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诗词学习笔记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上册诗词三首笔记

九年级上册诗词三首笔记

九年级上册诗词三首笔记第一首:《酬乐天扬州初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作者简介:刘禹锡,字梦得,出生于772年,卒于842年,是洛阳(今属河南)人。

他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曾担任太子宾客,因此被世人尊称为“刘宾客”。

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刘白”。

他的诗歌作品刚健豪迈,清俊明朗,被誉为“诗豪”。

此外,他的散文作品也长于说理,传世的《刘梦得文集》就是他的散文作品集。

背景资料:在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参与了王叔文集团的改革,然而改革失败后,他被贬到外地担任官职长达二十多年。

到了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在扬州遇到了白居易。

在宴席上,白居易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屡遭贬谪、怀才不遇的命运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作为答谢,刘禹锡创作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诗歌解读:1.这首古诗主要描述了诗人遭遇政治挫折后的内心感受,包括苦闷、抑郁和不平。

2.诗人以“积极乐观”为主题,通过写作表达了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又表现了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3.这两句诗运用了典故的写作手法,包括“闻笛赋”和“烂柯人”。

诗人表达了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

这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之情以及对岁月流逝、世事变迁的感叹。

4.这两句诗使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以“沉舟”和“病树”比喻久遭贬谪的自己。

尽管原意是表达身世的愤懑,但它们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并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后人用这两句诗比喻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等。

中心思想:《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情感。

同时,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第二首:《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理(字词详解句子翻译课文分析)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理(字词详解句子翻译课文分析)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理(字词详解句子翻译课文分析)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汇总岳阳楼记范仲淹(北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2)守巴陵郡。

越明年(3),政通人和(4),百废具(5)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7)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8),在洞庭一湖。

衔(9)远山,吞(10)长江,浩浩汤汤(11),横无际涯(12);朝晖夕阴(13),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14)也。

前人之述备(15)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16),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17)霏霏(18),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19),日星隐曜(20),山岳潜形(21);商旅不行,樯倾楫摧(22);薄暮冥冥(23),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24),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25)明,波澜不惊(26),上下天光,一碧万顷(27);沙鸥翔集(28),锦鳞(29)游泳;岸芷汀兰(30),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31),静影沉璧(32),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33),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34)之心,或异二者之为(35),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6);居庙堂(37)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38)?【注释】(1)范仲淹(989—1052)。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本文选自《范文正公文集》。

(2)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3)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越,及、到。

(4)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5)具:通“俱”,全,皆。

(6)制:规模。

(7)属:通“嘱”,嘱咐,嘱托。

(8)胜状:胜景,好景色。

(9)衔:连接。

语文九年级上笔记

语文九年级上笔记

语文九年级上笔记一、重点字词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颓tuí 唐琐suǒ 事辟pì 易憧憬chōng jǐng2.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 病树前头万木春(2) 何事长向别时圆(3) 解衣欲睡(4) 盖竹柏影也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 我欲乘风归去,又恋凡家烟火,既使我随云雾旋绕,终日共天高远。

奈何动不得,热不得冷不得,向南又受热,欲北归不得。

2.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3.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恋凡家烟火,既使我随云雾旋绕,终日共天高远。

奈何动不得,热不得冷不得,向南又受热,欲北归不得。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1. 《水调歌头》的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轼的诗文、书画都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词作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等。

2. 《白桦》的作者是俄国诗人叶赛宁。

他的诗文作品有《叶赛宁诗选》。

3. 《沁园春·雪》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所作。

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他的著作有《毛泽东选集》等。

这首词中“俱往矣”的“俱”指: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的“雕”在古代是一种猛禽,这里指代凶恶的敌人;“数风流人物”的“风流人物”指:称得上英雄的人物。

诗词三首九年级上册笔记

诗词三首九年级上册笔记

诗词三首九年级上册笔记以下是一份九年级上册诗词三首的笔记:一、教学目标掌握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技巧。

理解三首诗词的意境和思想内涵。

培养学生对诗词的欣赏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诗词的基本知识(1)诗词的定义和特点:诗词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通过音韵、节奏、意象等手段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文学形式。

(2)诗词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将诗词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古体诗、近体诗、词、曲等。

(3)诗词的鉴赏技巧:鉴赏诗词需要运用想象、联想、情感体验等方法,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和诗歌的艺术魅力。

三首诗词的鉴赏(1)《赤壁》苏轼的《赤壁》是一首怀古诗,通过对赤壁之战的回顾,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英雄人物的缅怀。

诗歌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将历史事件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意境。

同时,诗歌的语言简练、质朴,富有节奏感,体现了苏轼诗歌的独特风格。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咏月词,通过对月亮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将月亮与人生、爱情等情感相结合,形成了深邃的艺术境界。

同时,诗歌的语言优美、婉转,富有音乐感,体现了苏轼词的独特魅力。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酬唱诗,通过对白居易的酬唱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感慨。

诗歌运用了典故和象征手法,将友情与离别之情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同时,诗歌的语言简练、质朴,富有感情色彩,体现了刘禹锡诗歌的独特风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三首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技巧,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和诗歌的艺术魅力。

难点:运用想象、联想、情感体验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思想内涵。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朗读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手段,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堂笔记内容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堂笔记内容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堂笔记内容第一单元:诗歌。

- 文学常识。

- 作者毛泽东,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等。

- 沁园春,词牌名,规定了词的格式、字数、平仄等。

- 字词积累。

- 妖娆(ráo):娇艳美好。

- 一代天骄:指称雄一世的人物。

- 内容理解。

-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北国雪景,“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从远到近描写雪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

- 下阕由对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色的描写转入对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的评论,最后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惜”字统领这几句,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人物的惋惜之情,同时也暗示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将超越他们。

