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章节练习(柏拉图)【圣才出品】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考研真题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考研真题朱光潜西方美学史考研真题朱光潜是中国美学界的重要学者之一,他对于西方美学史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考研中,朱光潜西方美学史的相关内容也是备受关注的考点之一。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朱光潜西方美学史考研真题。
首先,我们可以从朱光潜对于西方美学史的整体概括入手。
朱光潜在他的著作《美学史》中,对于西方美学史的发展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总结。
他将西方美学史分为古希腊美学、中世纪美学、文艺复兴美学、启蒙美学、古典美学等不同时期,并对每个时期的主要思想家和他们的理论进行了深入解析。
在考研中,可以通过对这些时期的特点和主要学者的重要观点的掌握,来回答与西方美学史相关的考题。
其次,朱光潜对于西方美学史中的重要学者和他们的理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例如,他对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休谟、康德等学者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述。
这些学者的理论对于西方美学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考研中也经常会涉及到与他们相关的考题。
通过对朱光潜对这些学者的研究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观点,并在考试中准确回答相关问题。
此外,朱光潜还对于西方美学史中的重要概念和流派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例如,他对于美的本质、审美经验、艺术创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他还介绍了形式主义、实用主义、表现主义等不同流派的理论,并对它们的特点和影响进行了分析。
在考研中,对于这些概念和流派的理解和掌握,对于回答相关考题至关重要。
此外,朱光潜还对于西方美学史中的一些具体艺术形式进行了研究。
例如,他对于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的发展和演变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通过对他的研究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艺术形式的特点和发展历程,并在考试中准确回答相关问题。
最后,朱光潜的研究方法和思想对于我们进行西方美学史的学习和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他注重对于原始文献的研究和分析,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西方美学史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考研中,我们也可以借鉴他的研究方法和思想,加强对于原始文献的学习和理解,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更好地进行西方美学史的学习和研究。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章节练习(克罗齐)【圣才出品】

第19章克罗齐一、名词解释1.直觉即表现(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直觉即表现”是表现主义美学的核心命题,由意大利克罗齐在1902年出版的《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
克罗齐认为直觉就是见到一个事物时,不假思索,不审意义,心中只领会该事物的意象这样一种认识活动,它可以不依赖于概念赋予无形式的物质以形式。
