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自然界里的水循环)

合集下载

2024年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2.4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教案)

2024年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2.4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教案)

1.我们知道云是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或凝华成的小冰晶。

可是形成云的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
不光江河湖泊里的水能蒸发变成水蒸气,冰川上的冰雪也可以直接升华变成水蒸气。

地球上水的年总蒸发量大约是505000km,其中434000km来自海洋。

2.海洋和陆地上江河湖泊中的水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3. 云是从哪里来的呢?
4. 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
完成任务。

用箭头标出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

1、通过一步一步地“追根溯源”,你有什么发现?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1.小组合作,用概念图的方式表示地球上水的循环过程。

每标一个箭头,都说一说这个过程中水的状态有没有变化,对环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2.汇报、交流、总结
(1)海上内循环:就是海洋面上的水蒸发成水汽,进入大气后在海洋上空凝结,形成降水,又降到海面。

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概念,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2. 使学生了解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认识到水循环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水循环的概念及主要环节。

2. 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 水循环的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2. 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水循环的动态过程。

2. 运用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水循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水循环的意义。

五、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在各种形态之间不断转换、循环的过程。

2.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降水、径流、地下径流、地表径流、冰雪融化等。

3. 水循环的意义:a. 维持全球水量平衡。

b. 更新陆地水资源。

c. 侵蚀、搬运、堆积地貌。

d. 影响气候、生物、土壤等地理环境要素。

e. 支持人类生产、生活活动。

4. 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a. 降水:带来水资源,影响农业生产、城市供水等。

b. 径流:形成河流、湖泊,影响水能资源、渔业等。

c. 地下径流:补充地下水,影响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

d. 地表径流:造成水土流失、洪水等灾害。

e. 冰雪融化:影响冰川、雪山分布,加剧海平面上升。

5. 人类活动与水循环:a. 水资源开发利用:兴修水利工程,调节水循环。

b. 环境保护:防止水污染,维护水循环正常进行。

c. 城市化:影响水循环过程,加剧水资源短缺、内涝等问题。

d. 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加剧水土流失、洪水等灾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水循环的基本知识,认识到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水景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存在形式及变化,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水循环。

2. 新课导入:介绍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高中地理教案

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高中地理教案

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2. 使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意义和作用,认识到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概念及过程:蒸发、降水、径流等环节。

2. 水循环的意义和作用:维持地球水量平衡、塑造地理环境、调节气候等。

3. 水循环的类型:海陆间水循环、陆上水循环、海上内循环等。

4.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资源分配、灾害防治、生态保护等。

5. 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合理开发水资源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概念、过程、意义和作用,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2.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类型及地理意义,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措施。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水循环的图像和实例,增强学生对水循环的认识。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让学生掌握水循环的基本知识。

2. 第二课时:讲解水循环的类型和地理意义,使学生了解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第三课时:探讨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培养学生节约用水和环保的意识。

4. 第四课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第五课时:进行课堂总结,检查学生对水循环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教学进行反馈和调整。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和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水循环概念、过程、类型、意义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评估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教学内容:1. 引入水循环的话题,引导学生思考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变化。

2. 介绍水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3. 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如蒸发、降水、径流等。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或实例引入水循环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生听讲或阅读教材,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练习与作业:1. 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巩固对水循环的理解。

2. 学生自主查找资料,深入了解水循环的应用和影响。

第二章:蒸发教学目标:1. 理解蒸发的概念和过程。

2. 掌握蒸发的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了解蒸发的概念和过程。

2. 介绍影响蒸发速度的因素,如温度、湿度、风速等。

教学活动:2. 学生听讲或阅读教材,了解蒸发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3. 教师通过图表或动画演示蒸发的影响因素,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

练习与作业:1. 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巩固对蒸发的理解。

2.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观察和记录蒸发过程,培养实践能力。

第三章:降水教学目标:1. 理解降水的概念和类型。

2. 掌握降水形成的过程。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和类型,如雨、雪、雾等。

2. 介绍降水形成的过程,如水蒸气凝结、凝华等。

教学活动:2. 学生听讲或阅读教材,了解降水的类型和形成过程。

3. 教师通过图表或动画演示降水形成的过程,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

练习与作业:1. 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巩固对降水的理解。

2. 学生观察天气预报,了解不同降水类型的特征,培养观察能力。

第四章:径流教学目标:1. 理解径流的的概念和过程。

2. 掌握径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了解径流的的概念和过程。

2. 介绍径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如坡度、土壤类型等。

教学活动:2. 学生听讲或阅读教材,了解径流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3. 教师通过图表或动画演示径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

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教案

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教案

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2. 使学生理解水循环在全球范围内的意义和作用。

3. 培养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和行动。

二、教学内容:1. 自然界水循环的定义和基本过程。

2. 水循环在全球范围内的意义和作用。

3. 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自然界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水循环在全球范围内的意义和作用。

2.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水循环在全球范围内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水循环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水循环的图像和数据,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激发学生对水循环的兴趣。

2. 讲授新课:详细讲解水循环的基本过程,水循环在全球范围内的意义和作用。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水循环的奥秘,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4. 案例分析:分析水资源保护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到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水循环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考察学生对水资源保护意识和行动的认同程度。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包括水循环的图像、数据和实例。

