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成因的深层法律思考及防治对策

合集下载

雾霾天气的成因及其法律层面应对状况与操作层面政策建议

雾霾天气的成因及其法律层面应对状况与操作层面政策建议

雾霾天气的成因及其法律层面应对状况与操作层面政策建议雾霾天气的成因及其法律层面应对状况与操作层面政策建议一、雾霾天气的成因雾霾天气是大气污染的一种严重表现,主要由大气中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形成。

其主要成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工业活动排放:许多工业活动会释放大量的有害物质,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这些排放物会随着空气流动传播,并聚集成雾霾。

2. 汽车尾气排放:汽车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尤其是柴油车的排放更为严重。

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加,尾气排放成为雾霾天气形成的重要因素。

3. 燃煤排放:燃煤是我国主要的能源供应方式之一,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颗粒物等污染物对于大气质量有直接影响。

4. 温室气体排放:温室气体释放(如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变暖,进而影响大气环流,加剧了雾霾的形成。

加之低温天气条件下,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稳定性较弱,更易导致其积累。

二、法律层面应对雾霾状况的现状我国对于大气污染和雾霾问题的态度逐渐转变,法律层面的应对也在不断加强。

下面是我国法律层面应对雾霾的一些主要政策:1. 大气污染防治法:该法于2016年实施,明确了大气污染应对的责任和措施,并规定了大气污染防治的法律制度。

它强调了各地政府的责任,对于重点区域和行业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控制措施。

2. 废气排放标准:为了控制燃煤和工业排放的污染物,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废气排放标准,要求企业和工厂减少有害气体和颗粒物的排放。

这些标准被国家和地方政府用于监管和执法。

3. 车辆尾气排放标准:我国对汽车尾气排放进行了一系列的限制和标准,如国Ⅳ和国Ⅴ排放标准,以降低尾气中的有害物质含量。

此外,对柴油车和老旧车辆的淘汰和更新也是政府的政策措施之一。

4. 温室气体减排:中国是《巴黎协定》的签署方和实施者,承诺到2030年将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60%-65%。

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清洁能源的发展和温室气体减排。

三、操作层面的政策建议除了法律层面的应对,我们还可以从操作层面来进一步改善和应对雾霾问题。

《2024年雾霾的成因和治理》范文

《2024年雾霾的成因和治理》范文

《雾霾的成因和治理》篇一雾霾的成因与治理一、引言近年来,雾霾问题日益严重,频繁出现在我国各大城市,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雾霾不仅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因此,探讨雾霾的成因和治理方法,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二、雾霾的成因1. 自然因素(1)气候条件:静稳天气、逆温等气象条件有利于污染物在空气中滞留,形成雾霾。

(2)地理环境: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等因素也会影响雾霾的形成。

2. 人为因素(1)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粉尘、废气等污染物是雾霾形成的主要来源之一。

(2)交通排放:汽车尾气、柴油机排放等是雾霾形成的另一重要原因。

(3)生活污染:生活垃圾、农村焚烧等也是形成雾霾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三、雾霾的治理针对雾霾的成因,我们需要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治理,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治理方法:1. 减少污染源排放(1)加强工业污染治理:严格实施环保法规,加大企业污染治理力度,提高工业污染排放标准。

(2)控制交通排放:推广新能源汽车,优化交通结构,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3)改善生活环境: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禁止农村焚烧等行为。

2. 增加环境容量(1)植树造林: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裸地扬尘。

(2)水体治理:保护水源地,减少水体污染,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3)建设生态屏障:在重点区域建设生态屏障,减少污染物扩散。

3. 提高治理技术(1)加强科技创新:加大对环保技术的研发力度,推广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

(2)智能化监测:建立智能化的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空气质量,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3)区域协同治理:加强区域间的协同治理,共同应对雾霾问题。

四、结论与展望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有效地减少雾霾的形成和扩散,改善空气质量。

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雾霾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

我们应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创新治理技术,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2024年我国城市雾霾天气成因及其治理的哲学思考》范文

《2024年我国城市雾霾天气成因及其治理的哲学思考》范文

《我国城市雾霾天气成因及其治理的哲学思考》篇一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城市雾霾天气频发,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

