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技术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文献综述:工质相变循环发动机的研究

文献综述:工质相变循环发动机的研究

斯特林发动机性能的模型,并应用拟牛顿法和惩罚函数法实 现了对最优化模型的求解,设计了输出功率从 5KW 到 25KW 的 四缸双作用斯特林发动机,对斯特林发动机的结构参数进行 优化等等。国内对于斯特林发动机各个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多, 不在一一列举。
由此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 1.2 斯特林发动机的优点 作为外部燃烧的封闭式活塞发动机,斯特林发动机具有很多 独特的优点,例如燃料来源广,热效率高,排气污染少,噪 音低,运转特性好,结构简单,维修方便,可以利用低品位 热源等优点,并且在太阳能碟式发电系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运用斯特林发动机的碟式太阳能发电系统,相对于太阳能光 伏发电板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它投资规模小,占地面积 小,同等规模的情况下发电量是光伏电板发电量的 1.1 倍。 此外,其最大优势是发动机维修率低,短期内回收投资。发 动机在设计寿命期内不必更换或处理。 2. 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2.1 国外的发展现状 Kaushik 对不可逆斯特林发动机进行了有限时间热力学分析。 指出在不考虑各种损失和回热器效率为 1 的条件下, 2 钟循环 的效率等于卡诺循环的效率,同时还指出了回热器的效率不 会影响发动机的输出功率。Halit 指出工质泄露对于斯特林 发动机的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Koichi 建立以一个斯特林发 动机原型为基础,在标准状态和无负载的情况下,用空气作 为工质进行试验,最后得出:提高换热器性能、降低机械损 失对提高斯特林发动机的性能是十分有效的。Nezaket 基于 Urieli and Berchowitz’s 规则,用热力学原理中稳流分析
文献综述
(2012 届)
工质相变循环发动机的研究
学生姓名:刘克楠 学号:08131213 院系:工学院机电系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指导教师:黄德中 完成日期:2011-12-20

发动机维修技术综述

发动机维修技术综述

目录目录 (1)摘要 (2)第一章发动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发动机大修的条件..........................错误!未定义书签。

1.1.1 现代发动机大修送修标准..............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发动机大修前的准备工作 (8)1.2.1 清洗发动机外部 (8)1.2.2 发动机从车架上的拆卸 (8)1.3 发动机总成的维修 (9)1.3.1发动的解体 (9)1.3.2 发动机内部主要零件检查 (12)1.3.3 发动机内部主要零件修复工艺 (15)1.3.4 发动机的总装工艺 (16)1.4 发动机大修验收标准 (18)第二章发动机故障诊断与分析 (5)2.1 发动机故障诊断 (5)2.1.1 故障成因 (5)2.1.2 汽车行驶中发动机常见故障.............错误!未定义书签。

致谢 (25)参考文献 (26)摘要本文介绍了发动机的构造、工作原理和总成大修的条件、工艺、维修方法以及验收标准。

本文阐述的故障虽是一般故障,但其隐蔽性强,维修时有一定难度。

所以把它写出来,希望同行之间交流。

此故障修复表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重视维修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设备、工艺技术水平的迫切性。

零件生产厂要严把质量关,不合格产品得坚决烧毁,提高质量,提高竞争力,这样我们的汽车行业才有出路,维修行业才有质的飞跃。

关键词:发动机维修故障第一章发动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1.1 汽车发动机的构造发动机的工作原理相似,基本结构也就大同小异。

汽车发动机通常是两大机构五大系统组成。

柴油发动机通常是由两大机构四大系统组成(无点火系)。

1.1.1曲柄连杆机构——实现热能转换的核心,也是发动机的装配基础。

曲柄两杆机构在做功行程时,将燃料燃烧以后产生的气体压力,经过活塞、连杆转变为曲轴旋转的转矩;然后,利用飞轮的惯性完成进气、压缩、排气3个辅助行程。

汽车发动机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方法-文献综述

汽车发动机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方法-文献综述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2009)级专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论文题目:汽车发动机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方法报告时间:2011年11月一.前言:在当今生活中汽车已经变成人们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它的快捷、方便已深入人心,并且随着人类科学的进步,汽车越来越经济、舒适。

