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至2010年十大假新闻分析

合集下载

当代假新闻之三大怪状及对策研究——基于2001~2009“十大假新闻”内容分析的思考

当代假新闻之三大怪状及对策研究——基于2001~2009“十大假新闻”内容分析的思考

9年 来 假新 闻屡 禁 不 止 的根 本 原 因 , 一 点 非常 重 要 , 有 即缺 乏 制 度 的 规 范 与 惩戒 。本 文 旨在 通过 对 9年 假 新 闻 的
现 象分 析 . 究根 治假 新 闻 的必 要 对 策 。 探 关键词 : 新 闻 假 怪状 对 策 内容 分析 制 度
业水平也会较高 . 同时 上 级 相 关 部 门 的 监
管会越严格 . 因此 应 该 不 会 产生 大 量 的 假
闻 作 为 研 究 对 象 , 假 新 闻 的 特 征 、 因 对 原
及对 策 进 行 分 析 。 了 之前 一 些 学 者 已 经 除 发现 的 假 新 闻 内 容 集 中 于 文 体 娱 乐 和 社 会 新 闻领 域 、 刊载 假 新 闻 的媒 体 日益 多样 化 、 新 闻 纠 错 时 间 日益 缩 短 以 外 , 者 假 笔 发现 这 些假 新 闻呈 现 “ 大 怪 状 ” 三 。
l . %和 1 . % .四 地 区 媒 体 的假 新 闻 4J 4 4 33 3 占有率 达 到 7 . %。 77 7
这 里所 说 的 “ 境 ” 两层 含义 : 是 环 有 一
所 处 的 地 理 位 置 及相 应 地 区 的 发展 程 度 ,
报 道 的精 准度 有 时 难 以 一 下子 把 握 。 我 但
们稍稍分析下这 1 3条 涉 假 突 发 性 消 息 的
二 是 媒体 自身 的 级 别 。
从 假 新 闻首 次 出现 的 媒 体 在 我 国 所 处 的 地 理 位 置来 看 , 京 、 北 四川 、 东 六 省 华
真实地再现现实 , 是在“ 假” 而 打 以外 的 更
为 常 态 的 日常 报 道 中 , 们 缺 乏 这 种 意 识 他

从假新闻看我国新闻法规和职业道德的缺失

从假新闻看我国新闻法规和职业道德的缺失

从假新闻看我国新闻法规和职业道德的缺失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新闻事业也迅猛发展,为国家的改革、发展,社会的生产、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在它繁荣发展的同时,“假新闻”这类俎虫也在新闻这个大身体里频繁生长,对社会生活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而产生的原因,除了个体自身道德修养不高外,更重要的是新闻法规的缺失。

关键词:假新闻新闻法规职业道德《新闻记者》杂志从2001年开始连续十年评出“十大假新闻”。

从2007年的《美枪击案凶手认定为中国留学生》,2008年的《比尔·盖茨花亿元租房看奥运》,2009年的《中国海军索马里护航逼出跟踪潜艇》,到2010年的《炒蒜高手掷千万买走百斤金条》,2011年的《李娜怀孕》,假新闻层出不穷,花样百出。

这和我国的新闻法规及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的缺失是分不开的。

中国的新闻法规和新闻职业道德的问题一直是众人对我国新闻业发展状况是否稳定所谈论的焦点。

一、假新闻的表现及危害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新闻事业也迅猛发展,但在它发展的同时,“假新闻”也在不断滋长,对社会生活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针对近年来假新闻层出不穷的现象,《新闻记者》杂志从2001 年起每年都会推出十大假新闻盘点。

评出来的假新闻不仅受到新闻从业者的关注,也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尽管如此,假新闻还是屡禁不止,越来越多。

在搜索引擎里输入“假新闻”字样,随时都能看到上万条链接。

这些假新闻不仅数量繁多,而且还涉及到新闻报道的各个领域。

以2010年的假新闻为例,从“中国作协作家团入住总统套房”到“中国每年有220万青少年死于室内污染”,从“炒蒜高手掷千万买走百斤金条”到“70%举报人遭打击报复”,从“西安市已被确定为国家第五个直辖市”到“喀什房价两个月就翻倍”,乃至“传我军数百战机青岛上空军演”,“‘偷菜’游戏或被取消”,“金庸去世”等等。

