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第七章力复习教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本章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本章复习课教学设计
3.重点:力的作用效果,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
难点:运用牛顿三定律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尤其是非平衡状态下的受力分析。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三定律等知识点。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视频等,形象直观地展示力的合成与分解过程,帮助学生化解难点。
2.互动交流:引导学生相互提问、解答,共同探讨力的奥秘,提高合作能力。
3.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1.习题设计: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习题,巩固学生对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三定律等知识点的掌握。
2.学生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习题,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本章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力的概念、分类及其作用效果,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能准确判断物体所受合力及分力。
2.使学生掌握牛顿三定律,了解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运用定律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常见力的计算方法。
7.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8.定期进行课堂小结和课后复习,巩固知识点,加强学生对力学的整体把握。
9.结合生活实际,强调力的合理运用和节能减排,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10.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力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解答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和不足,引导学生改正。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第七章-力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第七章-力

教案: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1N的力能使1kg的物体产生1m/s²的加速度。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计算: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力等于物体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即 F=ma。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掌握力的计量单位,理解1N的定义。

3. 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分析实际情境中的力的作用。

4. 学会计算力,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2. 重点:力的计算,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传感器、质量计、滑轮组、小车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尺子、计时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演示力传感器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的相互性。

3. 力的计量单位:介绍牛顿的定义,让学生理解1N的含义。

4. 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5. 力的计算:讲解牛顿第二定律,引导学生学会计算力。

6. 例题讲解: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1N=1kg·m/s²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计算:F=ma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受到一个3N的力,求物体的加速度。

答案:F=ma,a=F/m=3N/2kg=1.5m/s²2. 题目:一个物体受到一个4N的力,质量为3kg,求力产生的加速度。

答案:F=ma,a=F/m=4N/3kg≈1.33m/s²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力的合成与分解,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小结与复习》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小结与复习》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小结与复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力小结与复习》这一章节主要是对前几章关于力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复习,包括力的概念、种类、作用效果以及力的计算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力的相关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掌握,为后续学习更高级的物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章节之前,已经学习了力的基本概念、种类和作用效果,对力的计算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力的合成和分解、摩擦力等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摩擦力的概念,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帮助学生建立力的系统知识框架,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四. 教学重难点1.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及应用。

2.摩擦力的概念及其计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验、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力的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案。

2.准备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摩擦力计等。

3.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复习力的基本概念、种类和作用效果,引导学生思考力的计算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讲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并通过示例进行解释。

让学生明白力的合成和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从而加深对力的合成和分解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巩固对力的合成、分解和摩擦力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分解和摩擦力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讨论如何利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小结(5分钟)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合成、分解和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应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本章复习课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本章复习课课程教学设计

第七章力的复习课教学目标:1、能通过常见的事例和实验了解重力、弹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形变与弹力的产生,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知道重力的产生和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

4、通过复习能分析常见物体的受力情况。

5、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对本章知识点作一个梳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利用对典型题的分析,提高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

教学重点:1、力的作用效果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重力的大小和方向教学难点: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成正比的实验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实验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从开学到现在我们一直围绕着哪一个物理量在研究?二、复习知识框架1、学生自主复习本章知识点,通过列框架的形式(提前复习)2、教师总结梳理,查漏补缺(1)通过挤压矿泉水瓶和使粉笔自然下落的现象,引导学生说出力的作用效果,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通过手机套两次形变的小实验,引导学生得出力的方向能改变力的作用效果。

进一步引导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均能改变力的作用效果。

通过手机套恢复形变的小实验,引出手机套具有弹性;继续这个实验,在钢尺上放一颗糖,学生观察看到的现象,引出弹力的概念,(2)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学生动手操作,其他的同学观察他们的操作过程,指出操作过程中的不当之处。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注意事项。

3、例题分析(学生讲解)下列关于力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两个物体接触时才能发生力的作用B.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C.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D.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不一定要接触第九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在成都开赛,其中游泳项目在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游泳馆展开。

如图所示,游泳时向后划水,人向前运动,推动人向前运动的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此现象说明力的作用是__________。

如图所示,用电线将电灯吊在天花板上,下述几对力中属于相互作用的是()。

A.电灯对电线的拉力和电线对电灯的拉力B.电线对电灯的拉力和电线对天花板的拉力C.电灯受到的重力和电灯对电线的拉力D.电灯受到的重力和电线对电灯的拉力三、探究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大小的关系(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得出结论(完成弹力自主检测题,通过小实验完成检测)例题:把弹簧测力计的一端固定,另一端用2N的力拉它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N,如图甲所示;若将弹簧测力计的固定端取下,两端各施加一个2N的拉力而使弹簧测力计静止,如图乙所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A.0B.2NC.6N D.无法判断四、研究重力的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实验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得出公式G=mg,得出结论后,回顾重力与质量的区别。