2. 教材或教辅资料:用于引导学生学习和巩固水循环知识。

3. 网络资源:提供更多关于水循环和水资源保护的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2. 第3-4课时:讲解水循环在全球范围内的意义和作用。

3. 第5-6课时:分析水资源保护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到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九、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所学内容,整理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2. 思考和分析现实生活中水资源保护的实例,提出自己的见解。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9一、教材分析本节主要讲述水的运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之中。

教材紧紧抓住水体运动这一重要思想,侧重介绍了两部分内容:一是水循环,二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洋流。

本节共三课时,第一课时为水循环。

水循环课程标准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教材地位教材在前面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岩石圈、大气圈等知识,本节课把我们的视野扩大到水圈(尽管知识的落脚点在陆地上),水圈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水循环更是把这四大圈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促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促使各圈层之间实现物质和能量交换;影响气候和生态,塑造着地表形态。

2、内容分析本节主要内容有:水循环过程(类型、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出”是一般性要求,即了解;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说明,“说明”要求理解和掌握。

3、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教学难点: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人类活动的影响4、教材特点教材力图实现“对话、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强调了师生课堂教与学的互动设计,问题设计的创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并说明水循环运动产生的原因。

(2)理解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绘制水循环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水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发展的观念指导个人行为。

(2)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

人教版必修一3.1自然界的水循环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一3.1自然界的水循环优秀教学案例
4.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案例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水循环知识,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其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5.突出反思与评价的作用
本案例注重反思与评价环节,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效果和不足。同时,教师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教版必修一3.1自然界的水循环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对环境的重要性,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本案例结合地理学科特点,突出实践性与探究性,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掌握水循环的基本知识,培养其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教师要关注小组合作过程,适时给予指导和评价,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成长。
(四)反思与评价
1.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效果和不足,为其后续学习提供借鉴。
2.教师要定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观察、问答、报告、小测验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案例利用多媒体手段和生动的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了有趣、真实的学习情境。通过展示丰富的水循环现象,引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3.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本案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表达观点,培养其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发挥集体智慧,共同解观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使其认识到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2.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观。

自然界的水循环复习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复习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复习教案章节一:水循环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了解水循环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教学内容:1. 引入水循环的概念。

2. 解释水循环的重要性。

3. 介绍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和植物蒸腾。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存在形式及其变化。

2.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水循环的过程。

3. 分组讨论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并展示成果。

章节二:蒸发和降水教学目标:1. 理解蒸发和降水的概念及其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2. 掌握影响蒸发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教学内容:1. 解释蒸发和降水的定义。

2. 探讨蒸发和降水在水循环中的重要性。

3. 介绍影响蒸发和降水的主要因素,如温度、湿度、风力和地理位置。

教学活动:1. 进行蒸发实验,让学生观察水的蒸发过程。

2. 分析降水数据,了解降水类型和分布规律。

3. 小组讨论蒸发和降水对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章节三: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教学目标:1. 理解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定义及其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2. 掌握影响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主要因素。

教学内容:1. 解释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定义。

2. 探讨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在水循环中的重要性。

3. 介绍影响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主要因素,如地形、土壤类型和降雨强度。

教学活动:1. 观察地形图,分析地表径流的流动方向。

2. 进行土壤实验,了解土壤类型对径流的影响。

3. 小组讨论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对水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影响。

章节四:植物蒸腾作用教学目标:1. 理解植物蒸腾作用的定义及其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2. 掌握影响植物蒸腾作用的主要因素。

教学内容:1. 解释植物蒸腾作用的定义。

2. 探讨植物蒸腾作用在水循环中的重要性。

3. 介绍影响植物蒸腾作用的主要因素,如温度、湿度和光照。

教学活动:1. 观察植物叶片,了解植物蒸腾作用的过程。

2. 进行植物蒸腾实验,测量植物的蒸腾速率。

3. 小组讨论植物蒸腾作用对环境和水资源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界里的水循环》
上大附中实验学校陈金香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云、雨、雾的形成。

2.能描述自然界里水循环的基本过程,了解水循环对自然界的意义。

3.增强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自然界里水循环的基本过程
【难点】:解释水循环中云、雨、雾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材料:
支持材料:PPT课件、活动工作纸
活动器材:电热水壶、热水、清水、烧杯、表面皿
四、教学内容:
【教学流程】
【活动设计】
活动一:探究云、雨、雾的形成
活动目标:
1.通过模拟试验,分析云、雨、雾的形成,认识到蒸发、液化对自然界水循环的作用。

2.培养学生对知识综合分析运用的能力。

活动二:自然界里的水循环
活动目标:
1.通过填写、分析自然界里水循环图,进一步认识蒸发、液化对自然界水循环
的作用。

活动三:水循环的意义
活动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讨论和分析,认识到水循环能维护生态平衡。

五、训练与评价
活动工作纸
自然界里的水循环
年级班第小组成员
活动一:
活动器材:
电热水壶、热水、清水、烧杯、表面皿
活动步骤:
1)在空烧杯中注入半杯热水,表面皿凹面向上盖住烧杯口;
2)用手指测测清水温度,再将少量清水倒入表面皿;
3)观察烧杯上半部分、表面皿下侧现象;
4)用手指感受表面皿上侧水温变化;
5)将观察结果记录在下面的“活动现象”中。

活动二:
小组讨论,并在适当位置填入下列词语:
海洋湖泊太阳云雨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
地表
河流
下渗
地下河流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