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置入空肠营养管在防治胃癌术后胃瘫中的应用分析
空肠营养管在预防及治疗胃癌术后患者胃瘫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空肠营养管在预防及治疗胃癌术后患者胃瘫中的临床疗效分析目的:观察空肠营养管在预防和治疗胃癌术后胃瘫患者中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胃癌手术患者降低术后胃瘫发生率及治疗疗效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胃癌手术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术前了解参加此次研究的利弊,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将其按照手术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常规处置,观察组患者在术后常规处置的基础上,置入空肠营养管,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周内患者的胃瘫发生率、胃瘫患者恢复时间。
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2周内发生胃瘫2例(3.33%),胃瘫恢复时间(11.3±1.2)d,对照组患者术后2周内发生胃瘫7例(11.67%),胃瘫恢复时间(18.7±1.9)d,观察组患者的胃瘫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胃瘫恢复时间比对照组短,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实施胃癌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置入空肠营养管,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胃瘫发生率,缩短胃瘫恢复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胃癌手术;胃瘫;空肠营养管胃瘫是胃癌患者手术治疗后较为常见严重并发症,临床以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及胃动力不足和胃排空异常为主要表现,对患者的术后恢复产生严重不良影响,胃癌患者术后胃瘫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对其机制的研究尚无定论[12]。
因此,关于胃癌患者手术后胃瘫预防和治疗的研究成为临床热点。
本文对60例胃癌手术患者采取术后置入空肠营养管以预防和治疗术后胃瘫,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胃癌手术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术前了解参加此次研究的利弊,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将其按照手术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
对照组患者中男41例,女19例,年龄31~67岁,平均年龄(47.46±6.23)岁,手术方式:28例患者采用毕Ⅰ式吻合术,32例患者行残胃空肠RouxY 吻合术;观察组患者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31~68岁,平均年龄(47.53±6.19)岁,手术方式:29例患者采用毕Ⅰ式吻合术,31例患者行残胃空肠RouxY 吻合术,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的护理

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的护理目的:对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的治疗方法及护理措施进行探讨分析。
方法:对我院5例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实施药物治疗、肠胃减压,配合营养支持,同时对患者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观察患者的愈合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患者治疗后的(Alb)血清白蛋白、(Hb)血红蛋白、(TRF)转铁蛋白以及(Tb)总蛋白的水平得到显著改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腹部手术后对患者及时进行营养支持能够提高胃瘫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和营养状况,同时配合综合性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标签:胃瘫肠内营养支持腹部手术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自2010年1月-2014年2月共收治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5例,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为32-71岁,平均年龄为43.6±10.4岁;胃部手术2例,直肠结肠手术1例,胰头癌1例,胆囊切除1例。
临床表现有:上腹部膨隆,有振水音及轻压痛,肠鸣音减弱或正常,无气过水声。
所有患者均符合胃瘫诊断标准。
1.2 方法1.2.1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进行肠胃减压,同时肠内置管:以2%利多卡因经鼻咽部喷入局麻,在胃镜指导下入插鼻肠管,其中两例经X线透视插入鼻肠管。
对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包括静脉输液、禁食、肠胃减压等维持患者的酸碱及水电解质平衡。
于插管当天通过鼻管进行葡萄糖氯化钠或生理盐水滴注,一次500ml,一天1次。
第二天滴注能全力,初始计量为500ml,然后逐步减少静脉补液剂量,增加能全力剂量。
营养液的输注的初始速度为30ml/h,在患者适应之后调整为100-120ml/h,4天之后将全部能量都由肠内营养代替。
将胃肠减压的液体进行过滤,然后经鼻肠管注入,逐步增加注入量,肠胃减压液每天的输入量保持在700-1000ml,完全停止静脉输液,直到胃瘫恢复。