雾霾天气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治理工作更是任重道远。

本文将从哲学角度出发,探讨我国城市雾霾天气的成因及其治理的深层含义,以期为相关治理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我国城市雾霾天气的成因1. 经济快速发展与环境保护失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工厂、车辆等排放源产生的大量污染物无法得到有效治理,导致空气质量严重下降。

这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失衡的现象,是雾霾天气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城市规划与布局不合理城市规划与布局的不合理也是导致雾霾天气的重要原因。

一些城市过度集中发展工业、交通等产业,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导致污染物难以有效扩散和净化。

此外,城市绿化不足、建筑密度过大等问题也加剧了雾霾天气的形成。

3. 人们环保意识淡薄人们的环保意识淡薄也是雾霾天气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人不重视环境保护,随意排放污染物,缺乏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这种行为不仅加剧了空气污染,也使得雾霾天气的治理工作更加困难。

三、我国城市雾霾天气的治理哲学思考1.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治理雾霾天气,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注重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同时,要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2. 科学规划城市发展与布局科学规划城市发展与布局是治理雾霾天气的关键。

城市规划应该注重科学合理,充分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和污染物扩散条件等因素。

要优化城市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减少污染物排放。

同时,要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城市绿化率,有效净化空气。

3. 强化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强化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是治理雾霾天气的必要措施。

要通过宣传教育、法律法规等手段,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让人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自觉遵守环保法规,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2024年雾霾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范文

《2024年雾霾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范文

《雾霾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雾霾问题日益严重,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更好地理解雾霾的成因并寻找有效的治理对策,本文将从雾霾的成因、影响因素、治理对策及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二、雾霾成因分析1. 自然因素(1)气候条件:雾霾的形成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如温度、湿度、风速等。

在静稳天气条件下,空气流动性差,污染物易在低空积累,形成雾霾。

(2)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也会影响雾霾的形成。

如山区、河谷等地形,易形成雾霾的滞留和积累。

2. 人为因素(1)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是雾霾的主要来源。

(2)交通排放:机动车尾气排放的颗粒物、氮氧化物等也是雾霾的重要成因。

(3)生活污染:生活垃圾、秸秆焚烧等也会产生一定的污染物质,加剧雾霾的形成。

三、雾霾影响因素分析1. 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较高,雾霾问题往往更为严重。

2. 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会导致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加剧雾霾问题。

3. 气象条件:如气温、湿度、风速、降水等气象因素,对雾霾的形成和消散具有重要影响。

4. 区域性污染:区域性的污染传输和累积,也会加剧雾霾问题。

四、治理对策1. 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加大环保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能源结构调整,减少工业排放和煤炭消费。

2. 控制交通排放: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强机动车尾气排放监管,提高车辆排放标准。

3. 加强生活污染治理: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禁止秸秆焚烧等行为。

4. 植树造林与城市绿化:增加绿化面积,提高城市绿化率,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

5. 实施区域联防联控:加强区域性污染治理,实施区域联防联控,共同应对雾霾问题。

6.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五、未来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雾霾治理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能源结构调整,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2024年雾霾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范文

《2024年雾霾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范文

《雾霾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雾霾问题日益严重,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雾霾不仅影响空气质量,还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

因此,对雾霾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有效的治理对策,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对雾霾的成因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二、雾霾成因分析1. 自然因素(1)气候条件:静稳天气、逆温层等气象条件,导致空气流动性差,污染物难以扩散。

(2)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地形等因素也会影响雾霾的形成。

例如,山区、谷地等地区容易形成雾霾。

2. 人为因素(1)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粉尘、废气等是雾霾的主要来源之一。

(2)交通排放:机动车尾气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等也是雾霾的重要来源。

(3)生活污染:烹饪、取暖等生活活动产生的烟尘、颗粒物等也会对雾霾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

三、治理对策针对雾霾的成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治理对策:1. 强化政策引导(1)制定严格的环保法规:通过制定更加严格的环保法规,对工业排放、交通排放等进行有效控制。

(2)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企业的环保执法力度,对违法排放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3)推广绿色发展模式: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方式,推广绿色发展模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2. 提升科技水平(1)研发新型技术:加大对环保科技的研发力度,开发更加高效、环保的生产技术,降低污染物的排放。

