生物絮团技术解析及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

生物絮团技术解析及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用了百瑞的发酵碳源、滤鱼多后,养户普遍反映就是池塘水质变嫩、爽,鱼虾进食变好,长得健康快大,感叹产品神奇之时,我们也需要明白,生物絮团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作用明理(滤鱼多)大量生物蛋白前后对比图前后一、生物絮团的定义:(1)利用微生物把水体中氨氮、亚硝氮等养殖代谢产物,进行絮凝成絮团颗粒,成为水生动物的食物。
(2)可以作为鱼虾的营养补充,可以提升虾的免疫力、抗病力。
并且还是一种很好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来源,尤其是磷的来源,因此饲料成本也有效降低,被认为是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终极解决方案。
影响生物絮凝形成的主要因素:· 微生物量· 溶解氧· 有机碳源(C:N)· 温度· pH值二、生物絮团的理论基础有研究证实许多细菌表面带负电荷,负电荷之间相互排斥,使得细菌分散在水体中,当这些负电荷由于某些原因被中和,细菌就产生絮凝。
也有实验认为,导致细菌絮凝的原因还可能是高分子架桥造成的,架桥包括了盐桥、物理作用、直接化学键作用等。
除此之外,一些大分子物质如纤维素、粘多糖、蛋白质等也可能参与了这个过程。
在水产养殖中,水体中存在大量的异养细菌,这些细菌参与了生物絮团的絮凝过程。
生物絮团形成过程是水体中的异养微生物利用氨氮以及外源添加的有机碳源、消耗一定的溶氧和碱度,转化为异养微生物自身成分的过程。
此外,异养细菌的生长速度约是硝化细菌等自养细菌的10 倍。
生物絮团对氨氮的异养氨化明显高于硝化反应。
传统的水产养殖中,水体中的碳主要来源于光合作用和饲料,这些碳无法满足异养微生物生长所需,而且,水体中的氮经常会由于残饵和养殖动物排泄物处于较高水平,若此时添加额外碳源,异养微生物就会同化水体无机氮转化为自身蛋白,同时作为食物被水生动物摄食,并能够净化养殖水体。
三、生物絮团的生态功能在养殖池塘中的生态功能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生物絮团中的细菌转化氮、磷等养殖自身污染物质成为菌体蛋白质,降低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等有害物质,净化了水体;二是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机碎屑、残饵和排泄物等均可以通过细菌粘附聚集成生物絮团的一部分,进入养殖生物的食物链,提高物质的循环利用,从而降低饲料系数。
生物膜-生物絮团技术技术

生物膜-生物絮团技术技术
生物膜-生物絮团技术(Biofilm-Biological Floc Technology)是一种用于水体处理的生物处理技术。
该技术通过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膜和絮团的形成和发展来处理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
在生物膜-生物絮团技术中,微生物通过将有机污染物附着在
其表面来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
首先,微生物膜在水体中形成,它们可以附着在固体表面上,如生物膜流化床反应器内的生物载体,或存在于水体中的悬浮物表面形成絮团。
这些微生物膜和絮团提供了庇护所和环境,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
随着时间的推移,微生物在膜和絮团中逐渐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相互作用并分解有机污染物,形成稳定的环境以维持其活动。
生物膜-生物絮团技术可用于处理各种
水体中的有机化合物,如废水、河水、湖水等。
生物膜-生物絮团技术有以下几个优点:首先,它具有高效处
理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的能力,能够达到较高的去除率。
其次,该技术不需要使用化学药剂,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此外,生物膜-生物絮团技术还可以同时处理多种有机物质,提高了处
理效率。
然而,生物膜-生物絮团技术也存在一些挑战。
其中之一是技
术的操作和管理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另外,技术的稳定性和抗冲击负荷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改进。
总的来说,生物膜-生物絮团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水体处理技术,