这些假新闻可谓形形色色,涉及的领域包含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等等。

浅谈新闻界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现状以及应对措施

浅谈新闻界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现状以及应对措施

浅谈新闻界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现状以及应对措施众所周知,新闻记者具有相当大的权利,曾被称为“无冕之王”。

社会上流传的一些戏谑之言,如“一怕官,二怕记者”、“防火防盗防记者”等都道出了记者在社会地位上的特殊。

新闻记者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和喉舌,而同时记者也有相当大的责任。

在社会上记者的很多言辞文章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受众的引导是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的,甚至可以说是引导着整个社会形势的发展。

记者如果没有认清自己的角色,纯粹为了贪图扬名立万、谋取私利,那么这个社会将暗无天日。

在当今社会,有很多的潜规则之说。

在记者行业也不乏这样的规则。

现在社会上闹得比较热的就是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

所谓有偿新闻,就是凡在采访中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的好处(包括金钱、礼品、招工招干、入学旅游、娱乐、餐饮等)并撰写出稿件或制作出节目公开发表或播出,不论其稿件或节目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均可视为有偿新闻行为。

而虚假新闻是指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

凡虚假新闻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新闻报道者离开新闻赖以产生和依存的客观事实,任意凭着个人的主观愿望或依据他人的意志去报道新闻。

但是无论是虚假新闻,还是有偿新闻,他们的出现都对社会造成不可忽视的危害,严重地损毁了媒体在公众中的形象,导致传媒新闻职业道德的滑坡。

在虚假新闻和有偿新闻中,社会上有很多的看法。

一种人认为,有偿新闻中一部分是虚假报道,一部分是真实报道,即新闻本身就极具有新闻价值,只是由于记者拿了“红包”使之变成了有偿新闻,这种有偿新闻并非虚假报道。

另一种人认为,有偿新闻中都是虚假报道。

虽然极少数新闻具有新闻价值,但由于记者将“红包”拿在手中致使其“手下留情”,玷污了新闻的真实性。

在2005年的一次对从业两年以上的新闻工作者社会调查中,一共发放了100份调查问卷,在对结果进行抽样分析发现:1.在采访中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好处的记者占94.3%;2.因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的好处而有意美化过新闻的记者占81.2%;3.因为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的好处而有意片面报道新闻的记者占73.6%;4.对批评性新闻,因获取“红包”而不进行报道的记者占24.3%;5.拒绝红包而进行批评报道的记者占19.5%。

十年百条虚假新闻的评选意义和建议

十年百条虚假新闻的评选意义和建议

十年百条虚假新闻的评选意义和建议一个人最点好事并不难,难得是一辈子做好事,从2001年以来,《新闻记者》评选“十大假新闻”到现在,已经坚持了十年,十年,他们坚持新闻打假,十年,他们坚持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十年,他们坚持履行社会责任,同时在这十年中,为我们新闻界举起了一面旗帜,树立了一个标杆,也给我们这些新闻从业人员留下了一个大大的叹号,向虚假新闻说不!酒香不怕巷子深,新闻记者10年打假的意义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主要有: 第一:坚定信心,敲响警钟。

它坚定了我们抵制虚假新闻的信心,坚定了我们遵守新闻工作职业道德操守的决心,同时也给我们的报人们一个警示,在追求报业发行量和网站的点击率的同时,最先也是最基本的要求是真实地报道新闻,就像编者按中说道,在经过几年的评选中,有些媒体已经开始主动反思,汲取教训,其中《羊城晚报》编辑对于假新闻进行了认真地反思,写了《编辑如何“证实真实”?》。

第二:提供样本,创新研究。

《新闻记者》对假新闻的研究,十年百条的虚假新闻为我们提供了典型案例,积累了另样的样本,创新了对假新闻的研究。

通过分析可以深入剖析假新闻的成因,特征和规律,探讨防范之策,通过分析对案例进行归类、研究,概括新闻造假的动机、手法,提出杜绝假新闻的方法,通过分析对我们新闻的实践工作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分析了百条虚假新闻,以下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建议:0%5%10%15%20%051015 一:纵观百条虚假新闻,我们可以看到其特征是两头少中间多,其中七月份的虚假新闻百分比最大占18%,而二月份的虚假新闻百分比最小仅占3%,其中五月到七月是假新闻的爆发期,然后数量总体下降。

