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史·笔记整理

合集下载

唐贤兴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笔记

唐贤兴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笔记

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欧洲国际关系第一节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二、“三十年战争”1战争起因——宗教改革。

1555年9月,德意志新教诸侯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签订《奥格斯堡宗教和约》,天主教诸侯对此十分不满;同时,德意志诸侯分离体制进一步巩固。

到17世纪前半期,以皇帝为首的旧教诸侯与新教诸侯之间,中央集权势力与诸侯割据势力之间的斗争在德意志的政治生活中占主导地位。

1608年,英法荷支持下的“新教同盟”成立,以巴拉丁选侯为领袖;1609年,皇帝、罗马教皇和西班牙支持下的“天主教联盟”成立,以巴伐利亚公爵为领袖。

欧洲列强的介入使得德意志问题复杂化,内部矛盾扩大为国际间冲突,宗教矛盾演变为各国君主争权拓土的斗争。

战争直接原因:皇帝马提亚对波希米亚新教徒实行镇压政策。

在并入神圣罗马帝国后,历任皇帝一直试图保持天主教势力在波西米亚的统治地位,但其仍保有较大自治权,议会和新教教会继续存在。

1618年,波希米亚王位空缺,马提亚违背“大诏书”,任命天主教徒斐迪南公爵担任国王,迫害新教徒,从而引起了新教徒的激烈反对,矛盾不断激化。

5月23日的“掷出窗外事件”成为战争的导火索。

2、战争进程波希米亚阶段:1618-1625;丹麦阶段:1625-1629;瑞典阶段:1630-1635;法国-瑞典阶段:1635-1648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1648年10月,各方缔结《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2、评价:和约是在新教势力占优势的情况下缔结的,内容反映了这种实力的对比。

沉重打击了哈布斯堡王朝。

帝国被迫承认各诸侯国有独立的外交权,政治上分裂,更处于一种分崩离析的境地。

皇帝建立统一帝国和恢复天主教在欧洲统治地位的企图彻底破灭了。

西班牙的实力被极大削弱,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法国“天然疆界”的要求部分得到实现。

瑞典得到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的最重要港口以及易北河和威悉河的入海口,增强了实力,成为北欧强国。

和约调和了旧矛盾,也造成了新的不均与和矛盾。

国际关系史 笔记整理

国际关系史 笔记整理

第一节 古希腊(公元前一千年——公元元年)绪论:古风时代,古希腊经历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废除王权的运动。

之后由贵族组成的长老会议掌握国家大权。

并选任执政官(国家最高领导人)。

之后的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与伯里克利的改革逐渐减小贵族执政的权利,真正使得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推行直接民主。

一、 雅典民主政治的三次改革 1、梭伦改革奠定基础:“解负令”与取消债务奴隶制。

废除世袭贵族的垄断权利,不再以出身而以财产的数量来。

设立公民大会和四百人议事会。

首创陪审法庭。

2、克利斯提尼改革:设立十个区域性部落,取代传统的四个血缘部落。

设立五百人会议,取代四百人会议。

吸收全体公民参政议政。

“陶片放逐法”作为民主政治的保障。

雅典民主政治由此进入成熟阶段。

3、伯里克利改革: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构,一年召开十次。

一切官职向所有等级的公民开放,执政官通过抽签方法产生。

颁发观剧津贴二、雅典民主政治本质 1、主权在民2、人人平等(在法律面前,抽签决定官职)3、法律至上(坚决否定人治,崇尚法治)三、3次重要战争希波战争(公元前492-449年)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404年) 亚历山大东征(公元前334~324年)Figure 1伯里克利时期第二节古罗马(公元前753年到公元476年)一、公元前753年罗马建城实施王政二、公元前509年建立了罗马共和国开始贵族共和(执政官、军事紧急独裁官、元老院共同统治)贵族与平民之间的斗争产物:保民官(否决权,否定执政官和元老院的决议)《十二铜表法》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原因:1、平民被排斥于国家政治生活之外,不能与贵族分享国家权力,尤其是不能担任高级官职和进入元老院。

