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的饮食文化介绍
羌族文化的整理

羌族文化的整理
2013级汉语言文学一班韩茹苹一、云朵中的民族
羌族聚居区处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这里山脉重重,地势陡峭。
羌寨一般建在高半山,故而羌族被称为“云朵中的民族”。
二、历史上羌族的六次内迁
三、羌族的分布
主要在四川、以及甘肃新疆祁连山一带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
贵州省江口县、石阡县
成都市都江堰地区,雅安地区
甘肃南部
陕西西南
云南部分地区
塔里木盆地葱岭一带
四、羌族文化
一类是诏文:姚兴《通世三论》
一类是处理军政事物的文书:文学:以书、表为主要形式《下书禁复私仇》
一类是具有历史价值的:《琅琊
王歌词》、《钜鹿公主歌辞》建筑:碉楼、石砌房、索桥、栈道、水利筑堰
民间舞蹈
----跳沙朗、跳盔甲、跳皮鼓兰干寿
习俗喝咂酒、重阳酒、玉麦蒸蒸酒
种“女儿麻”、
祭山会
饮食:玉米面馍、烩面、搅团、洋芋糍粑、荞面、酸菜面块、羌山老腊肉,雅妹子风酱肉
参考文献:
1.《五胡十六国时期羌族文学简论》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2.《浅析两汉时期羌族的内迁与管理》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青海西宁81007
3.《汉书·地理志》
4.五胡十六国吧楼主:李若宁
5.天涯论坛寡人很低调《当今五胡何在》。
少数民族羌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教学课件

挑战
羌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 战,如缺乏传承人、文化内涵被误解、现代 化冲击等。此外,羌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还 面临着资金不足、政策支持不够等问题。
羌族文化传承的方式与方法
传统传承方式
羌族文化有着自己的传统传承方式,如家庭传承、师徒传承等。这些传统方式在羌族文 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羌族的宗教仪式与祭祀活动
宗教仪式
羌族有许多宗教仪式,如祭山神、祭水神、祭祖等,它们是羌族宗教信仰的体现 和传承。
祭祀活动
羌族的祭祀活动有年节祭祀、丰收祭祀、婚礼祭祀等,它们是羌族人民祈求神灵 保佑和祝福的重要方式。
CHAPTER 04
羌族的生活习俗
羌族的饮食文化与特色美食
羌族饮食文化
羌族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羌族人喜欢吃糯米饭和苞谷酒,同时也喜欢食用各种 肉类和蔬菜。在羌族饮食中,羊肉、牛肉、猪肉等肉类是常见的食材,而蔬菜则以土豆、萝卜、白菜等为主。
“火神节”
在农历的六月二十举行,是羌族人 祈求丰收和平安的重要节R 03
羌族的宗教与信仰
羌族的宗教信仰体系
自然崇拜
羌族对自然界的诸神灵,如山神、水 神、树神等,怀有敬畏之心,认为它 们具有超自然的能力,能主宰风雨、 丰歉等。
图腾崇拜
祖先崇拜
羌族视祖先为守护神,认为祖先具有 超自然的能力,能主宰人间的祸福。
羌族的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等方面,具有浓厚的地方 特色和民族风情。
语言文字
羌语属于汉藏语系,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系统,是羌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CHAPTER 02
羌族的建筑与艺术
羌族的传统建筑风格
01
02
羌族饮食总结

羌族饮食总结引言羌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甘肃、青海等地。
羌族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样。
本文将对羌族饮食进行总结,并介绍其特色菜肴和饮品。
特色菜肴萨堵饭萨堵饭是羌族传统的主食之一,制作萨堵饭需要将黍米放在锅内炒熟,再将其磨成黍米粉,烹煮时加入适量的水搅拌。
萨堵饭煮熟后呈糯黏状,口感绵软。