1.2.2 综合护理1.2.2.1在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治疗的时候,护理人员应配合医生完成治疗,对导管进行妥善固定,并帮助患者保持良好心态。
经胃镜鼻空肠置管肠内营养在腹部手术后胃瘫的应用

结 果
所有患者均经保守治疗治愈 ,恢复胃动力最早 于术后第 10 d , 最迟第 29 天 ,平均 (14 . 3 ±5 . 1) d 。 患者在治疗初期需要进行静脉输液维持水电平衡 , 但在开始肠内营养治疗的 3~5 d 后均可以通过肠 内营养维持足够的营养与液体补充 。在肠内营养过 程中 ,发生腹泻 1 例 ,腹胀 1 例 ,经调整滴速后缓解 , 所有患者肠内营养期间血糖 、血电解质 、肝肾功能均 无异常 ,营养支持 10 d 后患者体重 、血红蛋白 、血清 总蛋白 、白蛋白均有明显增加 ( P < 0 . 05) 。患者进 行肠内营养治疗后的营养状况 ,见表 1 。
辅助检查 血电解质检测基本正常 ,所有患者 均行 X 线 30 %泛影葡胺造影检查 :胃扩张 ,大量胃 液残留 ,胃无蠕动或蠕动减弱 ,造影剂胃排空延缓 。 胃镜检查 :胃内有大量潴留物 ,胃蠕动弱 ,幽门及吻 合口通畅 ,但吻合口水肿明显 ,胃镜能顺利通过 。
治疗方法 1 . 胃镜下置鼻空肠三腔营养管 :拔除原胃管 , 在胃镜辅助下置入三腔鼻空肠营养管 (费森尤斯卡 比公司) (长度 150 cm ,负压吸引 ,腔外径 5 . 3 mm , 小肠喂养腔外径 2 . 9 mm) ,首先将三腔鼻空肠营养 管从鼻腔插入至胃 ,然后插入胃镜 ,用内窥镜异物钳 夹住管道头部 ,送至十二指肠乳头以下 20 cm ;胃部
3 通讯作者 :杜宗汉 , E2mail :nanchongdu @163 . co m
能恢复后夹闭胃管 ,开始进食流质 、半流质饮食时发 生胃瘫 ,临床表现为上腹饱胀 ,恶心 、呕吐 ,呕吐物为 残留食物 、胃液及胆汁 ,胃管引流量 800~2500 ml/ d ,所有患者均无明显腹痛 。腹部检查 :上腹部饱满 , 轻度压痛 ,可闻及振水音 ,肠鸣减弱 。
注水法置入胃空肠双腔管在胃瘫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注水法置入胃空肠双腔管在胃瘫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边颖【摘要】探讨对于胃瘫患者留置空肠双腔管既可以进行胃内减压又可以建立胃肠内营养的临床意义.方法注水法置入胃空肠双腔导管是一项新的技术,其操作简单,成功率高,避免有创操作可能带来的感染风险,尤其适用于胃肠功能较差的患者.结果本组17例采用注水技术置管,置管过程耗时(<30 min)并成功完成的14例,置管耗时超过30 min,反复调整置管尖端位置最终成功的2例,此法置管失败改为床旁超声引导下置管的1例.结论早期成功置入胃空肠双腔管为胃瘫患者提供了一条生命营养通路,较好地解决了此类患者能量供给的矛盾,有临床推广意义.【期刊名称】《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9(033)004【总页数】2页(P112-113)【关键词】胃空肠双腔管;注水法;应用;护理【作者】边颖【作者单位】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血管外科,天津 3001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胃瘫是一种以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因素引起的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表现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常因腹腔高压(LAH)[1],胃内容物反流造成误吸,LAH患者处理一般使用鼻胃管进行胃内减压。
此类患者同时存在营养缺乏,电解质紊乱,早期留置鼻肠管建立肠内营养(EN)支持是积极的治疗策略。
传统置入胃肠管的方法是被动等待胃肠蠕动置管方法,对于胃瘫患者胃动力差置管失败率较高。
且需要同时留置胃管和鼻肠管,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本科室采用胃内注水法[2]留置胃空肠双腔管,即改善胃瘫患者营养支持治疗,同时对胃内容物减压,减少反流误吸的发生。
实现一次置管,成功率提高,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本科2016年7月—2017年12月收治胃肠道,腹腔术后并发胃瘫患者17例,男11例,女6例。
年龄33~79岁,平均年龄(53.0±1.6)岁。
均存在胃排空延迟,进食后4 h,胃内残留物超过100 mL,腹腔压力≥12 mmHg[3],需建立胃腔减压和肠道营养支持的患者。
无痛内镜下肠内置管在腹部手术后胃瘫中的应用体会

无痛内镜下肠内置管在腹部手术后胃瘫中的应用体会引言胃瘫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常见于腹部手术后。
它会导致胃排空延迟,引起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
无痛内镜下肠内置管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可以显著改善胃瘫患者的症状。
本文将探讨该技术的应用体会。
无痛内镜下肠内置管技术概述1. 技术原理无痛内镜下肠内置管技术通过内镜将肠内置管插入患者的胃内,通过管道输送营养液或药物,绕过胃排空障碍,直接进入小肠。
2. 适应症该技术适用于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尤其是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经口进食的患者。
3. 优势安全性高:内镜操作相对安全,并发症少。
创伤小:无需开腹,创伤小。
恢复快: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
效果显著:可以迅速改善患者的症状,促进康复。
技术实施1. 术前准备患者评估:评估患者的病情、营养状况和内镜操作风险。
内镜设备准备:准备内镜、肠内置管及相关设备。
2. 操作步骤麻醉:采用无痛麻醉,确保患者舒适。
内镜插入:将内镜经口腔插入,观察胃内情况。
肠内置管:选择合适的肠内置管,通过内镜插入胃内。
固定:将肠内置管固定在口腔或鼻腔,确保管道通畅。
3. 术后管理管道护理:定期检查管道位置,防止脱出或堵塞。
营养支持:通过管道输送营养液,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
症状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评估治疗效果。
应用体会1. 改善症状无痛内镜下肠内置管技术可以迅速改善胃瘫患者的症状,如恶心、呕吐、腹胀等。
