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朱光潜美学有感,
朱光潜谈美书简读后感范文(3篇)

朱光潜谈美书简读后感范文《朱光潜谈美书》是朱光潜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语言,对于美学的原理和美感的体验进行了深入探讨。
我作为一个读者,通过阅读这本书,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在此,我将根据我的读后感,对书中的内容进行简要的总结和分析。
首先,朱光潜在《朱光潜谈美书》中详细介绍了美学的起源和基本原理。
他通过对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研究,向读者解释了美学是如何产生的,美感是如何产生的。
朱光潜强调,美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它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更是一种情感和感受。
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他给出了一些基本的美学原理,如“以人为本”、“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统一”等。
这些原理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美,怎样产生美感,为我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其次,朱光潜在书中还探讨了美学的对象和标准。
他提出了“形与意的关系”这一重要观点,表达了他对于美学对象的理解。
他认为,形式和内容是美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一个作品如果在形式上做得很好,但是内容却空洞无物,那么它就不是真正的美。
相反,一个作品如果在内容上很有意义,但是形式却很糟糕,那么它也不能算是真正的美。
只有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才能产生真正的美。
通过朱光潜的这些观点,我开始重新审视我对于美的标准和要求,在我欣赏艺术作品时,我更注重作品的内涵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最后,朱光潜在书中还对于艺术的功能和价值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艺术是人类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方式,它不仅仅是单纯的娱乐和装饰,同时也具有教育和启发的作用。
艺术作品可以通过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唤起人们的情感和思考,使人产生共鸣和启发。
通过朱光潜的观点,我对于艺术的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开始意识到艺术的重要性和作用不仅仅只是满足我们的感官需求,更是对于人类情感和思想世界的一种诠释和呈现。
综上所述,《朱光潜谈美书》是一本对美学进行深入剖析和探讨的优秀作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美学的原理和美感的体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2024年谈美朱光潜读书报告(三篇)

2024年谈美朱光潜读书报告在童年时光里,我曾是个不拘小节的孩子,鼻涕常常垂得很长,忍不住时会用手简单擦拭。
每次沐浴时,膝盖上总是沾满泥土,水流经过也变成了土黑色,因为我偏爱趴在地面观察蚂蚁、玩弄纸牌。
面对他人的戏称“叫花子”,我只是开心地笑。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对于一些文化习惯感到困惑,不理解为何人们在饮食上会有诸多繁琐的礼节,为何愿意花费数十甚至数百元购买一双他人难以察觉的袜子,并声称这能体现一个人的品味。
我倾向于简单的生活方式,不愿为生活添加额外的负担。
在聆听蒋勋谈论生活美学的过程中,我对衣食住行的美学有了新的认识。
上周观赏《唐顿庄园》,剧中精致的生活细节和餐具摆放的严谨程度,让我深感震撼。
与此我国互联网行业的工作者往往将工作置于首位,牺牲与家人的团聚以及休息时间,而印尼的同事即便在忙碌时刻也会暂停工作,虔诚地进行祷告。
这些经历让我逐渐意识到,在这个并不算糟糕的时代,生存已不再是一件艰难的事。
真正决定一个人幸福程度的,是精神世界的丰富程度。
仪式感和艺术,正是一个人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
在阅读朱光潜先生的作品时,起初我对其中的内容感到有些迷茫。
我逐渐领悟到,生活艺术化是朱先生的人生追求,而培养欣赏美的能力,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是这一追求的起点。
我们未必都要从事严格意义上的艺术行业,但通过发掘生活中的情趣,我们同样可以将自己的生活打造成为一件艺术品。
在阅读过程中,我还意外地收获了对于道德的理解。
起初,我认为道德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准则,内心有着严格的道德要求,并轻视那些违背道德的人。
但后来,我意识到道德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变化是如此巨大,且其中存在许多违背人性的狭隘之处,因此我开始倾向于追随本性。
