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过程与动因考察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中国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其经济繁荣和国力强盛在世界上独具影响力。
在这一时期,货币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白银逐渐成为了主要的货币形式,这种现象被称为“白银化”。
那么,造成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对中国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的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看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
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国内铜资源的枯竭。
在明代初期,中国的硬币主要是用铜制成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铜矿资源逐渐枯竭,导致了铜币的供应不足。
这使得人们开始转向使用白银进行交易,因为白银相对于铜来说,其供应量更加充足。
对外贸易的增加。
明代是中国对外贸易活动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许多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而大部分的外国商品都需要以白银支付。
这进一步推动了白银在中国的使用,使得白银成为了国际贸易的主要支付手段。
政府政策的影响也是导致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之一。
在明代中后期,明政府为了应对国家的财政困难,开始大规模铸造银币来弥补财政赤字。
这使得白银的供应大大增加,白银货币也就更加普遍地流通于市场之中。
上述原因共同导致了明代货币白银化的趋势,而货币的白银化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货币的白银化推动了中国的商品经济的发展。
白银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商品的买卖和交换,各地商品的流通速度加快,市场活跃度大大提高,从而推动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货币的白银化也使得中国的国际贸易水平大大提高。
随着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愈加频繁,使得明代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白银作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支付手段,也使得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
货币的白银化也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白银的流通使得交易更加便利,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和交流。
白银也成为了人们财富储备的主要形式,带动了中国社会的金融业的发展。
白银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带动了中国社会的金融业的发展。
明代白银货币化

浅论明代白银货币化摘要在中国货币演变史上,货币形态经历了从复杂到简单、从多到少的演变态势。
明朝时期,中国社会的货币制度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革,即银本位的确立。
然而,白银货币化并非是一蹴而就的,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进程,是在官府与民间,白银与纸币和铜钱的博弈中造就的。
白银货币化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唐宋元时期白银的使用提供了社会基础,明朝白银产量的大幅提高和外银内流使得白银供给较为充足,明朝混乱的货币制度使得白银这种硬通货的吸引力提高,政治势力的角力等等。
白银货币化是社会经济变迁的结果,反过来也影响了社会经济结构、国家赋税制度、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
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史实介绍白银货币化的进程,分析其原因以及社会影响,以反映中国货币制度演变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明朝货币政策白银货币化一、导论(一) 选题原因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重要的转型时期,整个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结构都在发生变化,以白银货币化为核心的货币制度的变迁是这一时期结构变化的重要反映,并推动社会经济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
明代中期,大明宝钞因严重贬值退出流通领域,白银以体积小价值高、易于分割熔铸、便于携带等天然属性,于天顺以后逐渐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
隆庆元年,明穆宗颁布诏令: “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
”这以法律形式确定其货币地位,白银货币化基本完成。
万历年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标志着白银货币化的最终完成。
当白银努力冲破政府的禁令,逐步取代官方发行的纸币和铜钱的同时,世界经济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世界贸易网络开始建立,白银成为世界货币。
以白银为标志,明代中国与两个重要历史转折开端联系在一起。
一是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二是经济全球化的开端。
因此,白银货币化除了推动中国传统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国家财政制度和社会结构变迁之外,还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和交流。
总之,白银货币化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史实,从而对白银货币化的研究具有深刻意义。
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过程与动因考察_11_15

为之制定了严厉的刑罚。