中考物理总复习导学案第七章《力》

中考物理总复习导学案第七章《力》

2017年中考物理总复习第7章力班级:姓名:一、本章课标要求:1.经过常有案例或实验,认识重力、弹力,认识力的作用成效;2.用表示图描绘力,会丈量力的大小。

二、依据课标要求,联合海南及学生实质,确立以下的复习目标:1.知道力的相互性,认识力的作用成效,并能解说生活中有关的现象;知道力的三因素,会画力的表示图;会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大小;3.认识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式G=mg,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4.确认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能够应用其解决实质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会画重力表示图。

三、出题种类1.选择题、填空题:考察的主要知识点为力的相互性及作用成效,几乎每年都有1道;2.作图题:主假如重力作图(9年7考),但浮力(15年)和支持力也不可以忽视;3.计算题:有关重力G=mg的计算(2010、2014年)。

四、复习建议:1.复习力的相互性和作用成效时,利用身旁的一些物件做实验或展现图片,以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2.让学生多着手画力的表示图,特别是不一样情境下的重力表示图;3.重力公式G=mg的应用;4.不要忽视了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五、复习过程考点力力的表示图1.力观点:力是_______对_______的作用。

力不可以离开物体而存在,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3)单位:________,符号:;(4)丈量工具:______________。

(5)力的作用成效:①能够改变物体的 ____________;②能够使物体发生________。

6)力的三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成效。

2、力的表示图(1)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因素表示出来。

用箭头表示力的________,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________,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________。

(2)力的表示图的画法①定物——确立受力物体;②找点-----找卖力的作用点,一般画在物体的几何中心;③画线——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出一条线段;F=50N④标箭——在线段的终点标出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复习-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复习-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复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的复习。

复习内容主要包括:章引言、力的概念、种类及作用效果、测量工具、重力、二力平衡、相互作用力、摩擦力等。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力的概念、种类及作用效果,能运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要素分析力的作用。

2. 熟练使用弹簧测力计,了解其原理。

3. 理解重力、二力平衡、相互作用力、摩擦力的概念及应用,能在实际情景中识别这些力的存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力的概念、种类、作用效果、测量工具的使用,重力、二力平衡、相互作用力、摩擦力的概念及应用。

2.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摩擦力的判断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弹簧测力计、滑轮组、木板、毛巾、瓶子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如提书包、拉窗帘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

2. 复习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具有大小、方向、作用点三要素。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定义,讨论力的作用效果。

3. 复习力的种类:按性质分,有力、压力、摩擦力、弹力等;按效果分,有拉力、推力、张力、压力等。

让学生举例说明不同种类的力。

4. 测量工具:介绍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演示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5. 复习重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讲解重力的计算公式,让学生举例说明重力的应用。

6. 复习二力平衡: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让学生分析生活中哪些现象符合二力平衡。

7. 复习相互作用力:相互作用力是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让学生举例说明相互作用力的应用。

8. 复习摩擦力:摩擦力是两个接触面之间的阻碍相对滑动的力。

讲解摩擦力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分析生活中摩擦力的应用。

9.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力的现象,如骑自行车、踢足球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复习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的复习课。

复习的内容包括本章的主要知识点,如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测量工具的使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力的合成与分解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测量工具的使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力的合成与分解等基本知识。

2.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测量工具的使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力的合成与分解。

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用,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力的演示实验器材、测量工具、多媒体设备。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一个力的演示实验,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引出力的概念。

2. 知识回顾(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本章所学内容,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测量工具的使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力的合成与分解等。

3. 典例讲解(10分钟)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用,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力的测量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5. 课堂小结(5分钟)6. 布置作业(5分钟)设计一些有关力的合成与分解、二力平衡条件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测量工具的使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力的合成与分解。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2. 请介绍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3. 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一定满足什么条件?4. 请举例说明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应用。

答案:1.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要观察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被测力的大小不能超过测力计的量程;使用时,让弹簧测力计的轴线与力的方向一致;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盘垂直。

第七章 力复习教学设计

第七章 力复习教学设计

《第七章力》复习课(3页)主备人:徐名国审核人:张建国一、学习目标:1、讨论形成知识框架;2、看书讨论基本概念及规律;3、会探究实验或作图;4、会利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习过程:目标一:请同学们看书讨论形成力相关基本概念知识框架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________。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的。