(2)推广清洁能源: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3)建立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建立完善的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空气质量,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3. 加强公众参与(1)提高公众环保意识:通过宣传教育、科普活动等方式,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2)鼓励绿色出行:鼓励公众采用绿色出行方式,如步行、骑行、公共交通等,减少私家车出行,降低交通排放。

(3)加强垃圾分类管理:加强垃圾分类管理,减少生活垃圾对环境的影响。

四、结论雾霾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努力。

《2024年浅谈雾霾天气成因及治理措施》范文

《2024年浅谈雾霾天气成因及治理措施》范文

《浅谈雾霾天气成因及治理措施》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雾霾天气频发,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雾霾不仅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还对交通、农业、能源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雾霾天气的成因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二、雾霾天气的成因雾霾天气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气象条件、污染物排放以及大气化学反应等。

1. 气象条件气象条件是影响雾霾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当气温逆层出现时,空气流动性差,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悬浮物不易扩散,为雾霾天气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同时,长期的高温干旱气候以及寒潮等极端天气现象也会加剧雾霾天气的发生。

2. 污染物排放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增加。

这些污染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等。

这些污染物在大气中不断累积,为雾霾天气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3. 大气化学反应在特定的气象条件下,大气中的污染物会进行一系列的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

这些二次污染物会进一步加剧雾霾天气的严重程度。

三、治理雾霾天气的措施针对雾霾天气的成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治理:1. 优化能源结构调整能源结构,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增加清洁能源的比重。

如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煤炭等传统能源的使用。

2. 强化污染源控制严格控制工业排放和汽车尾气排放,实施严格的环保标准。

同时,加强城市扬尘污染的治理,如建筑工地、道路扬尘等。

3. 增加绿化面积提高城市绿化率,增加绿地面积。

绿植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减轻雾霾天气的严重程度。

同时,绿化还可以改善城市气候环境,提高空气质量。

4. 实施区域联防联控由于雾霾天气往往具有跨区域的特点,因此需要实施区域联防联控策略。

各地区应加强信息共享和协同治理,共同应对雾霾天气。

5.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鼓励公众采取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方式,减少个人污染物的排放。

《2024年雾霾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范文

《2024年雾霾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范文

《雾霾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雾霾问题逐渐成为我国乃至全球关注的焦点。

雾霾不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还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因此,对雾霾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有效的治理对策,对于改善空气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雾霾成因分析1. 自然因素(1)气象条件:静稳天气、逆温等现象容易导致大气污染物的聚集和滞留,从而形成雾霾。

(2)气候变迁: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大气环流变化,也可能对雾霾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

2. 人为因素(1)工业排放:钢铁、电力、化工等重工业行业的排放是雾霾的主要来源之一。

(2)交通排放:汽车尾气、柴油机等交通工具的排放也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来源。

(3)生活污染:燃煤、燃油等生活方式的污染排放也对雾霾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

(4)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绿化不足、建筑密度过大等问题也可能导致雾霾问题的加剧。

三、治理对策1. 政策层面(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对污染排放进行严格监管。

(2)制定长期治理规划: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制定长期、有效的雾霾治理规划,明确治理目标和责任主体。

(3)推动绿色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绿色经济,减少工业排放。

(4)实施区域联防联控:加强区域合作,实施雾霾联防联控,共同应对雾霾问题。

2. 技术层面(1)提高污染治理技术:研发和应用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提高污染物的处理效率和减排效果。

(2)推广清洁能源: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燃煤、燃油等传统能源的使用。

(3)加强大气监测:建立完善的大气监测网络,实时监测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和浓度,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4)优化交通结构:发展公共交通,限制私家车使用,减少交通排放。

3. 社会层面(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雾霾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引导公众养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2)鼓励公众参与:鼓励公众参与雾霾治理工作,如参与志愿者活动、提供污染线索等。

《2024年雾霾现象下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对策研究》范文

《2024年雾霾现象下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对策研究》范文

《雾霾现象下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大气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其中,雾霾现象作为一种常见的环境问题,已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雾霾天气不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也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因此,本文将针对雾霾现象下的大气污染防治问题,进行法律对策的研究和探讨。