具有去除有机污染物效率高、对环境友好等优点,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未来,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生物膜-生物絮团技术有望在水体处理中得到广泛应用。
一文揭开生物絮团神秘外衣:没有条件切勿轻言絮团养殖

一文揭开生物絮团神秘外衣:没有条件切勿轻言絮团养殖自2005年在印尼试验成功之后,生物絮团一度被认为是解决目前对虾养殖所面临的环境制约和饲料成本的曙光技术手段。
然而,生物絮团养殖由于被一些实际生产者的理解误,反而导致一些不应该的损失。
下面这篇文章将揭开生物絮团的神秘外衣,如果您想采用生物絮团养殖,不妨先问问自己是否具备这些条件。
在目前对虾养殖产业状况,对虾养殖的确面临着瓶颈,对虾生物絮团养殖在这几年给养殖业带来了一丝阳光。
生物絮团在1999年系统的提出后,2005年在印度尼西亚试验成功。
这种养殖方法是通过操控水体营养结构,向水体中按要求添加有机碳物质等等营养物质,促进水体中各种细菌的繁殖,利用微生物异化、同化无机氮,将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等养殖过程中的代谢产物转化成细菌自身成分,再通过絮凝成颗粒物质被养殖动物所摄食,从而起到维持水环境、减少换水量、提升动物免疫力、提高养殖成活率、增加产量和降低饲料系数等作用。
所以生物絮团一度被认为是解决目前对虾养殖所面临的环境制约和饲料成本的曙光技术手段。
但是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生物絮团养殖由于被一些实际生产者的理解误,反而导致一些不应该的损失。
在这两个月已经看到了几例采用絮团或者完全以菌充当水体净化、疾病预防主体角色的养殖场,最后惨不忍睹的结局。
所以这里提两个例子,希望大家引以为戒,不要把絮团这种技术简单化或者神秘化。
例子一:发生在台山的海宴铺膜高位池,位于换水条件非常好的海边,每个池面积在2-3亩。
其培藻到投苗后30天的时间内,每个池几乎使用糖蜜1吨。
水质经呈现一定的粘度,絮团也出现了。
但是虾的体质非常不好,30天左右已经有大量的死虾。
后经过大量的换水等等,水质是基本纠正过来了,但是损失已经定局。
例子二:发生在汕尾大湖镇铺膜高位池,位于换水条件非常好的海边,每个池面积在1-1.5亩。
其培藻到投苗后,大量使用糖蜜、米糠等等有机碳。
在20天的时候,养殖水已经有明显的臭味,被迫排塘。
生物絮团技术特点及其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

生物絮团技术特点及其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概述生物絮团技术是一种利用微生物对废水中悬浮物进行团聚和沉降的技术,其在水处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生物絮团技术的特点及其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
技术特点生物絮团技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环保性1.:生物絮团技术采用微生物处理废水,无需添加化学药剂,避免了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高效性2.:微生物能够迅速团聚悬浮物形成絮凝物,由于微生物具有吸附性能,可以有效地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和微粒。
节能性3.:相比传统的物理化学处理方法,生物絮团技术不需要投入大量能源,节约了能源消耗。
稳定性4.:经过优化设计的生物絮团技术能够提高微生物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对废水中的波动能够做出快速响应。
低成本5.:采用生物絮团技术可以降低废水处理的成本,一方面减少了化学药剂的使用,另一方面减少了废水处理设备的维护费用。
对虾养殖中的应用生物絮团技术在对虾养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水质净化对虾养殖需要保持水质清洁,以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生物絮团技术可以去除水中的浮游生物、有机物和悬浮颗粒等,有效提高水质。
饵料保存对虾养殖中,合理使用饵料对虾的生长至关重要。
生物絮团技术可以去除水中的浮游生物和颗粒物,减少饵料的浪费,提高饵料利用率。
病害预防对虾养殖中常常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害的威胁。
应用生物絮团技术可以去除水中的病原体,降低病害发生的概率,提高对虾的健康状况。
水产养殖循环利用生物絮团技术可以将废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有机肥料,用于水产养殖的循环利用,减少废水的排放,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
防止养殖环境恶化通过生物絮团技术处理废水,可以避免废水中的有害物质对养殖环境造成污染,保护养殖场周围的生态环境。
