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辨析题8索引

合集下载

历年马基试题精华整理版

历年马基试题精华整理版

历年马基试题【辨析题】1、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答:不完全正确。

人类的认识和实践就其现实性即它们的具体实现来说是有限的。

(1 分) 然而,有限与无限是对立的统一。

有限是无限的环节、局部和因素,有限包含、表达着无限。

人类认识和实践开展的本性,决定有限的边界必然不竭地被打破和超越,而趋于无限。

(2 分) 人类已有的认识和实践的成果不是限制、束缚新的认识和实践的框框,而是认识和实践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的前提和根底。

因而,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3 分)2、价格是价值的表示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

答:错。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此外人类劳动,价值是价格的根底,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 分) 但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并非商品也不具有价值的东西,却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可以买卖,从而具有价格。

尽管价格是价值的表示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并不必然具有价值。

(3 分)3、相对残剩价值是超额残剩价值发生的前提。

答:错。

相对残剩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从而相应地耽误残剩劳动时间而发生的残剩价值。

超额残剩价值是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出产率,使(1 分)产物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又按社会价值出售而获得的。

(1 分) 由于本钱家遍及追求超额残剩价值,使社会劳动出产率提高,生活资料价值下降,从而劳动力的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残剩劳动时间相对耽误,实现了相对残剩价值的出产。

该命题的错误在于倒置了相对残剩价值与超额残剩价值发生的因果关系。

(3 分)4、出产商品过程中劳动力商品缔造的价值是劳动力价值和残剩价值之和。

答:对。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工人的劳动,而工人劳动缔造的价值不仅抵偿劳动力的工资,还缔造出了更多的价值即残剩价值。

5、马克思认为,出产力是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客不雅尺度。

答:不完全正确。

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尺度是出产关系。

但出产力起间接作用。

6、量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辨析题1.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

[答案要点] 这是错误的观点。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

2. 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于存在”是一个错误的折中主义的命题,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存在”是什么,在这里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的命题;反过来,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

3. 重点论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所谓重点论是指在分析解决矛盾时,要着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两点论则是指在着重抓重点的同时,对非主要矛盾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给予适当的关注。

重点论的对立面是均衡论,两点论的对立面是一点论。

由于讲重点论是以承认非重点的存在为前提的,因而它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4. 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大全YUKI was compil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马克思辨析判断题1.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

2.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

3.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1、错:理由: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外部联系,事物的现象是纷繁复杂。

有些现象于本质是一致的,通常做真象,有些现象与本质很不一致,一般称为假象,假象同真象一样具有客观性。

2、错理由:因为亲眼所见的事物是属于感性认识,原因就在于客观事物是非常复杂的。

只有通过科学思维方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达到对本质的认识。

3、错理由:伴随计算机网络建立与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仍然是社会关系。

计算机网络的关系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一种。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因此,社会矛盾越多,社会发展自然就越快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3.“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

”1、错误。

(2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但是,社会发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3分)2、错误。

(2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但是,任何真理总是客观的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3分)3、错误。

(2分)该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观点,其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分)1.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2.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3.心外无物。

1、错误。

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都是客观的。

2、正确。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着共性。

马克思主义基础期末考试复习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基础期末考试复习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基础期末考试复习辨析题辨析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它能够合理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F2.人的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 F3.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T4.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应. T二、辨析题1、旧唯物主义与辨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F2、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T3、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证人。

F4、“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无感”是唯物主义的倾向T5、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T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F7、“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含义是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与阶级立场无关。

F8、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

T二、辨析题1、在文化的作用问题上,有人认为:“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F2、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在于不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

F3、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

T4、人类发展的历史归根到底是思想发展的历史。

F 劳动发展史5、“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T6、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危机。

F7、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

F8、在人们的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F二、辨析题及参考答案1.“世界观”与“哲学”是完全等同的概念。

错误。

世界观是人们在经验态日常生活中自发形成的关于世界的总看法或根本观念;哲学则是少数思想者对于朴素世界观进行高度概括整理的自觉成果,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古希腊学者克拉底鲁(Kratylos)“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判断,比较其老师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判断,更彻底地揭示了世界运动的永恒性或绝对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关辨析题+论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关辨析题+论述