直觉活动能创造出表现人的主观感情的个别意象,直觉本质上就是一种表现,表现也总是一种直觉,是赋予所感觉到的东西以形象形式。
直觉所表现的是主观的情感,一切直觉都是抒情的表现。
该观点对以后的科林伍德、荣格等西方美学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对西方美学起了推动作用。
2.俄国形式主义答:俄国形式主义是1915年至1930年在俄国盛行的一股文学批评思潮,其组织形式有以雅克布逊为首的“莫斯科语言学学会”和以什克洛夫斯基为首的“彼得堡诗歌语言研究会”,其成员多为莫斯科大学和彼得堡大学的学生。
他们认为,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在于它的文学性,而文学性存在于形式之中,形式主要指语言。
此外,俄国形式主义还提出了“陌生化”理论,在当时及后来影响甚大。
3.英美新批评答:英美新批评是20纪20年代发端于英国,40、5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形式主义批评流派之一,它的基本理论原则是:①诗歌是一个客观的、独立自足的有机统一体;②诗歌使读者能够具体地、感性地理解和把握人类经验。
但由于新批评忽视了文学的社会性、忽视了文学作品与历史现实的联系,所以在五十年代后期它逐渐失势,走向衰落。
4.形式美答:形式美是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指从美的事物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的、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各种形式因素及其按特定规律所作的有机组合。
文学作品的形式除了对内容具有表现和塑造的意义外,其自身也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如诗歌中的节奏美、韵律美、诗行排列美等,在小说、戏剧文学及散文方面,结构上讲究对比、完整与风格上讲究多样、变化、统一等就是追求形式美的表现。
5.“有意味的形式”答:“有意味的形式”由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在其著作《艺术》一书中提出,他说:“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的关系,激发我们的审美感情。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章节练习(“审美的移情说”的主要代表:费肖尔,立普斯,谷鲁斯)【圣才出品】

第18章“审美的移情说”的主要代表:费肖尔,立普斯,谷鲁斯,浮龙•李和巴希一、简答题1.简述近代美学家关于移情现象的观点和看法。
答:(1)英国美学家自从英国经验派把美学的研究转到心理学的基础上,人们就不断地讨论到移情现象。
①哈奇生用类似联想来解释自然界事物何以能象征人的心情;②休谟用同情来解释平衡感说;③博克也用同情来解释崇高和美,他并且把同情和摹仿联系起来。
④对于移情问题作出较大贡献的是意大利的维柯,他把移情现象看作形象思维的一个基本要素。
(2)德国美学家在德国,对移情现象的重视首先是与浪漫运动萌芽期和鼎盛期中所流行的泛神主义思想以及人与自然统一的思想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①文克尔曼在《古代艺术史》里描绘他对一些古代雕刻的亲身感受时,就经常涉及移情现象和内摹仿现象。
②康德在分析崇高时把移情现象称为“偷换”。
他的一个基本的美学概念是“美是道德精神的象征”,而这个概念也和移情现象有密切的联系。
③狂飙运动的领袖赫尔德进一步强调精神与自然的统一,他在《论美》里把美看作生命和人格在艺术品和自然事物中的表现。
④黑格尔也说,“艺术对于人的目的在使他在对象里寻回自我”;“自然美只是心灵美的反映”。
⑤用“设身处地”和“外射”来解释移情现象的还有哲学家和《德国美学史》的作者洛慈。
洛慈在这里已指出移情现象的主要特征,把人的生命移置到物和把物的生命移置到人,所差的只是他还没有用“移情作用”这个名词。
2.简述费肖尔父子关于移情现象的观点和看法。
答:(1)首先用这个名词的是劳伯特·费肖尔(子)。
(2)(父)弗列德里希·费肖尔①观点a.他从黑格尔的泛神论的观点出发,强调“美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而理想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典型,须克服自然或现实界的“偶然机会的王国”,才能显出事物的内在本质。
