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羌族文化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近十年来羌族族源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羌族族源研究综述
f r o m ie f l d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a n d 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 r e s e a r c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h.
【 K e y w o r d s 】Q i a n g ; e t h n i c o r i g i n ; r e s e a r c h r e v i e w
藏缅语族羌语 支 。 对 羌 族 的科 学研 究 始 于 2 0世 纪 ,羌 族 的 科 学 研 究 从 开 始 到 1 9 8 0年 ,其 间 经 历 了三 个 研 究 发 展 阶段 。 1 9 8 0年 以 后 , 羌 族 研 究 进 入 多 元 化 发 展 阶 段 ,研 究 领 域 更 广 , t 2 } 特 别 是
Ye Zh i q i a n g Hu Ze L i B0 Di L i n g h e
【 A b s t r a c t 】T h r o u g h t h e r e s e a r c h r e v i e w o f t h e a c a d e m i c r e s u l t s o f t h e Q i a n g - s e t h n i c o r i g i n i n t h e t e n
省 阿 坝 藏 族 羌 族 自治 州 的 茂 、 汶 川 、 理 县 、 松 潘 县 、 黑 水 县 、 绵 阳 市 的 北 川 I羌 族 自 治 县 和 平 武
县 。 羌 族 没 有 本 民 族 的 文 字 , 有 本 民 族 语 言 — — 羌 语 , 学 术 界 普 遍 认 为 羌 语 属 于 独 立 的 汉 藏 语 系
书 。 《羌 族 词 典 》 从 羌 族 的 建 制 类 、 自 然 资 源 类 、 地 理 类 、 人 口类 、 历 史 类 、 经 济 类 、 语 文 类 、 宗 教 类 、 思 想 类 、 文 学 类 、音 乐 舞 蹈 类 、 教 育 类 、 文 化 设 施 类 、 医 药 卫 生 类 、 体 育 类 、 习 俗 类 、

羌族民俗文化的研究

羌族民俗文化的研究

羌族民俗文化的研究羌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背景,它在多年前是形成中华少数民族的重要因素,它与藏族、彝族联系十分密切。

羌族把自己本族的民族文化也传播到其他民族地区,因此许多民族多多少少都保留着羌族的文化。

随着历史的发展,时间的推移,羌族人民不但创造了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还创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能体现出羌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展现羌族深厚的民族特色文化底蕴。

这为我们音乐工作者研究羌族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是理清羌族文化脉络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

一、转山会转山会是羌族人民重要的民俗节日,每年农历4月初八,羌民们为了祈祷国泰民安、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举行了转山会。

中国文革期间,转山会这类民俗文化活动被披上迷信色彩,渐渐被其它民俗活动所取代。

30年后,转山会又陆续恢复。

每年的转山会羌族人民会准备祭山神的祭品,羌人们要杀肥壮的毛牛、山羊、绵羊,蒸“瓦达”(羌族特有的用荞面和豆腐做成的蒸饺),用荞面做成不同色彩的猪、羊、狗,以此来感谢山神的保佑,保佑这一年来的五谷丰收,感谢上天的眷顾。

早些年,转山会只允许男人参加,年轻力壮的男子在腰间插旗子一边唱一边转山,来庆祝转山会的顺利举行。

后来,随着社会进步,男女平等的意识建立起来,每逢转山会男女老少都会盛装打扮,带上砸酒、祭品参加节日活动。

转山会一般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祭祀活动,活动场所由释比选出一座山,在山上用石块垒成两米多高的塔形。

转山会由释比主持,祭祀时在塔前放上一坛砸酒,把晾干的柏树枝点燃,杀鸡、宰羊,把鸡血、羊血洒在塔子的周围,端上三刀头(羌族人民称为一块三斤重的猪肉)。

随后,释比开始做法,唱着经文,祈祷来年丰调雨顺,边击打羊皮鼓、边唱经。

此段唱经结束,把羊角挂在塔顶,男子们把腰间的五彩旗子插在塔子上。

男女老少跳着萨郎舞,唱着羌族山歌,互相敬酒,烤好的羊肉也互相分享。

第二个部分是跳萨郎舞。

祭祀结束,年轻的男子们拿着五颜六色的旗子返回村寨,游行村寨的时候,每家每户领一份祭了山神的羊肉。

近十年来羌族文化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羌族文化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羌族文化研究综述刘筝筝【内容摘要】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近年来对羌族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

