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风情习俗简述

合集下载

羌族的礼仪知识

羌族的礼仪知识

羌族的礼仪知识羌族的礼仪知识羌族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交往活动中,重情义,讲友好,注重礼尚往来。

且在羌人的一生中,有生育礼仪、成年礼仪、婚礼和葬礼等习俗。

在礼仪民俗中的色彩运用上,同样没有离开羌族的代表色。

1、挂羌红亦称“挂红”,是羌族的一种传统礼俗。

羌族人民在重大节庆活动和各种典礼中,都喜用红色,以示喜庆和吉祥,由此衍生了挂红的习俗。

挂羌红是羌族传统的最高礼仪,亦是最具羌民族特色的一种文化。

凡应邀做客的贵宾、喜结连理的新人、凯旋归来的英雄、管辖一方的头领以及人民敬信的神祇都要挂羌红。

给老人生日祝寿时,贺者也要给寿星挂羌红。

羌红为6尺(有的为9尺)长、1尺宽的红布或红绸条。

挂法是男左女右,即男从左肩斜挂于右胁下方并挽一小结,余下的顺垂在右下方,女的则相反。

给神祇不是挂红而是献红,即将羌红平放在白石神的前下方。

挂羌红表达了羌人对对方的尊敬、热爱和欢迎。

2、婚礼羌语称为“舌得布”。

在羌族的人生礼仪中,婚姻被视为十分重要。

其婚俗从说媒到结婚须经一系列复杂的程序。

结婚是特别喜庆的大事,处处呈现出热烈、欢快、吉祥的气氛,都与红色有极大的关联。

现从涉及色彩的角度作些介绍:媒人通称为“红爷”。

有的地方,红爷到女家提亲时,要拿一对三角形的小白旗,如果女家答应这门亲事,就收下小白旗。

报期,即通报拟定的婚期。

红爷和男家人到女家报期时,礼品中黑、白帕子,绣花围腰必须要有。

婚礼前,男女两家都要在神龛上挂神衣,即挂用木刻板印刷的红、蓝两色纸莲花等图案,意为办喜事了,为家神换新衣,以祈纳结纳禄(吉祥如意)。

婚礼前一晚,吃过晚饭后男方家举行挂红仪式,称“开挂”,即给新郎挂羌红,由老少母舅先挂,然后老少姑孃、家门亲戚依次再挂。

挂羌红时要吹奏唢呐(吹喇叭),有的还要吹奏羌笛。

新娘离家前夜,要举行“花夜”,女家摆干盘子,寨子中的姑娘们(姊妹会成员)到新娘家给新娘送上自己挑绣的围腰,或衣裳,或衣料等,亲戚族房也要送礼。

姑娘和妇女们喝酒、吃干盘、唱《花尔纳吉》,并给新娘梳头结发戴银簪子。

羌族的风俗习惯

羌族的风俗习惯

竭力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羌族的风俗习惯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最早是河煌地区的牧羊民族,以后向东向南迁徙,是华夏族的主要族源之一,也是古代蜀族和今天藏族、彝族的主要族源。

它们大部分融合到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之中,只有在四川的岷山地区保留了全国唯—一块羌族聚居区,这包括阿坝州的茂县、汶川、理县、黑水、松潘,以及绵阳市的北川县。

其中以茂县羌族集中聚居最多,占全部羌族人口总数的60%。

羌族具有独特的物质文化成果和民族风情,绵延几千年而不间断,被称为中国各民族演化史上的一个“活化石”。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至今仍存的碉楼、栈道和溜索等建筑形式。

碉楼在羌语里叫做“邛笼”,“皆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著名的有茂县黑虎乡的群碉、明嘉靖年间修筑的桃坪碉。

栈道在羌族地区的特色是险峻,茂县较场一带的栈道遗迹,传为是蜀人的祖先蚕丛氏的遗作。

溜索古称“窄”,是用于渡河的竹索,羌族中心区茂县古有“绳州”的设置,其名称即来源于古羌的绳桥。

现存的历史文物中,以横架于滔滔服江之上、长达100多公尺的茂县石鼓“鸳鸯溜”最为著名。

羌族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里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有蚕丛和大禹的遗迹。