2、无权参与公地的分配和使用。

3、债务奴役的威胁。

三、从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的转变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过渡的历史进程,包括以下环节:苏拉的个人独裁→前三头同盟即庞培、恺撒、克拉苏的权力分割→恺撒的个人独裁→后三头同盟即安东尼、雷必达、屋大维的权力分割→屋大维的个人独裁和元首政治的建立。

简明国际关系史笔记 肖月.朱立群

简明国际关系史笔记 肖月.朱立群

2+4方案:由美国提出的关于德国统一问题的方案。

随着1989年包括民主德国在内的东欧局势的巨大变化,德国统一问题出现新情况。

同年11月8日,民主德国宣布开放同西德和西柏林的边界。

11月28日,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提出统一德国的十点计划,统一进程明显加快。

由于德国统一的问题历来是牵动欧洲全局的最敏感问题,引起了相关国家的密切关注。

1990年2月13日美国提出“2+4”方案,即先由两德讨论有关统一的政治,经济和法律等“内部问题”,然后由两德和美英法苏四大国就未来德国在欧洲的军事政治地位,欧洲结构,柏林地位,结束四大国的权利与义务,波德边界,对德和约等“外部问题”谈判,其结果提交欧安会35国首脑会议确认。

方案得到两德和苏英法的赞同,按照2+4方案,两德和苏英法美召开了多轮“2+4外长”会议,就德国统一的内外部问题达成协议,从而为德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五国外长会议:二战结束后,为缔结和约做准备而设立的专门性协商机构。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美,苏,英三国政府首脑在波茨坦会晤后,发表公报宣布,将“设立五大国外长会议,继续进行关于缔结和约所必需的准备工作”“外长会议当前重要任务为受权起草对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及芬兰的和约,以提交联合国家,并就欧战结束时未决之领土问题,拟出解决方案,会议将负责准备对德和约”为执行上述每一项任务,会议将由在本任务所涉及的某一敌国投降书上签字的国家代表组成,在研究对意和约时,法国将被认为是在意大利投降书上签字的国家。

其他成员国将在讨论与之直接有关的问题时,应邀参加会议。

从1945年至1949年共举行了六届外长会议。

布鲁塞尔条约组织:全称《合作与集体防御条约》组织。

英,法,荷,比卢五国在美国运行下组成的政治军事组织。

1948年3月17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签署,8月25日条约生效时正式成立。

表面上是为了防止德国重新侵略,实际上是为了对抗苏联的威胁。

主要内容是,加强相互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合作;当任何一缔约国受到“武装攻击”时,其他缔约国应提供力所能及的一切援助;同时建立咨询理事会作为条约的执行机构。

国际关系史整理

国际关系史整理

简答题:一、希腊时期的国际关系:三次战争1、第一次是希波战争(前490-前478)。

希波战争是古代波斯帝国为了扩张版图而入侵希腊的战争,战争以希腊获胜、波斯战败而告结束。

希波战争实际上不止一次,里边有好多战役,所以在英文里边希波战争叫Persian Wars.2、第二次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前431-前404),是以雅典为首的提洛斯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战争,斯巴达最后获胜。

这场战争结束了雅典的经典时代,结束了希腊的民主时代。

几乎所有希腊的城邦参加了这场战争,其战场几乎涉及了整个当时希腊语世界。

在现代研究中也有人称这场战争为古代世界大战。

3、第三次是亚历山大东征:四次改革:1、第一次是公元前600年的“德拉孔立法”。

德拉孔可能也是执政官。

他立了一条法,动摇了寡头政治,使得公共事务不能几个人说了算,违反了这个法律的或者犯了罪的就采用极刑。

后来“德拉孔”这个词变成了“严酷”的意思。

2、第二次是“梭伦改革”。

在这些改革里边梭伦改革影响最大,虽然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僭主政治,但是梭伦改革的思想,包括里边的一些内容,凡是改革派都说接受的。

