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吸收
第六章消化吸收

(二)外来神经系统 胃肠道的外来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 感神经(图6-3)。
四、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胃肠激素:由胃肠粘膜的内分泌细胞合成并分 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统称为胃肠激素 (gastrointestinal hormone)。 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主要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①调节消化道的运动和消化腺的分泌。 ②调节其他激素的分泌和释放。 ③刺激消化道组织的代谢和生长(即营养作用)。 ④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 ⑤调节肠上皮的分泌和吸收,影响水和电解质在肠 粘膜上皮的转运等。
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消化液的主要作用有: ①分解食物中的复杂成分使之便于吸收; ②为各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 ③稀释食物,使消化道内容物的渗透压与 血浆渗透压接近,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④所含的粘液、抗体和大量液体具有保护 消化道粘膜的作用,防止物理和化学因素造 成消化道损伤。
三、消化道的神经支配
(二)胰液分泌的调节
胰液的分泌也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但以体液 调节为主。胰液分泌的调节也可分为头期、胃期、 和肠期(图6-9)。 1.头期胰液分泌 此期 胰液分泌的特点是水分和 HCO-3较少,而酶含量多。 头期胰液的分泌量占消化 期胰液分泌量的约20%。 2.胃期胰液分泌 此期的 胰液分泌酶多液体量少, 其量占消化期胰液分泌的5%~10%。 3.肠期胰液分泌 此期分泌量最多,占消化期胰液 分泌量的70%,HCO-3和酶的含量均高。
(二)胃液分泌的调节
一般根据感受食物刺激部位的先后,分为三期: 头期、胃期和肠期。
1.头期胃液的分泌 头期胃液分泌的机制曾用
假饲方法进行研究(图6-7)。 头期胃液分泌包括条件反 射和非条件反射。 头期胃液分泌量约占整个 消化期分泌量的30%,胃液的 酸度和胃蛋白酶含量均很高。 2.胃期胃液分泌 胃期分泌的胃液量占整个消化 期分泌量的60%,酸度也很高,但胃蛋白酶原的含 量较头期分泌少。
化工原理 第六章 吸收

不同的溶质在同一个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很大的
气体称为易溶气体,溶解度很小的气体称为难溶气体;同
一个物系,在相同温度下,分压越高,则溶解度越大;而
分压一定,温度越低,则溶解度越大。这表明较高的分压
和较低的温度有利于吸收操作。在实际吸收操作过程中,
溶质在气相中的组成是一定的,可以借助于提高操作压力
.
第二节 吸收中的气液相平衡
相平衡关系随物系的性质、温度和压力而异,通常由
实验确定。图6-3是由实验得到的SO2和NH3在水中的溶解度
曲线,也称为相平衡曲线。图中横坐标为溶质组分(SO2、
NH3)在液相中的摩尔分数
x
,纵坐标为溶质组分在气相中
A
的分压 p A 。从图中可见:在相同的温度和分压条件下,
体,该值很小。
2.2注意事项
①亨利定律只适用于稀溶液,如常压下难溶或少溶气体的吸收, 否则就有偏差;
②只适用于与溶剂不发生化学反应的气体的吸收;
③溶解度系数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即T↑,H↓;
④应用于较高压强时,如5atm以上,分压应以逸度代替;
⑤为了使用方便,亨利定律可以改写成以下形式:
pA ExA, yA mxA,
图6-4 吸收平衡线
.