结论生物絮团技术以其环保、高效、节能的特点在对虾养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应用该技术,可以改善对虾养殖的水质状况,提高对虾的生长效率,降低养殖成本,实现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与传统的废水处理技术相比,生物絮团技术在对虾养殖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生物絮团技术特点及其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

的提高, 有利于形成细菌聚合物— — —生物絮团。 在调节水体中的 C / N比方面, 可参考以下公式 A v n i m e l e c h , 1 9 9 9 ) : ( H= ( f e e d× N N ) / 0 . 0 5 △C f e e d× e x c r e t i o n 式中: H 为池塘中所需要碳水化合物的添 △C 加量; f e e d为投喂给养殖生物的饲料量; N 为饲料 f e e d 中的 氮 含 量 ( 如3 0 %蛋白质饲料含有 4 . 6 5 %的 氮) ; N 为养殖生物排泄氮占投喂饲料氮的比例 e x c r e t i o n ( 一般为 5 0 %) ; 0 . 0 5为 常 数, 由以下数字计算得 0 . 0 5= 5 0 % ×4 0 %/ 4 ; 其中, 5 0 % 是所添加的碳 出: 水化合物的含碳量; 4 0 %是微生物转化效率; 4是微 / N比。 生物中的 C 按此公式推算, 使用 3 0 % 蛋白质含量的饲料, H =( f e e d×0 . 0 4 6 5×0 . 5 ) / 0 . 0 5 =0 . 4 6 5× △C f e e d , 需要添加投入饲料量 4 6 . 5 %的碳水化合物( 此 时投入物质的 C / N比为 1 0 . 7 5 ) , 才能使异养细菌同 化养殖生物所排放的氮成为微生物性蛋白质。
1 , 2 1 1 L U OL i a n g ,Z H A N GJ i a s o n g ,L I Z h u o j i a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1 . S o u t hC h i n aS e aF i s h e r i e s R e s e a r c hI n s t i t u t e ,C h i n e s eA c a d e m yo f F i s h e r yS c i e n c e s , G u a n g z h o u 5 1 0 3 0 0 ,C h i n a ; 2 . H e i l o n g j i a n gR i v e r F i s h e r i e s R e s e a r c hI n s t i t u t e ,C h i n e s eA c a d e m yo f F i s h e r y S c i e n c e ,H a r b i n 1 5 0 0 7 0 ,C h i n a )
生物絮团养虾技术要点

生物絮团养虾技术要点
生物絮团养虾是一种新型的养殖技术,它利用生态系统建立、光合作用和微生物作用等多种因素,使虾养殖过程更加自然、环保、高效。
以下是生物絮团养虾技术的要点:
1. 绮团菌的培育:绮团菌是生物絮团养虾中的重要微生物,它
能够将有机物质转化为有机胶体,形成虾苗喜爱的结构。
因此,养殖前应该培育足够的绮团菌,以确保虾苗养殖过程中有充足的生物絮团。
2. 水质管理:水质是生物絮团养虾中的重要环节。
养殖前应该
对养殖水源进行水质检测,确保水质良好。
养殖过程中,应该定期检测水质,及时调整水质参数,以保证虾苗的健康成长。
3. 经验丰富的养殖人员:生物絮团养虾技术需要有经验丰富的
养殖人员,他们应该了解虾的生长规律,懂得如何管理水质、控制养殖密度、喂养虾苗等技术。
4. 适宜的养殖环境:生物絮团养虾需要适宜的养殖环境,例如
适宜的水温、光照和氧气含量等。
在选择养殖场地时,应该考虑这些因素,以确保虾苗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5. 确保虾苗的种质:在生物絮团养虾过程中,虾苗的种质非常
重要。
应该选择优良的虾苗种质,以确保虾苗能够健康成长。
同时,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应该定期检测虾苗的生长状况,及时进行调整。
生物絮团养虾技术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养殖技术,它能够有效提高虾养殖的效益和质量。
只有掌握了上述技术要点,才能够成功地进行生物絮团养虾。
初探生物絮团技术在北方盐碱高原池塘中的应用_冯志云

生物絮团是养殖水体中以好氧微生物为主体的有机体和无机物,经生物絮凝形成的团聚物,由细菌、浮游动植物、有机碎屑和一些无机物质相互絮凝组成。
生物絮团技术最早由以色列养殖专家在1999年系统提出,并于2005年在印度尼西亚试验成功,它是指通过操控水体营养结构,向水体中添加有机碳物质,调节水体中的C/N 比,促进水体中异养细菌的繁殖,利用微生物同化无机氮,将水体中的氨氮等养殖代谢产物转化成细菌自身成分,并且通过细菌絮凝成颗粒物质被养殖动物所摄食,起到维持水环境稳定、减少换水量、提高养殖成活率、增加产量和降低饲料系数等作用的一项技术,它被认为是解决水产养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制约和饲料成本的有效替代技术。