2. 促进康复通过肠内置管输送营养液,可以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促进术后康复。
3. 提高生活质量该技术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痛苦和不便。
4. 减少并发症与传统的开腹手术相比,该技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
5. 患者满意度高患者对无痛内镜下肠内置管技术的接受度高,满意度高。
总结与展望无痛内镜下肠内置管技术在腹部手术后胃瘫的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它不仅可以迅速改善患者的症状,促进康复,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
肠内营养在腹腔手术后胃瘫的应用

1 1 一般 资料 .
20 0 6年 7月 ~ 0 0年 5月 , 科应 用 肠 内营 养治 疗手 术 后 21 我 胃瘫 1 。男 女 比例 为 8 5 平 均 年 龄 5 . 2岁 。其 中 胃手 3例 : , 11 术 9例 , 胃手 术 4例 , 期手 术 1 非 择 2例 , 急诊 1例 , 胃大 部 切 行
健 康天地
21 00年
第 4卷
第 3期
经验 交 流
肠 内营养在腹腔 手 术后 胃瘫 的应 用
吴 洪 勋
【 摘要】 目的 探讨肠 内营养在治疗腹部手术后胃瘫的效果。方法 通过肠 内营养 治疗, 观察临床表现、 血糖、 肝功能和 电解质 变化。结果 肠 内营养治疗腹部手术后 胃瘫患者 1 3例均获痊愈。治疗 期间, 患者 营养状况得到改善, 无并发症 出现。结论 肠 内营 养能促进 胃肠道功能恢复, 有利于机体营养状况改善 , 是治疗腹部手术后 胃瘫 的有效手段。 【 关键词】 胃瘫 ; 内营养; 肠 腹部 手术
除 + 胃、 空肠 ( 十二指肠、 食道 ) 吻合 9例 , 胆囊切除 +胆总管探 查 +T型管引流 2例 , 肠梗阻行肠切 除、 结肠造瘘 1例 , 结肠癌 行 右半 结 肠切 除 术 1 。痊 愈 时 间 5— 8d 例 2 .
12 诊 断 .
理治疗 ; ③促胃动力药物治疗 ;④中医针灸治疗 ; 肠内外 营 ⑤
[ ] 刘然, 2 张晓峰, 龚惠.胃瘫的诊断与保 守治疗( 1 附 2例报 告)[ J].山东医药, 0 4 1 3 . 2 2,2( ):6 0
[ ] 任建 安, 3 黎介 寿. 染病人 的营养 支持策略及 途径选择 感
洼:譬井 支持前 唇阮鞍,P< 5 O 0
胃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应用

胃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应用胃癌手术是胃癌治疗的常见方式之一。
术后的患者常常需要一段时间的康复和恢复。
手术后的胃癌患者常常面临胃排空受限、食欲减退、消化功能受损等问题,导致食物摄入不足,营养不良甚至恶性消瘦。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胃癌术后患者的康复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指通过插管途径将高能、高蛋白的肠内营养液输送到胃肠道中,以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维持机体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与传统的静脉营养相比,肠内营养具有更接近自然的吸收消化过程,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应用在胃癌手术后有多个方面的好处。
第一,它可以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满足患者的基本营养需求。
胃癌术后患者常常面临胃肠道功能受损的问题,造成摄入食物的量和质量下降。
通过肠内营养的方式,可以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蛋白质,避免营养不良和恶性消瘦的发生。
第二,它可以保持肠道功能的恢复。
胃癌手术后,胃肠道常常出现排空受限、蠕动减弱等问题,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肠道的正常功能。
肠内营养可以通过促进肠道蠕动和维护黏膜屏障功能,促进肠道的恢复和修复。
它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如感染、肠梗阻等,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和生存质量。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插管过程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如误吸、意外脱落等。
肠内营养并不适合所有胃癌术后患者,如术后合并严重消化道狭窄、肠梗阻等情况时,肠内营养可能无法顺利输送。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还需要考虑患者的体验和心理需求,一些患者可能对插管和管路的不适感到不满或担心。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胃癌术后患者的康复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
它可以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个别情况的适用性需要临床医生进行综合评估和决策。
未来,随着技术和医疗水平的进步,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能在胃癌术后患者的康复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肠内营养管在胃癌、食管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肠内营养管在胃癌、食管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目的旨在探讨肠内营养管在胃癌、食管癌患者术后营养支持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对56例胃癌或食管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管的护理进行回顾性总结。
结果运用肠内营养管对胃癌、食管癌患者术后提供营养支持是行之有效的。
结论运用肠内营养管对胃癌、食管癌患者术后进行营养支持,是促进其康复的有效保证。