尽管如此,在《谈美》一书中,我仍觉得选择自己认可的道德,并在生活中遵循,能够带来平静而持久的美感,这或许是一种更佳的人生选择。
唯有头顶的天空与心中的道德,成为我人生的坚实支柱。
2024年谈美朱光潜读书报告(二)《谈美》一书,为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于解放前所著,此修订版对原书进行了重新编排,并补充了若干新章节。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朱光潜谈美读后感3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1朱光潜早年学过中文,读过教育学、心理学,当过中学教员,然后在多所大学任教。
在《谈美书简》的第一篇中写道:解放前几十年中我一直在东奔西窜,学了一些对美学用处不大的学科。
……学过英、意、德、法几个流派的符号逻辑,……费过不少精力研究过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治疗,……读过不少佛典,认真研读过“成唯识论”,还看了一些医学和谈碑帖的书,可谓够“杂”了。
……认真地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陆游说:“功夫在诗外”,我想朱光潜的美学成就与他学得“杂”,学贯中西是分不开的,应该对我们做其他的学问有所启发。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2“一位老朋友的'来信,写过一篇为《美的定义及其解说》的近万言长文,承他不弃,来信要我提意见。
”朱先生看过之后说道:“这种玩弄积木式的拼凑也煞费苦心,可是解决了什么问题呢?难道根据这样拼凑起来的楼阁,就可以进行创作,欣赏和批评吗?”“‘定义’之后还附了十三条‘解说’,仍旧是玩弄一些抽象概念,并没有把‘定义’解说清楚。
作者始终一本正经,丝毫不流露一点情感。
”……从行文中可以看出朱光潜严谨的治学态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是非分明,态度坚决,措辞严厉,即使是老朋友为了科学也毫不讲情面。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3《谈美书简》是作者在八十二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暮年心血”之作,它既是对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也是“给来信未复的朋友们”,尤其是青年朋友们的一次回复。
全书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
书中,朱光潜先生就青年朋友们普遍关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及特点作了详尽的阐释,既是思想上的,又是方法上的,是初涉美学者学习美学知识的重要参考书籍。
《谈美书简》读后感

《谈美书简》读后感
《谈美书简》是朱光潜先生的一部美学著作,读完后让我对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在这本书中,朱光潜先生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美的本质、美感的形成以及艺术与美的关系等问题。
他通过对生活中的各种审美现象进行分析,引导读者去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
朱光潜先生强调了美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他认为美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更是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这让我明白了美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产物,不同的人对美的感受可能会有所不同。
书中还谈到了艺术创作中的美感体验。
朱光潜先生指出,艺术作品应该具有内在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或观众的情感共鸣。
这让我对艺术创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更加注重在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读完《谈美书简》,我不仅对美学有了更系统的认识,也对生活中的美有了更敏锐的感知。
这本书让我学会了用一种新的视角去观察和体验世界,去发现那些被忽视的美好。
它还让我明白了审美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良好的审美能够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朱光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文学批评理论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美读后感》一文,不仅是对美的探讨,更是对文学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思考。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深刻感受到了朱光潜对美的独特理解,也对文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美读后感》中,朱光潜首先提出了美的概念,他认为美是一种心灵的活动,是对外在事物的审美感受。
