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关于美学的贡献

合集下载

朱光潜编辑美学思想论

朱光潜编辑美学思想论
18 8
潜以 编创结合实现编辑意图的思想核心。
正因为朱光潜勤于写作, 出了不少精品 特别是写出了真知灼见的思想杂谈, 他 所以 主编的 《 文学杂志》以及 《 民国日 文艺》 报 等报刊质量很高, 很受读者的欢迎。 他在抗 战前主编的 《 文学杂志》, 每期行销都在两 万份以上,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事隔 10 年,还有很多读者打听它有无复刊的消 息。 1948年他主编天津 《 民国日 文艺》 报 几 近一年, 在文艺界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当年
构中, 作者侧重具体产品的创造, 而编辑侧
重整合 装、 成媒 创 1 朱 潜认 组 构 介的 造[}。 光
为,自己会写是报刊编辑的基本功和素质。 编辑自己勤写, 会写, 而且能写出精品, 才 能得心应手地编出好的报刊, 不仅可以给投 稿者以更好的帮助, 而且能使整个报刊风格 统一,提高整个报刊的质量。 朱光潜的编辑活动是与他的创作活动 相伴的。 在二十多年的编辑生涯中, 朱光潜 在自己和他人主持的多家报刊上发表过大 量的文艺论文、 杂感、 书信等作品。 在这篇 论文中,我以他主编和实际参与编辑的刊 物上的创作为研究范本,探讨他编创结合
主编
参与筹备
筹备、主编
《 文学杂志》
《 工作》
半月刊
不定期 月刊
合作编辑
合作编辑 编委 筹备、主编
编委 主编 主编
《 现代文录》
《 独立时论》 《 文学杂志》 ( 复刊)
《 周论》
月刊
周刊
1947 年 6 月— 1948 年 1948 年 1 月 16 日 — II 月 19 日
1948 年
( 华北日 报) 副刊 《 民国日 文艺》 报
期中又分别撰文《 望舒诗稿》 《 、 (谷》 、 桥》 《 和 (落日 光》》。除此以外,每一期的杂志 上都有朱光潜先生的 《 编辑后记》。 在当时 烽火连天的战争背景下, 对于一个独立主编

一生与青年为友的美学家——论朱光潜的美学动机和美学情结

一生与青年为友的美学家——论朱光潜的美学动机和美学情结

我原来 的兴趣 中心 第一是 文 学 , 其次 是 心 理 学 , 三 是 哲 学。 因为 喜 欢 文 学 , 被 第 我 逼 到研 究批 评 的标 准 、 术 与 人 生、 术 与 艺 艺 自然 、 内容 与形 式 、 文 与思 想诸 问题 ; 语 因为 喜 欢心理 学 , 我被 逼到 研 究想 象 与 情感 的关 系 、 造和 欣 赏 的心理 活 动 以及 趣 味上 的个 创 别 的差异 ; 为 喜 欢 哲 学 , 被 逼 到 研 究康 因 我 德、 黑格 尔和 克 罗 齐诸 人讨 论 美 学 的著 作 。 这 么一来 , 学便 成为 我所 喜 欢 的几 种 学 问 美 的联 络线 索 了。】o [ 2 ]。 人 类 的一切 事物 都有 研究 价 值 。不 过 , 个 一 人研 究 一种 学 问 , 因或 动 机 不 外 两 种 : 种 是 原 一 那种 学 问对 于他 有直 接 的实用 意 义 , 教育 心 理 如 学之 于教 师 ; 种 是 它 虽 没 有 直 接 的实 用 价 值 , 一 但它 的 问题 引起广 泛 的好 奇心 , 们研 究 它 以 一 人 探究 竟 。根 据 朱 光 潜 的 “自 白”, 走 上 美 学 之 他
个 终 身 愿 与 青 年 为 友 的 志 士 ” 这 是 真 ,
正的“ 知心 者 ” 言 , 出 了 朱 光 潜 一 生 学 问 的 之 道
出发点 。
美 是青 春 的色 彩 , 学 是青 春 的学 问 。从 中 美 学 教师 和 青 年 的朋 友 , 大 学 教 师 和 著 名 美 学 到
朱光 潜 的 第 一本 著 作 是 1 2 9 8年 出版 的《 给 青年 的 十二 封信 》 最 后一 本著 作 是 1 8 , 9 0年 出版 的《 美 书简 》 谈 。从 《 青 年 的十 二 封 信 》 《 给 到 谈 美书 简》, 2 从 8岁 的青 年到 8 3岁 的 老人 , 青 年 从