- 文学常识。

- 作者艾青,原名蒋海澄,现代诗人。

- 字词积累。

- 嘶哑(sī yǎ):声音沙哑。

- 内容理解。

- 诗中“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诗人以鸟自喻,表达了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着正遭受日寇欺凌的祖国大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象征人民心中的悲愤,“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人民反抗侵略者的怒吼声,“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

第二单元:议论性文章。

- 文学常识。

- 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近代思想家、学者。

- 字词积累。

- 亵渎(xiè dú):轻慢,不敬。

- 强聒不舍(qiǎng guōbù shě):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 内容理解。

- 中心论点:“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 文章开头提出论题,然后分别论述有业之必要、敬业的重要性和乐业的重要性。

论述有业之必要时,引用孔子的话“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和百丈禅师“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的事例;论述敬业时,引用朱子的话“主一无适便是敬”,并列举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的例子说明职业不分贵贱,都要敬业;论述乐业时,从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等方面进行论述。

九上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九上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九上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以下是九年级上册的一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1. 《沁园春·雪》中“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的“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

2. 《岳阳楼记》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中的“具”应解释为通假字,同“俱”,意为“全,都”。

3. 《出师表》中“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中的“阙”同“缺”,意为“缺点,疏漏”。

4. 《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垂髫”指的是儿童,意为“垂下来的头发”。

5. 《醉翁亭记》中“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中的“苍颜”指的是面色苍老。

6. 《爱莲说》中“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中的“陶渊明”是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7. 《行路难(其一)》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运用典故,以“垂钓碧溪”和“乘舟梦日”暗指隐居和从政的理想境遇,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8.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故友的怀念以及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9. 《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运用典故,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

10.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通过对月亮的埋怨,表现了诗人因与亲人不能团聚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以上是九年级上册部分文言文的知识点归纳,建议查阅教材或咨询语文老师获取更全面的内容。

诗词三首九年级上册原文笔记

诗词三首九年级上册原文笔记

诗词三首九年级上册原文笔记
**一、《行路难(其一)》**
1. 主题思想:表达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愤激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2. 名句赏析:
-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诗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身处逆境仍保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 主题思想:既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2. 名句赏析: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运用比喻,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着深刻的哲理。

意思是说,个人
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三、《水调歌头》**
1. 主题思想:此词上片问天反映执著人生,下片问月表现善处人生。

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2. 名句赏析: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健康长寿,虽远隔千里,却可以共赏同一轮皎洁的明月。

用以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九年级上册语文 行路难笔记

九年级上册语文 行路难笔记

九年级上册语文 行路难笔记
以下是九年级上册语文《行路难》的笔记:
一、文学常识
《行路难》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作,属于乐府旧题。

这首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二、重点字词
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

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直:同“值”,价值。

箸(zhù):筷子。

歧路:岔路。

比喻艰难而又重要的途径。

安:哪里。

三、主旨
这首诗通过对诗人在人生道路上遭遇艰难险阻的描写,表达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四、名句赏析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句诗的意思是: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此句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五、艺术特色
1.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夸张等,使诗歌形象生动,情感强烈。

2. 运用典故,引用历史故事或前人诗句,使诗歌内容更加丰富,意境更加深远。

3. 语言豪放,气势磅礴,体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积极向上的精
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七则》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笔记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㈤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㈦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㈧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相关识记1、积累文中几个成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温故而知新/3、理解背诵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⑤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⑥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2、吾日三省..吾身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齐:相同5、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识7、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刚强,勇毅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想做的事情。

施,施加。

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

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择善而从●●《鱼我所欲也》《孟子》一、生字箪(dān)蹴(cù)羹(gēng)死亦我所恶(wù)二、重点词解释1、本心:天性,天良” 2、患:祸患,灾难 3、辟:通“避”,躲避4、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5、蹴:用脚踢。

6、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7、“向”,从前 8、何加,有什么好处。

9、恶:厌恶。

10、辩:通“辨”,辨别。

11、义:正义或仁义。

12、勿丧:不丢掉,丧:遗失 13、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 14、贤者:有道德的人。

15、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为了礼义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四、思考题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2、归纳段意: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

(第一层(1-2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

第二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3、理解及背诵:(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思考。

(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2)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比//生与死对比// 向与今天比较等(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5、联系。

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6、应用。

(1)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

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4)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则的事例,并简要概述。

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

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

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6)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得到 2、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通“避”,躲避。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 4、贤者能勿丧..耳:不丢掉5、蹴.尔而与之:用脚踢 6、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通“辨”,辨别。

7、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 8、妻妾之奉.:侍奉9、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通“欤”,语气词。

10、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

11、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放弃。

12、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良,天性二、翻译下列句子1舍生而取义者也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呼尔而与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4、所识穷乏者得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5、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从前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6、此之谓失其本心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

三、回答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以什么方式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比喻2、“鱼”与“熊掌”分别比喻什么?“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

3、本文主要赞扬了什么?批判了什么?赞扬了“舍生取义”,批判了“见利忘义”。

4、为什么行道之人、乞人不接受施舍?因为这是侮辱性的施舍,受之有损人格。

5、写出一两个你所知道的舍生取义的历史人物以及他的名言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马说》一、文学常识: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故.虽.有名马:所以。

///即使。

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

3、不以千里称: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4、.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或:有时;//石:十斗为一石。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同“饲”,喂养。

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样的。

7、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普通,平常;///等同,一样。

9、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哪里;//日行千里11、策.之不以其道.:驱使;方法12、食.之不能尽其材.:喂;//通“才”,指才能13、执.策.而临.之:握;// 鞭子;//到(它)跟前。

14、其.真无马邪:难道 15其.真不知马也:恐怕三、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