b.他把移情作用称为“审美的象征作用”,说这种作用就是“对象的人化。
②评价:他虽还未把“移情作用”用作名词,却已把它用作动词(“感入到”)了。
西方美学史笔记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笔记树上的柯希莫2011-03-16 23:33:21序论一、美学研究的对象;美学由文艺批评,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附庸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鲍姆嘉通( 1750)“ Aasthetik ”与逻辑相对立的具体的感性思维或形象思维。
黑格尔“ Kallistik”1、西方美学思想一直在侧重文艺理论,根据文艺创作实践做出结论,又转过来指导创作实践。
2、认识论,哲学的一个附属部门:十七世纪以后欧洲大陆笛卡尔派理性主义与英国培根、洛克等人的经验主义之间的基本分歧以及德国古典哲学对这种分歧所作的调和妥协——近代西方美学史的发展线索3、近代自然科学的影响:英国经验主义盛行以后,心理学成为支柱(休谟、柏克、鲍姆嘉通、维科、费肖尔和立普斯的“移情说” 、“变态心理学”弗洛伊德、融恩、爱德勒);生物学(实证主义学派丹纳Race\Milieu\Moment ——近代法国现实主义文艺以及继起的自然主义文艺的理论基础;费尔巴哈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人类学原则 Anthropological Principle”的萌芽)。
4、十九世纪下半期帝国主义时期以来的危机、工人运动二、研究美学史应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南;它的艰巨性和光明前途迷惑之一:经济是唯一决定因素?《马恩 ~序言》“内容”指重点所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形式”指经济基础如何透过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而发挥作用,即这三大因素之间的作用和反作用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纲。
否定经济决定论。
经济基础、政治法律的上层建筑以及相应的思想体系的关系纲或“合力”来推动历史发展。
迷惑之二:历史前过的动力?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迷惑之三:“思想材料有相对独立的发展”?第一部分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第一章希腊文化概况和美学思想的萌芽一希腊文化的概况希腊美学思想发源于公元前六世纪,极盛于公元前五世纪和四世纪。
公元前五世纪前后(黄金时代,伯里克里斯时代),希腊文化由传统思想统治转变到自由批判,由文艺时代转变到哲学时代。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A.古希腊美学思想萌芽主要由数学家组成,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认为宇宙中最根本的原素是数,数的原如此统治宇宙一切现象。
得出美就是和谐的结论:1、〔研究音乐〕从数学的观点去研究音乐节奏的和谐,音乐的根本原如此在数量关系,音乐节奏的和谐就是各种不同的音调按一定数量的比例组成。
由此得出一个辩证原如此,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这是希腊辩证思想的最早萌芽,也是“寓杂多于整一〞文艺思想的最早萌芽。
2、〔研究雕塑、建筑〕他们将数与和谐的原如此推广到雕塑,建筑,总结得出一些经验性规,如“黄金分割〞等,这是美学形式主义的萌芽。
3、〔研究天文学〕他们还把这一原如此应用到天文学方面,形成“宇宙和谐〞的概念,把整个宇宙看做美学的对象,而并不限于艺术。
4、〔人与艺术〕毕达哥拉斯学派还注意到艺术对人的影响,他们认为人体也有数与和谐的原如此统辖,当人在的和谐与外在的和谐“同声相应〞时,人就可以爱美和欣赏艺术。
另外,人的在和谐还会受到外在和谐的影响。
朴素唯物主义:世界由水风火地四大原素构成,其中火最重要,而且这四种原素还会不断转变。