在羌族的思想宗教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研究比如释比、婚葬之俗研究方面有很大成就。

但亦有不足之处,如对羌族遗址文化的研究较少,较强专业性的著作不多,对于羌族的剪纸等民族传统工艺文化的研究也较欠缺。

【关键词】羌族;羌族文化;民俗特点【作者简介】刘筝筝,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化史。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912(2008)03-0040-03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从1998年以来,对羌族的研究硕果可谓丰硕。

在此,笔者拟对近十年来有关羌族文化的研究作一简要概述,不足之处,在此肯请各位学者指正。

一、思想文化方面在研究羌族思想文化方面,高恒天、汤剑波两位先生通过对秦汉时代羌族人民的道德生活方面的研究认为,羌族分离和分立其部落的风尚在促使其支分、繁多、广泛分布的同时,也使其道德生活表现为以崇尚“豪强”为特色的功利主义和“窝里斗”。

在政治权力继承方面,嫡长子世袭已成为新的道德规范;在婚姻道德方面,婚前性自由、一夫一妻制、多妻和转房现象等具有道德合法性[1]。

杨健吾先生却认为,羌族社会伦理思想具有独特的氏族形式,主要是通过民间文学作品和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言传身教,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社会观念以及伦理观念,这些构成羌族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和主流[2]。

徐铭先生从解析羌族白石钟信仰方面入手,得出羌人在与汉人的接触过程中,多数人受汉人民间信仰影响,信仰的神灵增多(以前只是白石钟信仰),祭祀也以原来的部落为重转变为以家庭为主,但是其宗教制度与祭仪仍保留羌族固有的特色[3]。

邓宏烈先生从西方传教士的眼光进行考查认为,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基督教在羌族中的传播可谓是基督教在华传播事业中的一颗流星,基督福音的“圣灵”与羌族原始宗教的“神灵”按照各自的宗教文化价值取向和经验认知,对羌族原始宗教的神灵信仰分别做出不同的阐释[4]。

近百年来羌族史研究综述

近百年来羌族史研究综述

摘要:对羌族史的回顾对于重建羌族文化起着关键作用,有利于更准确整理和挖掘其文化脉络。

近百年来对羌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羌人的来源与流变、分布与迁徙、与各族的互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本文比较详细的介绍了相关的专著和学术论文,并作以简要的梳理和分析,指出仍需加深研究力度之处。

关键词:百年;羌族;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K281.74.1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9)03-0112-05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the Past Century QiangsCHANG qian(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History Pepartment ,Shanghai 200241,China)Abstract:Recalling the history of the Qiang Qiang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culture plays a key role,in favor of a more accurate collation and mining its cultural context.The past century the study of the Qiang Qiang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and migration,and interaction of all ethnic groups,political,economic and cultural life,this article describes in more detail the relevant monographs and theses,and to sort out and analyze a brief,pointed out that the need to deepen the study of the intensity.Key words:A hundred years ,Qiang ,Research收稿日期:2009-03-24[作者]常倩(1979-);甘肃政法学院行政学院讲师,现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攻读博士研究生,研究反向为中国古代史。

羌族村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论文

羌族村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论文

羌族村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论文羌族村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论文摘要:羌寨作为羌族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原生态场,是羌族文化的物质与精神载体,也是羌族文化最具体的固态表现与最鲜活的表现领域。

透视羌寨,就能较为准确地把握当前羌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真实情况。

羌族村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应首先培养羌民的民族自信,唤起羌民的民族自觉,提出构筑原生态的羌族村寨,发展羌族村寨的文化经济,加大羌族传统文化传承人的培养,从多渠道和多层面拓宽羌族村寨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关键词:羌族村寨文化;羌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村寨是族群生活秩序产生和动作的场域,是产生和维系族群认同,塑造和调适族群关系的最基本的实体[1]。

在中国,大部分少数民族都以固定的村寨作为民族聚居的村落,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相互交织与影响下,构建出特殊的时空、族群,并借助于村寨将本民族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代代相传。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县、理县、茂县三个县,共有羌族12万人,总面积12461.415平方公里。

这里一般是三五十户聚居成一个寨子,以各自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基础形成羌民的生活空间,称羌族村寨或羌寨。

