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周运动的教学案例

圆周运动的教学案例
圆周运动的教学案例

圆周运动的教学案例

[学习目标定位]

1.知道向心力由一个力或几个力的合力提供,会分析具体问题中的向心力来源。

2.能用匀速圆周运动规律分析、处理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

3.知道向心力、向心加速度公式也适用于变速圆周运动,会求变速圆周运动中物体在特殊点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

一、过山车问题

1.向心力:过山车到轨道顶部A时,如图1所示,人与车作为一个整体,所受到的向心力是重力mg跟轨道对车的弹力N的合力,即F向=N+mg。如图所示,过山车在最低点B,向心力F向=N1-mg。

图1

2.临界速度:

当N=0时,过山车通过圆形轨道顶部时的速度最小,v临界=gR。

(1)v=v临界时,重力恰好等于过山车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车不会脱离轨道。

(2)v

(3)v>v临界时,弹力和重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车子不会掉下来。

二、转弯问题

1.自行车在水平路面转弯,地面对车的作用力与重力的合力提供转弯所需的向心力。

2.汽车在水平路面转弯,所受静摩擦力提供转弯所需的向心力。

3.火车转弯时外轨高于内轨,如图2所示,向心力由支持力和重力的合力提供。

图2

一、分析游乐场中的圆周运动

[问题设计]

游乐场中的过山车能从高高的圆形轨道顶部轰然而过,车与人却掉不下来,这主要是因为过

山车的车轮镶嵌在轨道的槽内,人被安全带固定的原因吗? 答案 不是. [要点提炼]

竖直平面内的“绳杆模型”的临界问题 1.轻绳模型(如图3所示)

图3

(1)绳(内轨道)施力特点:只能施加向下的拉力(或压力)。

(2)在最高点的动力学方程T +mg =m v 2

R

(3)在最高点的临界条件T =0,此时mg =m v 2

R

,则v =gR 。

①v =gR 时,拉力或压力为零。 ②v >gR 时,小球受向下的拉力或压力。

③v

图4

(1)杆(双轨道)施力特点:既能施加向下的拉力,也能施加向上的支持力。 (2)在最高点的动力学方程

当v >gR 时,N +mg =m v 2

R ,杆对球有向下的拉力,且随v 增大而增大。

当v =gR 时,mg =m v

2R

,杆对球无作用力。

当v <gR 时,mg -N =m v 2

R ,杆对球有向上的支持力。

当v =0时,mg =N ,球恰好能到达最高点。 (3)杆类的临界速度为v 临=0。 二、研究运动物体转弯时的向心力 [问题设计]

骑自行车转弯时,车与人会向弯道的内侧倾斜,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答案 骑自行车转弯时,车和人需要向心力,车与人向弯道的内侧倾斜,就是为了使地面对人的作用力倾斜,这样它与重力的合力提供车与人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要点提炼]

1.自行车在转弯处,地面对自行车的作用力与重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其表达式为mg tan_θ

=m v 2R ,即tan θ=v 2

gR

。自行车倾斜的角度与自行车的速度和转弯半径有关。

2.汽车在水平路面上转弯时,地面的静摩擦力提供向心力,其表达式为f =m v 2

R

。由于地面

的静摩擦力不能大于最大静摩擦力,因此汽车在转弯处的速度不能大于μgR 。 3.火车转弯

(1)向心力来源:在铁路的弯道处,内、外铁轨有高度差,火车在此处依据规定的速度行驶,转弯时,向心力几乎完全由重力G 和支持力N 的合力提供,即F =mg tan_α。

(2)规定速度:若火车转弯时,火车轮缘不受轨道侧压力,则mg tan α=mv

20R

,故v 0=

gR tan α,其中R 为弯道半径,α为轨道所在平面与水平面的夹角,v 0为弯道规定的速度。

①当v =v 0时,F 向=F ,即转弯时所需向心力等于支持力和重力的合力,这时内、外轨均无侧压力,这就是设计的限速状态。

②当v >v 0时,F 向>F ,即所需向心力大于支持力和重力的合力,这时外轨对车轮有侧压力,以弥补向心力不足的部分。

③当v

说明:火车转弯时受力情况和运动特点与圆锥摆类似。

一、竖直面内的“绳杆模型”的临界问题

例1 如图5所示,在内壁光滑的平底试管内放一个质量为1 g 的小球,试管的开口端与水平轴O 连接.试管底与O 相距5 cm ,试管在转轴带动下在竖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求:

图5

(1)转轴的角速度达到多大时,试管底所受压力的最大值等于最小值的3倍?

(2)转轴的角速度满足什么条件时,会出现小球与试管底脱离接触的情况?(g 取10 m/s 2

) 解析 (1)当试管匀速转动时,小球在最高点对试管的压力最小,在最低点对试管的压力最大.

在最高点:F 1+mg =mω2R 在最低点:F 2-mg =mω2R F 2=3F 1

联立以上方程解得ω=

2g

R

=20 rad/s 。 (2)小球随试管转到最高点时,当mg >mω2R 时,小球会与试管底脱离,

即ω<

g R

。 答案 见解析

例2 如图6所示,质量为m 的小球固定在长为l 的细轻杆的一端,绕轻杆的另一端O 在竖

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球转到最高点时,线速度的大小为 gl

2

,此时( )

图6

A .杆受到1

2mg 的拉力

B .杆受到1

2mg 的压力

C .杆受到3

2mg 的拉力

D .杆受到3

2

mg 的压力

解析 以小球为研究对象,小球受重力和沿杆方向杆的弹力,设小球所受弹力方向竖直向下,

则N +mg =m v 2l ,将v = gl 2代入上式得N =-1

2mg ,即小球在A 点受杆的弹力方向向上,

大小为12mg ,由牛顿第三定律知杆受到1

2mg 的压力.

答案 B

二、交通工具的转弯问题

例3 铁路在弯道处的内、外轨道高度是不同的,已知内、外轨道平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如图7所示,弯道处的圆弧半径为R ,若质量为m 的火车转弯时速度等于gR tan θ,则( )

图7

A .内轨对内侧车轮轮缘有挤压

B .外轨对外侧车轮轮缘有挤压

C .这时铁轨对火车的支持力等于mg cos θ

D .这时铁轨对火车的支持力大于mg

cos θ

解析 由牛顿第二定律F 合=m v 2

R

,解得F 合=mg tan θ,此时火车受重力和铁路轨道的支持力

作用,如图所示,N cos θ=mg ,则N =mg

cos θ,内、外轨道对火车均无侧向压力,故C 正确,

A 、

B 、D 错误.