第二节 吸收中的气液相平衡
2.相平衡线在吸收过程中的应用 2.1判断吸收能否进行。由于溶解平衡是吸收进行的极限,所以, 在一定温度下,吸收若能进行,则气相中溶质的实际组成 Y A 必须大 于 则与过液程相反中向溶进质行含,量为成解平吸衡操时作的。组图成6-4Y中A ,的即A点YA 为 Y实A。 际若操出作现点Y,A 若 AY 点A 时位, 于平衡线的上方,则 YA为吸Y A 收过程;若A点在平衡线上,YA=YA*,体 系达平衡,吸收过程停止;当A点位于平衡线的下方时,则YA<YA*,为解 吸过程。 2.2 确定吸收推动力。显然,YA>YA*是吸收进行的必要条件,而差 值 △YA=YA-YA* 则是吸收过程的推动力,差值△YA越大,则吸收速率必 然越大。 2.3同理,若以液相为研究对象,在一定条件下,要让吸收过程能进 行,则液相中溶质的实际组成XA必须小于与实际气相中溶质含量YA成平 衡时的液相组成XA*,即XA<XA*,差值△XA=XA* -XA即为吸收过程的推动力, 该值越大,吸收速率也就越大。否则,过程必为解吸操作。
《生理学》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1.盐酸
反映胃的分泌能力(与壁细胞的数量及功 能状态有关)
正常人空腹 0-5 mmol/h
最大排酸量
20-25 mmol/h
作用:
②使蛋白质变性,利于蛋白质的水解;
①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胃蛋白酶适宜环境;
③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④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⑤抑制和杀死细菌。
胃酸分泌机制:质子泵
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 意义:为机体新陈代谢提供营养物和能量
消化的方式有:
机械消化: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将食 物粉碎、搅拌和推进的过程。(形变) 化学消化: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 将食物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的过程。(质
变)
消化腺的分泌 • 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等; • 总量每天分泌相互液6~8L; • 作用 – 稀释食物降低渗透压,以利吸收 – 调节pH 为消化酶发挥作用提供适宜pH 环境 – 分解食物成分; – 润滑保护消化道粘膜防止理化损伤
━━━━━━━━━━━━━━━━━━━━━━━━━ 促 进 抑 制 ───────────────────────── 食物 蛋白质 糖 盐酸 脂肪 高渗溶液 ────────────────────────激素 胃泌素 糖皮质激素 胰泌素 胰高血糖素 ACTH 胰岛素 生长抑素 抑胃肽 PG 缩胆囊素 肠泌酸素 肠抑胃素 球抑胃素 ────────────────────────药物 ACh 组胺 阿托品 甲氰咪呱 咖啡因 乙醇 奥美拉唑(洛赛克) Ca2+ 毛果云香碱 ────────────────────────神经 迷走N+ 壁内N丛反射 交感N+ 肠-胃反射 迷走-迷走反射 情绪 应激状态 恶劣情绪 ━━━━━━━━━━━━━━━━━━━━━━━━━
化工原理 第六章 吸收

由 y * mx得,
Y* mX 1 Y * 1 X
*
mX Y 1 (1 m)X
当溶液浓度很低时,X≈0, 分母约等于1. 上式简化为:
Y mX
*
亨利定律的几种表达形式也可改写为
P * x , c HP E y Y * ℃ 下 , 测 得 氨 在 水 中 的 平 衡 数 据 为 : 0.5gNH3/100gH2O浓度为的稀氨水上方的平衡分压为400Pa, 在该浓度范围下相平衡关系可用亨利定律表示,试求亨利系
——逆流吸收塔操作线方程
在m—n截面与塔顶截面之间作组分A的衡算
VY LX 2 VY2 LX
L L Y X (Y2 X 2 ) V V
——逆流吸收塔操作线方程
表明 : 塔内任一截面的气相浓度Y与液相浓度X之间成直线 关系,直线的斜率为L/V。
吸收操作线总是位于平衡线的上方,
s
EM s
1000 7.32 104 kmol / m3 Pa 7.59 10 4 18
E 7.59 10 4 m 3 0.749 P 101.33 10
三、用气液平衡关系分析吸收过程
1、判断过程的方向
例:在101.3kPa,20℃下,稀氨水的气液相平衡关系为 :
L L Y1 X 1 Y2 X 2 V V
吸收率 A 混合气中溶质A 被吸收的百分率
Y2 Y1 (1 A )
2、吸收塔的操作线方程式与操作线
在 m—n截面与塔底截面之间作组分A的衡算
VY LX1 VY1 LX
L L Y X (Y1 X 1 ) V V
操作线位于平衡线下方,则应进行脱吸过程。
并流吸收塔的操作线:
生理学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第一节概述在人和高等动物,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主要的消化腺有唾液腺、肝、胰和散在分布于消化道壁内的腺体。
消化系统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对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为机体的新陈代谢提供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和能量以及水和电解质。
此外,消化器官还有重要的内分泌功能和免疫功能。
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如糖类、蛋白质和脂肪,都以结构复杂的大分子形式存在,不能被人体直接利用,须在消化道内经消化而分解成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如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和葡萄糖等,才能被机体吸收和利用。
而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则不需要分解就可直接被吸收利用。
消化(dkigestion)是指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糖、蛋白质和脂肪等)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消化道对食物的消化有机械性消化(mechanical digestion)和化学性消化(chemical digestion)两种方式。
前者是指通过消化道肌肉的舒缩活动,将食物磨碎,使之与消化液充分搅拌、混合,并将食物不断地向消化道远端推送的过程;后者则为通过消化液中含有的各种消化酶的作用,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主要是糖、蛋白质和脂肪)分解为结构简单的、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正常情况下,两种方式的作用是紧密配合、互相促进、同时进行的,共同完成对食物的消化过程。
食物经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通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absorption)。
未被吸收的食物残渣和消化道脱落的上皮细胞等在进入大肠后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
消化和吸收是两个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过程。
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在消化道中,除口腔、咽、食管上端的肌肉和肛门外括约肌是骨骼肌外,其余部分都由平滑肌组成。
在平滑肌细胞之间存在缝隙连接。
平滑肌的舒缩活动与食物的机械性消化、化学性消化以及吸收过程是密切相关的,细胞间的缝隙连接可使电信号在细胞间传递。
第六章---光的吸收、散射和色散

大多数天然物质如颜料、花等的颜色都是在光入 射物体内部相当深处的过程中,由于某些波长的光被 选择吸收后,使得物体呈现未被吸收的色光的颜色.