羌寨中每一个羌族成员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便在世代承袭的`文化氛围里生活,文化的共同性让羌寨成员逐渐形成了共同的行为模式、心理机制和价值取向。

基于此,羌寨既是羌族文化的生产者,也是羌族文化产生与发展过程的产物,具有特殊的价值与意义,可将羌寨作为透视羌族文化的新视角。

一、当前羌族村寨文化面临的问题羌寨作为羌族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原生态场,是羌族文化的物质与精神载体,也是羌族文化最具体的固态表现与最鲜活的表现领域。

经调查,当今羌族村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民族文化的淡化与消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羌族村寨文化开发“重形式、轻内涵”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使整个村寨弥漫着一种浮躁的情绪,民族传统文化成了被炒卖的商品而失去原本的意蕴,出现了“重形式、轻内涵”的现象。

羌族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羌族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羌族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分析羌族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分析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文化产业日益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羌族文化作为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少数民族文化之一,具有独特的历史、地理、民族特色,具备发展成为文化产业的潜力。

本文将对羌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从羌族文化产业的现状出发,探讨其发展趋势,为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参考。

一、羌族文化产业现状1.1 羌族文化资源丰富羌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居住在四川、重庆和甘肃等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资源。

羌族文化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和喜爱。

1.2 羌族文化产业初具规模近年来,随着对羌族文化的认识不断深入和对文化产业重要性的认知,羌族文化产业初具规模。

传统的羌族手工艺、传统音乐、传统节日等都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以羌绣、羌饰等具有代表性的羌族文化特色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也逐渐受到认可和热捧。

1.3 羌族文化产业面临的问题虽然羌族文化产业初具规模,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羌族文化产业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无法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和游客。

其次,羌族文化产业缺乏专业化和市场化运作,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有待提高。

再次,羌族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度不高,文化传承和创新存在困难。

二、羌族文化产业发展趋势2.1 引入创新科技提升羌族文化产品价值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羌族文化产业中引入创新科技是提升产品价值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方向。

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羌族文化的虚拟展览、文化游戏等;利用大数据和智能化技术,推动羌族文化产品的个性化定制和智能化服务。

2.2 加强羌族文化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要提升羌族文化产业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需要加大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力度。

通过制定品牌策划和推广计划,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品牌的合作,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通过传媒渠道、互联网平台等宣传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可羌族文化。

四川羌族文化资源与文化旅游的开发研究

四川羌族文化资源与文化旅游的开发研究
153
2014年4月下半月刊
城市旅游规划
了旅游消费的需求。 (四)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威胁(Threat)分析 1.周边区域竞争力强劲,部分民俗文化后继无人 河南和周边的其他地区拥有共同的文化基础和相似的民俗
活动内容,发展潜力甚至比河南还要大,在横向空间上有被取 代的危险。同时在现代经济的发展进程中,人们思想意识越 来越开放,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很多传统文化面临着后继 无人、日渐萎缩的局面。如气功喷火,新乡的马皮舞现在只有 一人能够完整表演,像这些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尚且如 此,那么对于其他民俗就可想而知了。
一羌族的文化旅游资源 从旅游开发和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的角度出发,羌族的文 化资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生活文化。首先是服饰上,羌族男子服饰的基本形 制是头包黑色或白色头帕,穿白色长衫和皮坎肩;腰系绣花裹 肚和腰带,裹肚多为黑色或白色,上绣彩花,纹样精美,是男 子最贴身的装饰品;下穿长裤并用麻布打裹腿。脚穿素雅的云 云鞋。妇女服饰常用青布、蔚兰、深兰布缝制,盛装用红平 绒、灯芯绒布缝制.服饰因地区不同,款式上略有差异,胸前系 围腰,一般用黑布或深色布缝制,满绣五彩花卉,系在胸前尤 如怀抱大束鲜花,十分美丽动人。次在饮食文化上,以农业生 产为主,多为粮食和薯类,主食上,以玉米和土豆为主,羌族 的糍粑一直深受汉族人民的喜爱;在副食上,风味独特的腊肉 和酸奶在羌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待客之道上在重 大的节日或者是招待重要的客人的时候,咂酒是必不可少的, 在羌民的生活中地位极其重要,极具民族特色。再次,在起居 文化上,羌族以“羌寨”最为出名,羌寨中最具特色的莫过于 碉楼。近几年,尤其是512地震之后,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关于的 羌寨摄影作品。 (二)礼仪文化。羌族礼仪反映在日常生活诸方面,带有 一定的宗教色彩。首先在年节礼仪上,有农历九月九的煮酒 日,农历十月初一的羌历年,等等,特色都很明显,比如过大 年,农历正月初一前,腊月二十八日吃挂面、荞饼。二十九 日吃荞麦菜饼。三十日将五代祖宗名字写在纸上,在角角神前 供三天。大年初一早上迎祖接神,举行家拜礼,用灶灰在大门 前画一圈。其次在婚嫁礼仪上,订婚举行“开口酒”、“小订 酒”、“大订酒”,婚礼举行“花夜”、“正宴”、“回门” 等仪式,男女双方家庭各办礼节;最后还有冠礼,是为成年男

