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微生物的分离与筛选
工业微生物筛选

抑菌圈
第六章 第四节 代谢产物鉴定
代谢产物鉴定
在菌种分离工作中,有些产物的产生菌可以通过与指示 剂、显色剂或底物等的生化反应在平皿上直接进行定性分离,
这样分离到的菌种基本上具有所需要的生产性能。这种分离
方法实际上已经包含了一部分筛选内容。
第六章 第四节 代谢产物鉴定
但并不是所有产物的产生菌都可以应用平皿定性方法进 行分离。对于这一类不能应用平皿方法进行定性分离的菌种,
第六章 第三节 纯种分离
利用生化反应进行分离:
这是利用特殊的分离培养基对微生物进行初步分离的方
法。 根据目的微生物的特殊生理特性或其代谢产物的生化反 应进行设计。 通过观察微生物在特殊分离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或生化 反应进行分离,可显著提高目的微生物分离纯化的效率。
第六章 第三节 纯种分离
常用方法: (1)透明圈法(培养基浑浊)
第六章 第二节 富集培养
富集培养主要根据不同种类微生物对碳氮源、 pH 值、 温度、需氧等生理因素的要求不同进行控制。富集培养又称 为施加选择压力分离法。
富集培养多应用于筛选水解酶产生菌。这类微生物具有 很强的分解有机碳或有机氮的能力,从中取得营养,得到优 先生长繁殖。 如: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等产生菌种。
b、极端条件
如:高温酶←嗜热菌←热环境←温泉、火山附近
第六章 第二节 富集培养
富集培养 在自然界获得的样品,是很多种类微生物的混杂物,一
般采用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法进行纯种分离。 但在大多数采集的样品中,所需微生物不是优势菌种或 数量很少。 为了增加分离成功率,通常通过富集培养增加待分离菌 种的数量。 富集培养:根据待分离菌种的特点,设计的一种选择性 培养基,使目的微生物得到迅速地生长繁殖,在数量上占优 势。
第三章 工业发酵菌种

第三章发酵工业微生物菌种微生物发酵工业是利用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生产各种有用物质的现代工业,它是以培养微生物进行发酵为主。
而在这个过程中,优良的菌种是一个现代化的发酵工业必不可少的,最为重要的环节。
其他如先进的生产工艺和先进的设备,则是为了更充分发挥优良菌种的性能而设计的。
第一节工业微生物菌种的分离和选育第二节工业微生物菌种的改良第三节发酵工业中菌种的退化第四节工业微生物菌种的保藏第五节工业微生物菌种的扩大培养第一节工业微生物菌种的分离和选育一般来说,从自然界直接分离到的菌种,不能立即适应实际的生产需要,只有通过选育,才能提高代谢产物的产量、改进产品质量直至简化工艺。
在微生物发酵工业中生产菌种的选育方法有:•微生物菌种的分离和选育•菌种的改良第一节工业微生物菌种的分离和选育一、微生物菌种的选育二、微生物常规育种三、根据代谢的调节机理选择高产突变菌株一、微生物菌种的选育从自然界分离新菌种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采样2、增殖培养3、纯种分离4、性能测定1、采样采样地点的确定要根据筛选的目的、微生物的分布概况及菌种的主要特征与外界环境关系等,进行综合、具体地分析来决定。
如果不了解某种生产菌的具体来源,一般可以从土壤中分离。
①、确定选好地点取离地面5——15cm处的土壤几十克,盛入预先消毒好的牛皮纸袋或塑料袋中,扎好,记录采样时间、地点、环境情况等,以备查考。
②、尽快分离一般土壤中芽孢杆菌、放线菌和霉菌孢子忍耐不良环境能力较强,不太容易死亡。
但一般应尽快分离。
③、酵母菌或霉菌类微生物采样酵母菌或霉菌类微生物,它们对碳水化合物的需要量比较多,一般又喜欢偏酸环境,所以在普通植物花朵、瓜果种子及腐植质等上面比较多。
2、增殖培养收集到的样品,如含有所需的菌种较多,可直接进行分离。
如果样品含有所需要的菌种很少,就要设法增加该菌种的数量,进行增殖(富集)培养。
富集培养:富集培养就是指利用不同微生物之间的生命活动特点的不同,制定出特定的环境条件,使仅仅适应于这种条件的微生物旺盛生长,从而使其在群落中的数量大大增加的微生物的分离方法。