这些都是因为新的技术在发动机上的运用。

新技术的应用带来了变革,使汽车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

比如汽车发动机结构更加复杂、汽车时常出现故障、故障不容易诊断等.汽车故障出现最多的就是汽车发动机,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汽车的行驶里程。

所以本文针对这种情况,在讲述一般结构的基础上,从汽油电控发动机两大机构,五大系统上突出了对国内普遍汽车发动机的常见故障进行了讲解。

二.汽车发动机发展历程:1、蒸汽发动机:“汽车"由此诞生18世纪中期,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引发了欧洲工业革命。

1770年,法国人居纽成功地把蒸汽机运用到了车子上,制作了世界第一辆三轮蒸汽机车。

2、煤气发动机:内燃机的初级产品1858年定居法国巴黎的里诺发明了煤气发动机(单缸、二冲程、无压缩和电点火的煤气机,输出功率为0。

74—1.47KW,转速为100r/min,热效率为4%).并于1860年申请专利。

3、四冲程理论:现代发动机的核心理论1862年法国工程师德罗沙提出了著名的等容燃烧四冲程循环:进气、压缩、燃烧和膨胀、排气. 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成了第一台四冲程往复活塞式内燃机(单缸、卧式、以煤气为燃料、功率大约为2。

21KW、180r/min).在这部发动机上,奥托增加了飞轮,使运转平稳,把进气道加长,又改进了气缸盖,使混合气充分形成。

4、汽油发动机:现代汽车的开端1886年1月29日,德国人奥姆勒和卡尔.本茨在里诺卧式气压煤气发动机以及四冲程理论的基础上制造出了第一台汽油发动机,使汽车正式进入汽油动力时代,1886年卡尔·本茨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以汽油为动力的三轮汽车。

先进航空发动机设计与制造技术综述

先进航空发动机设计与制造技术综述

先进航空发动机设计与制造技术综述随着科技的发展,航空发动机设计与制造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本文将综述先进航空发动机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发展情况。

首先,在航空发动机的设计方面,涡扇发动机成为了主流。

涡扇发动机具有推力大、燃油效率高、噪音低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商用飞机上。

而与传统涡喷发动机相比,新一代涡扇发动机具有更高的推力重量比和燃油效率,主要得益于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材料应用。

例如,采用复合材料制造可以减轻发动机的重量,增加其推力重量比;采用高温合金可以提高发动机的温度承受能力,提高燃烧效率。

此外,虽然涡扇发动机相对于传统涡喷发动机复杂性更高,但应用了先进的设计工具和仿真技术,使得其设计过程更加高效,减少了试制环节,提高了设计的准确性。

其次,在航空发动机的制造方面,随着数控加工技术的发展,制造难度也得到了一定的降低。

数控加工技术能够实现对发动机零部件的高精度加工,提高了发动机的制造精度和一致性。

另外,先进的焊接技术和喷涂技术也在发动机的制造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采用激光焊接技术和电子束焊接技术可以实现对发动机零件的高强焊接,提高了发动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采用热障喷涂技术可以提高发动机的热防护性能,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另外,先进航空发动机设计与制造技术还涉及到燃烧技术的改进。

燃烧技术的改进可以提高发动机的燃烧效率,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例如,采用低排放燃烧室设计可以减少氮氧化物的生成;采用燃烧控制技术和燃油喷射技术可以实现对燃烧过程的精确控制,提高燃烧效率。

此外,还有一种被广泛研发和应用的技术是混合动力技术。

混合动力技术结合了航空发动机和电动机的优势,可以实现对航空发动机的辅助和增强,大大提高了航空发动机的性能。

总之,随着先进航空发动机设计与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航空发动机的性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涡扇发动机、数控加工技术、先进的设计工具和仿真技术、燃烧技术的改进以及混合动力技术等都为航空发动机的设计与制造带来了新的突破。