直到现在,西方的民主制度还是有他的影响的,提到民主传统时总要提到梭伦。

(梭伦(Solon,前638年- 前559年),生于雅典,出身于没落的贵族,是古代雅典的政治家,立法者,诗人,是古希腊七贤之一。

梭伦在前594年出任雅典城邦的第一任执政官。

)3、第三次重要的改革就是伯里克利改革。

伯里克利改革发生在希波战争和伯罗奔尼撒战争之间,他改革的特点可以概括成这么几条:(一)在民主政治中,贫困不能阻止一个公民参与城邦公共事务;(二)对政府工作人员实行工资津贴制度;(三)政府的工作人员从人民当中抽签产生,任期一年,一年以后再抽签(这就有了直接民主的形式,与后来的代议制有所不同);(四)元老院和公民会议作为决定城邦政治事务的机构,公民会议凡是18岁以上的男子都可以参加,由各部落推选产生,但奴隶和妇女除外。

国际关系史(王绳祖)笔记

国际关系史(王绳祖)笔记

第一编近代国际关系(十七世纪中叶—--一八七一年)第一章17世纪中叶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欧洲国际关系第一节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时间:1618年—1648年导火线:哈布斯王室压迫捷克新教徒,剥夺他们的政治权利,激起了捷克人民起义。

参战对象:一方以法国为首,包括瑞典,丹麦,以及在宗教改革中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实力的德意志诸侯。

另一方则以神圣罗马皇帝为首,包括了奥地利,西班牙以及在宗教改革中失去了疆土与削弱了实力的德意志诸侯。

矛盾对象:天主教徒与新教徒,捷克人和日耳曼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与德意志诸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A内容:①、法国,瑞典和德意志的新教诸侯得到了大片领土。

法国取得阿尔萨斯,并肯定了它早先取得的三个主教区---梅斯,土耳其和凡尔登归它所有。

瑞典则获得了波罗的海沿岸和北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并且取得了军费赔偿。

②、限制了皇帝的权利,承认各诸侯有独立的外交权,从政治上分裂了帝国。

③、瑞士和荷兰的独立获得缔约国的承认。

④、卡尔文教派可享受与路德教派同样的权利;在帝国法庭中,天主教和新教的法官各占的人数相等。

B和会与和约为近代国际法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①、会议本身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问题的先例;②、和约承认了德意志各诸侯国享有独立的主权,承认了荷兰,瑞士为独立国,在实践上肯定了格老秀斯所提出的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等原则是国际关系中应该遵守的准则;③、约文规定,缔约国不得破坏和约的条款,创立了对违约国家可施与集体制裁的案例;④、和约承认,新旧两教享有同等的权利,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下的世界主权论,使国际法脱离神权的束缚;⑤、和约缔结后,各国逐渐建立了常驻使节,这有利于增进各国之间的邦交。

成就说明,国际关系和国际法二者互相为用,互相促进的。

第二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的经济实力,海上实力都得到了加强。

当时制定和执行英国对外政策的代表人物是代表大资产阶级和上层新贵族利益的克伦威尔,因而探讨这个时期的国际关系,有必要阐述克伦威尔的对外政策1、克伦威尔的对外政策①、。

国际关系史课堂重要笔记

国际关系史课堂重要笔记

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天主教同盟诸侯和法国在X斯特谈判的会议与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新教诸侯和瑞典在奥斯那布鲁克谈判的会议统称为“威斯特伐利亚和会”。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与1648年10月24日正式签订。

其主要内容为:各德意志诸侯国都享有主权;阿尔萨斯割让给法国;瑞典得到波米瑞尼亚等地;各德意志邦能确定自己的教会;荷兰与瑞士获得完整主权,摆脱神圣罗马帝国,真正独立。

威斯特伐利亚和会的意义:开创以会议解决争端的先河;确立国家主权平等原则;确立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被打破,世俗专制的封建王权体制得到了加强;确立外交常驻代表机构的制度;是国际法产生的标志;在欧洲大陆形成“均势”格局;结束了三十年战争;建立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的第一个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乌德勒支和约1713年4月7日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双方:法国、西班牙和英国、荷兰、普鲁士、葡萄牙于荷兰的乌德勒支签订了《乌德勒支和约》。

