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白银问题

合集下载

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与白银货币化

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与白银货币化

总结升华
材料 “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不能单纯依靠经济 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榨取足 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力。” ————马克思《资本论》
思考:15、16世纪白银流入中国和西欧,产生了不同的经济现 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随堂检测
A
随堂检测
2、明初发行纸币后,政府下令禁止金银甚至铜钱的流通 ,但纸币发行后贬值严重。永乐后,民间流通货币兼有宝钞 、金银和稻谷布帛,朝廷屡禁不止。至成弘年间,民间契约 文书中已主要用银。至英宗颁布白银货币新法后,白银逐渐 成为法定货币。对此,下列说法最准确的是( A ) A.白银大量流入推动白银货币化 B.贵重金属的短缺导致宝钞贬值 C.白银货币化是民间推动的结果 D.货币改革推动白银成法定货币
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与白银货币化
---“为什么江南不是英国”?
浠水一中 茹丹
复习目标 (1)活化知识:知识的理解、迁移、运用。 (2)提升能力:学科思维能力,解题答题能力。
自主学习
(1)学习目标:了解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及货币的 发展演变。 (2)考点解读:针对必修2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商 业的发展,高考主要考查商业发展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表现和 原因,而明清时期为频考的历史阶段,如:农副产品大量进 入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岀现 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等。 (3)学法指导:学会看书,注重理解;系统复习,建构 体系,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代货币制度演变经历的阶段, 说明白银成为普遍流通型货币的原因。(11分)
随堂检测
材料三 明后期从西班牙、日本和葡萄牙流入中国的白 银数额简表

明末白银存量的估计

明末白银存量的估计

明末白银存量的估计一、前言明末兴盛的对外贸易,以及因之流入的大量白银,对中国产生了一些重要影响,例如明政府在16世纪中期后税收的货币化、政府支出的大幅成长、东南沿海经济之更繁荣等。

另一方面,西欧和中国的贸易,对推动西方朝向资本主义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到底有多少白银在明季流入中国,并没有完整的记录。

虽然过去许多学者做了估计,国内一些从事明季中国海外贸易主题研究的学者,在其着作中也引用了一些白银输入量的估计数据来佐证当时贸易的盛况,但欠缺全面而有系统地计算与推演,并从未与中国自产白银进行数量上的对比,因此无法得知海外流入白银占当时整体白银流通量的比重,更难推估出对当时经济等层面的影响。

本论文首先尽可能搜集国内外学者有关明季流入中国的白银之研究成果,再以归纳与平均的方式,估计出最可能的数量。

另外,笔者也估计了中国自产的白银数量,以资对照。

研究发现,明亡前的百年期间,国外流入白银是中国自产白银的近10倍,不难理解这对中国经济、社会、政治都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16—18世纪,西属美洲的白银产量约占全球的80%。

16世纪时,秘鲁的银产量占全世界银产量的61.1%、墨西哥占12.1%,合计73.2%;17世纪时,秘鲁占63%、墨西哥占24.1%,合计占87.1%;18世纪时,秘鲁占32.5%、墨西哥占57%,合计89.5%①。

西属美洲生产的白银有很多最后都输进了中国。

西属美洲的白银经由三条路径运往中国,这三条路径依其重要性依次为: (1)西属美洲→菲律宾马尼拉→中国(1570年代以后);(2)西属美洲→西班牙塞维尔→葡萄牙→中国(1570年代以后); (3)西属美洲→西班牙塞维尔→荷兰、英国→中国(17世纪初以后)②。