辩证观点:(对立的斗争〕毕达哥拉斯学派侧重对立的和谐,而赫拉克利特如此侧重对立的斗争,因此他认为美的标准具有相对性,一切都在变动,美不是绝对永恒的。
“比起人来,最美的猴子也还是丑的〞。
近似“余力说〞:音乐并不产生于需要,而是产生于正在开展的奢侈,这是近代SCHILLER 和斯宾塞“余力说〞的萌芽,并说明他开始从社会开展方面看艺术的起源。
原子论和认识论:物体外表分泌出的液体微粒,通过空气影响人的感官,使人对物体产生感性认识,但这种认识必须经过理智,才能达到理性认识。
这说明他认识到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以与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根底,为美学打下唯物主义认识论根底。
4.格拉底由从自然科学观点去看美学转变为从社会科学观点去看待美学,这是希腊美学思想的重大转变。
美即效用:有用如此美,无用如此丑,但由于不同的人对应不同的效用,因此美具有相对性。
音乐与教育-朱光潜谈美-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音乐与教育|朱光潜谈美|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音乐与教育|朱光潜谈美|阅读题音乐与教育柏拉图知道要一个国家的政治合于理想,先要使它的教育合于理想,所以他主张一个人在二十岁以前只消有两种教育工具——体操和音乐。
因为体操讲究好了,身体可以健全;音乐讲究好了,心灵可以和谐。
音乐是一种最原始最普遍的艺术。
飞禽走兽大半借歌唱表现生命的富裕和欢乐,同时借歌舞把在生活中所领略得的乐趣传给同类,引起交感共鸣。
人类在原始阶段也还保持着这本能的音乐嗜好,但人类到了开化以后,小孩到了成年以后,往往逐渐丧失音乐的嗜好。
这是一个极严重的损失,而且是违反自然本性的。
不仅如此,音乐更是最完美的艺术,可以普及深入一般民众,从根本上陶冶人的性格。
与其他艺术不同,音乐完全融化实质与形式的分别,实质即形式,形式亦即实质,内外一致,天衣无缝。
它是纯从感官打动人心的,耳里听到,心里就起哀乐共鸣。
如果要教育的力量普及而又深入,舍音乐还有什么其他途径呢?音乐对于人生至少有三重大功用。
第一是表现。
情感思想都需要发扬宣泄。
音乐的表现是最正常的康健的表现,因为它是人类的普遍嗜好,而同时它的命脉在和谐。
音乐对于人的情感不仅能“发散”而且能“净化”,就因为它本身是和谐,对于人的心灵自然能产生和谐的影响。
有听音乐经验的人都知道在凝神静听之后,全体筋肉脉搏都经过一番和谐的震荡,心灵仿佛在困倦之后洗过一回澡,汗垢尽去,血液畅通,有心旷神怡之乐。
如果我们不仅是欣赏,自己能歌唱弹奏,除了这种生气洋溢的乐趣以外,我们还可以得到人生最大的快慰,成就一种作品的感觉。
其次是感动。
音乐直接打动感官,引起生理的反应,所以感人最普及而深入。
中西神话和历史上不乏音乐感动力的传说。
人类情感有许多花样,每种花样在脉搏呼吸和筋肉运动上都有一个特殊的节奏,特殊的模型。
音乐的抑扬顿挫,长短急舒,往往与这种节奏和模型相称。
某一种乐调在生理上激起某一种节奏和模型,就引起某一种情调。
所以在听音乐时,实在有两种乐调在进行。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配套题库【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二)】【圣才出品】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考研模拟试题(一)一、名词解释1.游于艺2.妙有3.反思判断力4.艺术自律二、简答1.简述严羽《沧浪诗话》的第一义说2.简述福柯的“考古学”方法3.简述《乐记》中乐象说4.简述柏拉图“摹仿说”对西方美学的影响三、论述1.试论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的取境特征。
2.试分析歌德、席勒在艺术分析上的不同理论取向。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1.游于艺答:游于艺是孔子关于审美和艺术对人的人格修养之关系、作用的美学思想。
“游于艺”出自《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中得来的。
在这里,“游”是游泳、遨游的意思,“艺”是指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的教育以六艺为主,主张学习不仅要掌握各种具体的技艺,而且要从掌握技能中得到艺术创造的审美感受。