其一,说明了假新闻的数量和季节变化等存在一定的关联度,夏季假新闻发生的频率较高。

其二,说明了到了年中,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新闻专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等有关部门采取了一些严厉措施,建立一系列的规章制度,重拳出击后,八月到十月假新闻的数量明显有所减少。

当代假新闻之三大怪状及对策研究——基于%3a2001~2009_十大假新闻_内容分析的思考

当代假新闻之三大怪状及对策研究——基于%3a2001~2009_十大假新闻_内容分析的思考
也相应会低。但我们反观这些“十大假新
形成的——人口死亡(7条)、天气恶劣(2
条)、闹事犯罪(2条)、食物有毒(1条)、比
赛“输”球(1条)之类的事情只要电话联
系相关部门便能获得准确消息。
很多人将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归结为 新闻工作者自身态度不端正、新闻专业主 义精神缺乏。当然,这均是最直接的原因, 但规范一种行为除了需要当事人的自律 以外。特别是当自律不能解决当务之急的
时候,我们还需要外部的他律,即相关法
闻”数量较多的城市和地区。他们的环境
都不闭塞。相应的经济条件和人才资源也
是优越和丰富的。这些较为发达地方的媒 体出现那么多假新闻.有一个可以理解的 原因——竞争导致假新闻。这些地区经济 的较好发展,也带来了媒体的繁荣。媒体 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对于市场份额、经济 效益的争夺大战让新闻工作者急红了双 眼,他们或随意转载消息减少新闻生产成 本,或编造劲爆故事迎合受众心理。在90
得过普利策等高级别奖项.但最终就因为 一张合成的照片而被报社辞退。在我们国 家,目前新闻媒体是现实社会中的强势机 构或组织,新闻职业是各种社会职业中具 有相对优势的职业.媒体与记者编辑拥有 了与普通人相比更多的信息权力.因此相
《报纸的良知——新闻事业的愿则和问题案例
讲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二
的媒体都设有专门的负责答辩更正事宜 的组织机构。在我国也应同样如此.媒体 一旦刊播了假新闻,就有义务在第一时 间进行具体的调查,在公开场合做出具 体的解释和道歉。 i是对于假新闻责任者和所在媒体 的惩罚制度。西方媒体对于造假者有严厉 的处罚,如《洛杉矶时报》的摄影记者布莱
公开解释、道歉、惩治责任人的仅有22
14彩向叠劳者
万方数据
当代假新闻之三大怪状及对策研究——基于:2001~2009"十 大假新闻"内容分析的思考

2010年十大假新闻

2010年十大假新闻

是 2 0 多元一 桌的宴席 ,接送车辆 00
是奥迪车。
稿 ,受 到一些读 者的质 疑。现接
【 真相 】
中 国作 协 新 闻 发 言 人 陈 崎 嵘 回 应 ,该 报 道 是 失 实 的 。 事 实 真 相
中国每年有2 0 2 万 青少年死于 室 内污染
【 刊播媒体 】中新社 【 发表时间 】 0 0 月1 日 2 1 年5 6 【 作者 】刘长 忠
随后 ,2 1年4 1 日, 《 庆 00 月 1 重 时报 》以头版头 条刊发 《 中国作 致
78
【 真相 】
5 1 月 8日,卫 生部 在其 官 方 网
到会议 承办方北京海 曼普环保 科技
有限公 司给我社 总编室发来 的致歉 函 ,称 ‘ 数 据 我 公 司 未 经 核 实 , 该 对 于 可 能 给 读 者 造 成 的 误 解 我 公 司 深 表 歉 意 ’ 。 中 国 疾 病 预 防 控 制 中
是 :重庆 申基索菲特 酒店在2 层确 7 有一问 “ 总统套 房” ,但 没有任何 人 人住 。全 体与会 人员用 的都是宾 馆平 日标 准的 自助餐 。会议 期间 , 组 织与会人 员参 观渣滓洞集 中营 旧
史之先河 。致歉信说 : “月3 3 0日, 本报 2 版 刊登 的 《 家 团:先 订 了 8 作 总统 套房 ,张信哲 :只好住普 通套
房 》一 稿 严 重 失 实 ,使 中 国作 协 和
站挂 出关 于 “ 中国疾控 中心举行新 闻发 布会 ”不实 报道 的声 明。声 明
说 ,疾 控 中 心 近 日未 以 “ 国 疾 病 中 预 防 控 制 中 心 ” 名 义 举 办 过 新 闻发 布 会 , 中 心 也 பைடு நூலகம் 发 布 过 任 何 关 于 空