标签:胃癌;食管癌;肠内营养管;护理食管、贲门癌首选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术后须利用胃或肠管替代食管,重建消化道,整个手术过程创伤大,易引起消化功能紊乱。
所以术后应对患者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提高其手术耐受性,促进机体有效康复。
我科自2012年至今收住的胃癌、食管癌患者,术中均留置营养管,术后24h通过营养管滴注营养液,10~14d后拔管,身体康复效果显著:1 临床资料本组56例患者中,男38例,女18例,年龄51~78岁,平均(64±2)岁。
其中:胃癌24例、食管癌32例、胃颈部吻合30例、胃部分切除23例、胃全切除3例。
本组患者均经术前病理学确诊或手术证实,均为早期癌症,无淋巴结和远处组织转移。
本组数据均经过t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2 方法2.1营养管插入方法术中将末端有三个侧孔的消毒肠内营养管经鼻腔插入,并通过吻合口,越过屈氏韧带放入空肠,末端距屈氏韧带20cm以上。
营养管的体外部分由巡回护士妥善固定,做好标识。
术后巡回护士与病房护士做好交接,确认鼻肠管、胃管插入长度。
胃管外接负压装置,鼻肠管仍保持关闭状态,用装订线固定,装订线经两耳绕过枕部,线结系在前额或头侧,防止线结压在头下不舒服。
2.2肠内营养的给予方法术后第ld,通过营养管滴入5%葡萄糖氯化钠500ml 以刺激肠蠕动,患者如无腹胀、腹痛等症状,则于第2d开始滴入稀释的营养液500ml,以后根据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程度每天增加250~500ml,第5~6d增加到2000~3000ml,同时逐日减少静脉输液量[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术中置入空肠营养管在防治胃癌术后胃瘫中的应用分析汪洋;王新乐【摘要】目的探讨术中置入空肠营养管对防治胃癌术后胃瘫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胃癌手术治疗的1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中置入空肠营养管者82例作为观察组,未置入营养管者43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胃瘫发生情况、胃瘫治愈时间、胃管引流量、胃管拔管时间以及胃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胃瘫发生率和治愈时间分别为2.44%和(15.38±4.03)d,低于对照组的18.60%和(25.93±3.2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功能指标中的最大耐受压力、耐受容积和顺应性分别为(23.83±7.54)kPa、(5.29±0.92)ml和(30.35±1.34),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管平均引流量和拔除时间分别为(284.28±7.17)ml/d和(6.14±0.48)d,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94.16±4.28)ml/d和(7.64±0.36)d,而血清白蛋白浓度为(34.28±0.87)g/L,高于对照组的(23.12±0.79)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置入空肠营养管对胃癌术后发生胃瘫起到防治作用,且可缩短胃瘫治愈时间,促进胃功能恢复.%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intraoperative intubation of jejunal feeding tube for the prevention of postoperative gastroplegia in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Method The clinical data of 125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in which 82 patients who underwent and 43 patients who were not administered with intraopera-tive intubation of jejunal feeding tube were grouped as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 The occurrence of gastroplegia, time to response, gastric tube drainage volume, gastric extubation time and index of gastric function of both groups were observed. Result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gastroplegia and time to response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2.44%and (15.38±4.03) d, which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t18.60%and (25.93±3.27) d,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maximum tolerance pressure, tolerance volume and compliance in the study group hit (23.83±7.54) Kpa, (5.29±0.92) ml and (30.35±1.34), respectively, being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average gastric tube drainage volume and gastric extubat ion time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284.28 ± 7.17) ml/d and (6.14 ± 0.48) d,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t (394.16±4.28) ml/d and (7.64±0.36) d, respectively, and the serum albumin concentration in the study group was (34.28± 0.87) g/L,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t (23.12±0.79) g/L,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bserved (P<0.05). Conclusion Intraoperative intubation of jejunal feeding tube deliver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functions for post-operative gastroplegia of gastric cancer, and may shorten the response time of gastroplegia, facilitating the recovery of gastric functions.