羌族剪纸文献综述

羌族剪纸文献综述

羌族剪纸文献综述文:Licorice摘要:羌族剪纸艺术别具特色,与民族宗教关系密不可分。

关键词:羌族剪纸艺术宗教引言:羌族是我国西南地区最为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的民族发展历史和积淀丰厚、内涵深沉的文化底蕴。

正文:羌族剪纸不仅是羌族原始宗教的意识之体现,信仰万物有灵的反映,还逐渐演化为一种文化传播方式,并依托宗教力量传承文化艺术。

羌族妇女“一学剪,二学裁,三学挑花绣布鞋”的规律性活动。

弥补了羌族无文字的不便。

羌族无文字的现状使得羌族人民对本民族文化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更加艰巨,单纯的文化艺术传播容易走高雅之路但是难以在民众中得到认同和发展,所以羌族的许多文化艺术种类都是依托宗教力量得以传承和普及的。

如羌族历史是在羌族宗教者释比身上得到传播和发展,羌族刺绣和碉楼背后都有宗教神话故事的支撑。

羌族神话虽具有怪诞离奇的特点,但它所折射的却是古代社会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一、羌族剪纸技法和艺术风格:浓郁的民俗风格特征;艺术性与实用性结合的特征;主观意象造型的艺术特征;色彩搭配的丰富性特征。

二、羌族剪纸的组图内涵与艺术种类:服饰剪纸;宗教祭祀剪纸;居室生活装饰剪纸第四部分:结束语:羌族剪纸作为羌族文化艺术的一种形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从内容上看,大多数以反映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为主,有着深刻的宗教文化内涵,是多种宗教观念融合的物化形式,渗透着对超自然神灵的幻想,并以神奇的艺术魅力向世人传递着羌族的文化信息。

羌族生活集聚地处汉族文化和藏族文化的交叉地带,是非常典型的民族杂居区,羌族能在历史长河中保存自己的文化特色,这确实是一种奇迹。

同时,由于周边汉族藏族文化的渗透和汉族、藏族在人口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影响,使得羌族文化艺术发展既在保持和发展自身传统文化基础上不可避免地大量吸收了汉藏文化,但羌族文化仍葆有其独特的魅力,其根源在于羌族固有的民族性和现实的地域性对民族母源文化的坚持和对民族集聚区多元文化的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十年来羌族文化研究综述刘筝筝【内容摘要】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近年来对羌族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

在羌族的思想宗教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研究比如释比、婚葬之俗研究方面有很大成就。

但亦有不足之处,如对羌族遗址文化的研究较少,较强专业性的著作不多,对于羌族的剪纸等民族传统工艺文化的研究也较欠缺。

【关键词】羌族;羌族文化;民俗特点【作者简介】刘筝筝,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化史。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912(2008)03-0040-03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从1998年以来,对羌族的研究硕果可谓丰硕。

在此,笔者拟对近十年来有关羌族文化的研究作一简要概述,不足之处,在此肯请各位学者指正。

一、思想文化方面在研究羌族思想文化方面,高恒天、汤剑波两位先生通过对秦汉时代羌族人民的道德生活方面的研究认为,羌族分离和分立其部落的风尚在促使其支分、繁多、广泛分布的同时,也使其道德生活表现为以崇尚“豪强”为特色的功利主义和“窝里斗”。