通常搭配羌餐的其他菜肴一起食用,营养丰富且具有独特的风味。
涮羊肉涮羊肉是羌族招待客人或节日庆典时常见的菜肴之一。
羊肉切成薄片后,放入热汤中煮熟。
煮熟的羊肉肉质鲜嫩,口感极佳。
同时,在涮羊肉中,人们还可以品尝到羌族特有的调料或蘸料,如花椒、辣椒和大蒜等,增添了菜肴的风味和辣味。
干烤土豆羌族地区的土豆以其特有的口感和风味而著名。
其中,干烤土豆是羌族特色菜肴之一。
制作时,将土豆切成薄片,放入锅中翻煎,煎至两面金黄即可。
干烤土豆色香味俱佳,口感脆嫩,可以作为正餐的配菜,也可以作为零食享用。
饮品酸奶茶酸奶茶是羌族的传统饮品之一。
制作酸奶茶时,将奶茶和酸奶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搅拌,使其充分融合。
酸奶茶清爽甘甜,具有一定的酸度。
在夏季,人们常常饮用酸奶茶以解暑消暑,并补充体内所需的营养物质。
木耳汤木耳汤是羌族传统的润肺饮品之一。
制作木耳汤时,将纯净水烧沸后,加入切碎的木耳和适量的冰糖,搅拌均匀即可。
木耳具有润肺生津的作用,常饮木耳汤可以起到滋补养颜的效果。
结语羌族饮食以其独特的特色菜肴和饮品而闻名,且具有丰富的营养和独特的口味。
通过本文的总结,我们对羌族饮食有了初步的了解。
希望能够进一步探索和体验羌族的饮食文化,感受其中的魅力和饕鬄。
介绍羌族的风俗习惯

介绍羌族的风俗习惯介绍羌族的风俗习惯羌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地区四川省西部,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羌族流传已久的特别的民间习俗,希望大家喜欢!羌族人的饮食风俗羌族玉食玉米、土豆,辅以小麦、青稞及荞麦。
副食是蔬菜、豆类及肉食等。
调味品有花椒、辣椒等。
常见的吃法是玉米继内加菜。
把青稞与小麦做成炒面。
羌族民间大都一日两餐,即吃早饭后出去劳动,要带上馍馍(玉米面馍),中午就在地里吃,称为"打尖"。
下午回家吃晚餐。
羌族主食大都离不开"面蒸蒸"。
常年食用白菜、萝卜叶子泡的酸菜,以及青菜做成的腌菜。
肉食以牛、羊、猪、鸡肉为主,兼食鱼和狩猎兽肉。
散居在山区的羌族一般不常食新鲜猪肉,而是吃"猪膘"。
"猪膘"是羌族人的传统风味食品,将猪宰杀后去毛,剖成两半或切成几大块,吊在屋梁上,用文火熏干制成。
存放时间越长,味道更佳。
吃时切成小块和菜一起炒,加入花椒、辣椒等佐料。
存放时间一般为一年。
羌族特别讲究药膳,较为典型的药膳菜有:羊肉附片汤;羊归汤;猪肉加杜仲1-2两清炖。
以上三种都能补肾。
黄芪炖鸡或黄芪(当归、党参也可)加上几两炖猪肉也能补血益气。
虫草炖鸭,能滋阴补肺益肾。
羌族一般饮用的酒称为咂酒,咂酒的制法是用青稞煮熟拌上酒曲,封入坛内,发酵7-8天后即可饮用。
饮酒时向坛中注少量开水,用细竹管吸饮,全家人轮流吸,吸完再加水至味淡再将酒渣食尽。
俗称"连渣带酒水,一醉二饱"。
每逢节日、婚丧、祭祀、聚会、待客或换工劳动,除饭菜丰盛外,还必备美酒。
结婚吃"做酒",宴客吃"喝酒",重阳节酿制的酒称为重阳酒,需储存一年以上方可饮用,重阳酒因储存时间较长,酒呈紫红色,酒醇味香,是重阳节期间必不可少的美酒。
兰花烟是羌族人自制的一种土草烟,其叶形如兰草,故俗称"兰花烟"。
川西各民族饮食文化研究

川西各民族饮食文化研究一、本文概述《川西各民族饮食文化研究》是一篇旨在深入探索川西地区各民族饮食文化特色的学术论文。
川西,这片位于中国西南腹地的神秘土地,是藏族、彝族、羌族等多个民族的聚居地,他们各自拥有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民族饮食文化的深入研究,揭示其背后的历史渊源、社会习俗和文化内涵,以期对川西地区的饮食文化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解读。
具体而言,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川西各民族的饮食文化进行深入的剖析。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和实地考察,追溯川西各民族饮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揭示其与传统农耕、游牧等生产方式以及宗教信仰、民族习俗之间的紧密联系。
从食材选择、烹饪技艺、餐具使用等方面,详细描绘川西各民族饮食文化的具体表现,展现其独特的魅力和多样性。
