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疑问句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汉语部分句类及其教学

第一节疑问句及其教学

一.疑问句的类型及其功能介绍:

一般的理论语法著作介绍疑问句的类型时,一般说有四种:是非疑问句、特指疑问句、正反疑问句和选择疑问句。但如前所说,教学语法注重实用性,随着教材的口语化、生活化,教材中出现的提问方式也日趋丰富。出现在教材中的疑问句至少有以下几种:1.是非疑问句

2.特指疑问句

3.正反疑问句

4.选择疑问句

5.用“吧”提问的疑问句

6.疑问语气表疑问的疑问句

7.用“好吗?”、“行吗”、“可以吗?”等提问的疑问句

8.用疑问副词“多”提问的疑问句

9.用“呢”提问的疑问句

10.用“是不是”提问的疑问句

从实用性的角度考虑,只如理论语法那样,讲解前四种疑问句,显然是不能满足表达的需要的。尤其是“疑问代词+呢”的疑问句在生活中使用频率是非常高的,甚至超过正反疑问句和选择疑问句,所以我们觉得应该作为提问的基本形式进入教材。(其实教材中已经出现,只不过很少有单独作为语法项目来处理的)

对外汉语教材对疑问句的介绍主要是形式方面,如:疑问助词“吗”加在陈述句句尾构成疑问句;疑问代词“谁”、“什么”、“哪儿”等放在提问部分的位置上构成疑问句。对疑问句的语义内涵和语用功能则很少涉及。其实,在实际的语言表达中,每种疑问句都有自己特定的表达功能,有不同的使用背景,表达了不同的语气和感情色彩。否则就没必要存在这么多疑问句。例如“这是谁的?”是询问以求回答;而“这是谁的呢?”是追究,问话人有奇怪、困惑的成分。因此在对缺乏语感的留学生的教学,我们不仅要向学生展示疑问句的结构形式,更需要向学生揭示各种疑问句在交际中的不同表达功能。下面将根据吕文华(1994)选择几种分别介绍其功能。

1.是非疑问句(用“吗”的疑问句):主要询问事件的“是”或者“不是”,以求听话人针对整个句子询问的事件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如:

明天你去长城吗?

2.特指疑问句(含疑问代词的疑问句):主要是针对事件的时间、地点、性质、方式、原因等进行询问。要求听话人对疑问部分作出回答,问话人对答案没有倾向性的意向。如:你明天去机场接谁?

3.正反疑问句:问话人要求对方对并列的肯定和否定作出一个选择。和是非疑问句相比,询问功能更强,多用来表达问话人急切得到答案的迫切心情。如:

把孩子送到奶奶那儿去,你同意不同意?

4.选择疑问句:问话人提出可供选择的项目要求对方作出选择。问话人对答案一般也没有倾向性的意向。例如:

你喜欢这本还是那本?

5.用疑问语气的疑问句:这种疑问句的询问功能很弱,问话人一般从上文或语境中获得的信息引起某种推测,希望得到证实或表示问候,一般表达对上文获得的信息表示惊讶、怀疑,问话人并不想要得到答案,而是重复上文的内容表示自己的疑惑、不信或不满等情绪。

例如:

接孩子去?(从语境中获得信息)

A:昨天她和丈夫又吵了一架。

B:什么,又吵了?(从上文获得信息)

6.用“好吗”、“行吗”、“可以吗”等疑问句:用于问话人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意见,用问句的形式征求对方的意见。是一种商量、请求的口气。例如:

我们明天再谈,行吗?

7.用“吧”的疑问句:问话人根据一定的情境、对某情况有所揣测,但把握不大,以求证实,问话人对答案已有明显的倾向性。例如:

你是从韩国来的吧?

8.用“呢”的省略问句:这类问句都省略了某个成分。这种疑问句在实际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例如:

爸爸,妈妈呢?(省略了“在哪儿”)

我们都不去了,你呢?(省略了“你去吗?”)

9.特指疑问句加“呢”的疑问句:这种疑问句除了询问由疑问代词表示的疑问所在外,还含有深究、奇怪、困惑的语气。例如:

你也不能去,到底谁能去呢?

10.用“几、多少、多”等的疑问句:这种疑问句按照理论也应该算是特指疑问句,但用法比较特殊,故单独立项。“几”一般提问“十”以下的数目,“多少”一般提问“十”以上的数目。例如:

(问小孩):你几岁了?

?(问老师):你几岁了?

“几”和名词之间必须有量词,“多少“和名词之间的量词可用可不用。例如:

屋里有几个人?

屋里有多少(个)人?

“几”可放在各个数位前,而“多少”只能用在“亿”和“万”前。例如:

你们公司有几百人?