朱光潜《谈美》中的艺术美学思想探析

朱光潜《谈美》中的艺术美学思想探析

朱光潜《谈美》中的艺术美学思想探析
朱光潜的《谈美》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美学著作,也是当代中国美学思潮当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其作者朱光潜也是当代中国美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结合其他相关文献,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朱光潜《谈美》中的艺术美学思想。

首先,朱光潜在《谈美》中提出的最基本的美学思想是“华彩美”,也就是艺术美学。

对于朱光潜而言,“华彩美”就是艺术美学,艺术不仅是一种审美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思想,一种文化。

艺术美学是根植于审美观念和审美价值观之上的美德、美学、美感、美妙、美学以及精神等元素的综合体。

其次,朱光潜在《谈美》中提出,美学必须根植于时代文化之中;艺术只有在实践性的文化环境内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艺术必须依靠具有深刻文化意义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内涵;在实践性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才能完整体现艺术美学价值;以及艺术美学要以创新为前提,以便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空间。

如此,美学思想既受到社会的影响,又受到文化的影响。

综上所述,朱光潜在《谈美》中提出的艺术美学思想是十分丰富的,包括“华彩美”、艺术必须依托于时代文化之中、艺术应以创新为前提等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采用朱光潜提出的这些思想,来进行合理的解读,进而表达自己的艺术
美学理念,更好地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独立思考与自主审查。

高中作文 人物素材整理——朱光潜

高中作文 人物素材整理——朱光潜

素材整理:黄家惠2020年3月29日朱光潜档案:朱光潜(1897年-1986年),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

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

1925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致力于文学、心理学与哲学的学习与研究,后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1933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

1946年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讲授美学与西方文学。

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等。

此外,他的《谈文学》、《谈美书简》等理论读物,深入浅出,内容切实,文笔流畅,对提高青年的写作能力与艺术鉴赏能力颇有启迪,有《朱光潜全集》。

美学大师经典作品精编《厚积落叶听雨声》《一升露水一升花》。

朱光潜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

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1986年3月6日,朱光潜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曾有一个学生捧着书,小心翼翼地去请教朱光潜,朱光潜给这位学生写下了一句话,“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这也是朱光潜一-直遵守的行为准则。

以淡泊名利的精神,潜心做着自己的事业,只求满足理想和志趣,不斤斤计较利害与得失。

他是一个纯粹的学者,只瞄准自己的目标,心无旁骛。

也正因为如此,朱光潜才能留下那么多论著与译著,并且是以康德、黑格尔、克罗齐、维柯等这样一些思想深度极高的人物与文本为研译对象。

柳鸣九在书中这样谈到他的老师朱光潜,“他必须排除纷繁的世俗干扰与世俗诱惑,而为了使他瘦小的身子能扛得住这样永无间歇、艰难枯涩的精神劳作,他就从不间断地坚持打太极拳、跑步,尽管跑得那么手脚笨拙,姿态可笑......据他的家人回忆,直到他逝世前几天,他还手脚并用,亲自爬上楼,为他翻译的维柯著作查对一个注释。

谈谈我对20世纪中国美学研究的三大困惑

谈谈我对20世纪中国美学研究的三大困惑

谈谈我对20世纪中国美学研究的三大困惑陈昌茂由于工作的需要,我在一间211高校讲了多年的美学课程,每次我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好在学生反应也还可以,算是走过来了。