“禹兴于西羌”,汶川刳儿坪和茂县石鼓乡(原名石纽乡)以及北川的石纽,都有大禹诞生的纪念地。

茂县县城名“凤仪镇”,也是源于歌颂大禹的“凤凰来仪”的古语。

在茂县维城乡有蜀汉大将姜维修筑“维城”的遗说。

叠溪本为古蚕丛重镇,因地震而变成今日风光秀丽的地震湖。

羌族的民俗亦很有特色,至今保留着白石崇拜习俗,户户羌寨庄房都供奉白石。

羌笛传自远古,各种歌舞欢快多情,羌族服饰有独特的魅力。

其民族著名节日有羌历年、祭山会、牛王会,娱乐活动有跳莎朗舞、爬天杆、射兽馍、放索套。

其它如挑花刺绣、云云娃、喝咂酒等,都可令人享受羌族文化的独特风情。

羌族地区盛产花椒,“茂椒”至今仍是烹好川菜的重要调味品。

羌族主要分布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茂县、理县,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

介绍羌族的风俗习惯

介绍羌族的风俗习惯

介绍羌族的风俗习惯介绍羌族的风俗习惯羌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地区四川省西部,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羌族流传已久的特别的民间习俗,希望大家喜欢!羌族人的饮食风俗羌族玉食玉米、土豆,辅以小麦、青稞及荞麦。

副食是蔬菜、豆类及肉食等。

调味品有花椒、辣椒等。

常见的吃法是玉米继内加菜。

把青稞与小麦做成炒面。

羌族民间大都一日两餐,即吃早饭后出去劳动,要带上馍馍(玉米面馍),中午就在地里吃,称为"打尖"。

下午回家吃晚餐。

羌族主食大都离不开"面蒸蒸"。

常年食用白菜、萝卜叶子泡的酸菜,以及青菜做成的腌菜。

肉食以牛、羊、猪、鸡肉为主,兼食鱼和狩猎兽肉。

散居在山区的羌族一般不常食新鲜猪肉,而是吃"猪膘"。

"猪膘"是羌族人的传统风味食品,将猪宰杀后去毛,剖成两半或切成几大块,吊在屋梁上,用文火熏干制成。

存放时间越长,味道更佳。

吃时切成小块和菜一起炒,加入花椒、辣椒等佐料。

存放时间一般为一年。

羌族特别讲究药膳,较为典型的药膳菜有:羊肉附片汤;羊归汤;猪肉加杜仲1-2两清炖。

以上三种都能补肾。

黄芪炖鸡或黄芪(当归、党参也可)加上几两炖猪肉也能补血益气。

虫草炖鸭,能滋阴补肺益肾。

羌族一般饮用的酒称为咂酒,咂酒的制法是用青稞煮熟拌上酒曲,封入坛内,发酵7-8天后即可饮用。

饮酒时向坛中注少量开水,用细竹管吸饮,全家人轮流吸,吸完再加水至味淡再将酒渣食尽。

俗称"连渣带酒水,一醉二饱"。

每逢节日、婚丧、祭祀、聚会、待客或换工劳动,除饭菜丰盛外,还必备美酒。

结婚吃"做酒",宴客吃"喝酒",重阳节酿制的酒称为重阳酒,需储存一年以上方可饮用,重阳酒因储存时间较长,酒呈紫红色,酒醇味香,是重阳节期间必不可少的美酒。

兰花烟是羌族人自制的一种土草烟,其叶形如兰草,故俗称"兰花烟"。

羌族传统节日

羌族传统节日

羌族传统节日羌族是我国西部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我们都知道所有的少数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羌族也是一样,它也有属于自己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接下来店铺给大家介绍羌族传统节日,希望可以帮到大家!羌族传统节日羌历年羌族最重要的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

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一般为3-5天。

节日期间停止劳动、出门。

聚集家中,用面粉做成各种形状的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以祭祀祖先和天神。

有的地方还由端公跳神至神树林,杀羊撒血在祭坛前敬神,羊肉分给各家带回,再合家并请亲友饮自制的咂酒,唱酒歌、跳锅庄舞,共庆丰收。

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男女老少大都会唱本民族的民歌,不论是在劳动生产、婚丧嫁娶,都要唱歌跳舞。