答案 C

1.(轻杆模型)如图8所示,细杆的一端与小球相连,可绕过O 点的水平轴自由转动,细杆长0。5 m ,小球质量为3 kg ,现给小球一初速度使它做圆周运动,若小球通过轨道最低点a 的速度为v a =4 m/s ,通过轨道最高点b 的速度为v b =2 m/s ,取g =10 m/s 2,则小球通过最低点和最高点时对细杆作用力的情况是( )

图8

A .在a 处为拉力,方向竖直向下,大小为126 N

B .在a 处为压力,方向竖直向上,大小为126 N

C .在b 处为拉力,方向竖直向上,大小为6 N

D .在b 处为压力,方向竖直向下,大小为6 N 答案 AD

解析 小球对细杆的作用力大小等于细杆对小球的作用力.在a 点设细杆对球的作用力为

F a ,则有F a -mg =m v 2a R ,所以F a =mg +m v 2a

R =(30+3×420.5) N =126 N ,故小球对细杆的拉

力为126 N ,方向竖直向下,A 正确,B 错误.在b 点设细杆对球的作用力向上,大小为F b ,则有mg -F b =m v 2b R ,所以F b =mg -m v 2b R =30 N -3×22

0.5 N =6 N ,故小球对细杆为压力,方

向竖直向下,大小为6 N ,C 错误,D 正确.

2.(轻绳模型)如图9所示,质量为m 的小球在竖直平面内的光滑圆轨道内侧做圆周运动.圆半径为R ,小球经过圆轨道最高点时刚好不脱离圆轨道.则其通过最高点时( )

图9

A .小球对圆轨道的压力大小等于mg

B .小球所需的向心力等于重力

C .小球的线速度大小等于Rg

D .小球的向心加速度大小等于g

答案 BCD

解析 由题意可知,小球在竖直平面内的光滑圆轨道的内侧做圆周运动.经过圆轨道最高点

时,刚好不脱离圆轨道的临界条件是,只由重力提供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即mg =m v 2

R =

ma 向,所以v =gR ,a 向=g ,B 、C 、D 正确.

3.(交通工具的转弯问题)汽车在水平地面上转弯时,地面的摩擦力已达到最大,当汽车速率增为原来的2倍时,若要不发生险情,则汽车转弯的轨道半径必须( )

A .减为原来的12

B .减为原来的1

4

C .增为原来的2倍

D .增为原来的4倍 答案 D

解析 汽车在水平地面上转弯,向心力由静摩擦力提供.设汽车质量为m ,汽车与地面的最大静摩擦力为f ,汽车

的转弯半径为R ,则f =m v 2

R ,故R ∝v 2,故速率增大到原来的2倍时,转弯半径需增大到原

来的4倍,D 正确。

题组一 交通工具的转弯问题

1.火车轨道在转弯处外轨高于内轨,其高度差由转弯半径与火车速度确定.若在某转弯处规定行驶速度为v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当以v 的速度通过此弯路时,火车重力与轨道面支持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

B .当以v 的速度通过此弯路时,火车重力、轨道面支持力和外轨对轮缘弹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

C .当速度大于v 时,轮缘挤压外轨

D .当速度小于v 时,轮缘挤压外轨 答案 AC

解析 火车拐弯时按铁路的设计速度行驶时,向心力由火车的重力和轨道的支持力的合力提供,A 正确,B 错误;当速度大于v 时,火车的重力和轨道的支持力的合力小于向心力,外轨对轮缘有向内的弹力,轮缘挤压外轨,C 正确,D 错误.

2。如图1所示,质量相等的汽车甲和汽车乙,以相等的速率沿同一水平弯道做匀速圆周运动,汽车甲在汽车乙的外侧.两车沿半径方向受到的摩擦力分别为f 甲和f 乙.

以下说法正确

的是( )

图1

A .f 甲小于f 乙

B .f 甲等于f 乙

C .f 甲大于f 乙

D .f 甲和f 乙的大小均与汽车速率无关

答案 A

解析 汽车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摩擦力提供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即f =F

=m v 2

R

,由于R 甲>R 乙,则f 甲<f 乙,A 正确.

3。赛车在倾斜的轨道上转弯如图2所示,弯道的倾角为θ,半径为r ,则赛车完全不靠摩擦力转弯的速率是(设转弯半径水平)( )

图2

A 。gr sin θ

B 。gr cos θ

C 。gr tan θ

D 。gr cot θ 答案 C

解析 设赛车的质量为m ,赛车受力分析如图所示,可见:F 合=mg tan θ,而F 合=m v 2

r ,故

v =gr tan θ。

题组二 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问题

4.如图3所示,某公园里的过山车驶过轨道的最高点时,乘客在座椅里面头朝下,人体颠倒,若轨道半径为R ,人体重为mg ,要使乘客经过轨道最高点时对座椅的压力等于自身的重力,则过山车在最高点时的速度大小为( )

图3

A .0

B 。gR

C 。2gR

D 。3gR 答案 C

解析 由题意知F +mg =2mg =m v 2

R

,故速度大小v =2gR ,C 正确.

5。半径为R 的光滑半圆球固定在水平面上(如图4所示),顶部有一小物体A ,今给它一个水平初速度v 0=Rg ,则物体将( )

图4

A .沿球面下滑至M 点

B .沿球面下滑至某一点N ,便离开球面做斜下抛运动

C .沿半径大于R 的新圆弧轨道做圆周运动

D .立即离开半圆球做平抛运动 答案 D

解析 当v 0=gR 时,所需向心力F 向=m v 20

R

=mg ,此时,物体与半球面顶部接触但无弹力

作用,物体只受重力作用,故做平抛运动.

