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美术:金农书法作品赏析-素材.doc
清代.金农画选(高清图绘)赏析

清代.金农画选(高清图绘)赏析空间:美好的幸福生活在于心灵的修饰与辛勤的劳作,您来了就是朋友!一句留言镶嵌上永恒的留恋,祝福您一生健康快乐!金农画选金农红兰花图绢本设色63.7×40.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红兰花图此画写红兰倒悬而生。
淡墨略加石绿,挥洒出飘逸的兰叶,以干墨勾边,着笔自如。
以胭脂点写兰花,重彩略为勾描筋络,焦墨点提花蕊。
色艳而不俗,灵动清新,笔意自由奔放,古拙丽秀,反映了作者独特而不落俗套的艺术视角。
典藏绘画清金農梅影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典藏绘画清金農梅影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金农画选金农自画像纸本墨笔131.3×59.1cm故宫博物院藏此图为扬州八怪之一金农73岁时的自画像。
画中老者身着布衣,持杖侧身而立,姿态笃定,神情超然。
其头部画法较为写实,具有肖像画的特征,浓密的长髯,细细的发辫,矍烁的双目,真实传神地描绘出金农本人奇倔傲世的性格特征。
图中人物的体貌不求形似,极尽夸张,具有漫画意味,这是一种文人画家逸笔的肖像画。
画家以焦墨渴笔勾勒人物形象,线条生拙简朴,脱胎于南宋马和之“兰叶描”,与题款及诗文的“漆书”共同体现出生涩拙朴、奇绝脱俗的风格。
金农画选金农梅花弗利尔美术馆藏金农画选金农梅花竹石图广州美术馆藏金农画选金农达摩冥想弗利尔美术馆藏金农画选金农佛像图天津博物馆藏金农画选金农醉钟馗图中国美术馆藏金农画选金农蕃马图金农画选金农竹图上海博物馆藏金农画选金农梅花图弗利尔美术馆藏金农画选金农兰花图纸本墨笔南京博物院藏金农画选金农墨梅图金农画选金农梅花金农画选清金农神龟图金农画选金农溪山村庄图旅顺博物馆藏金农画选清金农墨梅图纸本墨笔117×43.6cm故宫博物院藏本幅自题:“香雨三兄良友以前明内库纸乞予画江梅小直幅。
因仿元人王元章法。
奉其教益,茶熟香温时定多物外之赏也。
并题一诗:砚水生冰墨半干,画梅须画晚来寒。
树无丑态香沾袖,不爱花人莫与看。
稽留山民金农,时年七十。
金农(书法),清代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

金农(书法),清代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
原创:中国书画邮 2019.10.25(导读:诗、书、画、印以及琴曲、鉴赏、收藏方面都称得上是大家。
金农从小研习书文,文学造诣很高。
浓厚的学养使他居于“扬州八怪”之首。
)金农金农(1687—1763),清代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
他在诗、书、画、印以及琴曲、鉴赏、收藏方面都称得上是大家。
金农从小研习书文,文学造诣很高。
浓厚的学养使他居于“扬州八怪”之首。
他年五十始从事于画,涉笔即古,脱尽画家之习,良由所见古迹多也。
初写竹师石室老人,号稽留山民,继画梅师白玉蟾,号昔邪居士。
画佛号心出家盦粥饭僧。
又画马自谓得曹、韩法,赵王孙不足道也。
其山水花果布置幽奇,点染闲冷,非复尘世间所睹,盖皆意为之。
问之则曰贝多龙窠之类也。
他画梅,自称“江路野梅”、要求“天大寒时香千里”,画马题道:“今予画马,苍苍凉凉,有顾影酸嘶自怜之态,其悲跋涉之劳乎?世无伯乐,即遇其人,亦去暮矣?吾不欲求知于风尘漠野之间也。