但金银的流通却并没有因此而中断,甚至明朝政府官方制定的部分税收还要直接征收金银或者以实物折征金银。
史载“太祖洪武间令各处官田粮折收纱、绢、金、银、绵、苎布及夏税农丝折绢俱解京库收支”24。
又载洪武十八年“令各处鱼课,皆折收金银钱钞”25,洪武十九年三月“诏岁解税课钱钞,有道里险远难致者,许易金银以进”。
同年五月,“诏户部以今年秋粮及在仓所储,通会其数,除存留外,悉折收金银、布、绢、纱、定输京师”26。
洪武三十年,曾定“自二十八年以前,天下逋租,咸许任土所产,折收布、绢、棉花及金银等物”27。
以上种种迹象表明白银等贵金属仍在一定范围内充当税收,那么所谓“不得以金银货物交易”的禁令,在某种程度上已成具文,无法贯彻执行。
白银作为民间真正使用的可靠货币,正渐渐地在商品流通交易的渠道中崭露头角。
到了后世永宣年间,明朝政府为了保证宝钞的正常流通,又一次次颁布禁银令,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民间广泛用银的社会现实。
洪武末年,“时杭州诸郡商贾,不论货物贵贱,一以金银定价,由是钞法阻滞,公私病之”28。
成祖即位之后,为了阻止宝钞贬值,一方面采取货币回笼政策,如税粮课程赃罚均折收宝钞等,一方面重申“禁用金银交易,犯者准奸恶论”29。
至仁宗时,又下令增门摊课程,以通钞法,同时禁止民间以金银交易货物。
民间交易所使用的白银,最初是以首饰形式出现的。
据宣德三年十二月徽州的一件契约文件记载:“三大房议定每年共备籼谷一百七十五秤,其谷不拘贵贱,每二十五秤作花银首饰一两”30。
明初虽禁金银流通,成祖却规定,“惟置造首饰器皿,不在禁例”31,这无意中为白银在民间的流通交易打开了一个突破口。
宣宗朝也屡次颁布禁银令。
宣德初,定“凡以金银交易者及匿货增直者罚钞”。
后来,“户部言民间交易,惟用金银,钞滞不行。
乃益严其禁,交易用银一钱者,罚钞千贯,赃吏受银一两者,追钞一万贯”32。
但在税课方面,仍在使用白银。
宣德六年六月,浙江温州府知府何文渊谓:“近虽禁使银,而商税课仍征银,巡拦网户,陪纳甚艰”33。
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初步考察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年代
契约内容分类
使用通货分类
契约数
卖田 卖地 卖山 其他 宝钞 银 谷物 绢布
备注
一 、明代宝钞与白银货币化
明朝的法定货币 ,首先是铜钱 ,继之是宝钞 ,而白银是在禁例之中 。 明朝建立之初 ,推出的法定货币是铜钱 。洪武元年 (公元 1368 年) 三月 ,明太祖命户部与 行省铸造洪武通宝钱 “, 其制凡五等”。② 即洪武通宝有五种 :小钱 、当二 、当三 、当五 、当十 ,自 一钱以上 ,按比例增加重量 ,是足值铸币 。这种铜钱 ,是明朝的第一种法定货币 。③ 故自洪武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3 年第 2 期
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初步考察
万 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100732)
内容提要 :明代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起了重要作用 ,以致于我 们将晚明称为中国的白银时代也不为过 。然而 ,明初白银并不是国家的合法货币 ,它 经历了从非法到合法 ,并普及于全社会的货币化过程 。本文依据明代徽州地区土地 买卖交易契约 427 件 ,说明货币化过程源自民间社会 ,经过一个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 的发展历程 。这是中国社会内部自发产生的变革趋向 ,并非国家法令推行的结果 。 为史界熟知的《明史·食货志》以正统初作为朝野广泛用银的说法不能成立 ,实际得到 官方事实上的认可 ,是在成 、弘以后 。明代白银货币化过程是中国社会经济货币化的 过程 ,是市场萌发的过程 ,启动了晚明社会变迁 ,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的重要标志 。
成化
元年 —二十三年
“宝钞”贬值,“银禁放开,明朝不得已的白银货币化

“宝钞”贬值,“银禁放开,明朝不得已的白银货币化我国使用白银的历史非常悠久,但是大多情况下用于财政赋税、大额支付或皇帝对下赏赐。
明代中期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兴盛,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日益扩大和频繁,货币经济也迅速发展繁荣,白银才在中国的货币流通领域体现出基本的货币职能。
此时期,贵金属白银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这是明代中后期货币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标志。
白银成为主币,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一、明朝白银货币化的原因在明代社会经济和商业发展中,由于纸币持续通货膨胀而不断贬值,铜钱供给不足且价值低下,为满足各地市场上对于货币的庞大需要,银两便普遍流通起来。
1.商品经济高度繁荣自明朝中期起,社会的商品经济就开始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
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数量大为增加,交换贸易也随之加大,行销范围基本覆盖全国。
在国内贸易发展的基础上,海外贸易的需求日益强烈。
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货币制度,当时的铜钱和纸币,从使用和流通的情况看,严重制约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此时的白银开始从贵重商品走向货币形态,大量白银通过海外贸易流入中国,弥补了国内银矿产量的不足。
当时社会大额交易大多通用白银,政府财政也以自银折算。
白银作为货币,具有不易贬值损坏等优点,其货币化本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白银来源的增加16世纪,世界上一些主要的先进国家都在大规模进行银矿的开采。
万历年间明廷也兴起了开矿,先是在京城附近,后推广到河南、山东、山西、浙江、陕西等地。
除了官矿外,民间采银以'盗矿'的形式出现,这就大大增加了白银的产量。
隆庆元年(1567年)废除海禁,极大地繁荣了明朝的海外贸易,此后明朝凭借在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领域的优势,在海外贸易中一直保持着巨额顺差,因而大量的白银流入大明帝国。
有学者考证,从隆庆初年到大明帝国灭亡(1644年)的78年间,因海外贸易而流入中国的白银约为3亿3000两,相当于明朝国内总开采量的十几倍。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明朝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三方面:矿产资源的丰富,对外贸易的扩张和货币政策的调整。
首先,明代银矿资源丰富,如四川钞山银矿、云南红崖银矿、陕西大同银矿等,为货币白银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矿山开采和炼制技术不断提高的同时,白银的生产成本也不断降低,使白银的供应量不断增加。