这表明了孔子对人全面发展的要求,同时也说明孔子对艺术在实现人的全面人格理想中的作用的肯定。
2.妙有答:妙有是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之一。
道家与佛家对于“妙有”有不同的解释。
道家指的是超乎“有”和“无”以上的原始存在。
无中之有,谓之妙有。
佛教指的是非有之有,与非空真空的“真空”相对。
这种思想起源于《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
“妙有”是建立在空的基础上的,空也不是完空。
关于“妙有”的解释一直处在不断地创新、发展和前进中。
3.反思判断力答:反思判断力是康德其著作《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一个美学观点。
康德认为判断力有一种相反方向的运用,即在特殊的材料已经提供出来以后,为这种特殊去寻找适合的普遍原则,就直观而运用知识和理性,称之为反思判断力,它是为了在直观表象上引起诸种认识能力的自由协调的活动,以便获得某种愉快的情感。
4.艺术自律答:艺术自律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马尔库塞的美学核心范畴。
它与艺术的他律性(他性、外部性、社会性)相对,是指在艺术发展过程中,对其形成、发展和成熟起着某种影响与作用的内在的自身因素。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章节练习(亚力山大理亚和罗马时代:贺拉斯,朗吉弩斯和普洛丁)【圣才出品】

第4章亚力山大理亚和罗马时代:贺拉斯,朗吉弩斯和普洛丁一、简答题1.简述统治亚历山大理亚时期和罗马时期的哲学思想。
答:(1)伊壁鸠鲁派①主要观点a.他们继承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的传统,相信物质是现实世界的基础,感觉经验是认识的基础。
b.在伦理方面,他们认为人生最高的目的在快感,而快感据说就是“不受身体方面的痛苦和精神方面的忧虑”。
②基本特征:在三派之中是最先进的。
(2)斯多噶派①主要观点在早期继承赫拉克利特的传统,本来有些唯物的和辩证的倾向,但是到后期却转变为反动的唯心主义的,宣扬命定主义和禁欲主义,认为人生最高理想是静观默想,丝毫不动情感,丝毫没有欲望。
②基本特征:颓废色彩最显著。
(3)怀疑派①代表人物:庇雍②主要观点:宣扬事物不可知论,因此,他们认为对事物最好不下判断,不置可否,这样才可以保持心境的平静安宁,寂然不动。
(4)三个派别的共同点①这三派在人生观方面是彼此很接近的,他们都反对情感的激动,都提倡个人心境的安宁静穆。
②他们对于用实践行动来改变世界都缺乏信念,都把最高理想摆在清静无为,无忧无虑上面。
这显然反映出奴隶社会的开始瓦解和西方古代文化的开始衰颓。
(5)颓废迹象在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方面也表现得很清楚①亚历山大理亚学者们没有一种昌盛的新的文艺创作实践做基础②没有一种结合现实生活的有强大生命力的哲学思想做基础2.简述《论诗艺》及贺拉斯对西方文艺的影响和贡献。
答:(1)《论诗艺》对后来发生影响最大的在于古典主义的建立①文艺选材的问题,贺拉斯承认选材可以沿用旧题材,也可以独创,即运用新题材,但是沿用旧题材的比较稳妥的。
②关于处理题材的方式,贺拉斯的看法也基本上是保守的。
③贺拉斯强调摹仿古典,但也反对生搬硬套,或者“逐句逐字的翻译”。
④古典文学的理想古典主义者都号召向古典文学作品学习,贺拉斯认为古典文学的理想是“合式”或“妥帖得体”。
a.根据“合式”这个概念,一切都要做到恰如其分,叫人感到它完美,没有什么不妥当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柏拉图
一、简答题
1.柏拉图的迷狂说。
(北京大学2010年研)
答:(1)“迷狂说”
“迷狂说”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
“迷狂说”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神明凭附”,它是“迷狂说”的基本内涵,即神灵凭附在一般诗人身上,使其打造出动人的诗歌作品;一是“灵魂回忆”,它要比“神明凭附”更“高贵”一些。
“灵魂回忆”中灵魂对美的追求不是出于被动的“神灵凭附”,而是出于某种对理念美的怀恋,因而是自觉的灵魂,这种自觉的灵魂按照美的阶梯有次序地逐步上升。
(2)“迷狂说”的理性主义立场
