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辨析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辨析题(40分,每题10分)

1、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重要性,唯心主义强调精神的重要性。

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唯物主义确实强调物质的重要性,唯心主义确实强调精神的重要性,但是二者的根本区别并不在于这一点,根据恩格斯的论述,凡是承认世界本原第一性为物质的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是指意识为第一性。二者区别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而不是强调哪一个的重要性。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因此矛盾越多,社会发展就越快。

(1)这个推理是不正确的。

(2)矛盾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结合。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连接、相辅而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和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4)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那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的一方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前提条件;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转化,此消彼长,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质变创造条件;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5)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共同促使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的地位的转化,使矛盾新旧替代、事物新旧代替,这就是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的规律和原理。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和源泉既包括矛盾的客观存在又包括矛盾的解决、转化,没有矛盾的解决和转化就没有事物的发展,因此事物的发展并不在于矛盾的多少。如果认为矛盾越多越好,就会认为的制造“矛盾”,这是否认矛盾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

(6)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存在、运动和解决、转化,不断推动社会前进和发展,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和社会的发展都是人的能动活动的结果。所以认为社会矛盾越多社会发展自然就越快,否认了人在社会矛盾的解决、转化中的能动作用,又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3、辩证否定就是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

(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就事物向新事物的德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判力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积极因素。

(2)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是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3)唯物辩证法的辩证否定段,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的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因此,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包含的哲理是截然对立的,他们的

分歧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的根本分歧。

(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包含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是辩证法的观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孤立的看问题,是形而上学的观点。他们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世界观。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表现在: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发展观点与静止观点的对立;全面观点与片面观点的对立。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他们的根本分歧是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而不是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

5、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所以学习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答:这一论断是错误的。相对于学习者来说,书本知识确实不是来源于自己的实践,但是对他人或前人来说仍然是来自于实践,所以学习书本知识同样必要。

6、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即真理。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在认识真理思想内容客观性的同时,还必须正确认识真理形式的主观性。真理形式的主观性要求人们必须意识到,真理同它所反映、认识的客观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我们既不能把真理思想内容的客观性等同于客观对象的客观性,把真理当作客观实在,又要反对唯心主义否认客观真理的错误观点。实用主义所鼓吹的“有用就是真理”,是主观真理论的一个典型。实用主义者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综上,本题的观点前对后错。

8、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觉之中。

认为"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觉之中"(英国经验论哲学家洛克的观点),这一观点

A.揭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

B.揭示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基础阶段

C.否认了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发展、飞跃

D.否认了感性认识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认识经历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辩证过程。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各种感官对认识客体的直接反映,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它以具体性、内容多样性为特点;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思维加工对认识客体的间接反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以抽象概括性为特点,超越了感性认识的界限和范围,达到了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的把握。

题干的这一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经验论的观点。它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理性认识仅仅是对感性材料的整理和分类,理性认识的作用是极不可靠的,否认了理性认识是对于感性认识的发展、飞跃和质变。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9、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都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他们只能在既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体系中创造.

答: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人类在自由自觉地创造历史。但是,这种创造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创造的,具体说就是在一定的经济、政治和精神文化条件下创造的。其中,经济条件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有着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政治条件对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也具有直接的影响;精神文化条件也是制约人民群众创造活动的重要因素。因此,这一论断是正确的。(正误辨别3分,理由陈述7分)

10、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