6。如图5所示,一个固定在竖直平面内的光滑圆形管道,管道里有一个直径略小于管道内径的小球,小球在管道内做圆周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5

A .小球通过管道最低点时,小球对管道的压力向下

B .小球通过管道最低点时,小球对管道的压力向上

C .小球通过管道最高点时,小球对管道的压力可能向上

D .小球通过管道最高点时,小球对管道可能无压力 答案 ACD

7。杂技演员表演“水流星”,在长为1。6 m 的细绳的一端,系一个与水的总质量为m =0。5 kg 的盛水容器,以绳的另一端为圆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如图6所示,若“水流星”通过最高点时的速率为4 m/s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g =10 m/s 2)( )

图6

A .“水流星”通过最高点时,有水从容器中流出

B .“水流星”通过最高点时,绳的张力及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力均为零

C .“水流星”通过最高点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不受力的作用

D .“水流星”通过最高点时,绳子的拉力大小为5 N 答案 B

解析 水流星在最高点的临界速度v =gL =4 m/s ,由此知绳的拉力恰为零,且水恰不流

出.故选B 。

8。如图7所示,长为l 的轻杆,一端固定一个小球,另一端固定在光滑的水平轴上,使小球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关于最高点的速度v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7

A .v 的极小值为gl

B .v 由零逐渐增大,向心力也增大

C .当v 由gl 逐渐增大时,杆对小球的弹力逐渐增大

D .当v 由gl 逐渐减小时,杆对小球的弹力逐渐增大 答案 BCD

解析 由于是轻杆,即使小球在最高点速度为零,小球也不会掉下来,因此v 的极小值是零,

A 错误;v 由零逐渐增大,由F =m v 2l 可知,F 向也增大,

B 正确;当v =gl 时,F 向=m v 2

l

mg ,此时杆恰对小球无作用力,向心力只由其自身重力提供;当v 由gl 增大时,则m v 2

l

mg +F ,故F =m v 2

l

-mg ,杆对球的力为拉力,且逐渐增大;当v 由gl 减小时,杆对球的力

为支持力.此时,mg -F ′=m v 2l ,F ′=mg -m v 2

l ,支持力F ′逐渐增大,杆对球的拉力、

支持力都为弹力,所以C 、D 也正确,故选B 、C 、D 。

9.质量为0。2 kg 的小球固定在长为0。9 m 的轻杆一端,杆可绕过另一端O 点的水平轴在竖直平面内转动.(g =10 m/s 2)求:

(1)当小球在最高点的速度为多大时,球对杆的作用力为零?

(2)当小球在最高点的速度分别为6 m/s 和1。5 m/s 时,球对杆的作用力. 答案 (1)3 m/s (2)6 N ,方向竖直向上 1。5 N ,方向竖直向下

解析 (1)当小球在最高点对杆的作用力为零时,重力提供向心力,则mg =m v 2

R

,解得:v 0

=3 m/s 。

(2)v 1>v 0,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 +F 1=m v 2

1R ,由牛顿第三定律得:F 1′=F 1,解得F 1′

=6 N ,方向竖直向上.

v 2<v 0,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 -F 2=m v 2

2R ,由牛顿第三定律得:F 2′=F 2,解得:F 2′=

1。5 N ,方向竖直向下. 题组三 综合应用

10.质量为25 kg 的小孩坐在质量为5 kg 的秋千板上,秋千板离拴绳子的横梁2。5 m .如果秋千板摆动经过最低点的速度为3 m/s ,这时秋千板所受的压力是多大?每根绳子对秋千

板的拉力是多大?(g 取10 m/s 2) 答案 340 N 204 N

解析 把小孩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受力分析知,小孩受重力G 和秋千板对他的的支持力N

两个力,故在最低点有:N -G =m v

2L

所以N =mg +m v

2L =250 N +90 N =340 N

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秋千板所受压力大小为340 N 。

设每根绳子对秋千板的拉力为T ,将秋千板和小孩看作一个整体,则在最低点有:2T -(M

+m )g =(M +m )v 2

L

解得T =204 N 。

11。如图8为电动打夯机的示意图,在电动机的转动轴O 上装一个偏心轮,偏心轮的质量为m ,其重心离轴心的距离为r 。除偏心轮外,整个装置其余部分的质量为M 。当电动机匀速转动时,打夯机的底座在地面上跳动而将地面打实夯紧,试分析并回答:

图8

(1)为了使底座能跳离地面,偏心轮的最小角速度ω是多少?

(2)如果偏心轮始终以这个角速度转动,底坐对地面压力的最大值为多少?

答案 (1) (M +m )g

mr (2)2Mg +2mg

解析 (1)M 刚好跳离地面时受力分析 如图甲所示:对m 有T 1+mg =mω2r 对M 有:T 1-Mg =0

解得:ω=(M +m )g

mr

(2)M 对地面的最大压力为N m 时的受力分析如图乙所示: 对m 有:T 2-mg =mω2r 对M 有:N m -Mg -T 2=0 解得:N m =2Mg +2mg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案例设计流程图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案例设计流程图 四、教学过程设计

gt

gt 五、教学案例反思 这是我上的一节校内公开课,试用课改精神,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动手实验中学习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在分组实验中充分体现了合作探究的精神。从课堂上来看:一、学生喜欢观察物理情景,也喜欢表达自己的看法,多数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二、自主实验探究过程中,我叫同学们进行猜想和设计实验,他们很活跃,想法也不少,由于本节课授课时间是两个课时,而公开课只有一节课的时间,为了猜想更有条理性、目的性,体现新课改的重过程突出效果,先采用阶梯法,再引导学生利用S—t图象、S—t2图象以及V—t图象法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后面的实验数据处理对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虽然我有提示和引导,但是仍有少数学生未能掌握。 整个课堂教学中,改变了重知识传授、轻学习过程的传统教学方法,利用物理情景与实验探究相结合,让学生人人参与,主动探究,真正在课堂上动起来。在过去的课堂中,我们总是怕学生能力不够,不敢让学生自己探究,但事实上学生的能力还是很强的,我们要相信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当然在这节课中我也发现一些问题: (1)有少数学生动手能力差,个别女生不敢放手做实验。 (2)学生处理数据能力和作图能力掌握不够,所以在实验当中有些组未能完成实验。 (3)学生基础相差比较大,并且是平行班,所以还要从基础上进一步的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包括猜想能力、设计实验能力、动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作图与实验分析能力。 六、教学案例总结 上课前播放落体运动情景(伴有背景音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学生的“测反映时间游戏”引入来创设问题情景,建立问题期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从生活情景中构建物理情景,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增加“轻的物体(薄纸团)比重的物体(硬纸片)下落快”的实验设计使得实验探究更全面;电脑动画课件仅是对教学起辅助作用。整堂课的设计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学生是知识的构建者”、“教室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教室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