而节日则是唱跳的最好时机。

因此,逢年过节,羌民都要尽情歌舞。

酒歌是年节时"咂酒"对唱的一种传统的歌唱形式。

唱时主客并排而坐,轮流对唱,节奏缓慢而旋律优美,声音高吭,拖腔婉转,具有典雅朴素的优美风格。

歌词长,多表达吉祥,视贺与酬谢谢意或叙述家史与追忆祖先业绩。

节日的歌唱常常伴以舞蹈。

羌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形式有"跳锅庄","跳盔甲"、"皮鼓舞"等,而以"跳锅庄"最为流行。

舞蹈时,一唱一落,男女互相变换位置,造成节日热烈欢乐的气氛。

约半分钟后,一阕才终二阕又起。

参加的男女多至数十人,并伴以唱咂酒,往往歌舞达旦。

歌舞时伴奏的乐器主要是羌笛。

这是一种古老的六声阶的双管竖笛。

此外是小锣、手铃、唢呐、羊皮鼓、胡琴、口弦等乐器。

这些乐器能吹、奏、弹出具有独特风格的民族乐调,使节日的人们异常欢乐。

羌族最早是以太阳历推算年月。

秦朝时期,太阳历改为月亮历(即现在的农历)。

因此,现在的羌历年均以农历推算,即每年的十月初一。

春节羌族过春节极为隆重且历时已久。

虽春节不是本民族传统节日,但羌族把羌年节的内容移入春节,使其别具特色。

羌族的风俗习惯

羌族的风俗习惯

羌族的风俗习惯羌族的习俗习气羌族是外国西部的一个十分今嫩的平易近族,如今外国民间仍定的羌族次要聚居正在四川等天,人心约莫有三十万摆布余人。

每一个平易近族皆有每一个平易近族的民风文明,因而羌族也有本人的习俗习气。

衣饰昨天的羌族人,年夜多借衣着传统的平易近族服拆。

羌族人平易近的衣饰朴艳、雅观而具特征。

今代羌族多着皮造、毛造衣拆。

亮代以去纺织业兴旺起去,则较多以夏布衣服代替皮、毛拆。

束缚后至古,衣饰的里料愈加多样化。

女子怒包青色头帕,冬日有的借怒带狐皮帽,脱麻、棉、绸、毛里料的少衫,有的少衫饰有花边。

中套为无袖的羊皮或毛、棉造皮褂,能够御寒、遮雨、垫立,且适于逸动。

女子手裹毛造或麻、棉造的绑腿,有的饰有斑纹,能保暖、滤火、护腿,手脱皮鞋、如此鞋、绣花编耳子鞋战胶、布、草等鞋。

束毛、麻、棉造腰带,系吊刀、水镰战皮、绣花绸、绵裹兜子,用以拆人民币、枪弹、炸药及烟等物。

夫父衣饰娇艳多彩。

头饰果区域差别分三类。

一类续年夜大都包青色头帕,绣以斑纹,再覆绣花头巾,辉煌光耀多彩。

乌虎地域夫父则包皂色头帕,留念传说外的英豪格鲁从波,认为孝。

东南部囊括赤布苏、理县等天夫父头顶瓦状绣花乌头帕。

羌族夫父都着绣花少衫,系玄色羊毛腰带或红棉腰带、绣花围腰,后腰系绣花飘带。

怒摘银牌、发花、耳饰、耳坠、脚镯子、戒指等金、银尾饰战称为“色吴”的卵形项链。

每一遇节日丧事,羌父衰拆素丽,雍容华贱。

修建羌族正常由几十户聚寨而居,村寨多修正在半山腰、平地上,形如乡堡,故名羌寨。

古代羌族的住房圆形仄顶,墙壁以片石砌成。

羌族修建脚艺崇高高贵,砌墙时没有画图、没有吊线,疑脚而成。

壁里仄零,棱角清楚,构造匀称。

近看似碉堡,故雅称碉楼。

屋有坐柱、年夜梁,椽子上添油竹或树枝,上糊土壤盖顶,脆固耐用。

正常为两层或三层半,顶层客房储物,外层为客人野住宿、起居,基层养畜,房顶否穿粒、晒粮、晾衣。

传统窗心很小,光线差,烟尘不容易集没但利于御寒防窃,现年夜多未改成年夜窗户。

羌族传统节日

羌族传统节日

羌族传统节日羌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在羌族人的日常生活中,节日是他们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羌族传统节日丰富多彩,体现了羌族人民对祖先的敬意和对生活的热爱。