明后期,世界另一个白银的重要产地为日本(约占世界银产的15%),日本生产的白银,绝大部份都输进中国。

1540年以后,中国商人前往日本贸易。

1543年葡萄牙人首次抵达日本,1550年后,葡萄牙人每年定期前往日本贸易③,大约在1570-1600这段期间,葡萄牙人几乎垄断了中、日贸易。

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过程与动因考察_11_15

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过程与动因考察_11_15

为之制定了严厉的刑罚。

但金银的流通却并没有因此而中断,甚至明朝政府官方制定的部分税收还要直接征收金银或者以实物折征金银。

史载“太祖洪武间令各处官田粮折收纱、绢、金、银、绵、苎布及夏税农丝折绢俱解京库收支”24。

又载洪武十八年“令各处鱼课,皆折收金银钱钞”25,洪武十九年三月“诏岁解税课钱钞,有道里险远难致者,许易金银以进”。

同年五月,“诏户部以今年秋粮及在仓所储,通会其数,除存留外,悉折收金银、布、绢、纱、定输京师”26。

洪武三十年,曾定“自二十八年以前,天下逋租,咸许任土所产,折收布、绢、棉花及金银等物”27。

以上种种迹象表明白银等贵金属仍在一定范围内充当税收,那么所谓“不得以金银货物交易”的禁令,在某种程度上已成具文,无法贯彻执行。

白银作为民间真正使用的可靠货币,正渐渐地在商品流通交易的渠道中崭露头角。

到了后世永宣年间,明朝政府为了保证宝钞的正常流通,又一次次颁布禁银令,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民间广泛用银的社会现实。

洪武末年,“时杭州诸郡商贾,不论货物贵贱,一以金银定价,由是钞法阻滞,公私病之”28。

成祖即位之后,为了阻止宝钞贬值,一方面采取货币回笼政策,如税粮课程赃罚均折收宝钞等,一方面重申“禁用金银交易,犯者准奸恶论”29。

至仁宗时,又下令增门摊课程,以通钞法,同时禁止民间以金银交易货物。

民间交易所使用的白银,最初是以首饰形式出现的。

据宣德三年十二月徽州的一件契约文件记载:“三大房议定每年共备籼谷一百七十五秤,其谷不拘贵贱,每二十五秤作花银首饰一两”30。

明初虽禁金银流通,成祖却规定,“惟置造首饰器皿,不在禁例”31,这无意中为白银在民间的流通交易打开了一个突破口。

宣宗朝也屡次颁布禁银令。

宣德初,定“凡以金银交易者及匿货增直者罚钞”。

后来,“户部言民间交易,惟用金银,钞滞不行。

乃益严其禁,交易用银一钱者,罚钞千贯,赃吏受银一两者,追钞一万贯”32。

但在税课方面,仍在使用白银。

宣德六年六月,浙江温州府知府何文渊谓:“近虽禁使银,而商税课仍征银,巡拦网户,陪纳甚艰”33。

历史解密惊!明朝贪官严世蕃和严嵩竟然囤藏白银二亿两!

历史解密惊!明朝贪官严世蕃和严嵩竟然囤藏白银二亿两!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惊!明朝贪官严世蕃和严嵩竟然囤藏白银二亿两!导语:明朝巨贪严嵩被削官还乡,严世蕃被斩首,严氏家产被籍没。

抄家时,官府调派了十艘大船来运严家囤藏的白银,结果“载以十巨艘,犹弗胜”,大明朝巨贪严嵩被削官还乡,严世蕃被斩首,严氏家产被籍没。

抄家时,官府调派了十艘大船来运严家囤藏的白银,结果“载以十巨艘,犹弗胜”,大船还有些吃力,这要是叫来十六匹驴子搬运,绝对会活活累死四匹以上。

明朝太监的天量财富清代有个历史学家,叫做赵翼,著有一部《廿二史札记》。

在这部历史札记中,赵翼提出了一个定律:“贿随权集,权在宦官,则贿亦在宦官;权在大臣,则贿亦在大臣,此权门贿赂之往鉴也。

”翻译成今人耳熟能详的说法,就是“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导致腐败”的意思。

在谈到明代的官场腐败时,赵翼列出了一个“贪官财富榜”,说这些贪官“其富亦骇人听闻”。

上榜的有八个人,其中五人是太监,这也符合“贿随权集”的定律,因为明代是继汉唐之后第三个宦官擅权的朝代。

以时间为序,这五个财产惊人的太监分别是:正统朝的权监王振,权倾朝野,百官拜会他,送的礼至少是一百两白银,送到一千两的人,可以获得美酒招待。

王振死后被抄家,结果搜出“金银六十余库,玉盘百,珊瑚高六七尺者二十余株”。

弘治朝的李广,被抄家时也搜出“黄白米各千百石”。

当时的孝宗皇帝还不知道“黄白米”是什么,惊奇地问:李广一个人要吃这么多米吗?左右告诉他:黄白米只是隐语,黄米是指黄金,白米是指白银。

到了正德朝的刘瑾,贪污指数已是王振的十倍,百官拜见,至少要送一千生活常识分享。

刍析白银货币化对明朝社会的影响

刍析白银货币化对明朝社会的影响

刍析白银货币化对明朝社会的影响摘要:明代晚期适为中国社会由古代及近代转型、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开始接轨的时期。