”足见其怀才不遇的心情。
金农所画人物造型奇古夸张,笔法古拙简练,形象鲜明突出;山水构图别致,随意挥写点染,简朴疏秀;其梅、竹用笔奇拙,凝练厚重。
代表作有《东萼吐华图》、《空捍如洒图》、《腊梅初绽图》、《玉蝶清标图》、《铁轩疏花图》、《菩萨妙相图》、《琼姿俟赏图》等。
著有《冬心诗集》、《冬心随笔》、《冬心杂著》等。
金农书法欣赏画境孤诣独绝金农在诗、书、画、印以至琴曲、鉴赏、收藏方面都称得上大家,而其中成就和影响最大的还牧绘画和书法。
他的画造形奇古,用笔拙朴,所画人物、山水、花卉、佛道、走兽等无不孤诣独绝。
其涉笔的题材之广,当时亦罕有相匹者。
尤其五十岁后,他集中精力于绘画,创作出一大批精湛的代表之作,为世人瞩目,金农也自豪地称这些作品“全是六朝神晶”、“直是丹青家鼻祖,开后来多少宗支”,根本不把京师的宫廷画师、江南的“四王”、吴、恽等放在眼里,对他们那套陈陈相因、千篇一律的画风嗤之以鼻。
扬州八怪金农作品赏析

扬州八怪金农作品赏析金农《隶书七言联》扬州八怪金农作品赏析摘要:金农的画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干笔作花卉小品。
初画竹,继画马,画佛像,画梅更能独创一格为“扬州八怪”之一。
性好游历,“足迹半天下”。
他嗜奇好学,工于诗文书法,诗文古奥奇特,并精于鉴别。
墨梅立轴水墨纸本扬州八怪金农《墨梅》赏析:款识:寻梅勿惮行,老年天与健。
半树出江楼,一林见山店。
对拈冻笔头,未画意先有。
枝繁花亦繁。
空香欲沾手,拟作万玉图。
春风吹满纸。
谢却金帛求,笑寄瞽居士。
居士尝断炊,噤痒寒耿耿。
挂壁三摩,赏我横斜影。
稽留山民画诗书。
钤印:金吉金印(白文)、金氏寿门(朱文)、生于丁卯(白文)“元章茂密补之疏,妙笔华光淡欲无。
七百年来无继起,画诗书见一癯儒。
”这是张大千1956年边跋金农《墨梅图》的诗。
前两句论画梅,说到元代王冕(元章)的茂密与宋代杨无咎(补之)的疏淡,后两句则称赞金农是数百年来能够继起此道的画、诗、书皆长的“癯儒”。
图中的梅自左下端发干,向上、向右曲折变化而生出花枝、花朵,或疏或密,或正或侧,运笔中缓行缓止,不迫不促,有顿有挫,有节有律,好似不用力而力自在,又似无用意而其意无处不在。
中国画谓之写,和书法通,无须事先安排,一笔既落,笔笔生发,一气而成。
这古朴而文秀的梅,又何尝不是作者性灵写照!溥心畬题曰:“无剑拔弩张之势而逸韵自高。
”这逸韵是文人画的追求,是作者学养、性灵的体现。
冬心先生作画时间仅十六、七年,其传世作品必然有限。
在其署款的作品中有三类:一为亲笔,二为代笔,三为伪笔。
三类中,亲笔最少。
亲笔画,如此画者,其重要特征是,画与字的笔法、笔性的一致。
试看图中,梅的枝干和其题诗的漆书,有着相似松灵中的沉着,舒缓而鲜明的节律。
这种一致性发自内在的性灵,是摹仿不出的。
此帧《梅花图》,写寒梅怒放,花疏气清,野逸古拙,韵味隽永。
画面布局奇特,繁简相宜,黑白对比尤妙。
画中题诗,表现了画家“人与梅花一样清”的高尚节操,还透露出他和一位盲友的深情厚谊。
清代著名书画家金农精品鉴赏(100幅)

清代著名书画家金农精品鉴赏(100幅)2022-07-12 21:14·国尚文化金农,钱塘人,字寿门,一字司农,生于康熙二十六年(1686),卒于乾隆二十九年(1763)。
生前别号甚多,常用的有:冬心先生、昔耶居士、稽留山民、曲江外史、金吉金、心出家庵粥饭僧等,金农是"扬州八怪"主将,擅长诗、书、画、印,并自创了"漆书"体。
他把具有金石味的书法笔意融入绘画,金农的"以书入画"和"涉笔即古"的画风体现了他淳厚、稚雅、格调高逸的典型画风,为中国画的发展开拓了一片新天地。
