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历史背景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精品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精品教案

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知道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知识与能力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后,美国、苏联对中国的外交态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形成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的过程和新中国对世界外交所作的贡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新中国外交的成就,激发爱国热情;通过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领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及其对处理国与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价值。

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

难点对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基本准则的正确理解。

教师:同学们认识图片中的这个人物吗?学生:周恩来。

教师:你知道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外交部长是谁吗?学生:周恩来。

教师:周恩来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外交家,他以出色的外交才能为新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那么他对我国的外交事业有哪些贡献呢?让我们来了解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外交政策史料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史料2建国初期美国对华军事包围示意图。

史料3下图是毛泽东主席亲笔签署的中国首任驻苏联大使王稼祥的国书。

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份国书。

教师:新中国成立时,毛泽东宣告中国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学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教师:新中国面临着怎样的外交环境?学生:新中国建立初期,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教师:当时中国面临严峻的外交形势,在这样的外交环境中,新中国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取得了哪些外交成果?学生: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好的外部环境。

_和而不同_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_和而不同_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国际]◎杨萌“和而不同”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次年4月,在中印签订的《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出现在正式的国际文件中。

此后,它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国际关系领域,逐渐成为了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它是新中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是从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的重要转变,打开了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时至今天,无论是“和平发展”的大战略、“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新方针还是“和谐世界”的新理念,都深深刻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烙印。

它之所以具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力和持久的生命力,是因为它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和经久不衰的哲学智慧——“和而不同”。

一、“和而不同”的文化传统“和而不同”思想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其最早作为儒家提倡的一种美德,出现于《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的义旨是和合而不苟同,也就是既要“和”,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和”有“和平”“和睦”之义,我国传统文化对此有多种角度的理解。

孔子提倡将“礼之用,和为贵”做为治国的政治准则;道家经典著作《易经》中提出“保合太和”、“万国咸宁”的说法,即提倡国家间的和睦共处;特别是墨子,他进一步提出要以“兼相爱,交相利”的精神来处理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以求得和谐的局面,体现了朴素的平等互利的思想。

另一方面,“不苟同”,就是不抹杀自身的独立性,尊重维护多样性,在取长补短的多元交融中实现统一的和谐。

总体说来就是:“和”而不千篇一律,“不同”而相辅相成。

二、“和而不同”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关系“和而不同”的精神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伊始,就已经对新中国外交产生了密切影响,2002年,江泽民同志将“和而不同”作为一种外交理念正式提出。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体现着对于“和”的追求。

回顾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不难发现,新中国和国际社会对于和平共处的诉求是该原则提出和得到广泛认可的重要因素。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相关史料解读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相关史料解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关史料解读1.中苏结盟材料一第一条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

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双方并宣布,愿以忠诚的合作精神,参加所有以确保世界和平与安全为目的之国际活动,并为此目的之迅速实现充分贡献其力量。

……第三条缔约国双方均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并不参加反对对方的任何集团及任何行动或措施。

第四条缔约国双方根据巩固和平与普遍安全的利益,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均将进行彼此协商。

第五条缔约国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材料二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是巩固革命胜利的两个基本条件。

这次缔结的中苏条约和协定,使中苏两大国家的友谊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得我们有了一个可靠的同盟国,这样就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建设工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和平。

──《毛泽东外交文选》材料三五年来的事实证明,中苏两大国的友好同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中苏两国一贯奉行的和平政策,得到了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由于中苏两国和其他爱好和平国家的努力,在朝鲜和印度支那的战争停止了,远东的紧张局势有了一定的和缓。

──《周恩来外交文选》【解读】苏联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1949年10月2日,在新中国成立第二天,苏联政府致电表示决定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同时宣布断绝同国民党政府的外交关系,两国正式建交。

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率团访问苏联。

1950年2月14日,周恩来同苏联外长维辛斯基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友好互助条约》(以下简称《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019春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教师配套: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019春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教师配套: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背景(1)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新中国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

(3)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2.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

3.内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在表述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发展: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和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5.影响:在三国总理的积极倡导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知识点2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6.背景:新中国积极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7.亚非会议(万隆会议)(1)召开: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

(2)特点: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3)贡献: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4)意义:中国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国书是一国派遣或召回大使、公使时,由国家元首致接受国元首的正式文书。

下面是新中国第一份国书的落款部分,该国书的接受国应是(C)A.美国B.印度C.苏联D.日本2.下列不属于现在表述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的是(B)A.平等互利B.共同繁荣C.互不侵犯D.互不干涉内政3.我国重视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1954年,周恩来出访印度、缅甸,三国总理共同倡导了(A)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和平统一八项主张C.独立自主和平外交D.“求同存异”方针知识点2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4.歌谣“鞠躬尽瘁好总理,万隆外交显智慧”反映的内容是(D)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C.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提出“求同存异”方针5.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在内政和外交上取得了重大成就。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历史含义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历史含义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历史含义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是中国外交的基石,代表着中国对国际关系的一贯立场。