以白银货币化为核心的货币制度的变迁乃为此一时期社会结构变化最直接之表现,同时这一变化又加速了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进程。

对此过程作以分析,不仅有助于理解明代社会结构变化与白银货币化之关联,而且亦有益于对白货币化之影响作整体性认识和把握。

关键词:明朝;货币制度;白银;白银货币化在明朝,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明朝政权日益需要大量的硬通货币注入市场。

在这种情况下,白银便成了明政府的首选货币。

而后的许多年间,白银货币化就成了明朝货币政策不断调整、不断修正的重心。

相比较其他朝代,明朝货币制度体现出了一种随意性。

一、大明宝钞的日益衰落明太祖朱元璋在创立明王朝之前,曾与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开始铸造铜币,“太祖初置宝源局于应天,铸大中通宝钱,与历代钱兼行。

以四百文为一贯,四十文为一两,四文为一钱”。

洪武元年(1368)“即位,颁洪武通宝钱,其制凡五等:曰当十、当五、当三、当二、当一。

当十钱重一两,余递降至重一钱止。

各行省皆设宝泉局,与宝源局并铸,而严私铸之禁。

洪武四年改铸大中、洪武通宝大钱为小钱。

”然而,铜币面值太小,不利于大额商品交易。

朱元璋又颁行了名为“大明宝钞”的明代纸币。

洪武八年(1375)“诏中书省造大明宝钞,命民间通行。

以桑穰为料,其制方,高一尺,广六寸,质青色,外为龙文花栏。

横题其额曰‘大明通行宝钞’。

其内上两旁,复为篆文八字,曰‘大明宝钞,天下通行’。

中图钱贯,十串为贯。

”“其等凡六:曰一贯、曰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

每钞一贯,准钱千文,银一两;四贯准黄金一两。

”大明宝钞发行后,“禁民间不得以金银货物交易,违者罪之;以金银易钞者听”,明代货币体系进入了“大明宝钞时代”。

但是由于明代财政体制的不完善,使得这种纸币的发行既没有实价货币做准备,又没有对发行量做科学的统计和预算,造成了其发行不久就失去了信用大幅贬值的恶果。

明朝白银需求和银矿的开采对云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明朝白银需求和银矿的开采对云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量也使之成 为 了银 矿开采 的重要基地 。 银矿开采所 需的人 力、 物力促进 了明朝 云南地 区经济显著发展 , 也正是 云南矿冶 业
的快速发展使得商业也 呈现 出繁 荣的景象, 从而带动 了货币的大 量流 通 , 最终促进 了云南商业经济 的发展。 关键词 :明朝 白银 的需求; 开采 发展
明朝 白银 的 需求


靖 年 问 , 一货 币化过 程基 本完 成。 个社 会产 生 了巨大的 白 这 整
在 明 王 朝 统 治 中 国 的 二 百 七 十 六 年 间 , 银 经 济 了 一 个 不 银 需 求 。 于 白 银 功 能 的 扩 大 了 流 通 的 需 求 , 会 对 于 白银 的 白 由 社 同 寻 常 的货 币 化 过 程 。明 初 ,白银 并 不 是 合 法 货 币 , 朝 禁 用 需 求 量 也 日益 增 长 。 这 种 态 势 下 的 银 供 给 方 面 除 了 历 史 上 继 明 在 金 银 交 易 。 到 了 明 后 期 这 种 现 象 却 发 生 了根 本 性 的 转 变 。 但 分 承 下 来 的 社 会 原 有 白 银 储 藏 之 外 , 重 要 的无 外 乎 国 内 的 白银 最
的 展 开 。其 中 , 重 要 的 展 开 方 式 是 赋 役 折 银 。以 成 化 、弘 治 最 当 时 国 内 白银 储 存 量 以及 银 矿 开 采 量 严 重 不足 的 矛 盾 凸 显 了 出
为界 , 白银 从 官 方 非 法 货 币 向 事 实 上 的 合 法 货 币 过 渡 , 银 货 来 , 远 大 于 供 ,白银 价 值 增 大 ,向 海 外 的 寻 求 成 为 必 然 。旧 白 求 币 化 在 整 个 社 会 全 面 铺 开 。 着 白 银 货 币 化 步 伐 的 加 快 , 银 的 对 外 贸 易 模 式 朝 贡 贸 易 不 能 满 足 需 要 , 人 海 外 贸 易 蓬 勃 兴 随 白 私 渗 透 到 社 会 的 每 一 个 角 落 , 入 到 人 们 的 E常 生 活 中 , 得 市 起 , 朝 海 外 政 策 发 生 转 变 。市 场 极 大 地 发 展 , 基 本 覆 盖 了 深 t 使 明 在