又由于工作的变动,现在不上这门课了。

所以,有时间反思一下中国的美学研究了。

其实,我只想把自己的困惑说出来,茶余饭后,摆摆龙门阵,上升不到学术层面。

疑惑1美学本体论张法说,“没有学美学之前,我知道美是什么,学了美学之后,我不知道美是什么了”。

开始,我以为他是幽默,后来,才发现这是实话实说。

中国的美学研究对本体论非常感兴趣,不弄出一个“本体”来,就成不了美学家,于是,有人弄出了一个“实践本体”,曝得大名,名利双收,后者跟进,“生命本体”、“自由本体”、“存在本体”、-------美学研究的就是进入某个本体的阵营,跟着主将对别的本体阵营厮杀,然后论功行赏。

邓晓芒把这种现象描述为“几分嚣嚣然的义气之争”。

读了一堆美学著作,知道了一堆“本体”-----实践、后实践、存在、自由、生命、死亡、-----恰恰不知道美是什么了。

张法善意而学术地说,“美的本质是一个假问题”。

这下好了,捅了美学研究的马蜂窝。

记得参加一次美学研讨会,有一个省的美学会会长在发言中义正词严地说,“有人说,美没有本质,那么,请问,美学研究什么呢,美学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据我对当时情景的观察,台上凛然正气,台下义愤填膺。

是啊,不研究美的本质研究什么呢?困惑了。

可是不久,我读到了汉宝德的《美,从茶杯开始》,以为解惑了,赶紧在网上给学生买了几本,一人一本。

但是我发现,学生们还是对“本体论”更有兴趣,一问才知道,不读“本体”论,就考不上博士生。

为了学生的前程,我不再提汉宝德的“茶杯论”了。

可是,我又困惑了:中国美学本体之争,代代相争何时了啊。

疑惑2美学方法论美感即美,大家都是认可的。

那么,美学家就是把具体的美感说出来,让大家感同身受,恍然大悟,然后,按此体验方式自觉地去重新获得美感。

或者说,美学就是采用描述法把美感经验说出来。

《咬文嚼字》——欣赏就美――朱光潜的美学观

《咬文嚼字》——欣赏就美――朱光潜的美学观

《咬文嚼字》——欣赏就美――朱光潜的美学观
 朱光潜先生介绍了大量的西方美学着作,让中国人知道了什幺是西方美学。

朱先生早期肯定美是主观的。

后期的美学观有所改变――融合了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的观点,不再说美是主观的,而是说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不过关于美感起因的看法,朱光潜的观点还是没有变,那就是:美感是直觉到,审美无需功利考虑,主观情趣表现于意象从而得到美感。

如果用一句简单通俗的话来概括朱光潜的审美观,那就是:欣赏就美。

这是我总结的。

 克罗齐着名的美学观是:美是“成功的表现”,“是得到胜利的表现活动”。

(【3】,288-297)表现有两种意思,一是艺术家把自己头脑里的意象用文字或艺术作品形象地表现出来,表现成功就是显示美。

还有一种意思就是欣赏者借助于艺术作品或外物的形象,在自己脑海里“表现”出意象,这后一种“表现”就是审美。

克罗齐也强调情感,认为“艺术活动只是直觉,艺术作品只是意象……使本来错乱无形式的意象变为有整一形式的意象,要有一种原动力,这种原动力就是情感。

艺术就是情感表现于意象。

”情感表现于意象从而得到美感,这才是朱光潜最为欣赏并大肆发挥的。

 朱光潜的美学观之所以很有市场,就在于它和日常审美经验――“喜欢就美”相当一致。

但是朱光潜否认美感和人的现实需求有关,所以其观点应该说是:“欣赏就美”。

由“喜欢就美”可以推断出“欣赏就美”,但是反过来并不成立。

因为在朱光潜看来,现实中的美的事物只有在我们把他们当作艺术品――不考虑功利,不顾及概念,只注重形象――来欣赏,他们才会是美。

美学大师朱光潜

美学大师朱光潜

美学大师朱光潜---安徽桐城人人物介绍朱光潜(1897年9月19日-1986年3月6日),字孟实,笔名孟实、孟石。

安徽省桐城县人,北京大学教授。

朱氏自幼接受父亲朱子香严格的私塾教育,十五岁开始就读于孔城高小[现今孔城镇桐乡书院内],熟读古文及唐、宋诗奠定其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半年后考入桐城中学,在桐城中学朱氏弃时文而从古文,受到国文教师潘季熏陶对中国旧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中学毕业后,朱氏进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今武汉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学习。