这种审美感受来源于人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和情感的投射,是一种主观的体验。
在这一点上,我深有感触,因为美是一种感知,每个人的审美观点和感受都是不同的,这也是美的独特之处。
朱光潜在文章中还提到了文学对美的表现。
他认为文学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文字来表达作者对美的感受和体验。
文学作品中的美,不仅来自于作者对外在事物的描绘,更来自于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文学作品,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美的独特理解和表达,这也是文学作为艺术形式的魅力所在。
另外,朱光潜还在文章中谈到了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他认为文学是一种精神的滋养,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美的力量,获得心灵的慰藉和启迪。
这种精神上的滋养,对于人们的成长和修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深信文学的力量,它可以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得到片刻的宁静和思考,也可以让人们在痛苦和困惑中找到一丝希望和勇气。
通过阅读朱光潜的《美读后感》,我对美和文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美不仅是一种审美的感受,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和启迪。
文学作为艺术形式,是对美的表达和传递,也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美的独特理解和表达,也可以获得心灵的慰藉和启迪。
朱光潜的《美读后感》让我对美和文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文学作品所带来的美的力量。
名著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想最新5篇

名著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想最新5篇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感和神秘感,容易从实际生活中的利害关系出发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鲜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离感就容易产生美感。
接下来给大家带来名著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想,希望能给您大家带来帮助。
名著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想1这个作品用书信的方式解决了人们对于美学的疑问,朱光潜先生在八十二岁高龄的情况下创造的“暮年心血”之作,从美学最简单的开始,为读者讲述一些关于美学的知识,我也学到了不少。
美学必须建立在一个基点上,这个基点就是从现实生活出发,而不是从抽象概念出发,是起源于人们的吃饭穿衣,男婚女嫁,猎获野兽,打群仗来劫掠食物女俘以及劳动和生产之类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事物,想起同学在生活中,学习中发现一些事物说它很漂亮,很美,大家都感到的美是真的美,我认为作者有句话说得很好,大概是:“美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感知,你内心的一种认识,并不是根据一些概念来判断的。
”我也确实地意识到美是不能给它拟一个定义的,每个人心中的“美”都是不一样的,不过读了这个作品让我感觉到“美”有些复杂,朱光潜先生分了很多方面来教我们如何学习美学,但不知为什么,我觉得这本书有一部分的内容只要让我们稍加理解就可以了,不过有些我们必须要记住,比如: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都存在不同的美,我们要尊重这些美,而且绝不能把美学看成一门鼓励自足的科学,把门关起来“自力更生”,要在哲学,历史文艺实践等等来学习,我想我现在的认识是极片面的吧!人在劳动中开始形成社会,人在改造自然中也改造了自己,美在劳动中才可能体现出来,美在自然中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名著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想2「谈美」乃一有关文艺理论的著作,作者朱光潜先生以一旧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引领读者,如何在扰攘纷紜的新时代裡。
突破迷障,向文学艺术之路放胆迈进。
他坚信社会风气之衰败,来自人心之堕落,若要挽人心知沉沦,釜底抽薪之计,即须从「怡情养性」做起,亦即要於饱食暖衣高-官厚禄之外,别有更高层次的企求。