明代白银货币化

明代白银货币化

《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万明:原刊《河北学刊》2004年第3期【内容提要】晚明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重大变迁;同时,世界经济也正处于融为一体的进程中。

明初,白银并非合法货币,由于中国社会内部发生的变化,白银货币化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初步奠定,产生了巨大的社会需求,市场经济萌发并以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极大地扩展,不仅拉动了外银流入,而且使中国由此主动走向了世界。

事实并非如既往所认识的,是西方东来导致了中国被动地与世界衔接起来。

从时间和动因上看,中国的社会需求曾直接影响了日本和美洲银矿的开发,中国积极参与了世界经济体系的初步建构,并为整体世界的出现作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当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世界之时,世界经济体系不是西方创造出来的,而是世界各国共同创造的。

China was faced with great changes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when the world economy was going towards oneness. Silver as currency produced great demands and thus foreign silver came into China. China went to the world in an active way, to the contrary. China's demands of silver led to the mining of Japan and Americas. It may be said that China devoted its unique contributions to the primary establishment of world economy, which was not created by the West but by all countries.【日期】2004-02-18【关键词】白银/货币化/明代/世界/新视角silver/currency/the Ming dynasty/world/new perspective在明王朝统治中国的二百七十六年间,白银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

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过程与动因考察

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过程与动因考察

摘要明代是中国历史一个重要的转变时期,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结构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这段历史时期恰是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代转型的开端、中国经济开始与全球经济接轨的开端。

以白银货币化为核心的货币制度的变迁是这一时期社会结构变化的直接反映,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这种变化。

本文第一章笔者回顾了明代货币体系的变迁及明朝政府相应的政策调整。

自明朝开国以来,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恢复和控制国内经济,相继发行了洪武通宝铜钱和大明宝钞纸币,并严禁金银等贵金属在市场上作为交易品流通。

其后的几位皇帝基本延续了这一政策,但铜钱面值小又不便携带,宝钞发行不久就因发行量无限扩大而急剧贬值。

虽然官方三令五申严禁金银交易,但从民间的反映来看,白银已经成为可以信赖的商品中介物,使用规模也在逐渐扩大。

至正统时,政府的货币政策与社会现实严重脱节,已经到了不得不做出调整的程度。

政府颁布“米麦折银之令”,即农民交纳赋税时不再缴纳粮食实物,而是将其兑换成白银之后再行缴税。

这正是明代中期赋役税收上出现的新变化,后世称之为“金花银”。

银禁一开,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增加,白银的流通量也急剧上升,折银之项也由粮食税普及到其他税收项目,如以银代役等等。

官员俸禄,军队军饷也开始支付白银,社会上白银的使用程度空前提高,国家财政审计核算皆以白银为基准。

延至万历初,张居正主持财政改革,推行一条鞭法,这又是中国赋役制度史上的一次大变革,将繁杂的各税种合而为一,统一征收白银。

白银成为唯一具有充分货币职能的货币。

第二章主要分析了推动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种种外部及内部的因素,考察唐宋元以来白银作为商品和一般等价物的使用历史,以说明白银这种贵金属作为货币的天然优越性在明代之前已经为统治者和百姓所熟知,但由于当时白银总量的稀少而没有成为大规模普及的货币。

之所以白银货币化能在明代如火如荼的展开,而不是在更早的时代,是由于明代时期国内流通的白银总量远远超过了前代。

在分析了国内白银生产和海外白银流入的数额之后,发现海外流入的白银(主要是美洲白银和日本白银)构成了中国国内白银流通的最主要部分,即海外巨额白银的流入从根本上推动了明代的白银货币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白银问题 (2010-07-31 10:44:30)