其次,明代对外贸易的扩张推动了货币白银化的进程。
明朝时期,随着海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大量的白银流入国内市场。
明朝政府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外贸发展,实行对外通商政策,推动了对外贸易与白银生产和使用的互相促进。
最后,明朝货币政策的调整也是货币白银化的重要因素。
明太祖时期,实行轻税政策,白银货币的使用较少;但明成祖时期,货币政策逐步趋向于加强中央控制,统一货币制度,并开始大规模铸造白银货币,加速了货币白银化的进程。
货币白银化对明代社会经济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首先,白银的使用与推广,方便了交易和货币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和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使社会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其次,货币白银化对于财政和税收的收入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大量铸造白银货币提高了财政收入和军费开支,加强了中央政权的强度和稳定性。
最后,货币白银化还加速了地方经济的重心向东南沿海逐渐移动,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差异化发展,使整个中华大地实现了更多的物产流通与社会交流,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良性互动和经济融合。
总之,货币白银化是明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它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整个经济变革的进程,推动了商品经济和市场化进程的发展,加强了中央政权的稳定性和控制力,造就了历史上著名的“明日黄花”。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明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货币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明代货币的铸造和流通具有多种特征,其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货币白银化。
本文将介绍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
1.经济发展的需要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发达的时期,尤其是在经济方面。
随着贸易的发展和商业活动的增加,人们需要对商品交换进行更加便利的支付。
由于货币是交换的媒介,白银的使用更为方便,因此白银金属货币得以广泛流通。
2.金银价格的变化在明代,由于大量的长江水系银矿和山西陕西的金矿,银和金的产出量不断增加,导致金银的价格明显下降。
相对而言,货币发行量维持在增长状态,使得白银成为数量增长最快的货币。
因此,白银成为了货币市场的主导者。
3.政治因素在明代,由于朝廷希望通过货币政策的调控来提高国家收入,因此制定了一系列的货币政策措施。
在大量铸造纸币的同时,明朝政府对银的保值采取了特殊措施,如限制白银的流通,限制白银的生产,限制白银的进出。
这些措施使得白银货币比纸币更为稳定和可靠,因而人们更加信任使用白银货币。
1.市场化进程加快经济的发展和货币的市场化是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
随着货币市场的不断扩大和银币供应的增多,市场之间的交流加强。
这也对市场的价格变化、商品生产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2.促进企业发展白银化的推进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在具备相应条件的范围内,企业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利润,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国家机关也积极推动金融服务,从而有更大的支撑能力,为私营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和氛围。
3.安定社会货币白银化的推进还体现了明朝政府在货币政策方面的稳健和有效性。
货币的稳定作用使得交易更为顺畅,为社会秩序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总之,明代货币白银化的推进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也为中国货币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经验,使得中国货币逐步走向了科学化和市场化。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中国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货币制度在这个时期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其中最显著的变化就是货币的白银化。
白银成为明代主要的货币形式,这一变化带来了许多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1、贸易发展在明代,中国的对外贸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与西方的贸易。
欧洲人对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需求旺盛,中国也需要西方的铜、铁、锡等原材料。
在贸易的过程中,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形式,因为它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通用价值。
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中国货币的白银化。
2、矿产资源丰富在明代,中国的经济非常发达,国内的矿产资源也非常丰富。
中国的银山、铜山等资源产量都非常大,这为白银化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中国在这个时期还迎来了大规模的银矿开发,这使得白银的产量快速增加。
矿产资源的丰富也是中国货币白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3、政府政策的支持在明代,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推动了货币的白银化。
明朝官方坚持实行坡顶税收制度,这使得农民需要使用更多的白银来支付税赋。
