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美学概论

合集下载

美学概论文字版

美学概论文字版

美学概论*第一章:什么是美学一、美学:是一门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

*理解这一定义的两个要点:*其一,强调了“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从逻辑上否定了“动物”具有审美能力。

*其二,这一概念突出了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而不是其他的关系。

二、美学学科的发展历史*1、美学学科的萌芽,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什么是美”*2、美学学科的创立,1750年鲍姆嘉通出版《美学》一书。

*美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的情感领域*3、美学学科的提升,康德《判断力批判》:审美是通达人类自由境界的唯一途径。

美学的学术品格得到提升。

* 4 、美学学科的科学化马克思:不仅提出了许多著名而又科学的美学论断,而且为美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支持,也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四、美学研究的方法1、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美学的研究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自上而下”的方法,这主要适用于19世纪中叶以前,另一类是“自下而上”的方法,多见于19世纪中叶以后。

*自上而下的方法:“自上而下”的研究方法又称哲学思辨,是一种传统的研究方法。

柏拉图、康德、黑格尔是运用这种方法的典型代表。

这种方法把审美现象作为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加以探讨,从某种既定的哲学体系出发,按照某种哲学原理对审美现象作哲学分析。

*自下而上的方法:又称经验描述,是19世纪以来占主导地位的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把美的现象作为一种经验事实,或者侧重于外在现象的描述,或者侧重于主体内在经验的分析,注重事物的外在和表面,强调吸收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手段对审美对象进行实证的考察。

*2、几个具体研究方法*第一,社会学方法。

从人类社会实践的角度来探讨美的起源、本质和特征等。

把审美现象同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习俗风气等联系起来考察,从中探讨审美趣味和审美心理的变迁等问题。

理论代表人一:丹纳《艺术哲学》,三要素说:种族、时代和环境哥特式建筑何以在十四、五世纪大规模地出现在欧洲?理论代表人二: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知人论世谈文学*第二,心理学方法。

朱光潜谈什么是“美”

朱光潜谈什么是“美”

朱光潜谈什么是“美”1. 美是什么有的人相信美是事物所固有的。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事物的美丑是与生俱来的,与观者的看法无关。

所以曾经有很多科学家,会去研究最美的颜色是红色还是蓝色;最美的形体是曲线还是直线;最美的音调是 G 调还是 F 调。

辋川穗境之一(局部)宣纸设色但是关于“美”的各种判断,各种定义,都会存在争议,因为“美”没有像“高”、“矮”或“长”、“短”那样,有一个公认的评判标准,所以这样的说法欠妥。

一些哲学家认为,美是心的产物。

康德认为人心的构造是相似的,所以美的判断,是主观而又普遍的;黑格尔认为美是在个别事物上,见出“概念”或理想;托尔斯泰以为,美的事物都含有宗教和道德的教训……映山·红遍(局部)宣纸设色哲学家们在同一种观点的指引下,也是会出现不同的答案,这其中的问题在于,他们都太过于理性。