金农的绘画题材广泛,表达的审美意趣多带有禅意,这些绘画作品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文人意趣的反映。
金农的画作不追求形似,而重在尚意,其笔触不拘泥于成法,而追求通过形来传递内在的神韵,其画作具有较强的平民化的气息和对佛的尊重与敬意。
金农作画古怪,性格放荡不羁,终年在外游玩漂泊,即便“岁得千金,亦随手散去。
金农的书法与绘画与“扬州八怪”其他画家相比,有着自己独特之处。
以书法笔意入画,并且自然地融进了金石碑版,从而增添了绘画的抒情性,也使绘画有了空间感,使中国画的写意油然而生。
梅花是金农钟爱的题材, 他的梅图, 师古人, 又师造化, 大胆创新, 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金农虽取法古人, 但不同于清初“四王”无法突破古人法则, 流于范式, 而是批判地继承, 做到了“笔墨当随时代”。
金农也把这种创新精神贯彻到梅图的创作中,他的梅图在形式和意蕴方面独树一帜, 即使与同时期的汪世慎、高西堂等作梅大家相比也毫不逊色。
金农在梅花构图上还下了其他功夫。
金农的梅花大都扎根于画面的一角, 或左上或右上, 并向另一斜角生发过去, 开枝散叶, 梅枝盘根错节、遒劲有力, 而从画面底部中央自下而上生发的梅花作品并不多。
美术人教五年级下册(2014年新编)金农书法作品赏析

金农书法作品赏析下面我们就来谈谈金农五类书法作品的风格特征和形成其风格的由来。
一、隶书金农的隶书早年是“墨守汉人绳墨”的,风格规整,笔划沉厚朴实,其笔划未送到而收锋,结构严密,多内敛之势,而少外拓之姿,具有朴素简洁风格。
二、行草金农行草主要特征是从汉碑隶书化出,故笔势多见隶书意味,字字独立,很少见二、三字互联。
横画常向右倾倒,并多用倒笔法。
三十五岁前金农曾学习二王行书,这在当时是书家必修之课,然金农自觉写不好,终于放弃了。
不过写诗文稿、写信又离不了行草书,于是只好从汉碑中去找出路,渐渐地化出自家的面貌。
他行草的风格在其三十五岁初上扬州时已初露端倪。
现存其三十九岁北游前的几件作品,这种“碑行”的风格已十分强烈。
金农中年之后的行草愈显老辣、苍茫、古拙,而风格特征则未再有大变,由于其行草面貌外拙而内秀,独辟蹊径而不入俗格,故在其身后为碑派书家所重,并越来越显示出他这种“碑行”探索的历史价值。
当然必须指出,金农自己的这种行草,从不作对联、屏条和大幅作品,主要写诗稿、文稿、题跋、画款等等。
这说明他当时的书法创作虽然很前卫,但仍有传统观念束缚,行草一体他自己终认为未登大雅之堂。
但是他的实践对后来者来说,确是一次冲破藩篱的成功探索。
三、写经体楷书这种写经体楷书最初的面貌是粗壮肥厚的,后世齐白石等人都曾专学他这种面貌。
金农的这类书法亦非常特别,可以说是古代文人从未实践过的。
若论其源实出于古代佛门抄经体。
如果将十五世纪古吐鲁番写经本与金农写经楷书比较,则可清晰地把握其由来。
不过说金农是向古代写经体楷书取法,还得找到根据。
在金农的诗集中就曾多次提到他览赏古代写经抄本。
约四十岁时,在北游中曾有一首诗“过北倚精舍,得宋高手写涅槃经残本,即题其后” 中云:圣僧手写心弗违,朱丝阑好界画微。
法王力大书体肥,肯落人间家与饥。
阅岁六百方我归,如石韫玉今吐辉。
这种六百年前的肥体抄经书法,在他看来是到了自己手上才重新吐出光辉。
向来不为书家注意的抄经书法,在金农眼里却成了无上瑰宝。
扬州八怪:金农《佛》(十八幅)欣赏

扬州八怪:金农《佛》(十八幅)欣赏文/潘飞翔无量寿佛设色纸本无量寿佛立轴达摩立轴水墨纸本达摩立轴纸本佛像图佛像神情安然飘逸,衣纹用笔粗犷古拙,身后背景以其独特的书法来完成。