辨析题1.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这一说法不准确。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因为只有用发展了的理论才能指导发展了的实践。

2.既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是一脉相承的理论,因此,我们中国现在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用马克思的所有论断和结论。

不正确。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

“一脉相承”,是指他们在基本立场、思想路线、基本原则、根本任务上的一致性,即:都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都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都是为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但是,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开放的体系,其最本质特征是实践性,所以,我们在坚持基本立场、原则、方法不变的基础上,必然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对于某些个别过时的结论和论断必须抛弃,不要拘泥于它的所有论断和结论。

3.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因为马克思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错误。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阶级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

鲜明的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主义是在广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和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无产阶级是大公无私的阶级,它最尊重科学最需要科学,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基础上,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完整word版)马基 概论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良心出品)

(完整word版)马基 概论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一、辨析题:1、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人的认识从一定方面来说是有限的。

就每一个人,每一个时代来说,认识总是有限的,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来说,都只能是一定广度和深度的认识。

人的认识又是无限的。

就人类的无限发展和人的认识的本性来说,人的认识没有一个终极的界限,总是不断超越不断前进的。

人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相对与绝对的统一。

人类的认识就是在这样的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中不断地前进。

2、在人们认识过程中,同一对象可以用多种理论观点解释,因此,真理是多元的。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在认识论和真理论中“元”是本质的意思。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论认为,真理的客观来源只有一个,即物质世界。

凡与客观对象相符合一致的认识就是真理,否则就不是真理,因此真理不能是多元的。

在自然科学中,运用不同的科学理论形式或科学方法来说明同一对象,是正常的和必要的。

但是科学理论认识的多重性特点与真理认识的本质不能混为一谈。

真理认识的本质只有一个,不能是多元。

3、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角度看,事物是无限发展的,因而人们的认识和实践运动也必然随之不断发展。

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

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这就是认识发展的道路和规律。

认识的发展规律还指出,实践是全部认识过程和认识过程中的每一个发展阶段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离开了实践,一切真知和熟知都不可能产生,熟知也不可能转化为真理性的认识。

同时,每一个具体的认识主体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而每一个具体的认识主体的认识和实践在广度和深度上发展的可能是无限的。

因此,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是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马基题目

马基题目

11-12学年第二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一、辨析题1、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发展。

(第一章)此说法是错误的。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2、有用就是真理。

(第二章)错误。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本质特征不是有用,而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相一致。

1.“有用”的主体应该是社会而不是个体,“有用即是真理”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观点,2,“有用”的时间范围应该是广泛的而不是眼前的,空间范围应该是广泛的而不是狭窄的3,“有用”的价值层次应该是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4“有用”的最终客观判断标准应该是社会生产力此说法是错误的。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有用就是真理”,是主观真理论的一个典型。

实用主义者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

3、国家是阶级合作的产物。

(第三章)此说法是错误的。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国家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有组织的能力。

4、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所以,“人人创造历史”。

(第三章)此说法是错误的。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是针对个人而言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则是针对整个社会而言的。

而“人人创造历史”没有意识到独立的个体人与人民群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它理所当然的认为,每个人都创造整个社会的历史,将会形而上学和英雄史观。

并且,有些反社会发展方向而前行的人的某些行为,不仅不能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他们更不可能“创造”历史。

二、简答题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基本内容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主要形式(第一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整理

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

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

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辨析题
1、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重要性,唯心主义强调精神的重要性。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的源泉和动力,因此社会矛盾越多,社会发展自然越快。

3、辩证否定就是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

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包含的哲理是截然对立的,他们的分歧是哲学中两个基本派别的根本分歧。

5、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所以学习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6、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即真理。

7、唯物主义经验论是对的,唯心主义经验论才是错的。

8、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觉之中。

9、人类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10.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11、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13、有人说:“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