艺术的欣赏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我们凭的是直觉,而不是理性地下判断。

依我看,美是物与心的融合。

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

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二者缺一都不能见出美。

当外物原来是散漫混乱的时候,经过知觉的综合作用,才能现出形象来。

彩穗方华之一(局部)宣纸设色2. 美与自然人们常常说的“自然美”有两种意义。

一是常态美。

自然万物本无真伪。

真与伪是科学家们定义出来的概念,以便于思考的;自然也本无善恶,善与恶是伦理学家所分别出来,以规范人类生活的。

同理,自然也本无美丑,美丑是观赏者凭自己的情趣判断出来的。

彩穗方华之三(局部)宣纸设色自然界唯一固有的分别,是常态与变态的分别。

通常“自然美”就是指事物的常态,“自然丑”就是指事物的变态。

自然美的难,难在件件都合适。

高低合适的,大小不合适;大小合适的,肥瘦或不合适。

自然美是许多最普遍的性质之总和,就每个独立的性质说,它是最普遍的,但是就总和说,它却不可多得,所以成为人们的追求与理想,为人称之为美。

彩穗方华之一(局部)宣纸设色二是艺术美。

艺术的美丑和自然的美丑是两件事,自然美可以转化为艺术意义上的丑。

朱光潜美学思想探析_1

朱光潜美学思想探析_1

朱光潜美学思想探析
---------------------------------------朱光潜美学思想探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朱先生美学思想的渊源、形成与特色的分析,研究朱光潜的美学创造与学术贡献,以及其美学思想对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朱光潜;美学思想
朱光潜先生是中国美学的开拓者之一,为中国现当代美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中国美学从古典向现代转型的特殊时期他准确把握了中西方思维差异,并在东西方美学思维的比照中明确了中国现当代美学发展的方向。

1 朱光潜美学思想的渊源
朱光潜研究的学术对象大多是西方美学,可以说,他是西方美学在中国的阐扬者。

中国传统文化对朱光潜的影响是潜在的、深层的,传统的审美趣味对于他来说是根深蒂固的。

朱光潜所处的学术环境是中西文化交融的起始阶段,所以他介绍和研究西方美学的相关内容方面倍受瞩目。

朱光潜虽然是以西方美学介绍者的身份出现于学术界的,但他也是在有了较为深厚的传统学术基础时才开始接触西学的。

他对传统美学观点的引用不像对西方美学那样完整,对于传统美学的影响朱光潜先生晚年自己也承认到:“可以说,我的美学观点,是在中国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再吸收西方的美学观点而形成的。


2 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形成
朱光潜的学术之路从文学开始,之后转向心理学、哲学,他曾
感谢阅读,欢迎大家下载使用!。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的主要内容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的主要内容

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学者撰写的首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从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直到20世纪克罗齐等西方美学流派与美学大家的思想。

《西方美学史》由序论和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第二部分是17、18世纪和启蒙运动;第三部分是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

最后,作者对全书四个关键性美学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

朱光潜选取了各个美学流派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其美学观点进行评述,并对美学上的一些带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作者挑选的这些人物代表了各时期的主要美学思潮,展现了西方美学的历史发展脉络。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全面了解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概况。

浅析《朱光潜讲美学》

浅析《朱光潜讲美学》

浅析《朱光潜讲美学》作者:邢慧媛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3年第11期《朱光潜讲美学》是一本值得我们当下年轻人看的美学丛书,朱光潜先生力图通过谈心的方式谈美,而不是一本教条的美学课本。

朱光潜先生美学思想的核心观点是美不在心,即不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中,也不在物,即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中,它在心物的关系上。

《朱光潜讲美学》共两个部分,作者在开场话中阐述了自己给友人写信谈美学的原因,第一部分是朱先生对美学的见解,第二部分是谈书美简,通过十三封信解决读者们对美学所提出的问题及疑惑的方法。

朱先生可以说是“旧时代”的人,但“新时代”的我们仍然处于此境况——“人心坏了”,我国许多的优秀传统美德的价值在今天社会已经低之又低,能做到得人想必已成为别人眼中的傻子。

经济发展带动了社会的繁荣,同时人们也开始不断追求物质与快速消费的快感,美与俗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那么怎样发现美,创造美,需要我们每代人的努力,人生美化了,想必人心也能够得到净化。

一、真、善、美“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本身所本有的特质。

”当我们看到一棵古松,任何有基本常识的人都说它是古松,但人与人看古松的角度、情境和性格不同,那么人们对于看到的古松却是两件事。

例如,木商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多少钱的木料;植物学家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得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

所以说,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着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

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

古松对于画家是美的,因为他去看它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

从根本上说上述的三种人分别是以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态度来思量对古松的认识的,实用的态度的意义大半都起于维持生活,科学的态度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里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就是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

美感的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

朱光潜美学文集

朱光潜美学文集

朱光潜美学文集
《朱光潜美学文集》是朱光潜先生的一部重要著作,集合了他多年来的美学思考和研究成果。

该书共分为四部分,分别是“美学概论”、“美学理论”、“美学批评”和“美学杂谈”。

在“美学概论”部分中,朱光潜先生对美学的概念和基本特征进行了系统的论述,阐明了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和联系。