这五项基本原则包括互相尊重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

这些原则作为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是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指导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历史含义可追溯到1954年,当时中国主席毛泽东在
接见亚洲和非洲国家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这一概念。

这些原则旨在解决争端和推动国际和地区稳定,特别是在冷战期间,为了确保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

这五项基本原则强调了国家主权的重要性,以及国家之间应遵守的基本规则。

它鼓励国家尊重其他国家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不侵犯其他国家的领土和国家安全。

同时,它强调国家之间应平等互利,不以强权压迫弱小国家,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共处。

历史上,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些原
则奠定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基础,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友好合作。

中国始终坚持着这些原则,通过和平与合作的方式推动国际关系的发展,并在解决国际争端中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历史含义不仅是中国对外交政策的表达,更是对和平
与发展的追求。

这些原则在维护国际和地区和平稳定、促进全球繁荣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坚持这些原则,中国将继续努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做出贡献。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及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及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及意义好吧,今天咱们来聊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这可不是个简单的概念,听上去有点高大上,但其实它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道理,人人都能懂。

先说说这五项原则吧,简单点儿说,就是国家之间应该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友好合作。

听起来是不是很不错?就像咱们平时和邻居相处,大家和和气气的,互相帮忙,生活就顺心多了。

这五项原则可是在1954年提出的,那个时候,国际形势可谓风云变幻,各国关系紧张得很,特别是在冷战的背景下。

哎,真是有点儿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

为了让大家明白和平的重要性,中国和印度、缅甸等国家坐在一起,达成了这个原则。

说白了,就是希望大家都能友好相处,别老是针尖对麦芒,闹得不可开交。

这就像是大家聚会的时候,谁也不想让气氛冷下来,大家笑笑聊聊多好。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这些原则有什么意义呢?哦,意义可大了。

尊重是相互的,谁都不想被别人看不起,对吧?国家也是一样,彼此尊重才能够真正建立信任。

像我们生活中,尊重朋友的意见,才能让友谊更加牢固。

再就是互不干涉内政,简单说就是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处理,外人别瞎插手。

想想看,要是你正在家里忙着做饭,邻居跑进来告诉你怎么做,那感觉肯定不爽。

然后是平等互利。

大家都是一条船上的人,谁都别想占别人的便宜。

就像做生意,合作才是王道,互相帮助,才能共赢。

这里面还有个“和平共处”,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家园安安稳稳,不想天天提心吊胆。

最后是友好合作,想想看,谁不喜欢和谦和的人打交道呢?友好的氛围让一切都变得容易,合作的时候,大家都能齐心协力,推着项目往前走。

说到这里,回想一下历史,不少国家为了这些原则,努力过、争斗过,甚至流血过。

可一想到最终的结果,大家都认识到了和平的重要性。

没错,战争的代价太大,痛苦的回忆让人心里都堵得慌。

就像我们有时候因为小事和朋友争吵,最后和好如初,但心里总觉得有点不痛快。

现在想想,这五项原则不仅是国家之间的关系,放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同样适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背景及其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背景及其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背景及其意义摘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五十多年来,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显示了巨大的生命力。

本文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代背景入手,深入分析和平共处五原则的提出过程和重要意义,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关键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背景意义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代背景1、建国初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过渡性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开始向执政党转变,毛泽东、周恩来等开始由革命领导人向国家领导人转变,党的主要任务也由夺取政权向巩固新政权、恢复国民经济转变。

外交作为内政的延续,其性质和目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党的外交转变为国家的外交,从争取外国援助来夺取政权转变为和外国建立友好关系来巩固新政权。

在外交政策转变的过渡时期,革命时期的一些世界观、原则依然是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指导思想,具体表现在外交政策上为:经常从革命领袖而不是国家领导人的角度来考虑对外关系,把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看成革命国家,认为中国有义务支持这些国家的革命力量推翻其政府。

这导致许多亚洲新独立的国家对新中国产生恐惧,基于维护国家安全纷纷向美国靠拢,并在美国的领导下组成了对新中国的一个包围圈,造成了新中国周边环境的严重恶化。

周边安全环境的恶化迫使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开始想办法来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改变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势在必行,这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埋下了伏笔。

2、经济建设亟需安定的周边环境新中国建立初期,国民经济趋近崩溃,百废待兴。

在经过了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期后,中国于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

但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却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反华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同时,由于新中国介入了朝鲜战争和援越抗法战争,导致周边国家对中国的疑惧不断增加,在美国的拉拢下,这些国家于1953年在中国周围建立了月牙形的包围圈,对中国实行保卫和遏制的政策,客观上造成了我国周边环境的严重恶化,再加上西方对我国实施的封锁政策,这对我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极其不利。

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

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

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第一节:背景介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外交的基石,提出于1954年,是中国建立对外关系的重要原则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历史背景
(1)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

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政府以主动的姿态,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

(2)中印两国在近代都遭受到列强的侵略,国家主权、领土主权被肆意践踏;国家独立后面临巩固新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重要任务。

(3)然而世界并不太平,两大阵营严重对立;作为邻国,和平共处对于维护地区稳定尤为重要,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与被接受的主要原因。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