入学后很快有考取了当时北洋政府的教育部派送生资格,于民国七年1918年至民国十一年1922年,就读于香港大学,学习了英国语言与文学、教育学、生物学、心理学等课程,奠定了其一生参与教育活动和学术活动的方向。

期间受胡适五四白话文学运动影响,毅然决定放弃古文和文言文,改写白话文,不久即用白话文发表了其美学研究的处女作《无言之美》。

香港大学毕业后,经同班好友高觉敷介绍结识了吴淞中国公学的校长张东荪,并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夏到该校中学部教习英文课程,兼校刊《旬刊》的主编。

江浙战争中吴淞中国公学关闭,随即到浙江白马湖春晖中学教书,因而结识朱自清、匡互生、夏丏尊、丰子恺、叶圣陶等好友。

后来决定离开春晖中学到上海刚成立立达学园,提出教育独立自由的宣言,并一方面筹办开明书局(出版作品皆以中学生为对象的出版社)和杂志《一般》。

留学英法。

1925年,考取公费留英,到爱丁堡大学选修英国文学、哲学、心理学、欧洲古代史和艺术史等,毕业后至伦敦大学学院听莎士比亚课程,同时又在巴黎大学注册,对研究西方哲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产生浓厚兴趣。

期间受巴黎大学文学院长德拉库瓦教授所讲授的艺术心理学啓发,起念写下了《文艺心理学》。

后又就读于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并于1933年获得斯特拉斯堡大学博士学位,同时完成了其著作《悲剧心理学》。

在欧洲留学期间,朱氏经常由于公费不发,经济拮据,只得靠稿费维持生活。

朱氏为开明书局的《一般》撰稿,曾辑成《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该书反应了当时一些青年的心理状况,畅销全国。

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及其价值分析

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及其价值分析

摘要:摘要:提及朱光潜先生,很多人都会把他和教育家、文学家联系起来,其实他还是我国著名的美学思想家,其美学思想是我国近现代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朱光潜为代表的美学思想是我国美学界的灿烂明珠,本文主要以研究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为主要内容,针对研究结果分析其美学思想的价值。

关键词:关键词:朱光潜;美学思想;价值一、朱光潜简介朱光潜先生的的美学思想是通过《无言之美》体现出来的,《无言之美》也是朱光潜先生关于美学的处女作。

朱光潜是我国著名的美学专家,朱光潜的美学思想的形成深受西方国家影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美学思想也不断的变化,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思想,而且还对中国的美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朱光潜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

在文学界,朱光潜的美学思想推动了中国美学文化的发展和完善了中国美学思想体系;在翻译界,朱光潜翻译了大量的西方文学,例如《美学》《拉奥孔》和《文艺对话录》等,这对于促进中西美学思想理论的交流有着推动作品。

朱光潜对我国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通过学习西方文化和理论创作了属于自己特点的美学理论,是我国美学思想和美学教育方面的开拓者。

二、朱光潜美学思想概述朱光潜先生接触文学初期,主要是以学习唯心思想为主,当时他喜欢的西方思想家有很多,《文艺心理学》是朱光潜先生著作的第一步关于研究文学的论文,该论文主要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然后系统的、完整的对文学进行总结和概括。

通过《文艺心理学》朱光潜先生详细的介绍了国外大量学者对于美学的看法,这本书和同时间段的《谈美书简》在曾风靡全国。

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创新和完善,上个世纪40年代末,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发生了第一次变化,他开始把美学思想和实践理论相结合,然后形成了具有朱氏风格的中国美学思想。

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一直是其研究文学的基础,正是朱光潜美学思想的指导才让他在文艺界取得了巨大成绩。

西方文学和西方思想对于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而且朱光潜先生一般是通过阅读国外的文学获得的相关经验,所以他的著作里面无处不体系西方文学和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光潜是个有哲学头脑的美学家。