体色:即物体的颜色是由于物体内部成分不同而形成 的,所以叫作体色,呈现体色物体的透射光和反射光的 颜色是一样的.
表面色:物体的颜色是由于物体表面的选择反射形成 的,所以叫作表面色
例1. 南北极探险用: “太阳罗盘”(利用阳光散射的偏振性) 辨别方向(因磁罗盘在南北极无用).
例2. 蜜蜂靠天空光的偏振性辨别方向(蜜蜂的眼睛中有对偏振 敏感的器官)
2) 纯净气体或液体的散射(分子散射)
分子热运动,引起密度起伏,形成非均匀的小 “区域” , 发出次波,造成非相干迭加。
米— 德拜,廷德尔散射 ( d >λ/20 ). 散射光强与λ无关 白光散射,也可以为是衍射的结果. 例: 白云、雾、白烟.
教学目标
1.了解电偶极子模型及其对反射和折射现象、布 儒斯特定律的解释;
2.理解光的吸收的原因,朗伯定律,吸收光谱; 3.理解光的散射的原因,散射的分类及其特性; 4.理解色散的特点,正常色散和反常色散的原因; 5.了解电偶极子振子模型及其经典电子理论对光
的吸收、散射和色散的解释.
除真空外,任何介质对电磁波都不是绝 对透明。这是由于光通过介质时光通过物质时 其传播情况就会发生变化:
延迁德 德尔尔散射系:散 胶体射、乳:胶液胶、体 含有,烟雾乳灰胶 尘的液大气,等含有 分分子 子散散射:射由: 于分由子热于运动分成子 局部热涨落运引动 起的造成局部
四、散射光的偏振性
各向同性介质: 入射光是自然光,正侧方
向——线偏振, 斜方c ——部分偏振,正对
x ——自然光. 各向异性介质: 入射光是线偏振光,侧向 ——部分偏振.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腔狭窄,称幽门管
胃壁的结构
粘膜层:在胃小弯处有 4~5 条纵行皱襞 在幽门处,粘膜覆盖幽 门括约肌形成环行皱襞,叫幽门瓣
由内向外分 4 层 粘膜下层: 肌层:为外纵、中环、内斜三层平滑肌 在幽门处,环层肌发达, 形成幽门括约肌 浆膜层:即脏腹膜
迷走-迷走反射
胃 机械扩张
壁内N丛局部反射
内
食 物
蛋白质 分解产物
胃窦 G.C
胃 泌 素
胃蠕动↑ 紧张性↑
胃内压 ∨
十二指
胃 排 空
肠内压
胃内压 胃
十二 高渗溶液 指肠 食糜 盐酸、脂肪
肠-胃反射 胃蠕动↓ 肠抑胃素 紧张性↓
∧ 十二指 肠内压
排 空 暂 停
胃内压 再
食糜在肠内吸收
抑制因素解除
胃蠕动↑ 紧张性↑
食物和促进胃排空;保持胃的正常形状 和位置,不出现胃下垂。
2.容受性舒张:进食时引起胃壁平滑肌的舒张。
作用:增加胃容纳和贮存食物,防食糜过早排入十二指肠。
3.蠕动:蠕动波起自胃体中部,逐步向幽门部推进。
迷走神经、胃泌素、胃动素使其频率和强度增加; 交感神经、胰泌素、抑胃肽作用则相反。
作用:使食糜与胃液充分混合和研磨。
(2)胆固醇:若胆固醇↑→胆石症。 (3)胆色素: 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
肝门与肝蒂
肝可分为左、右两半:左外叶、左内叶; 右前叶、右后叶、尾状叶
胆盐进入小 肠后,90%以上 被回肠吸收,通 过门V又回到肝 脏,再成为合成 胆汁的原料。这 一过程称为胆盐 的肠肝循环。
返回肝脏的胆 盐有刺激肝分泌 胆汁的作用。
生理学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2.紧张性收缩
• 胃壁平滑肌经常保持一定程度的持续收缩状 态, 称为紧张性收缩(tonic contraction)。
• 这是消化道平滑肌共有的运动形式。胃的紧 张性收缩使胃腔内具有一定的压力, 这种压力 有助于胃液渗入食物, 促进化学性消化。
3.胃的蠕动
作用:
① 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 合,有利于化学性消化
十二指肠黏 膜内分泌细 胞
肠-胃反射
胃
胃运动减弱 排
• 化学结构----肽类 • 分子量-----2000~5000 •它们不仅存在于消化道内, 还存在于神经组织内。
主要的胃肠激素
激素