发动机的文献

发动机的文献

发动机的文献一、发动机概述发动机作为汽车、飞机、船舶等机动设备的“心脏”,承担着为这些设备提供动力的重任。

发动机的作用是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从而驱动车辆行驶。

在众多发动机类型中,活塞发动机和涡轮发动机最为常见。

二、发动机类型及工作原理1.活塞发动机:活塞发动机分为四冲程和六冲程两种。

四冲程发动机包括进气、压缩、燃烧和排气四个冲程,而六冲程发动机则在四冲程的基础上增加了润滑和冷却两个冲程。

活塞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活塞在气缸内上下运动,实现气缸内气体压力的变化,从而推动活塞做往复运动。

2.涡轮发动机:涡轮发动机以高速旋转的涡轮叶片实现能量传递。

燃料在燃烧室中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通过涡轮叶片旋转,将高温高压气体的能量传递给进气涡轮,进而驱动发动机。

涡轮发动机具有较高的燃油效率和较低的排放量。

三、发动机的性能指标1.最大功率:发动机在单位时间内所能产生的最大功率。

2.最大扭矩:发动机在某一转速下所能产生的最大扭矩。

3.最高转速:发动机能够达到的最高转速。

4.燃油消耗率:发动机在一定工况下,燃油消耗量与输出功率的比值,反映发动机的经济性。

四、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1.定期更换机油:机油对于发动机的润滑和冷却具有重要意义,定期更换可确保发动机正常工作。

2.更换空气滤清器:定期更换空气滤清器,防止灰尘、杂质进入发动机,保护发动机内部零件。

3.检查火花塞:定期检查火花塞的工作状态,如有异常需及时更换。

4.检查燃油系统:定期检查燃油泵、喷油嘴等燃油系统部件,确保发动机燃油供给正常。

五、发动机的发展趋势1.缸内直喷技术:提高燃油利用率,降低燃油消耗。

2.涡轮增压技术:提高发动机功率,降低排放。

3.混合动力技术:实现发动机与电动机的协同工作,进一步提高燃油经济性。

4.电气化技术:随着电动汽车的发展,发动机在未来可能将逐步被电机取代。

火箭发动机发汗冷却技术文献综述

火箭发动机发汗冷却技术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V434文献综述火箭发动机发汗冷却技术Transpiration cooling technology in rocket motor学科专业: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航天防热技术是保证航天器在上升段和再入段的外部加热环境下不至于发生过热和烧毁的一项关键技术,同时也是保证导弹在再入气动加热环境下正常工作和保证火箭发动机在严重的内部加热环境下正常工作的一项关键技术。

防热技术的目的是设计吸收或耗散气动加热,通过采用各种防热结构和材料实现。

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对所需材料——尤其高温工作部件的材料的各种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航天领域有些材料的工作温度远远超过材料的熔点,火箭发动机内的燃气温度高达3000~4800 K,喷管出口处的燃气流马赫数最高可达6 Ma以上,这样的高温燃气将会产生巨大的热流并传向发动机燃烧室壁面和喷管壁面,若不采取有效的发动机热防护措施,将会造成发动机结构的破坏,要求其保持较好的气动外形以及重要性能指标仍然保持在一定的水平,常规的材料不能满足要求;为此除研制新型高温特殊材料外,从20世纪60年代初对材料采用相应冷却技术进行了研究,以提高材料的使用温度,从而增加推重比和推进效率,使推进系统和燃烧室承受更高的压力和温度,这就需要在所能接受的极限温度范围内采用更加可靠有效的冷却技术来保持材料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防热技术包括烧蚀防热、辐射防热、热沉防热、隔热、发汗冷却和主动冷却等多种防热方式。

如图1所示,左中右分别是辐射冷却、烧蚀冷却和再生冷却的原理图。

本文,我们主要介绍发汗冷却。

发汗冷却技术是将要在液体火箭发动机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热防护措施[1]。

图 1 辐射冷却、烧蚀冷却和再生冷却原理图1.基本原理当今航空航天飞行器的高速发展己经超过了耐温材料的发展速度,单纯依靠耐温材料学科的发展己经不能满足未来航空航天飞行器的设计需求,必须结合主动冷却技术来提供更高的热防护能力。