二、雾霾现象及其影响雾霾现象主要指大气中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的升高,导致空气质量严重下降的现象。

这些颗粒物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汽车尾气、生活燃煤等多个方面。

雾霾天气的频繁出现,不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还对交通、农业、生态等多个领域产生了严重影响。

三、当前大气污染防治法律体系现状针对大气污染问题,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等。

这些法律明确了大气污染防治的原则、责任主体、管理措施等内容,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法律依据。

然而,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现有法律体系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四、法律对策研究(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针对现有法律法规的不足,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首先,应明确各级政府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责任和义务,强化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责任。

其次,应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此外,还应制定更加具体、可操作的管理措施,如排放标准、污染治理技术规范等。

(二)强化执法力度执法是保障法律法规有效实施的关键。

因此,应加强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果。

一方面,应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确保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

另一方面,应加强执法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执法水平和效率。

同时,还应加强执法监督,防止执法过程中的腐败和不正之风。

(三)推动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企业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因此,应推动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加强企业内部环境管理。

首先,企业应制定严格的环境管理制度和排放标准,确保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符合国家规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微 观 层 面 具 体 制 度 运 行 中 存 在 的 问 题 。 第一,PM2.5 法 律 规 制 出 现 空 白。PM2.5 作 为雾霾天气的主要诱因,亟需法律加以规制。然 而, 现 行 的 《大 气 污 染 防 治 法 》 并 没 有 针 对 PM2.5的具体 规 制 措 施, 这 与 当 前 的 雾 霾 治 理 要 求严重 脱 节。 尽 管 2012 年 在 各 界 的 舆 论 压 力 下, 新的 《环境空 气 质 量 标 准》 将 PM2.5 纳 入 其 中 标 准体系中来,但 PM2.5 的 全 面 实 施 尚 需 等 到 2016 年。在此 期 间,PM2.5 如 何 防 治, 成 为 我 们 必 须 直面的问题。 此 外, 包 括 PM2.5 在 内 的 各 类 环 境 质量标 准 并 不 属 于 法, 只 是 “行 政 规 范 性 文 件 ”。 只有将环境标准和援引的环境法规一起适用,才能 判定环境行为合法抑或违法的根据,单纯的环境标
关 键 词 : 雾 霾 ;PM2.5; 法 律 规 制 ; 预 防 ; 治 理 ; 救 济 基金项 目: 国 家 社 科 基 金 青 年 资 助 项 目 (12CFX091); 教 育 部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规 划 基 金 项 目 (11YJA820124);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 (J12WB11);山东理工大学人文社科发 展 计 划 (4083/112007); 山东理工大学青年教师发展支持计划 (4072/112030) 作者简介:白洋,男,法学博士,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讲师 (山东 淄 博 255049); 刘 晓 源, 男, 法 学 博 士, 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讲师 中 图 分 类 号 :D922.683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671-0169(2013)06-0027-07