菌种的筛选和分离

工业微生物菌种得分离与筛选来源:青岛海博一、微生物工业对菌种得要求(一)、微生物工业得生产水平由三个要素决定:生产菌种得性能、发酵及提纯工艺条件、生产设备。
其中生产菌种得性能就是最重要得因素。
(二)、微生物工业对菌种得要求就是:(1)菌株高产,在较短得时间内发酵产生大量发酵产物得能力;(2)在发酵过程中不产生或少产生与目标产品相近得副产品及其她产物;(3)生长繁殖能力强,较强得生长速率,产孢子得菌种应该具有较强得产孢子能力;(4)能够高效地将原理转化为产品;(5)能利用广泛得原材料,并对发酵原料成分得波动敏感性小;(6)对需要添加得前体物质有耐受能力,并且不能将这些前体物质作为一般碳源利用;(7)在发酵过程中产生得泡沫要少;(8)具有抗噬菌体得能力;(9)遗传稳定性,二、工业用微生物菌种得来源及选育(一)微生物菌种得来源一般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收集菌种、采集样品与分离筛选:(1)就是根据资料直接向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工厂或菌种保藏部门索取或购买;(2)从大自然中采集样品分离;(3)从一些发酵制品中分离筛选目得菌株、当前发酵工业所用菌种总趋势就是从野生菌转向变异菌,自然选用转向代谢育种,从诱发基因突变转向基因重组得定向育种。
(二)微生物工业菌种得分离1、野生菌株得分离、筛选过程(1)新菌种分离与筛选得步骤菌种分离得流程如下:标本采集→标本材料得预处理→富集培养→菌种初筛→菌种复筛→性能鉴定→菌种保藏①采样采样季节:以温度适中,雨量不多得秋初为好。
采土方式:在选好适当地点后,用小铲子除去表土,取离地面5—15cm处得土约10g,盛入清洁得牛皮纸袋或塑料袋中,扎好,标记,记录采样时间、地点、环境条件等,以备查考。
为了使土样中微生物得数量与类型尽少变化,宜将样品逐步分批寄回,以便及时分离、②标本预处理④纯种分离:采用划线分离法、稀释分离法等纯化方法获取单菌落、⑤高产菌株得筛选:这一步就是采用与生产相近得培养基与培养条件,通过三角瓶得容量进行小型发酵试验,获得适合于工业生产用菌种。
微生物菌种分离__筛选与育种

3.1 细菌的杂交育种
细菌的杂交可以通过细菌接合、F因子转导、 R因子转移、转化和转导等方法促使基因重组。
3.2 放线菌的杂交育种
放线菌的杂交包括混合培养法、平 板杂交法和玻璃纸转移法三种:
金霉素、新霉素、红霉素和新生霉 素等抗生素产生菌的杂交育种中,都 有成功的报道。
3.3 霉菌的杂交育种
1.准性生殖 准性生殖是指真菌不通过有性生殖
融合后的原生质体具有生物活性, 但由于缺少细胞壁,不是正常的细胞, 不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所以要涂 布在高渗培养基上令其再生。可以增 加高渗培养基的渗透压或添加蔗糖来 增加再生率。
3) 融合子的检出
融合子是在选择性培养基上检出, 即通过两个遗传标记互补确定的,如 利用营养缺陷型互补,在基本培养基 上识别融合子。
2.3 突变菌株的筛选
诱变后,正向突变的菌株通常较少,菌 种性能有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异,如营 养、抗性、代谢、形态、生长繁殖和温度 等。这些变异菌种可用各种方法筛选。
通过初筛和复筛后,还要经过发酵条件 优化研究,确定最佳发酵条件,使高产菌 株生产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1).营养缺陷型突变菌株的筛选
一般来说,优良的生产菌种应该 具备如下的基本特性:
①具有在较短的发酵周期内产生大量发 酵产物的能力。
②在发酵过程中不产生或少产生与目标 产品性质相近的副产物及其他产物。
③生长繁殖能力强,生长速率快。
④能够高效地将原料转化为产品。 ⑤有广泛利用不同来源原材料的能力,
并对发酵原料成分波动敏感性较小。 ⑥对需要添加的前体物质有耐受能力,
自然选育是一种简单易行的选育方 法。但是自然选育的效率低,因此经 常与其它育种方法交替使用,以提高 育种效率。
自然选育程序:
微生物菌种选育实验指导