分泌 刺激物
功能
促胃液素
促胰液素
缩胆囊素 (CCK) 抑胃肽
G cells
S cells
I cells
•迷走N(GRP) •蛋白质消化产 物 •胃扩张
•盐酸 •蛋白质分解产 物 •脂肪酸
(三)唾液分泌的调节
完全由神经反射引起。
非条件反射: 诱发因素: 食物对口腔的物理、化学刺激 产生机制: 感受器(口腔、舌神经末梢)→ 传入神经纤维→中枢
(延髓、下丘脑、皮层) → 传出神经(副交感为主,末梢 递质为乙酰胆碱,对抗药: 阿托品) → 腺体
条件反射: 就餐环境、食物形状、颜色、气味引起唾液分泌。
1.分类
1)肌间神经丛 (位于纵行肌和 环行肌之间)
主要参与对消 化道运动的控制。
内在神经丛:
交感神 经
副交感神 经
肌间 神经 丛
黏膜下 神经丛
2)黏膜下神经丛 (位于黏膜层和环 行肌之间)
主要参与消化道 腺体和内分泌细胞 的分泌, 肠内物质 的吸收以及对局部 血流的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吸收一.填空1.吸收操作用于分离 混合物,其依据是 。
2.在常压下,20℃时氨在空气中的分压为50mmHg ,此时氨在混合气体中的摩尔分数y= , 摩尔比Y= 。
3.吸收中,温度不变,压力增大,可使相平衡常数 ,传质推动力 。
(增大、减小、不变)4.在吸收塔内用清水吸收空气中的氨气,若提高混合气体的流量,则气相吸收总系数将 。
5.双膜理论认为,吸收阻力主要集中于界面两侧的 和 之中。
6.易溶气体溶液上方的分压 ,难溶气体溶液上方的分压 。
7.亨利定律的表达式Ex p =*,若某气体在水中的亨利系数E 值很大,说明该气体为____气体。
8.对接近常压的低溶质浓度的气液平衡系统,当总压增大时,亨利系数E ______,相平衡常数m ,溶解度系数H 。
(增大、减小或不变) 9.压力 ,温度 ,将有利于解吸的进行。
10.由于吸收过程中,气相中的溶质组分分压总是______溶质的平衡分压,因此吸收操作线总是在平衡线的________。
11.溶解度很大气体,吸收时属于 控制,强化吸收的手段是 。
12.若总吸收系数和分吸收系数间的关系可表示为GL L k Hk K +=11,其中L k 1表示 ,当______项可忽略时,表示该吸收过程为液膜控制。
13.某低浓度气体吸收过程,已知相平衡常数m=1,气膜和液膜体积吸收系数分别为k y a=2×10-4kmol/m 3.s, k x a =0.4kmol/m 3.s, 则该吸收过程中气膜阻力占总阻力的百分数为 ;该气体为 溶气体。
14.在吸收塔某处,气相主体浓度y=0.025,液相主体浓度x=0.01,气相传质分系数k y =2kmol/m 2·h ,气相传质总K y =1.5kmol/m 2·h ,则该处气液界面上气相浓度y i 应为⎽⎽ ⎽⎽⎽。
平衡关系y=0.5x 。
15.吸收操作中增加吸收剂用量,操作线的斜率 ,吸收推动力 。
16.当吸收剂用量为最小用量时,完成一定的吸收任务所需填料层高度将为 。
17.气体吸收计算中,表示设备(填料)效能高低的一个量是 ,而表示传质 任务难易程度的一个量是 。
18.在填料塔中用清水吸收混合气中HCl ,当水量减少时气相总传质单元数N OG 。
19.对一定操作条件下的填料吸收塔,如将填料塔层增高一些,则塔的H OG 将 ,N OG 将 。
(增加,减少,不变)20.逆流操作的吸收塔,当吸收因素A<1且填料为无穷高时,气液两相将在 达到平衡。
21.在填料塔中用清水吸收混合气体中的氨,当水量增大时,气相总传质单元数N OG 将_______(增加,减少或不变)。
二.选择1.根据双膜理论,当被吸收组分在液相中溶解度很小时,以液相浓度表示的总传质系数 。
A 大于液相传质分系数 B 近似等于液相传质分系数 C 小于气相传质分系数 D 近似等于气相传质分系数2.在化工生产中,要提高吸收效果,可以设法提高气相总体积传质系数K y a,必须采取( ) A.降低气膜和液膜的厚度 B 增加气膜和液膜的厚度 C 降低流体流动速度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_A.溶解度系数H 值很大,为易溶气体B.相平衡常数m 值很大,为难溶气体C.亨利系数E 值很大,为易溶气体D.亨利系数E 值很大,为难溶气体 4.最大吸收率ηmax 与 无关。