第三,公众和企业社会责任缺失。雾霾的频发 不仅是 “天灾”更多的源于 “人祸”,公众社会责任 感的缺失亦是导致环境生态恶化的主要诱因。民众 的范围不仅包括对环境污染负有直接责任的中小企 业,还包括现实生活中以邻为壑的环境污染者个人。 比如,企业为了经济利益逃避环境治理责任,直排 偷排未经处理的废气。公众个体在环境保护面前亦 虚伪而缺少行动力,高能耗的生活方式如豪宅、高 排量汽车等,成为大多数人竞相追逐的炫耀目标追 求。而雾霾的频发,公众不单单是受害者,也是施 害者。只有当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成为社会个体普 遍追求的生活方式,才能降低雾霾发生的频率。
白 洋,刘晓源
摘 要:雾霾天气频发的主要诱因源于空气中 PM2.5含量超标。我国现 有 和 雾 霾 防 治 相 关 的 法 律 制 度 从 植 根的法治土壤到制度具体实施都存在诸多问题,主 要 表 现 为 立 法 理 念 滞 后 、政 府 责 任 缺 失、PM2.5 法 律 规 制 空 白、总量控制有待完善、机动车尾气监管有待加强等。根治雾霾的对策亦须从上述层面入手,在预防为主、防 治结合立法 理 念 的 指 引 下, 通 过 落 实 政 府 环 境 责 任, 按 照 源 头 治 理 和 总 量 控 制 的 治 理 模 式, 从 “防”、 “治”、 “救济” 三个层面,运用规划制度、环境标准制度、环评制度、总量 控 制 制 度、 区 域 联 防 制 度、 预 警 监 测 制 度 等 手段,全过程监管,才能实现对雾霾的有效治理。
环境公共物品的维护离不开政府的公权力干预。然 而,如果政府缺乏监管,权利寻租、渎职懈怠、徇 私舞弊、贪污腐败等弊端便随之而来,导致 “政府 失灵”现象。当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管中同 样存在上述症结。政府部门在战略规划以及专项规 划的制定 (比如 产 业 结 构 的 调 整 战 略)、 项 目 的 审 批、具体监管执法等领域,受地方利益、个人政治 前途因素及信息不足、认识能力有限等主客观因素 的影响,往往重视经济利益而忽视环境利益,政府 执政思路的迷失对雾霾的形成负有不可推卸的直接 责任。尽管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制定有 “政府环境责 任”的相关规定,但是在具体的问责机制上却缺少 “细则性” 的规定,最 终 导 致 “政 府 对 环 境 质 量 负 责”沦为具文。另外,地方保护主义以及公益诉讼 特别是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缺失,使得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毒瘤难以根除,大量环境法 律法规如同虚设,严重影响了现有的大气环境的治 理效果。因此如何有效落实政府的环境责任,促其 严格环境执法,成为解决雾霾问题的关键所在。
② 以广东的雾霾天气成因为例,广东的北面有南岭,当 北 方 来 的冷空气不够强,不能翻越南岭的 时 候,广 东 就 出 现 小 静 风 气 候,加 上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大楼越建 越 高,使 风 流 经 城 区 时 明 显 减 弱。 静 风 气 候 的 出 现 ,不 利 于 大 气 污 染 物 向 城 区 外 围 扩 展 稀 释 ,积 累 起 来 就变成了灰霾。广东灰霾天气最严重的 时 间 是 每 年 的 10 月、11 月、 12月和次年的1月,而 灰 霾 的 出 现 与 冷 空 气 的 周 期 基 本 一 致 ,当 北 方 的 冷 空 气 够 强 ,能 够 翻 越 南 岭 时 ,广 东 的 灰 霾 天 气 也 就 消 失 。 参 见 周 郎 若 :《灰 霾 绕 不 过 去 的 话 题 》,《人 民 之 声 》,2010 年 第 10 期 。
第 13 卷 第 6 期 2013 年 11 月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13 No.6 Nov.2013
“雾 霾 ” 成 因 的 深 层 法 律 思 考 及 防 治 对 策
— 28 —
白 洋,等:“雾霾” 成因的深层法律思考及4] 因此,立法中 应 尽 快加入 PM2.5防治的规定才能有效应对雾霾。
第二,总量控制的范围和标准有待提高。雾霾 产生的实质根源在于人类的排放行为超出了大气容 量极限,即违背了环境科 学 上 的 “负 载 定 额 律”①。 因此,实施总量控制是应对大气污染尤其是雾霾天 气的基本手段。现行的 《大气污染防治法》 亦采纳 了这一基本制度,但是其适用的范围仅限于 “尚未 达到规定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区域和国务院批准划 定的酸雨控 制 区、SO2 控 制 区”, 导 致 雾 霾 频 发 的 PM2.5并没有 纳 入 到 总 量 控 制 的 范 畴 中, 这 不 得 不说是 现 有 法 律 的 一 大 缺 陷。 此 外, 当 前 SO2 的 减排量远高于现有大气环境容量极限,仍需进一步 加大减排力度。据环保 部 统 计 数 据 显 示,2010 年, 全国 SO2 总排量达2 320万吨,而我国现有的大气 环境容 量 只 能 容 纳 1 000 多 万 吨 SO2, 每 年 2% 左 右的减排量远不能达到空气质量改善的要求。要根 本改变现有大气环境质量,各类大气污染物至少要 在现有 排 放 基 础 上 减 排 30% ~50%, 甚 至 更 多, 才能实现空气质量的扭转 。 [5]