《微生物菌种选育实验》是一门涉及食品理化分析、微生物学实验且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集中三周时间开课。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环节训练,加深对发酵工程上游技术中菌种筛选的认识;学会常规选种方法;掌握微生物诱变育种的方法;掌握常规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法;树立科学认真仔细的态度,培养科研协作精神。
二、实验内容实验一工业微生物菌种分离根据一定的生产目的如产酶、产酸、产酯等,建立不同的筛选模型,并从特定的样品如曲药、酸乳、土壤中筛选出高产适宜的菌株。
1、分离培养基的配制2、无菌器材的准备3、菌悬液的制备4、接种5、培养6、初步鉴定(1) 菌落形态(2) 个体形态7、斜面接种培养实验二工业微生物菌种复筛通过摇瓶培养对实验一所得的菌株的生产性能进行精确的定量测定。
1、发酵培养基的配制;2、目的菌株的摇瓶培养;3、发酵液的生理活性测定。
实验三微生物的诱变育种用紫外线对实验一所得的高产菌株进行诱变,并测定诱变后的菌株的生产能力。
1、单细胞(或单孢子) 悬液的制备;2、致死曲线的测定;3、诱变处理;4、初筛;5、复筛;6、菌种保藏。
三、实验要求1.学生自行设计具体实验方案,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实验。
2.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微型小论文。
论文的撰写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所做实验过程和数据进行认真、严格的记录和处理,并进行独立分析,不得抄袭他人的数据。
四、考核办法1、考核内容:实验方案、实验态度、操作技能、实验报告等。
2、考核办法:按照实验方案、实验态度、操作技能、实验报告等内容综合考核学生,得到学生该门实验课程的成绩。
成绩考核采用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记分制。
3、考核标准:以实际操作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技能为主,实验考核内容各单项所占分数比例为实验方案20%、实验态度10%、操作技能40%、实验报告30%。
微生物菌种选育概述微生物的菌种对进行微生物工作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没有“种”无法进行微生物的科学研究;没有良种,不能进行发酵工业的生产。
工业微生物菌种筛选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工业微生物菌种筛选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当前,微生物技术正在成为各行各业的关键技术。
它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农业和环境保护等领域。
在工业领域中,微生物技术被用于生产药品、酵母、乳酸、醋酸、发酵食品、生物燃料等,而微生物菌种筛选技术也是微生物技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因此,本文将从微生物菌种筛选技术的概念入手,剖析微生物菌种筛选技术的创新及其在工业中的应用。
一、微生物菌种筛选技术微生物菌种筛选技术是指将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分离进行大量培养,并根据生产目标应用化学、生物、生理等方法,筛选出更适宜于工业生产的微生物种类。
它是利用现代生物、化学、工程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对微生物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发掘出具有良好生产性能和适应性的微生物菌种。