相互接触的物体间________有力,相互有力的作用的物体间并不一定________。

2.力的单位是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

3.力的作用效果:一是使物体发生________;二是使物体的________发生改变。

4.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重要因素有三个,就是力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它们被称为力的三要素。

力的三个因素中只要有一个发生改变,力的作用效果就将_______。

5.力的示意图:是从力的作用点开始,沿着力的方向画的一条带_______的线段。

6. ________仪器叫做测力计。

常用的是测力计是________________。

它的原理是根据“在弹性限度内,弹簧所受的拉力越大,弹簧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

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在测量前要了解其________和的大小,使用时,并较正___________。

实际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受力方向沿弹簧的________方向;观察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线________。

7.物体发生________时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拉力、压力都属于弹力。

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变有关,形变越________,弹力越大。

8.由于______ 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总是__ ___;作用点在物体的______,大小为G=_______,其中g=________N/kg,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力的方向总是_____ ___。

9、物体所受到的重力和它的成正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用力提水桶时,水桶对手的拉力,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 .
2.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C.只有接触的物体才有可能有力的作用
D.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使用弹簧测力计前首先要对弹簧测力计进行观察,观察指针是否对准,还应当观察和 .
4.下列关于弹簧测力计的几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用弹簧测力计测力时,被测力的大小应在测量范围之内
B.用弹簧测力计测力时,其读数应根据最小分度值确定
C.测量前一定要校零
D.实际测量力时,测力计内的弹簧伸长方向不一定要跟所测力的方向在一条直线上
5.用100N的力作用于A处竖直向上提一重物,若用力的图示法表示这个力,则图3所示各图中正确的应是[]
6.体育课上,只见小明用力将铅球沿斜上方推了出去,在空中运动了一段弧线后落到地面,地面被砸了一个坑.在这个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都体现了力的作用效果.
(1)铅球受到小明的推力作用后,其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由变为;
(2)铅球脱离手后,不沿斜向直线运动,轨道向下弯曲,这是因为;
(3)铅球以某个速度砸向地面,最后处于静止,这是因为;求落地时,地面被砸了一个凹陷的坑,这是因为 .
7.在日常生活中,你有过下面的经验吗?请你用所学的知识填空解释这些现象.
(1)要让小船离开岸边,可以让岸上的人推一下小船,此时小船受到对船的,船由静止变为运动了,也可以将竹篙用力撑岸边,此时对岸有力的作用,那么,对也有力的作用,船因此受到力的作用而运动.
(2)人如果要从地面上跳起来,必须用脚蹬地,此时,对有力的作用;同时,对也有力的作用,如果力大于人的重力,人就跳起来了.
(3)小高用力去推一块大石块,大石块纹丝未动,而小高的脚向后滑.小高向后滑的原因是 .
8. 请你设计三个小实验,来分别说明(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9. 小民同学设计了下面几个实验,想利用它们来说明本节课所学习的几个知识.
实验一:用力推动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小球,小球若受到向左的推力,就会向左运动;受到向右的推力,就会向右运动.当推力的大小不同时,小球移动的快慢也会有所改变.
实验二:将两个相同的磁铁分别固定在小车上,
如图4所示,把左车移近右车时,两车相吸,右
车也在向左车靠拢.若将任一车上的磁铁两极位置对
调,则两车移近时相互排斥,松手后两车同时向后退.
实验三:课外活动时,用手将陶土捏成各种形状.
请你:(1)找到相同的器材(没有陶土可以用橡皮泥代替),重新做一下上面的实验.
(2)回答:以上三个实验分别说明的问题
实验一: .
实验二: .
实验三: .
图4
10.请你找一块塑料平板,将平板搁在几个大小相同的瓶子上,让一辆玩具小车无线遥控或上发条的小车均可)的车轮转动,随后把小车放在平板上,如图5所示.请你预测一下:小
车会向前运动吗?平板会运动吗?如果会运动,向什么方向运动?说出你所预测的理由,然后用实验来检验.
力(参考答案)
1.(1)人车(2)水桶手 2.C 3.零刻度线量程最小分度值 4.D 5.D 6.(1)静止运动(2)受到重力作用(3)地面对铅球有力的作用,使铅球由运动变为静止,铅球对地面有力的作用,使地面发生形变 8.(1)人作用力篙岸篙(2)脚地地人地对人的作用(3)石块对人也有推力,若该推力大于地面对人的摩擦力,脚就会打滑 8.略 9. (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相互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也能产生力的作用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0.会会向后提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