《匀速圆周运动》教学案例

《匀速圆周运动》教学案例 蔡之刚 一、课程设计背景 这是一节概念课,内容多且抽象,不好上。如果按照传统的上法,将是一节乏味的概念课。新课程将这一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些整合,首先在导入过程运用在南极附近通过慢速曝光得到的星空照片和游乐场的过山车,说明了身边的圆周运动,接着通过运用较多的实验器材配合概念教学,既增强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又增加了课堂的情趣。我在处理这一节内容时,除了根据教材要求,运用“过山车模型”替代游乐场的过山车导入外,还视实验室的具体情况采用其他的替代实验进行演示。但我认为采用教材的导入还不够,若能增加“水流星”的实验导入将会引起学生更大的兴趣。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这节课将成功一半。基于这样的想法,我在设计时就将“水流星”的实验增加到导入过程里了。 二、教学过程 上课时,我按照设计好的顺序,首先引导学生观看在南极附近通过慢速曝光得到的星空照片,体会地球的圆周运动,接着通过“过山车模型”说明了游乐场过山车的圆周运动。我发现学生的好奇心开始被激发起来,但还没有达到高潮。这时我拿出了自制的“水流星”装置问:“哪位同学上来表演水流星?”,在大家的推举下,一位同学大胆地走上讲台,在没有任何指点的情况下表演了“水流星”。由于缺乏经验,该同学在收回“水流星”装置时,不小心将“水流星”中的水洒了一半到地上,引起了同学们的一阵笑声。该同学有些不好意思,有退缩的表现。这时我鼓励他要大胆表现自己,要勇于克服困难。在我的指导下,该同学将“水流星”装置重新装满水,再次进行了表演。这次表演“水

流星”中的水洒了一点点到地上,只引起同学们轻微的叹息声。接着,我将“水流星”从他的手中接过来亲自表演,并将有关方法向同学们阐述清楚。当表演即将结束时,我照着“水流星”的惯性顺势一带,“水流星”便稳稳当当地停了下来,一滴水都没掉出来。表演获得了圆满成功,全体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同学们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到课程内容上。接下来可想而知,整堂课上得非常活。 三、反思与评价 我对这一堂课有两个想不到,第一个想不到的是我在导入过程增设“水流星”的实验,原本是要增加一些课堂气氛,没想到课堂气氛会那么热烈。第二个想不到的是原本很枯燥的概念课会上得那么活。 新课程提出“知识与技能”,即学习物理的概念、定律、模型、理论及实验技能等,认识物理科学对社会的影响;“过程与方法”,即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动手实验,学习科学方法,体会科学思想,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与激情,感受自然的和谐与奇妙,领悟其中的意义,养成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三维目标”,在“三维目标”中必须以“知识与技能”为载体,重视“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顺利地实现三维目标,必须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为教学问题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这样可以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达成课程目标打下基础,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从本次公开课的导入所产生的效应可以看出新课程理念下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 1、身边的课程资源是创设问题情境的源泉

地球的运动教案

地球的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得出并记住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公转的轨道、方向和周期;通过观察讨论理解昼夜更替的原因;通过观察讨论知道地轴倾斜的方向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初步学会运用地球仪和太阳模型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说明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运用地球公转轨道仪演示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 3.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初步了解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周期,公转的轨道。 教学难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哪条纬线? (2)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穿过地心的轴叫什么? 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前几节课,我们从静态角度认识了地球。事实上,地球如同宇宙中的所有物质一样,一刻不停地运动着。你知道地球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观察和讨论,从动态龟度去认识地球。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

首先向同学们介绍每组桌前放置的地球仪和有支座的小红球。 地球仪底座上有一运动开关。地球仪的外面有一个黑白两色玻璃罩,白色的代表昼半球,是向着太阳的;黑色的代表夜半球,是背着太阳的。比地球仪要小得多的小红球代表太阳,当然实际中的太阳要比地球大得多。 观察讨论一: 1.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 2.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假定它是静止的,地球表面向着太阳的一面和背着太阳的一面各有什么现象?而地球自转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 学生观察、讨论。 【教师指导】使每个同学都亲自动手,学会操作、演示、使用,并得出结论。 【教师小结】(边演示)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一天。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地球自转时,地球表面转到向着太阳的一面就是白昼,转到背着太阳的一面就是黑夜,由此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日复一日,日有昼夜更替,这是地球自转的结果。年复一年,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你能说出这又是什么原因吗? 【板书】二、地球的公转和四季变化 现在我继续向同学们介绍你们桌前的仪器——地球公转轨道仪。它由地球仪、公转轨道、小红球代表的太阳三部分组成。刚才我们已经介绍过一些,请同学们再看地球仪的底座上和公转轨道仪上都分别对应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的名称,地球仪上白色玻璃罩的中心有一个红点代表太阳直射点。 观察讨论二: 1.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一样吗?公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公转的轨道是什么形状? 2.地球公转时,地轴是直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倾斜方向有无变化?地轴沿北极方向指向哪颗星学生演示、观察、讨论。 【教师小结】(边演示)地球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为一年,公转轨道形状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无论是自转或公转,地轴总是倾斜的,且方向不变,永远指向北极星那么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过程中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我们一起看投影。 观察讨论三: 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分别直射哪条纬线?

《洋务运动》说课稿正式版

《洋务运动》说课稿 09历史教育一班王维跃 (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您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川教版初中历史第二主题第一课《洋务运动》,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新课程的理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构思和设计。 一、说教材 本课是川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主题第一课。从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该运动虽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在客观上具有一些进步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对中国社会的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课与教材下一课《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初二年级学生他们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好奇心,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和目的,记住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的姓名和洋务运动的起止时间,了解洋务运动的内容,掌握洋务运动中兴办的主要企业,说出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作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发生的原因及其目的,培养学生从已学过的知识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有关信息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的能力;通过组织课堂辩论,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论的能力和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敏捷答辩的能力。 3.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洋务运动,使学生了解世界走向中国,中国融入世界的近代化进程,树立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国际化意识;通过评价洋务运动历史地位的辩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科学价值观念,人文价值观念和人类价值观念,帮助学生吸取洋务运动留下的历史经验教训。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1、重点: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2、难点: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四、说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高效率地实现教学目标,我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在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指导下,运用多媒体,采用创设情景法,直观演示法、整体教学法,诱思导学法等教学方法。 2、说学法 根据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的实际情况,我让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法、发现法、历史联系法和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从材料中获取有效的历史