《乌德勒支和约》的主要内容:瓜分了西班牙;承认波旁王朝的腓力浦五世对西班牙王位的继承权,但他及其后代必须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以使西班牙不与法国合并;荷兰取得南尼德兰堡垒;英国占领西班牙的直布罗陀海峡并获得西班牙在美洲殖民地专卖黑奴的权利,从法国取得纽芬兰、阿卡第亚、哈德逊湾等北美属地;奥地利从西班牙手中取得西属尼德兰、意大利部分地区和萨丁堡;葡萄牙得到亚洲的贸易权。

《乌德勒支和约》的意义:欧洲大陆的均势得到维护,大国势力不断被削弱(例如法国),小国势力不断增强(例如普鲁士和英国);普鲁士也加入了强国之列;英国从一个岛国发展为欧洲的一个强国,且获得海上主宰权。

法国资产阶级对国际关系和国际关系原则的基本看法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各个最高权力机构发布了大量文件,体现了法国资产阶级对国际关系和国际关系原则的基本看法,并商谈了一些新规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主权在民”和“民族利益至上”的思想,普遍和平和正义原则、不干涉原则等。

北大、人大国关院考研-刘德斌《国际关系史》笔记及课后习题答案

北大、人大国关院考研-刘德斌《国际关系史》笔记及课后习题答案

2014年各高校政治学&国际关系&外交学考研专业课基础班视频课程+近五年真题、笔记等全套资料+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指导=1680~3000元7月1日前报名,8折优惠!2014年北大国关院考研攻略北大国关院考研-《国际关系史》笔记及课后习题答案刘德斌目录国际关系史导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讲学科·理论·叙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国际关系史的学科定位:新兴的、跨学科的一门学问....... 错误!未定义书签。

2、理论的开放意识: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国家间关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3、叙事的整体观念:对宏大叙事的批判与多元论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讲大国外交思想·欧洲经验·全球视野................................... 错误!未定义书签。

1、英国与均势外交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法国与欧陆霸权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德国与东西方政策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笔记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笔记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笔记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笔记13404班严泽川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欧洲国际关系学习提示: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掠夺活动推动了世界贸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也对欧洲各国的政治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进入 17 世纪,神圣罗马帝国走向衰落,各诸侯与皇帝之间,天主教派与新教派之间斗争激烈,并导致“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欧洲进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时代。

和约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德意志各诸侯国享有独立主权,以及瑞士、荷兰为独立国。

缔约以后,各国普遍建立了常驻外交使节,进行专门的外事活动,正式国际关系逐步建立。

和约破除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明确了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国际关系中的基本原则,促进了近代民族主权国家的形成。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各交战国妥协的产物,勉强调和了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的国家体系,但也为以后欧洲列强发起新的战争埋下了隐患。

在 17 世纪后半期和 18 世纪的欧洲战争中,宗教利益、王朝利益和道德原则不再是决定国家对外政策的主要依据,国家利益和理性原则逐渐指导着国家的主要行动。

这一时期,欧洲列强用战争来解决矛盾,用和约和妥协来结束战争。

战后的和约主要对所争夺的利益进行再分配,而不公正之处又引起新的战争。

其中的一些条款丰富了近代国际法的内容。

以国家主义为特征的近代专制国家体系逐步形成。

“三十年战争”前的五大强国法、奥、英、荷、瑞在战后地位各有升降。

到法国大革命之前,欧洲国际体系的主要参与者基本上确定为英、法、俄、普、奥五国。

在欧洲国际事务中,英国的主要角色是制衡者,其他四国是欧洲大陆的霸权争夺者。

学习要点:1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性质、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2 欧洲主要国家的力量消长与矛盾转化。

3 欧洲国际政治重心的转移。

4 重要战争、和约及其影响。

5以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分析该时期的欧洲国际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关系史》(近代卷)笔记一. 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1.起因:神圣罗马帝国与德意志诸侯意欲削弱对方力量,借新教与天主教之争而发起战争2. 导火线:斐迪南二世任波西米亚国王,遭民众反对。

布拉格议会中的新教徒代表将国家派来的官员抛出窗外(史称“抛出窗外事件”),次日发动布拉格起义。

3. 过程:(1)波西米亚—巴拉丁阶段(1618~1624年)波西米亚和巴拉丁联军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作战。