发电机组研究现状.文献综述范文

发电机组研究现状.文献综述范文

发电机组研究现状文献综述一、引言发电机组是电力系统中的核心设备,对于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和供电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随著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发电机组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本文将对发电机组的研究现状进行文献综述,旨在了解当前的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二、研究现状1.大型化趋势随若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发电机组的容量也在不断增大。

大型化趋势使得发电机组的效率更高,同时也带来了更高的技术难度和更高的投资成本。

目前。

国内外都在积极开展大型化发电机组的研究,如超超临界、百万千瓦级等。

2.智能化趋势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发电机组的智能化也成为研究热点。

智能化技术可以提言发电机组的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提高供电可靠性等。

目前,国内外都在积极开展发电机组智能化的研究,如智能控制、智能诊断等。

3.清洁能源利用随著环保意识的提高,清洁能源的利用也成为发电机组研究的重要方向。

如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可以降低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

减少环境污染。

目前,国内外都在积极开展清洁能源利用的研究,如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

三、存在的问题1.技术难题大型化、智能化、清洁能源利用等新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更高的技术难度和更高的投资成本。

如何解决技术难题,提高发电机组的效率、降低运行成本、提高供电可靠性等,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2.政策支持不足目前,政府对发电机组的研究和开发缺乏足够的政策支持。

政策的缺失导致企业缺乏研发动力,也限制了发电机组技术的发展。

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对发电机组技术研发的政策支持力度。

四、未来发展方向1.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未来,发电机组技术将朝着更加高效、环保、智能的方向发展。

因此,需要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提高发电机组的效率、降低运行成本、提高供电可靠性等。

同时,也需要加强与其他领域的合作,推动技术的跨界融合和创新。

2.推动清洁能源利用未来。

清洁能源将成为电力系统的重要能源来源。

因此,需要加强清洁能源利用的研究和开发,提高清洁能源的利用效率和使用范围。

毕业论文—6300型柴油机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6300型柴油机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言前内燃机的出现和发明可以追溯到1860年,来诺伊尔(J.J.E.Lenoir,1822—1900) 首先发明了一种大气压力式内燃机,煤气和空气在活塞上的上半个行程被吸入气缸,然后被火花点燃,后半个行程为膨胀行程,燃烧的煤气推动活塞下行膨胀做功,活塞上行时开始排气行程。

[1]大量研究成果表明,柴油机是目前被产业化应用的各种动力机械中热效率最高、能量利用率最好、最节能的机型。

柴油机被广泛应用于船舶动力、发电、灌溉、车辆动力等广阔的领域,尤其在车用动力方面的优势最为明显,全球车用动力"柴油化"趋势业已形成。

[2]6300型柴油机转速比较低,功率较大,主要运用于船舶、坦克、拖拉机等机械设备上。

二、柴油机异常现象、故障的分析㈠6300柴油机排气、出水温度异常现象及原因1.故障现象6300柴油机组在运行过程中,排气管烟色正常冷却水和润滑油的指示量均正常的情况下,其中某个气缸上的排气温度和气缸盖出水温度比其他气缸上的高出许多。

2.1排气温度异常原因:⑴该汽缸盖热电偶损坏,造成数据失真。

⑵油泵供油量偏大。

⑶进气门间隙调整不当,如气门间隙过小,造成排气门关闭过迟,导致排气不彻底,过多的废气残留在气缸,占据了有效空间,阻碍了更多新鲜空气进入气缸参与燃烧,致使然骚不充分;气门间隙过大,造成气门开启过迟,导致进气不充分,由于缺乏足够的新鲜空气参与燃烧使该气缸燃烧不充分。