他原是从哲学走向美学的:“因为喜欢哲学,我被逼到研究康德、黑格尔和克罗齐诸人讨论美学的著作。

”(1)虽然他的美学摒弃了从哲学体系推演出美学结论的形而上学方法,而采取了19世纪晚期“自下而上”的经验论方法,主要从审美经验、艺术欣赏中概括出美学观点,虽然他多次说过美学即文艺理论,但朱对哲学确实有深刻的理解和充分的研究。

1933年,朱写了两篇主要介绍黑格尔的文章《黑格尔哲学的基本原理》、《唯心哲学浅释》,1947年在《克罗齐哲学述评》中,他又用了一章篇幅介绍“新唯心主义的渊源”。

表现出很高的理解水平。

然而,他如此熟谙的黑格尔哲学却没有在前期美学中留下痕迹。

《文艺心理学》和《谈美》都没有讲到黑格尔,两篇介绍黑格尔哲学的文章也没有讲美学。

决不能说他轻视黑格尔美学,《悲剧心理学》承认“黑格尔对于近代美学思想影响极大。

”(2)1936年他在《美学的最低限度的必读书籍》中就有黑格尔的《美学》,并要求参考斯退斯的《黑格尔哲学》。

现代中国美学的先驱者王国维和蔡元培,都是康德的信徒,直到49年以前,康德影响都远远超过黑格尔。

这种选择性的接受,除他们个人兴趣外,特别与康德、黑格尔美学的不同性格相关。

黑格尔美学主要是艺术哲学,以其特有的辩证法与历史感,他把几乎是全人类的艺术都逻辑地叙述成一个运动着的整体系统,令人叹为观止。

康德美学则是纯粹的审美哲学,他以“审美无利害关系”为基点,划定了审美和艺术在理性结构和人类生活中的自律性位置,描述了审美经验所特有的一种知觉方式,规范了现代美学的方向。

“审美无利害关系已在许多人的美学理论中、在逻辑序列上处于首位,成了审美经验的核心。

不仅可以适用于艺术鉴赏,而且也可以适用于自然物的鉴赏。

它已经渗透到艺术批评和对艺术及自然的鉴赏中去了。

它成了一种观察和判断的习惯,而在这一概念获得这样的地位之前,艺术的价值是因袭的。

艺术有认识的价值、道德的价值、社会的价值,但就是唯独没有艺术自己的价值。

”(3)康德从哲学彻底论证了这一理论,成为现代美学的正宗。

19世纪晚期盛行而又为朱向中国频频引进的克罗齐的“直觉论”、布洛的“距离说”、闵斯特堡的“孤立说”、立普斯的“移情论”等等无不是康德理论的继续和变种。

无论是译述绍还是自我建构,朱的美学都有两种类型。

一是从美感经验入手阐释美学问题,在此一类型的著述中,朱继续王国维、蔡元培的路线,基本是在康德的框架内完成。

《文艺心理学》开篇第一句话就是:“近代美学所侧重的问题是:‘在美感经验中我们的心理活动是什么样?’至于一般人所喜欢问的‘什么样的事物才能算是美’的问题还在其次。

”(4)这就把自己置于康德笼罩之下。

《悲剧心理学》第二章讲自己的美学观,朱以“康德曾强调审美经验的非实用性”开头,继之以“大多数近代哲学家,尤其是克罗齐,强调了也是由康德指出过的审美感觉的非概念性。

”(5)他认定从康德到克罗齐是“欧洲美学思想的主流。

”(6),所以他也是根据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来得规定美和艺术的本质,以此为基础,经验地发挥康德美学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许多美学学说都被吸收进来。

当然,朱对他们也是有保留、有舍弃的。

朱的第二类著作是大量评析中外文艺,这一类著述完全可以从黑格尔那里得到资源,但朱没有这样做。

其原因,首先是他对黑格尔过分的唯理主义不喜欢,比如其悲剧论就“采用一种很不好的方法,即从一个预想的玄学体系中先验地推演出一套悲剧理论来,而不是把悲剧理论建立在仔细分析古代和近代悲剧杰作的基础上。