新颖的构图及劲道的笔力得益于作者深厚的碑刻功底罗汉图立轴罗汉像立轴纸本 1755年作罗汉立轴水墨纸本 1722年作罗汉诵经图立轴设色纸本 1762年作款识:菩萨泉上银色云,树枝不动风有声,喃喃口翻贝叶经。
此十六罗汉第一尊也。
清夏无事,艺牛头香,凝神图之。
俟寄智能白业人。
苓龟晨吸,杞狗夜吠。
赤佛域着灵之多宝林中,遇之遇之,未足奇也。
乾隆二十七年六月上休日装成立轴七十六叟金农又记。
荐举博学宏词杭郡金农图画。
印鉴:金农(朱文)、心出家盦粥饭僧(白文)、金吉金印(白文)金农画佛已近暮年,于此道自视颇高,曾言:“余画诸佛及四大菩萨、十六罗汉、十散圣,别一手迹,自出己意,非顾陆谢张之流,观者不可以笔墨求之,谛观再四,古气浑噩,足千百年恍如龙门山中石刻图像也。
”纵观金农画作,梅竹花卉、人物佛像,造型奇古,涉笔质拙,孤诣独绝,尽脱时流习气,或许为其酷嗜金石的审美趣味介入所致,正与乾嘉朴学崇古尚拙的理念并足等观。
金农之画以瘦如饥鹤,清如明月,崛如虬龙的画风独步艺林而享誉后世。
此幅《罗汉诵经》气息淳古,构境别致,安详真朴,空灵深邃。
红衣罗汉背向端坐于高树之下,虔诚诵经。
人物之上大幅空白,衬托空寂境界。
古树盘郁,表达神思幽谧。
虽不见眼目,端坐捧读之态与凝虑涵和之姿,亦显其悟通、达其性灵。
观者犹如身临其后,恐扰专注凝思之妙境。
金农以简括之笔勾画罗汉,注重笔墨情趣的表现,古拙笔法与松秀墨色,施以沉静红色,使之与人物的精神气质相调和,耐人寻味之际,或可想见金农作画之前,清斋祷告,盥沐熏香之虔诚,执笔敬写,极尽庄严之神情。
画中题款与长跋遥相呼应,相得益彰,行书题记专用扁笔,兼有隶楷体势,敦厚方朴,结体侧错落,姿媚横出,寓愚拙苍莽于含蓄平和之中,章法似密不透风,若罗汉身后之障壁,断绝尘世纷扰,亦使嚣壤俗庸,于超尘脱俗、空寂澹宕之境界,始望之则裹足不前,继而肃然起敬,顶礼膜拜。
清代隶书金农书法鉴赏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金农深厚的文化底 蕴,也为我们了解古代文化提供了一个 独特的视角
4
艺术成就及影响
艺术成就及影响
1 金农的隶书作品在清代书法史上具有极 高的地位
2 他的作品被誉为"有古无今",即具有古 代隶书的形神,同时又有现代的创新元 素
金农的隶书风格独特,具有强烈的个人特 点
他的字形方正,线条粗细相间,用墨
x
浓淡适宜
在笔画上,他常常采用"写意"的手法,使 笔画显得飘逸而不失力度
同时,他还常在隶书中融入行楷的元素, 整个作品既古朴典雅又不失现代感
3
深厚的文化内涵
深厚的文化内涵
金农的隶书作品不仅具有高超的艺术价 值,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下面我们来欣赏几 幅金农的隶书作品
作品欣赏
《度尚庾信诗》轴
这幅作品是金农的代表作之一,以古拙、 奇崛、凝重的笔触,表现了庾信的诗风。 字形方正,线条粗细相间,用墨浓淡适宜 ,笔画富有力度和动态感。整个作品给人 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作品欣赏
《自书诗卷》
这幅作品是金农的行楷和隶书的结合体,既有隶书的古朴典雅,又有行楷的流畅自然。字 形和笔画的变化丰富多样,表现出金农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书法技艺 《临西岳华山碑》 这幅作品是金农临摹东汉名碑《西岳华山碑》的作品,表现了原碑的古拙、奇崛、刚劲的 风格。金农通过对原碑的深入研究和精准临摹,展现了他对传统隶书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1