未能充分燃烧的燃油随排气门的打开进入排气支管中,在高温条件下继续燃烧,从而造成排气温度过热。

⑷供油提前角(供油时间滞后)调整不当,造成柴油机负荷增加且工作粗暴,排气温度升高。

⑸由于气缸燃烧不良,造成排气出现积碳、浊烧等现象,致使排气门关闭不严,导致气缸燃烧过程中高温高压燃气未能完成做功减压,而经排气门进入排气支管,造成排气门温度较高。

另外燃烧室内过多积碳,也降低了气缸的热传导效率,影响了冷却效果。

⑹气缸喷油工作不良(雾化效果差),造成燃油在气缸未能充分燃烧,未能充分燃烧的燃油经排气门排出后在高温条件下继续燃烧,导致排气温度升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柴油机监测系统软件开发
文献综述题目柴油机监测系统软件的研究学院自动化
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姓名郑树
班级10093113
学号10931317
指导教师席旭刚
随着第一辆内燃机汽车出现,汽车工业也迅速发展,而作为心脏的发动机也愈加完善。

在制造发动机的过程中,对于发动机的性能监测也更加的重视。

而本课题是通过学校现有实验室的设备以及软件的开发完成一个高性能的发动机测控系统。

该系统具有良好人机关系,能成参数的数据采集、运算、直接数字控制、显示等功能。

并可由计算机对发动机工况进行远程控制、试验数据的报表处理和试验曲线绘制,并打印输出。

通过系统的扩充还可满足不同用户的特殊要求。

国际上知名的发动机测试设备生产商不断推出先进的发动机测试系统,且普遍具有精度高、数据处理功能强大、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

可以通过许多先进的传感器同时测控发动机的上百个参数,并由计算机进行庞大的数据处理和计算。

在美国、日本及欧洲等先进的工业国家,智能型的计算机测控系统已开始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因此,采用一体化智能控制的计算机测控系统将逐渐成为今后测控领域的主流。

2.1背景
随着国内外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环境污染的严重破坏,改善发动机燃油消耗以及汽车排放废气已经成为了国内外重点的研究动态动向。

在电子控制技术的研发下,现在换气系统、喷油系统、废气涡轮增压、配气结构、进气涡流以及故障的诊断、故障的保险备用控制等方面的应用电控技术都已经得到了非常广泛又实际的应用。

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国外的公司以及研究机构就已经开始研究动态的仿真实验了,并且通过借助电脑和微处理器的研究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在采集数据的实时性、准确性等方面都已经得到了非常大的进步,并且能够减小控制电路的延迟,开发出新的、功能强的产品。

像德国申克公司DYNAD-DA 系统、德国西门子公司的CATS系列、奥地利A VL公司的DYNO系列。

跟国外相比较,国内的测功机相对来说开发研制的起步是比较晚的,七十年代以来,湖南大学先后研制成功三款机型,近年来,湖南大学与湘潭电机厂有合作研制出可以交流变频的双馈电力测功机和电力测功机,其测控系统相对来说也是带动了我国发动机行业的发展。

在现在,我国的测试仪器的研究开发也已经应用到了计算机技术,很多的测试仪器都已经采用了单片或者是微机的控制系统,明显的能够看到智能化正在不断的提高着,很多的高等院校以及一些研究机构都在激光技术上有着很大的应用。

2.2特点
发动机一共包含了五大系统和两大机构,五大系统分别是点火系统,润滑系统,启动系统,燃油供给系统以及冷却系统。

两大机构分别是配气机构和曲柄连杆机构。

发动机的测控系统就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发动机电脑也就是ECU 以及各种执行器所组成的。

简单来说其实就可以就看成集成线路板,然后收到信息并且能够发送指令。

发动机测控系统它是可以对发动机以及测功机来进行高质量的系统控制的,能够让发动机不管在哪一个工作状况之下,都可以保持很好的稳定运行工作,更加能够让所测量到的所有参数值保持真实性以及其准确性。