柏拉图的迷狂说揭示了灵感的来源和非理性特征,并极大地弘扬了非理性精神,但迷狂说在他整个理性主义体系下仍坚持了理性主义的立场。
在古希腊,迷狂往往是与宗教巫术联系在一起的,柏拉图沿用了这一观念,认为神圣的米矿石“神灵的禀赋”,在柏拉图看来,灵魂依附肉体只是暂时现象。
它本质上是努力向上的,竭力挣脱肉体,飞升到天上神的世界,即永恒普遍的“理念”世界。
如果它再次依附于肉体,投身人世时,人世的事物使它依稀回忆“理念”世界的美的景象时,创作者欣喜若狂、眷恋爱慕的情绪。
但是,这种境界并不是丧失理智、陷入激情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而恰恰是热爱理智而置世俗一切于不顾,才被执著于尘世幸福的人说成是迷狂。
因此,迷狂说本质上是理性主义的。
2.简述柏拉图“摹仿说”对西方美学的影响。
(北京大学2011年研)
答:“模仿说”是柏拉图把古希腊人关于模仿的观念提炼成了一种哲学理论,加工成一种本体论和认识论学说,用以说明万事万物的存在,以及艺术活动的本质。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感性活动,不能把握真实的存在(理念),甚至不能认识具体事物,只能模仿具体事物的影子,因此不能给人们提供真正的知识,不能把握真理;艺术总是模仿心灵的低贱部分也就是情绪和感受部分,不能模仿心灵的高级部分,也就是理性部分。
“摹仿说”对西方美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1)“模仿说”对现实主义文论的影响
现实主义文论是模仿说的近代形态。
这种理论虽然经常使用模仿说的语言,但表达的却是一种再现理论。
模仿和再现的区别在于:模仿的对象总是个别事物,再现却可以同时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和普遍规律;模仿是一种纯粹的接受,再现则是一种能动的把握。
再现论之所以是模仿说的延续,是因为它也强调艺术要真实地描绘客观现实。
它对模仿说的发展则在于,指出艺术不仅能把握个别现象还能把握一般本质,因此大大地提高了艺术的真理在为诗辩护的道路上取得新的进展。
(2)“模仿说”对自然主义文论的影响
自然主义文论是现实主义的延续,同时也是“模仿说”在现代文学理论中最后的体现。
它是现实主义关于艺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立场的极端化。
自然主义产生的思想土壤是实证主义哲学和实验科学(尤其是实验医学)思想,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的龚古尔兄弟、左拉、莫泊桑;美国的德莱塞、诺里斯、杰克·伦敦等。
总之,柏拉图及其“摹仿说”不但对西方美学产生了一定影响,而且对整个西方后世思想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文艺观上,他把在哲学上提倡的理念论作为他的整个文艺思想的理论基础;在关于文艺的社会功用问题上,他从理想国的政治理想出发,提倡功利论是审美教
育的出发点;在文艺创作上,他认为灵感是文艺创作的原动力。
可以说柏拉图的文艺理论是建立在他的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上的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论述题
1.试述文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答:(1)对于文艺与现实的关系
柏拉图的思想里存在着深刻的矛盾,他对艺术和美就有两种互相矛盾的看法:
①艺术只能摹仿幻相,见不到真理(理式)
②美的境界是理式世界中的最高境界,真正的诗人可以见到最高的真理,而这最高的真理也就是美。
(2)柏拉图心目中有三种世界:理式世界,感性的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
①艺术世界是由摹仿现实世界来的,现实世界又是摹仿理式世界来的,这后两种世界同是感性的,都不能有独立的存在,只有理式世界才有独立的存在,永住不变,为两种较低级的世界所自出。
②艺术世界依存于现实世界,现实世界依存于理式世界,而理式世界却不依存于那两种较低级的世界。
③感性世界依存于理性世界,而理性世界却不依存于感性世界,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艺术世界是第三性的。