一、生物絮团的结构组成与功能1.结构组成生物絮团中总有机质占60%~70%,总无机物占30%~40%,微生物活体细胞占总有机质的2%~20%。
絮团内主要的化学成分是胞外聚合物,占总质量的百分比可高达80%,这些聚合物主要包括多糖、蛋白、腐殖质、核酸和脂类等。
2.功能维持水环境的稳定、减少换水量、改善水质;提高养殖成活率、增加产量;作为一种高效的饵料来源,降低饲料系数;通过平衡有机碳源,生物絮团可以促进氨的同化。
初探生物絮团技术在北方盐碱高原池塘中的应用◎文 冯志云 甘肃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 730030二、池塘养殖环境中生物絮凝过程的实现1.养殖池塘中氨氮产生的原因和危害养殖池塘中的氨氮来源于饵料、水生动物排泄物、肥料及动物尸体分解等。
通常是由于养殖池水体中氧气含量不足时,含氮有机物分解而产生的,或者是由于含氮化合物被反硝化细菌还原而产生。
氨氮含量超标,会影响鱼类生长,过高则会造成鱼类中毒死亡。
我国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中规定养殖水体中非离子氮的浓度小于0.02mg/L,养殖水体中氨氮实际浓度不应高于0.2mg/ L。
当浓度高于此值时,氨氮对养殖的水生动物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
氨氮对水生动物的危害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生物絮团技术在对虾养殖的应用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以高产为目的的高密度养殖模式弊端逐渐呈现,养殖环境污染、病害问题频发。
水产养殖业面临瓶颈,传统的养殖技术已远不能适应和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因此,寻找一种健康、高效、新型的生态养殖技术已迫在眉睫。
生物絮团技术(Biofloctechnology,BFT)具有良好的水处理效果、高效的蛋白利用率等特点,并能显著提高水产养殖动物的生态化、免疫和健康性水平,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水产养殖的生产中,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
生物絮团技术被誉为是一种有效替代传统养殖的新兴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将有助于解决当前水产养殖业面临的一系列重大产业发展瓶颈问题。
1生物絮团技术的概述1.1生物絮团技术的发展历程生物絮团技术于20世纪70年代在水产养殖领域得到发展,这项技术是受处理城市污水的活性污泥技术的启发。
生物絮团的概念最初由法国太平洋中心海洋开发研究所提出,法国学者和以色列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生物絮团理念的思想基础,并形成“异养型食物网”原理。
SteveSerfling(1982)将该养殖技术应用于罗非鱼的养殖并获成功;美国学者Hopkins(1990)和以色列学者Avnimelech (1999)分别对凡纳滨对虾和罗非鱼开展了生物絮团的应用研究。
Avnimelech 首次在水产养殖领域中提出“生物絮团”技术,将该技术成功应用到罗非鱼商业化养殖,并研究认为罗非鱼40%的体重增长量来源于生物絮团。
2006年,相关学者在美国召开了关于“生物絮团对虾养殖”的研讨会,在世界各地推荐和大力倡导该技术的实际应用;2009年,Kuhn等研究发现生物絮团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有显著提升。
目前,生物絮团已广泛应用于凡纳滨对虾、罗氏沼虾、草鱼、罗非鱼等各种水产养殖动物的养殖中。
1.2生物絮团的原理生物絮团是一种可被滤食性养殖对象直接摄食的生物絮凝体,它的形成过程是:向养殖水体中添加碳源,调节水体C/N,提高水体中异养细菌的数量,利用微生物同化无机氮,将水体中的氨氮等含氮化合物转化成菌体蛋白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制造生物絮团形成的前期骨架: 假如水泥池 10m3 水体,取桶,加次粉或麸皮 50g 与红糖 100g 加水 5kg 水混合均匀,混合均匀的糖、粉水体经过 3 小时曝 气后泼洒与生物絮团培养池。 2. 生物絮团的培养过程: 每天按生物量重的 2-5%投喂饲料;每天添加碳源进入水体, 碳源选择红糖粉; 碳源添加量根据每天测定的水体总氨氮(TAN)水平而定: 比如,测定氨氮为 1mg/m3,则加红糖粉 20g;或者根据饲料 量计算也可; 碳源添加要求分多次水溶后泼洒加入池中,一天的总量至少 分 3 次加入; 3. 培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每天测定水体溶解氧,要求大于等于 5mg/l,至少不低于 3mg/l,氧气不够时一定要增加充氧设备。对于耐氧能力高的 鱼,可酌情变动。 PH 维持在 7-9;碱度要求不低于 50(以 CaCo3 计);