自由落体运动实验教学的案例反思

自由落体运动实验教学的案例反思案例:在两千年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认为:质量大的物体比质量小的物体下落快。这一结论,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常识。从事物的现象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以至于其后两千年的时间里,大家都奉为经典。 16世纪末,意大利青年学者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论断产生了怀疑。通过大胆猜想和实验研究证明这个结论是错误的。从而推翻了两千多年来被人们奉为真理的结论。在当时的物理界产生了极大的轰动。 今天,我们来重现伽利略的研究过程。 伽利略的结论:重物与轻物应该下落的同样快。 实验一:用纸片和粉笔头从同一高度同时从静止下落。 请同学们思考:哪一个物体先下落? 同学观察实验:粉笔头先下落。 结论:质量大的物体先落地。 实验二:用质量相同的纸片,把其中的一个揉成团,让它们同时从同一高度由静止下落。 请同学们思考:哪一个物体先下落? 同学观察实验:纸团。 结论:体积小的物体先下落。 学生思考:物体的下落与质量和体积有关系吗? 实验分析:物体下落的快慢由于空气的阻力作用不同所致,

与质量无关。 大胆猜想:如果没有空气的阻力,也就是在真空的情况下,物体应同时下落。 结论:物体下落的快慢与质量无关。 反思:通过实验验证伽利略实验结论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同时也了解了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体会到了科学探究问题的过程。 这个实验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激发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热情。爱因斯坦有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时,仅仅是一个数学上和实验上的技巧,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伽利略比他的前人伟大,就在于他首先采用了以实验检验猜想和假设的科学方法。在他之前,学者们总是通过思辩性的论战来决定谁是谁非。

《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 高一年级物理《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 子 洲 中 学 艾娜

高一年级物理《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本节课是沪科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二章《研究圆周运动》的第3节《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 二、设计思路 (一)、指导思想 ①突出科学的探究性和物理学科的趣味性; 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观念;注重了循序渐进性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从感性认识自然过渡到理性认识。 (二)、设计理念 本节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感兴趣的,要使学生顺利掌握本节内容。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和主动探究和归纳,就成为教学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所以在本节课的设计中,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利用“六步教学法”:教师主导——提出问题;学生探求——发现问题;主体互动——研究问题;课堂整理——解决问题;课堂练习——巩固提高;反思小结——信息反馈,为学生准备了导学提纲,重视创设问题的情境和指导学生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出实验结论。 (三)教材分析 本节是《研究圆周运动》这一章的核心,它既是圆周运的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的具体应用,也是牛顿运动定律在曲线运动中的升华,它也将为学习后续的万有引定律应用、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等内容作知识与方法上的准备。 本节通过对自行车、交通工具等具体事例的分析,理解圆周运动规律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在本节教学内容中,圆周运动与人们日常生活、生产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教材从生活场景走向物理学习,又从物理学习走向社会应用,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 (四)学情分析 本人任教的学生基础较好、动手能力较强,对物理学科特别是紧密联系生活的内容特感兴趣。而且学生已经学完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理论知识,将会在极大的好奇心中学习本节内容,只是缺乏对实际圆周运动的深度分析,还没有能将其上升至理论高度。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带反思-第4课 洋务运动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4课洋务运动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掌握洋务运动的内容和评价;通过对洋务运动作用的客观分析,提高学生运用辩证法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相关图片,学会处理信息的方法;通过让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新式学堂等内容,认识洋务运动的目的及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洋务运动的目的、口号及内容,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认识它对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 教学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步入近代的清王朝,遭到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又受到太平天国运动的沉重冲击,统治已是风雨飘摇,面对残酷的现实,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分化,一部分有识之士为了富国强兵进行了近代史的探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洋务运动。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洋务运动图片 1.材料展示: 材料一: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 材料二: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2.问题思考:结合前面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思考洋务运动兴起的目的和原因。 3.教师讲解: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90年代中期清朝内部一些开明的官僚掀起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一场自救运动。这些开明的官僚在当时被称为洋务派。 4.引导学生:完成下表 洋务运动 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中期 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统治 原因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沉重打击,让清王朝认识到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案例

案例题目:自由落体运动作者姓名:丁盼 学科类别:物理 日期: 2018、1、9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的“说教”而是以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作为主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及组织下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亲自去实践、去体验,感悟到所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获得学习体验的快乐,激发求知兴趣;除此之外,学而无用论现如今也在广泛流传,我们如何完美地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里所说的应用于生活不是指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工具,而是同学们可以利用自己的物理小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小问题,不再让学生觉得学习除了考大学外毫无作用,这也是我们教师一直以来不断追求的目标。 在一次学校举办的“春雨杯”优质课比赛中,我以《自由落体运动》为题材,参加了该次比赛,该节内容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又与我们生活中的落体运动有关,学生在此之前已基本掌握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相关规律,但是对这样一种运动又从未接触过,基于以上前提,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侧重于利用实验来逐步地向同学们展示自由落体运动,并利用实验所得的数据,再加上他们已有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逐步引导学生自行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二.情景描述 这节课,我的设计宗旨是利用一系列的演示实验以及学生实验,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

围,渗透科学研究方法教育让学生感受物理与生活联系紧密、打破以往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整堂课的流程图大致如下: 从上面的流程图可以看出,演示实验,学生参与活动,学生参与探究、交流、发言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下面我选取三

个教学片断加以阐述。 片断一:利用尺子测反应时间 器材:教学用尺 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自己的反应时间? 生:想(这样可以迅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老师拿出尺子,请2名同学上台来测试自己的反应时间,老师握住尺子,让学生做出握尺子的动作,将手放于尺子的正下方,提前与学生约定好,老师数到3就释放尺子,然后学生就握住尺子,我们就可以通过尺子下降的距离得到该同学的反应时间。 第一位同学来做实验时 师:准备好了没? 生:准备好了 师:1、2、3 数完1、 2、 3,等学生握住后,就在黑板上记下尺子下降的距离。 第二位同学来做实验时,老师故意数完1后就立刻数3,这时往往学生会来不及反应而导致尺子距离下降过多,那么其余同学看到时往往便会开怀大笑,这样就可以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师:从这个实验可以得出两位同学的反应快慢,但是,大家想不想知道他们具体地反应时间呢?