在“美学理论”部分中,他探讨了美的本质、美的价值、美的对象等问题,提出了“审美经验”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在“美学批评”部分中,朱光潜先生对著名的美学理论进行了批评和评价,如杜威的经验主义美学、康德的经验判断美学等。

他认为这些理论都有其局限性和不足之处,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来完善和发展。

在“美学杂谈”部分中,朱光潜先生运用幽默风趣的笔触,探讨了一些与美学相关的话题,如美学的教育、美学的实践等。

他的思想深邃而又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总之,《朱光潜美学文集》对于我们深入了解美学理论,提升审美素养,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 1 -。

朱光潜美学

朱光潜美学

朱光潜美学朱先生解放前的主要美学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悲剧心理学》和《诗论》。

阅读这些著作,首先感受到的是朱先生清新的文风,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很高的审美享受。

朱光潜先生美学思想的核心观点是美不在心,即不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中,也不在物,即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中,它在心物的关系上。

朱先生把这种观点简约地表述为:美是物的形象,或者美是意象。

这种观点朱先生在早期和晚期是一以贯之的。

一颗古松长在园里,无论是你是我或是任何人一看到它,都说它是古松。

古松在我们头脑里留下一个表象,这个表象就是古松的模样,这对于大家基本上都是一样的。

然而古松的形象与古松的表象不同,古松的形象是古松的美,每个人在古松上见出不同的美,也就是见出古松的不同形象。

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

这种形象并非天生自在一成不变,并非像一块石头在地上让人一伸手即拾起似的。

观赏者的性格和情趣随人随时随地不同,所获得的形象也因而千变万化。

古松的形象是观赏者性格和情趣的返照。

朱先生由此得出结论说:“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

物的意蕴深浅和人的性分密切相关。

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

比如一朵含露的花,在这个人看来只是一朵平常的花,在那个人看或以为它含泪凝愁,在另一个人看或以为它能象征人生和宇宙的妙谛。

一朵花如此,一切事物也是如此。

因为我把自己的意蕴和情趣移于物,物才能呈现我所见到的形象。

我们可以说,各人的世界都由各人的自我伸张而成。

欣赏中都含几分创造性。

”我们怎样才能看到物的形象,即物的美呢?“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

”也就是说,要把实用的态度丢开,把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审美的态度去看待事物。

朱先生以一棵古松为例,说明这三种态度的区别。

一个木材商人、一个植物学家和一个画家同时面对一棵古松,会有不同的态度。

木材商人取实用态度,心里盘算着这棵树是宜于造房子或宜于打家具,思量它值多少钱,卖出后有多少利润。

植物学家取科学态度,他看到的是一棵叶为伞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考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并从根茎花叶、日光水分等考虑它如何活得这样老。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

一、美(一)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谈论“美”:事物(东西),感觉,形容词,评价特点:转瞬即逝、虚无缥缈、不可捉摸,纯粹?高尚?(二)从艺术角度来谈论美:经典艺术,(诗歌、小说、绘画、雕塑、音乐……)通俗艺术(电影、电视剧、小品)“外观漂亮”、“比例协调”,“内涵深刻”,“有意思”、“好玩儿”蒙克:《点炉子的姑娘》,1883;《嚎叫》The scream,创作于1893年⏹在《嚎叫》这张作品中,前景的人物身形飘忽,面容扭曲,双手掩耳,表现出极度的惊慌恐惧,而远处两个人则若无其事。