斐迪南二世联合天主教联盟和西班牙击败联军,波西米亚成为奥地利的一个省,西班牙占领巴拉丁。

(2)丹麦战争阶段(1625~1629年)英国、荷兰、丹麦为了打击斐迪南二世结成同盟,由丹麦派兵德意志北部,被皇帝击败。

斐迪南二世控制北部德意志。

皇帝颁布归还教产敕令,规定新教诸侯将1552年之前夺取的土地归还天主教诸侯。

(3)瑞典战争阶段(1630~1635年)瑞典为在波罗的海争霸,入侵德意志北部,取得法国和德意志新教诸侯支持。

战争初期,瑞典作战顺利,占领了德意志北部和中部一些地区以及慕尼黑。

但在吕岑战役中,瑞典国王古斯塔夫斯二世阵亡,瑞典军队逐步退至波罗的海沿岸。

斐迪南二世与勃兰登堡和萨克森缔结《布拉格和约》,同意不在该地区实施《教产归还敕令》。

斐迪南二世再次获胜。

(4)法国—瑞典阶段(1635~1648年)法国与瑞典、荷兰结盟对斐迪南二世宣战,斐迪南二世得到西班牙、巴伐利亚、勃兰登堡和萨克森的支持。

法国在战争初期战绩一般,但瑞典占领了北部和中部德意志。

1637年,斐迪南二世去世,其子费迪南三世即位,在军事上败给瑞典。

西班牙因国内反西班牙革命以及对法作战的失利,丧失了在欧洲的军事优势。

费迪南三世被迫求和。

4. 结果: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瑞典占有西波美拉尼亚和部分东波美拉尼亚、维斯马以及不莱梅和维尔登,控制奥得河、易北河以及威悉河口(2)法国获得阿尔萨斯(3)重申教随国定原则(4)承认德意志各邦诸侯享有内政外交自主权(5)确认瑞士退出神圣罗马帝国。

西班牙承认荷兰独立二.英荷商业战争1. 起因:英国想限制荷兰的商业霸权和海上优势2. 过程:(1)第一次英荷战争(1652~1654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欲摧毁荷兰的商业优势。

荷兰拒接承认,英国以违反航海条例为由扣留并没收荷兰商船,双方爆发战争,荷兰被击败。

双方签订《威斯敏斯特条约》,荷兰接受航海条例,英国获得在荷属摩鹿加群岛设立商站的权利。

(2)第二次英荷战争(1665~1667年)英国颁布《鼓励和发展造船业与航运业条例》,激化了英荷矛盾,1665年3月战争爆发。

英国初期占优势,但荷兰的到法国支援,在英吉利海峡击败英军。

双方开始谈判,无果。

荷兰封锁伦敦。

英国最终与荷兰签订《布雷达条约》,英国修改航海条例,荷兰将新阿姆斯特丹割让英国。

(3)第三次英荷战争(1672~1674年)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因需法国的军事经济援助,参与法国的反荷战争,于1672年发动战争。

英国在海上取得胜利,但1672年,英王查理二世的外甥威廉三世就任荷兰执政,英国便接受西班牙的调解,与荷兰签订第二个《威斯敏斯特和约》,荷兰支付200万金币的赔款。

三.法国欧洲霸权争夺1.法西战争(1649~1659年)(1)起因:法国想趁西班牙被削弱的机会,夺取西班牙领土;西班牙欲乘法国发生“投石党运动”之机,趁火打劫。

(2)过程:1649年,西班牙借支持“投石党”之名,侵入法国北部,又组织三方面军队向法国进攻。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平息投石党运动,联合英国合击西班牙。

西班牙因法国与莱茵河及德意志北部一些邦国结成防御同盟而失去神圣罗马帝国支援,最终战败。

(3)结果:双方缔结《比利牛斯和约》1.西班牙割让鲁荣西及西属尼德兰的阿尔土瓦等地2.法国归还在加泰罗尼亚占领的领土3.法王路易十四娶西班牙公主玛丽·泰蕾莎为妻,公主放弃西班牙王位继承权,但可获得50万克朗的嫁妆2. 遗产继承战争(1667~1668年)(1)起因:西班牙国王未能兑现给玛丽泰蕾莎的50万克朗嫁妆(2)过程:法国在争取到英国与莱茵联盟有利的态度之后,对西班牙不宣而战,入侵西属尼德兰。