一、引 言
试图探寻问题应对之方,希冀能够为我国大气环境 的改善有所裨益。
2013年以 来, 我 国 中 东 部 地 区 相 继 出 现 了 长 时间和大范围的雾霾天气,整个华北、黄淮、甚至 江南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影响了人 民群 众的身体健 康 和 日 常 生 活 ①。 雾 霾 天 气 的 形 成 既有客观上的自然因素,也有人为的主观原因。从 客观原因来看,如果空气湿度较高,又适值气流变 化不大,导致大气水平流动变弱的情况下,极易出 现雾霾天 气[1]。2013 年 伊 始 的 雾 霾 天 气 就 是 在 这 样 的 气 候 环 境 下 促 成 的 ②。 从 主 观 原 因 来 看 , 引 发 雾霾天气的直接 诱 因 是 大 气 中 细 微 颗 粒 物 (PM10 和 PM2.5) 含量 严 重 超 标。PM2.5 主 要 来 源 于 工 业生产、汽车尾气以及挥发性有机物等。据中国科 学院 “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专项研究组对北京年 初雾霾的监测结果显示,机动车、燃煤采暖及工业 排放对北京强霾污染的 “贡献” 超50% 。 [2]
雾霾的复杂成因决定了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综合 治理的手段,其中,系统而有效的法律应对机制是 雾霾防治工作的根本保障。本文拟从法律制度运行 的视角来分析现有雾霾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
二、雾霾防治相关的法律制度现状
及存在的问题
“雾霾” 的频发,不禁让我们反思现有大气污 染防治法律制度的缺失及存在的问题。
(一) 雾霾防治相关的法律现状 当前,在和雾霾相关的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形
① 例如2013年的第二个周末,全国中东部地区都 陷 入 严 重 的 雾 霾 和 污 染 天 中 ,遭 遇 “史 上 最 脏 ”,还 正 在 向 南 北 扩 张 。 中 国 环 境 监 测总站重点监测的33个城市,空 气 质 量 级 别 都 是 “严 重 污 染”,北 京 PM2 5浓度逼近1000。市 民 抱 怨 “空 气 有 毒”,还 严 重 影 响 了 交 通, 多 地 高 速 关 闭 、航 班 取 消 或 延 误 。 参 见 王 彬 辉 :《面 对 雾 霾 ,我 们 必 须 有 所 作 为 》,《人 民 法 院 报 》,2013 年 1 月 17 日 。
(二) 雾霾相关防治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综上,我国在与治理雾霾相关的大气污染防治 的法律规制上并不比发达的工业国家落后多少,甚 至许多治理手段为我国首创,如三同时制度、在线 监测制度等。然而,超前的大气环境立法并没有遏 制日益恶化的大气污染,甚至出现雾霾频发的严重 污染事件。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现有法律制度中症 结所在。从整个制度的运行来看,问题主要出在以 下几个环节: 1.宏观层 面 法 治 运 行 环 境 中 存 在 的 问 题。 第 一,立法理念滞后。 《大 气 污 染 防 治 法》 在 立 法 目 的上持 “目的二 元 论”, 即 在 经 济 发 展 和 环 境 保 护 这对范畴中,既要 “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 境,保障人体健康”, 还 要 “促 进 经 济 和 社 会 的 可 持续发展”, 二 者 并 行 不 悖, 并 无 主 次 之 分。 然 而 在现实的法律运行过程中,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很 难协调一致,往往是牺牲环境利益保障经济利益, 从而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恶性循环,加大了环境治 理的成本,这是大气污染防治法甚至是我国当前整 体的环境保护法律不能得到有效落实的根本原因。 目的二元论的立法模式从本质上来看,仍是一种狭 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主导的产物,其忽视了环境 自身的价值,已不能适应科学发展的理念。环境利 益优先经济利益的立法模式,已成为当今世界环境 立法的主流趋势 。 [3] 因此,立法理念上的转变 势 在 必行。 第二,政府环境责任缺失。大气环境是一种典 型的公共 物 品, 具 有 非 竞 争 性 及 非 排 他 性 显 著 特 征。在公共物品的治理上,经济人的自利性决定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