(3)柏拉图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和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系统是分不开的
①他的错误在于辩证不彻底,“过河拆桥”,把本是由综合个别事物所得到的概念孤立化,绝对化,使之成为永恒不变的“理式”。
②柏拉图的“理式世界”正是宗教中“神的世界”的摹本,也正是整治中贵族统治的摹
本。
(4)由于在认识论方面柏拉图有这两种互相矛盾的看法,所以他对艺术摹仿的看法也是自相矛盾的
①以为理性世界是感性世界的根据,超感性世界而独立
②以为要认识理性世界,却必须根据感性世界而进行概括化。
(5)柏拉图的第一等人和第六等人的分别与关系
柏拉图在《斐德若》里将人分为九等。
第一等人是“爱智慧者,爱美者,诗神和爱神的顶礼者”,第六等人是“模仿者”。
①希腊人所了解的“艺术”和我们所了解的“艺术”不同。
柏拉图采取了当时一般奴隶主这样轻视艺术技巧的态度的原因:
a.他轻视奴隶和平民所从事的生产劳动,而技巧或技术一般是与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b.他痛恨诡辩学派,而诡辩学派中有许多人为着教学的目的,爱谈文艺和修辞学的技巧,并且写了许多这一类的课本。
第一等人是包拉图理想中的“哲学家”,也就是贵族阶级中的文化修养最高的代表。
第六等人则是运用技巧知识从事生产劳动的“手艺人”。
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柏拉图心目中的“爱智慧者,爱美者,诗神和爱神的顶礼者”并无须创作艺术作品,而他们所“爱”的“美”也不是艺术美。
③凝神观照理式说的要点
a.“凝神观照”为审美活动的极境,美到了最高境界只是认识的对象而不是实践的对象,它也不产生于实践活动。
b.审美的对象不是艺术形象美而是抽象的道理。
(6)柏拉图对于感性事物的美的三种不同的看法
①第一种就是在《大希庇阿斯》篇已经提到的“效用”的看法,这其实是苏格拉底的看法。
②第二种就是他在《理想国》里所提出的摹仿的看法。
③第三种就是他在《斐德若》篇结合“灵魂轮回”说所提出的一种神秘的看法,就是感性事物的美是由灵魂隐约“回忆”到未依附肉体以前在天上所见到的真美。
(7)就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来说,柏拉图还有一个看法是值得一提的,那就是现实美高于艺术美,因为现实美和“理式”的绝对美只隔一层,而艺术美和它就要隔“两层”。
2.试述柏拉图对文艺的社会功用及来源的看法。
答:(1)文艺的社会功用
①理想国的理想是“正义”,即城邦里各个阶级都站在他们所应站的岗位,应统治的统治,应服从的服从,形成一种和谐的有机整体。
②柏拉图的理想国公民与性格
a.柏拉图把理想国的公民分成三个等级:最高的是哲学家;其次是战士;最低的是农工商。
b.柏拉图将人的性格也分为三个等级:相当于哲学家的是理智;相当于战士的是意志;相当于农工商的是情欲。
③柏拉图还检查了文艺摹仿方式对于人的性格的影响
柏拉图分析的文艺摹仿的三种方式:
a.完全用直接叙述,如悲剧和喜剧;
b.完全用间接叙述,“只有诗人在说话”,如颂歌;
c.头两种方式的混合,如史诗和其他叙事诗。
④柏拉图对文艺的社会功用的基本态度
文艺必须对人类社会有用,必须服务于政治,文艺的好坏必须首先从政治标准来衡量;如果从政治标准看,一件文艺作品的影响是坏的,那末,无论它的艺术性多么高,对人的引诱力多么大,哪怕它的作者是古今崇敬的荷马,也须毫不留情地把它清洗掉。
(2)文艺才能的来源——灵感说
①灵感的两种解释
a.神灵凭附到诗人或艺术家身上,使他处在迷狂状态,把灵感输送给他,暗中操纵着他去创作。
这个解释是在最早的一篇对话《伊安》里提出来的。
b.不朽的灵魂从前生带来的回忆。
这个解释是在《斐德若》里提出来的。
②唯心哲学都是和宗教上神的信仰分不开的。
柏拉图的灵感说的最后根据还是希腊神话。
③灵感说基本上是神秘的反动的。
它的反动性特别表现在它强调文艺的无理性。
④柏拉图在提出灵感说时却也见出一些与文艺创作有关的重要问题
a.理智在艺术中的作用问题。
他也看到单凭理智不能创造文艺,文艺创造活动和抽象的逻辑思考有所不同,他的错误在于把理智和灵感完全对立起来,既形而上学地否定理智的作用,又对灵感加以不科学的解释。
b.艺术才能与技艺修养的问题。
他也看出单凭技艺知识不能创造文艺,诗人与诗匠是两回事,他的错误也正在把天才和人力完全对立起来,既把天才和灵感等同起来,又形而上学地否定技艺训练的作用。
c.艺术的感染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