朱光潜《谈美》读书心得范本

朱光潜《谈美》读书心得范本
《谈美》读后心得读完朱光潜先生的《谈美》,感觉这部书不像是在谈深奥的美学,而更像是一部介绍美、鼓励年轻人去发现美、创造美的书。
朱光潜先生在这部书里面所提到的美,也并非完全是哲学意义上的“审美”,而是更多的在探讨自然美、艺术美、人生美,这些我们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美的事物。
朱光潜先生开篇就开始谈如何发现美。
究竟美在哪里?究竟什么是美?人和人的看法多有不同。
正如书中提到的关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的问题所展示出来的,画家认为是美的古松,在植物学家与商人眼中却只不过是一株客观实在的,实用的植物。
按照朱光潜先生在书中所说,正是因为植物学家与木商不能够跳出他们的专业的实用范畴才不能发现古松自然的“盘屈如龙蛇的弦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这种观点很有道理,可能也就是常说的“审美无功利”的通俗易懂的说法。
但是,等到后面又谈到创造美的部分时,这种观点未免又有一点片面了。
“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过去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都过去了,只有艺术品真正是不朽的。
”的确,真正的艺术品自然会永垂不朽,但如果脱离了孕育它的历史环境,再伟大的艺术品也是无从产生,更别提什么永垂不朽了。
朱光潜先生如此说,当然是为了纠正人们对于审美无用的误解。
说动人心魄的历史于我们无意义
而《短歌行》于我们亲切,其实是漫长的时间已经把厚重的历史和我们的实用的范畴远远的疏离开来,让我们有机会以身处之外的心理来享受历史的跌宕起伏。
艺术品作为一种对历史的记录或演绎,为我们带来美的享受。
这种美的享受大概不是当年历史的亲历者所能感受到的。
谈美朱光潜第一章读后感

谈美朱光潜第一章读后感
刚读这第一章的时候,就感觉朱先生像是一位亲切的老友,坐在对面,用最平实的话语开始和我唠嗑美学这件事儿。
他可没一上来就给我整那些高深莫测、云里雾里的概念,而是从我们生活里常见的一些现象入手。
就好比我们平常觉得一朵花好看,或者一幅画美,这在我们平常人看来就是一种很本能的感觉呗,但朱先生却能从这里面挖掘出好多学问。
他说我们对美的感受不是孤立的,是和我们的心境、经历啥的都有关系。
这让我一下子就联想到自己有时候看东西的感觉。
比如说,我心情超好的时候,看路边那棵歪脖子树都觉得特有艺术感,像是一个在风中跳舞的精灵;但要是我刚被老妈唠叨完,或者被老板批评了,再看那棵树,就觉得它怎么那么碍眼,好像在那嘲笑我似的。
这就像朱先生说的,美这东西啊,不是那个东西本身就一成不变地美,而是我们看待它的眼光和角度在变。
而且,这第一章还让我意识到,我们平常说的美丑啊,并不是像1+1 = 2那么绝对。
朱先生把美这件事说得特别灵活,就好像美在他笔下是一个调皮的小娃娃,会根据不同的情境和人来变换模样。
这可打破了我以前那种很刻板的想法,以前我就觉得美就是那些长得好看的人或者漂亮的风景。
现在我明白了,美可以在很多意想不到的地方冒出来,哪怕是一块破石头,要是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去看,说不定也能发现它的美呢。
总的来说,这第一章读完,我就像在美学的大花园门口探了个头,看到里面繁花似锦,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惊喜。
我已经迫不及待想跟着朱先生继续往这个花园深处走去,看看后面还有哪些关于美的奇妙发现在等着我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朱光潜――《谈美》有感朱光潜(1897—1986),安徽铜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给青年的二十封信》、《谈修养》、《谈美》、《诗论》、《谈文学》等。
其中只读过朱先生的《谈美》和《文艺心理学》,对于《谈美》其精辟、客观的分析和论证实为欣赏,称赞。
以下罗列每一章节的精彩之处,略赋个人拙思主观之感,引以对朱先生之《谈美》的敬意。
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作者在此段中谈及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其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
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业的心态去看,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讲的:“无为而为”的欣赏眼光去看,欣赏的同时也赋予了其画家内心世界对古松的完美概念。
美的东西需要人们用审美的眼光和欣赏的心态去看去想,如只讲实用,那么美是最不实用的经验。
但如果说人类历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触动你我心灵深处的唯有那些给予美好情感的艺术作品,无处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闪着光,指引人们的灵魂、净化人们的思想。
再次引用朱先生的话:“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俗语讲:“距离产生美”。
其实朱先生在此明确的指出了艺术和生活的距离。