微生物菌种筛选技术的流程包括分离、鉴定、筛选和培养等多个环节。
分离是指从自然环境中分离出有利于生产的微生物;鉴定是通过分离的微生物菌株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等分析研究,明确微生物的种类和生长特点;筛选是选取具有较好活性能的微生物菌株作为生产菌株,不断淘汰不合适的菌株;而培养则是使筛选出来的微生物在体外得到足够的繁殖,以达到工业化生产的目的。
二、微生物菌种筛选技术的创新微生物菌种筛选技术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高通量筛选技术传统的微生物菌种筛选技术通常采用手工分离和鉴定,并且重点是观察微生物的生理指标,这种方法不仅费时费工,而且准确性和稳定性存在较大问题。
而高通量筛选技术则能够大大提高筛选效率和准确性,更好地发掘潜在的微生物菌种。
所谓高通量筛选技术,是指利用生物芯片、微流控芯片、分子进化技术、高通量分析仪器等高通量技术手段,快速筛选出具有生产潜力的微生物。
采用高通量筛选技术,可以把原来几个月甚至几年才可以完成的繁琐工作缩短到几天甚至几个小时内完成。
2.基因工程改良技术微生物的生产能力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其基因水平上的控制。
因此,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微生物菌株成为提高生产效率和品质的有效手段。
发酵肉制品中微生物发酵剂分离筛选及应用研究进展

发酵肉制品中微生物发酵剂分离筛选及应用研究进展发酵肉制品是一种利用微生物发酵剂对肉制品进行发酵加工的传统食品制作工艺。
通过微生物发酵剂的应用,不仅可以改善肉制品的口感、风味和贮藏性能,还可以提高肉制品的营养品质。
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和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发酵肉制品的生产和应用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发酵肉制品中微生物发酵剂的分离筛选及应用研究一直是该领域的热点和难点。
为了更好地了解发酵肉制品中微生物发酵剂的分离筛选及应用研究进展,本文将从微生物发酵剂的筛选及鉴定方法、应用研究进展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展开阐述。
一、微生物发酵剂的筛选及鉴定方法1. 传统分离筛选法传统分离筛选法是指通过对各种天然来源的微生物样品进行筛选和培养,选取其中具有良好发酵特性的微生物进行鉴定和筛选。
该方法操作简单、成本较低,但是由于微生物种类繁多、数量庞大,选择具有发酵潜力的微生物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机性。
2. 生物学鉴定法生物学鉴定法是指通过对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遗传特性等进行综合分析和鉴定,以确定微生物的种属和特性。
通过该方法可以明确筛选出具有发酵潜力的微生物,但是操作复杂、耗时较长,且对操作者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
以上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研究目的选取相应的方法进行微生物发酵剂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二、微生物发酵剂的应用研究进展1. 抗菌活性应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微生物发酵剂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可以在肉制品中起到抑制和防腐的作用。
研究发现,乳酸菌、酵母菌等微生物发酵剂可以产生有机酸、抗生素等物质,对致病菌和腐败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效延长肉制品的货架期和保质期。