本文将介绍羌族传统节日的特点、庆祝活动和意义。

一、羌族传统节日的特点羌族传统节日的特点之一是丰富多样。

羌族人民有许多节日,每一个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意义。

例如,羌族新年是羌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他们会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

除此之外,还有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等等。

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俗称,展现了羌族人民的丰富想象力和独特的文化传承。

其次,羌族传统节日强调家庭团聚。

在羌族传统节日,人们会返乡与家人团聚,共同庆祝节日的到来。

他们会一起准备传统美食,享用丰盛的年夜饭。

整个家庭会围坐在一起,相互祝福,并参与各种庆祝活动。

这一传统强调了亲情的重要性,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最后,羌族传统节日讲究独特的礼仪和仪式。

羌族人民重视传统礼仪,他们会按照特定的仪式来庆祝节日。

例如,在羌族新年时,人们会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祈求祖先的保佑和丰收的好运。

这些仪式通常都有特定的步骤和顺序,体现了羌族人民对祖先和传统文化的敬意。

二、羌族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1. 祭祀仪式祭祀仪式是羌族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庆祝活动之一。

羌族人民会在特定的场所,例如祠堂或公共广场上,摆放丰盛的祭品,如水果、糕点、酒等,向祖先祈求祝福和庇佑。

人们会穿着传统的服饰,手持鞭炮,燃放烟花,表达对节日的喜悦与敬意。

2. 舞蹈表演羌族传统舞蹈在节日庆祝中占据重要地位。

人们会穿上鲜艳的民族服饰,跳起欢快的舞蹈。

羌族传统舞蹈通常以优美的动作和跳跃为特点,展现了羌族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舞蹈表演不仅能够展示羌族的文化特色,也是人们聚在一起欢度节日的方式之一。

3. 传统体育竞技羌族人民热爱传统的体育竞技活动,这些活动也是节日庆祝的一部分。

例如,射箭比赛是羌族传统节日中常见的活动。

羌族的家乡风俗作文

羌族的家乡风俗作文

羌族的家乡风俗作文
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四川西南部,羌族居住的地方是四川最早的羌区。

羌族人有自己的语言,但与汉族人无异,羌语称汉语为“羌”,汉语称羌语为“羌”。

他们的风俗与汉族差异很大,但在其他方面与汉族差不多。

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间,人们都要举行盛大的“跳神”活动。

传说“跳神”是为了驱邪,使大家平安吉祥。

人们先在一块平整的地上盖上一块木板或石板,然后把自己准备好的牛、羊、猪等家畜宰杀后,带到“跳神”地点;接着点燃篝火,人们围着篝火跳起欢乐的舞蹈;最后在地上放一块木板或石板,人们用手或脚在上面不停地踩踏。

直到把木板或石板踩踏成平整的石板地为止。

羌族人的房屋大都是用石头和木材盖成的,其中以木结构建筑最为普遍。

一般人家多为两层楼或三层楼;顶层有天窗,便于通风和采光;底层是灶房和储藏粮食的地方。

羌族人喜欢用竹子作门楣、窗楣、屋檐、门帘等装饰品。

他们在门上都画有各种图案:有太阳、月亮、山川等图案;还有动物形象:老虎、狮子、麒麟等;也有植物图案:牡丹、莲花等。

—— 1 —1 —。

羌族风情习俗简述

羌族风情习俗简述

羌族风情习俗简述羌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早在3000 多年前殷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我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

今天的羌族主要聚居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其附近地区,以茂汶羌族自治县最为集中。

唐时,一部分羌人同化于藏族,一部分同化于汉族,今天四川西北部的羌族人是古代羌人中保留下来的一支。

羌族人自称“尔玛”或“尔咩”,意思是“本地人”。

羌族人使用羌语,大多数通汉语。

1、宗教信仰普遍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少数与藏族人居住在一起的羌族人信仰喇嘛教。

2、节日最隆重的是两个,“祭山会”和“羌年节”。

第一,“祭山会”(又称转山会)。

祈祷风调雨顺。

祭山会的时间各地并不统一,有正月、四月、五月之分,亦有每年举行 1 次或2—3 次不等,祭山程序极为复杂,所献牺牲因各地传说不同,图腾不同而有差异,大致可分“神羊祭山”、“神牛祭山”利“吊狗祭山” 三种。