教案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及实例分析

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及实例分析 说明: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一般是变速圆周运动(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运动除外),运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在不断发生变化,运动过程复杂,合外力不仅要改变运动方向,还要改变速度大小,所以对此要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解决问题:在变速圆周运动中,虽然物体在各位置受到的向心力分别产生了物体通过各位置的向心加速度,但向心力公式仍是适用的.但要注意,对于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情况,只有在物体通过最高点和最低点时,向心力才是合外力.一般不研究任意位置的情况,只研究特殊的临界位置──最高点和最低点。同时,还可以向学生指出:此问题中出现的对支持面的压力大于或小于物重的现象,是发生在圆周运动中的超重或失重现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 (2)进一步理解向心力的概念;(3)掌握竖直平面内最高点和最低点的圆周运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竖直平面内特殊点的研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概括和归纳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向心力来源. 教学难点:实际问题的处理方法. 向心力概念的建立及计算公式的得出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通过生活实例及实验加强感知,突破难点。 三、授课类型:习题课 四、上课过程: (一)、情景引入: (二)、两类模型——轻绳类和轻杆类 (1)轻绳模型:一轻绳系一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小球能到达最高点(刚好做圆2v mgm,这时的速度是做圆周运=周运动)的条件是小球的重力恰好提供向心力,即r v=动的最小 速度. (绳只能提供拉力不能提供支持力).min 内侧的圆周运动,水流星的类此模型:竖直平面内的内轨道,竖直(光滑)圆弧 运动(水流星在竖直平面内作圆周运动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过山车运动等, word 编辑版.

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

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 北京市密云县第二中学蔡小娟 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学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努力遵循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倡导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主线,倡导情景设置、师生交流,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努力促使学生成为一个研究者. 学习任务分析: 圆周运动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有关圆周运动的问题是对牛顿运动定律的进一步应用,是教学的难点,同时也是学习机械能和电学知识的基础,通过实例分析求解,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特别要掌握几个模型及条件. 一、培养学生分析向心力来源的能力,引导学生对做圆周运动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物体沿半径方向受到的合外力,就是提供给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二、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例题的分析与讨论(结合动画或课件),引导学生从中领悟、掌握运用向心力公式的思路和方法. 学习者分析: 一、学生学完匀速圆周运动的理论知识,尚缺乏实际的应用,对定律的理解还比较粗浅,本节课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生动活泼的场景,利于学生的理解、消化. 二、本节课来源于生活中的大量实例,但学生对相关新事物、新情况的了解较为片面,不能很好地由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通过对本节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探究学习的一般方法,使其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如果一个力或几个力的合力的效果是使物体产生向心加速度,那么这个力或这个合力就是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向心力.会在具体问题中分析向心力的来源.2.能理解运用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分析和处理生产和生活中的具体实例. 3.知道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也适用于变速圆周运动,会求变速圆周运动中物体在特殊点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匀速圆周运动实例的分析,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在变速圆周运动中使用,渗透特殊性和一般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通过对离心现象的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几个实例的分析,使学生明确具体问题必须具体分析,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合理、科学的方法处理问题. 重点难点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分析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分析 定远二中曹士举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二、本节是人教版《物理1(必修)》第二章第五节内容。它是在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之后编排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使学生既了解一种具体的运动,又巩固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也加强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通过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科学方法的学习,为今后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利用闪光照片来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也将在后续课程中得到应用。因此,本节课是本章知识的复习课,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研究课,是联系生活的应用课,也是后续学习的知识准备课。 三、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四、(一)学生由于受日常经验的影响,对物体的下落运动普遍存在重快轻慢的错误认识。本节课拟通过学生之间的辩论,使学生明确认识到:日常见到的现象是因为受空气阻力影响的缘故,从而有效地消除学生从生活中得来的错误观念,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五、(二)学生已学过“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运动学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通过演示实验总结出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得出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概念,然后结合匀速直线运动规律“水到渠成”地推导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六、三、教学目标 七、(一)知识与技能 八、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在理想条件下的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九、2.能用打点计时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进行分析。 十、3.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十一、4.掌握如何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十二、(二)过程与方法 十三、引导学生利用打点计时器,记录下运动的信息,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在探究运动规律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十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十五、1.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述能力。 十六、2.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十七、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十八、重点: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及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和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十九、难点: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及规律。 二十、五、教学过程 二十一、[引入]:很高兴来到美丽的靖远二中和大家一起交流,先和大家做一个小游戏,我这里有一张钞票,我提住它的顶端,你用两个手指头放在钞票的中间,做好夹得准备,但是注意在我放手之前你的手的任何部位都不能碰到钞票,当看到我松手时就立刻去夹,如果夹得住归你,否则归我,哪位试试为啥夹不住呢这个钱太短了,如果长点就好了。为什么反应灵敏和物体长短有关系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就知道其中的奥妙了,本节课我们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板书课题) 二十二、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要实现以下学习目标(多媒体出示):

圆周运动”画圆体验式教学案例

“圆周运动”画圆体验式教学案例 一、“圆周运动”教学的困惑 圆周运动课是选自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第五节内容,本节内容作为该部分的起始章节,而且作为曲线运动的一个特殊运动模型而安排的,它是典型性强,且可向多方面拓展,是电学学习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节内容概念多,需要说明的问题也比较多。教材首先定义什么是圆周运动,接着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让学生去体会和感悟圆周运动;通过观察自行车大齿轮、小齿轮、后轮的关联转动,提出了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与交流给出线速度、角速度以及周期、转速等概念,对于匀速圆周运动的定义,教科书是在讲述线速度概念后给出的,这样安排会显的比较严谨;最后推导出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间的关系。各个知识点的形成过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因此,这节课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生活实例和课堂演示实验,增加感性认识,改变想当然的错误观念,这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精心设计实验,用事实战胜假象,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和模型。 但是,高一的学生学习了直线运动,是用速度来描述运动快慢,而圆周运动是由线速度、角速度、转速和周期来描述运动的快慢,如何纠正学生原有的错误认识和片面理解,让学生在认识事物时,要用辩证的全面的观点,从多角度去认识,存在一定的困难,严重影响高二物理的学习。物理被称为高中最难学的科目,怎样降低难度一直是高中物理教学的一重要的课题。可能是正是这个缘故,各种新教材都把难度稍低的平抛运动放在圆周运动的前面,这样处理有利于学生逐步适应高中物理学习,但这并没有降低学生学习圆周运动的难度,因为平抛运动处理方法还是把它分解为直线运动,而圆周运动是从直线运动到曲线运动跨度还很大,难度并没有降低,学生学到这部分内容时依然感到困难。在教学的过程中,最后老师只好“谆谆善诱”地提醒,引导学生得出线速度、角速度、转速和周期的概念。因此,要圆满完成任务,如何降低难度,让学生亲身体验就成了关键。 二、我的处理方案 让学生(教师自制的圆规)画圆比一比,体验和观察笔尖圆周运动,再通过学生举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去体会和感悟圆周运动;通过一段月球和地球的情