黑格尔的悲剧理论只是他那关于绝对理念的范围广阔的学说中一个小小项目而已。

”(7)朱指出它有五个弱点,第一个就是“它是先验地推演出来的,并不符合我们的情感经验。

”(8)事实上,整个黑格美学都有这个弱点,而朱本人总是以对具体作品的欣赏经验为基础,他的文艺批评与其美学是一致的。

其次,这也与他对唯心论哲学的认识有关。

他认为:“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最后起,他可以说是唯崐心派或形式派美学的集大成者。

在现代一般美学家中没有一个人比得上他重要,无论是就影响还是就实际贡献说。

”(9)所以有了克罗齐,黑格尔就不那么重要了。

当然,不能说朱小看了黑格尔。

他介绍黑格尔的文章就以“黑格尔怎样比柏拉图和康德进一步?”把黑格尔置于康德之上。

柏拉图以共相和殊相解释世界,把客观的共相视为独立自主的,否认感官所接触的殊相为真实。

因为共相产生殊相的方法“近乎玄秘”,他又假设了一个超时空的“神”和空洞的“物质”,“神”把“共相”印到“物质”上,使物质成为殊相。

然而不但“神”迹难寻,“物质”也因既非区相也非殊相而自相矛盾,不能找到一个“最初原理”。

康德把共相分为“感官的”和“非感官的”,前者是经验的,后者是先验的,即十二范畴,但他对范畴本身没有解释,并假定了一个不可知的“事物本身”为现象之因。

鉴于“柏拉图和康德不能把共相和殊相凑合起来成这现成的宇宙,因为一个假定共相附丽于‘物质’,一个假定现象背后有‘不可知的事物本身’。

”(10)黑格尔采用柏拉图“客观的共相”和康德“非感官的共相”之说,根据其辩证法“相反者之同一”的原则,把“事物本身”一刀砍去,“心与物相反,因为一是意识者,一为所意识者;心与物同一,因为可知者以外别无‘事物本身’,一切物都是意识的内容”(11)。

针对柏拉图和康德的理式和范畴都是没有内在联系的一盘散沙,黑格尔认为范畴全体(即绝对)是互相生演、互相因依的有机体,“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黑格尔哲学的大关键。

从柏拉图到康德,哲学家都以为共相是‘抽象的’,都以为类性不含种差在内。

……黑格尔首倡‘具体的共相’之说,所谓‘具体的共相’就是含种差在内的类性。

”(12)类性而含种差,就是共相含殊相,同中有异,单一寓杂多,相反者同一。

所以一切范畴都是一气贯注的。

发现这一规律,则知识才能成立、才能扩展,否则只能有“人为人”和“人不为非人”。

朱对此充满赞叹:“这本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然而柏拉图没有看出,康德没有看出。

无数其他的哲学家都没有看出,从此可见真理之难发见,可见黑格尔的功劳之伟大。

不过这些赞扬是相对柏拉图和康德而言的。

在《克罗齐哲学述评》中,与美学上肯定克罗齐一致,朱又接受克罗齐对黑格尔的批评。

“克罗齐是新唯心论的代表。

就欧洲近代哲学说,主要的成就是康德、黑格尔那一线相承的唯心派哲学。

克罗齐是这一派的集大成者。

”(14)“克罗齐的哲学系统大部分就是从发挥和纠正康德与黑格尔的学说得来。

”(15)在他的心目中,唯心论的传统即柏拉图─康德─黑格尔,后来者不断克服前者的缺点。

克罗齐的方法是区分“相反者”和“相异者”,“相反者”相互冲突,在合中调和,合之前是抽象的、不真实的;“相异者”有高低等差,却都是具体的、真实的,它自身就是具体的共相,是相反者的同一。

黑格尔混淆“相反者”和“相异者”,第一个结果是误认错误的相反者为真实的相异者,他说错误中含真理,相反者可以克服而综合到较高概念中以至绝对,但错误的何以能转化为真实的?一大堆错误何以能成就一个真实的“绝对”?辩证法综合正与反,并非化反为正,没有看到错误仍为错误的。