大典多在神树林一块空坝上举行。

一些地方祭山后还要祭路三天,禁止上山砍柴、割草、挖苗、狩措等。

第二,羌年节(又称羌历年)。

答谢天神赐予的五谷丰登。

于每年家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为3-5 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

按民间习俗,过羌年时还愿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盘业主(寨神)。

全寨人要吃团圆饭、喝咂洒、跳莎朗,直到尽欢而散。

整个活动仪式由“许” 主持,咂酒则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开坛。

节日期间亲朋好友可互道祝贺,相互迎请。

(在茂县一带,过羌年有特殊规定:当年全寨没有成年人死亡过羌年,否则只能过春节。

)其他节日还有:“牛王会”,羌族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十一月一日举行,节期一天。

此日,要让耕牛休息,喂以面馍和麦草。

有的地方,要做日月形馍馍挂在牛角上,然后放其出圈自由活动。

主人到牛王庙焚香烧纸,并宰羊一只、鸡一只,祈求牛王爷保佑耕牛平安不遭瘟疫。

“颔歌节”,主要流行天茂县北部的羌族聚居山寨。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只有妇女参加。

“羌族端午节”,也是羌族传统节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羌族风情习俗简述羌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早在3000多年前殷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我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

今天的羌族主要聚居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其附近地区,以茂汶羌族自治县最为集中。

唐时,一部分羌人同化于藏族,一部分同化于汉族,今天四川西北部的羌族人是古代羌人中保留下来的一支。

羌族人自称“尔玛”或“尔咩”,意思是“本地人”。

羌族人使用羌语,大多数通汉语。

1、宗教信仰普遍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少数与藏族人居住在一起的羌族人信仰喇嘛教。

2、节日最隆重的是两个,“祭山会”和“羌年节”。

第一,“祭山会”(又称转山会)。

祈祷风调雨顺。

祭山会的时间各地并不统一,有正月、四月、五月之分,亦有每年举行1次或2—3次不等,祭山程序极为复杂,所献牺牲因各地传说不同,图腾不同而有差异,大致可分“神羊祭山”、“神牛祭山”利“吊狗祭山”三种。

大典多在神树林一块空坝上举行。

一些地方祭山后还要祭路三天,禁止上山砍柴、割草、挖苗、狩措等。

第二,羌年节(又称羌历年)。

答谢天神赐予的五谷丰登。

于每年家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为3-5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

按民间习俗,过羌年时还愿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盘业主(寨神)。

全寨人要吃团圆饭、喝咂洒、跳莎朗,直到尽欢而散。

整个活动仪式由“许”主持,咂酒则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开坛。

节日期间亲朋好友可互道祝贺,相互迎请。

(在茂县一带,过羌年有特殊规定:当年全寨没有成年人死亡过羌年,否则只能过春节。

)其他节日还有:“牛王会”,羌族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十一月一日举行,节期一天。

此日,要让耕牛休息,喂以面馍和麦草。

有的地方,要做日月形馍馍挂在牛角上,然后放其出圈自由活动。

主人到牛王庙焚香烧纸,并宰羊一只、鸡一只,祈求牛王爷保佑耕牛平安不遭瘟疫。

“颔歌节”,主要流行天茂县北部的羌族聚居山寨。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只有妇女参加。

“羌族端午节”,也是羌族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

这天,男女老少都要饮一点雄黄酒,并擦一点在耳边和鼻边,撒一点在门前和窗前,以防蚊蝇虫蛇及秽气进入,保佑家人无恙。

凡能走动的人,尽可能到山上踏青踩青露,认为沾了端午露能强身健骨。

3、饮食羌族饮食以自产的玉米、小麦、乔麦、豆类、土豆及蔬菜为主食,一日三餐。

饮食主要有蒸蒸饭(面蒸蒸)、烧膜膜、刀片子膜膜、面皮子(面块)、麦拉子(面汤)、土豆磁粗等。

特色食品为蒸蒸酒、血膜膜等。

普遍吸食自产的兰花烟。

羌族人将玉米磨成细颗粒、蒸成玉米饭,称为面蒸蒸;或加蔬菜煮成玉米稀饭,称为面汤;有的是将玉米磨成面,不经发酵加以麦面做成膜,用锅炕而后再用火烧食,俗称"锅塌子"。