在政治权力继承方面,嫡长子世袭已成为新的道德规范;在婚姻道德方面,婚前性自由、一夫一妻制、多妻和转房现象等具有道德合法性[1]。

杨健吾先生却认为,羌族社会伦理思想具有独特的氏族形式,主要是通过民间文学作品和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言传身教,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社会观念以及伦理观念,这些构成羌族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和主流[2]。

徐铭先生从解析羌族白石钟信仰方面入手,得出羌人在与汉人的接触过程中,多数人受汉人民间信仰影响,信仰的神灵增多(以前只是白石钟信仰),祭祀也以原来的部落为重转变为以家庭为主,但是其宗教制度与祭仪仍保留羌族固有的特色[3]。

邓宏烈先生从西方传教士的眼光进行考查认为,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基督教在羌族中的传播可谓是基督教在华传播事业中的一颗流星,基督福音的“圣灵”与羌族原始宗教的“神灵”按照各自的宗教文化价值取向和经验认知,对羌族原始宗教的神灵信仰分别做出不同的阐释[4]。

在羌族生活中,法律的研究方面亦取得一定成就。

龙大轩从历史长河中来考查羌族诉讼习惯法,他将习惯法的历史进程分为独立运行、国家法对诉讼习惯法的介入、国家对诉讼习惯法的挤压、彼长此消长等四个阶段[5]。

李鸣通过分析羌族继承习惯法得出:无论是继承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还是对继承关系的法律调整,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并得到羌民的普遍承认和严格遵循,在羌族地已发挥积极作用[6]。

龙大轩得出羌族民约的习惯法特征:首先具有浓郁的民族独特性;其次,相对国家制宪法而言它具有依赖补充性;最后,它也具有执行性[7]。

在我国,对羌族习惯法的研究显然处于尝试阶段,但研究成果却较为显著。

申秀清认为:羌族宗教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的生态保护思想,在羌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能为解决当今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提供一些启示和价值[8]。

二、民俗研究方面释比,是羌语对羌族民间经师的一种称呼。

于一先生认为,释比是羌族社会历史、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在羌民族社会生活中具有极高地位。

依照羌人的生死观,人死后其灵魂永不消亡,生者要为其送别,释比自然成为丧葬礼仪不可缺少的角色[9]。

余跃明则将释比看成是羌族文化的《大百科全书》。

释比文化与羌民生活生产密切相关,释比也同普通人一样娶妻生子,但由于释比收徒和盖卦的施受内容规程的严格而保密致使释比及释比文化凸显一种神秘性[10]。

周毓华对在羌族原始宗教及其民族文化、生活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的“释比”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得出,羌族原始宗教中的“释比”是羌族中最权威的文化人和知识集大成者[11]。

在舞蹈研究方面,杨莉女士认为,几千年来的羌族民间舞蹈文化是以“体态符号”的形式传承至今,是“舞蹈活化石”[12]。

罗雄岩先生得出,羌族许多民间舞蹈形式多是在“释比”主持下的民俗活动中进行的,并提出一系列动态保护和开发羌族舞蹈的思想[13]。

秀花、刘伟两人认为,羌族舞蹈具有的历史沉淀、文化特征及其风格提醒我们,如果对之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就能使这项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财富,为羌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作出贡献[14]。

关于羌族的工艺文化,张犇从羌族人民生活中的“云云鞋”来谈起,认为其既有精神诉求和实用性,还含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等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它形成的独有的属于羌民族心理的文化品格,是羌族生存观总思想的延续[15]。

王世琴钟情于羌绣,认为羌秀是我国民间工艺中的一朵奇葩,它所独有的羌家风情及其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使之成为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16]。

罗徕从刺绣和剪纸两个方面来谈羌族的民间艺术产品的功能、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并且指出民间刺绣和剪纸在现代文化中还有提升的前景空间[17]。

羌族的婚葬习俗亦具有文化内涵。

马宁先生从羌族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和羌族婚礼的形成及其特征来看羌族婚俗的深层文化内涵认为,其婚俗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民俗现象,而且是羌族宗教意识的体现物、民族精神的象征物、伦理道德的寄托物[18]。

王国基先生认为,历史上居住在今甘肃陇南境内的宕昌、参狼、白马、邓至等羌氏民族普遍存在着火葬、石棺葬和悬棺葬等丧葬习俗,它们始终是作为一个象征系统而存在,反映着人们对已知和未知世界的观念和看法[19]。