2. 营养增值应用微生物发酵剂不仅可以改善肉制品的口感和风味,还可以提高肉制品的营养品质。
研究表明,微生物发酵剂可以分解蛋白质、脂肪等,产生有益氨基酸、活性酶等物质,增强肉制品的营养价值和功能性。
3. 功能性添加应用微生物发酵剂还可以用于肉制品的功能性添加。
酵母菌的筛选思路和分离筛选流程

酵母菌的筛选思路和分离筛选流程引言酵母菌是一类单细胞真核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酿酒工业、生物工程等领域。
酵母菌的筛选思路和分离筛选流程对于提高酵母菌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酵母菌的筛选思路和分离筛选流程,并以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
酵母菌的筛选思路1. 依据目标功能进行筛选首先,根据酵母菌在应用领域中的具体功能要求,确定筛选目标。
常见的筛选目标包括产酶能力、抗逆性、代谢产物产量等。
2. 筛选条件的优化确定筛选目标后,需要对筛选条件进行优化,以提高筛选效率和准确性。
优化筛选条件的方法包括:•pH值的调节•温度的调节•增加对抗生素的抗性3. 基于遗传工程的筛选方法如果目标无法通过传统筛选方法获得,可以借助遗传工程的方法进行筛选。
这包括基因操作、基因组重组、基因表达等。
酵母菌的分离筛选流程1.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首先,需要根据筛选目标的要求,采集合适的样品。
样品的处理包括:•去除杂质和污染物•对样品进行稀释2. 培养基的选择和制备根据筛选目标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培养基。
培养基的制备包括:•加入适当的营养成分•调节pH值和温度•预防细菌污染3. 分离和筛选将处理好的样品接种到培养基上,进行分离和筛选。
分离和筛选的方法包括:•简单扩增法:通过胶体扩散、直接接种等方法进行菌落的扩增,然后通过各种筛选方法进行检测和选择。
•高通量筛选法:利用自动化设备进行酵母菌的扩增和筛选,大大提高了筛选效率。
4. 筛选结果的评估与分析获得候选酵母菌后,需要对其进行评估和分析,判断是否满足筛选目标。
评估和分析方法包括:•酶活力测定•代谢产物测量•生长速率测定•遗传稳定性检测等。
结论酵母菌的筛选思路和分离筛选流程对于提高酵母菌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筛选时,根据筛选目标优化筛选条件,利用遗传工程方法进行筛选。
分离筛选流程包括样品的采集和处理、培养基的选择和制备、分离和筛选以及筛选结果的评估与分析。
通过合理的筛选思路和分离筛选流程,可以获得具有优良特性的酵母菌,满足不同应用领域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 担子菌
分离的抗生素能抗肿瘤、加强免疫——
革兰菌素、小奥得酮、 优灵多糖、云芝多糖、 竹黄多糖
第三节 工业微生物的常规分离
➢对工业微生物的基本要求及其分离途径 ➢从自然界分离微生物的常规方法
一 对工业微生物的基本要求
微生物菌株是发酵生产成败的关键。
❖ 有用微生物必须具备的特性
1 菌株应为“纯种培养”。镜检无其它微生物。且 无
※易产生粘性强的多糖类 —— 采用变异菌株
三 霉菌
1 产生的抗生素
青霉素G、青霉素O、青霉素V、头孢菌素、 灰黄霉素、赤霉素、烟曲霉素、黄青霉素等。 可作为筛选放线菌代谢产物的补充。
2 产生的其它物质
生理活性物质——木霉生产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 维生素——棉病囊霉生产核黄素
三顶孢霉生产维生素甲原。
三 复筛 4 抽提试验
采取适当方法把发酵的目的代谢产物抽提出来。
有四种方法: (1)溶媒抽提 (2)用活性炭抽提 (3)用树脂吸附洗脱 (4)从菌丝体浸出抽提
(1)溶媒抽提
方法:选三个不同的且与水不能混合的溶媒,如 苯、醋酸乙酯、丁醇。把培养滤液的PH调整到2 或8,加入等量的上述溶媒,振荡抽提。蒸去溶 媒,用少量甲醇溶解,以缓冲液稀释后检定。