制作饮食、烹调较简单。

常见万法是玉米粥内加蔬菜,叫“麦拉子”,用大米煮到半生拌玉米面蒸熟,此饭如以玉米面为主叫“金裹银”,以大米为主叫“银裹金”。

有把青棵或小麦做炒面用以放牧或外出时食用。

蔬菜有青菜、莲花白、萝江园根、花椒、辣椒、瓜类和豌豆、黄豆、杂豆、雪山大豆等豆类。

吃新鲜菜的时间只有几个月,常年多食用白莱和萝卜叶子泡的酸菜及青菜等做的腑菜。

羌族地区资源丰富,经济林木有花椒、核桃、茶树、漆树等,还盛产虫草、贝母、鹿茸、庸香等名贵药材。

羌族人平时很少吃新鲜猪肉。

一般在冬至后杀猪,喜欢将猪肉连皮带毛切成小块,挂在梁上以烟熏干,做成“猪膘”,存放越久远,颜色越黄越是珍品。

陈年的猪膘,肉色嫩黄、晶莹剔透,吃起来油而不腻、十分可口。

猪膘可以用作日常炒菜助调料,也是赠送客人的上等礼品。

杀猪后的新鲜瘦肉,洗净后灌进小肠作香肠,一般在年节食用。

羌族酿酒的历史也非常悠久,羌族男人皆有海量,所以虽喜豪饮,但却很少烂醉滋事。

独特的饮酒方式是喝咂酒。

酒以青稞、大麦、玉米酿成,封于坛中,饮时启封,注入开水,插上竹管,众人轮流吸吮,因而称之为喝"咂酒"。

4、习俗(1)跳“萨朗”是羌族的一大特色。

“萨朗”为羌语,意为:“唱起来,摇起来”。

羌族的“萨朗”在藏语中,是“锅庄”的意思,可译为“羌族锅庄”,是羌族古老的民间自娱性舞蹈,流行广泛,在羌族民间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音乐体现了羌族民间音乐的整体特色。

舞蹈粗犷豪放,节奏清晰,强拍突出,顿挫有力。

羌族生活的区域长期与藏族比邻,深受其影响,羌族的一些生活习俗、文化现象和语言均融入藏族成分。

羌语的“圆圈舞”本应称作“洒朗”,但因随藏俗现在被人们几乎都称作了“锅庄”。

羌族“锅庄”的种类很多,有供老人跳的“老年锅庄”、有礼仪性的“迎客锅庄”、还有顾名思义属于未婚男女的“青年锅庄”等等。

“萨朗”的种类很多,又分为“喜事萨朗”和“忧事萨朗”,不同的萨朗,动作风格也不同。

参加者大都围成圆圈状或者开口的半圆而舞。

“喜庆萨朗”多于场院或火塘边举行。

舞者有的男女各半圈,有的男女间隔、男前女后站成圆圈或弧形,人数不限。

舞蹈过程无伴奏,歌舞相伴。

歌词以四音节句式结构为主,富于歌唱性,内容多为颂扬神灵、赞美劳动、歌唱爱情与友谊等。

“忧事萨朗”仅在葬礼上跳,不是很普遍。

音乐多具吟诵性,节奏平稳。

萨朗一般都是自跳自唱。

黑水县色尔古特有的《女子锅庄》,也是有着特殊诱人情趣和魅力的圆圈舞蹈。

服装艳丽、精神焕发的姑娘们在《女子锅庄》开场前,首先要接受村寨中德高望重老人们的诵经、祝福和按照礼仪饮一巡咂酒,然后才开始跳舞。

舞蹈形式和语汇雷同于藏族“锅庄”,但又远比藏族“锅庄”动作幅度大,速度快,转身多,其优美程度简直可以称作表演性舞蹈。

而极为罕见的是,姑娘们经常面向圈外作舞,以展现每个人的身姿容颜。

随着乐曲展开和节奏的加快,少女们从优美、抒情的集体舞蹈转入各自显示摆动“髋关节”幅度与技巧水平的独舞竞赛。

她们有的在旋转中快速摇动髋部;有的在左右摆动髋部数次后,紧接一个原地旋转;还有的在原地连续地做着 360度的髋部大回旋摆动。

每当这时,她们的肩、臂、腰、臀、腿以至双脚,无处不迸发出女性青春的魅力。

这些姿态各异的旋、摆,使身上佩戴的各种饰物也随摇晃而发出叮铛撞击声,更增加了舞蹈的韵律感和动态美。

姑娘们个个不但显得格外热情洋溢、端庄大方,而且竭尽所能地表现自己舞蹈技能的高超、娴熟和“三道弯”身段的优美。

其目的只有一个,要以此来获得小伙子们的钟情和爱慕。

歌舞除了“萨朗”,还有“跳盔甲”。

跳时吼声震天,威武雄壮。

把勇武不屈、豪放豁达的民族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使粗犷淳朴的古代民风跃然再现。