第二个结果是误认相异者为相反者,导致一大串错误,比如在其宗教─艺术─哲学的精神发展序列中,艺术与宗教正反相对,相对于哲学而言都是抽象的,要“合”为哲学才是真实。

因此,艺术没有独立性,只是一种未完成的哲学。

同理,历史可以根据理性先验地推演出来,而不是根据史实,自然科学也是不完善的“自然哲学”等等。

总之,依克罗齐看来,“黑格尔哲学在表面上虽是绝对唯心主义,而骨子里仍没有克服心物的二元。

‘自然’与‘心灵’在他心眼中不是两相反概念而是两相异概念,不是两个抽象的对立的东西而是两种性质有别的真实体。

为了要避免这显然的二元主义,他应用只能用于相反概念的辩证法来处理‘自然’与‘心灵’这两上相异概念,以为它们综合于‘逻葛司’。

”(16)朱肯定克罗齐对黑格尔的批评,“他集合了康德先验综合说和黑格尔的辩证法,组成心灵活动两度四阶段说,以及美、真、益、善四种价值内含相反者说,想因此打消康德和黑格尔都未能打消的二元主义与外越主义,建立一种彻底的唯心主义与内在主义。

”(17)但他仍然秉克罗齐对黑格尔的批评精神,揭呈克罗齐哲学的十大问题。

就本文的范围来说,重要的是朱借批评克罗齐的机会,总结了唯心主义的主要毛病:“思想常是在杂多中求整一,历史哲学的企图都在找出一个统辖全体宇宙的整一的原则,其实全体宇宙有一个整一的原则去统辖,这也只是一个信念,一个希望,并不是一个逻辑的结论。

”(18)黑格尔那种总括一切事物的“理念”只有全知的上帝知道,而人类的知解总的有限的,据有限的知识形成的哲学也不是普遍的、具体的。

所以整体主义既不符合经验知识,也没有逻辑根据。

“唯心主义打破心物二元的企图算是一个惨败。

”(19)基于此,朱敏锐地看到黑格尔整体主义的政治后果,“唯心哲学把全体看得比部分重要,所以在政治思想方面绝对反对个人主义。

从这一点看,我们就可以明白何以近代德国的国家主义和俄国的共产主义都与唯心哲学的关。

”(20)政治思想不是朱的专业,他对此没有申论,但结合他评克罗齐时说的“历史的情境成为所谓的‘大我’。

这‘大我’是普遍性或共相,它是决定‘小我’的意志行动的,所以你不能说是你或我或任何人的创造。

……‘小我’反映着历史情境的真实界的那个‘大我’。

他受历史情境的决定,所以只是那情境中一个节目,一个被动的工具。

”(21)可见朱已经提出了反黑格尔的见解,不自觉地充当了90年代清理黑格尔主义的先驱。

朱的社会政治立场的背景是英国的自由主义,这一传统不但批判各种集权主义、专制主义,对哲学唯心论也很反感,从霍布豪斯到波普尔,都把希特勒和黑格尔联系起来。

朱在唯心论传统中摸索了几十年,发现其问题之后,“心理深深感觉到惋惜与怅惘,犹如发现一位多年的好友终于不可靠一样。

”(22)那么,这一失望会把他带向何方?49年天翻地覆,朱本来已经从克罗齐之外寻找哲学基础的主观意向,在现实体制的规范下成为必须。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新基础正是唯心论传统中的黑格尔,尽管这是一个被扭曲过的黑格尔。

思想改造运动之后,朱必须接受马克思主义。

当时的正统观点是认为,德国古典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来源之一,是资产阶级哲学的高峰,黑格尔以后,哲学开始衰颓腐朽,包括克罗齐在内的新黑格尔主义一直受到严厉批判。

黑格尔权威贺1960年说:“新黑格尔主义的特点就是抓住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丢掉了他的辩证法中的合理部分,加以形而上学化和神秘主义。

”(23)。

他在《朱光潜文艺思想的哲学根源》中把克罗齐的概括为:在方法上丢掉了辩证法,在观点上发展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在政治上为资本主义辩护──没有什么可取的。

1958年,朱趁《美学原理》再版的机会,重写了一篇《克罗齐美学的批判》,材料还是过去的,但观点已发生根本变化,也根据贺的论点从三方面批判克罗齐: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