这部小说有多少万字?

*这部小说有多少千字?

一辞海》(1979年版)“诸”字释文云:“④‘之于,的合音。《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⑥‘之乎,的合音。《论语·颜渊》:‘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这样的注释,令读者以为“诸”是来源于“之于”“之乎”的合音。按照传统的一般说法,“合音词”就是“合两字之音”,这似乎就说明了“合音词”的来源。然而,这种说法是不符合汉语史实际的.例如“诸”就并不是由“之于”“之乎”合音产生,相反,倒是“诸”这个单音词双音化而为“之于”“之乎”。又如“您”,这在中古时期表示复数的人称代词,解释成由“你们二字合音”(如明朝徐渭《南词叙录,即持此说),是既不符合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发展趋势,也颠倒了人称代词表数形态演变的历史.因为人称代词形尾“们”始见于宋代文献,然而表示复数的“您”(相当于“你们厅)却是中古汉语口语早已有之。因此,直到今天的北京话口语“您”表示尊称后,“您”还是不和“们”搭配,即不说“您们”。“您”原来就是表示复数的单音词,语音演变为:价im一nin。“您,(nim)不是“你们”的合音所产生的,相反是n湘双音化演变为nimen(你们)。其实,古代学者往在从“训话...... (

[综合] 关于汉语合音字符

汉语新型文字,由汉语表音字符和汉语合音字符两个系统构成。汉语表音字符为主体,它以传统简体、相对独立的汉字为表音字符;汉语合音字符为辅助,主要用来弥补汉字表音字符的空白和不足,它将与表音字符相互兼容、扬长避短、相得益彰。

汉语合音字符称呼之前,曾用“拼音文字”、“拼音字符”等,觉得都不大合适,现在改称汉语合音字符,似乎合理一些。

所谓合音,有综合、拼合、结合和组合之意,也有区别于汉语拼音之意。

合音字符的字母主要取自传统独立简体汉字,在没有合适汉字可供选择时,则以拼音字母或者注音字母以及其他字符代替。经过第3次修改的合音字符字母,由原来的80字母减少到76字母(声母42个,韵母34个),其选择原则以字符便于长短伸缩、宽窄变化为主要前提。其中汉字49个,注音字母14个,拼音字母11个(包括2对大小写),日文字母2个,所以有综合之意。

一般拼音,是左右或横向结构单一拼音形式,合音字符是左右拼合和上下拼合两种形式。合音字符除了拼合外,还有表调符号与合音字符左右、上下及右左三种形式的结合。

所以,就整体合音字符的结构形式而言,可以说是一个集综合、拼合、结合因素都有的组合字符。

合音字符基本遵照汉语拼音的一般拼合形式,但是也有较大区别:首先这76个字母都是作为直接表音字母看待的,就跟直接表音的20几个英文字母、30几个俄文字母一样;它们在400多个音节中占了55个音节(42个声母实际代表21个音节,加34个韵母音节);合音字符声母音节中省略了例如:b-o/p-o/m-o/f-o拼式中的“o”,d-e/t-e/n-e/l-e/拼式中的“e ”,z-i/c-i/s-i/拼式中的“i”,在韵母音节中以直接表音字符“央、王”等代替间接拼式中i-ang/u-ang 等。这样也就自然简化了许多繁琐的拼式规则。

合音字符虽然主要是用来弥补汉字表音字符的空白和不足,但是其潜力是巨大的。据周有光先生统计,汉字共有1385个表音符号,一部分结构笔画比较繁杂,合音字符的笔画一般不超过13画。合音字符可以有两种表音形式:

第一种是自然变位表调形式,不用另加标调符号,通过声母和韵母左右或上下变位就可以表示1300个左右声调音节。可能适应于单纯性表音需要,如用于音译外语、为文字注音等。第二种是标调形式,即在第一种形式上另加声调符号,可以将音节字符数量扩大一倍,即表示2500个左右音节字符。适应于与直接表音字符相融合,填补部分表音表调字符音节的空白,弥补部分音节表音表调字符的不足。

在8000字多的《新华字典》中,平均一个音节大约20个汉字,理论上说有500到800个表音符号就足够了,但是实际情况则不然。各个音节汉字分布很不均匀,少则一个音节仅一个汉字,有一个表音字符就绰绰有余;多则一个音节100多个汉字,如“ji”音节有120个汉字,“yi”音节有136个汉字,一般需要6—8个表音字符。往往有这样一种规律:某个音节的汉字愈多,可供选择的表音字符愈多,反之则少。这就为表音字符和合音字符创造了各自用武之地,如果表音字符适应于陆地高山,那么合音字符就适应于海洋湖泊,它有覆盖面广阔的特点。

下载(294.06 K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