洋务运动教学反思

洋务运动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开课,我意识到我的历史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首先,我感觉到备课对于上好一堂课是至关重要的,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其实上课也是如此。不要小看一堂45分钟的课,要把这45分钟充分利用好,上得精彩,没有充足的准备是很难做到的。 关于这次开课,由于我的课前准备不够充分,这节课上的不太理想,对于资料的熟悉度还不够。 比如,在洋务运动中,对洋务派创办的各类军事、民用工业的介绍,我只是照本宣科,不能灵活地讲授,而照本宣科地朗读会带来很多问题,对于教师,可能会造成上课离不开教学参考书的现象,从而导致上课仪态不够自然;对于学生,教师的简单朗读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很多学生可能听过就忘,其效果明显不如教师的自然讲授。 另外,准备的不充分还使我在使用多媒体时出现许多差错,导致整节课的不连贯,影响到上课质量。 比如,在做幻灯片时,我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获得感性的认识,因此穿插了一些图片,如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的图片,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的图片,但是在具体进行讲授时,往往会忘记播放那几张幻灯片,在操作时,显得有些手忙脚乱。同样为了便于学生了解中外武器的差异,我在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这个知识点上做了超链接,连接内容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外武器对比,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比较紧张,就忘记播放这张幻灯片。

在以后的历史课中,我会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力求在上课时做到胸有成竹,仪态自然,不照本宣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讲解。 其次,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中,我同样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多媒体课件做得过于简单,甚至有些单调,背景均为白色,字体均为黑色,宋体,缺少适当变化。或许会使学生感到无趣,另外课件做得不生动,没有插入视频和音频等资料。 通过这节公开课,我认识到,制作多媒体课件也是一门学问,其中有许多注意点,不能忽略,一旦忽略,可能会成为整节课的一大败笔,多媒体课件要做到生动有趣,同时又不能分散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注意力,在这方面我还需要多锤炼,多摸索。 再次,对于教学参考书和其他有关资料的利用还不够。 比如,我只是大概看了一下教参就依据自己的思路来完成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而没有深入分析教学内容,也没有利用导学练上面的材料分析题去帮助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原因等有关问题,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设计课,这样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样的讲课方式很可能导致两种后果,一种是教师讲解的过深,学生不能理解;一种是教师讲解的过浅,学生对这方面知识早就了解了,教师就不必多做讲解。 在以后的历史教学中,我应多从学生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多从教材、教参、练习册出发,设计课堂提问,或从中找资料,便于学生理解,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辛亥革命》的教学反思

2019年国家教育部基础司展开全国中小学学科德育精品课程比赛《辛亥革命》的教学反思 本课重新整合了教科书,理清了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创设详细的情境,让学生对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有更深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形成准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凸显中学历史课程体现公民教育的本质。同时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创新理解和创新水平的培养,有利于真正贯彻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这节课上完之后,感觉上总体上是成功的,当然也有很多遗憾,现在来谈谈本课的教学反思,这堂课成功的地方有: 一、注重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 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分组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选用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制作整合知识的图表和知识结构示意图等,协助学生对辛亥革命这个课内容形成全方位清晰的认知结构。采用深入浅出、层层设问等方法,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以增强对本课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在教学中通过再现当时的历史,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采用启发式的提问法、谈话法、讲读法、分组讨论及展示法等,配合讲解,来达到教学目标 二.突出新课改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师生活动频繁,课堂气氛较为活跃.按照课程标准,本课的重点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与它的评价,难点是《临时约法》的进步性。为此我采用学案教学法,精选了很多材料,设计了几个探索思考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理解为什么在20世纪初会爆发辛亥革命?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水平,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论从史出,获取与解读信息的水平。能够说既注重了水平的培养,又突出了学习习惯的培养。对于辛亥革命的评价,我采取了正反方当面辩论。通过讨论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培养学生利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地分析问题的水平。 三、注重对学生实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 学习历史不但仅是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懂得一些道理,对学生实行思想教育。所以本着这个原则,我适时地组织学生诵读了林觉民的《与妻书》,介绍了这个时代的先驱如陈天华、邹容、秋瑾等,他们有的才华横溢,有的家境优越,有的新婚燕尔,面对清政府的黑暗统治,怀着“以天下为念”的道义担当,不惜身家性命,不计成败利害,用自己血肉之躯铸成民主共和的丰碑。他们的精神将鼓舞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探索富民强国的道路上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从而激励学生好好读书,振兴中华。 四.教学生方法。 按照新课改,历史教学要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水平。所以历史教学“授人鱼不如授人渔”,即要注重培养学生准确的历史学习方法。在进入导入后,我启发学生思考:一场运动或一场革命需要从哪几个方面来掌握?从学生的思考中总结得出,要从背景、经过、评价三方面来分析课本。当学生评价辛亥革命时,我又启发学生评价历史事物或事件时要辩证分析,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根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或者在多大水准上达到了。学生在这堂课中收获了学习历史的方法与思路。 本课虽能做到提纲导学合理,紧扣重点难点,课堂环节完整,但也存有需要改进之处。 (1)要注重知识的联系和升华。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案例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案例 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能用打点计时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实行分析。 3、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了解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4、掌握如何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能够使用自由落体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5、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水平和推理水平。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实行不同层次的实验探究,从探究物体下落快慢与质量的关系开始,接着探究物体自由下落的运动规律和加速度,直到最后利用自由落体规律探究生活中一些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方法: 1、会根据现象实行合理假设与猜想的探究方法。 2、会利用实验数据分析并能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的方法。 3、善于实行观察,并能独立思考或与别人实行讨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指导学生探究,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2、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研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抽象出一种物理模型──自由落体。 3、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敢于积极探索并能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二、教学重点 1.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及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使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理解并使用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及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牛顿管、形状大小相同的金属片与纸片、打点计时器、铁架台、纸带、重物等。 五、教学过程 【探究一】: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落体运动,下落快慢相同吗? 演示实验1:将形状大小相同的金属片与纸片从距离地面同高度由静止开始同时释放,二者是否同时落地? 学生猜想:金属片先落地。 实验现象:金属片比纸片先落地。