稀释 —— 1000~100万倍
接种 —— 取0.1~0.2ml稀释液
培养分离 —— 选用易生长发育的培养基
2 采样分离方法
(2)从检样分离
从检样直接分离菌株时,可采取下列方法的任何一种。
A 把检样土直接混合到预先融化的固体培养基中培养。 B 取稀释后检样的上清液混合到固体培养基中。 C 把上清液接入液体培养基中培养一定时间再接入固体
培养基。 D 将土样连续几次在液体培养基中富集培养后,接入固
体培养基中分离。
3 微生物的接种培养方法
(3)稀释平板培养法(定性、定量) 加上下面的辅助措施主要适用于厌氧菌的分离培养
对绝对厌氧菌的辅助措施
培养用培养箱要预先去除氧并密闭
3 微生物的接种培养方法
(4)厌氧菌的稀释转动分离培养法
将琼脂试管加热溶解冷却至 50℃(保持液态),接种一支 试管,转动混合后取出1/10接 入第二支试管,转动混合后再 取出1/10接入第三支试管,依 次类推,连续接种6~10支。 冷却凝固。在琼脂培养基表面 倾注一层无菌石蜡,防止空气 中的氧气进入。
3 在培养基中加入底物检测细胞外酶、酶抑制剂等 特定的底物可以与细胞外酶形成显色反应;酶的反应 对特定底物形成溶解或沉淀。
➢(三)筛选方法
4 各种抗生素产生菌的初筛
(1)有代表性的常用试验菌(一部分是病原菌)。
细菌
真菌
原虫
革兰氏 阳性菌
金
黄 色 葡 萄 球
八 叠 球 菌
肺 炎 双 球 菌
枯 草 杆 菌
(2)用活性炭吸附
方法:把发酵滤液PH调到2,加入1%的活性 炭,搅拌30分钟后过滤,滤液PH调到8,加入 80%的丙酮水溶液,搅拌抽提30min,分离丙 酮提取液,蒸去丙酮,检定残余液体。
(3)用树脂吸附洗脱
方法:用强酸性或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或用 强碱性或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进行吸附
(4)从菌丝体浸出抽提 方法:将分离的菌丝体用甲醇抽提后,过滤、蒸 发得到的甲醇溶液为检定用试液。 或将分离的菌丝体用水抽提后过滤的水 浸液用于检定
第一章 工业微生物的分离与筛选
本章内容: 第一节 微生物的自然分布 第二节 产生抗生素菌株的来源 第三节 工业微生物的常规分离 第四节 有用微生物的筛选
第一节 微生物的自然分布
一 土壤中的微生物 二 水域中的微生物 三 空气中的微生物 四 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
一 土壤中的微生物
◆1 种类
依据在土壤中的数量多少:细菌、放线菌、真菌、
氨基糖苷类 大环内酯类 肽类
游动放线菌
缩酚肽类 肽类 多烯类
诺卡氏菌
氨基糖苷类 氯霉素
链孢囊菌
氨基糖苷类
优胜霉素
普拉克托霉 素
二 细菌
◆1 细菌种类: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 ◆2 产生的抗生素种类:
杆菌肽、短杆菌肽、泰乐菌素、 粘菌素、多粘菌素E、多肽类 10多种已在临床应用。
◆3 提取的优缺点
培养时间短,对生产有利。 但:※易受到噬菌体的侵袭 —— 防治污染
霉菌:碳源葡萄糖、蔗糖、乳糖 氮源玉米浆、蛋白胨 无机盐磷酸二氢钾、磷酸氢钾、镁、铁
液体培养基常用组分表
放线菌
细菌
霉菌
植物病原菌
碳源:葡萄糖、淀粉、 葡萄糖、柠檬 乳糖、葡萄 葡萄糖、蔗糖
糊精、蔗糖、麦芽糖 酸钠
糖、蔗糖
氮源:大豆粉、蛋白 肉汤、蛋白胨、玉米浆、蛋 蛋白胨
胨、牛肉膏、玉米浆、 豆饼粉、酵母 白胨
目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初筛。
3 培养与发酵
(3)玻璃自控发酵罐 容量5~50L。是摇床向发酵罐的过渡阶段。
目的:工艺参数、工艺条件的选择和考察。 (4)试验罐培养
中间工业试验阶段 目的:放大和验证摇床试验结果,积累发酵工艺规
律和发酵参数。为工业规模生产打基础
3 培养与发酵
(5)发酵试验的三个阶段
新抗生素的抽提试验
发酵液
过滤、分离(离心)
4 菌丝体
清液(滤液)
浸出抽提
水抽提
甲醇抽提
1 在不同PH条件下向溶媒转移
包括:(1)操作在无菌室、无菌箱、超净工作台上进行。 使用前用70~75%酒精棉球擦拭。