(2)吹羌笛。

羌笛是羌族最著名的乐器,音色明亮柔和,哀怨婉转,悠扬抒情,牧人常于山间吹奏自娱。

古羌笛既是乐器,又是鞭竿,因有"吹鞭"之说。

(3)缠头也是羌族的特色。

羌族缠头之俗在乾隆年间《职贡图》中已经出现。

缠头,即以布帕缠绕头顶,妇女缠头本为羌族古俗,但男子缠头显系四川汉区影响。

(4)妇女喜戴特大的银质耳环和圈子,其它还有银质的簪子、戒指和牌等饰物。

这些饰物也有用玉或珊瑚制成的。

妇女腰上佩银质针线盒一个,男子则佩银质烟盒一个。

(5)白石崇拜习俗。

户户羌寨庄房都供奉白石。

(6)羌族的葬式有火葬、土葬、岩葬三种。

(7)禁忌有:妇女分娩时在门外挂枷单或背兜,忌外人入内,家有病人时在门上挂红纸条,忌外人来访;不能跨火塘或用脚踩三角架,也不能在三脚架上烘烤鞋袜衣物;忌坐门槛和楼梯;饭后不把筷子横在碗上,也不能倒扣酒杯。

5、服饰羌族古代服饰多以皮裘、毛麻织品为衣,以“披毡”最具特色。

毡的制作工艺远比纺织毛布简单,其产生应该也是三千年前的事。

汉朝已有文献记载,唐宋时期,羌族披毡已较普遍。

这一服饰传统,至今仍在羌支民族彝族中保存。

近代羌族服饰基本上承袭了袍服之制,服饰面料仍以皮裘、毛、麻织品为主。

现在的羌族,男女皆穿自织的白色麻布长衫,形似旗袍。

男则长过膝盖,女则袭脚背。

妇女衣服绣有鲜艳的花边,领上镶有一排梅花图案银饰。

男女都在长衫外套一件羊皮背心,俗称“皮褂褂”,晴天毛向内,雨天毛向外以防雨。

还有一种背心是羊毛毡子做的,较前者略长。

男女头部皆缠青色和白色的头帕。

女的或头顶瓦状的青布一叠,然后以两根发辫缠绕其上作髻。

男子也有梳辫包帕子的。

松潘、黑水一带的男子蓄发,缠以丝绒编成辫子绕成发髻于脑后。

男女皆束腰带,打绑腿,绑腿用羊毛织成,目的是御寒。

男子脚着草鞋、布鞋或牛皮靴,行路时多赤足。

妇女着尖钩鞋,鞋面素净或锈花。

男子亦有穿尖钩鞋的。

妇女与男子衣服不同的地方是领边、袖口、腰带和鞋子上常挑有圆圈纹、三角纹等几何花纹图案,衣领上镶有一排小颗颗梅花形图案银饰。

挑绣的图案在都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象,如植物中的花草,动物中的鹿、狮、兔及人物等等。

所挑绣之景物,无不栩栩如生,内容则多含吉祥如意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渴望的意义,如“团花似锦”、“鱼水和谐”等。

羌族妇女的挑花历来在我国工艺美术上占有一定的地位.边缘地区的羌民,服饰多受藏族或汉族的影响。

有的甚至穿着嘉戎藏族的服装和鞋子。

发辫缠丝绒可能是从藏族传来的。

6、建筑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房,呈方形,多数为3层,每层高3米余。

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墙外成屋檐。

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树丫或竹枝,再压盖黄土和鸡粪夯实,厚约0.35米,有洞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凉。

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

有些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以便往来。

羌族碉楼(羌语称为“邓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

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形式。

有的高达十三四层。

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

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

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

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

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

1988年在四川省北川县羌族乡永安村发现的一处明代古城堡遗址“永平堡”,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仍保存完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