真实世界笼罩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联想,其状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产生了距离,因而有了古往今来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
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应该也是其中道理。
艺术是主观的情趣、感觉,而又有些客观的控制和设计在其中,太过接近真实容易使人产生功利心,太过主观也不容易让人理解,毕竟艺术是给人们欣赏的。
不同艺术各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同京剧有唱、念、坐、打。
相声有说、学、逗、唱。
等其有规矩的表演方式,是经过人们多年在舞台上磨砺总结出的表演形式,而这些形式是经过人们运用艺术规律如夸张、变形等方式,拉开同实际生活的距离,而其内容又不脱离生活。
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感和神秘感,容易从实际生活中的利害关系出发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鲜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离感就容易产生美感,这也如同《围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无非是因为有距离,有神秘感而迸发出美感,使人向往。
如此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这个段落里朱先生引用《庄子。
秋水》里的一个小故事说明了人的美感经验的道理,即:美感经验即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
人的认知有时是伴随人的主观情趣来判断事物的。
那么这种主观的情趣对事物进行判断就是“移情作用”,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绪映射到身边的事物中去。
这种移情作用是同美感经验息息相关的。
如同朱先生讲到在欣赏古松时,除却古松的外形引起的造型美感还有个人对古松的内心欣赏情趣也会使古松的美感里含有欣赏者的个人认知经验在里面,这也是人们看到某某事物时会说:我认为如何如何,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语。
其实人们在对事物赋予个人的某种情趣的定义同时人们也在不经意中模仿着事物本身的一些属性。
也就是说人的美感经验不是单独的由事物本身或人的主观情趣独立产生,因为事物的物理属性,因为人的移情作用,两种属性的结合造就了人的美感经验。
这就是宇宙的人情化所在吧。
四、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美感与快感其实美感和快感无时无刻都冲斥于我们的生活当中,但究其出发点就又产生了前面朱先生讲的不同态度的问题。
美感不是实用主义,是不带有功利心态的心理活动,而快感是处于实际应用的目的。
如同口渴了喝了水就会产生快感,要解手排泄了也会产生快感,但这些都不会有美感。
雕像和英国姑娘一个是雕塑艺术品一个是活生生的人,如果单从实用角度出发那还是英国姑娘比雕塑似乎更有用。
在这里朱先生告诉我们明确美感和快感的不同,对于美的欣赏要不带功利和实用的心态去看去理解。
五、“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我姑且如此解释朱先生的这段文章。
联想是偶然的、杂乱的、无序的,而美感的东西是一定的有序的,有结构的、抽离出来的,有形式相伴的和谐状态的东西。
美感经验可以使人产生对事物的联想,而单纯的联想不能算做美感经验。
朱先生提到:美感是一种直觉。
一瞬间的感受。
而联想会带着思考,这种思考会把事物引到其他不相干的事物中去,无法直接单纯的欣赏一件事物本身,而会产生浮想联翩的心理活动,所以美感经验同联想是有不同含义的两种概念,不能混淆。
六、“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考证、批评与欣赏这段文章可以看出对一部文艺作品所持的不同态度,考证更接近科学家的方式,批评更接近哲学家或政治家的态度,而欣赏更多的是有艺术情趣的艺术家或一部分人的行为。
考证、批评不等同于欣赏,但欣赏需要了解艺术作品的一些相关知识,才能更好的欣赏。
证多是伴随对作品的年代、背景、作者、版本、野史等等做历史判断,过于理性,少了对艺术作品欣赏时的直觉感性反映,所以它不能算是欣赏。
而批评就更加抽象的把一些主观的规矩或一成不变的框子来规范艺术作品。
我个人认为批评家如果不客观的评论艺术作品那他的文章将一无是处。
这也是朱先所推崇的:欣赏的批评。
不能把原有的美丑标准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同一而论,要把自己放到作品当中去,反复品味其中然后有感而发。
朱先生最后讲到考证和批评都不是欣赏,而欣赏需要有考证和批评在其中,欣赏需要有考证基础和批评的态度,这也是辨证法的观点对待事物。
就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七、“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美是什么?言论不一。
朱先生在此提出美是物的物理属性和人的人情心理活动对事物产生的一种态度。
单独有自然物理属性而没有人的感性心理直觉――美也无从产生。
自然在经过人的心理感觉加工后产生了美感,不同的经验会产生不同的感觉,美的欣赏是对自然的一种再加工、再创造。
个人情趣不同衍生出的结果就不同。