结合现代社会的变迁,探讨川西各民族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其在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深入了解川西地区各民族饮食文化提供有益的参考,同时也为推动该地区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川西各民族饮食文化概述川西地区,位于中国西南的四川省西部,地理环境独特,气候多样,自然资源丰富。
这一地区居住着多个民族,包括藏族、彝族、羌族、汉族等,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
藏族的饮食文化深受其高原生活环境的影响,以糌粑、酥油茶、青稞酒为主食,这些食物不仅热量高,适合高原寒冷的气候,而且富含营养,有助于抵抗高原反应。
同时,藏族人民还擅长利用当地的牛羊肉、奶制品等制作各种美食,体现了其独特的饮食智慧。
彝族饮食文化则以其丰富的菜品和独特的烹饪方式而著称。
他们善于利用各种野生植物和动物,如蕨菜、竹笋、野猪等,制作出风味独特的菜肴。
同时,彝族的火塘文化也是其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火塘边聚餐,共享美食,体现了其团结互助的社区精神。
羌族的饮食文化则以其原始、古朴的特点而引人注目。
羌族文化报告总结范文

一、引言羌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的茂汶、汶川、理县、黑水、松潘等地。
本文将从羌族的历史渊源、语言文字、服饰饮食、民间艺术等方面,对羌族文化进行总结。
二、羌族历史渊源羌族历史悠久,可追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左羌人。
早在殷商时期,羌族就活跃在中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
秦汉时期,羌族部落中的冉、马龙等部落在川西北一带定居。
唐宋时期,部分羌人同化于藏族和汉族。
今天的羌族是古代羌族人中保留下来的一支。
三、羌族语言文字羌族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分为南北两大方言。
羌族语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羌族服饰饮食羌族服饰具有浓郁的牧羊民族特色。
男子一般包青色和白色头帕,穿自织的长过膝的白色麻布或蓝色长衫,外套车皮褂子,脚着草鞋。
妇女喜缠青色、白色头帕,身穿拖至脚背的麻布或棉布长衫,外套羊皮褂子,裹绑腿,衣服袖口和襟边均绣有鲜艳美丽的花边。
羌族主食有玉米、土豆,辅以小麦、青稞、荞麦等。
蔬菜有圆根、萝卜、白菜、辣椒、豌豆、杂豆等,佐以圆根叶子和白菜泡制的酸菜。
常烹制的食物有玉米粥加蔬菜、烤玉米或麦麸馍馍、蒸玉米面等。
五、羌族民间艺术羌族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包括羌绣、挑花、编织等。
羌绣被誉为“云端艺术”,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特殊的审美价值,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外,羌族的民间音乐、舞蹈、戏剧等也独具特色。
六、羌族禁忌与习俗羌族禁忌丰富,如妇女分娩时在门外挂枷单或背兜,忌外人入内;家有病人时在门上挂红纸条,忌外人来访;不能跨火塘或用脚踩三角架,也不能在三脚架上烘烤鞋袜衣物;忌坐门槛和楼梯;饭后不把筷子横在碗上,也不能倒扣酒杯等。
七、总结羌族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民族特色。
在新时代背景下,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深入挖掘羌族文化的内涵,推动羌族文化的发展,让羌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羌族简介资料

DOCS SMART CREATE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羌族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传承
羌族的历史起源与沿革
羌族的历史起源