传统与创新的融合
传统与创新的融合
金农的隶书继承了传统隶书的 笔法、结体和章法,同时又在
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金农书法欣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农书法作品赏析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金农五类书法作品的风格特征和形成其风格的由来。
一、隶书
金农的隶书早年是“墨守汉人绳墨”的,风格规整,笔划沉厚朴实,其笔划未送到而收锋,结构严密,多内敛之势,而少外拓之姿,具有朴素简洁风格。
二、行草
金农行草主要特征是从汉碑隶书化出,故笔势多见隶书意味,字字独立,很少见二、三字互联。
横画常向右倾倒,并多用倒笔法。
三十五岁前金农曾学习二王行书,这在当时是书家必修之课,然金农自觉写不好,终于放弃了。
不过写诗文稿、写信又离不了行草书,于是只好从汉碑中去找出路,渐渐地化出自家的面貌。
他行草的风格在其三十五岁初上扬州时已初露端倪。
现存其三十九岁北游前的几件作品,这种“碑行”的风格已十分强烈。
金农
中年之后的行草愈显老辣、苍茫、古拙,而风格特征则未再有大变,由于其行草面貌外拙而内秀,独辟蹊径而不入俗格,故在其身后为碑派书家所重,并越来越显示出他这种“碑行”探索的历史价值。
当然必须指出,金农自己的这种行草,从不作对联、屏条和大幅作品,主要写诗稿、文稿、题跋、画款等等。
这说明他当时的书法创作虽然很前卫,但仍有传统观念束缚,行草一体他自己终认为未登大雅之堂。
但是他的实践对后来者来说,确是一次冲破藩篱的成功探索。
三、写经体楷书
这种写经体楷书最初的面貌是粗壮肥厚的,后世齐白石等人都曾专学他这种面貌。
金农的这类书法亦非常特别,可以说是古代文人从未实践过的。
若论其源实出于古代佛门抄经体。
如果将十五世纪古吐鲁番写经本与金农写经楷书比较,则可清晰地把握其由来。
不过说金农是向古代写经体楷书取法,还得找到根据。
在金农的诗集中就曾多次提到他览赏古代写经抄本。
约四十岁时,在北游中曾有一首诗“过北倚精舍,得宋高手写涅槃经残本,即题其后” 中云:圣僧手写心弗违,朱丝阑好界画微。
法王力大书体肥,肯落人间家与饥。
阅岁六百方我归,如石韫玉今吐辉。
这种六百年前的肥体抄经书法,在他看来是到了自己手上才重新吐出光辉。
向来不为书家注意的抄经书法,在金农眼里却成了无上瑰宝。
经过多年蕴育,约四十七岁前后,金农开始出现这种书体的作品。
金农四十七岁时辑有《冬心先生集》付梓,卷前有金农自题刘益仲高士所作金农像赞,这是金农较早的抄经体楷书。
他一生写作甚勤,‘写经满百本,画佛亦千纸”,肥体抄经至其六十岁以后仍有多件作品。
晚岁易肥为瘦,取“瘦”之谐音为“寿”之意,艺兰斋收藏的《十六尊者》(乾隆二十四年己卯四
月作)上的经文即为这类抄经体的典型作品,写法也有变化。
应该指出,金农抄经体中,已有木板雕刻用刀之趣,与其另一类作品“楷隶类”有相互渗透之倾向,晚年尤为明显。
艺兰斋收藏的金农《墨竹》上的题跋就是这种写经体楷书。
晚年金农曾写有《扬州杂诗二十四首》,其中便有一首表达了他以按经体进行书法变革的思想,诗云:昙罐村荒非故庐,写经人邈思何如?五千文字今无恙,不要奴书与婢书。
由古代不知名的写经手,他看到书法的生机,并引发出“不要奴书与婢书”的高亢呐喊,不能不说是金农埋藏已久的心声。
所以他的写经体楷书,堪称历史上第一位涉足这一领域创作的书家。
当然毫无疑问,这种写经体楷书,无论肥瘦,也无论笨拙与清秀,均带有浓重的佛门审美倾向。
四、楷隶
金农的这类作品顾名思义是说写得既象楷书又象隶书,然又无法和他所写的隶书合为一类。