画面中的天空,涌动着神经质的红色。

⏹对于作品的灵感来源和创作动机,作者解释:“那天,我和两个朋友散步于小径上。

夕阳西下,夜晚将至。

突然间,天空呈现血一般的红色,在深蓝的峡湾与城市上空顿时翻腾起血色的火舌。

我感到忧郁疲惫,便驻足倚在护栏上。

朋友们继续走着,而我却站在原地,浑身发抖,内心焦虑不堪,耳畔传来无边无际的嚎叫声。

”蒙克在作品表现了人类共同的某些主题,那就是深藏于我们内心的疏离、孤独、恐惧和绝望感。

对此,他曾经说道:“我们需要创造……一种向人性致意的艺术:一种引人入胜的艺术,一种关于人们内心最深处的艺术”。

(三)从反思、分析的角度来谈论“美”美的定义阐释:心理活动,文化背景,欣赏者,创作者,社会反响……二、什么是美学(一) 美学:Aesthetics1、美学≠美美学是关于美的知识学问美学只有面对生活中的美的现象去分析,才能有所收获2、对生活中的美的现象的研究实例美心理学家朱迪斯·朗洛伊丝(Judith.H. Langlois)“人们如何判断美?”戴斯蒙德·莫里斯(Desmand Morris),英国动物和人类学家,“审美行为的生物学基础是什么?△以上实例说明,仅仅从多样化的生活现象入手来讨论美、解释美,所得结论凌乱,前后矛盾,缺乏逻辑性。

因此,解释美的现象=观察生活实际+掌握相关理论3、美学来自西方文化什么是西方?地理概念文化概念什么是西方文化?希腊、希伯来——两希文明2、只有西方运用“美学”去研究美1750年,德国哲学家 Baumgarten (鲍姆加登) 著作《Aesthetik》———为“美学”命名3、美学在西方的发展历程(1)古典美学思想阶——古希腊罗马时期~16世纪柏拉图《大希庇阿斯》,提问“美是什么”古希腊———本质论美学中世纪———神学美学奥古斯丁Augustinus(2)近代美学思想与美学学科的诞生——文艺复兴后~18世纪西方人开始注重求知、人的理智思维——“认识论转向”——认识论美学两种形态:17-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审美起源于人的感官体验)休谟 David Hume伯克 Edmund Burke欧洲大陆(德法)理性主义美学(人的审美体验虽然起源于感官感受,但是需要理智加以规范,才是有价值的认识)法笛卡尔 Descartes,德莱布尼兹 Leibriz,鲍姆加登(3)德国古典美学时期 18~19世纪康德 Kant 1724-1804 《判断力批判》席勒 Schiller 《审美教育书简》黑格尔 Hegel 《美学》(4)现代西方美学时期——19世纪后期~20世纪中叶科学美学 19c后期德运用实验心理学手段研究人的审美活动费希纳(实验心理学家)→移情论、内模仿论、直觉论生命美学 19c后期德美是人的感性生命活动的表现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尼采《悲剧的诞生》语言论美学(形式主义批评理论) 19c末~20c中叶俄国形式主义,英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光潜美学概论
一、朱光潜生平
朱光潜,字孟实,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 出生于安徽省桐城县
1919年,考取官费香港大学进修资格 五四运动 1925年,考取官费赴英国留学资格,入苏格兰 爱丁堡大学文科学习
1929年《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1932年11月《谈美》






1932年秋,与奚今吾结婚 1931年转到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英文博士论 文《悲剧心理学》 1933年聘为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 发起文学沙龙“读诗会” 1936年,《文艺心理学》正式出版 1937年1月,《文学杂志》创办 全民抗战 1938年入武汉大学任教 1943年6月,《诗论》出版 1947年《克罗齐哲学述评》

二、朱光潜前期、后期美学思想
前期美学——审美心理学 “美感心理生成”: “心理距离”→“直觉”→“移情”(含“内 模仿” )→审美“意象”→符号“传达”→形式→ 道德 后期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 “物甲物乙”说: 自然物(“物甲” )→“感觉印象”→“意识 形态”→“物的形象”(“物乙” )→美感 “意识形态”理论 、 “实践论”
译著:克罗齐《美学原理》






新中国初期的检讨 1956年12月《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 “美学大讨论” “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1963年—1964年《西方美学史》 1979年《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 美问题》 198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谈美书简》 译著:黑格尔《美学》、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爱克曼《歌德谈话录》、莱辛的《拉奥孔》、维柯的 《新科学》。 1986年于北京病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