”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观点的?
14、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1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哪些?
16.有人说,经济全球化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也有人说,全球化就是美国化,试用所学原理对这些观点进行评析。

17.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会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吗?
18.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有哪些表现?如何认识其原因?
二、材料题:
材料一:根据下属材料回答题后问题:
材料1列宁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

”他还指出:“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少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


材料2杜林说:“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

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

材料3艾耶尔断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


请回答:在矛盾存在问题上
(1)材料1的观点是什么?是否正确?
(2)对比材料1与材料2,指出材料2的错误。

(3)对比材料1与材料3,分析材料3的错误。

(1)材料1的第一段话是说辩证法所研究的矛盾是对象自身中的矛盾,就是矛盾不是主观产生的,而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人们思维中的矛盾不过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

第二段也是强调辩证矛盾就是实际生活中的矛盾,即实际客观存在的矛盾,不是主观字面的或头脑臆造出来的矛盾。

这两段话突出一点,就是“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2)材料2把矛盾归结为一个范畴,当作纯粹是主观的思想的东西,认为它不是现实的,只能是思想的任意组合。

它与材料1把矛盾看作是对象自身中、实际生活中的矛盾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

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把矛盾当作是由思想臆造的。

(3)材料3公然否认自然界中有矛盾,他认为矛盾只存在于语句上、字面上。

材料1明确指出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不能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

材料3的错误在于:一是公开否认自然界中矛盾的存在,二是把矛盾当作字面上的、语句上的,同样是否定了矛盾存在的客观性。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对矛盾内涵的准确把握。

三段材料,表明三种不同的观点。

材料1是辩证法的正确观点,认为矛盾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

材料2承认自然界中存在矛盾,但又为是纯主观的思想的东西。

材料3则公然否认自然界中矛盾的存在,认为矛盾只存在于陈述中。

只要仔细分析材料,就不难得出以上的答题思路。

材料二、如何理解下述观点:
材料1“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摘自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材料2“自然界对人来说是无。


──摘自恩格斯:《费尔巴哈论》
材料3“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摘自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材料4“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摘自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以上材料主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实践的唯物主义的经典阐述。

综合起来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理解,把握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思想史和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同于以往哲学的崭新的唯物主义哲学。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了传统哲学的二元对立,确立了实践的思维方式,开创了全新的理论视野。

它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材料1是针对旧唯物主义由于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活动的意义,不了解人的社会历史性,在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于社会历史领域,陷入“环境决定人”,“人决定环境的”二律背反。

根本原因在于旧唯物主义不了解人在实践活动中不仅改变环境而且改变自身,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材料2是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里批判费尔巴哈自然观的机械性、直观性时讲的,主要强调没有人参与的自然界是自在性的,尽管我们承认其“先在性”,但对于主体的人是没有意义的,在此意义上,它是“无”。

只有成为主体认识和改造对象的,具有社会历史性的“人化自然”,才是与人和社会相对的自然范畴。

材料3仍然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哲学的本质区别。

以往的哲学尽管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都曾经起过进步作用,为人类的思维增添过真理的颗粒。

但是,由于它们的理论的立脚点和方法的局限性,它们的理论不可能是彻底的、革命的,所以,“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主题的根本转换,立足于“世界的革命化”。

放眼于人类的解放,“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

所以说新哲学不是教条,不是一成不变的公式,而是行动的指南,我们必须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层面理解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才能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谛。

材料4指出实践不仅创造了人、人类历史、人类世界,而且创造了社会关系,社会生活就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各种活动。

以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离开实践,社会既不能产生,也无法存在和发展。

总之,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三、论述题
1、人说马克思主义产生在19世纪40年代,现在人类已经步入21世纪,所以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

你怎样看待这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原理,论述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性。

并结合实际谈谈你是怎样坚持的?
3.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谈谈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并为实现科学发展观提出建议。

4、运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论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并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认识.
5、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论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把自己塑造成特殊人才的措施。

6.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见课本74-76页
7.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论述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的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并谈谈你自己是怎样做的?
8.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原理谈谈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9.我们对待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应该运用怎样的方法去认识它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