俗话讲的“情人眼底出西施”的道理,如同朱先生所讲是人们经过人情化、理想化的一种心理活动结果。
这种结果就是不同人的主观的审美经验加上理想化即人情化产生的结果。
美和自然也是对立统一的一种关系,美感没有自然的物理属性就无从产生,而物的物理属性没有人的理想化即人情化加工也无法衍生出美来。
对于美我们应从两方面来看,美不是凭空产生的。
八、“依样画葫芦”――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
-德拉克洛瓦这里又可以提到“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句话。
朱先生在此提到的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虽略有分别但究其观点都是“模仿自然”。
我们常说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艺术的美是以自然为内容,以人的情趣及一种形式而表达出来的,单纯的自然是无法定义其美还是丑,因为有了人的感受或说移情作用,才有了自然美这个概念。
理想主义虽说自然中有美有丑,但它要的是经过理想化后的一种固有的共性模式化的东西。
也是在用另一种方式模仿自然。
艺术的美是要高于自然的,自然不过是借境抒情、借物俞人的元素,人是主体,自然融入了人的感受、人的情趣才变得美,这种美也是人的一种再创造,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推崇的模仿自然的美和我们讲的艺术美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形象丑陋的元素经过艺术家的重新排列组织它就会变得和谐,变得有美感,简单的说人以自然为元素,不同的情趣会创造出不同的形态,就形成了不同方式的艺术美,而只模仿自然是无法感受到真正的艺术美的。
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与游戏艺术家创作作品时多是有感而发,这里的感也可以释为感受欣赏,然后有了感觉便把他表现一番,或诗或画或唱或书等等。
创造不是凭空出来的,好的作品一定是有感而作。
朱先生在本章中提到“艺术的雏形就是游戏”。
其实可以这样理解,游戏的过程包含着纯粹的自由状态,既是游戏便可天马行空般的来去自由,包含着大量的人的想象、情绪、感觉,就是再创造一种状态,它以自然生活为载体,是玩家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方式,这游戏的行为是没有社会性的、不具备传达创作人的情感的,它同艺术还是有区别的,艺术要有社会性因为作品的评定有一半儿还要社会中的大众来参与才算完整。
那么如果一个艺术家既有奔放自在的艺术表达方式,又不失其一颗童心(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那么他的作品一定是打动人的。
十、空中楼阁――创造的想象既是创造就会有生活中的元素和作者想象的因素融合再一起。
作者在创作时有些时平时观察的印象再现,但这种单纯的自然还是杂乱无章的,需要从中进行提炼,不足的或是原素材不足以表达其情感时,想象就是作者的另一次创造,敢于创造的想象,能够用平时所看所得经过重新组合,把不存在的东西表达出来,这就是创造的想象,当然这些需要积累和对生活的沉淀。
十一、“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创造与情感朱先生讲:艺术的任物是在创造意象,但是这种意象必定是受情感饱和的。
这里谈到的情感就是有感而发的状态,创造需有饱满的情绪才能做到有感而发,一挥而促。
艺术是具有社会性的,作者在表现的同时也在传达其特有的情绪,引发观者的共鸣,作者的喜怒哀乐都会通过其作品隐隐或直接表露出来,或让人痛心或让人高兴等等。
情感可以说是创造的原动力,因为有情感才有了表达的欲望,创作也由此而生。
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创造与格律我理解朱先生说的格律就是不同艺术表现的某种特有的形式。
艺术要创造、又要有格律岂不是有些矛盾?其实这句“从心所欲,不逾矩”真真切切表达了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既能随心所欲的表现有不会跳出一种表达的方式。
即――格律。
这种境界是经历无数困惑及磨砺,历练而成的,它可以在有限的规范内表达无限的内容。
因为艺术是有一定规范的具有社会性的一种情感表达,规范在真正的艺术家哪里不是束缚而是一种事物共性的展示,而其中的才气或是天才或是迂腐将表露无疑。
格律不能成就庸人,也不会牵绊才子,合理的利用它为我们服务才是根本。
十三、“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与模仿“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齐白石老人教育学生时的话。
同朱先生其说不谋而和。
其实创造与模仿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创造中有模仿,而模仿中也带有创造的成分,艺术创作应该有作者自己真实的情感流露,有感而发必能有所成就,这里的“感”是别人无法模仿得来的。
创造与模仿只要把我好一个“度”才好。
大多艺术家都从模仿开始逐渐磨砺技巧,进而进行随心所欲的创造境界。
模仿应该是创作过程中的一种阶段,创造才是艺术家的目的。
十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天才与灵感天才也是靠勤奋得来的,没有不需要勤奋就获得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