政府还通过发行银票等方式,推动白银在经济中的流通。
政府的政策支持也是促使明代货币白银化的重要原因。
二、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影响1、经济影响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对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白银的流通促进了商品交换与商业发展,为市场经济的兴起提供了条件。
白银流通还刺激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得商品生产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白银化的影响还体现在国际贸易上,中国的对外贸易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
2、社会影响白银化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形式,导致社会上出现以白银为核心的财富积累和交换方式。
这也促进了社会的分化,地方豪强和商人阶层获得了更多的财富,而农民和底层人民的生活则相对困难。
白银化还使得土地和人口等资源成为白银的直接交换对象,加剧了社会的资源流失与不平等。
3、文化影响白银化也产生了文化影响。
白银的流通促进了文化的交流,推动了文化产业的繁荣,使得艺术和文化更加绚丽多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明代是中国历史一个重要的转变时期,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结构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这段历史时期恰是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代转型的开端、中国经济开始与全球经济接轨的开端。
以白银货币化为核心的货币制度的变迁是这一时期社会结构变化的直接反映,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这种变化。
本文第一章笔者回顾了明代货币体系的变迁及明朝政府相应的政策调整。
自明朝开国以来,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恢复和控制国内经济,相继发行了洪武通宝铜钱和大明宝钞纸币,并严禁金银等贵金属在市场上作为交易品流通。
其后的几位皇帝基本延续了这一政策,但铜钱面值小又不便携带,宝钞发行不久就因发行量无限扩大而急剧贬值。
虽然官方三令五申严禁金银交易,但从民间的反映来看,白银已经成为可以信赖的商品中介物,使用规模也在逐渐扩大。
至正统时,政府的货币政策与社会现实严重脱节,已经到了不得不做出调整的程度。
政府颁布“米麦折银之令”,即农民交纳赋税时不再缴纳粮食实物,而是将其兑换成白银之后再行缴税。
这正是明代中期赋役税收上出现的新变化,后世称之为“金花银”。
银禁一开,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增加,白银的流通量也急剧上升,折银之项也由粮食税普及到其他税收项目,如以银代役等等。
官员俸禄,军队军饷也开始支付白银,社会上白银的使用程度空前提高,国家财政审计核算皆以白银为基准。
延至万历初,张居正主持财政改革,推行一条鞭法,这又是中国赋役制度史上的一次大变革,将繁杂的各税种合而为一,统一征收白银。
白银成为唯一具有充分货币职能的货币。
第二章主要分析了推动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种种外部及内部的因素,考察唐宋元以来白银作为商品和一般等价物的使用历史,以说明白银这种贵金属作为货币的天然优越性在明代之前已经为统治者和百姓所熟知,但由于当时白银总量的稀少而没有成为大规模普及的货币。
之所以白银货币化能在明代如火如荼的展开,而不是在更早的时代,是由于明代时期国内流通的白银总量远远超过了前代。
在分析了国内白银生产和海外白银流入的数额之后,发现海外流入的白银(主要是美洲白银和日本白银)构成了中国国内白银流通的最主要部分,即海外巨额白银的流入从根本上推动了明代的白银货币化。
与此同时,作为国家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政府官僚们以及一些有远见的思想家们面对白银货币化的大潮袭来时,出于不同角度和目的的考虑,也提出了对这股大潮或推动或反动的一些观点和见解。
本文对该问题的研究以货币制度史和经济学为主要理论依据,通过考察《明史·食货志》以及《明实录》等相关原始资料,再现明代货币体系发展和白银货币化的实际情况,包括大明宝钞贬值和铜币稀缺的根本原因,明朝政府对赋役制度调整的具体措施等。
再将整个过程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大背景下,并结合明朝政府内部的其他决定性因素,本文细致分析了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起源、过程与影响,由此试图勾画出明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特征。
关键词:明代社会;货币制度;白银;白银货币化AbstractThe Ming Dynasty was a turning point of Chinese history,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tructures of society were going to have a deeply transformation. It was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ancientry to modernity, a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Global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of monetary system whose core was silver monetization, was a directly response to the transformations of society, and furthermore, it impelled this transformation effectively.In chapter one ,writer looked back the monetary system of Ming Dynasty to correspond of the policy adjust. Since he had found the nation, Zhu Yuan Zhang published HONG WU copper money and Da Ming Bao Chao notes, and strictly forbade trading gold and silver at the market. Afterward following emperors continued this policy, but the copper money value was cheap and inconvenient to take, also the notes depreciated