本页已使用福昕阅读器进行编辑。 福昕软件(C)2005-2010,版权所有, 仅供试用。
升,为 C/N 低;不完全的氧化过程,也可导致上升; 11、总氨氮或总无机氮上升时,应提高 C/N 比例; 12、TSS 总固体悬浮物;VSS 不稳定(挥发性)悬浮固体物; 13、通常情况下,虾池塘 TSS 可达 50-300mg/l,适合的浓度 为 200mg/l ; 在 鱼 塘 TSS 可 达 1000mg/l , 适 合 的 浓 度 为 400mg/l; 14、BFT 系统中 TSS 虾 20ml/L 和鱼 50ml/L 都为较高浓度; 15、投喂饲料+碳源有可能会使更多的脂肪沉积于鱼体; 16、BFT 系 统 要 求 DO 天 天 监 测 ; PH 为 7-9 ; 碱 度 > 50 (CaCo3/L),高密度下易出现碱度降低现象; 17、硝化反应可促进碱度积累和 PH 降低的现象; 18、BFT 系统中:碳源选糖浆、小麦面粉等;氮源有尿素、 硝酸盐、铵等施肥;有机物添加水平: 10-50mg/l;氮为 0.5-2.5mg/l;加接种物:池塘底泥和成熟的池塘水,但有可 能带来病菌; 19、Radial Flow pattern pond : 倾向于收集沉积污泥与池塘 中心;地势向中心倾斜;没有死角,角度多为圆形或光滑 (Elliptical Flow Pattern Pond) 20、Close raceway pattern pond: 充氧设备平行放置;长度不 限,宽度 10-30m; 21、BFT 系统抗病:羟基丁酸(PHB(ploy-B-hydroxybutyrate); 高 C/N 有助于 PHB 产生;PHB 在 B福昕软件(C)2005-2010,版权所有, 仅供试用。
22、BFT Pond 要求:Aeration and Mixing; BFT Pond(fish) 一 般为 100-1000m2; BFT Pond(shrimp)一般为 1000--20000m2; 深度为 1-2m; 23、Lined Pond 的有机物积累在池底的特性为 Unstabel and bio-reactive ; Earthen Pond 的 有 机 物 积 累 池 底 : organic+matter+soil,然后变得 Stable and undegradable; 24、Biofloc 大小或浓度水平(FVI)的要求取决于养殖对象 的要求; 25、影响 Biofloc 形成的因素有:混合强度/水体剪切力;DO 水平;有机碳;有机物负荷率;温度和 PH; 26、FVI 多时,动物利用的机会多,但相应的也有可能影响 动物的鳃;FVI 越小,Floc 的沉降性能越好; 27、当 DO Level 较低时,丝状细菌>菌胶团细菌;FVI 会 有所加大; 28、当 DO Level 越高,更易形成大且紧密的 Biofloc; 29、DO Level 要求:一方面满足养殖对象所需,另一方面 促使 Biofloc 的悬浮,不让其下降; 30、有机碳添加原则:少量多次;大量间断添加; 31、Biofloc 单元动力所需:0.1-10W/m3; 32、C/N 比例计算:饲料中含 Carbon 为 50%;粗蛋白中含氮 为 15.5%; 33、Biofloc 形 成 阶 段 现 象 : Clear Water----Algal
bloom----Foam on the surface of pond----Brown water color 例子:生物絮团技术的优势: 生态安全的防控 WSSV 的发生;水体零交换;与常规系统相 比,池塘产量高 5-10%,虾体长较常规高 2g;较低的饵料系 数;成本降低 15-20% 缺陷: 高能耗的输入,28hp/ha;氧气输入中断超 1 个小时即为致命;
本页已使用福昕阅读器进行编辑。 福昕软件(C)2005-2010,版权所有, 仅供试用。
1、一个适合的充氧系统包括池塘地势的合理设计和增氧机 的摆放位置; 2、放置增氧机(位置和角度)的重要一点就是尽量减少污 泥沉积区; 3、放置增氧机的模式中,有椭圆形水流模式和放射形水流 模式,均要求在池塘中心设定排除污泥的管道(或中心加气 浮装置,让污泥重新悬浮水体); 4、在池塘的外围,污泥沉积< 1-3kg/m2;在中心可达到 4-9kg/m2,占池塘面积的 30%左右; 5、水体中氧气平衡可根据饲料添加量估算,饲料含 50%C, 平均只有 13%的可被鱼体利用; 6、每 1gC 消耗 2.67gO2;有时候可达 1kg 饲料消耗 1kgO2; Feed application*50%*80%*2.67-----1.07*Feed application 7、影 响 氧 气 消 耗 水 平 包 括 两 个 方 面 : C+O2=CO2 ; 和 6CO2+6H2O--C6H12O6+6O2;1KW 的增氧机提供 1800g 氧 气可供 500kg 虾; 8、增氧机的合理利用包括:充气容量;增氧机的种类;放 置的方位;操作模式及池塘设计; 9、有机剩余物积累在池塘底部分解效率很慢,厌氧分解过 程中常含有毒物产出; 10、硝酸盐上升的原因:前期上升时硝化反应,后期继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