(2)培养容器(试管、培养皿)要事先灭菌。培 养时要加盖。以防污染。
(3)接种用具(吸管、接种环)要灭菌 (4)接种时塞子或盖要在火焰上过一下。
2 采样分离方法
(1)从自然界采样分离 挖土 —— 表面向下5cm,编号记录
➢ 1 自然资源分离筛选
土壤采样分离。
最理想是山野、农田、沼泽、湖泊、海洋
考虑不同民俗、动植物生态。
➢ 2 已有菌株
包括保藏的菌株。变异处理得到新的菌株。
二 初筛
初筛 一次或多次从现有菌群中把多数无用的 微生物淘汰,把少量有用的微生物筛选 出来。
➢(一)目的:得到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目的微生物。
➢(二) 要求:
噬菌体感染。 2 菌种具稳定的遗传性。 3 必须能生长出可再生的单位——营养细胞
孢子 4 种子质量好——各级种子罐的扩大培养要生长迅
速、强健。
❖有用微生物必须具备的特性
5 在短时间内可获得目的产物——3天或更短。 6 菌株的自我保护及采取措施——降低PH
高温生长 加入选择性抑制剂。 7 目的产物多,且在多组分中易分离。
二 从自然界分离微生物的常规方法
➢1 分离培养微生物的常规操作 ➢2 采样分离方法 ➢3 微生物的接种培养方法 ➢4 纯化分离菌种的方法 ➢5 原生动物和藻类的分离培养
1 分离培养微生物的常规操作
分离——从存在于自然界的混合菌群里分离出一种
微生物,并加以培养。
分离研究微生物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防杂菌污染
硝酸铵
膏、硫酸铵
无机盐:氯化钠、碳 酸钙、磷酸氢二钾
氯化钠、磷酸 磷酸氢二钾、磷酸二氢钾癌、
氢二钾、锰、 锰、铁
磷酸氢钾、锰、
铁
铁
三 复筛 3 培养与发酵
(1)试管培养 试管摇床培养。常用。
目的:原种斜面培养后,为了提高初筛效率。
(2)摇瓶培养(摇瓶发酵) 250或500ml锥形瓶再200rpm摇床上培养。
取细长吸液管,从菌群中吸取个体原生动物或藻类
要求:熟练的操作技术
第四节 有用微生物的筛选
筛选有用微生物是工业生产过程的第一步。 筛选:从自然界某些含有菌群的材料中,用特定的
操作程序分离并发现有用的微生物。
一 供筛选分离样品(采样)的来源 二 初筛 三 复筛 四 抗菌谱的测定
一 供筛选分离样品(采样)的来源
快速——有预测或预见 敏捷——迅速处理好众多的样品。 经济——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有广泛目标的有用微生物。
二 初筛
➢(三)筛选方法
琼脂平板培养基上培养生产出群体后初筛。
1 用PH指示剂检测有无有机酸或胺类。 中性麝香草酚蓝:PH<6.0黄,PH >7.6蓝,PH6.0~7.0绿
2 在培养基中加入碳酸钙检测有机酸。 可在菌群周围形成清晰的碳酸钙溶解区。
二 水域中的微生物
❖水环境:地球的70%左右由水覆盖,其中溶解 和悬浮有机、无机物,流动水有氧渗 入可供微生物生长。
❖微生物种类:水中有机物含量多少决定微生物 种类。
❖微生物数量:海水中菌数因深度不同有变化。 深度增加菌数减少。
❖应用:从海水中分离产生新抗生素、生理活性 物质菌株。 污水中的活性污泥是重要有用微生物的 来源。
➢放线菌 ➢细菌 ➢霉菌 ➢担子菌
一 放线菌
◆1 链霉菌
40年代Waksman发现链霉素。从土壤简单分离。
在5000个以上的抗生素菌种中,有50%来 自放线菌。其中从土壤样品中分离出来的 放线菌中链霉菌属约占90~95%。
是分离探索多种新抗生素、新生理活性物 质产生菌的主要来源
一 放线菌
◆2 稀有放线菌Rareactinomycetes 稀有放线菌:链霉菌以外的放线菌。如小单胞菌、
三 复筛
1 微生物初筛鉴定 2 发酵培养基的选择 3 培养与发酵 4 抽提试验
三 复筛
1 微生物初筛鉴定 对初筛菌株进行分类——何属?何种? 目的:预知微生物对人、动物或植物是否有
致病性。 但分类复杂。轻易不作。
三 复筛
2 发酵培养条件及培养基的选择
(1)寻找产生目的代谢产物时的培养条件
适合微生物生长的条件,不一定是目的代谢产物 的高产条件。温度、PH、渗透压等进行一系列试验后, 找出最适合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