soonly because of the overflowing publishment. From folks’ reflection, the silver had already became the trust of merchandise, its usage scale was also in gradual extension. While Zheng Tong Dynasty coming, the monetary policy of government became disjointed with social reality. The order of " rice wheat in exchange for silver", namely farmer did not pay the real object for the farm tax and excise tax any longer, but exchanging for silver to pay. This was exactly the new variety of Ming Dynasty service revenue, it was called "Jin Hua Yin".After abandoned the order of silver forbidden, the government finance income increased, silver exchanging made widely available from farm tax to others. Officials' salary, military payroll also paid silver." At the beginning of WAN LI dynasty, Zhang Ju Zheng took charge of finance reform to promoted the Yi Tiao Bian Law, this was another great reform of tax and service system in Chinese history that united complicated tax kinds as one to collect silver. The silver becomes only currency that have a full currency talent.In chapter two,it would mainly analyze the exteriors and inner factors to push the silver monetization in Ming Dynasty. By the investigation of Tang , Song and Yuan Dynasty, silver as a monetary and superior had already been familiar by ruler and common people. Because the small scarcity of silver totally amount ,it did not became a large-scale and universal currency at that time. Silver monetization could launch in Ming Dynasty, because the period domestic circulate of silver total amount was far above ex-generation. Analyzed local silver production and overseas silver quantity,the silver(mainly America silver and Japanese silver) that discovered overseas constituted local silver circulation. The huge sum of overseas silver pushed the silver monetization of the Ming Dynasty. At the same time, the government bureaucrats who had established and performed the national policy and the some farseeing thinkers faced silver monetization and proceed the consideration from different angle, also put forward to some views of agreement or opposition.This text took the history of monetary system and the economics as the main theories basis to research the problem. By exploring 《Ming Shi· Shi Huo Zhi》and 《Ming Shi Lu》related original data,it reappeared the actual circumstance that monetary system development and silver monetization, including the basic reason of Da Ming Bao Chao depreciation and the copper currency sparsity and the service system adjustments. Placed the whole process in the historical condition with background, and combine other decisive factors of government inner part, this text delicacy analyzed Ming Dynasty silver monetization of the origins, process and influence, tried to delineate a whole characteristic of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ing Dynasty.Key words: Society of Ming Period; Monetary System; the Silver; Silver Monetization目 录中文摘要 (Ⅰ)英文摘要 (Ⅱ)引 言 (1)第一章、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历史进程 (3)一、 大明宝钞的盛衰 (3)二、 宝钞退出市场,白银货币化兴起的过渡时期 (6)三、 白银主币地位的确立 (8)第二章、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动因 (11)一、唐宋元时期的白银货币化趋势与流通状况 (11)二、国内白银开采与海外白银的输入 (12)三、明代货币思想的变化 (13)第三章、明代白银货币化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 (16)结 语 (18)参考文献 (19)后 记 (22)引 言明代,尤其是晚明时期,是一个社会转型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