2.3基本原理
性能测试的参数原理:功率的测量
组成功率的参数是压力P、排量VH直接测量得到和转速n直接测量得到。

由这些参数可以计算出功率N
N=P×VH×n/450t(在式中:t-行程系数;二行程机=1;四行程机=2) 功率的定义是在单位时间被所做的功叫做功率。

发动机功率通常用千万(Kw)表示,或者用马力(Ps)表示,马力是功率的一种不同的表示形式,它的换算比值是:1马力(Ps)=0.73549875千万(Kw)。

在射频频段之中,人们都是用电压来表征电磁能的量的,而当频段上升到达微波的时候,在非横磁波传输的系统当中的电压就会失去唯一性,呈现出一种非单值的特性,所以在正常情况下大多都是以测量功率为主的。

而现代所应用到的同轴线已经扩展到18吉赫,甚至26.5吉赫以上,为测量电压创造了首要条件,但是这些因素也并不影响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地位。

转速的测量
发动机曲轴每分钟的回转数称为发动机转速,用n表示,单位为r/min。

发动机转速的高低,关系到单位时间内作功次数的多少或发动机有效功率的大小,即发动机的有效功率随转速的不同而改变。

因此,在说明发动机有效功率的大小时,必须同时指明其相应的转速。

发动机转速的测量是检查发动机在正常工作的时候是否影响到了工程机械的整机性能的发挥,发动机转速的高低也直接关到单位时间内所作功次数的多少和发动机有效功率的大小,也是发动机有效功率跟随转速的不同改变的。

转速测量通常采用转速传感器,和飞轮上面的信号齿都是相对应的,来测量发动机的转速。

发动机在怠速时转速可以达到700-1100 1100r/min,正常运行时候可以达到3000-5000r/min。

扭矩的测量
扭矩在物理学中就是代表着力矩的大小,是等于力与力臂的乘机的,发动机扭矩通常用牛顿·米(N·m)表示,此外还可以看见又kgm/ib-ft这样的扭矩单位,因为G=mg,所以当g=9.8的时候,1kg的重量就是9.8N,所以1kgm=9.8Nm,而磅尺Ib-ft就是英制的扭矩单位了。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扭矩也长长被称为扭力(但是在物理学中这两个词是由不同的概念)。

能够同功率一样,一般在说明发动机最大输出扭矩的同时也标出每分钟转速(r/min)。

最大扭矩一般出现在发动机的中、低转速的范围,随着转速的提高,扭矩反而会下降。

扭矩主要反映的是发动机运转时从曲轴端输出的力矩,当扭矩越大时,发动机输出的“劲”就越大,汽车的爬坡能力、起步和中途加速性也越好。

P=T*n/9550;T=9550/n (P功率,千瓦,kw;T扭矩,牛米,Nm;n转速,每分钟转数,r/min。

9550是常数。

)公式法:扭矩=功率*9550/转速。

发动机测控系统分为硬件跟软件两部分,先通过硬件部分跟软件部分的分开实现,最后通过良好的人机关系,结合完成一款完全的发动机测控系统。

3.总结
通过以上了解让我明白了想做出一套完整的发动机测控系统并非是那么的容易,需要调节良好的人机关系等。

我们要掌握先进的技术,了解国内外技术的发展才能更好的开发新的系统,拓展自己的视野。

参考文献
[1]阮登芳.邓兆祥.恢复改装天然气发动机动力性能的措施[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5).
[2]黄天戊.庞辉.孙夫雄等.一种基于DSP的多机通信系统的实现[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4.26(5):700-703.
[3]孟国强.张月英.电控发动机实验台的设计研究[J].郑州市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93:37-38.
[4]张天宏.黄向华.曹谦.微型涡轮发动机控制系统仿真及台架试验[J]推进术.2006.27(5):445-449.
[5]朱正德.改善发动机铸件质量的有效措施[J].现代零部件.2011(07).
[6]刘萍.曹慧.邱鹏.虚拟仪器的发展过程及应用[J].山东科学.2009(1).
[7]肖顺利.施全.石小辉.汽车起动电机实验台测控系统控制[J].电机与控制应用.2008(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