马宁先生又从羌族火葬中得出其习俗的来源、演变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20]。

另外,马宁先生还发现羌族有“挂红”习俗。

他从宗教人类学的角度来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认为这是羌族特有的、厚重的民族文化习俗[21]。

蔡文君、杜学元二人着眼于民俗与教育的关系,论述了羌族民俗所蕴涵的丰富的教育特质。

在此基础上二人还阐述了羌民俗教育对羌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等几个方面的适应性、局限性及它所面临的现时挑战[22]。

杨国君先生亲自进行调查,从丹巴羌族的居室、饮食、服饰、刺绣、民歌、舞蹈等方面进行第一手调查,证明了丹巴羌族仍然保持着独特的民风民俗,与其他民族有显著区别[23]。

三、其它方面马成富、郭娅二人对羌族的传统艺术释比戏和花灯戏进行了考查,考证出释比戏产生于羌族早期的庆祭活动中的“庆演神戏”,进而派生出羌族花灯戏,并探讨了两种戏的艺术特色[24]。

康保成先生将羌姆与藏戏进行了比较得出。

藏戏是典型的佛教戏剧,而羌姆(也即金刚舞)是佛教战胜苯教的产物,所以两者有着渊源关系[25]。

刘家强、杨立壮等人通过对羌族生育文化的历史与现实考查认为,羌族原始宗教中所蕴含的现代生育文化理念受到严重挑战,国家法与羌族的习惯法、民族信仰形成了直接冲突。

他们提出应从历史的视角与现实的基础为基点构建利益导向机制[26]。

庄春辉先生对藏羌古碉群进行研究后认为素有“碉的世界,碉的海洋”之称的川西高原,沉淀着许多现在还活着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文化原生态保留最好、历史沉淀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具有极高的民族、历史、考古等科研价值[27]。

综上所述,近年来对羌族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亦有不足之处,对羌族遗址文化的研究较少;较强专业性的著作不多;对于羌族的剪纸等民族传统工艺文化的研究也较欠缺。

但随着学科向边缘方向发展的大趋势,一个立体的羌族文化全貌将会呈现放在我们面前。

【参考文献】[1] 高恒天,汤剑波.秦汉时代之羌族道德生活[J].青海民族研究,2006,(4).[2] 杨健吾.羌族社会伦理思想简论[J].社会科学研究,2005,(4).[3] 徐铭.羌族白石信仰解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4] 邓宏烈.西方传教士眼中的羌族神话信仰[J].贵州民族研究,2006,(5).[5] 龙大轩.羌族诉讼习惯法的历史考察[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 李鸣.羌族继承习惯法试析[J].政法论坛,2004,(3).[7] 龙大轩.羌族民约的习惯法特征[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1999,(1).[8] 申秀清.简论羌族宗教文化中的生态保护思想[J].宗教学研究,2006,(2).[9] 于一.羌族释比与丧葬[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10] 余跃明.释比——羌文化的《大百科全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11] 周毓华.羌族原始宗教中的“释比”[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12] 杨莉.论羌族民间舞蹈的原生态[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3).[13] 罗雄岩.羌族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规律的探索[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3).[14] 秀花,刘伟.论羌族民间舞蹈的多元化特征及其社会功能[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1).[15] 张犇.论羌族“云云鞋”的装饰纹样与其生存观的关系[J].装饰,2006,(5).[16] 王世琴.羌绣——民族艺术中的一朵奇葩[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17] 罗徕.谈羌族民间刺绣和剪纸艺术[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5).[18] 马宁.羌族婚俗探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19] 王国基.古奇异趣羌藏俗[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20] 马宁.羌族火葬习俗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21] 马宁.宗教人类学视野下的羌族“挂红”习俗[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22] 蔡文君,杜学元.羌族民俗与羌族教育[J].贵州民族研究,2005,(6).[23] 杨国君.丹巴羌族的民俗文化调查[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24] 马成富,郭娅.羌族释比戏和花灯戏的源流沿革及艺术特色[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9).[25] 康保成.羌姆角色扮演的象征意义及其与藏戏的关系[J].民族艺术,2003,(4).[26] 刘家强,杨立壮,蒋华,唐代盛.羌族生育文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1).[27] 庄春辉.川西高原的藏羌古碉群[J].中国西藏(中文版),2004,(5). (来源:《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