A.液气比B.液体入塔浓度X 2C.相平衡常数mD.吸收塔型式5.已知SO 2水溶液在三种温度t 1、t 2、t 3下的亨利系数分别为E 1=0.0035atm 、E 2=0.011atm 、E 3=0.00625atm ,则 。
A t 1<t 2B t 3>t 2C t 1>t 2D t 3<t 16.对一定操作条件下的填料吸收塔,如将填料层增高一些,则塔的H OG 将 ,N OG 将 。
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 D 不能判断7.在吸收塔设计中,当吸收剂用量趋于最小用量时,________。
A.吸收率趋向最高B.吸收推动力趋向最大C.操作最为经济D.填料层高度趋向无穷大8.下列不为双膜理论基本要点的是:______ ________A.气、液两相有一稳定的相界面,两侧分别存在稳定的气膜和液膜B.吸收质是以分子扩散的方式通过两膜层的,阻力集中在两膜层内C.气、液两相主体内流体处于湍动状态D.在气、液两相主体中,吸收质的组成处于平衡状态9.吸收塔的设计中,若填料性质及处理量(气体)一定,液气比增加,则传质推动力,传质单元数,传质单元高度,所需填料层高度。
A 增大B 减小C 不变D 不能判断10.料塔中用清水吸收混合气中NH3,当水泵发生故障上水量减少时,气相总传质单元数N OG .A增加 B 减少 C不变 D不确定11.难溶气体的吸收是受()A.气膜控制B.液膜控制C.双膜控制D.相界面12.在逆流吸收塔中,用清水吸收混合气中的溶质组分。
其液气比Ls/V B为2.7,平衡关系可表示为Y=1.5X(X、Y为摩尔比),溶质的回收率为90%,则液气比与最小液气比之比值为()。
A. 1.5 B . 1.8 C. 2 D. 313.操作中的吸收塔,当其他操作条件不变,仅降低吸收剂入塔浓度,则吸收率将:________。
A.增大B.降低C.不变D.不确定14.低浓度逆流吸收操作中,若其它操作条件不变,仅增加入塔气量,则气相总传质单元数N OG 将:_________。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不确定15.在吸收操作中,吸收塔某一截面上的总推动力(以液相组成差表示)为:_____ _____A.X*—XB.X—X*C.X i—XD.X—X i16.在吸收操作中,吸收塔某一截面上的总推动力(以气相组成差表示)为:______A.Y*—YB.Y—Y*C.Y i—YD.Y—Y i17.关于适宜液气化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_______A.不受操作条件变化的影响B.不能少于最小液气比C.要保证填料层的充分湿润D.应使设备费用和操作费用之和最小18.吸收操作中,最小液气比__________A.在生产中可以达到B.是操作线的斜率C.均可用公式进行计算D.可作为选择适宜液气比的依据19.吸收操作中,增大吸收剂用量使:__________A.设备费用增大,操作费用减少B.设备费用减少,操作费用增大C.设备费用和操作费用均增大D.设备费用和操作费用均减少20.吸收塔尾气超标,可能引起的原因是:_________A.塔压增大B.吸收剂降温C.吸收剂用量增大D.吸收剂纯度下降21.吸收在逆流操作中,其它条件不变,只减小吸收剂用量(能正常操作),将引起:A.操作线斜率增大B.塔底溶液出口浓度降低C.吸收推动力减小D.尾气浓度减小22.吸收操作过程中,在塔的负荷范围内,当混合气处理量增大时,为保持回收率不变,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A.降低操作温度B.减少吸收剂用量C.降低填料层高度D.降低操作压力23.低浓度逆流吸收操作中,若其它入塔条件不变,仅增加入塔气体浓度Y1,则:出塔气体浓度Y2将。