转载▼ 标签: 杂谈

中国最早使用白银作为货币是在春秋时期,唐代白银在个别地方如岭南地区成为通用货币,唐王朝曾在个别无蚕乡征收庸调银。宋代虽然仍以铜、铁钱为主,兼用纸币,但白银已经成为一般通货,可以和钱平行使用。元朝实行白银收敛政策,在国内厉行纸币,以银当作钞本,多次禁止金银流通,大量白银用于对外贸易。 明初,政府承元代之制,发行纸钞,禁止金银的流通。但由于纸币的通货膨胀,白银以其优良的自然特性,在天顺以后逐渐成为民间主导的流通货币。明中叶以后,日本和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至隆庆初,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认可了白银的货币地位。隆庆元年,明穆宗颁布诏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标志着白银货币化的最终完成。 明代使用的白银,还是一种称量货币,以两为基本单位。最初是以首饰的形式出现的,后来随着政府的解禁,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其一为碎银,即一两以下的银子;其二为银锭,即元宝,普通大元宝是50两一锭,最大的有500两重,元宝上多有文字,大的有铸造地名、重量和银匠的姓名,但小的有时不铸明重量;其三为银元,是从外国流入的银币,主要流通于闽广地区。

国内白银的产量和从国外流入中国白银的数量 最早对明代白银存量进行估计的是明末的蒋臣,他在上书给崇祯帝时认为全国有2亿5千万两。彭信威随即在《中国货币史》中予以驳斥,他举出正德5年刘瑾被抄家时,家里就藏银2亿5958万3800两作例子,认为估计偏低。但他又认为参加支付流通的不过一二亿两,绝大部分都被窖藏了。

梁方仲 《明代银矿考》1939年 银课收入之数 洪武23年-洪武26年75070两 洪武26年-成化22年9786462两 成化23年-正德15年1510032两 武宗朝以后不可考 《明代国际贸易与银的输出入》1939年 银元大量输入,除掉葡西日三国外,如英国变有些小的流入 自万历元年至崇祯17年(1573-1644)的72年间,合计各国输入中国的银元由于贸易关系的至少远超过一万万元以上。

全汉升 在16、17、18世纪,每年由大帆船运往菲律宾的白银,平均为200万-300万比索。另据全汉升引马尼拉监察长向西班牙国王的报告:“自从菲律宾群岛被政府1656年以来,运到这里的银子已经超过2亿比索。”由此推定,1565年-1765年间,从美洲运到菲律宾的白银共计2亿比索。又根据德科民(de comyn)的计算,1571-1821年间,从美洲运往马尼拉的银子共计4亿比索,其中的四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流入中国。全汉升认为德科民说的四分之一显然过低,二分之一或更多一些,可能比较接近事实。

倪来恩、夏维中《外国白银与明帝国的崩溃》1990年 明后期日本白银的输入中国 葡萄牙人经营的长崎-澳门贸易 在16世纪的后50年中,萄人共输入中国的日本白银是165万公斤 中日之间的直接贸易 1600-1635年被日本商船输出的白银也许达到100万公斤 1635-1645被中国走私船从日本运回的白银约50万公斤 荷兰人经营的台湾中转贸易

西属美洲殖民地白银输入中国 王裕巽 《明代白银国内开采与国外流入数额试考》《中国钱币》1998.3 明代国内白银开采总额为26353326两 西班牙87750000 日本200000000 葡萄牙42762750 总计350512750

李隆生 《明末白银存量的估计》《中国钱币》2005.1 他将白银总量分为四个部分来计算,第一部分是唐宋元的白银产量,约为37775万两,第二部分是明代的白银产量,约为8310万两,第三部分是日本流入中国的白银总量,约为7000万两,第四部分是西属美洲流入中国的白银总量,约为193000万两。最后得出29500万两,是同一时期国内产量近10倍。

弗兰克 在1800年以前的两个半世纪里,加起来中国更是获得了大约60000吨白银,大概占世界有记录的白银产量(自1600年起为120000吨,自1545年起为137000吨)的一半。

阿特韦尔 万明 格兰 庄国土《16-18世纪白银流入中国数量估算》1995年3月 由葡人、荷人从欧洲,西人从美洲带来的白银,加上日本流出的白银,构成明季白银内流的主要源泉,总数可能在35000万西元以上。 严中平《丝绸流向菲律宾,白银流向中国》《近代史研究》1981.1 傅衣凌《明代前期徽州土地买卖契约中的通货》1980 百籁弘《明清经济史研究》1980年 新井白石、矢野 万历29年-清顺治四年1647的47年间,自日本输出之银约为7480万两。 明季日本流出的白银 应在25000万西元以上,这些白银绝大多数通过稳中有降种途径流到中国。 林满红《明清的朝代危机与世界经济萧条》 明灭亡前,由日本流入中国的白银达5000多万两。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原因 外因 贸易平衡说 我国学者严中平、樊树志认为:无论是西班牙还是西属美洲和菲律宾,其生产力水平都拿不出任何商品值得中国人所欢迎,因此,唯一平衡贸易的办法就是向中国输送白银。 日本学者小叶田淳、滨下武志