金农的楷隶作品出现在他五十岁之后,从风格上说,横竖笔画粗细划一,写得十分工整、且有木板雕刻之气。
同一作品中重复的字如灯取影,不避形态雷同。
常常多字一模一样,如同印刷出来一般。
再有一点必须说明。
这类作品他决不用自己喜爱的“倒”撇法,也不表现金石气,而故意在表现雕版气。
今日许多博物馆将这类楷隶误认为其漆书或隶书,而实际上金农在这类作品下笔之时,与自己所写隶书与漆书是区别的非常清楚的。
金农很早便关注到历史上楷隶参半的书迹。
雍正甲辰(1724年)三十八岁决定北游前夕,九月望日,他自天宁寺移寓净业精舍的当晚,曾过柯享斋并留下一首诗,诗序云。
“过柯享斋中,出观法书名画,因留小酌,乘月返净业精舍作得一首。
”诗中金农把北齐石刻文字称为“法书”,在今人看来也许很平常,但在当时,法书的概念是很明确的,即指二王一路如《大观帖》、《淳化阁帖》等法帖。
毋庸置疑,北齐石刻那种楷隶参半的文字,不仅深深地打动他,
而且在他以后的书法道路上产生过相当的影响。
艺兰斋所藏《王尚书古欢录册》(八开)便是金农楷隶类书法作品的代表。
工整、精微、新艳,大有雕版印刷之感,与他的隶书、行草、漆书中粗头乱服的作品形成鲜明的对比。
试看末开中的三个“之”字一模一样,却又不显呆板,他的这种本领实在也是一种绝顶的聪明。
这说明金农在以碑刻为师的同时也曾向民间抄书手借鉴用笔技巧,只不过这类作品,后人再无人向他学习罢了。
金农的楷隶很有点今人所言的“美术字”,但又内含许多美术字所达不到的境界。
或许是眼力所致,晚年,他的楷书加强了用笔意识,写意成分变多,不如壮年工整精微,但姿态却丰富起来。
五、漆书
这是金农最前卫的书法类别。
这类作品五十岁之前尚未发现。
五十岁以后逐渐从他的隶书作品中化出,到晚年达到高峰。
金农的漆书实际是他隶书的变体。
它表现为横画以卧笔侧锋横扫,竖画以中锋直下写出,故横画粗而竖画细。
向右方向的掠笔用“倒”撇法,向左之波挑则内收不发,结字多呈长方形。
试看艺兰斋所藏《赠江鹤汀漆书诗幅》,便可看到上述用笔的特征。
关于金农漆书传说很多,最普遍的一种说法是说他以截毫笔所书,其实这是“外行看热闹”的无根据之言。
试问截毫的笔如何能写出那样生动的钉头鼠尾的“倒”撇法来呢?试一试就知道了。
金农曾有诗描写自己写漆书说:“舒城长毫老不秃”,他自己说得很清楚是长毫而且不秃,又怎么会是剪过笔尖的毛笔呢?晚年金农在漆书作品上题道:予年七十始作渴笔八分。
汉魏人无此法,唐、宋、元、明亦无此法也。
康熙间金陵郑谷口擅
斯体,不可谓之渴笔八分,若一时学郑谷口者,更不可谓之渴笔八分也。
金农此番表白的用意何在?他是向世人坦言,这是他金农前无古人的创造。
金农的渴笔八分—一漆书,据笔者考证主要来源与他对古代飞白书的借鉴,与所谓《天发神谶碑》并没有什么关系。
因金农一生从未写过篆书作品,其“千墨渴笔”加“笔如帚刷”的特征也与篆书无关。
世人以为漆书横粗竖细,便有作伪者着意模仿,而实际上这类赝作最易识破,因作伪者往往死而无活气,而金农的漆书却充满着鲜活生动的神气。
通过以上金农五类作品的分析,我们能很清楚地看出金农在各个时期的不同风格。
对于这五类作品,不能说完全没有互动影响,如写经体和楷隶,金农在题画时常常也有变异处,但一般作为书法作品,金农本人是分得很清的,后人之所以分不清,往往是因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于是张冠李戴,屡屡发生。
至于作伪者往往不辨此理,露出马脚是必然的。
更有甚者,故意以截毫之笔作伪,外形颇似,而将真作与伪作一对照,即可发现起笔、落笔处的墨迹迥异,这是收藏者必须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