A.增加; B.减小; C.不变; D.不确定。
24.常压下200C下稀氨水的相平衡方程为y*=0.94x,今使含氨5%(摩尔分数)的含氨混合气体和x=0.1的氨水接触,则发生___________。
①吸收过程②脱吸过程③平衡过程④无法判断25.选择吸收剂时不需要考虑的是。
(A)对溶质的溶解度(B)对溶质的选择性(C)操作条件下的挥发度(D)操作温度下的密度26.3.依据“双膜理论”,下列判断中可以成立的是_______。
A 可溶组分的溶解度小,吸收过程的速率为气膜控制B 可溶组分的亨利系数大,吸收过程的速率为液膜控制C 可溶组分的相平衡常数大,吸收过程的速率为气膜控制D 液相的黏度低,吸收过程的速率为液膜控三.判断题1.用水吸收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吸收。
( )2.吸收操作中,所选用的吸收剂的粘度要低。
()3.在吸收操作中,不被吸收的气体称为惰性组分,即吸收尾气。
( )4.吸收操作是双向传质过程。
( )5.吸收操作线总是在平衡线的下方,解吸的操作线总是在平衡线的上方。
()6.液膜控制吸收时,若要提高吸收率,应提高气相流速。
()7.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压力减小而增大。
()8.双膜理论将吸收过程简化为通过气液两膜的分子扩散过程。
()9.吸收操作的依据是根据混合物的挥发度的不同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10.吸收操作中吸收剂用量越多越有利。
()11.吸收既可以用板式塔,也可以用填料塔。
()12.吸收过程一般只能在填料塔中进行。
()13.根据双膜理论,吸收过程的主要阻力集中在两流体的双膜内。
()14吸收操作中,增大液气比有利于增加传质推动力,提高吸收速率。
()15.根据双膜理论,在气液两相界面处传质阻力最大。
()16.吸收操作线方程是由物料衡算得出的,因而它与吸收相平衡、吸收温度、两相接触状况、塔的结构等都没有关系。
()17.正常操作的逆流吸收塔,因故吸收剂入塔量减少,以致使液气比小于原定的最小液气比,则吸收过程无法进行。
()四.简答题1.选择吸收剂时,主要考虑哪些影响因素?三.计算1.在常压101.33kPa、温度25℃下,溶质组成为0.05(摩尔分数)的2CO---空气混合物与浓度为33/101.1mkmol-⨯的2CO水溶液接触,试判断传质过程方向。
已知常压、25℃下2CO在水中的亨利系数E为kPa510660.1⨯。
2.含氨的空气于101.33kPa、20℃被水吸收。
已知气相传质系数k Y=3.19×10-6kmol/(m2•s•ɅY),液相传质系数k X=1.01×10-4kmol/(m2•s•ɅX),气相平衡关系服从亨利定律,亨利系数E=77kPa。
在吸收塔的某一截面气相组成0.05,液相组成0.012(均为摩尔分数)。
求:(1)气相总传质系数K Y和液相总传质系数K X;(2)气相传质阻力所占比例,并说明该过程是气膜控制还是液膜控制。
(3)该截面处的传质速率。
3.在逆流吸收塔中,用清水吸收混合气体溶质组分A,吸收塔内操作压强为106kPa,温度为30℃,混合气流量为h/1300m3,组成为0.03(摩尔分数),吸收率为95%。
若吸收剂用量为最小用量的1.5倍,操作条件下平衡关系为Y=0.65X。
试求:(1)进入塔顶的清水用量Ls;(2)吸收液的组成。
4.某填料吸收塔用纯轻油吸收混合气中的苯,进料量为1000标准hm /3。
进料气中含苯5%(体积分数),其余为惰性气体。
要求回收率95%。
操作时轻油含量为最小用量的1.5倍,平衡关系为Y=1.4X 。
已知体积吸收总系数为)/(k 1253h m mol K Ya ⋅=,轻油的平均分子量为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