套利说 弗林和吉拉尔德斯 《白银的微观经济学和早期现代时期的东西方贸易》1986 《伴随白银繁荣诞生:世界贸易在1571年的兴起》1995年 他们对平衡贸易的观点提出质疑。因为只有白银不断地通过欧洲流向了东方,而黄金却不断地从中国流向欧洲及日本。在16世纪至18世纪期间,世界上的4种主要货币实体从未前后相继地流向任何地方,相反,每种世界货币实体都是独立地流向在特定时期能提供最大预期利润的地区市场。

综合 贡德弗兰克 他说在1400-1800年间,世界上有四个地区长期介质着商品贸易的逆差,他们是日本、美洲、非洲和欧洲,美洲和日本靠出口白银来弥补他们的逆差,非洲靠出口黄金和奴隶来弥补逆差,因此,这三个地区都能够生产世界经济中的其他地方所需要的商品,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欧洲几乎不能生产任何可供出口来弥补其长期贸易赤字的商品。于是,他只能靠经营其他三个贸易逆差区的出口来过日子,为了平衡中国似乎永久保持着的顺差,世界白银流向中国。 三、白银货币化的原因 梁方仲 对白银的需求很大程度上是由赋税货币化引起的,而这种赋税货币化的动力来自政府的财政体系运作的需要,白银的流通,主要发生在政府财赋分配的领域。这种流通,虽然也可以引起商品流通的发达,但这种商业“一马当先”的繁荣,并不能引起手工业农业的同步发展。他将这种现像称之为“虚假繁荣”。

彭信威 1956年 白银的使用实由于纸币的贬值和铜钱的减少,纸币的贬值使人民需要一种稳定的货币。在正常状态下,人民就会使用铜钱,求以自卫。可是明初铸钱很少,洪武、永乐、宣德年间虽曾铸钱,但铸得不多;而且当局为了推行纸币,把这些钱贮存在国库,不发行出来,或则只赐给外国的使节。宣德以后,50年间完全没有铸钱,因此民间的针不够用,所以白银的通告,原是补充货币数量的不足。后来恢复鼓铸,但由于私铸猖獗,钱分等级,不能成为适当的价值尺度,这更促进了白银的使用。 另一方面,受到了中亚币制的影响。

傅衣凌《明代前期徽州土地买卖契约中的通货》1980年 中叶以后商品经济的发达 大量开采银矿 嘉靖以后,以同日本及东南亚各国贸易,白银大量流入 政府加征银响

四、白银的 影响 彭信威认为,明代白银 的盛行,不但刺激了中国的经济,而且 对于中国的文化,也产生了一种推动的作用。

阿特韦尔从白银流入对晚明经济的角度分析 首先是促进了晚明政府银库收放的增加 其次是促进了赋税制度的改革 再次是促进了晚明的经济繁荣

赵轶峰《试论明代货币制度的演变及其历史影响》1985 货币的白银化给传统的社会经济关系带来强烈的震动。 实物地租和赋税、大规模劳役征发制度在货币白银化进程中受到致命的冲击,松懈了土地和政治权力对直接生产者的束缚。 货币白银化还有力地打击了高度专制主义的封建社会体制 使货币在自身的性质上摆脱了几千年来紧密依赖于国家权力和国家财政的状况。国家无法像印造纸钞时那样轻易地把大批社会财富聚于自己控制下,也不能左右货币的比价和取弃。它代表的不是国家权力而是商品、货币自身的权力。 货币白银化促进了国家财政由实物中心制转向货币中心制。 货币的白银化还引起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货币白银化还使中国货币适时脱去了民族的外衣,成为世界货币,从而为中国开展对外贸易,广泛加入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改变数千年封闭自足的状态提供了可能性。

萧放《白银货币的周流和明帝国的命运》1989 晃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1993 直接有力地推动了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 对自然经济有强大的渗透力和破坏力 庄国土 首先,通货的转化对国内商品流通、大规模市场网络的形成意义重大 二是造成了中国对银元的大量需求,也使中国商品具有国际性,使中国成为世界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

戴建兵《西属殖民地银元对中国货币的影响》《亚洲钱币》2002 从货币文化的角度分析 首先是中国传统的以铜钱和纸币相结合的货币制度发生了根本变革,致使白银在大额交易和政府财政上起着纸币和铜钱无法取代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