2010年假新闻四大特点

2010年假新闻四大特点

多棱聚焦鼍r新闻打假J……………………一………………….。

.………………一编者按:2010年11月23日。

全国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召开各省区市视频会议。

动员部署开展“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

会议强调,要全面落实新闻报道真实、准确、全面、客观的原则,坚守新闻真实的生命线,杜绝虚假报道的产生传播。

坚持新闻真实,是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准则,也是新闻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近年来,虚假新闻仍然屡禁不绝,时有反弹,社会影响恶劣,群众反应强烈。

本刊编发的这组文章分析了在新的传播环境下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和特点,探讨杜绝虚假新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旨在共同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提升职业道德水平,切实肩负起媒体的使命和责任。

2010年假新闻四大特点口张晓平张晓平如果说2009年在监管部门的重拳出击下。

假新闻呈现两头多中间少的态势.也就是年头岁尾较多。

而中间几个月份相对较少。

那么,2010年的假新闻则表现为接连不断,持续全年的态势,在某种程度上似乎已经达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

假新闻从来就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为新闻业界乃至全社会所深恶痛绝。

然而近些年来。

假新闻不仪没有绝迹.没有减少,反而越打越多.2010年更是几近泛滥成灾。

《璩美凤登湖北卫视成为CEO)、《华南师大校规学生当二奶将开除》、《中国每年有220万青少年死于室内污染》、《博士生求职无门回乡当城管》……仅主要媒体刊发的假新闻就不下百条,在社会上掀起一阵阵波澜。

尽管中国著名性学家李银河在第一时间便申明其从未做过什么“高校处女率”调查,但并不妨碍假新闻《大学处女率北广最低暨大最高》仍然被冠以李银河教授的名头不断地被媒体所刊播。

尽管诸如《孔老师如何让学生沦陷37岁女教师诱奸900名男学生》、《漂亮女子不配合强奸,致施暴者死亡获刑》等假新闻已经编造到几乎荒唐的地步,仅凭常识便可认出是假新闻,但依然在媒体上大行其道。