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doc

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进一步理解向心力的概念. 2、理解向心力公式,进一步明确匀速圆周运动的产生条件,掌握向心力公式的应用.能力目标 1、培养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向心力来源的能力. 2、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教材首先明确提出向心力是按效果命名的力,任何一个力或几个力的合力只要它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产生向心加速度,它就是物体所受的向心力,接着详细介绍了火车转弯和汽车过拱桥两个常见的实际问题.后面又附有思考与讨论,开拓学生的思维.教法建议 1、培养学生分析向心力来源的能力,分析问题时,要首先引导学生对做周围运动的物体进行受力情况分析,并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求出物体沿半径方向受到的合外力,就是提供给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2、培养学生运用物体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例题的分析与讨论(结合动画或课件),引导学生从中领悟掌握运用向心力公式的思路和方法.即:第一:根据物体受力情况分析向心力的来源,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第二:运用向心力公式计算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第三:由物体实际受到的力提供了它所需要的向心力,列出方程求解. 3、可多举一些实例让学生分析.向心力可由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单独提供,也可由它们的合力提

供. 4、在讲述汽车过拱桥的问题时,汽车做的是变速圆周运动,对此要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向学生指出:在变速圆周运动中,物体在各位置受到的向心力分别产生了物体通过各位置的向心加速度,向心力公式仍是适用的.但要注意,对于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情况,只有在物体通过最高点和最低点时,向心力才是合外力.同时,还可以向学生指出:此问题中出现的汽车对桥面的压力大于或小于车重的现象,是发生在圆周运动中的超重或失重现象.教学设计方案教学重点:分析向心力来源.教学难点:实际问题的处理方法.主要设计:一、讨论向心力的来源:例如: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人造地球卫星);弹力提供向心力(绳系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的匀速圆周运动);摩擦力力提供向心力(物价在转盘上随转盘一起转动);合力提供向心力(圆锥摆等).二、讨论火车转弯:(一)展示图片1:火车车轮有凸出的轮缘.(二)展示课件1:外轨作用在火车轮缘上的力F是使火车必须转弯的向心力.(三)展示课件2:外轨高于内轨时重力与支持力的合力是使火车转弯的向心力.(四)讨论:为什么转弯处的半径和火车运行速度有条件限制?三、讨论汽车过拱桥:(一)思考:汽车过拱桥时,对桥面的压力与重力谁大?(二)展示课件3:汽车过拱桥在最高点的受力情况(变变)(三)展示课件4:汽车过凹形桥时低点时的受力情况(变变)(四)总结在圆周运动中的超重、失重情况.探究活动 1、荡秋千时,你对秋千底座的压力大小恒定吗?请你想办法实际验证一下,并

辛亥革命课后反思

《辛亥革命》教后反思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中的第三课,本课要使学生对辛亥革命有正确的评价,同时也要使学生认识到近代化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过程。辛亥革命涉及到了向西方学习,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比维新变法运动又深入了一层,因此有些难度和深度。经过本课的教学实践,有如下反思。 一、比较成功之处 1、课堂环节完整,注重学法指导。本课分导入新课——课堂讲授、分组讨论——小节本课四个环节完成。提倡小组合作,引导学生积极探究问题,以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真正贯彻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并注重引导学生对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在突破学习难点时,我运用了讨论法,通过讨论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培养学生利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2、采用填空的形式。填空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众多信息中捕捉有用信息。边学边动手,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3、重视补充一些图文材料,根据材料回答问题,可以提高学生对不同信息的概括、提炼、分析能力。 4、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学习历史不仅仅是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懂得一些道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所以本着这一原则,我适时地组织学生思考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由此让学生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加强了学生对党的热爱。 二、需要改进之处 本课虽能做到提纲导学合理,紧扣重点难点,课堂环节完整,但也存在需要改进之处。 (1)要注重知识的联系和升华。本课可联系前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进行讲解,使学生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看到中国各个阶层从不同的方面,都在为解救中国的危机进行探索,引导学生认识中国革命任务非一次革命可以解决,要经过几代人不懈的斗争,最终取得成功的。 (2)就是问题的设计应该再巧妙些,多给学生展示交流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时间设计不是很合理,背景讲的时间有点长。 (4)学生的积极性还没有完全调动起来,有问题不敢当堂提问!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反思,我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加完善自我的授课能力,严格规范教学语言,提高课堂每一个环节的实效性,更多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尽可能创设融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高效性于一体的新课程课堂。 -

圆周运动复习课教学案例

创新平台条件下的课堂教学案例 圆周运动复习课 [设计思想]: 本教学设计以新课程三维目标为依据,充分借助创新平台优势,落实“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生本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设计特点]: 1、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通过课前学案发布,借助问题的引导和学习资源的 帮助,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 2、重视学习中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感受与体验 认知的过程;借助平台的互动功能,让学生在活跃、宽松、平等的氛围中发表见解,展开讨论,促进课堂上每一名学生的认知发展。 3、利用平台的丰富教学资源,实现对各层次学生的因材施教;教学设计中,教师 可以根据学生不同层次设计不同的教学要求,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提示帮助不同学生达到统一的教学要求,真正实现让每一名学生都“跳一跳,够得着”,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发展。 4、: 5、利用平台高效的统计分析功能,对学生学习现状即时检测,及时反馈修正,保 证教学不留死角; 6、借助资源中心丰富的案例储备,实现对重点、难点问题的突破,提高学习效率。[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第六章曲线运动的圆周运动部分,主要内容:复习描述圆周运动的基本物理量,掌握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频率、转速、向心加速度、向心力的概念,掌握各量之间的关系;掌握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理解圆周运动中向心力与合力的关系;解决圆周运动的具体实例,会分析向心力的来源,能列出动力学方程并解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理解物理量的概念,掌握各物理量间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