【期刊名称】《癌症进展》【年(卷),期】2016(014)002【总页数】3页(P159-161)【关键词】空肠营养管;胃癌;胃瘫;手术治疗;术中【作者】汪洋;王新乐【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人民医院普外科,河北邢台054900;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一科,石家庄050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2胃瘫是腹部手术后常继发的非梗阻因素导致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表现[1]。
胃癌患者由于癌细胞增殖、出血、进食障碍以及疼痛等原因,常常伴有营养不良以及机体免疫功能下降,若术后因胃瘫而长时间得不能进食,则会导致机体的进一步消耗,影响患者的恢复以及预后[2]。
因此寻找一种避免术后胃瘫以及改善患者预后的预防方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术中置入空肠营养管可以在胃肠减压的同时对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
为此,本研究针对术中置入空肠营养管对于防治胃癌术后胃瘫的作用进行探讨。
现将研究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胃癌患者,纳入标准:①临床病理资料保存完好;②均行胃癌手术治疗;③既往无家族遗传史及基础病史。
排除标准:①放弃手术治疗者;②严重恶病质;③伴有心肺功能障碍;④术中及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
胃瘫高危患者标准:①年龄>65岁;②伴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③经胃镜检查提示其恶性程度高;④有幽门梗阻史,存在严重营养不良情况;⑤高度焦虑;⑥手术时间过长者。
本次研究共纳入125例胃瘫高危患者,根据置入空肠管与否,分为观察组82例置入空肠管,对照组43例未置入空肠管。
其中在观察组82例患者中,男性45例,女性37例,平均年龄(52.37±10.22)岁;对照组43例,男性27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51.71±11.06)岁。
1.2 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术中将胃肠管经过吻合口置入空肠上段(BillrothⅠ式)或者吻合口输出袢(BillrothⅡ式),并行腹部营养管空肠造瘘。
在患者手术后第1天开始以20 ml/h的速度通过营养管滴注葡萄糖氯化钠溶液,以促进患者的肠道蠕动,3 d后患者若无不适情况,则此后每天快速滴注1000 ml的葡萄糖氯化钠溶液,并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观察。
待患者适应后根据患者的机体状态配置营养液进行输注,并逐渐过渡到流食、半流食后将营养管夹闭,最终将营养管拔除。
对照组患者术中未置入空肠营养管,待术后胃管流量降低到100 ml以下,肛门开始排气且无明显腹胀、恶心、呕吐等情况时可逐渐进流食及半流食,同时拔除鼻胃管。
1.3 术后胃瘫诊断标准[3]胃镜检查未发现胃器质性病变,患者未使用过影响胃平滑肌收缩的药物,符合以下任一指标则可诊断胃瘫:①上腹饱满、不适,有溢出性呕吐;②上腹部可闻及振水音;③经胃肠减压,引流量为600~1200 ml/24 h,持续1周;④泛影葡胺造影显示胃蠕动消失或减弱,胃内大量潴留。
1.4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胃最小牵张压、等容性扩张和等张性扩张。
在注气时,记录患者开始出现腹胀时的容积以及压力作为初始压力和初始容积,如果患者出现疼痛或不能耐受,则记录压力和容积作为最大耐受压力和容积,根据(V1-V0)/(D1-D0)计算顺应性。
同时记录各组发生胃瘫例数以及胃瘫治愈时间、胃管引流量、胃管拔管时间、血清白蛋白水平等。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使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性别构成、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手术部位、TNM分期、KPS评分、手术方式、分化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胃瘫发生及治疗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胃瘫发生率为2.44%,低于对照组的1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4,P<0.05);观察组胃瘫平均治愈时间为(15.38±4.03)d,低于对照组的(25.93±3.2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793,P<0.05)。
2.3 两组患者残胃功能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初始容积、初始压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最大耐受压力、最大耐受容积及顺应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2。
2.4 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胃管引流量以及拔除时间比较观察组胃管平均引流量和拔除时间均低于对照组,而血清白蛋白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