不实报料_另类的虚假新闻陷阱

不实报料_另类的虚假新闻陷阱
如果说在新闻界引发轰动的“纸包子”事件,是 个别记者恶意造假,给新闻真实带来灾难性后果的 话,那么,近来不断送上门来的各类报料,也给记者 的防伪打假带来新的挑战。不实报料造成虚假新闻, 尽管不是记者主观故意,但由此造成的失实责任,当 事记者却不能一推了之。或许正是因为这类新闻太 容易“信手拈来”,为我所用,有的媒体甚至不惜重 金“悬赏”报料,在抢占信息资源的同时,也在不经 意间催生了一批职业“报料人”,他们大量地对其它 媒体刊载的新闻作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的“克隆”和 “拷贝”,作为“二道贩子”,以假贩假、以讹传讹,让 人防不胜防。有新闻研究机构统计,2001 年的全国十 大假新闻中,竟有六条是失实或虚假报料,这些新闻 因为分量重、影响大而导致揭发,而如今,翻看一些 传媒,报料新闻越来越多,因其多为“花边”小事,很 少有人去追究其可信度,但由此引发的虚假新闻呈 上升趋势,却不能不引起新闻界的高度重视。
底线。近年来,随着新闻从业者队伍和成分的日趋庞 向政府漫天要价而抽取“厘头”的黑幕。笔者从中得
大、复杂,出现了新闻造假“职业化”趋向。新闻造假 到启示,只要记者能够真正自律,坚守真实这一新闻
几乎形成一个“职业”,其人员构成,一是业余撰稿 底线,那么就将从源头上控制虚假报料繁衍的可能。
人,散布于各行各业;二是自由撰稿人,其职业就是写
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要摒弃先入为主的立 动员人民群众以雪亮的眼睛审视新闻的真伪,主动
场,不预设这是谁的责任、谁的过错,要通过深入接 对新闻界、新闻从业人员实施监督,及时揭露虚假新
触,全面采访,尽可能与权威消息源接触,听取权威 闻的骗局,形成虚假新闻无处藏身、人人喊打的合
方面的声音,做出正确判断,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充分 力,营造新闻真实的良好社会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 观 原 因
3、受众的猎奇心理和对媒体的高度信任是虚 假新闻产生的社会原因 2、激烈的媒介竞争是虚假新闻产生的主要原因
4、科技的发展、网络的出现为虚假新闻的 科技的发展、 孳生提供了捷径 返回
由小人物假新闻向名人假新闻过渡 由小人物假新闻向名人假新闻过渡
题 材 变 化
硬性假新闻增多 2007年开始, 2007年开始,电视假新闻开始增多 年开始 2007年开始,正面假新闻开始增加 2007年开始, 年开始 国际假新闻增多 炒作新闻增加 网络假新闻层出不穷,2010年微博造假开始 网络假新闻层出不穷,2010年微博造假开始 兴起
从性质上来说可以将它们分为两大类: 从性质上来说可以将它们分为两大类: 来说可以将它们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过失造假 另一类则是故意造假 过失造假, 故意造假。 一类是过失造假,另一类则是故意造假。 过失造假大多是新闻工作者本身受知识 受知识、 过失造假大多是新闻工作者本身受知识、 情感和经验等因素的限制, 情感和经验等因素的限制,对新闻事件和 信息缺乏正确的识别水平和判断能力, 信息缺乏正确的识别水平和判断能力,不 能客观、全面、辩证地看问题而导致的新 能客观、全面、辩证地看问题而导致的新 闻失实; 闻失实;故意造假则是新闻工作者和媒体 因为过分追求名利 有意杜撰、捏造的。 过分追求名利, 因为过分追求名利,有意杜撰、捏造的。
主 观 原 因
专业根源:专业意识虚弱,专业观念淡薄, 专业根源:专业意识虚弱,专业观念淡薄,专 业态度歪斜,专业知识缺乏,专业思维迟钝, 业态度歪斜,专业知识缺乏,专业思维迟钝, 专业眼光浑浊,专业技能不足,专业程序缺环, 专业眼光浑浊,专业技能不足,专业程序缺环, 如此等等, 如此等等,是导致虚假新闻得以广泛传播的专 业根源。 业根源。 认知根源:新闻事实的复杂性,认识能力的局限 认知根源:新闻事实的复杂性, 新闻传播自身的特殊性要求, 性,新闻传播自身的特殊性要求,以及各种传播 环境条件的约束和限制, 环境条件的约束和限制,都可能使新闻传播者报 道一些不全面、不准确、不客观的新闻。 道一些不全面、不准确、不客观的新闻。
返回
利益根源: 利益根源:虚假新闻本性上的故意性和道德上的不 诚实性, 诚实性,使得人们基本可以断定主体的利益追求往 往是虚假新闻滋生的实质根源, 往是虚假新闻滋生的实质根源,这也可以说是虚假 新闻现象背后最重要的主体根源。 新闻现象背后最重要的主体根源。
1、新闻体制和法规不健全,对虚假新闻的惩 新闻体制和法规不健全, 治力度不够是虚假新闻产生的首要原因
十 2001 2010 年 假 新 闻
不 死 之 谜
何 谓 假 新 闻
假新闻就是以不实的新闻事实为依据而 假新闻就是以不实的新闻事实为依据而 报道出来的新闻, 报道出来的新闻,即假新闻是没有任何客 观事实根源的新闻。或者说, 观事实根源的新闻。或者说,以虚构出的 新闻事实为本源的新闻就是假新闻。 新闻事实为本源的新闻就是假新闻。
2001年 2001年
2002年 2002年
2003年 2003年
2004年 2004年
2005年 2005年
2006年 2006年
2007年 2007年
2008年 2008年
2009年 2009年
2010年 2010年
原 因 总 结
主观原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客观原因
道德根源:假新闻, 道德根源:假新闻,不管是依据纯粹主观想象 事实的假新闻,还是依据假象事实的假新闻, 事实的假新闻,还是依据假象事实的假新闻, 从新闻源主体角度看,都是道德上不善的产物。 从新闻源主体角度看,都是道德上不善的产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