• 源于中国古代的羌族部落 • 分布在中国的西部和西南地区 • 与汉族、藏族、彝族等民族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羌族的沿革
• 夏朝时期,羌族与华夏族有密切联系 • 商朝时期,羌族被纳入中央政权的管理范围 • 周朝时期,羌族与中原地区的交流加强 • 秦汉时期,羌族开始形成统一的民族共同体 • 魏晋南北朝时期,羌族与汉族、藏族等民族的融合加快 • 明清时期,羌族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形态发生了较大变化
羌族的村落布局与建筑特色
羌族的村落布局
• 羌族村落多沿河流和山势分布 • 村落布局紧凑,房屋相邻 • 村落周围有耕地、牧场和林地
羌族的建筑特色
• 以石砌和木构为主的建筑结构 • 屋顶为四面斜坡,呈“人”字形 • 房屋内有火塘、卧室和厨房等功能区
03
羌族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
羌族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
羌族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产业 的融合发展
• 羌族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 挖掘羌族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旅游产业的内容 • 通过旅游产业传承羌族民族文化,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 双赢 • 优化羌族旅游产业结构,推动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羌族的婚姻制度
• 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 • 婚姻自由,但受家族和地域限制 • 婚礼仪式丰富多彩,讲究礼仪
羌族的社会变迁与现代转型
羌族的社会变迁
• 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变迁 •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 • 灾后重建与社会发展
北川县羌族文化

北川县羌族文化一:羌族简介北川蕴涵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大禹故里、古老的羌族文化都让这片神奇的土地散发着迷人气息。
北川——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拥有全国羌族人口的近1/3,羌族的历史、文化、风俗,在这片浩瀚的土地上得以较为集中地保存。
疏九河,划九州,建立中华第一个国家社会的伟人——治水英雄大禹便生于北川,自古至今,人称“禹里”。
众多的大禹传说、神奇的碉楼、辉煌的史诗、缤纷的民俗、迷人的羌绣、悠扬的羌笛和口弦、令人目不暇接的羌舞——沙朗,犹如阳光和水,是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须臾不离的滋养。
羌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其悠久的文化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印记。
羌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乡镇文化、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大禹文化、古人类遗址文化底蕴浑厚。
北川县境内遗存许多的羌族村寨、古碉楼、羌绣、羌族史诗、羌族民俗、羌族服饰文化、羌笛、羌戏、羌舞、羌族民歌与音乐等非常珍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奇葩。
二:民间机构①:北川羌族自治县羌魂文化传播中心----中国心志愿者②:羌族民俗博物馆(新北川)③:羌族民俗文化馆文物古迹、建筑民居、民族服饰、民族文学三:羌族民族文化羌族特色大纲神话传说、歌谣、民间故事、漩坪腰梆、羌族丧舞、羌族口弦(青片乡尚武村的王泽兰、何秀芬、周顺兰三人)、北川羌笛、羊皮端公舞、许家湾十二花灯、羌戏、羌族的人生礼仪、羌历年、祭山会、领歌节、羌族“释比”的宗教经典、羌族“释比”的图经、羌族挑绣艺术、羌碉的修建技术、羌族“千年木锁”的制作。