英荷两国考虑到自身安全,与瑞典结成三国同盟,促使法西和谈。

法国迫于三国压力,在攻占弗朗斯孔泰后,与西班牙进行和谈。

(3)结果:《亚琛条约》的签订:法国占有西属尼德兰的沙勒罗瓦、杜埃、图尔内、里尔等十二座城市,但退出弗朗斯孔泰。

3. 法荷战争(1672~1678年)(1)起因:法国拓展东北部国界的愿望;法国意欲削弱荷兰的海上优势以发展海外贸易;法国希望挽回《亚琛条约》的损失。

(2)过程:法国与英国、瑞典结为同盟,孤立荷兰。

1672年,法国向荷兰宣战,进军莱茵河,迅速占领荷兰南方三省。

荷兰通过与奥地利、西班牙和洛林公国结成同盟,逐渐扭转局势。

英国退出战争,法国将矛头指向西班牙。

然而,瑞典的失利与原同盟者德意志邦国转向荷兰使法国处于劣势。

法国利用金钱使英国出面调停,交战双方开始和谈,同时法国攻占奥属弗莱堡等地以获取有利的谈判条件。

(3)结果:法国与西荷奥三国签订《奈梅根条约》1.法国交还所侵占的荷兰领土,交还西班牙沙勒罗瓦等地,兼并西班牙瓦朗谢讷康布雷等地,获得弗朗斯孔泰,得奥地利同意占领布雷萨克,从洛林公国得到隆维和南锡。

2.荷兰商船有权同法国及其敌国进行自由贸易。

3.法国放弃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得到的在菲利普斯堡的驻兵权4. “大同盟”战争(1688~1697年)九年战争(1)起因:路易十四想趁巴拉丁选帝侯死亡和哈布斯堡王朝同土耳其作战之机,兼并德意志的土地,其要求遭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拒绝(2)过程:1688年,法国向皇帝宣战,进攻巴拉丁,又向荷兰宣战。

利奥波德一世于战前与西班牙、瑞典及巴伐利亚的邦国结成奥格斯堡同盟,战后英荷等国陆续加入,形成反法“大同盟”。

前期法军优势明显,海陆作战皆处于上风,但由于无法使同盟国家停止作战,战争持久化。

路易十四自知取胜无望,便邀请瑞典国王来调和,遭拒绝后,法国转向从内部瓦解“大同盟”。

英荷因在战争中损失过大,便响应法国建议,和谈开始。

(3)结果:法国与西班牙、英国、荷兰以及神圣罗马帝国签订《里斯维克和约》1.法国将《奈梅根和约》后兼并的西班牙领土归还,归还战争中侵占的神圣罗马帝国领土,从神圣罗马帝国割得斯特拉斯堡,归还洛林于洛林公爵2.法国承认威廉三世的英王地位,和平解决两国北美哈德孙湾边界问题3.确认《奈梅根和约》条款4.荷兰将印度东南部的本地治理归还法国5.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年)(1)起因:西班牙国王查理二世无子嗣,法国与利奥波德一世都宣称自己有权继承西班牙王位。