①:小寨子沟与新建的吉娜羌寨:小寨子沟位于四川西北部,距北川县城93公里,距绵阳150余公里,是北川主要的羌族聚居点,地震后小寨子沟受到严重破坏,目前正在进行灾后重建工作。
吉娜羌寨为新建羌族聚居点的代表,基本采用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在建筑形式上也仅仅是在外表上加入了羌族文化的元素,对研究灾后重建过程中对羌族文化的影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②:羌族舞蹈:著名舞蹈老师: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禹羌祭祀皮鼓舞传承人王官全羌舞突出了羌族特色,讲究羌族原生态形象,强调了羌舞甩肩、转髋、顶胯等动作特点,易学、易跳、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羌族的饮食文化介绍
羌族的饮食主要是有玉米、小麦、青稞、胡豆、黄豆、碗豆、荞麦等;还有从川西平原运来的大米、面粉等。
蔬菜有圆根萝卜、白菜、辣椒、莲花白等,常吃自己泡制的酸菜,每日以三餐为习。
羌族的饮食文化是羌族的一些日常饮食习惯及饮食风俗,是羌族文化的主要代表。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羌族的饮食文化介绍,希望你喜欢。
羌族的饮食习惯羌族民间大都一日两餐,即吃早饭后出去劳动,要带上馍馍(玉米面馍),中午就在地里吃,称为“打尖”。
下午收工回家吃晚餐。
主食大都离不开面蒸蒸。
用小麦粉和玉米粉混合做成馍放入火塘上烤熟,也是羌族日常主要食品之一。
许多地区的羌族还喜食用玉米粉加推豆花的连(米+查)浆水发酵,蒸成豆泡子馍馍,或将嫩玉米磨碎做成的水粑馍馍。
用麦面片加肉片煮熟称为“烩面”;沸水加玉米粉煮成糊状,称为“面汤”,继续加玉米粉搅稠,以筷子可拈起为度,称为“搅团”,都是常吃的主食。
羌族常用玉米、小麦、豆类先炒熟,再磨制成炒面,一般多在旅行或放牧时食用。
在食用马铃薯时,羌族民间喜将马铃薯整个煮熟,然后去皮,再舂成泥状,做成糍粑,称为洋芋糍粑,用油煎或炸后,拌蜂蜜吃。
也可用洋芋糍粑切片加酸菜、肉片煮汤吃。
羌族的饮食散居在山区的羌族一般不常食新鲜猪肉,都是将猪宰杀后去毛,剖成两半或切成几大块,吊在房梁上熏烤制成“猪膘”,
存放时间一般为一年,食用时一是与蔬菜同煮,熟后捞起猪膘,切成长方形大片盛入碗中即可食用;二是将生腌猪膘切成小块同菜一起炒,作用是以猪膘代油,还要加些花椒和辣椒提味。
在宰杀年猪时,羌族喜将猪血等充填到猪大肠内,煮熟后称为血肠。
血肠也是宴客吃酒时的一种上肴。
有的还将猪血与荞麦和在一起做成血馍馍食用。
羌族还常把新鲜的猪肉放在新宰的猪肚子里加盐、花椒等扎紧、风干,作成“瓤肚”久存不坏。
羌族一般饮用的酒称为咂酒,茂县羌语称“日麦希”,意为羌人酒。
咂酒的制法是用青稞煮熟拌上酒曲,封入坛内,发酵7;8天后即可饮用。
羌族饮咂酒,不用酒具,而是将酒坛开封,用一根细竹管咂吸,咂饮时以长幼为序,轮流咂饮,并不断地注入凉开水,直到味淡为止。
羌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有记载的历史已经4000多年,虽然羌族随着时代的变化风俗也有所变化,但是羌族的饮食一直都保留着最原始的味道,是羌族文化的一大分支。
羌族民族历史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发现的最古老而又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便是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的代表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中频繁地提到“羌”这个字。
《诗地理考》曰:“羌本三苗之后,居三危,今叠、宕、松诸州皆羌地。
”《史记;五帝本纪》云:“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
”《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
其国近南岳。
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羌地是也。
”
仰韶文化末期(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黄河中游出现了炎、黄两大部落。
炎帝姜姓,姜、羌本一字之分化,是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的不同表达,甲骨文中亦常互用。
姜、羌均像头戴羊角头饰之人,代表以羊为图腾的起源于我国西北的原始游牧部落。
《晋语;国语》:“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
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炎帝集团部落众多。
在后来的战争中,炎帝部落联盟败给黄帝部落联盟。
炎帝部落联盟大部分随炎帝与黄帝部落联盟互相融合,成为华夏族(汉族)。
另一部分则西行或南下,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成为藏族、彝族、纳西族以及今天的羌族。
羌族自此诞生。
汉代,四川羌族建有牦牛、青衣羌国,地辖今西昌、甘孜、雅安、乐山一带,国都在宝兴县灵关镇。
西汉时西北地区的汉阳(天水)、金城(兰州)、安北地、陇西五郡羌族人口达259990户,1001802人。
到了东晋十六国时期,西北羌人建立了后秦,但只是昙花一现,生命力不强,影响不大。
公元881年(唐代末期),党项羌人拓跋思恭在夏州(今内蒙与陕西交界处的白城子)建立夏州政权,辖夏、绥、银、宥四州。
夏国是以陕、甘、宁、青一带的党项羌族为主体,包括西北其他民族在内组建的国家。
党项羌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利氏、米擒氏、拓跋氏八族,以拓跋氏最强,起群首领导作用。
后因受吐蕃不断的侵犯和骚扰,向唐朝政府申请内迁于陕西、宁夏一带。
获准,并赐李姓。
公元1031年,第十一世太祖李得明逝世,其子李元昊继位,号夏景宗。
至此,大夏国立国346年,于公元1227年灭亡,其后裔在今阿坝州理县桃坪乡、甘孜州丹巴等地仍有分布。
四川古为巴蜀国,夏代属梁州。
巴蜀出自氐羌,蚕丛(故居蚕陵,在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叠溪镇,遗迹毁于1933年8月25日15时发生的叠溪大地震)称王。
李白在《蜀道难》里吟咏:“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就在同一地域,古羌人还建有冉駹(发音与“Rrmea”几无差别)国,乃今日30万羌人之故居地,统辖区域包括今四川阿坝之茂县、汶川、理县、黑水、松潘、九寨沟、马尔康、金川、小金、壤塘、阿坝、红原、若尔盖等县地。
三国时(公元221年),疆域尚包括有今都江堰(古称都安县、齐基县、灌县)、彭县(古称白马县、兴乐县)、北川(羌族自治)县(古称石泉县)、青川县(古称广武县)、平武县(古称刚底县)、甘肃文县(古称阴平县)。
汉代羌都在今茂县凤仪镇。
此外,古羌之种还有姜氏戎、先零羌、烧当羌、钟羌(钟存羌)、勒姐羌、卑喃羌、当煎羌、罕羌、且冻羌、虔人羌、牢姐羌、封养羌、乡姐羌、烧何羌、巩唐羌、全无种羌、黑水羌、卑禾羌、塞外羌、保塞羌、河曲羌、发羌、婼羌、西夜、蒲犁诸羌、阿钩羌、牦牛羌、参狼羌、青衣羌、白马羌、白兰羌、可兰羌、宕昌羌、邓至羌、汶山羌、党项羌、白狗羌、哥邻羌、悉董羌、咄霸羌、保霸羌、白草羌、黑虎羌、罗打鼓羌、杨羌、草坡羌、青片羌、四邻羌、临涂羌、涉题羌、左封羌、紫祖羌、林台羌、向人羌、葛延羌、维(威)州羌、蚕陵羌(昔卫羌)等百余种羌支,此不赘述。
不管怎样,他们和华夏族一样;;具有部分炎帝部落血统。
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有大量古代史料和考古发现为证,也为中外学界认同。
秦人还有一部分是西周灭亡后留在陕西的周国遗民,秦公受周王命,纳其为民。
而秦穆公灭戎国十二个,是以国内有大量戎人。
再者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后招引无数关东之民入秦为民。
因此所谓秦人就是戎人的说法是错误的。
秦人一度风俗戎化,但仍以以华夏自居,等到了战国时又与中原的华夏族融为一体。
秦始皇建国后东迁陕西咸阳,史记等史料记载,秦始皇晚年迷信,听信了方士所谓的“亡秦者胡也”。
乃使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
徙谪,实之初县。
羌族的饮食文化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