路易十四通过在西班牙王室中的大量工作以及法西永不在同一君主统治下的允诺,使自己的孙子菲利普·安茹当上西班牙国王。

但路易十四不久便违约且进攻西属尼德兰,又公开支持流亡的斯图亚特王室为英国君主,引起英荷奥的不满。

(2)过程:英荷奥结为三国同盟向法国和西班牙宣战。

法国在战场上不占优势,接连失利。

英国和奥地利成功地使法西的盟友葡萄牙和萨伏依倒向自己,英军又成功占领直布罗陀,使得法国处境更加困难。

但由于此时英国国内托利党上台,希望与法国和谈来确保英国的商业以及海上优势且英国担心奥皇查理六世获得西班牙王位,势力坐大,便转向与法国和谈。

法国与英、荷、奥、葡、普、萨伏依签订《乌德勒支和约》,西班牙也与英国签订《乌德勒支和约》。

奥地利继续作战,但因被孤立,最终只好与法国和谈,缔结《拉斯塔特和约》(3)结果:英法《乌德勒支和约》1.英荷承认菲利五世为西班牙国王,但法西不得合并;法国承认安妮继承英国王位2.法国于和约签订后五个月内将敦刻尔克的防御工事拆除3.法国归还英国哈德孙湾和海峡连同周围地区,割让圣克里斯托夫岛、阿卡迪亚以及纽芬兰,并赔偿英国损失4.普鲁士国王获得部分上格尔德兰和纳沙特尔公国,但放弃奥朗日公国5.法国将控制的西属尼德兰交给荷兰,待奥皇停战后交还奥皇,但荷兰保留部分上格尔德兰6.法国承认葡萄牙在亚马孙河两岸的主权英西《乌德勒支和约》1.西班牙割让直布罗陀,但西班牙获英国出让该处的优先权2.英国获在西属北美殖民地从事黑奴贸易的垄断权3.西班牙将西西里亚王国让给萨伏依公爵,当萨伏依家族无嗣时,再归西班牙法奥《拉斯塔特和约》1.法国保留阿尔萨斯及兰道,将布雷萨、弗赖堡及凯尔归还奥皇2.奥皇同意恢复巴伐利亚和科隆选帝侯的国土和特权3.奥皇获西属尼德兰4.法国承认撒丁、那不勒斯、米兰及托斯卡纳为奥属意大利领地四.西里西亚战争1.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1740~1742年)(1)起因:查理六世之女玛丽亚·特雷萨继承奥地利帝位,普鲁士想占领西里西亚(2)过程:法国和西班牙也想瓜分奥地利土地,便与巴伐利亚普鲁士萨克森结盟由法国和巴伐利亚进攻波西米亚。

英国与荷兰支持奥地利,英国劝说奥地利放弃西里西亚,奥地利因依赖英国援助,只好与普鲁士签订密约,以西里西亚交换被俘奥军。

但奥地利的布拉格被占领后,普鲁士又重开战火。

奥地利攻占巴伐利亚首都,但后奥军被布鲁士击败。

在英国调停之下,双方缔结《柏林和约》,普鲁士得到西里西亚,奥地利借机将法军赶出了波西米亚。

2.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1744~1745年)(1)起因:奥地利女皇玛丽亚·特雷萨想收复西里西亚,普鲁士为确保对西里西亚的占有,先发制人(2)过程:普王腓特烈二世攻入波西米亚,而后入侵巴伐利亚和萨克森,逐出奥军。

奥地利与英荷萨克森结盟以求扭转颓势。

巴伐利亚新选帝侯马克西米连三世与奥地利缔结《菲森条约》,选举特雷萨的丈夫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为弗兰茨一世,巴伐利亚收回所有失地并退出战争。

俄国担心普鲁士强大,而欲干涉战争,形势对奥地利更为有利。

但在英国的干涉之下,奥普两国最终签订《德累斯顿条约》,普鲁士继续占有西里西亚和格拉茨,但必须归还萨克森领土和承认弗兰茨一世。

战争结束。

之后英奥与法国作战,即使奥地利有俄国援助,也未能获胜,欧战进入僵持阶段。

最终,英法双方认为战争负担太重,签订《亚琛和约》,结束了奥地利地位继承战争。

3.第三次西里西亚战争(又称“七年战争”1756~1763年)(1)起因:普奥的西里西亚之争和英法殖民地及海上霸权之争(2)过程:两次西里西亚战争使英奥关系松动,英国为保汉诺威安全与普鲁士结盟,这激怒了奥地利,奥地利转向与法国结盟。

1756年,英国对法宣战,普鲁士进攻萨克森,引起奥地利队普作战。

普鲁士攻占萨克森之后由两方面入侵奥地利。

俄国出于反普的需要,加入法奥同盟,后瑞典加入。

普军在国王腓特烈二世的领导下多次挫败对手,但由于兵力无法保证,形势日渐不利。

之后,普军丢失了已占领的德累斯顿、格拉茨等地,都城柏林甚至被俄国占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